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汪海涛:给考研迷惘者的三个忠告
“拖拉机再垃圾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名师汪海涛:给考研迷惘者的三个忠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名师汪海涛:给考研迷惘者的三个忠告,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给第一次考研者的忠告
给第一次考研者的忠告
考研重要的在于思想上的、心态上的,而非方法上的、工具上的。
考研大战已经开始,很多考生都在询问:现在外面有哪些考研辅导机构?各科的考研辅导权威是谁?应该选择哪些考研辅导书?考研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每天应该花多少时间在备研上?各科应该怎样准备?……
我并不想津津乐道于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考研重要的并不在于这些。由于不重要,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刚接触考研的人会每天忙于寻找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每天都花时间研究各种考研机构和考研辅导班,整天在比较各种辅导书的优劣,到处找介绍考研经验的文章,惶惶然生怕错过了重要的信息,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制定了错误的'策略,浪费了钱财,白费了功夫,葬送了读研梦。我提醒参加20的考生朋友:考研重要的在于默默的付出。之所以用“默默”二字,意有二:一、要甘于寂寞;二、付出不问回报。第一个条件如果不满足,那很大程度上已经意味着你考研的失败。决定考研之前要先问一问自己:我适合考研吗?如果你从来就不是一个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上的人,那你就要作好考研失败的心理准备了。考研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是单调枯燥的,你不可能考研的同时仍然希望生活像以前一样继续精彩。任何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考研意味着牺牲。我相信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在一段时间内能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够了,你不要贪心地希望把什么事情都兼顾在一起。付出不问回报,就是要求你不要老是在问:我这样复习会不会白费气力?我能找到更省力的方法吗?我考研最终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考研牺牲了这么多值得吗?如何你老是在问这些问题,你一定不愿意对学习下大力气,或者三心二意,或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上天永远不会眷顾于那些只问结果不会勇敢地付出的人。
当你选定了辅导书,就不要再担心书写得好不好的问题了。书的好坏往往不在于书的本身而在于你怎么用它。每本书都肯定有它的优点和缺点的,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挖掘到它的优点并利用它。一本书利用得差不多了,你就可以考虑换另一本了。但是一本书看了没多少页就发现它一无是处老是想着要更换的人,肯定是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书的。
不要太看重复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复习的质量。有人每天都去复习,但大部分时间在走神,发困,或慵懒地学习。这样复习的话看三天书还不如好好地看一天呢。有时较短的时间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复习效率。因此起床晚了,不要沮丧,你可以以更饱满的精神更好的复习质量补回来。你复习起步晚了,不要害怕,很多人战线拉得太长弄得后期疲惫不堪极端厌烦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呢。不断地保证你的复习质量,你就会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所向无敌。
考研重要的在于思想上的、心态上的,而非方法上的、工具上的。因为当你能够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备研上的时候,所有方法和工具的发现都是自然的结果,而且这些方法和工具是真正适合你的。但如果你不能真正沉下心来学习,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方法和工具的寻找上的话,你可能会找到一屋子的方法和工具,但它们只是你的收藏品,它们的价值永远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篇2:名师谈 给考研同学的几点忠告
名师谈 给考研同学的几点忠告
1.学无定法
学无定法,此乃考研经验之最高总结。
在考研之前,有不同的师兄师姐告诉我不同的复习经验和教训,他们几乎都是成功者,但是,他们的话却有互相矛盾之处,我显然不可能全部照办。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复习,倒也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想来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
所谓学无定法,主要是指每个人的基础、天分、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千差万别,报考的学校、专业不同,由此复习时间的长短、复习的内容、计划,复习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的人说你应该多做习题,有的人说你应该多背书,有的人说考前应该放松去玩,有的人说考前应冲刺复习,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其个人的基础的,你的各方面条件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样,也千万别全盘照搬。
举个例子。有的人说考研应当复习一年,有的人说复习半年就够了。实际上,抛开所报考专业的难度不谈,就个人而言,不同的人耐性不同,基础也不同。我认识的研究生同学中,有一位辞职后只复习了3个月,就顺利考上了。但就我本人来说,我是过年后正式开始复习的,第二年1月下旬考试,复习了将近一年时间。具体是要复习多久,还要看你的报考的院校、专业的难易程度和自身的情况而定,这个自己把握哟……
考研复习是一件极枯燥的事情,长时间作战,要在复习的过程中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咬牙坚持!
