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耍孩儿散文
“天地唯我一瓜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家乡的耍孩儿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乡的耍孩儿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家乡的耍孩儿散文
家乡的耍孩儿散文
至今也没弄明白,这古来荒凉闭塞的应州,怎就孕育了中国戏剧活化石——耍孩儿这株奇葩,其苦乐忧凄,人生七情,怎么能表现得如此行云流水,横空出世般的酣畅淋漓。多了一份慷慨高亢,多了一片明丽欢快,多了一曲悠扬悦耳,是源于古老释迦塔的熏陶?是兵连祸结胸中块垒郁积,唯有一吐方快?是疆场驰骋几多忠良骁将可歌可泣,几许奸佞挡道又唾又骂?历史的风云恍在耳畔猎猎作响,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发和碰撞,这才有包龙图怒斩杨虎官,猪八戒背媳妇老黄金送饭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这才有了游子牵肠挂肚,挥之不去的乡愁。
考察耍孩儿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出了雁门关,来到应县桑干河畔,听流水呜咽,看沙飞石走,倍加思念家乡,因而哀恸欲绝,泣不成声。直至嗓音嘶哑,还是哽咽不止。后人为了纪念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声,编成哀婉歌词进行演唱,几经辗转流传,遂成此剧。另一说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血不休,集梨园子弟唱曲取乐,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一位来自应县的老年太监唱了此曲后,太子转悲为喜,破涕一笑,唐明皇随即命名此曲为耍孩儿。传说毕竟有演义的成分,但应县却是不容置疑的耍孩儿发源地之一。正因为如此,耍孩儿在这方土地上的乡亲们看来,是天籁,是黄钟大吕。烟花楼台,空濛迷离,是吴侬软语,多情虽是仙凡之缘,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及。那越调评弹黄梅等缠绵之曲,虽可使人幻化入内,但听到却会让人茫然若失,仿佛只此一段恩恩怨怨,空劳挂牵。而耍孩儿生于斯,长于斯,质朴得如一颗山药蛋,平凡得如一苗大白菜,但所唱所表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观之不亦快哉。
这块土地虽自古瘠薄,但僻壤孕育厚实民风,乡亲们敢爱敢恨,敢喜敢怨,敢作敢为,不虚伪,不矫情,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由此便培育出了这渴了当酒,饿了当食,困了提乏,病了疗疾恰似灵丹妙药的耍孩儿。乡亲们把痛苦与失望,悲欢与离合,爱恨与情仇,忠孝与背叛都融入到了这疾如秋风,密如雨点,快如闪电,亮如惊雷的鼓锣钹铙的打击中,唢呐板胡的吹拉声中,红黑生旦的演唱声中,看完了,听完了,拍拍屁股站起来,想想戏情即世情,想想江诸渔樵,想想东逝江水,不由地觉得天高地厚,就禁不住展眉舒眼,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苦日子过成好日子。否则,真对不起这大开大合的'耍孩儿。
