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适《除夜作》赏析

高适《除夜作》赏析

2023-10-11 09:10: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an945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适《除夜作》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适《除夜作》赏析,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高适《除夜作》赏析

篇1:高适《除夜作》赏析

高适《除夜作》赏析

除夜作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篇2:除夜作,除夜作高适,除夜作的意思,除夜作赏析

除夜作,除夜作高适,除夜作的意思,除夜作赏析 -诗词大全

除夜作

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第二百一十五卷

篇3:《除夜作》高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除夜作》高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作品原文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品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作品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作品鉴赏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作品点评

《注解选唐诗》:“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客中除夕闻此两句,谁不凄然?

《批点唐音》:此篇音律稍似中唐,但四句中意态圆足自别。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婉转在数虚字。

《唐诗绝句类选》:“独”者,他人不然;“转”者,比常尤甚。二字为诗眼。

《唐诗广选》:敖子发曰:首句已自凄然。后二句又说出“转凄然”之情,客边除夜怕诵此诗。胡济鼎曰:“转”字唤起后二句。唐绝谨严,一字不乱下如此。

《唐诗归》:谭云:故乡亲友,思千里外霜鬓,其味无穷。若两句开说,便索然矣。

《唐风定》:以中晚《除夜》二律(按指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方之,更见此诗之高。对结意尽(未句下)。

《姜斋诗话》:七言绝句有对偶,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流动不羁。

《唐诗笺注》:“故乡今夜”承首句,“霜鬓明朝”承次句,意有两层,故用“独”字、“转”字。诗律甚细。

《网师园唐诗笺》:不直说己之思乡,而推到故乡亲友之思我,此与摩诘《九月九日》诗同是勘进一层法。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自问之词,末二句从上生出。

《诗法易简录》:后二句寓流走于整对之中,又恰好结得住,令人读之,几不觉其为整对也。末句醒出“除夜”。

《挑灯诗话》:只眼前景,口边语,一倒转来说,便曲折有余味。

《诗境浅说续编》:绝句以不说尽为佳,此诗三四句将第二句“凄然”之意说尽,而亦耐人寻味。以流水对句作收笔,尤为自然。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篇4:《除夜作》高适

高适(约7—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篇5:《除夜作》高适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

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作品译文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练习题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 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篇6:《除夜作 (高适)》阅读答案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8.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9.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 ”,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17.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18.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7. 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18. 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篇7:除夜作高适生平简介

除夜作高适生平简介

高适生平

高适 (7—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 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篇8:高适《除夜作》阅读答案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阅读题: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篇9:高适《除夜作》阅读答案

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2、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篇10:高适《除夜作》原文翻译

高适《除夜作》原文翻译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除夜作》赏析】相关文章:

1.除夜作阅读答案

2.思念的诗句——《除夜作》

3.邯郸少年行,邯郸少年行高适,邯郸少年行的意思,邯郸少年行赏析

4.古大梁行,古大梁行高适,古大梁行的意思,古大梁行赏析

5.自蓟北归,自蓟北归高适,自蓟北归的意思,自蓟北归赏析

6.高适送别的诗句

7.宋中遇林,宋中遇林高适,宋中遇林的意思,宋中遇林赏析

8.钜鹿赠李少府,钜鹿赠李少府高适,钜鹿赠李少府的意思,钜鹿赠李少府赏析

9.冬夜作短歌,冬夜作短歌陆游,冬夜作短歌的意思,冬夜作短歌赏析

10.《别董大》高适唐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高适《除夜作》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