再比如,有的人说考前一天(或三天)应当去玩,有的人则说应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其实,最后几天用来复习还是休息,其意义往往是在心理上的。复习可能使你得益,也可能毫无帮助,一般而言,毫无帮助的可能较大。但是,可能有的人最后几天不看书便心里发虚,并会进一步影响到考试时的信心与状态,还不如看书。同样道理,最后几天选择放松对你的身心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既不会好到哪里也不会坏到哪里,因为你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临战状态,不会因休息而获得彻底放松,自然也不大可能因为多看了几天书而累趴下。因此,最后几天是复习是休息不重要,重要的是顺乎自然,调整心态。
同样道理,有的人说政治不用背,看看就行了;有的人说英语只要做题就足够了;有的人说复习的最后一个月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数学上了……听了这些过来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你首先要想一想,你适合吗?你和他们一样吗?要知道,复习是不能回头的,不允许试错,你发现一种方法不合适时可能时间已经过去让你没有弥补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
2.考研前的准备工作
考研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搜集有关要报考学校及专业的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取舍,确定目标。
考前的准备工作是极其必要的,相当于情报搜集阶段。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试题风格、报考情况、录取情况都大不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近亲繁殖,对自己的学生特别照顾,录取的基本上是本校的学生,有的学校则较为开放。有的学校喜欢出书上的题,有的则喜欢联系实际。有许多学校如果你在考前去找导师,可能作用巨大。但是,也可能毫无作用。我考研时,有一位师姐苦口婆心告诉我一定要去找导师,但我心中没有任何概念,在考前没有到过上海,也没有什么认识人,懵懂中就考过来了。后来,我知道了其他许多学校的黑幕,才发现当时真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以上种种,必须要心中有底才行。
对大多数人来说,考研是为了有更好的出路,但难题在于你付出了努力却不一定能考上,这是一个两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教育将是越来越普及的事,现在在读的研究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形势与10年前本科生的情况差不多,因此在考研时你要有研究生毕业后可能读博士的心理准备。这时,考研可能不是终极目标,你就可以把以后的路放在一起考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曲线救国,考容易的(但不那么合心意的)学校或专业,再读目标学校或专业的博士(现在的博士比硕士好考的多);二是背水一战,可能成可能败。没有让你舒服的路可走,事情不可能两全其美。
在现在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时间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在尽短的时间内有效果,不妨考虑一下第一条路。
3.自信的陷阱
再谈一谈自信心的问题。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这是参加考试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自信却会使人产生一些幻象,从而导致应有的理性判断的缺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因为过于自信而忽略了对自身长处和短处的.客观分析。有的人可能比较相信自己的实力,认为考哪里一定能考上。我通过自身的体会,想要说的是,在考研时自信不足以代表成功。难道没考上的人没有自信?每年都有100-200人报考我所在专业,在这些人中,至少有80人很自信,然而录取的只有50人左右。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考上与否不仅取决于你的实力,而是取决于你与别人的实力对比(你好可能他更好)、运气以及录取人数(假定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自信是个基础,但却不重要,因为自信不足以把你和别人区别开来(在考前,大家都很自信),尤其是在报考一个热门专业的时候,不要仅仅因为信心而一往无前,而要客观的分析自己的长处(谁都有)、短处(也是谁都有)及短时间内提高的潜力,还有招考的形势。
