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

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

2023-07-13 13:11: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串串店在逃贡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希望大家喜欢!

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

篇1: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

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

仿真人体模型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重要桥梁和工具.仿真人体模型的发展是仿生技术不断发展的.体现.首先提出了仿真人体模型所扮演的角色和应用领域;并以高速运载工具仿真人体模型、辐照仿真人体模型和医学训练仿真人体模型为例,对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的应用从几何形体仿生、材料仿生、结构功能仿生、物质能量传递仿生和生物信息传感仿生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指出了我国仿真人体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 者:张春红 林大全 ZHANG Chun-hong LIN Da-quan  作者单位:张春红,ZHANG Chun-hong(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广东,中山,528402)

林大全,LIN Da-quan(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刊 名:机械 英文刊名:MACHINERY 年,卷(期): 36(1) 分类号:Q811.8 关键词:仿生   仿生技术   仿真人体模型  

篇2:我国废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我国废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几种高级氧化技术,主要介绍了Fenton法、臭氧氧化法、湿式氧化技术法、超临界水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技术及超声氧化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高级氧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作 者:王征帆    刘展晴    秦雄伟    WANG Zheng-fan    LIU Zhan-qing    QIN Xiong-wei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系,陕西,渭南,714000 期 刊:广州化工   Journal: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8(5) 分类号:X7 关键词:高级氧化技术    降解    有机污染物    水处理   

篇3:仿真操作演示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操作仿真演示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4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把24名1~3年工作年资的护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人,两组均考核相同的12项护理操作,每人考核一项操作,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组为实验组。对照组每人随机分派一项操作,通过自己练习6天后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实验组每人随机分派一项操作,先观看12项护理操作的仿真操作演示后再自己练习6天,然后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把两组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及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护理仿真操作演示前后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实验组与传统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仿真操作演示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统一性,而且对提高护理操作考核的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及沟通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篇4:仿真操作演示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的应用

护理操作仿真操作演示是按实践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教学,所谓仿真,其实就是较真实的操作演示,通过多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操作人员、病人均为护理人员扮演,除个别创伤性大的操作之外,全部以真人示范,达到一个真实的目的,使观看的人有真实感,与“病人”感同身受,对各项操作更有了不同的感观,印象更加深刻,在仿真操作演示也中更注重护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与护理基本技能的结合,达到提高操作考核成绩及其它各项指标的作用。我院在月对24名1~3年工作年资的护士进行操作考核,12名经自己练习后6天后进行考核,12名经在操作考核前观看仿真操作演示后考核,两组比较发现了经仿真操作演示后考核无论在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均有突出的表现。

1 对象

年10月选择24名均为1~3年工作年资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岁,均为护理大专毕业,24名护士在学历、年资、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24名护士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随机选择12名护士为对照组,12名为实验组。

2.2 实施办法

实验组: 12名护士在考核前观看护理操作仿真演示,由各科室的5年年资以上的护理骨干进行操作演示,“病人”的扮演者均是参加考核的护理人员。12名护士通过观看护理操作仿真演示后再通过自己练习6天后进行考核。

对照组:12名护士每人随机分派一项所理操作,通过自己练习,6天后每人进行所分派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3 结果

从表1可见,对两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操作仿真演示有助于改善学习态度、提升护士的操作技能及沟通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操作仿真演示有助于改善学习态度、提升护士的操作技能及沟通能力, 特别是1~3年年资的护士,在医院的护理人员中占较大比例,而且均在临床中较重要的部门工作,如何提升她们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重要的是她们的沟通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护理操作演示,多以假人模型为操作对象,所以多采用无声的操作,只着重操作本身,而忽略了与病人的沟通,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提不起护理人员学习的兴趣。护理仿真操作演示更真实、更贴近临床,因演示人及病人均是就是护理人员,能更好的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通过示教的护理人员掌握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每人都感觉到有上台示教的可能性,从而在平常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压力,更加主动的学习。更因为零距离的操作,能细致的观察操作过程,使护理人员通过观看示教了解到护理操作之美,从而激发其学习操作的兴趣。操作过程中突出操作前做好解释,操作中密切与病人交流,关心体贴病人,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进一步体现人性化服务,注重沟通,改变无声的操作,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轻、快、准,是不能完全为病人解决痛苦,只有通过沟通,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病人的痛苦。仿真操作的“人真做”,相互练习,既提高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习的热情,使操作更贴近临床,培养护理人员学会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即视、触、叩、听等,以及掌握评估病人的技能,提高了护理人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帮助护理人员正确的掌握操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2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操作仿真演示有助于操作考核的各项指标的提升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且与患者的舒适、安全息息相关,因而在护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护理仿真操作演示让护理人员直观感受基本设施、物品定位、工作流程及环境要求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体现护理互动的过程与效果。能在直观下演示与应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连贯性、规范性,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护理操作仿真演示,低年资护士表现出对护理操作的较强烈的反应,演示后即有上台操作者,反应很踊跃,无出现厌烦情绪,经技术水平高、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强的高年资护士的操作演示下,平时一些操作不严谨、随意发挥、动作粗枝大叶并带有不屑一顾的神情也无得到改善。而且通过“病人”的扮演使到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印象深刻,而且与病人感同身受,操作起来更加注意病人的感受,真正的做到痛病人所痛,由此可见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仿真操作演示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统一性,而且对提高护理操作考核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均有很大的作用。

