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

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

2023-05-06 08:00: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杰尼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

篇1: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

引言

杏仁在我国分布广,品种多,资源丰富,以内蒙古、吉林、陕西等地产量最大,是我国干果类出口产品的主要品种。杏仁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含量在20%左右,其真实消化率和净蛋白比值都较高,其中异亮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接近或超过人体必需量的标准值。榨完油后的杏仁粕更是含有40%以上的蛋白质。

因此,有必要对杏仁及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对杏仁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利用酶解对杏仁蛋白进行深加工,研制出杏仁多肽粉,改善杏仁蛋白的功能特性,提高其品质,促进杏仁蛋白深加工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辅料

原料为杏仁饼粕。杏仁饼粕是杏仁经过低温榨油脱脂后的副产物,组织致密,水分5%~8%,粗脂肪10%~15%,碳水化合物25%~30%,灰分3%~5%,蛋白质30%~40%。杏仁粕中粗脂肪10%~15%,较高的含油率在蛋白提取过程中容易造成蛋白质乳化,会影响产品最终得率,杏仁粕含油率控制在1%~5%以下为宜。

水解酶,选用外切酶和内切酶组成的复合水解酶,购于酶制剂公司;氢氧化钠,食品级,符合GB 5175—85 中的规定;盐酸,食品级,符合GB 1897—中的规定。

1.2 试验方法

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GB/T 14489.2—1993;水分含量的测定采用常压直接干燥法;灰分含量的测定采用质量法。

1.3 主要设备

湿磨机、浸提罐、离心机、板式换热器、超滤装置、双效降膜式浓缩装置、喷雾干燥机、包装机。

篇2: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

2.1 工艺流程

沉淀溶解→碱提→离心→饲料或肥料杏仁饼粕→湿磨→碱提→离心→酸沉→离心→沉淀中和→杀菌→酶解→灭菌→膜分离→截留液→调配→均质→杀菌闪蒸→喷雾干燥→旋风分离→冷却过筛→包装→成品。

2.2 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要求

2.2.1 杏仁饼粕的预处理

取低温压榨脱脂杏仁饼粕,用定量上料机给料到湿磨机,边加料边加水和碱液,磨料的同时按照1∶8 的比例加入50~55 ℃热水,将湿粉碎后的料液经过混合器、输送泵输送到预浸罐中,将预浸罐中料液的pH 值调至7.5~8.0。

2.2.2 杏仁蛋白质的提取

预浸罐杏仁饼粕浆液经离心泵打入浸提罐,55 ℃下搅拌并浸提20~30 min,以转速4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

离心重相经螺杆泵转移到二萃罐,按照1∶4 比例加水,用NaOH 溶液调节pH 值为7.5 后,进行重复二次浸提,55 ℃下保温搅拌并浸提20~30 min,经离心后得上清液。

将2 次离心的清液管道中混合泵入酸沉罐中,在线用盐酸调节pH 值至4.0~4.5,搅拌15~30 min 后于4 000 r/min 的转速下离心,弃去上清液,重相即为杏仁蛋白质。

沉淀的杏仁蛋白质加水搅匀洗脱酸,按照1∶4比例加水,再离心得杏仁蛋白质。

2.2.3 中和杀菌

酸沉后的重相用碱液中和,中和使蛋白质结构展开,调节糖度12%±0.5%,pH 值7.5~8.0。中和30 min 后120 ℃杀菌闪蒸,出料温度控制在60 ℃。

2.2.4 酶解

水解条件:底物质量分数10%~15%,酶添加量0.3%~0.5% (以蛋白质物料质量计),水解温度54~56 ℃,水解pH 值7.5~8.0,水解过程用碱液保持pH 值7.5 左右,水解时间4~6 h,连续搅拌;于85 ℃条件下10 min 可灭酶或板式换热器灭酶。

将原料液中的蛋白酶失活。酶解液经过过滤,用板式换热器对酶解液加热,进料温度为酶解时温度,灭酶温度105 ℃,杀菌时间5~10 s,即可使水解液中的蛋白酶失活。

2.2.5 膜分离系统

将灭酶中和后的杏仁蛋白酶解液离心得离心液,将离心液选用连续微滤膜微滤,膜孔径为0.2 μm。使用超滤分离的杏仁多肽含量达90%,分子量为10 kDa 的多肽可达99%以上。

2.2.6 浓缩

杏仁多肽溶液黏度较大且为热敏性物料,因此选用双效降膜式浓缩装置。料液由加热器顶部加入,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管内壁成液膜状向下流动,由于向下加速,克服加速压头比升膜式的小,沸点升高也小,加热蒸汽与料液温差大,所以传热效果较好。气液进入蒸发分离室进行分离,二次蒸汽由分离室顶部排出,浓缩液则由底部抽出。