正因为耍孩儿有这样的功效,过去耍孩儿在应县这一带,是村村有剧团,乡乡有班社。特别是像马岚庄、西崔庄、大柳树、赤堡等戏窝子,一个村竞能组织三、五班剧团。有人调侃,马岚庄的人,连尿尿都是耍孩儿调。大柳树的狗,咬人都带着耍孩腔。这虽然是笑话,但足见耍孩儿已渗透到乡亲们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应县的耍孩儿名艺人云集县城,义演7天,为抗倭壮胆助威。一大批应县儿女,拿起了刀枪,唱着耍孩儿,轰轰烈烈上了前线。而大柳树村年过花甲的白家班班主白俊奎,在山阴县唱对台戏,一天两场,连演15天,活活累死在台上。但他的兄弟白正奎,一擦眼泪,又站在了台上。过去,耍孩儿有一批忠实的粉丝。相传,某村一个哺乳期的妇女,看罢了下午戏,急急回家做饭,烧水、坐锅,却忘了添水,就山呼海啸般拉起了风匣,烧红的锅,“叭”地一爆,这女子一惊,哎呀,不好,夜戏开演了。她着急忙慌地拉了一块毯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一放,三叠两卷,抱着孩子就往戏院赶。等到了戏院,却发现来早了。回头一看家的方向,大火正旺。找个地方准备奶一下孩子,然而,因头下脚上抱反了,孩子早已窒息而亡。我的父亲生前也是耍孩儿迷。那年刚解放,奶奶千辛万苦,千攒万抠好不容易给刚刚9岁的父亲做了一件“新”棉袄。刚好村里唱耍孩儿,父亲像过节一样穿着新衣看戏,不知谁的一个水烟猴儿吹到了父亲的棉袄上,但看戏着迷的父亲,直到烧得肉疼才发觉棉衣着火了,紧捂慢打,新衣留下了拳头大的一个洞。而更多的戏迷们是赶场子,今天辛坊,明天冯庄,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听见耍孩儿的梆子响,脚底板就痒痒,抓五挠六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饿了,紧一紧裤带,咽几口唾沫;冷了就裹紧破衫,就地跺几下。他们的信念是,没穿没吃的,行;没耍孩儿听,坚决不行。
土头土脑的耍孩儿,一定是北楼口的山药蛋,颐养着胡生厚实的音腔,一定是龙泉村的嫩豆腐,滋润着青衣正旦如莺百啭的歌喉,一定是塔檐下的风铃,教化了小丑的插科打诨,一定是龙首山乖戾的风声,激荡着大花脸的长拳短打……以至于人们田间地头,河道沟畔锄地时,却把锄头的起落作了简板,放牧时把“啪啪”炸响的鞭稍作了过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总是妙不可言的布景和舞台道场。炊烟袅袅,夕阳西坠,收工回家,路上唱一曲,消渴解乏;月暗星稀,孤伶伶一人回家,吼一段壮胆驱寒。即便是忘了唱词,那反反复复、独一无二的后嗓子发音的唉呀、哈呀,效果同样不差。晴天丽日,随便到应县的乡村走一走,便可听到此起彼伏,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耍孩儿。便可感受到天空一样辽阔而旷远的耍孩儿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试问塔乡儿女,谁不会唱两句“崩本儿崩,哼哈儿哼,小娘子,猪相公”,就怕是连树上的鸟儿也早已听得稔熟了。游子在外,攀着耍孩儿伸过的枝蔓回家,一定不会认错路的。
篇2:血泪——改编《长亭送别?耍孩儿》
缓缓,闭下眼帘
“不要,不可以……”
强忍着,抑制着,
内心的“翻江倒海”
眼眶的阵阵冲击
摇颤着,提起玉杯
转身,对上那一双,
熟悉而又“陌生”的眼
泪水,夺眶喷出
“我非亚仙,
不求你功成名就
只求,只求……”
四目相对
欲问归期,泪先流
念去去,千里烟波,
无人与伴,怎叫我……
只剩下泪流不断
遥望见碧云蓝天
想你我别后似鸟,劳燕分飞
禁不住泪水再淌
“呵呵,呵呵呵……”
今比那司马青衫
怕是更湿几分,
杨柳边,残月下
空留伊人醉
闭眼,轻轻抬袖
只觉它沿喉而下
是刺心的,痛,痛
悄然间,眼颊处
一滴血泪,流下
(明代,薛近衮所着的传奇《绣襦记》的情节:李亚仙为了督促郑元和笃志苦读,一图求得功名,就自己剔去一只眼睛,并毁坏了容颜,后来果然如愿以偿。)
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高二:黄佳恩
篇3:改编《长亭送别耍孩儿》高中作文
改编《长亭送别耍孩儿》高中作文
缓缓,闭下眼帘“不要,不可以……”强忍着,抑制着,内心的“翻江倒海”眼眶的阵阵冲击摇颤着,提起玉杯转身,对上那一双,熟悉而又“陌生”的.眼泪水,夺眶喷出“我非亚仙,不求你功成名就只求,只求……“四目相对欲问归期,泪先流念去去,千里烟波,无人与伴,怎叫我……只剩下泪流不断遥望见碧云蓝天想你我别后似鸟,劳燕分飞禁不住泪水再淌“呵呵,呵呵呵……“今比那司马青衫怕是更湿几分,杨柳边,残月下空留伊人醉闭眼,轻轻抬袖只觉它沿喉而下是刺心的,痛,痛悄然间,眼颊处一滴血泪,流下(明代,薛近衮所著的传奇《绣襦记》的情节:李亚仙为了督促郑元和笃志苦读,一图求得功名,就自己剔去一只眼睛,并毁坏了容颜,后来果然如愿以偿。)
