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
“joh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原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原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原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
答辩人:上海书香摄影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
法定代表人:沈 诚
职 务:董事长
联系地址:虹口区唐山路80弄1号404室
联系电话:13601789185
答辩人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以下简称原告)诉我上海书香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原上海书香茶坊有限公司)关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即松民三(民)初字第1524号】一案,现提出答辩如下:
一)、由于原告所主张的诉讼标的与本当事人没有任何法律关系,故本当事人作为本案被告的主体资格不适格。
事实和理由:
一、原告是基于原、被告双方于底签署的《房屋租赁合同》(见证据一、即原告的证据二)之民事权利和法律关系而向法院主张本起诉讼的;但其却故意隐瞒了之后与被告和当时筹建中的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三方”)经协商一致,又分别签署了三份相关的合约(指“补充协议”、新《房屋租赁合同》和《备忘录》);而这三份后签的合约恰恰就是针对原合同之内容先、后再进行几番补充、变更和终止的约定;它们不仅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原合同自补充的、附解除的条件成就时即告失效(即5月19日);而且从之后三方实际履行的各项事实上也验证了新、旧合同的主体之一——新、旧承租方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变更、衔接等谈判和实施方面的具体工作,已于11月17日以三方签订《备忘录》的形式而宣告全部完成。
接着,新合同中的双方主体(“原告”和“第三方”)均已开始按《备忘录》中约定的条款实际履行……。
因此,只要以这一组事实为依据,以“补充协议的效力优于合同本身”、“签订时间在后的合同效力优于签订在前的合同”及“合同的相对性”这三项合同适用和解释的原则为准绳,即可有效、清楚地确认本案原告将205月19日已宣告实际终止了的原《房屋租赁合同》为依据,却向法院主张其7月10日至今的诉讼请求;这种“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诉讼方式势必导致被告作为诉讼的主体资格不适格。
具体事实有:
1.“补充协议”和“说明书”——双方的原《房屋租赁合同》在20底签订后,经协商一致,双方于初又特意补充签署了一份相关的“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以下简称补充协议);其中主要有这样一条特别约定:现经甲方(指原告)同意设立该专项管理公司。
同时,乙方(指被告)表明,在筹建“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个过程中,由乙方上海书香茶坊有限公司名义处理所有项目的一切经济、业务及法律等事务,直至乙方“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取得上海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手续通过为止(见证据二、)。
“补充协议”的内容和约定,充分证明了双方当事人签署的原《房屋租赁合同》其实仅是一份典型的“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年5月9日,被告再次致原告一份“说明书”,不仅重申了上述约定,且特此告知原告: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已基本到位,所以即日起本公司同贵校的租赁以及所有合作关系都以子公司“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名义为准。
原告对此签收、盖章并书面予以认可(见证据三、),再次验证了该“补充协议”之约定纯系双方的合意。
2.变更主体后的新《房屋租赁合同》——按双方上述补充协议之约定,2005年初原告同筹建中的“第三方”正式签署了内容相同的新《房屋租赁合同》(见证据四、);它的诞生,宣告了“第三方”意欲取代原《房屋租赁合同》中被告之主体的新合同已正式成立。
接着,“第三方”据此新《房屋租赁合同》作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设立、登记和注册等手续中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书面资料之一,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认为符合法定形式后便于2005年5月19日正式依法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见证据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5条之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故新《房屋租赁合同》则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届时,就法律层面而言,当事双方原先在“补充协议”中所约定的解除及生效条件全告成就——即原、被告双方于年底签订的原合同关系已告失效;同时,原告同“第三方”于2005年初签署的新合同关系即告生效。
换言之,自2005年5月19日开始,迄今为止这段时间范围内发生在系争租赁房这个诉讼标的上真正有效的民事权利和法律关系之主体应当系原告和“第三方”。
而本案原告主张的所有四项诉讼标的之期限均为207月10日至今,同本被告“风马牛不相及”;故原告在本案中将本当事人列为被告,此举犹如“关公战秦琼”——不仅违反合同适用和解释的原则,而且完全有悖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显然属于被告作为诉讼的主体资格不适格。
3.《备忘录》——“第三方”自2005年5月19日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虽然已依法正式确认为诉讼标的上之法律责任人;但是由于接下来原告因高校评估之需要,欲单方面毁约而开始引发的纠纷使得在诉讼标的上新、旧承租方两个主体间原本较为简单的衔接工作由于原告单方面毁约所造成的损失而变得复杂……(见证据六、);“第三方”经过整整七个月的连续举报、上访,最终在中纪委、教育部、韩市长、市人大及市教委等有关领导的直接关怀和监督下,经过与原告数十次的协调、谈判,终于在月17日顺利签订了《备忘录》;届时,原告终于对之前数次给“第三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了一份书面的交代,同时也宣告了之前三方间的所有经济纠纷、经过数十次的谈判、协商,已在书面上处理完毕——即其中第四条、第6款中所谓“原有的是是非非不复存在”(见证据七、)。
现在,若对该《备忘录》内总共10条沟通要点进行一一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乎每一条的字里行间都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验证了当时“第三方”已名副其实地成为诉讼标的上合法的法律责任人,并以此适格的主体身份同原告约定了自年1月1日起长达六年的继续合作之事宜。
事实上,除了其中第7、9二款因实际原因不能履行外,其它所有八条条款,之后双方都已开始实际履行……(见证据八、)。
二、原、被告双方不仅以“补充协议”、“说明书”这二种书面文字的形式对原合同的效力约定了附条件;更重要的是,根据“行为效力优于书面文字效力”这一合同解释的规则,相关三方(指原告方、被告方、“第三方”)在接下去各项衔接工作的具体操作中、确实也是这样分别按“补充协议”、新《房屋租赁合同》及《备忘录》的约定去实际履行的——
1.原告认定“第三方”为法律责任人后、实际与其发生的法律关系有:
⑴、自“第三方”于2005年5月19日依法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原告即按之前与被告签订或认可的“补充协议”及“说明书”之约定和精神开始将“第三方”视为诉讼标的上唯一具有权利义务、即法律关系的真正主体,于是将发往该主体的收费通知、通知、纠正措施表、公函、说明、回函和复函等所有书面文件的当事人抬头全部改为“第三方”(见证据九、),直至于年11月17日同“第三方”正式签署了新合约——《备忘录》;届时,宣告原告和“第三方”与被告之间已完成了新、旧合同及新、旧场地之间如何顺利衔接的全部计划、约定且开始履行;接下去,原告连发放给对方责任人的联系表以及报上公开刊登的公告之抬头都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改为了“第三方”(见证据十、)。
在上述这一系列文书中要数自2005年起的“水、电、房租收费通知”,“纠正措施表”及2006年9月28日的“复函”和2006年12月4日之“回函”这四份书面内容对认定“谁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最具有针对性和效力:例如,①、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于租赁合同继续或终止的问题,学校将取决于现有合同存续期双方的合作情况。
……另外,你公司是学校的签约方,在校园范围内应当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②、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研究,同意贵司2006年11月20日的申请,部分营业场所(49.68平米)的租赁期限延长至2007年4月10日止。
这些,充分证明了原告在合同的实际履行中,就诉讼标的上真正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向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人——“第三方”屡次发函的事实;而且这些事实在松江法院已生效的(2007)松民二(商)初字第36号一案中早已予以确认(见证据十一、)。
⑵、既是在纠纷发生以后,原告的主要经办人和委托代理人于2007年3月12日和6月2日在同一标的之相关案件的法院调查令及庭审中,分别用书面文字和口头答辩二种形式、特别慎重地解释了纠纷的真正起因——强调都是由于同“第三方”(而不是与“被告方”)因经营场地变更或新租赁场地楼板等荷载承受不了等原因所致(见证据十二、)。
这,恰恰又从“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即发生争议的双方主体”这二项事实反过来验证了“到底谁是本案适格的主体”。
