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3-12-25 08:3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KUELWX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供大家阅读参考。

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可以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一、比喻

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比喻句构成: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答题格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利用......等词,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具体。

二、拟人

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

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用:将物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神态,将物拟人化,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三、比喻、拟人区分:

(1)找关键词

①比喻句

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等联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②拟人句

没有关键词

(2)分析句子

①比喻:甲像乙

②拟人:主要看句子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考题例示】

【例1】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水就像人的血液。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节选自上海市中考试题现代文《水的感悟》)

第12题,第②段划线句“水就像人的血液”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

【例2】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节选自语文模拟卷现代文《坐在最后一排》)

第16题,

请你对画线句作简要析。

【例3】

又转了一所新学校,这是他上初中以来的第三个学校。第一堂课上了几分钟倦意就来了,他把书竖放着放在课桌上,趴着睡着了。过了一会儿,一声刺耳的鼾声从他书后传了出来。这个声音如一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里,课堂里一下子像开了锅。(节选自《说明书》)

题目:品味划线句

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把(          )比作了(         ),把(         )比作(              )

【练习题】

一、判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拟人句:

1、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

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一样。(        )

2、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了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3、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唱歌,都在

演奏。(        )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5、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      )

6、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

7、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

8、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9、夜空的繁星,仿佛碧玉盘中撒满的宝石。(       )

10、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

1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

12、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

13、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

14、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

15、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         )

二、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1高粱成熟了。

2河水哗哗地流着。

三、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1特务很狡猾。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

四、造句:拟人句和比喻句各造两个

五、比喻拟人句子赏析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2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盘。

3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烧烤着大地。

4大象的鼻子好像一根水管。

5树叶一片片落下来,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6天上的白云好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

7大象的耳朵好像两把大扇子。

8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9天上的星星像无数颗星星撒在深蓝的夜空。

10银杏树的叶子好像一把把小扇子。

11天上的彩虹好像一座五彩的桥。

12妹妹红红的脸蛋像香甜的苹果。

13枫树的叶子像可爱的手掌。

1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

15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6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7露珠像钻石一样闪亮,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珍珠一样圆润。

18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19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20天冷极了,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1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散步。

2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

3花儿在风中弯着腰。

4蝴蝶在花丛中跳舞。

5风在轻轻拍打着水面。

6蟋蟀在草丛中弹琴。

7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

8树在风中絮絮低语。

9春风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10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11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12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我们点头微笑。

13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14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15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7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19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0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21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向你微笑。

22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拟人句和比喻句专题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2:统计学/数学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

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选择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当数值或被观察者没有明显次序(常发生于非数值性资料)时特别有用,由于可能无法良好定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例子:{鸡、鸭、鱼、鱼、鸡、鱼}的众数是鱼。

众数算出来是销售最常用的,代表最多的 ;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

一般来说,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但是,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数出现次数都是最多的,那么这几个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1,2,2,3,3,4的众数是2和3。 还有,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例如:1,2,3,4,5没有众数。

在高斯分布中,众数位于峰值。

众数的计算方法:

(一)、根据单项数列球众数,不需要任何计算,可以直接从分配数列中找出出现次数或频率最大的一组标志值,就是所求的众数。

(二)、对组距数列求众数。对众数的计算有两种公式:

1、上限公式:

2、下限公式:

其中:f表示众数所在组次数;

f-1表示众数所在组前一组的次数;

f+1表示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

L表示众数所在组组距的下限;

U表示众数所在组组距的上限;i表示组距;

篇3: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                           (三)统计与概率

1.小数乘法                                 统计与可能性

2.小数除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

3.简易方程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二)空间与图形                         (五)综合应用

1.观察物体(二)                         1.量一量 找规律

2.多边形的面积                           2.铺一铺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

积的近似值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编排

共安排8个例题。

标 题 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 例1 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 例3 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 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 例6 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8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乘整数

例1

编排意图:

创设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

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做一做

第1题:将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点:

①小数乘整数先要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积要根据因数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是不能去掉的。

小数乘小数

例3

编写意图:

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本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计算长方形面积比较直观形象,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容易理解。

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

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的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

对照上述两种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 “1.2×0.8”的算理。

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两个层次:

①首先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这里教材上没出,教学时可补充或将“做一做”第2小题“2.4×6.2”改为“2.4×6.5”,来提醒学生注意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例5