篇4:改编《长亭送别耍孩儿》高中作文
缓缓,闭下眼帘“不要,不可以……”强忍着,抑制着,内心的“翻江倒海”眼眶的阵阵冲击摇颤着,提起玉杯转身,对上那一双,熟悉而又“陌生”的眼泪水,夺眶喷出“我非亚仙,不求你功成名就只求,只求……“四目相对欲问归期,泪先流念去去,千里烟波,无人与伴,怎叫我……只剩下泪流不断遥望见碧云蓝天想你我别后似鸟,劳燕分飞禁不住泪水再淌“呵呵,呵呵呵……“今比那司马青衫怕是更湿几分,杨柳边,残月下空留伊人醉闭眼,轻轻抬袖只觉它沿喉而下是刺心的,痛,痛悄然间,眼颊处一滴血泪,流下(明代,薛近衮所著的传奇《绣襦记》的情节:李亚仙为了督促郑元和笃志苦读,一图求得功名,就自己剔去一只眼睛,并毁坏了容颜,后来果然如愿以偿。)
篇5:耍洞房散文
耍洞房散文
过去在我们淳化胡家庙、官庄一带,农村孩子结婚耍房比较盛行,只可惜,这种幽默风趣的风俗习惯,现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十多年前,每每孩子结婚,除过那些爱耍笑的农村妇女,给新婚的孩子父母精心化妆打扮并披挂着“我要抱孙子”“我要洗尿布”的牌子耍笑以外,就是晚上要耍房。每次吃过午饭,村院中的那些有头面的人,便逮上个鸡,吆喝召集人把带来的鸡捣弄得直叫唤,听到鸡叫的喊声,过红事的事主人急忙拿着香烟走出来,热情招呼前来贺喜的村邻们,并引入早已设好的宴席桌坐定,等喝酒的菜盘子端上来以后,他们便兴高采烈地喝酒吃菜、划拳打老虎扛子,拉开了喝酒耍新房活动的序幕。
酒喝到高兴处,就有人提议说:“走,咱们到新郎的洞房中耍新媳妇去……”于是,前来喝喜的人一呼百应,一下子涌入新郎的洞房中,让新郎新娘点烟。接过新郎散发过来的香烟,有意识地让新娘给点着。有些调皮捣蛋者,故意将新娘递来的燃着的火柴给吹灭,三番五次地发难,弄得新娘非常尴尬。因为我自己不会抽烟,委婉地回绝了新媳妇散的香烟后,就只好站在一旁看热闹,等夜深了的时候,和同伴们回家休息。
农村风俗“三天不论大小”。在耍新房的过程中,有头脑灵活的人,手拿半根绳子,绑住一个苹果,吊在空中,来回摆动,有意识地让新郎新娘用嘴争抢,如果双方中,有一个争抢中咬不到,就要挨众人轻微的殴打。更有甚者,让新郎新娘相互当众亲吻、拥抱。在那个不开放的年代,人们还比较封建,思想不开放,新婚娃娃情窦未开,好多新郎新娘扭扭捏捏,不好好配合,这样一来,少不了要挨“事头”的.几个巴掌。还有一些耍房的人故意刁难新媳妇,让她们做一些高难动作或者说一些暧昧的话,新郎新娘在为难中,又不得不做,就像猴子一样听着指挥。当然,也有一些高雅的对歌。
比如:
新郎:“南墙一朵花,妹妹想戴它。”
新娘:“要戴你采摘,哥哥扶一把。”
又比如:
新郎:“东山韭菜西山葱,妹妹就像穆桂英。”
新娘:“南山核桃北山枣,哥哥就是杨宗保。”
新郎:“路边白杨河滩柳,哥哥爱妹心早有。”
新娘:“半崖椿树门前槐,妹妹早想跟哥来。”
因为在村子里,好多人都管他叫爷爷,辈分高的缘故,狗牛叔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推举为耍房的“房掌柜”。他每次到场,总是耍得热热闹闹,每每将那些过门的新媳妇,日弄得瓜娃――撵火车,跟上他转圈圈。闹到高潮处,人们总是捧腹大笑。当年,我完婚的时候,也没有逃脱他设置的各种耍房障碍,好呆总算我一一应付过去了。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其它原因,昔日那种风趣活泼的“逮鸡喝喜酒,热闹耍新房”的风俗习惯,如今已经渐行渐远了。可不管咋说,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却始终忘记不了那热闹的耍房场面。
篇6: 耍姑父的散文
耍姑父的散文
“十里乡俗不同”,可能是靠近旬邑县的缘故吧!在淳化县西部的胡家庙、官庄一带,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耍姑父的风俗,多少年来,这个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据史料记载:相传,李斯和赵高假传秦始皇圣旨,欲加害扶苏,逼得扶苏在石门山中自刎身亡,后成神。据传,“石门爷”的夫人为旬邑清塬人氏。清塬人便将“石门爷”叫做“姑父”“姑爷”。每遇干旱,周边村民头戴柳条编成的草帽、身披蓑衣,敲锣打鼓来到“石门爷”庙跪拜求雨。求雨时,清塬来的香民不是虔诚地礼拜祷告,而是吵着要、闹着求财祈福。这样一闹腾也很灵验,这位“姑父”“姑爷”要雨给雨,求福送福,后来就有了耍姑父的习俗。
