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观点新闻”
“小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谈谈“观点新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谈谈“观点新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谈谈“观点新闻”
谈谈“观点新闻”
最近,在《文汇报》上看到一个“观点新闻”专栏,栏内的新闻稿别具风致。它们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掺和着记者的认识,读起来很有厚度。它们传导给受众的不仅是一桩具体的事,而且还揭示出这些具体事中蕴藏的义理。譬如一篇报道王选的新闻,它的主题是:“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脱离了第一线却连续三年拿了三个院士头衔”。记者摆脱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方法,叙中夹带着记者的观点,“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体现在他的头上很厉害……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他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他已经脱离第一线五年,怎么可能 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的计算机权威。”这则新闻是散发性的,读完并不能就划上句号,它能触发人的思考,使你的思绪向有普泛性的同类社会现象上延伸。按新闻领域的传统观念,新闻不能有记者的情感倾向渗入,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情感倾向表现的是个人的好恶,这种好恶常常会扭曲事实真相。不容许有情感渗入,但不能不容许有记者的观点存在。人的社会实践都有它的目的性和价值追求。这些目的性和价值追求经过实践外化成存在物时,它们就寄寓在这些存在物中,成为事物的义理和意义。所谓观点,不是记者的主观随意性,而是对事物义理或意义的挖掘和表述。
凡是经过人的实践创造的事物,既有可感可觉的感性表象,又有只能靠理性才能察觉的意义或义理,表象和意义的统一才是事物的全真。只抓表象而忽视它的意义,这只反映了事物的半真。有许多事物的表象和义理是一致的,没有矛盾;有些则是相悖的,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很容易被错觉迷惑。譬如上面提到的王选,他离开第一线后,一年得一个院士头衔,乍看是他本人值得欣慰的荣誉,但一进入义理层面,人能体尝到的则是从王选情感上溢流出的滴滴苦涩。笔者一次和几个青年记者到新疆阜康县的农村采访,几个农村妇女向我们介绍她们的文化生活。她们说,为了打发 农村的寂寞,她们轮流出钱组织舞会。笔者向她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跳出第三者怎办?一位妇女理直气壮地回答:“该有也得有!”在座的人都震惊了。如果把她的话就这样纯客观地写进报道,那就成了贬意,会引起一些读者对她的谴责。但是如果把中国妇女受三纲、五常、七出重压 以致谈性色变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自主人格的当代农村妇女形象。现在大多数记者的笔触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扫描上,很少挖掘事物的义理,不去揭示它的意义。当然,并不是每则新闻都有必要这样,许多新闻能传递一个信息就完成了任务,但另有许多新闻则是要揭示意义的。
一些现代哲学家都很重视意义哲学的探索。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把意义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现代数理逻辑奠基人弗雷格在外在世界、纯精神世界之外还划出一个意义领域来。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世界三分法也包含着这个内容。最近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文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生活世界意义的显示中”。这个“文本”自然也应包括新闻在内(当然不是全部新闻)。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每时每刻都生长着新事物, 她们像春草一样绘饰着时代的春色。有的`新在表象层次就显示得很分明,但有许多事物的新在表象层次表现得很模糊,普通人辨别不出,于是新闻记者就有责任进行理性挖掘,把它的意义用语言符号揭示出来,这种新闻就有了启蒙意义,就能反映事物的全真。有一次,笔者跟《新疆经济报》总编辑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牧民定居点采访。柯族牧民多少年深居天山、昆仑山,世世代代只知牧羊。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使他们脱贫,政府动员他们下山种田,他们摇摇头说:“我们不会!”动员他们经商,他们也摇摇头说“我们不会!”后来,政府在山外平川上修建了有房屋、厩舍、田畦、道路、水电配套设施齐全的定居点,千呼万唤,他们终于出山了。几年工夫下来,他们学会了种田、栽树、挖渠,经商。那天,那些结实粗壮的柯族人一听新闻记者来了,都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激动地谈他们这几年的生活感受。记者问一个老人:“现在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别的民族能干的你们都能干?”柯族人中爆发出一声春雷:“能!”突然间一个柯族老人的眼睛鼓起来,光灿灿,亮晶晶。周围的人都被老人的眼睛慑住了。只见他激动得身上发战,攥紧双拳连喊几声“能!”有人 呼叫:“谁带了照相机?”那位总编辑悟到了老人眼睛中蕴藏的意义。这是柯族人经过市场经济重塑,在社会角色转换中因为他们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开发,于是产生了自信、自豪。老人目光中辐射的就是这种自信与自豪。一般记者仅凭两只眼睛实在写不出什么新闻;但是这位总编辑从意义层面上写了一则很扎实的新闻。像这种富有时代意义的新事在今天的城乡大地上俯拾皆是,但是反映在报纸上的却很少。有人说,新闻是传导信息的,这当然不错。但是事物档的信息,有出在表象层次的,有出在意义层次的?而在意义层面的信息才是精神文明的好养料。只在有了意义层面的深刻理解,他才会去支持、扶助、发展新事物。新闻是时代的反映,但是看看我们的许多新闻,很缺乏时代感。这是新闻观念上的问题。我们报道的新闻事实多是具体的“这一个”,因为是表象扫描,呈现给读者的是个别、孤立的现象,这是很难和整体的时代精神联结的。而事物的意义则是带有普泛性的,在意义层面就会有很强的时代折光。意义的积累能形成人的新观念,报纸上的意义新闻或观点新闻多了,就能帮助读者进行观念更新,能使人的精神文明水准和物质文明水准同步上升。