编写意图

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如,对着原式再做一遍。再如,用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教科书来进行的计算活动。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是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的道理。

第5、6题,综合应用小数乘法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要读出秤盘上每种东西的千克数,再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物品的价钱。第6题是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问题。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这个关系原义务教材是在例题后面揭示的,现在习题中结合计算找规律让学生感悟并记住。

第12题,是第10题规律的应用练习。

积的近似值

例6

编写意图

通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做好准备。

当学生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

篇4:连乘、乘加、乘减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例7

编排意图:

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

教材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学建议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由于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当提出“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以后,应为学生提供独立列式解答、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例8

编写意图

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安排了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一道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算式,如果能用运算定律进行变换,中间有些计算只需口算,这样整个计算就变得简便了。

教学建议

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整数一单元中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类推。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中,常出错的往往是乘法分配律。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如,练习二的第4题“1.5×105”和“1.2×2.5+0.8×2.5”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在“1.5×105”中,是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而在“1.2×2.5+0.8×2.5”中,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练习二

第3题,通过计算和“明明”的介绍、直观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惊人发展,激发起学好科学知识的热情。

第5、6题,是用连乘、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有的条件比较隐蔽,学生需在分析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去寻找。如,第5题,饮料5箱,每箱24瓶;第6题, 4个成人和1个小孩。

第9题,是用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注明可以使用计算器,使学生感受到在计算步数比较多时,使用计算器比较方便快捷。

第8、11、12题,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例2“0.72×5”的教学中,可提出转化性的问题:“你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如,教学“1.2×0.8”时,应引导学生先说出将因数“1.2和0.8”转化为整数12和8的理由,再说出积“96”扩大到原来积的“100”倍,所以必须将“96”缩小到它的 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还可增加一些类似的练习内容,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标 题 例题安排

小数除以整数 例1 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例2 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

例3 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

例4 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6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求商的近似值 例7 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循环小数 例8、例9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用规律来计算。

解决问题 例11 用连除(双归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2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小数除以整数中,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进行探究,并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接着,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算理。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三)具体内容的安排

小数除以整数

○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不再单独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而是结合3个例题的具体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例1~例3,都是晨练中的具体计算问题。

(3) 体现算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例1);留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的空间(例2、例3)。

(4) 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总结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例4)。

○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1 (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1)创设学生晨练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余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① 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②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

(3)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 例2

(1)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

(2)提出“为什么要商0呢”,启发学生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的算法。

3. 例3及“做一做”

(1)整数部分不够商1,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

(2)提出“接下来怎么除?”启发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算法。

(3)王鹏“每天跑5分钟”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既可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可利用之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4)“做一做”涉及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各种情况。到此,学生探讨了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

4.例4及“做一做”

(1)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2)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常出错的问题。

(3)没有特别说明验算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思考如何验算。

5.练习三

第11题,通过填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为后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做准备。填完表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被除数是0.15,除数是0.5,商应该是多少?虽然学生这时没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但凭借表中的商不变规律,是可以类推出的,这样为一个数除以小数做一些准备。

篇5:阅读训练:《拐弯处的回头》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前,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本文记叙的主人公应该是(     )。

A、弟弟   B、同学   C、爸爸   D、“我”

2、找出能够表现弟弟心情变化的语句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弟弟受伤后碰到爸爸时:

②爸爸自己走了以后:

③同学对他说完话以后:

④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

3、第四自然段中“……好像不经意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这只是极微小的动作,为什么“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4、爸爸的爱和其他人的爱有何不同?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5、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起 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6、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短文的感想。

阅读训练二:《蜜蜂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少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乎乎地说:“                      ”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                      ”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忌妒蜜蜂了。/

[阅读训练:《拐弯处的回头》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6: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或形状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主题 观察物体 主备人 赵永清

单元

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单元

重点 使学生能从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或形状;能画出简单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到的图形。

单元

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关键: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像和推理。

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课时安排:3课时左右

备注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杨坤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三单元

课  题 观察物体(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可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课  型 新授 教具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诗歌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小组一个鞋盒。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三、深入探讨:

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一、导入环节:用时约2-3分钟

利用语文诗歌师生谈话导入了新课

二、合作探究环节:用时约6-8分钟

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探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最多可观察到物体的3个面。

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并总结。

三、深入探讨环节:用时约12分钟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3、构建空间想象力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1、P40第1题。

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

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兴趣探索

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2、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哪个位置可以看到这些图片?