5 结论

应用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前进行护理仿真操作演示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统一性,而且对提高护理操作考核的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及沟通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多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注重护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与护理基本技能的结合,还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篇5:浅谈我国当代环境监测技术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当代环境监测技术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出发,分析了环境监测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作 者:项红    谢飞  作者单位:项红(佛山市三水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佛山,528100)

谢飞(佛山市禅城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佛山,528000)

期 刊:中国科技纵横   Journal: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ANORAMA MAGAZINE 年,卷(期):, “”(15)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问题    对策   

篇6: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改进

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改进

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是目前环境监测的三大主要监测项目(水、气、噪声)之一,包括环境噪声常规监测和污染源噪声监测,前者一般指功能区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和交通噪声监测;而后者主要指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监测和各种生活噪声监测.要想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必须加强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使其为环境噪声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科学、全面的.信息,才能保证环境噪声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作 者:林辉越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自来水公司,广东云浮,523700 刊 名:科技风 英文刊名:TECHNOLOG YTREND 年,卷(期): “”(14)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   噪声监测   信号  

篇7:卫星技术在我国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卫星技术在我国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其分布广、随机性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 74% 的省会城市以及 62% 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 VII 度以上危险地区,70% 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 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损失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新的重大灾害事件不断出现,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呈现出频次增加、损失加剧、多灾并发、次生衍生灾害不断等特点;尽管国家在防灾减灾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逐渐减少,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却不断增加,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影响社会安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空间技术是获取灾害信息的重要手段

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我国建立了完整的灾害管理和应急体系,以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应急速度,尽可能地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都建立了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在出现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预案,并按照预案开展有序的专业化救灾。信息服务是灾害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信息是贯穿灾害管理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中,各项决策都要依据信息来制定,由信息“发动”:应急预案的启动要根据对灾情信息的分析,依据应急预案的启动标准决定;灾害应急工作由信息获取与分析工作开始,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救灾工作组和救援队伍的派出,救灾设备和物质的调运,生命线的'抢通,受灾人员抢救和安置转移,以及灾后恢复重建,都是根据灾情等信息开展的。

由此可见,灾情信息的及时获取对救灾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可靠准确的信息,救灾指挥部才能制定正确的决策,将有限的救灾资源(人、财、物)准确地投放到最需要的地点上,以提高应急救援速度和救灾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能及时获取灾情信息会使整个救灾滞后而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甚至导致救援工作失败。

然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通常发生发展十分迅速,影响范围很大,并将各种地面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和监测系统、通信系统等)统统破坏,使得灾区无法向外传送信息,而且由于道路被摧毁,救援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进入重灾区了解灾情,造成灾害发生后一段时间的“信息真空”,使救灾指挥部因不能及时获取准确可靠的灾情信息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卫星技术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地面信息采集和通信系统被灾害摧毁的情况下,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系统却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对救援人员的信息支持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展开。这一优点使灾害管理成为最需要也最适合应用卫星技术的领域之一,也被证明是卫星技术应用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在应急救灾中使用的卫星技术主要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技术,他们都被证明是救灾工作中十分有效的工具,被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中。

二、卫星通信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从我国历次救灾工作经验来看,畅通的通信手段与方式是向人民通报灾情、疏散群众、请求支援的关键环节,没有一个健全可靠的通信信息系统作为保障,应急救援工作是无法顺利展开的。我国的通信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应急救援中一个薄弱环节,中西部的数十万农村、牧区和山区在实施“村村通”工程之前连电话都不通,使灾情报送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例如,1993 年青海玉树索加乡君曲村被大雪围困,由于通信不畅,村干部骑马到乡上求救,4 天 4 夜才赶到乡政府,乡里又用同样的时间将灾情上报到县里,导致灾民在一个多星期后才得到救援,损失惨重。1996年在云南丽江地震中,由于通信中断,使得灾区灾情信息 48 小时后才报告到北京,极大地延误了救灾工作的进行。如果有完善畅通的灾情通信系统,使救灾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灾情信息,并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将会大大减少灾区的损失。这一局面在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后得到彻底改观。卫星通信提供了地面网络所不具备的备份性、广泛覆盖性和灵活性;不受距离和地形的限制,不需要布设通信机站,不依赖地面通信条件等。在没有光纤、没有无线通信条件下;或发生突发事件,地面通信网络遭受破坏时,卫星通信仍可以轻松实现话音、视频和数据通信服务。它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及时、快速、可靠、稳定地提供宽带多媒体通信服务,是真正能够做到广域无缝隙覆盖的通信方式。在地面通信网络遭受破坏后,地面应急通信系统会自动地转接到卫星网络上,保证通信的畅通。