第二个是将能力上的优势与成绩上的优势相混淆。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某门专业课看了多少书,理解的多么好,所以比别人有优势,殊不知这门课可能题目历来简单或批卷较松,大多数人的成绩都不低,你学的再好岂非只是空有一身本领?在这里,我又想起许多理科学生报考经济类研究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数学功底。其实,数学四的题目并非很难,相对于数学基础并非很差的文科生,理科生数学基础良好的优势难以体现为分数上的优势,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复习时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在数学上。因此,在某方面的良好基础或能力不能转化为分数上实实在在的优势时,这种基础和能力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所以,在考前要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科目有着正确的认识,充分考虑到题目难度、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学得好的科目就能比别人分数高。
此外,在考研时运气几乎和实力同样重要(超乎想象,后面考试篇中会讲到)。你要知道,你考上时可能只过了分数线10分8分,但实际上如果换一批判卷子的老师,你的分数完全可能面目全非!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气比单纯的信心起的作用大得多。综合起来,运气包括许多看似细枝末节但可能有决定性影响的方面,例如,当年试题的风格你是否适应,你是否在考前10分钟正好背到了一道题,甚至批卷老师的不同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你的成绩,并最终决定了你的被录取与否。回首当年高考与考研的过程,尽管我的成绩都还好,但却颇有幸运的感觉。
4.明确目标
复习的目标说来简单,就是在各单科都达到最低标准的条件下,使总分最大化。在复习过程中,一切学习行为的终极目的都应当有助于提高你的总分(而不是单科分数),否则就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
可是在实践中,许多人总是严重忽视这一目标。具体说来,有两种常见的错误行为。
其一是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
复习时间的安排顺序应当是:简单而提高潜力较大的科目(或部分)DD较难而提高潜力较大的DD简单而提高潜力不大的DD较难而提高潜力不大的,依次安排。所以,要严格区分重点和难点,在必要时,可以舍弃较难而提高潜力不大或虽有提高但对分数贡献不大的部分。
所谓“重点”的地方不一定是你要花力气的,因为你可能本来就已较好的掌握了,而所谓“难点”的地方你也不一定要非弄明白不可,因为可能你花了力气可能对提高分数作用很小。举个简单例子,许多人复习时选用的参考书、习题集都一样,也基本上是按照书目章节的顺序逐步复习,殊不知复习参考书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需求而编写的,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书中肯定有不适合他或对他来说浪费时间的地方,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做书的主人,根据自身情况对书中部分进行取舍。
其二是做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毫无帮助的事情。例如,有的人习惯于在考前的几天做历年的试题,以为借此可以了解自己的水平,增加信心,实则对你提高总分毫无帮助。因为经过复习之后,人的基本水平已经定了,模拟答卷成绩好可能只是因为你有这个水平,自然不会帮你提高信心,而你答不好又会打击自己的信心,何必呢?而如果你在模拟中发挥失常或超常又会让你对真正的考试产生误判。也有的人想通过这种做法来了解掌握答题所需的时间,这又大错特错了,因为你早该在复习过程中逐步熟悉考试时答题时间的分配,才会真正养成良好习惯,考前的突击只能让你心中有数,却不能让你在考试时运用自然。
篇3:送给考研迷茫者的三个忠告:细节决定成败
送给考研迷茫者的三个忠告:细节决定成败
冲刺,考研学子们摩拳擦掌,暑假前后纷纷踏上了通往成功或者悲壮的荆棘之路。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达413万人,就业的困境、竞争的压力、本科学历的持续贬值、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创业传奇、以及连续十年考研热的影响,造就了将近150万考研大军。当然,这其中不乏非理性考研者,也有很多迷惘的一代。作为研究生过来人,我这里有几条建议赠给漫漫长途中的同学们。
一.欲做大事者,志当存高远