2.2.7 喷雾干燥

杏仁多肽溶液经浓缩后选用压力式喷雾器,压力式喷雾器动力消耗少,大约每千克溶液消耗4~10 W 能量,而且产品容量大、溶解性较好。在排风温度达到85 ℃时开始喷雾,高压泵压力为3~20 MPa,喷雾器的喷雾头转速15 000 r/min,水分蒸发量350 kg/h,进风温度180 ℃,出料温度80 ℃。喷雾干燥后可以直接进行包装。产品需要均匀或有结块,则添加旋风分离和冷却过筛工艺对产品进行分级,分级后进行包装。

旋风分离是尽可能除去多肽固体颗粒中所携带的`气体,达到气固分离,风量640~1 050 m3/h,风速12~20 m/s,杏仁多肽粉在底部聚集,较细较轻的尘粒由上部旋涡气流带往上部,转入布袋除尘器中进行粉尘回收。布袋除尘器过滤面积18 m2,风速2~4 m/min,含尘气流从进气口进入下箱体后部分沉淀,轻微粉尘通过滤袋时被滤袋阻留,气体进入上箱体,从出气口排出。粉尘积附在滤袋外壁而不断增加,被压缩空气从喷嘴喷出。将旋风分离和布袋除尘回收的多肽粉收集到暂存罐。多肽分子量小、容重低,容易跑粉,干燥系统必须使用布袋除尘器进行截留。

2.2.8 冷却过筛

旋风分离后的多肽粉进行流化床设备冷却,暂储罐下粉后,在流化床视孔中观察粉的运动情况,及时调整各段的温度,使分子以悬浮状态均匀向前移动,流化床进风温度70 ℃,出风温度40 ℃。冷却后,过100 目的振动筛,对产品进行筛选包装。若不需要流化床冷却设备,则需延长管路,使喷雾干燥后的粉充分冷却,之后进行包装。

2.2.9 包装

包装采用粉体包装机,根据所需要的包装要求,设置包装机的参数,定量包装。

3 结论

(1) 为了有利于产品最终得率,杏仁饼粕含油率控制在1%~5%以下为宜。

(2) 利用蛋白质碱溶酸沉的特点提取杏仁蛋白质,即pH 值7.5~8.0 溶出蛋白,然后在pH 值4.5 时沉淀杏仁蛋白质。

(3) 酶解条件以底物浓度10%~15%,酶添加量0.3%~0.5% (以蛋白质物料质量计),水解温度54~56 ℃,水解pH 值7.5~8.0,水解时间4~6 h 为佳。

(4) 微滤膜孔径为0.2 μm 时,分离的杏仁多肽含量达90%。

(5) 喷雾干燥后,根据不同要求可进行不同规格的包装。

(6) 此工艺操作性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篇3:精细胶粉的应用及生产技术进展

精细胶粉的应用及生产技术进展

摘要:简介精细胶粉的'用途、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在橡胶工业中胶粉用于直接成型或与橡胶并用;在非橡胶工业中胶粉主要掺入塑料和沥青等材料中改性应用.精细胶粉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干式研磨、湿式研磨、低温冷冻研磨和物理化学法等.胶粉生产主要设备为常、低温粉碎机或螺杆挤出机.作 者:刘超锋    张普香    LIU Chao-feng    ZHANG Pu-xiang  作者单位:刘超锋,LIU Chao-feng(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张普香,ZHANG Pu-xiang(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工业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42)

期 刊:橡胶工业  ISTICPKU  Journal:CHINA RUBBER INDUSTRY 年,卷(期):, 53(9) 分类号:X783.3 关键词:废橡胶    精细胶粉    粉碎工艺   

篇4: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论文]

我市常年种植韭菜2万亩左右。韭菜在我市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军齐一带自清朝中期就有种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常年危害韭菜的主要是地下害虫,有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人们统称为地蛆。过去一直使用“3911”、“1605”等剧毒、高毒农药灌根,每年要防治2-3次,由于连年使用,造成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大,人们的用药量也逐年增加,最高时亩用量达到2公斤左右,造成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食用后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消费者对韭菜产生了恐惧心理,限制了人们的消费,以致于韭菜销售陷入了困境,价格不断下滑,一些韭农改种其它蔬菜品种,使得餐桌上失去了一道美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已,要吃好、吃出健康来的追求意识增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1993年制定了减少使用危险性农药计划,要求逐步淘汰危险性农药产品,我国农业部于1982-1993年先后制定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并建立了绿色食品工程。5月8日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等作物”。我国颁布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共10种(类)。例如DDT、杀虫脒、氟乙酰胺、二溴乙烷等;上海、秦皇岛等发达城市都出台了禁止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品种达20多种,我省于20出台了以高剧毒农药为首的31种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烟茶和中草药生产,同时制定了30余种蔬菜品种病虫害安全控害技术规程。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行业标准,具体规定了4项技术指标和准则:一是产地环境技术条件;二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三是农药使用准则;四是肥料使用准则。符合以上条件经绿色食品中心或指定部门检测合格,取得无公害蔬菜或绿色食品标识的,市场和社会才予以认可。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尽快使韭菜生产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重新回到餐桌上来,我站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在各级政府、农牧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密切配合下,摸清了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找到了生产上防治的关键环节。筛选出了防效优良、低毒、低残留、成本合理的符合无公害技术要求的.药剂,对十分难以防治的葱黄寡毛跳甲实施了生物防治试验,防效很好。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出了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规程,为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技术。

