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
“当代fi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
观点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观点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观点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在调任外埠的时候,曾国藩曾亲自为儿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 此外,还要求儿媳和女儿们“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一只。吾回江宁后,当作一总验。”有要求、有检查,言出必行,言传身教,这就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便真正意识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职场、商战打拼时会付出更多的辛苦,更为竭尽全力努力奋斗以期为孩子积累下殷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苦心维护人脉与社会关系也是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我们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经历一些坎坷,成长地更为顺利。
然而,有的时候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虑的越周详,孩子成长的空间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弱化了。
对照曾国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与寒士相同,庶几便可成大器。”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与寒士相同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最宝贵的。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家都习惯向国外看,向欧美先进的理论学习,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乏经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与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省与借鉴。
篇2: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在调任外埠的时候,曾国藩曾亲自为儿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 此外,还要求儿媳和女儿们“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一只。吾回江宁后,当作一总验。”有要求、有检查,言出必行,言传身教,这就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便真正意识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职场、商战打拼时会付出更多的辛苦,更为竭尽全力努力奋斗以期为孩子积累下殷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苦心维护人脉与社会关系也是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我们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经历一些坎坷,成长地更为顺利。
然而,有的时候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虑的越周详,孩子成长的空间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弱化了。
对照曾国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与寒士相同,庶几便可成大器。”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与寒士相同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最宝贵的。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家都习惯向国外看,向欧美先进的理论学习,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乏经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与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省与借鉴。
篇3: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曾国藩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教子故事 曾国藩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他在朝做官,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不敢放纵。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他的儿女们。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作,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 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有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他在教育儿子时说: “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朴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年纪还小的人,切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也无论是士农工商,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而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早起,不要失去高祖所创立的家业。人在少壮时没有不付出艰辛而能成就事业的。”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教子点拔 曾国藩在修身、为人处世、治家、为官等各个方面都善于做子弟的表率。可以说,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诸弟都为子女做榜样。总之,曾国藩教子总是从自身做起,带动夫人、诸弟,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子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对子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 曾国藩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应该说是教育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有针对性地影响对方,使其通过心灵内部体验达到信服对方或仿效的教子方法。 以身作则法之所以能影响、打动人心,使之仿效,首先在于这个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以身作则法,一般是指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引导他人。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 “身教”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固然也能影响人、启发人,但必须辅之以身教。如果只言教不身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替你拿样什么东西,应该说: “××× (孩子名),请你帮妈妈去拿×××,好吗?”当他帮你拿来之后要说: “谢谢你了!”一般来说,孩子听见你的“谢谢”后,都会很高兴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不会对你产生一种家长式的恐惧感,让他感觉到妈妈其实还是他的朋友,愿意和妈妈说说话,愿意做妈妈的小帮手。反之,如果当时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女儿说: “×××(孩子名),快去帮妈妈拿×××。”就算这次女儿是帮你去拿了,但日复一日,她一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到那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呀。 教子小径 1.教育孩子要读书明理,帮助他人。 2.教育子女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教子名言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错觉中产生的喜悦。 ——斯宾诺莎 你必须努力战胜懒怠。坐在软毛上,卧在被褥下,就没有美名可传颂。 ——但丁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有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会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如今,有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些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小孩子学有所成;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小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篇4:毕业留言孩子观点
毕业留言孩子观点
有创意才能被记住
肖微 小学毕业生
留言册上的话要有创意才能被记住,要不然毕业以后,再看到留言册上的话都想不起来是谁写的,那该多郁闷,要想让同学能记住我,就要写的有创意,或者写个搞笑一点、轻松一点的,或者干脆写出个惊悚效果的,反正能被人记住就好。我班同学有的在留言册上画画,有的写诗,还有的贴一张骷髅什么的,都挺有意思。
留言只是平常话
魏玉 初三学生
我们班同学的留言挺多样化的,同学给我的留言也有写着“将来上个好大学、找个好老公”什么的,这只是说笑话,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我妈妈看到我的留言册后还挺大惊小怪的,说什么她那个年代都写“好好学习、祝你有个光明的未来”之类的话,那么老土。社会都前进二十多年了,还用那时候的老眼光来看我们,我真是无语。同学中也有比较正式一点的留言,比如“祝你能考上二十四中、将来北大见”什么的,中规中矩的,没什么意思。
篇5: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相关文章:
2.孩子教育
4.曾国藩读后感
5.曾国藩语录
6.教育孩子名人名言
7.孩子教育心得
8.教育孩子经典语录
9.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10.教育孩子座右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