按理说,诗人、作家、哲学家、新闻记者都是一个档次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职业特点之一是悟性。悟性不是别的,它是智慧在瞬间的爆发。这种爆发对新闻记者来说,常常表现在对事物意义的开掘上。这几年,《新疆经济报》一直在为发展意义新闻而努力。该报记者朱又可的意义新闻作 品已受到北京、上海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冯英子、吴仲华、郑重等都评论过他的作品。但这张报纸毕竟地处偏远,未广为人们注意。而《文汇报》对观点新闻的倡导,会促使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投入更多的智慧。
(完)
谈谈“观点新闻”
篇2:谈谈广播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而人的听觉是占有外部世界的天然方式之一。马克思曾注意到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理智是通过耳朵而来的”的思想。在社会交流以人际交流为主时代,理性思想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交谈和演说,因而声音的传播显得十分重要。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途径中,虽然广播受到了电视和网络传播的挑战,但这就像当年广播挑战印刷媒体一样,最终是各居其位,并非你死我活。
马克思在论证“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时写道:“事物的这些形式不断地从它们里面涌现出来,侵入感官,从而使客体得以显现出来。因此自然在听觉中听到了它自己,在嗅觉中嗅到了它自己,在视觉中看见了它自己。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犹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燃烧起来照亮了现象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32页)不言而喻,人的听觉感官永远是感受真实世界的报道者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体,由于与人的感官的自然接受状态同步,因而比印刷媒体更有恒久的发展前景。即使未来声音、画面和网络传播融为一体,广播依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因为人的听觉比视觉有更大的兼容性,在很多情形下,它不会妨碍,甚至能够有助于人们从事其他活动。
广播比电视有更多的空间灵活性。人们常把各种传播媒介视为中性信息传输系统,其实,自从广播普及以来,它趋向于将人口中不同阶层、将那些被印刷媒体隔绝了的人群,都放进了同一个共同领域,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存在。广播的媒体形态本身,参与创造着新的社会。技术方面,广播比电视的构造简单得多,成本也小得多,因而在扩大信息传播接受群体方面,至今仍是最有效的媒体。几十年前,黑非洲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借助的正是无数广播喇叭传播的现代化信息,只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时候,电视才走进了人们的新生活。
现在基本是广播、报刊、电视三分大众传播的天下,网络的发展,仅就形式而言,实际上是在与电视争夺观众。而广播造就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声音世界,这是无可替代的。最适合于它的传播内容,可以归纳为新闻、音乐和专题社会服务三大块。广播分众化是个趋势,但综合性的广播新闻,永远应以广众化为目标。地方综合性的广播新闻,除了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外,接近性永远是首位的。广播新闻若与其他媒体的综合性新闻竞争,在时效上应当有条件优于报纸和电视,它可以不经过文字写作,制作远比电视简单。直截了当的倒金字塔式的消息叙述结构,也可以为广播新闻在第一时间占领新闻受众市场创造条件。
现在常把传媒经济说成是“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这是很不确切的,至少无形中把广播排除在外了。这样的比喻还无形中把我们考察问题的重点,引到了要求受众接近媒体这个方面,而本来应该是媒体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受众。“注意力”和“影响力”,说的似乎是一回事,但侧重点是相反的。如果把传媒经济的特点概括为“影响力经济”,较为准确。影响力的中心是媒介,媒体需要自己打出去。没有影响力,传媒就什么也不是了。就广播新闻而言,影响力的表现不能像报纸那样找寻主流人群。广播的优势就是尽可能地覆盖所有人群,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力。
就新闻内容选择的侧重点而言,第一个重点应当是经济新闻。社会生活的经济化使得经济新闻的比例上升得很快,而且任何政治、文化、国际新闻,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经济新闻。在这个意义上,增强广播新闻的影响力,需要在经济新闻方面多动一些脑筋,从生活角度、消费角度报告经济、商品和行情。就是那些必须报道的大好形势、未来美景,也应从消费角度来叙述。对于北京地区的新闻来说,这类新闻的生活化直接影响到收听率,因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经济新闻报道:1,各种经济新闻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无形的联系,需要从一个事实中看到可能涉及的其他事实或变化。2,当前经济新闻的时态越来越趋向于未来时,预测性新闻的比重在加大,并影响到社会心理的未来化。这与象征性经济在整体经济的比重加大是有直接关系的。3,经济新闻带有强大的暗示作用,这与其他新闻不同,不会听完就完了,经济新闻可能会带来连锁的行动,因而对经济的报道色彩必须是客观的、采用中性语言。