2、被告开始实际履行“补充协议”的具体表现有:
⑴、按“补充协议”之约定:至“第三方”核准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时,原、被告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告失效;于是,自2005年5月19日起,被告便开始着手与“第三方”就接下去衔接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了协商和落实;如双方完成了原租赁房内装潢材料、设备等全部资产的买卖、收购等交易工作以及新、旧场地如何按之前约定进行衔接的实施细则;之后,还将这些相关文书按约定上报于原告予以告知、审阅或备案(见证据十三、)。
所有这些关于合同主体、场地及内部物资设备等事项上的变更、搬迁、交易等谈判、衔接工作,按原三方之前的约定被告一直持续到《备忘录》的正式成立为止。
⑵、经当事各方商议后一致决定:邀本被告于2006年11月17日一起参与当事各方为签署关于“一揽子解决所有历史问题和各项损失以及新、旧场地间如何衔接的新合约——《备忘录》”;以此形式作为三方当事人“一致认可新、旧合约即新、旧场地之间如何公平、顺利衔接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见证据十四、)。
⑶、在这之后,被告于5月10日和2010月8日,二次以上述同样的事实和理由(即被告作为诉讼的主体资格不适格)作为主要法律依据向市一中院分别递交了“撤销仲裁裁决申请书”和“仲裁协议效力异议书”(见证据十五、);在中纪委,全国及市人大常委会,中央及各省市政法委,最高院及各省市高院,市一中院,全国各地仲裁委等主要负责人和社会各新闻媒体的关注、监督下,在我国威严、神圣的法律面前,在全社会呼吁公平、公正的声浪中,被告依法、二次无可争辩地撤销了原告以相同主体、相同事实、相同标的、相同诉求等一系列相同(均指同本案)的所谓理由向被告实施的()沪仲案字第0523号仲裁案。
这样,终于使以原告(当时的)法人代表为副主任的市仲裁委在瞒着被告、擅自作出仲裁裁决书后的一年又27天,无奈地收回了原先那双无法无天、到处肆虐的权力魔掌,违心地作出“认为本案不适宜重新仲裁……终结本案重新仲裁程序”的决定(见证据十六、)。
众所周知,根据我国《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像这起合同内明显附有仲裁条款的纠纷案,若主体适格的话,毫无疑问地在一年前就应当属于仲裁委受理的范围,根本不可能等到今天再由法院管辖!难道这类虽有仲裁条款,但因主体明显不适格而不得仲裁的案子,到了松江法院后主体就会“自动转变”为适格吗?难道市仲裁委在年好不容易脱掉的、差一点被网民评为“史上最牛仲裁案”(见证据十七、)的头衔,最终会在如此轻松地落在松江法院的头上吗??难道在20的今天,松江法院居然会如此心甘情愿地被这“权力的魔掌”推上风口浪尖吗???
3、“第三方”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便开始以诉讼标的上合法的法律责任人之身份履行起职责,具体表现有:
“第三方”自2005年初与原告签订新《房屋租赁合同》后,接下去便严格按照原、被告之间的“补充协议”之约定开始筹建“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直至2005年5月19日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松江分局核准,依法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届时,上述与原告之间于2005年初签署的新《房屋租赁合同》无论从其形式要件、还是实质要件上都已告正式、合法生效。
从此,“第三方”便渐渐开始、名正言顺地以诉讼标的上唯一具有合法注册、登记过的法人主体及内部设施、物资所有权人的身份向外开展各种民事及法律关系——
A.“第三方”在诉讼标的上开始承担起同国家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⑴、“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作为登记、注册地址,向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经审核,符合法定形式并于2005年5月20日获准领取了该证(见证据十八、);
⑵、“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作为登记、注册地址,向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申请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经审核,符合法定形式并于2005年7月12日获准领取了该证(见证据十九、),开始成为在诉讼标的上唯一获准经营“图书报刊零售、出租”的法人主体;
⑶、2005年6月15日及2006年11月28日,松江区公安消防支队给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第三方”之“消防验收的意见书”;同时,上海市消防局要求“被告”将之前的“消防管理档案”移交至“第三方”的事实(见证据二十、);
⑷、2005年12月29日、2006年6月7日及2007年1月29日,松江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向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第三方”,出示的“告知书”、“食品卫生许可咨询指导意见单”及“情况说明”(见证据二十一、);
⑸、2006年5月16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大学城派出所给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第三方”,颁发了“上海市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情况登记簿”,且按上面要求、如期到实地检查,找出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见证据二十二、);
⑹、2006年初,“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之身份与上海“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大学生绿色论坛一起,联合新华社、新华网、新浪网、东方早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分赴本市数十所大学开展了“海洋环保校园行”活动;其中,松江大学城这一站的活动就是以诉讼标的为活动场地而展开的(见证据二十三、);
⑺、2006年2月,“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之身份同共青团上海市委一起,以诉讼标的为活动基地,组织松江大学城七所大学的全体学生一起积极参加了“温情2006——向贫困山区百姓捐书、捐衣活动”;从此,该诉讼标的即被团市委指定为专门的“接赠点”之一(见证据二十四、);
⑻、2006年6月9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直接利益的受害方之身份致教育部、市教委等相关领导及专家的举报件;(见证据二十五、);
⑼、“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作为登记、注册地址,向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申请办理《统计登记证》;经审核,符合法定形式并于2006年10月25日获准领取了该证(见证据二十六、);
⑽、“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作为登记、注册地址,向上海市国家税务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经审核,符合法定形式并于2006年10月20日获准领取了《税务登记证》及“办税员联系卡”;之后,又以诉讼标的上直接利益的受害方之身份发出并收到松江、长宁区税务局的举报件及“涉税举报受理告知单”(见证据二十七、);
⑾、2006年9月13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职权向诉讼标的上之法律责任人——“第三方”发出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见证据二十八、);
⑿、2006年10月27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致诉讼标的上之法律责任人——“第三方”的回信(见证据二十九、);
⒀、2006年至2007年之间,在与本案相同的系争租赁房这同一诉讼标的上曾发生过数起租赁纠纷案,“第三方”均以原告或被告之身份参与诉讼,经松江法院审理,每次均被确认为适格的主体。
例如,已生效的(2007)松民二(商)初字第36号一案。
更为巧合的是,当时的(2006)松民一(民)初字第2100号一案的代理审判员就是今天本案的主审唐法官;因此到底谁是本案诉讼的适格主体?其实早在四年之前已生效的案例中早有确认,且有案可查!法院在该案判决书的P:3、P:4页中有这样二段针对性的文字记载:“另查明,文汇路141号“书香流行花园”商厦系案外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有,上海书香茶坊有限公司与案外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20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
为了加强对商厦的管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同意设立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即被告进行专项管理,在筹建被告公司的过程中,由上海书香茶坊有限公司处理所有事宜,直至被告取得相关手续通过为止。
”“本院认为,本院已经生效的(2005)松民一(民)初字第2683号民事判决书已确认了被告的专项管理的权利。
”(见证据三十、)
⒁、“第三方”作为原告在(2007)松民二(商)初字第36号一案中虽赢了官司且已申请法院执行——(2007)松执字第3106号,但至今尚在向松江法院申请恢复执行的程序中(见证据三十一、);试问,“第三方”若不是诉讼标的上合法的法律责任人的话,那么今天“第三方”怎么还能以当事人之身份享有此申请法院恢复执行的权利呢?(见证据三十二、)如此,松江法院之前在诉讼标的上审理、裁决过的相关“第三方”与各当事方发生的数起租赁纠纷案,岂不都要因为诉讼的主体不适格而已经铸成一系列重大过错了吗??还有,上述国家数十个行政机关依法向“第三方”颁发的所有许可证和行政文书不都全部发错主体(即法律责任人)了吗???这,岂不都乱“法”了吗?!待那些具有正义感的百姓和学生醒悟过来后,势必会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试想,届时将会有多少起行政诉讼案在松江法院内排队等侯审理啊?!此情此景,真令人匪夷所思啊!!