多数考研同学的顾虑就是未来三年苦读是否有价值。商业社会,经济收入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首要标准。而考研就意味着三年放弃工作,没有收入,受到众人的白眼和鄙视。多数在高校泡了四年的啃老族都希望立即找到工作独立,与美眉交往的男生更是囊中羞涩,充满了自卑感,考研似乎是一条绝望的迷途。但放眼社会,你会发现有志之士都在选择学习成长的道路。目前的付出也就是未来多倍的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迄今为止,我所接触的研究生过来人无不在各个领域获得着不同程度的成功,很少有人对三年寒窗感到后悔或遗憾。三年的历练,造就了后来的大批的政坛、商业和职场精英分子。
本科到第四年,无论出国读研、还是国内奋斗,成绩出色的同学往往都不肯弃学就业。佼佼者必然目标直指哈佛、耶鲁、清华、复旦,职场打拼几年的有志之士,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更加清楚充电的必要,其中辞职读研和读MBA的更是逐年递增。欲做大事者,必先经过痛苦的积累。学无止境,大才和高能必然要经过比别人更多的苦读和积累,获得知识,修炼内涵,就像练武一样,花拳秀腿好学,而真功夫却要久练才成。本科阶段专业只学到了皮毛,各种诱惑让人缺乏定力,而读研才能专注地修炼出深厚的.专业知识。比尔盖茨是个特例,非常人所能模仿,但未来的中国商业精英一定是张朝阳、李彦宏等众多的高学历人才。而未来的学术之星也必然是经过多年寒窗磨砺的才子。很多研究生表面上学术味浓,似乎不及本科生处世灵活,但高手往往后发制人,厚积薄发的底蕴会慢慢展示出来,在各单位和各行业大显身手,成为专家级人物和业务骨干。大学四年,我们尽管学会了为人处世,学会了独立思考,但我们也在茫然中消耗了不少的光阴。我们的知识积累确实还很单薄,刚明白专业的重要性时,不知不觉已然大四。走向社会,可以经过培训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普通员工,而高难度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复杂并有深度,是不易胜任的。读完英语本科,我可以做一名口译译员,处理简单的口译工作,也可以去一些部委公司做一名与外语有关或无关的小职员。环顾四周,令你恐慌的是,这种外语还算可以的同事无处不在,你又能胜出多少?一两年之内就会发现自己发展的瓶颈。那时再来读研或读MBA, 恐怕时间、精力不足,更丧失了持续学习的耐心和习惯。一旦结婚生子,踏上考研之路更是责任难推、苦不堪言。
所以我奉劝大四的学子,如果希望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或者有了必胜的斗志,就不要计较三年的付出。当然你还不能太阳春白雪,学成书呆子,以至于脱离了社会,忽视了市场需求。如果确定未来从事教学科研,尽可投入于读书论文,如果未来要走向职场,还要关注专业的实际应用。读书的过程并不意味着贫寒,完全可以边读书边打工,苦攻专业的同时获得满意的收入。我在读书的时候不断做一些口译或笔译的工作,细水长流,也在系里教大学英语,同时在新东方上些课,那时的收入已经足够自立了。当然,教学教研相长,这又为我读语言学和做论文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统计资料。只要保证60%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坚持阅读原著和参考资料,教学和翻译工作就不会影响我所投入的学术研究。我当时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英文教师,读研三年中除了学习外,这些工作也为我的成长积累了经验,为我在北大做一名优秀教师,在新东方从优秀教师到管理者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三年奋斗,终生受益。
二.毅力成就实力,细节决定成败
考研科目涉及范围广泛,从英语到政治,从数学到专业课;考研又是比拼耐力的赛场,从第一轮笔试到第二轮面试,马拉松式的复习,偏难题目层出不穷。只有全面系统地复习,只有采用高效学习方法,只有靠综合实力的角逐才能决胜沙场。如果总结考研的长期战略和成败,仅在英语复习方面,就可和各位献上我的几点心得。
1.大纲词汇全部攻克
考研的失利者,往往都是单词的放弃者。没有完全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词汇和词义,必然在考试中一败涂地。原汁原味的语言,地道而微妙的表达,众多的超纲词汇,只有在基本词汇扎实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推理,否则句句皆难,我们就只有靠支离破碎的理解蒙一下答案了。一个月拿下大纲词汇,三个月中反复记诵到位,之后研究超纲词汇,扩大阅读量,我们应对这种高难度变态考试才能无坚不摧。
2.历年真题多遍研究
不重视真题的人是可耻的,只复习一遍的人是可悲的。考研英语精华尽在历年真题,反复剖析命题思路、各类题型、解题策略、长难句,复杂语言现象以及干扰项,就可以做到以有限而至无限。把真题复习透了,掌握训练方法,就可以高效突破考研英语的种种障碍,在基本功上有显著的提高。阅读文章学习完毕,又可作为翻译材料继续练;写作范文学完,也可进一步练习英汉互译。可惜多数同学只是蜻蜓点水般学过一遍,未能掌握已经淡忘,考场上就只剩下盲目地挣扎了。
3.不同阶段不同重点