至于这则耍姑父的传说,是否有根据、真实与否,谁也无从考证。十多年前,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我也曾经跟着大人们,加入到耍姑父的行列中,嬉笑耍骂,增加情趣。胡家庙人耍姑父,重点表现在孙子过满月,女子添箱、儿子结婚等红白喜事的.抹黑和喝酒上。
你瞧,过事的当天下午临近结尾的时候,锅碗瓢盆被那些家庭主妇们洗漱收拾完毕停停当当放在案板以后,一场“抹黑”大战,便拉开了序幕。一些口齿从今伶俐、个头高大的侄子媳妇,几个人商量好走进厨房,在锅底上抹上一把黑,走到院子后,见她们的姑父在端着茶杯,和村院中的人谈笑风生,就悄悄地溜到他们身边,趁其不注意,一哄而上一双黑手就捂在了姑父们的脸上,顿时,那些姑父们就成了黑脸大汉“包公”大人了。一些爱耍笑的人不由得撂下这句话:“这些崽娃子,把姑父整成啥啦……”有些不服输者,还想挣扎,于是乎,侄媳和姑父的“闪风箱”好戏即刻上演。好多有眼色的“姑父”,见自己寡不敌众,一溜烟地跑了,而个姑父们,则让人家抬起给闪了风箱,洋相百出。有时候,那些能够耍得着姑父和侄媳妇也相互给事主人涂红抹黑,增添喜庆氛围。
红白喜事无酒不成宴。自然而然这过事的酒,就成了农村人耍笑姑父的平台。宴席开始后,一些嗜酒如命,耐耍笑的姑父,摆出了要“打关”的阵势。口称自己“拳打陕甘两个省,脚踏二十里塬畔”。面对姑父们的诳言。一些侄子、侄孙一下子坐不住了,在招呼其他客人就餐的同时,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姑父们的身边,一番热情地递烟、看茶过后,便盛情地邀请姑父们过过“打关”瘾了。五六个小伙子轮流坐庄,你一个“魁梧子手、三星高照、四季来财”划拳,他一番“老虎吃鸡、鸡吃虫”老虎杠子,那一个“石头剪刀布”下来,那些不胜酒力的姑父们,开始松懈了就耍开赖皮,酒也不好好下肚了。这时候,就有一些晚辈的侄子上前捏起耳朵,端起酒杯,强制地要灌下去。这样一来,那些姑父们也就不会吹大话了。有的人被耍笑得烂醉如泥,现场给直播了。
如今,耍姑父虽然没有过去那么狂热了,可这一风俗习惯却传承了下来,无论我走到哪里,自己都不会忘记当年那些耍姑父的热闹场景。
篇7: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原文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原文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三]。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合[四]”。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听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囗栾 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五]。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六]。
[三煞]念了会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么拨[七]。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八]。
[一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燥,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九]。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十]。
注释