⒂、208月19日,上海市红十字会给诉讼标的上之法律责任人——“第三方”颁发的荣誉证书(见证据三十三、);
⒃、2009年4月2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法律责任人之身份,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意至松江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查阅的申请书(见证据三十四、);
⒄、2009年3月至6月间,“第三方”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及司法的公正,特意在原、被告之前相关的仲裁案中,数次勇敢地站出来向松江法院、市一中院和市仲裁委等部门递交过关于证明自身才是这一诉讼标的上之适格主体的各种“执行异议书”、“补充意见”、“声明书”等其它相关文书(见证据三十五、);
⒅、2006年至2009年,“第三方”作为诉讼标的上直接利益的受害方,因举报原告在高校评估中弄虚作假、侵害群众利益等不端行为而遭到原告的打击报复;在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无奈之下,“第三方”作为这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开始逐级上访,把原告一路举报至市教委、教育部、市人大、全国人大、市高院、最高院、财政部、审计署、市纪委、中纪委等国家相关部门(见证据三十六、);这些对贪腐现象的揭露、举报案件,目前尚在调查、处理中;谁想掩盖?谁能混淆??谁敢抹杀???岂不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B.2005年5月19日,“第三方”正式成为诉讼标的上的法律责任人后开始适格地同原告发生的民事权利、义务或法律关系,具体行为有:
⑴、2005年5月起,“第三方”按“补充协议”和新《房屋租赁合同》的约定,开始实际履行起诉讼标的上法律责任人之义务——向原告支付诉讼标的的租金(见证据三十七、);
⑵、2005年10月起,“第三方”按原告要求而上交的诉讼标的内“承包经营场所、人员情况统计表”及相关承包协议(见证据三十八、),切实履行起适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⑶、2006年4月27日,经“第三方”与原告校内勤工助学办公室的负责人协商,双方签订了“勤工助学协议书”,命名诉讼标的为“上海书香勤工助学基地”,且在此召集了上百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见证据三十九、),此事项再次证明了双方不仅是适格的、而且是负责任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⑷、2006年6月1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直接利益的受害方之身份,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意致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方——原告的三封信函(见证据四十、);
⑸、2006年6月6日,原告校内部分“激进分子”向“第三方”发起了轰动松江大学城的“六六打击报复事件”;围攻、殴打了“第三方”在诉讼标的内的管理人员、撬开了“第三方”在诉讼标的周围的仓库和场地,使“第三方”的直接利益遭到严重损害……;于是,“第三方”向110报警,上海市公安局、大学城派出所接警后给“第三方”内部相关员工出具的“验伤通知书”及相关中心医院的“医疗证明单”等凭证(见照片、公安验伤单、医院证明)(见证据四十一、);
⑹、2006年底~2007年初,“第三方”按原告的指示和要求,将“诉讼标的”内的部分财产、物资分三批、共计六辆车运往原告指定的七宝校区内(见证据四十二、),以切实履行双方已签订的“备忘录”中之约定;
⑺、2006年6月15日~7月30日期间,诉讼标的内数十家承包业主因“六六打击报复事件”所遭受的损失联名向法律责任人——“第三方”提交要求原告赔偿的申请书(见证据四十三、);
⑻、2006年6月19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党委、书记二封内容相同的函,向原告的各主要领导汇报谈判进展且上报之前的损失估算(见证据四十四及附谈判时现场录音);
⑼、2006年6~10月期间,“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合法法律责任人之身份向原告的党委、党委书记、校办、正副校长、资源办等相关部门及领导,总共发出过数十封以上的信函,以求公平、切实解决双方间的纠纷(见证据四十五、);
⑽、2006年11月17日,“第三方”同原告(本被告也同时在场)一起商议、签署了新合约——《备忘录》,制定了与旧合约及新、旧场地之间如何顺利衔接的事实细节,之后“第三方”对其中很多内容都认真地予以切实履行(见证据四十六、);
⑾、2006年11月28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的说明(见证据四十七、);
⑿、2006年12月25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法律责任人之身份同被告一起向原告发出的“联合公告”(见证据四十八、);
⒀、2006年12月26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的复函(见证据四十九、);
⒁、2008年7月30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关于要求落实之前校领导的意见,尽快履行“备忘录”的信及相关报审的新项目企划书,并以此同时发往原告校内各部门的函(见证据五十、);
⒂、2008年8月22日,“第三方”按上述数封信、函中预告、规定的内容和精神,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正式进驻新场地(文汇路135号)进行装修,并在大门前张贴了告示(见证据五十一、);
⒃、2008年8月25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的函(见证据五十二、);
⒄、2008年10月15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致对方——原告纪委及校内数十个部门发出了“关于贵校存在贪腐及贪腐线索的举报件”(见证据五十三、);
⒅、2009年8月25日,“第三方”以诉讼标的上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对被告发出“非诉讼解决矛盾,文明和谐迎世博”的倡议,第一时间作出了响应(见证据五十四、)!