考研学习是个持久战,在不同的阶段必须把握好不同的复习重点。在英语方面,暑期(7-8月)把握好历年真题,背单词攻语法;秋季(9-11月)要查漏补缺,把木桶的短板加长,反复复习真题细节,同时扩大阅读范围;考前(12-1月)要计时模拟,掌握考试节奏。每个阶段都不可放弃英语。很多考生在某一个阶段中断了复习,导致前功尽弃。不管大家情况如何,要常常学习外语,听力也不能放弃,因为复试要考,临时抱佛脚没有用处,只有坚持才能锻造出实力。
由此可见,考研的复习靠的是耐心和毅力。考试前有很多人患得患失,退出了考研角逐,还有不少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复习效果难以保证。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甘于寂寞,热爱挑战,孤独地长跑并且坚持到终点的人。
三.勤者为才,惰者无用
关于考研价值观,为什么今年会有这么多的大讨论?是因为硕士学历已经不能给我们就业安全感了吗?有些学者认为考研不一定能造就人才,反而造就太多脱离社会的庸才。此观点虽然偏激,却也有其道理。不可否认,由于研究生数量不断扩招,目前各大学研究生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不少人盲目追逐高学历,却忽视了真才实学的获得。而高校师资力量的匮乏,人才的不断流失等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个导师居然可以带十几个研究生,一年只和学生见面几次。研究生没有人管,放任自流,必然模糊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当然,希望这只是个别现象。
走进大学研究生群体,你会发现学生们会有三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是受到大学浓重的学术氛围熏陶,全力投入专业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专业学问,博览群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在大学的殿堂中尽情积累、尽情获取。第二种学生忙忙碌碌,四处打工和社交,精力分散,宝贵的三年却用来挣小钱,因小失大,学问方面一无所获。第三种学生是堕落的一代,被录取之后就感觉实现了人生目标,三年中不思进取,只顾恋爱、上网和打游戏,睡懒觉和撬课者大有人在,最终抄篇论文、混个学位就算了事。由此可见,如此自我放任,大批研究生变成庸才并不奇怪。
其实,考研奋斗本身是人生升华的重要阶段,奋斗者们一年的拼搏也是勇气可嘉。但我们的努力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就像考研英语写作的题目所说:“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如何在录取后继续奋斗,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还要靠自己,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战略,战胜自我的惰性,挑战知识学问的巅峰,要靠更加持久和坚强的毅力。我坚决反对学历无用论,但太多的注水学历确实加重了大家的猜疑,使我们对考研的意义产生了疑问。读研的最终结果,不管是从事科研教学,还是走向商业法律,还是成为国家公务员,学历和文凭的含金量其实真正体现在学生的学识能力获得。而真才实学不是混出来的,而是磨炼出来的。能否规划好三年的学习,能否和市场需求接轨,勇于汲取有用的知识,就要看研究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我们不要践踏自己三年宝贵的学习生涯,对于未来的发展和机会,研究生学历不能帮我们赢得一切,但知识和能力确实会让我们披荆斩棘,实现一个又一个成功。不同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选择和表现,成败还要看自己,所以最后我要奉劝大家一句――“勤者为才,惰者无用”。
篇4:汪海涛点评考研英语写作并
1月14日的英语考试告一段落,走出考场的考生普遍感觉写作部分题目有点“出位”,似乎考官有意与考生为难。仔细回忆题目要求和考查内容,我们却发现主题正是在意料之中,属于新东方课堂上复习强调过的相关内容。下面我将针对小作文和大作文分别给予点评,并提供即兴创作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作文部分】
51.Write your letter in no less than 100 words. Write it neatly on answer sheet 2
You want to contribute to Project Hope by offering financial aid to a child in a remote area. Write a letter to the department concerned, asking them to help find a candidate. You should specify what kind of child you want to help and how you will carry out your plan.