目前,我国气象、水利、地震等灾害监测部门普遍使用了固定站卫星通信的方式传送各种监测站(水文、气象、地震等)的数据,保证了在边远地区和灾区的数据及时上报;而移动卫星通信则更多的应用于应急救援中。例如,国家减灾委将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列入应急工作组的标准设备配置,在近年来历次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应急工作组奔赴灾区时都携带卫星电话,保证了与应急指挥部的信息畅通。2006 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区遭遇大雪和寒流袭击,造成上万平方千米的牧区受灾严重,新疆联通阿勒泰分公司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成立应急通信小组,出动应急通信车辆,确保所有受灾牧区通信畅通,为雪灾救灾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保障。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雅安地震,重灾区宝兴县交通通信全部中断成为“孤岛”,在用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灾区的方案因气象条件恶劣而无法实施的情况下,空投了两部卫星电话,终于在当晚 19:10 与宝兴县建立了通信联系,使救灾指挥部及时了解了灾情并制定了相应的救援方案,保证了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 8.0 级地震发生,当时灾区通信设施(包括基站、光缆等)和交通设施被大面积摧毁,通信中断,情况十分紧急,为此救灾部门大规模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应对危机,几千台卫星通信终端(各种移动卫星通信车辆、VAST 终端站、卫星手机等)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迅速构建起了灾区卫星通信网络,成为了重灾区唯一的应急通信手段,地震发生的当天应急卫星通信车即已到达重灾区都江堰开始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第 2 天,通过救灾人员艰难跋涉送来的卫星电话,从震中映秀镇打出了地震后的第一个电话,向指挥中心的领导汇报了当地灾情;通过紧急安装的卫星宽带视频系统,将映秀镇现场灾情的视频、语音实时传出,成为映秀镇唯一的实时视频传送平台,为映秀地区前沿指挥中心和后方指挥中心提供了稳定的全方位通信保障。同时,在地震灾区,卫星移动通信不仅用于最基本的语音通信, 传输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 还被用于一些特殊的应用。例如:开通了以卫星通信为基础的远程医疗系统,使在后方的医疗专家可以参加灾区的医疗救治工作;后方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对灾区现场的救援工作组进行应急指挥;在灾民转移安置点建立帐篷学校,利用卫星远程教育开办“空中课堂”,使灾区学生迅速恢复上课;减灾委救灾工作组在 5 月 15 日上午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使用无人机获取了灾区的第一批无人机遥感影像后,首次采用了无人机与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结合的技术路线,将遥感影像及时传送回在北京的应急指挥部。

三、卫星导航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卫星导航系统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表现更是十分优异,这与北斗系统的总体设计特点有关。北斗导航系统采用的是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被动导航定位不同的主动导航定位方式,具有一定的通信功能。它可以不依赖其他通信系统而独立完成定位和通信,指挥中心可随时了解救灾车辆和各救灾工作组的位置,实现监控导航;还可以通过短报文进行双向通信,随时了解灾情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并发出指令指挥各工作组相互配合救灾。与其他卫星通信设备比较,北斗终端轻便灵活,容易使用和携带,成本低,更容易大量部署,在巨灾发生时,位于重灾区的车载北斗终端更容易保全下来,有利于实时报灾。上述优点使得北斗系统很快就应用于灾害管理领域。最初,北斗系统是用于偏远地区固定的水文站点传送水文信息以实现测报,因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雨衰弱等优点而迅速推广,目前有超过 3000 套北斗终端在使用。

四、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与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相比,卫星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的更早也更成熟。早在 1960 年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就在不断研究使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监视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逐渐走向实用。20 世纪 70 年代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以后,也很快被应用到灾害监测工作中。人们发现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具有其独特优势:其观测范围广(可实现对整个灾区的全覆盖),重复观测频率高(有利于对迅速变化的致灾因子和灾情进行连续监测),信息获取快速客观准确,最重要的是,可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工作,不受灾害影响,能帮助我们在任何恶劣气候条件或在难以到达地区直接获取实时的信息,能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其在减灾防灾领域的应用也一向被认为是卫星遥感最成功的应用领域之一。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国际上遥感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加,其质量和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发展了一系列的遥感卫星,包括气象、海洋、资源、环境、高分等系列卫星,在灾害应对时可获取的数据十分丰富,获取的时间周期也大大缩短;我国也建立了卫星减灾地面应用系统,可以对接收到的卫星数据进行实时的快速处理,并在灾害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分析,形成为救灾决策服务的数据产品,并通过分发系统迅速提供给救灾指挥部门、应急救援人员和公众,保证其了解灾情的最新变化和救灾工作的进展。

【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相关文章:

1.我国畜牧业技术的推广的思考论文

2.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

3.虚拟仿真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4.仿真实习团队总结

5.仿真事故培训心得体会

6.煤化工仿真实习报告

7.仿真实习年度总结

8.我国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和措施分析论文

9.我国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置技术探讨

10.化工原理仿真系统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