综上,50多项字字如实的铁一般证据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证据链,从当事各方不同的角度、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原、被告双方在签订原合同之后由于又签署了三份针对原合同进行补充、变更乃至终止的新合约,故构成原《房屋租赁合同》不仅在书面形式上、而且接下去各方(包括原告)在具体履行中,都已实际终止的事实;以此充分证明原告在本起诉讼案中所主张的诉讼标的,事实上同本当事人没有任何民事法律关系,即被告的主体资格不适格,故本案原告根本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二)、我们从原告提供的另外四份“没有关联、违反法律、自相矛盾、明显无效”的证据中,可再次充分证明原告为达其恶意诉讼之目的,而使出张冠李戴、凭空捏造的伎俩,其实是欲盖弥彰!现从“三性”角度对这些所谓的“证据”一一辩驳如下:
一、民事裁定书(系原告提供的证据一):
虽然,市一中院在该“民事裁定书”最后的裁定为: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但其绝对不是示意原告可以公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相关规定,对不适格的主体实施恶意诉讼;否则,岂不成执法犯法了吗?因此两者之间毫无关联性。
二、说明及附件(系原告提供的证据三):
原告欲凭借自己出具的“说明”及附件来企图证明自身对系争租赁房具有完全产权;而据“第三方”于2009年4月2日至松江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核实,确认整个松江大学城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迄今为止尚未办出过一本房地产权证(见证据五十五、);原告此举到底是自己喝高了,还是被权利给灌醉了呢?!另外,从该“说明”及附件的内容来看,其实际使用性质严重违反原规划使用性质,故涉嫌违反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规划、批准建设的专项使用项目;由此可以认定,该证据显然缺乏客观性和合法性。
三、收据(系原告提供的证据四):
原告在证据清单上注明该证据的证明事实为:被告的最后付款时间;但该“收据”上方付款人的抬头却明明白白地写着“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真所谓:张冠李戴、自相矛盾,谎言不攻自破!因此,该证据明显违反客观性;相反,不失为本方的有效证据之一。
四、公告以及信函(系原告提供的证据五):
“公告”同上述“收据”所述的情况一样,上面的抬头白纸黑字地写着“上海书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显然,原告又是在自扇耳光,不打自招。
另外,“信函”不仅是一封未经有效签收的邮件,而且其送达依据的时间和地址已经在市一中院的(2009)沪一中民五(商)撤字第6号裁定书中明确记载:经审查,本院认为,在仲裁案件审理时,仲裁委向书香茶坊公司送达过程中存在瑕疵,进而导致书香茶坊公司未能在仲裁过程中行使相应的权利。
另外,请主审法官留意:该信封上邮戳的时间为2008年9月26日,而两个月前上海仲裁委员会已受理了原告为此纠纷已提交的仲裁申请书,“信函”中所有函告的内容在仲裁申请的事项上早有主张(见证据五十六、);如此相同的要求何需再发“信函”至对方呢?因此,该证据明显违反最起码的法律常识和一般常理,同“三性”原则完全相悖,毫无效力可言。
固然,原告的原法人代表是有权有势,手下的经办人员更是不避嫌疑、仰仗其在市仲裁委任副主任的特殊身份及直接掌管仲裁庭的组成及仲裁文书的送达这些职务权力,采用暗箱操作、隐蔽执法的违法手段当上了“自己案件的法官”,欲对曾经的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
但是,由于本案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民事诉讼案,它事关商场内三十七家小业主、共计上百名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之饭碗;对这些社会弱势群体而言,绝对是“事关民生和群体利益”的大案(见证据五十七、);若处理不当,相关的受害群众一定会以命相博,极有可能演变成为“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
所以上至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下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一中院以及社会各大新闻媒体都极为关注;在他们的公开监督下,在我国威严、神圣的法律面前,在市一中院已经连续二次、成功地击溃这股贪腐势力的挑衅。
*近期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又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
贯彻执行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重要体现,也是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现在,原告的原校长虽然已被“请”出了校领导的队伍,但绝不等于该校的“贪腐残余势力”已全部肃清;本案“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诉讼方式连同之前拒绝响应“倡议书”之不作为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其目的无非就是同之前的枉法仲裁一样——打击报复举报人、直至把举报人赶出校园,以封其口、以保己身。
希望贵院相关的审判法官在审理本案时务必擦亮眼睛,千万不要充当这些贪腐分子的保护伞!
王胜俊院长在《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新发展》的文章称,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中国*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
鉴此,我们上百名人民群众衷心期待贵院能以市一中院为榜样,再次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以上述50多项铁证如山的事实为依据,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合同解释的原则和规则”,特别是应根据其中“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办案,针对原告所主张的诉讼标的进行审理,从而正确确认本当事人与原告之间已失去了诉讼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及有效的民事法律关系,即被告作为诉讼的主体资格不适格。
最后,恳请法庭依法裁定驳回起诉,以维护答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正常的经济秩序。
相信,现在不仅有上百名当事的老百姓和大学生正屏息注视着本案的进展,而且连原先那些跟踪本案,关注民生、民情的各级政府及社会各家媒体也正拭目以待!
此 致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备 注:①本答辩人另外提交的19份“请求法院调查取证申请书”
已于2010年7月25日(按规定时间内)通过快递发往
贵院,请审阅后予以准荷;
②因之前牵涉本案的诸多举报件已发往各级相关政府和纪
检部门;作为事态的跟踪报道,故本答辩状也应当同时
报送上述各部门,以便它们了解事态的发展;
③特别报送:沈德咏、万鄂湘等领导。
答辩人:上海书香摄影服务有限公司
2010年7月31日
篇2:原告不适格答辩状
答辩人:雷明,男,汉族, 32岁,住址:东阿县铜鱼路北首路西东阿县佳能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13176251297。
被答辩人:高兴国,男,汉族,1974年4月6日生,住址: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乡东双村六队51号。
因被答辩人诉答辩人返还原物纠纷一案,现提出如下答辩意见: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之间不存在法律关系,被答辩人的诉求欠缺事实法律依据。
被答辩人在起诉状及所提供的证据中并没有阐述返还原物所存在的基础法律事实。
案件事实是3月份,济南万通物流子淇配货站【以下简称托运人】在知悉答辩人的资质条件后,就货物运输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口头约定,约定货物9吨,每吨运费50元,由答辩人即承运人将该批货物由聊城运至济南并交由托运人。
因而答辩人是与济南万通物流子淇配货站存在事实上的货物运输合同关系,答辩人根本不认识被答辩人,同被答辩人更不存在任何的法律关系。
被答辩人诉答辩人属于诉讼主体不适格。
二、答辩人对该批货物享有合法的留置权。
203月13日,答辩人同托运人签订货物运输合同后,便按照约定在聊城装货运往济南,途径齐河县境内,答辩人被罚款3000元,并造成答辩人停运5天,当时,答辩人及时通知托运人要求其前往处理,并支付运费,但托运人不管不问,无奈之下,答辩人只好依
法留置该批货物,至今该批货物仍完好存放于答辩人处,且答辩人已垫付了相关保管费用。
根据《合同法》第315条:托运人或者收货人不支付运费、保管费以及其他运输费用的,承运人对相应的运输货物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综上所述,答辩人与被答辩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法律关系,且答辩人对该批货物享有合法的留置权,因而被答辩人的诉求是无理的,故请求法院依法驳回被答辩人诉求。
此致
东阿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雷明
20XX年6月1 日
篇3:主体不适格 答辩状
第一,在审判程序开始之前法院发现当事人不适格,可以裁定不予受理。
第二,在审判程序开始之后发现当事人不适格,裁定驳回起诉。
被告当事人适格问题处理跟原告当事人适格问题处理是一样的,法院主要是作出程序处理,而不是实体处理,所以不能判决败诉(也就是驳回诉讼请求)。
当事人适格问题是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法学理论基础来建立的,法条没有明显涉及,至于是不是法院要先向原告释明才能驳回这个应该是司法实务上具体的操作问题,我认为法院在受理后发现当事人不适格时应该会在裁定驳回起诉的同时告知当事人驳回的原因是当事人不适格。
主体不适格 答辩状2
答辩人因XX 运输有限公司诉XX 有限公司及其XX 分公司租赁合 同纠纷一案,根据本案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依法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一、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不应列为本案的被告。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独立 承担民事责任,其民事责任由XX 有限公司承担。