Don't sign your own name....“Li Ming” instead.
Don't write the address.
【题目解析】
小作文要求不低于100词,在此之前传言考备忘录或会议摘要,新东方老师在访谈中坚持认为信函为最有可能的考查形式,果然不出所料。提示中提到作者给相关部门写信,自己想要为边远地区的儿童进行援助,为希望工程做贡献,请求帮助联系到合适的儿童。题目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三点提纲,但整个内容的三段式写法不言而喻。此信为典型的请求信模式(提出请求+背景---请求具体方面或原因---操作流程或做法),结合到本文中,第一段向对方机构提出请求或申请,明确表达目的意图;第二段则specify(具体说明)希望援助什么样的儿童,分特点进行描述;第三段则说明如何实施计划,帮助贫困儿童。
特别注意到新东方考研课堂上讲过的两篇文章,1995年考题的主题为呼吁大家参与希望工程,援助失学儿童;的考题也是关于爱心,在范文中我们也曾提到过举例论证段,可以用帮助失学儿童作为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由此看来,小作文的主题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只不过用信函的方式创作。事务信函的关键是能 “specify”,也就是说,考场上要合理联想,举一反三讲细节,提供合情合理的原因或细节。
【推荐范文及翻译】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wish to contribute to Project Hope by offering financial aid to a child in a remote area. Having conceived such a plan for a long period, I write this letter to request your help to recommend a candidate.
给相关人士:
我很想为希望工程做些贡献,为边远地区的儿童提供经济援助。在考虑此计划很长时间后,我写信请求你们的帮助,希望为我推荐人选。
I wonder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if two things concerning the child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irst, the child should come from Guizhou Province because I intend to help a child from my hometown. Second, it will be better if the child is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ctually, I am good at teaching mathematics on elementary level.
请考虑与此儿童有关的两点情况,不知是否方便。首先,我想帮助自己家乡的儿童,因此他应当是贵州人;第二,如果他是个小学生就更好了。实际上,我很擅长教授基础数学。
My plan will be carried out as follows. First, I will remit at least 300 yuan in cash every month so as t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 family. More importantly, I decide to teach the child mathes and English in person during my summer vacation, which will surely be more beneficial to the child.
我将按下面的办法来实施我的计划。第一,我每个月汇出至少300元现金,以便减轻该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我决定在暑假中亲自教这个孩子数学和英语,这样肯定对孩子更有益处。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 and I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我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希望尽快收到你们的回信。
Yours sincerely,
Li Ming
【文章评析】
范文为齐头式格式,由于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语气较为正式,称谓部分采用了比较正式的“To whom it may concern,”。之后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意图,避免了一些浪费字数的套话。创作中采用了考研试题中较为重视的 “contribute”、“conceive”、“request”和 “recommend”四个动词。
第二段按议论文模式设定了段首句,并采用了经典的 “take…into consideration”词组。其后分层次介绍自己的.想法,如儿童需来自贵州,因为自己也是贵州人,想帮助家乡的人。另外希望儿童正上小学,因为自己的擅长的数学知识或许可以用得上,可以为儿童辅导数学。此段中由于自己提出了要求,所以语言需要委婉和礼貌,使用了 “I wonder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以及 “it will be better if”等表达。
第三段同样布局清晰,在简短的段首句后,分别用 “first”和 “more importantly”来界定层次。计划也非常明确,就是按月汇款和暑假亲自授课。汇款使用动词 “remit”,避免了千篇 一律的 “send”;词组 “in person”和“be beneficial to”都用得比较到位。
信函的结尾就是常规的致谢和期待收到回信,句型简单好记,只要把我们课堂上的技巧发挥基本到位即可。特别注意事务信函不太讲究起承转合的复杂表达,“首先/其次”使用普通的顺序词就可以了。
【大作文部分】
1)describe the photos briefly
2)interpret the social phenomenon reflected by them , and
3)give your point of view.