还有一个为传统广播新闻节目所不屑或忽略的领域,即娱乐新闻。娱乐新闻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当人们的生活富裕和平稳后,总是用政治激情来维持是不能持久的,人们需要精神调适。但是这块重大的新闻领域,现在被一些单纯追求利益、水平不高的“娱记”垄断着。我们的广播综合新闻,应该开辟和扩展这个报道领域,在这个领域先声夺人,创造良好的娱乐新闻品牌。同样的题材,完全可以用较高的文化品位来包装。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创出有效的经验。随着中国加入WTO,开发中国的娱乐市场是迟早的事,中国将来是世界最大的娱乐市场,北京是中国几个可获取份额最多的市场之一,而且由于是首都,在文化底蕴、理论、人才、资金、艺术和技术方面,都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如何借助这个天然的资源,抓住这个机遇,现在就应有所规划。
篇3:谈谈广播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无论是哪种媒体形态,除了发挥自身形态的优势外,新闻节目的竞争,就在于深度报道。报纸的.深度可以在深层的理论分析上,以较长的篇幅满足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新闻事实的需要。广播新闻的深度,不在理论层面,而应在观察视角的新、广方面,因为它必须在很有限的一二分钟内报告一件事实。新闻不是小说,带有强烈的悬念,人们收听广播新闻的目的是迅速了解信息,不是为了文学享受。时间一长,没有了内容的跳跃感,就会厌倦。
提升新闻的深度,在于赋予事实意义,广播新闻宜点到为止。这个要求比其他媒体高,想到了,但不能说很多的话,话还要一语中的。但关键是必须想到。例如,中美关于WTO的谈判签字了,我们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一个调子:成功了,双赢。美国的媒体怎样报的?他们的角度不同,有些角度就值得我们思考,例如,美国的老百姓将增加多少就业机会,商人有多少商机。高枫逝世了,我们的多数媒体关注的是:他得的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哪些明星参加了葬礼等等。而有的媒体则另辟了一个重要报道角度:高枫逝世给广告业带来何种冲击。这是一个典型由娱乐界新闻转变成经济新闻的例子。北京各大医院专家门诊号被倒卖,我们可以简单报道这种现象,以及警察抓了多少号贩子。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报道,其实用不了几句话,但给人以启示,因为这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即资源稀缺造成的问题。仅这个报道角度就使新闻有了深度。简单的“脚底板下出新闻”不行,还需要多思考,多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舆论学等等的知识。
(来源:传播学论坛)
谈谈广播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篇4:谈谈人们对新闻的逆反心理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不妨分析如下:
一、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己的观点,驳倒新闻的观点。
批驳逆反心理不仅要批驳新闻,新闻受众往往还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掌握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力图战胜新闻。在这样的新闻受众的心目中,新闻无法产生正面效果,只能起反面作用。这是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中最严重的一种,
二、怀疑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产生怀疑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与新闻离心离德。它的表现是,怀疑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怀疑新闻背景有问题,往往要对新闻提出各种疑问。
怀疑心理,是一种新闻接受障碍,这种心理往往又是柔性表现,新闻受众是消极对待,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往往还认为新闻传播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以不理睬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抗议。
三、厌烦心理。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新闻产生厌烦心理活动,觉得某一件事或某一类新闻报道得太多了,认为没有必要再报道。有时觉得质量太差,不值得接受,对新闻产生讨厌的情绪。这种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抛开报刊,关闭电视机或收音机,情绪显得对立。
厌烦心理认为新闻传播者是有意传播不需传播的东西,认为新闻质量不高是新闻传播者不负责任。因此,不仅厌烦新闻,对新闻传播者也反感。这种心理,使新闻失去作用,丧失威信。
四、颠倒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颠倒是非,不仅事实颠倒,思想观点也颠倒了,心潮陡起,产生把颠倒的新闻再颠倒过来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的颠倒心理活动,以自己认为的真实,否定新闻的真实,以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否定新闻的观点。这种心理活动的集中表现是,新闻说好,新闻受众就认为不正确。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新闻受众的思想言行与新闻相反,新闻传播的目的走向了反面。
颠倒心理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新闻受众的逆反思想,出现反抗情绪,这样的心理活动造成新闻活动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事与愿违。出现新闻传播的失败,在新闻逆反心理中,它是最坏的一种。
篇5:观点
依我而新,
样样都都是这样,
你可以换方法来做。
依他而续,
因为这样才会有传承。
要这样维护传统。
一种想法就是一种观点,
观点不同才会有创造,有传统。
西平四年级:魏阑
【谈谈“观点新闻”】相关文章:
1.谈谈小说
2.《新闻》
3.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4.视觉效应研究观点
5.高中观点作文范文
6.谈谈友谊作文
7.谈谈“网迷”作文
10.简单谈谈《老人与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