因此,XX 有限公司 XX 分公司作为被告主体不适格,不应列为本案的被告。
二、答辩人所欠原告租金为22740 元,原告主张被告支付租金61040 元,与事实不符。
原告与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第三条结算方式约定, 经XXXX 双方商定每立方按二十元人民币计算。
原告为XX 方共输送砼 2887 方,合计人民币57740 元。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已于20xx 月10日支付给XX 运输有限公司3 万元租赁费。
20xx 年月8 日原告 驾驶员驾驶混凝土输送泵车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一死一伤, 事后经有关部门认定驾驶员负全部责任。
根据原告与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第二条XX 方权利与义务的约定,因XX 方造成 损失,由XX 方负责。
因此,此次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XXX 的损失应 由原告XX 运输有限公司负责。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于20xx 年月14 日替原告支付给被害人XXX5000 元补偿费,此费用应由原告负责。
因 此,扣除之前所付的运输费和补偿费,事实上答辩人所欠原告租金为 22740 元,请求法院依据事实对原告要求答辩人支付租金的请求予以 改判。
三、原告要求答辩人承担滞纳金305200 元,明显过高,有失公平原 根据相关规定,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依照付款金额每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
答辩人付款金额仅为22740 元,而原告却请求答辩人承担违 约金达305200 元,明显过高,显失公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 《合同法》第114 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 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刚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 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 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 并作出裁决。
依照付款金额每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答辩人承担违约 金数额为3778 元,答辩人请求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及公平合理原则, 对原告滞纳金的请求予以改判。
综上所述,原告的诉讼请求违背事实真相,不符合法律规定,恳请 法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审理,公正裁决,以维护答辩人的合 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此致 XX 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XX 有限公司 二XX
篇4:主体不适格 答辩状
被告主体不适格,裁定驳回起诉还是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起诉的前提是原、被告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但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被告主体不适格,即原告告错对象的情况。对于这类案件应如何处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尽统一。通常有三种情形:
1、动员原告撤诉,之后再另行起诉;2、法院直接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3、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对于第一种情形,笔者认为,撤诉是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法院不能主动干预。法院如采取这一方法,一是违背了当事人撤诉自愿的原则;二是与法院民事审判的“两便” 原则(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便于法院进行审理)不相符合;三是不利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当被告主体不适格时,不能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原告可以申请变更被告,就一定要让原告撤诉。因为法律不可能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作出规定,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只有根据立法本意来处理。
对于第二种情形,笔者认为,民事裁定是法院对有关诉讼程序问题所作的判定。原告起诉、被告应诉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形式,而诉权又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之分。对程序意义上诉权的确认,属于程序问题,应用裁定;对实体意义上诉权的确认,属于实体问题,应用判决。被告不适格并不是不符合起诉条件,起诉必须符合四个法定条件,其中之一是“有明确的被告”,而不是“正确的被告”。被告不适格是对象不正确,而不是不明确。所以,原告起诉时其他条件符合而被告不适格,不能认为其不符合起诉条件,不能以此为由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笔者赞同第三种情形,即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因为通过审查,原告符合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则可认定原告已具备行使程序意义上诉权的条件,接下来,便是通过审理,查明其是否具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一般应围绕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益是否受到不法侵害,是否存在争议,义务人是否已履行义务等方面进行调查。如果查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民事法律关系,或其权益并未受到侵害,或民事法律关系并未发生争议,则可认定原告并无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虽然具备行使程序意义上诉权的条件,但其在实体上必然要承担败诉的责任,应以判决的形式对原告实体上的请求作出判定,即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但笔者另认为,即使原告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避免被告不必要的损失,体现司法为民和诉讼经济原则,可由法院主动依职权释明,劝导原告更换被告或动员原告申请撤诉。如原告坚持不同意更换被告,也不申请撤诉的,按相关实体法或按证据不足进行认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原文地址:
范文二:被告答辩状
被告答辩状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
答辩人针对吕向阳案进行答辩。
答辩请求: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原告与圣诞娱乐中心的服务合同已经结束,本案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切实际,大部分不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本案没有直接的内在的因果关系,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方正特种设备公司跟原告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应当构成共同被告。
答辩理由:
本案的争议焦点:其一,本案原告提到的三名被告,到底谁应当负什么责任。其二,本案三被告是否应对原告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其三:如何划分三方的赔偿责任,被告有如下意见。
首先,针对焦点一,原告提到的三名被告应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认为,原告是在跳舞结束后从楼梯上走下已经离开了圣诞娱乐中心,结束了本次合同,只是原告在回家的路上到了半路的时候,才想起有一件衣服掉在圣诞娱乐中心,于是再回头去拿而酿成的事故,他去拿衣服的行为,不属于消费的服务范围。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认为,保险公司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理由,娱乐中心是该部电梯的使用者,对电梯有维修保养义务,保险公司对这期事故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认为,本案属于是因为服务合同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共同侵权,对方起诉第三被告,而且是共同被告,是不恰当的,最多是第三人。
针对焦点二,三被告是否应对原告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被告认为,造成吕向阳损害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被告宜兴市圣诞娱乐中心,发现电梯有可能损坏的情况下,及时通知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宜兴市支公司签约的维修单位,宜兴市方正特种设备技术服务部前来维修,方正特种技术服务部派维修工葛根洪前来圣诞娱乐中心修理,当葛根洪拆开电梯坚持时,发现钢丝绳已经损坏,需要更换就离开维修现场前往服务部取钢丝违反了电梯维修的安全操作规程,因此认为电梯维修方违规操作不负责任是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吕向阳受伤的责任应该由方正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