图片内容:
图一 一个年轻小伙子在脸上画着 Beckham 字样. 图片下面汉字:把崇拜写在脸上.
图二 这个小伙子在理发店理小贝的发型.图片下面汉字:花300元做个“小贝”头
【题目解析】
大作文要求字数在160-200词左右。果然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此次考试仍然是连续考了七次的图画作文。图画作文或者是一张抽象而意味深长的图片,或者是两图对比模式。此次命题在以往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两张照片,可惜不是两图对比,而是两图互补模式,通过对细节的补充描述,共同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考生之所以觉得意外,是觉得英国球星贝克汉姆居然出现在考题中,而部分考生对这个偶像则毫无了解,没有什么感觉。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按照历年出题模式的陷阱,我们是不能就图论图的。“小贝”只是个象征而已,他代表了风靡世界的各类明星和青春偶像。图片中的青年脸上写字也好,花钱做发型也好,无非代表了当今数量庞大的“追星族”。
的社会热点中,家庭关系、道德素质、商品房、私家车、环保、网络科技、大学生就业仍然是备考重点。而不可忽略的则是家喻户晓的蒙牛酸酸乳“超级女生”大赛,一年中追星话题掀起了各类媒体争论的热浪,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热点。平民女孩一夜之间成为巨星偶像,各大城市的追星大军疯狂程度令世界瞩目。所以命题的意图也就清晰起来,借世界级偶像贝克汉姆,当然这个人也可以是布拉德.皮特或者李宇春、张靓影,实际影射了国内愈演愈烈的追星过激现象,让青年人深刻反思追星的利与弊,以及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人生。轻松的图片却暗示了严肃话题,这正是考研写作久盛不衰的命题规律。
【推荐范文及翻译】
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photos above, Beckham, the handsome British football superstar, is enjoying a striking popularity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first photo, Beckham’s name appears on a young man’s face. The caption indicates that worship for the idol is written on the face. In the second photo, this young man is doing Beckham’s chic hairstyle in a barbershop. We are informed that he is spending 300 yuan imitating his idol’s hairdo.
以上的照片生动地显示出来,相貌英俊的英国足球巨星贝克汉姆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在第一张照片中,贝克汉姆的名字出现在一个年轻人的额头上,文字表明:对偶像的崇拜写在了脸上。在第二张照片中,这个年轻人正在理发店中做贝克汉姆的时髦发型。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他正花300元来模仿偶像的发式。
Undoubtedly, the photos have subtly reflected the social phenomenon that idol worship is prevalent among the youth nowadays. Beckham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sport hero whose handsome appearance and unparalleled football skills are passionately adored by all the sports fans. Likewise, several teenage girls won their fame overnight in The Super Girl Contest in China, which provoked nationwide noisy debates on the value and harm of admiring these idols. Generally speaking, young people are inclined to adore the people who excel in appearance, intelligence or talent.
