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2023-08-04 09:13: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憨蛋籽是条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篇1: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在人群中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宿主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分为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传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及疫情报告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j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员工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6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12h内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12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24h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均应于24h内报告。对于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甲类管理。

图a,皮肤瘤型麻风 lepromatous leprosy ofthe skin

图b,结核样型麻风 tuberculoid leprosy

图c,肠伤寒 enteric typhoid fever

图d,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篇2: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在人群中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宿主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分为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传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及疫情报告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j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员工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6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12h内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12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24h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均应于24h内报告。对于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甲类管理。

篇3: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社区护理概述

(一)社区护理的定义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公共卫生学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科学和艺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是公共卫生学的主要目的。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里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但其侧重点仍是靠护理人员的力量,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减少残障。

(二)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由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追溯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公共卫生护理阶段和社区卫生护理阶段。

1.家庭护理阶段——早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卫生服务资源的匮乏、医疗水平的局限及护理专业的空白,多数患者均在家中休养,由家庭主妇看护、照顾。在这些家庭主妇中,绝大多数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任何看护训练,她们只能给予患者一些基本的生活照顾。然而正是这种简单、基础的家庭护理为早期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地段护理阶段——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间,英国、美国为了使贫病交加人群能享受到基本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陆续开设了地段护理(district nursing)服务。地段护理在英、美两国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贫困病人的护理,包括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从事地段护理的人员多数为志愿者,少数为护士。

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自19世纪末期起,地段护理在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逐步拓宽,其服务对象由贫困病人,扩大至地段居民;其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医疗护理,扩展至预防保健服务。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公共卫生护士,少数为志愿者。

4.社区护理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护士以社区为范围,以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为目标,提供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于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护理协会将这种融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为一体服务称之为社区护理,将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称之为社区护士。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肯定并加以补充,要求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从此社区护理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区护士的队伍也在世界各国从质量和数量上逐步地壮大起来。

(三)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1.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2.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

4.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篇4: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常用的生命统计指标

一、计划生育统计指标

1.出生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医学教育网

2.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每年平均每千人口中自然增加的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生育率——表示某地平均每千名15~49岁育龄妇女中的生育情况。

二、疾病统计指标

1.发病率——也称某病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分析某种疾病对人群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及评价预防或干预的效果。

2.患病率——又称现患率,表示某一时点的受检人群中,现患某种疾病的频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但不适用于急性疾病。

3.罹病率——表示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用于描述局部地区的疾病暴发,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医学教育网

三、死亡统计指标

1.死亡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2.病死率——也称某病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用于衡量某种疾病的预后情况。医学教育网

四、疾病防治效果指标

常用于衡量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有治愈率、有效率和生存率,它们的计算方法如下:

篇5: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根据此定义,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woodworth)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

s(stimulus)→0(organism)→r(reaction)

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二、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1.行为主体——人。医学教育网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医学教育网

人类的行为因其生物性和社会性所决定可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

人类的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是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从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四、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医学教育网

2.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3.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4.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篇6:主管护师《社区护理》资格考试辅导:社区老年保健

主管护师《社区护理》资格考试辅导:社区老年保健

一、老年人年龄划分的标准

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发达国家一般将65岁以上者定为老年人;而发展中国家多将60岁以上老年人定为老年人;我国目前仍以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年龄。

二、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存在差异,所以,目前国际上对社会的分型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两种标准。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特点

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于1999年10月达到10%,所以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0%,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型社会的国家。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众多的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从7%上升至l4%,法国经历医了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而我国仅需25年。

2、老年人口总数高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总数高。我国l990年老年人口已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4%。

3、地区间老龄化速度不平衡

人口老龄化在世赛其他国家通常是由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但是,我国由于农村人口比例大,所以农村老年人口总数大大高于城市。

【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相关文章:

1.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社区护理概述

2.主管护师护理工作总结

3.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4.主管护师考试大纲——内科护理3

5.主管护师考试试题

6.护理主管护师竞聘演讲稿

7.主管护师《社区护理学》资格考试大纲

8.主管护师《护理健康教育》资格考试:健康教育评价

9.初级护师考试《内科护理学》辅导:肺结核的护理

10.主管护师工作流程

下载word文档
《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