针对原告对第三被告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不足够导致事故发生的怀疑,第一被告认为,既然是维修的专业知识人员,就有挂牌的义务,怎样检修,怎样挂牌,怎样开始工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且作为使用者来说,不可能把牌子始终准备在那里,因此认为维修工葛根洪对本案事故的造成有主要的过错。
第三被告认为,挂告示牌责任是谁的,应当是发现问题使用者应该提出挂告示牌。挂牌子的义务,不仅仅是修理人员的,应当最早挂牌的义务是电梯操作工的,以及告知人家电梯坏了,因此娱乐公司配备专业人员疏于防范,未挂警示标牌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二被告则认为,葛根洪去修的时候检查电梯,知道电梯钢丝绳坏了,电梯就停在基站才去取钢丝绳,根本本方没有进入施工现场。因为规定一个人不能进行修电梯的活动,必须两个人以上。
针对焦点三:如何划分三方的赔偿责任。
第一被告认为,葛根洪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他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当他进行检修的时候,应该说他已经进入维修的程序,他本身来就是来维修的,不能说你拿了钢丝绳过来换才是修,而检查过程就不是修理,我不同意这个概念,电梯机箱起初停在一楼基站,是方正公司的维修员葛根洪示意他们的操作人员将电梯开往七楼。维修工葛根洪对本案造成有主要的过错,操作工虽然说他没有操作,但是他尽到操作工的义务,即使有证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他服从葛根洪的安排。
第三被告认为,在本方走之前电梯还在基站,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在他们认为是方正特种设备公司把电梯开到七楼,是修理过程中的一个修为,这与事实出入太大,歪曲了事实。既然把电梯停在基站进行修理,那电梯转移到六楼七楼的时候本方就没法修理了。一楼基站平口到地下室的距离有5.15米高,根本没法对其维修。
第二被告认为,在兴城商厦使用的注册号为3010-320282-5-0014的货梯,编号为xh-pc电梯中,其用途核定的是货梯,依法不得用为客梯使用。在本案中,其他被告违规把货梯当做客梯使用,在这方面方正公司没有过错。
原告认为第一被告对该电梯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将货梯改成客梯使用,并且让一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工人、一个缺乏电梯操作意识、缺乏异常情况处理知识的普通工人来控制一部非法改造的货梯,用来载客,这已导致巨大的事故隐患。针对这一点,第一被告指出,圣诞娱乐中心在兴城商厦7楼,因为楼层高,如果电梯不坏,上下应该使用电梯。在吕向阳跳舞结束后,电梯已经在维修,圣诞娱乐中心的电梯工周建生都通知正在下楼的人群,让他们从楼梯上走,吕向阳也从楼梯上走。可以说他主观上已经知道了电梯已经损坏。当他在回家的路上再返回到圣诞娱乐中心去拿剩在那里的背心的时候已经注意到电梯门已经是半开状态。作为技术工的吕向阳看到半开的电梯门,应该引起注意,但是他没有注意,而且更加没有注意到电梯下的底板,就一脚踩下去。因此吕向阳应该说没有尽注意的义务,对本次事故也负有一定责任。
针对原告请求法庭判令三被告履行如前诉讼请求的诉讼请求,
第一被告: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切实际,大部分不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被告:关于对原告的经济赔偿问题,代理人认为应当合情合理合法一些。原告受伤并不是方正公司侵权所引起的,所以本案不属于侵权之债,而是合同之债。原告与方正公司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不可能直接产生债的发生。方正公司依法不应当承担直接的民事赔偿责任。方正公司即使要承担民事责任,也是基于与保险公司有得电梯保养合同所产生的,只构成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人保公司承认民事责任的范围之内,承担一定的有限责任。
第三被告:关于护理费,应当按照本案中农民护理款项,在无锡地区一年的平均生活费3965元来计算,原告主张太高;交通费和住宿费只能按照公共车票以及参照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差的标准进行计算;营费可以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费的40%到60%来计算。这点请法院依法鉴定;关于精神损失赔偿费,在残疾赔偿费中间已经赔了,在精神损失方面,在人身损害中间,这方面可以两者合起来并用。如果判了精神损失费,那么伤残补助费这方面就应当考虑不进行赔偿。
证据:
第二被告方证人--方正特种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 梁开红。
第二被告方证人--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主任 林浩。
篇5:被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
答辩人针对吕向阳案进行答辩。
答辩请求: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原告与圣诞娱乐中心的服务合同已经结束,本案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切实际,大部分不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本案没有直接的内在的因果关系,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方正特种设备公司跟原告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应当构成共同被告。
答辩理由:
本案的争议焦点:其一,本案原告提到的三名被告,到底谁应当负什么责任。其二,本案三被告是否应对原告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其三:如何划分三方的赔偿责任,被告有如下意见。
首先,针对焦点一,原告提到的三名被告应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
第一被告圣诞娱乐中心代理人认为,原告是在跳舞结束后从楼梯上走下已经离开了圣诞娱乐中心,结束了本次合同,只是原告在回家的路上到了半路的时候,才想起有一件衣服掉在圣诞娱乐中心,于是再回头去拿而酿成的事故,他去拿衣服的行为,不属于消费的服务范围。
第二被告人寿保险公司认为,保险公司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理由,娱乐中心是该部电梯的使用者,对电梯有维修保养义务,保险公司对这期事故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被告方正特种设备认为,本案属于是因为服务合同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共同侵权,对方起诉第三被告,而且是共同被告,是不恰当的,最多是第三人。
针对焦点二,三被告是否应对原告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被告认为,造成吕向阳损害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被告宜兴市圣诞娱乐中心,发现电梯有可能损坏的情况下,及时通知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宜兴市支公司签约的维修单位,宜兴市方正特种设备技术服务部前来维修,方正特种技术服务部派维修工葛根洪前来圣诞娱乐中心修理,当葛根洪拆开电梯坚持时,发现钢丝绳已经损坏,需要更换就离开维修现场前往服务部取钢丝违反了电梯维修的安全操作规程,因此认为电梯维修方违规操作不负责任是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吕向阳受伤的责任应该由方正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
针对原告对第三被告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不足够导致事故发生的怀疑,第一被告认为,既然是维修的专业知识人员,就有挂牌的义务,怎样检修,怎样挂牌,怎样开始工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且作为使用者来说,不可能把牌子始终准备在那里,因此认为维修工葛根洪对本案事故的造成有主要的过错。
第三被告认为,挂告示牌责任是谁的,应当是发现问题使用者应该提出挂告示牌。挂牌子的义务,不仅仅是修理人员的,应当最早挂牌的义务是电梯操作工的,以及告知人家电梯坏了,因此娱乐公司配备专业人员疏于防范,未挂警示标牌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二被告则认为,葛根洪去修的时候检查电梯,知道电梯钢丝绳坏了,电梯就停在基站才去取钢丝绳,根本本方没有进入施工现场。因为规定一个人不能进行修电梯的活动,必须两个人以上。
针对焦点三:如何划分三方的赔偿责任。
第一被告认为,葛根洪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他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当他进行检修的时候,应该说他已经进入维修的程序,他本身来就是来维修的,不能说你拿了钢丝绳过来换才是修,而检查过程就不是修理,我不同意这个概念,电梯机箱起初停在一楼基站,是方正公司的维修员葛根洪示意他们的操作人员将电梯开往七楼。维修工葛根洪对本案造成有主要的过错,操作工虽然说他没有操作,但是他尽到操作工的义务,即使有证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他服从葛根洪的安排。
第三被告认为,在本方走之前电梯还在基站,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在他们认为是方正特种设备公司把电梯开到七楼,是修理过程中的一个修为,这与事实出入太大,歪曲了事实。既然把电梯停在基站进行修理,那电梯转移到六楼七楼的时候本方就没法修理了。一楼基站平口到地下室的距离有5.15米高,根本没法对其维修。
第二被告认为,在兴城商厦使用的注册号为3010-320282-20005-0014的货梯,编号为xh-pc电梯中,其用途核定的`是货梯,依法不得用为客梯使用。在本案中,其他被告违规把货梯当做客梯使用,在这方面方正公司没有过错。
原告认为第一被告对该电梯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将货梯改成客梯使用,并且让一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工人、一个缺乏电梯操作意识、缺乏异常情况处理知识的普通工人来控制一部非法改造的货梯,用来载客,这已导致巨大的事故隐患。针对这一点,第一被告指出,圣诞娱乐中心在兴城商厦7楼,因为楼层高,如果电梯不坏,上下应该使用电梯。在吕向阳跳舞结束后,电梯已经在维修,圣诞娱乐中心的电梯工周建生都通知正在下楼的人群,让他们从楼梯上走,吕向阳也从楼梯上走。可以说他主观上已经知道了电梯已经损坏。当他在回家的路上再返回到圣诞娱乐中心去拿剩在那里的背心的时候已经注意到电梯门已经是半开状态。作为技术工的吕向阳看到半开的电梯门,应该引起注意,但是他没有注意,而且更加没有注意到电梯下的底板,就一脚踩下去。因此吕向阳应该说没有尽注意的义务,对本次事故也负有一定责任。