毫无疑问,照片巧妙地反映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偶像崇拜目前在青年人中非常盛行。贝克汉姆代表了体育界英雄的形象,他的英俊外表以及高超的球技正是球迷们热情追捧的。同样,20中国举办的“超级女生”大赛中,几个十几岁的女孩一夜成名,这个事件激起了全国性的争论,围绕着崇拜这些偶像的意义和危害。总之,青年人往往容易崇拜那些在外表、才华和特长方面极其出色的人。
In my opinion, idol worship, the thought-provoking social phenomen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can deeply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If we simply worship the idols by imitating their hairstyles or pursuing fashions unreasonably, the obsession will certainly waste us a great deal of money or time, endangering the e
篇5:给营销人的三个忠告
前言:题目比较大,但是笔者的肺腑之言;言语中如有不足之处,大家理解和支持一下!
忠告之一:早定自身发展的根据地
中国人讲“根”,先要有“根”才能有发展前景,“安居乐业”也是将“安居”放在首要位置。这里所谈的“早定自身发展的根据地”,就是我们营销人必须尽早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根据地在哪个城市,在哪个地方?或许可以简单的说,我们打算在哪个城市定居,在哪个城市发展?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商场如战场,营销人天生就是全世界飘荡的”。看上去很是豪迈,事实上我们都被这些话语给误导了,或者说我们都对这些话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营销人必须早定自身发展的根据地,否则代价极其昂贵,后果极其严重;一个“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的营销人,他首先就会面临家庭不和这个非常现实的、严峻的问题:
四处飘荡的营销人几乎没有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温暖的港湾!笔者这些年来,已经看见太多的恋人因为一方或两方从事营销工作、长期分居两地而黯然分手;也见识了太多的因为男人在外做销售、一年到头不在老婆孩子身边,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一方或两方出轨分离的事情,比比皆是;好不容易维系下来这份感情的夫妻或者恋人,也在天各一方的残酷现实面前,感情摇摇欲坠。
笔者一位朋友,大学毕业8年,一直从事营销工作,足迹已经踏遍了祖国20多个省市区,至今未婚;女朋友换了一大茬,好几任女朋友都是在即将结婚的时候,因为工作调动而黯然分手;现在的女朋友跟随了他快3年,却也快受不了,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要调动一个地方,他女朋友也要因此而放弃辛苦得来的工作,跟随他到一个新的地方再重新找工作,女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快到极限了。前不久,朋友打来电话,下了决心:让女朋友在杭州定下来,不再更换工作了;公司如果再调整他去其他地方工作,他就打辞职报告了!
“家和万事幸”,家庭都没有了,还谈何工作和幸福?而且,说真的,营销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也非常让人充满激情和斗志、能带给人很多幸福的行业,怎么现在就变成了这么一个什么都不是的行业呢?
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也是很多公司领导者忘却了营销的本质!这都是不对的,
而从个人自身发展来说,营销人三天两头更换工作地点,也是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一种极度不负责任。我们都知道,新接手一个陌生的市场,总需要3-6个月的适应期和熟悉期,而要等到将这个陌生的市场做大做强,总要1-2年时间。也就是说,营销人在一个地方,最起码也要工作2-3年左右时间,才能真正收获一些营销的果实。问题是: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企业,都喜欢折腾,随时调整营销人员的工作地点,不但让营销人员没有丝毫安全感,而且也让营销人员无法真正发挥出自身优势,得到相应回报,即:营销人员的“钱景”、“前景”双双得不到提升!
而从企业发展来说,营销人员频繁调整工作地点,对于企业营销业绩的提升、企业口碑的塑造和企业经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以及不愿意、不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喜欢找销售的毛病,并习惯于频繁调整营销人员工作岗位,以“折腾”形式来“幻想”业绩的一夜爆涨!当然这永远是一种幻想!
笔者是决不赞同这种为了“折腾”而“折腾”的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每个营销人,必须尽早确定自身发展的根据地!这样我们的工作、生活才能有规律、有目标,营销才能真正变成一件“幸福”的事业!
【名师汪海涛:给考研迷惘者的三个忠告】相关文章:
1.农夫的三个忠告
4.父亲给儿女的忠告
10.给双目失明者的一封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