3、主要让学生跟长方体有所区别,并根据观察得出:正方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的结果一样。

四、巩固练习环节:用时约4-5分钟

1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观察球体和圆柱是,对于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五、小结 :用时2分钟

指名学生总结,谈体会、收获。

六、兴趣探索:用时约5分钟

1.回家观察一下家里的各种电器(选一样),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画出草图,并回答从哪些位置可看到一个面,从哪个位置可观察到3个面

2.预习例2。

计 观察物体(一)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正面  侧面  上面

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3个面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 ____  ____月____日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王雁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三单元

课  题 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地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课  型 新授 教具 球、圆柱体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将两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看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新授内容

1、教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

2、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进行观察。

3、将观察到的样子,从四个面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4、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5、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教师谈话导入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球体和圆柱体进行观察

从四个面进行观察,画出草图,回到座位上再详细画出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三、自由想象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学生画出从不同角度画出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八第1、2题

计 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左面   上面   正面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陈秀娟 马秀清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三单元

课  题 观察物体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数码相机 正方体若干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分别从那些面来观察物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一个正方体,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依次添加到2个、3个正方体(摆成一排),让学生从各自角度观察,看到了什么图形。

质疑: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三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2、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在右侧的一个后面摆一个正方体),这就成了一个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这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

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由复习导入,直接进入正题

分小组进行,

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生的遮挡情况

逐渐增加难度,循序渐进

学生实际观察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从上面观察、从左侧观察和从右侧观察分别看到什么图形呢?

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注意写

清观察角度。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质疑:(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

四、动手拼组,大胆想象

(课件出示42页第4题)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教师用数码相机实际拍照,帮助学生理解

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答疑

摆得过程教师巡视,注意体现摆法多样性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九第1、2题

计 观察物体

从正面观察      从上面观察       从侧面观察      (注意遮挡情况)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主题 简易方程 主备人   王桂玲

单元

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

重点 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解简易方程

单元

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解方程的意义

排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3课时进行。

备注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蔡春明、张乐俭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四单元

课  题 用字母表示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生本理念。

重点难点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

3、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

课  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设疑导入,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出示:a=(b+c)÷2×1.08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这是一个预测身高的公式,看到这个公式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师:今天我们就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字母。

二、探究新知: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出示例1)

同学们请观察后回答其中的  、  、a 、 x分

别表示什么数?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符号

或字母表示数。

2、进一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

(1)     +    +     =12

=?

(2)n×5=15     n=?

师:请大家再认真观察一下,上面的    、n

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3、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2   4    6    m    10   12    m=?

(2) 1   3    5    7    x    11    x=?

请大家想一想,上面的m  、 x可以表示什么

数?

(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回忆运算定律 2、设疑导入约2分钟

1课件出示公式,学生回答发现。

2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约16分钟

1、课件出示例1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指定一组汇报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让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3、学生小组内交流结果与思路

1、学生回忆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

律,都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性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向大家展示

通过刚才的展示交流你发现用字母表示和

用文字表示有什么不同?

3、介绍乘号的不同表示方法

教师概括: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

略,也可以用小圆点代替,其他情况不行。

三、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数学乐园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课本49页第1题)

2、把结果相同的式子连接起来(课本49

页第二题)

3、判断:A×7写作7×a

12+x写成12x

1×t写成t

五、前呼后应。还记得这个公式吗?

a=(b+c)÷2×1.08,猜猜这里的字母分别

表示什么?

六、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

什么? 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按照屏幕上

的格式把它写下来

2、学生分组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用字母表示简便

3、投影出示教师填写的表格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教师

进行小结。

三、质疑2分钟

四、数学乐园10分钟

1、集体订正

2、指一组汇报

3采用打手势的形式比比谁又对又

快。

五、2分钟。学生猜猜教师点明。

六、3分钟。学生自由畅谈

整理好课上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表格,注意运用简便写法

计 用字母表示数

乘法交换律:a×b=b×a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梁蕰秋 陈宝胜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四单元

课  题 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二)

学习目标 1、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同时,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以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教学代入求值。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以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咱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你还记得那些知识点呢?