[一]耍孩儿:般涉调的一个曲调,也在正宫、中吕、双调的套数里运用,但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这套曲借一个庄稼汉的口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元代勾栏的情况。是研究元杂剧演出的重要资料。篇中虽然写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无知。但并没有丑化讥讽之意,却近于善意嘲弄。曲文描摹人物场景,历历如画,又纯用口语,生动活泼,颇近民间说唱风格。
[二]庄家:犹言庄家汉,即农民。勾栏。即构阑,宋元时演出戏剧杂要的场所,因其以栅栏勾连围绕,所以叫勾栏。
[三]耍孩儿全曲:这曲写庄家丰收,差科有限,以为神功保佑,进城买香烛纸马(纸火)还愿,偶然发现街头挂着的演出广告(花花碌碌纸榜),许多人围在那里看。差科,差役,租税。那答儿,那里。
[四]六煞全曲:这曲写庄家看到勾栏门口一个高声招徕观众的人,从他口里知道这次演出的两个剧目是院本《调风月》和么末《刘耍和》院本是由付末和付净两个角色主演的滑稽戏,内容比较简单。《调风月》是当时经常演出的院本。么末,即杂剧。刘耍和是金元间著名的演员,在金朝教坊里担任过色长(领班之类),见《辍耕录》及《录鬼簿》。他的故事后来被编为杂剧。元高文秀有《黑旋风敷演刘耍和》杂剧,今不传。[煞]是套数里煞尾的曲调,但为了充分表达曲意,可以增加调数。调数大都倒数,象这里的从[六煞]到[一煞]。这里[煞]曲是般涉调用的,句格与正宫、南吕、双调等的[煞]曲不同。“赶散易得”二句,夸说自己的演出非赶散的班子可比。赶散,指赶场的散乐。妆合,即装呵,指勾栏里的演出。
[五]五煞全曲:这曲写庄家交了二百文的高价进了勾瘭时看到的'情景。木坡,指观众坐的看台。钟楼模样,指戏台。人旋窝,指拥挤的观众。台儿,指前台中间靠后边的座位,是伴奏乐贡的女艺人坐的,当时叫作乐床。旧时民间习俗。每逄神诞日,群众敲锣打鼓迎神出庙,周游街巷,谓之迎神赛社。
[六]四煞全曲:写付末开场。当时院本演出以五人为一伙,出场时付末站在中间,央人货(即殃人货,犹言害人精)即指他。下面几句形容他的脸谱、服色。直裰,长袍。
[七]三煞全曲:写开场时一段小演唱,当时叫作艳段,也即是爨。《梦梁录》:“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下面演的《调风月《刘耍和《,就是在艳段演出后的两段正杂剧。临绝末,指临近艳段结束的时候,杂剧就要上演,所以说:“爨罢将么拨。”么,即么末,指杂剧。
[八]二煞全曲:续写《调风月》的演出。这场小戏共有三个脚色,付末扮小二哥,付净扮张太公,旦扮帘下妇人。铺谋,设计。
[九]一煞全曲:写《调风月》的演出。张太公处处受小二哥的调弄,最后把皮棒槌都打成两半。皮棒槌,也叫扌盍瓜,是付末打诨时用的,槌头用软皮包棉絮做成,打时不会痛。刬(chan)地,平白无故地。
[十]尾声:写庄家汉因急于入厕半途出场,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引起旁人的发笑,驴颓,驴的雄性生殖器,骂人的话。
篇8:那些孩儿们教我温柔散文
那些孩儿们教我温柔散文
每次都很努力以一副很严肃的样子走进教室,尽力抑制内心所有的波澜。因为我要面对的是八十多个孩子,由于外表生的很不占优势,太过文弱,所以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
孩子们自己改一遍,我再审查
毋庸置疑,我做到了。刚开始,孩儿们很怕我,上我的课都心惊胆战。每当我看着他们凝视着他们那副像小老鼠那样可怜的小模样,几次忍住想笑。我努力地憋着憋着,显些憋成内伤。很多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很严很严。我在心底也默默的暗示自己,刚开始这段时间一定要特别特别严厉。
“母老虎和温柔的兔子”
在他们眼中我是是母老虎。总是一副特别严肃的样子,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在我的课堂上违反纪律。对于作业不交的,绝不轻饶;对于书没背的,亲自检查;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的,严加批评。我默默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总体印象是:杨老师好凶。