针对原告请求法庭判令三被告履行如前诉讼请求的诉讼请求,
第一被告: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切实际,大部分不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被告:关于对原告的经济赔偿问题,代理人认为应当合情合理合法一些。原告受伤并不是方正公司侵权所引起的,所以本案不属于侵权之债,而是合同之债。原告与方正公司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不可能直接产生债的发生。方正公司依法不应当承担直接的民事赔偿责任。方正公司即使要承担民事责任,也是基于与保险公司有得电梯保养合同所产生的,只构成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人保公司承认民事责任的范围之内,承担一定的有限责任。
第三被告:关于护理费,应当按照本案中农民护理款项,在无锡地区一年的平均生活费3965元来计算,原告主张太高;交通费和住宿费只能按照公共车票以及参照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差的标准进行计算;营费可以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费的40%到60%来计算。这点请法院依法鉴定;关于精神损失赔偿费,在残疾赔偿费中间已经赔了,在精神损失方面,在人身损害中间,这方面可以两者合起来并用。如果判了精神损失费,那么伤残补助费这方面就应当考虑不进行赔偿。
证据:
第二被告方证人--方正特种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 梁开红。
第二被告方证人--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主任 林浩。
篇6:被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
被告主体不适格,裁定驳回起诉还是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起诉的前提是原、被告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但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被告主体不适格,即原告告错对象的情况。对于这类案件应如何处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尽统一。通常有三种情形:
1、动员原告撤诉,之后再另行起诉;2、法院直接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3、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对于第一种情形,笔者认为,撤诉是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法院不能主动干预。法院如采取这一方法,一是违背了当事人撤诉自愿的原则;二是与法院民事审判的“两便” 原则(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便于法院进行审理)不相符合;三是不利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当被告主体不适格时,不能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原告可以申请变更被告,就一定要让原告撤诉。因为法律不可能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作出规定,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只有根据立法本意来处理。
对于第二种情形,笔者认为,民事裁定是法院对有关诉讼程序问题所作的判定。原告起诉、被告应诉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形式,而诉权又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之分。对程序意义上诉权的确认,属于程序问题,应用裁定;对实体意义上诉权的确认,属于实体问题,应用判决。被告不适格并不是不符合起诉条件,起诉必须符合四个法定条件,其中之一是“有明确的被告”,而不是“正确的被告”。被告不适格是对象不正确,而不是不明确。所以,原告起诉时其他条件符合而被告不适格,不能认为其不符合起诉条件,不能以此为由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笔者赞同第三种情形,即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因为通过审查,原告符合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则可认定原告已具备行使程序意义上诉权的条件,接下来,便是通过审理,查明其是否具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一般应围绕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益是否受到不法侵害,是否存在争议,义务人是否已履行义务等方面进行调查。如果查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民事法律关系,或其权益并未受到侵害,或民事法律关系并未发生争议,则可认定原告并无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虽然具备行使程序意义上诉权的条件,但其在实体上必然要承担败诉的责任,应以判决的形式对原告实体上的请求作出判定,即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但笔者另认为,即使原告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避免被告不必要的损失,体现司法为民和诉讼经济原则,可由法院主动依职权释明,劝导原告更换被告或动员原告申请撤诉。如原告坚持不同意更换被告,也不申请撤诉的,按相关实体法或按证据不足进行认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原文地址:
篇7:主体不适格民事答辩状
主体不适格民事答辩状
【案情】原告邓某与李某合伙开办了一家地板加工厂,邓某为该厂的法定代表人。20被告刘某夫妇与加工厂订立销售地板合同,双方起初履行合同较好,但时间长了,被告总拖欠货款。1月15日,原告邓某找被告结清所存地板和货款,经双方结算,俩被告应退回库存的地板3653平方米,欠货款三万元。库存地板已退回,但所欠货款三万元至今没有归还。为此,原告邓某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依法判决:
【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法院受理后发现原告不适格的,应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第二种意见认为,受理后发现原告不适格的,如果适格原告与不适格原告同意变更的,法院应予允许;
第三种意见认为,法院受理后发现原告不适格的,如果原告申请撤诉,经审查后应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首先,针对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裁定驳回起诉,由适格的当事人另案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同时符合4个条件:
第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二、有明确的被告;
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把“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列为起诉要件之首位,足见其份量之重。
由此可知,要想成为适格的原告,则须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谓“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原告必须是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主体之一。例如:离婚案件的原告须是配偶双方之一;合同纠纷的原告必须是合同签约双方之一。当事人适格,法院才有裁判的必要,不适格的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权利义务。
其次,本案要求变更原告,于法无据,这种作法与民事诉讼的原则相悖。司法实践中,对不适格的被告可以追加、变更,原告不同意变更的可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对不适格的原告则不能。
再次,裁定准许原告撤诉也是不妥当的。撤诉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宣告判决之前,原告要求撤回其起诉的行为。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原告的主体必须是适格的”,只有适格主体才能自愿处分其撤诉的诉讼权利,而本案审查查明的邓某非适格原告明显与此背道而驰。
综上,此案应当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
篇8:主体不适格的答辩状
主体不适格的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1】
答辩人:××公司(系京××号车辆的所有人) ; 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 住所:----------; 电话:×××××××。
被答辩人:尹正明,男,汉族,×年×月×日生,北京市××区 人, 身份证号码: ××××××, 住____________, 电话: 15925166314。
被答辩人:尹畅含,女,汉族,×年×月×日生,北京市××区 人, 身份证号码: ××××××, 住____________, 电话: 15925166314。
因被答辩人尹正明、尹畅含诉我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 案,现答辩如下: 一、答辩人对事故的发生无责任 被告马跃新是我公司员工,其于 年 10 月 11 日 17 时 55 日 私自驾驶我公司所有的京××号车辆外出, 在房山区京周路大东村口 与尹正明驾驶搭载尹畅含的电动自行车相撞,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被 答辩人二人受伤。