其实,字母还可以用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相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习过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谁能起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公式。

我们通常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尝试着用字母来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若有困难可以小组商量,开始。

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它们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以怎样写?它怎样读?表示什么含义?

S=aa=a2

教师再次强调 a2表示两个a相乘,是a×a

2a表示两个a相加,是a+a

为了助学生理解,可以出几个习题练习一下。如32、52、72、

直接导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采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有利于让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互相帮助

教师一边问学生,一边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随机练习加强学生理解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在数字与字母相乘的时候,谁写在前面?

2、针对刚才咱们所学的用字母表示公式,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那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若有困难可小组同学商量。

求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6cm

教师强调先写字母表示的公式,在带入数字计算。

三、练习巩固

1、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b       S=---------------

C=---------------

a

把例3第二问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生自己尝试写出,教师可以对学困生加以指导

《学习乐园》相关习题

计 用字母表示数

正方形:面积 S=aa=a2

周长  C=4a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主备人单位 罗村镇中心校 主备人 刘瑞霞 吕敦树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单元    第四单元

课  题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会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两步运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进一步掌握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为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正确写出两步运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能熟练运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方法

课  型 新授 教具 课本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一、结合实际题型,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三

一个商店原有120千克苹果,又运来10筐苹果,每筐重a千克。

(1)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里苹果重量的总数。

一、5分钟

让学生做题,并进行讲解。引出这一节课的课题:学习怎样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二、18分钟

1、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

2、引导学生交流并思考下列问题:

(1)要求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需要先求什么?

(2)怎样求又运来了多少千克苹果?

(3)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3.通过讨论,得出商店共有120+10a千克苹果。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法学法及时间

(2)根据这个式子,求a等于25时,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2、再多做几个这样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三、巩固练习

(4)若知道a=25,求出此式子的值?

若a=10,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结果。

三、12分钟

预习新课。

计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120+10a

A a =25

A a =10

教后小记

备课组长审阅签字及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篇7:第一单元例5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淄河镇中心小学  李兴泉

教学内容:P6例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1)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2)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  可以发现答案是7.28是错的。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5)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例6

淄河镇中心小学      陈田爱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 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 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知识重点

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要根据哪个数位来进行四舍五入

教学过程

1.按要求保留小数。

(1)保留一位小数:

0.5964≈    1.025≈      1.9937≈

(2)保留两位小数:

12.038≈     12.3045≈

二、 谈话导入,引出例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

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小结】因为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这时候四舍五入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是0,小于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三) 巩固练习

1. 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2.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8×0.9

1.7×0.45

3.14×3.9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0.85×1.12

0.86×5.4

0.15×2.34

3.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 0.2 8 6  3.2 7    ×     0.3 2 ×      1.5 2 0 5 7 2 1 6 3 5 3 0 8 5 8 0  3 2 7   3.2 9 1 5 2  4.9 0 5 【拓展练习】 4. 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全课总结

求积的近似数,先按法则算出积,保留位数多一位,四舍五入得出近似数。

单  位:淄河镇中心校

备课人:李志春

年  级: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例7

课  题: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P.11页的例7。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新知尝试:

1、出示例7: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   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答:100块不够.

追问:0.9×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新知: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随堂体会: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P.13页5题  P.14页6、8题

六、板书设计:

连乘、乘加、乘减

例7: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答:100块不够.

那110块够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答:110块够。              答:100块不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单位    淄河镇岳阴联小         备课人  吴俊桦

教学内容:

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探索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实践运用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画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8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三、运用

1  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小数乘法简便方法与原有的知识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时候必须从以下几点学起

第一,复习旧知识

运用谈话引入,回忆就知识,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有关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写在黑板上。

继而教师询问学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是否适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二,探索新知

出示三组对比的小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看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是否也适用?最后得出肯定的结论.在这一环节充分发展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第三,实践

放手让自学例题8,运用刚刚学习的的知识,让学生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做题中去,灵活运用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比喻句拟人句

2.十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3.太阳比喻句和拟人句

4.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设计

5.写五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6.拟人句和比喻句的句子

7.比喻句和拟人句之间的区别

8.葡萄的拟人句比喻句

9.春雨的比喻句—春雨的拟人句

10.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拟人句和比喻句知识点+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