暖心的姑娘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又是温柔的兔子的。也许,是每周的日记我允许他们随意创作,大胆的表露自己的心迹,于是我知道我们班有多少早恋的小家伙,哪个的王者上居于什么段位,谁谁谁上课喜欢讲小话,偷吃东西。每次日记结尾都是:“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哦,不许和别人说……”。
班上最调皮的男生
也许,是每天下课我和他们一起下象棋,和女生一起跳绳和男生一起打乒乓球,主动询问小家伙们的一些情况。家是哪儿的,家里有谁,周末放假都在玩些什么。男生们大部分每次周五回去都在玩王者荣耀,我告诉他们我也玩。孩儿们很是惊讶,加了我的王者号,说以后打的时候带我飞,于是便有了每周五的王者决战。女孩子们喜欢画画,但是学校没有美术课,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语文课,给他们阅读、画画。于是,一下课讲桌都要被挤垮,男孩子们和我探讨《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女孩子们送了她们最为得意的创作。
喜欢和我讨论文学的小猴子
都是农村里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不在家,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开学第一天,我就问:“有多少同学父母亲不在家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八十多个人就有六十多个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缺乏父母的管教,总是有一些孩子特别特别的皮,不爱学习、不讲卫生、喜欢骂人打架很多不好的习惯。于是,这些孩子变成了我的特别关注。其中有些是智商过人但特别懒得,有些是智商方面的'确有些缺乏的。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我的孩儿们。每次上课,我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请不同的孩子来回答,每次他们的答案都让我出乎意料的惊喜。写作业时,对于坐的特别端正的,我就即时提出表扬。背书背的快的,我会把他的名字特别夸张地写在黑板上,犯了错误的先严厉批评再走过去摸摸他的头……
安静的美男子
每个星期想精心挑选一篇文章为孩儿们读一读,大部分都是教给他们感恩和做人的。偶尔带他们唱唱歌,做做小游戏,给他们讲讲我的故事。孩儿们特别安静地听写我讲,特别是那些平时特别调皮的孩子也会一脸真诚地看着我,那双忽闪忽闪的眼睛,可爱极了!
小小画家
折叠小能手
今天要学生写作文题目为:成长的烦恼。学生:“没有烦恼”。 我:“既然没有烦恼就写成长的快乐”。 学生:“也没有快乐”。我有点恼了:“没有烦恼又没有快乐那就非正常人了”。
教室一阵哗然。
片刻,有学生说:“对呀,我们本来就不是正常人,我们是超人”。
我悻悻地问:“超能吃还是超能睡”?
学生答曰:“超喜欢你”。
我心底拂过一阵感动:“喜欢我就让我多活几年,字写好点,少写点错别字,还有,少说话……”,学生接:“多做事!”(这是我的口头禅)
想想自己从教一年以来,和学生之间的一些事。虽然有时候会被气的说不出话来,但孩儿们带给我的感动,就像这春日温柔的天气,不由得觉得太美好。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多么优秀的老师,也没想过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只愿成为孩儿们所喜欢的老师,仅仅是那份单纯的喜欢?
【家乡的耍孩儿散文】相关文章:
2.我被“耍”了
3.耍一回流氓美文
4.耍猫记作文
5.家乡春天散文
6.家乡印记散文
8.我的孩儿初二作文
10.西游记大战红孩儿摘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