答辩人对事故的发生不存在过错,被告马跃新驾驶 京××号车辆外出也非因执行职务,因此,答辩人不应对本次事故所 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二、超过诉讼时效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本案所涉交通事故发生于 2011 年 10 月 11 日,被答辩人尹畅含 受伤后立即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并于 20xx 年 11 月 21 日出院, 依上述的事实,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一百三十七 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 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八条的规定,从事故发生之日,即被答辩 人尹畅含受伤害之日起算或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至今早已超过一年 的诉讼时效,且不存在因客观原因不能行使权利的情形。
据此,对于 被答辩人主张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的不应得到支持。
综上,答辩人认为,我公司对本次事故不应承担责任。
以上答辩意见,恳请法庭予以充分考虑。
此致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
年 月 日
主体不适格答辩状范文【2】
答辩人因XX 运输有限公司诉XX 有限公司及其XX 分公司租赁合 同纠纷一案,根据本案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依法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一、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不应列为本案的被告。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 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独立 承担民事责任,其民事责任由XX 有限公司承担。
因此,XX 有限公司 XX 分公司作为被告主体不适格,不应列为本案的被告。
二、答辩人所欠原告租金为22740 元,原告主张被告支付租金61040 元,与事实不符。
原告与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第三条结算方式约定, 经XXXX 双方商定每立方按二十元人民币计算。
原告为XX 方共输送砼 2887 方,合计人民币57740 元。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已于 月10日支付给XX 运输有限公司3 万元租赁费。
2006 年月8 日原告 驾驶员驾驶混凝土输送泵车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一死一伤, 事后经有关部门认定驾驶员负全部责任。
根据原告与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第二条XX 方权利与义务的约定,因XX 方造成 损失,由XX 方负责。
因此,此次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XXX 的损失应 由原告XX 运输有限公司负责。
XX 有限公司XX 分公司于2006 年月14 日替原告支付给被害人XXX5000 元补偿费,此费用应由原告负责。
因 此,扣除之前所付的运输费和补偿费,事实上答辩人所欠原告租金为 22740 元,请求法院依据事实对原告要求答辩人支付租金的请求予以 改判。
三、原告要求答辩人承担滞纳金305200 元,明显过高,有失公平原 根据相关规定,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依照付款金额每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
答辩人付款金额仅为22740 元,而原告却请求答辩人承担违 约金达305200 元,明显过高,显失公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 《合同法》第114 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 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刚出台的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 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 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 并作出裁决。
依照付款金额每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答辩人承担违约 金数额为3778 元,答辩人请求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及公平合理原则, 对原告滞纳金的请求予以改判。
综上所述,原告的诉讼请求违背事实真相,不符合法律规定,恳请 法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审理,公正裁决,以维护答辩人的合 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此致 XX 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XX 有限公司 二XX
/
篇9:被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
答辩人(被告)陈大虎,男,汉族,1962年4月8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20919196907126906,住东台市六巷12号。
答辩人就中国银行东台支行诉本人借款纠纷一案的相关内容,答辩如下:
一、原告中国银行东台支行尚未履行其所谓的信用卡专向分期付款合同。
xxxx年4月2日,原被告签订了信用卡专向分期付款合同,原告虽然提供了一份 “零售贷款借款借据”的证据,但这份证据只能证明原告打算贷款给被告,并不能证明被告已经收到该笔款项。
如果原告真的贷款给被告,那原告的汇款凭证何在?
二、原告所提供的大部分证据相互矛盾、存在造假,不是被告真实的意思表示。
被告因需贷款,原告利用被告在贷款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在对相关的程序略加解释后,便告知原告先在空白合同上签字,后一切交由原告办理。
被告为顺利拿到贷款,无奈只好答应原告的无理要求。
甚至到目前为止,被告仍未拿到相关合同的原件。
而原告诉被告提供的大部分证据相互矛盾、存在造假,不是被告真实的意思表示:
1、编号为xxxx年KQC字080号2011年4月2日签订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专向分期付款合同》(以下简称信用卡合同):
合同第二条约定“专向分期付款额度用途为甲方支付其购买凯迪拉克SRX商品的款项”,事实上,被告的凯迪拉克轿车远在本合同签订之前就已经购买,根本就不存在贷款买凯迪拉克轿车之说。
2、编号为xxxx年昭明字58号《保证金质押担保确认函》:该确认函确认的`是江苏昭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昭明公司)为编号为2010年QC字110号
《个人手自用车消费贷款合同》担保,而不是为信用卡合同提供担保。
还有该确认函的落款时间是2010年12月23日,说明昭明公司的担保合同早于或等于这个时间,更早于信用卡合同2011年4月2日的签订日期。
试问,哪有担保合同早于主合同成立的?
3、编号为昭明投资担保字第58号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意向书》:该意向书也证实了昭明公司担保成立早于信用卡合同。
4、NO.0660171《零售贷款借款借据》:首先,该收据载明“贷款合同编号2010年QC字110号”,这说明该收据是《个人手自用车消费贷款合同》的收据,
不是信用卡合同的收据,而这个收据的内容又与信用卡合同一致,这明显矛盾;其次,该借据与原告第一次起诉被告所提供的证据材料
NO.0660171《零售贷款借款借据》不一致,原告第一次诉讼提供的该借据上日期没有填写。
这表明,该借据上的实际日期是2013年1月份后填写的,与现载明的2011年4月7日不一致,原告明显造假。
5、编号为xxxx年KQC080号《中国银行股份公司个人贷款保证合同》:第一条载明该担保合同的主合同是编号为2011年KQC字080的《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合同》,
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编号为2011年KQC字080的《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合同》,只有编号为2011年KQC字080的信用卡合同。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原告诉被告而提供的大部分证据相互矛盾、存在造假,不是被告真实的意思表示。
三、即便原告履行了信用卡合同,也未完全履行完毕,原告违约在先,被告拥有先履行抗辩权。
据被告从东台王静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静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得到的信息,王静公司只收到了中国银行27万元的汇款,
与信用卡合同以及原告在民事诉状中所述“原告按约将34万元借款划入被告指定的账户”明显不符。
被告未将足额贷款,汇入被告指定账户,违反了其所谓的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被告拥有先履行抗辩权,有权不再履行后续的义务。
四、贷款的手续费明显过高,且该手续费应是贷款利息
的变相说法。
在原告伪造的所谓的信用卡合同,里面载明的手续费明显过高,34万元的贷款,竟有42500元的手续费,试问原告,这么高的手续费依据何在?根据原被告当初的约定,
贷款34万的利息为42500元,原告之所以将利息说成是手续费,完全是为了规避法律。
除了42500元的手续费,原告贷款给被告竟不再收取任何贷款利息,如果这42500万不是贷款利息的话,就明显有悖常理。
显而易见,这42500元就是贷款利息或者说包含贷款利息,已经被原告在贷款本金中扣除了。
根据《合同法》第200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按照此规定,在原告没有足额履行给付贷款义务的情况下,被告只需要返还原告所给付的贷款并支付利息即可。
综上,原告的本次诉讼是原告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请人民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此致
【原告主体不适格答辩状】相关文章:
1.原告答辩状意见书
2.的原告民事答辩状
6.原告个人委托书
7.离婚案原告代理词
8.身体不适辞职报告
9.答辩状
10.原告辩护意见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