一、我市韭菜地下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韭菜迟眼蕈蚊:也称韭蛆。是我国独有的害虫。是韭菜生产上发生危害最重的害虫。冬季扣棚以后危害最为严重。从春季到秋季养茬这段时间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很小,在我市露地一年发生4代,有3个危害高峰:4月中下旬、5月下旬、9月下旬。。拱棚栽培模式下还可完成1至2个世代。收割茬数越多危害越大,扣棚后30天左右出现韭蛆的越冬代成虫。扣棚后35-50天进入第一代幼虫的危害盛期,若不防治此期,会造成10%-40%的被害,严重田块被害率达60%。平均单株有虫7-8头,多则10余头。此阶段韭蛆均蛀食根壶。在扣棚后70-80天进入第二代幼虫危害期,此阶段是生产上防治的薄弱环节。

2、葱黄寡毛跳甲(LuperomorphaSuluralisChen)俗称“蹦哒虫”,是韭菜上危害时间最长的害虫。全年几乎每时均可见到该虫。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889头,最高达5000头。该虫以幼虫取食韭菜须根内部组织,致使植株有效根系缺乏,植株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分能力下降,严重田块韭菜根全部被取食掉,是造成大面积韭菜黄化、甚至死亡,品质和产量严重降低的根本原因。该虫的抗药性极强,各种农药对它均无理想的防效。

二、针对以上基本情况,在农业局的领导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建立了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体系。确定了以20%韭保净乳油治韭蛆,以寄生线虫防治跳甲,以平衡施肥、配合使用微量元素改善品质的无害化生产技术措施。

(一)、制定和推广了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及病虫防治技术规程,使无公害规范化。

1、使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抓住关键期及时用药防治。一是冬季扣棚时,杀灭越冬幼虫,压低棚内虫口基数,二是春季韭菜收割完毕后,控制春季危害,三是秋季偶发期。春季和秋季两次用药需依当年田间发生虫量而定。使用药剂:根据多年筛选,由省植保所研制生产的20%韭保净乳油,属低毒、低残留、无污染,而且防效高,对韭蛆的防效均在98%以上,持效期达2—3个月,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比乐斯本、辛硫磷等成本低、防效高。毒性仅为3911的二千分之一。使用方法:亩用药量0.75-1公斤,随水浇灌,亩用水30方。同时,韭蛆成虫对黄板有趋性,喜欢在阴湿弱光的环境下活动,贴近地表飞翔或行走,远距离传播靠风力进行,因此可以利用黄色板诱杀成虫,对于防治是有辅助作用的。

2、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跳甲的生物防治技术。市植保站与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合作,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跳甲试验取得了成功,它是无毒、无污染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能依靠水膜蠕动寻找寄主,并从昆虫的气孔侵入,通过体内繁殖将寄主杀死,而后寻找新的寄主。根据葱黄寡毛跳甲的生活习性和韭菜生产管理规程,秋季一次施入可保证全年不受危害。填补了韭菜地下害虫生物防治的一项空白。

3、合理运用农业措施,减少害虫的发生。避开韭蛆发生期浇水,4—5月、9月以后尽量减少浇水,在6月至8月的高温季节浇水追肥,促进营养贮存和分株,扣棚后的生长期内应保证充足肥水,但要注意降低棚内湿度,防止灰霉病发生。

4、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韭菜品质。普利复合生物肥、丰满囤、美地那、PANEN等肥料对韭菜的生长、叶绿素的含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增色、增产效果都显著。同时,底施微量元素锌、铁等能改善叶色。

(二)、利用农民夜校、农研会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曾多次在大集上举办宣传咨询活动。同时在军齐、等报、北吕村、小位等地举办技术培训夜校,系统讲述生产无公害韭菜的生产要点和规程,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强化执法监督,堵住公害源头,为无公害产品保驾护航。辛集市建立了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基地实行自主经营,综合管理。农业执法机构、工商、计量监督等负责执法检查和生产监督,定期抽查检查阶段生产。

(四)、实行产品化验检测制度,确保无公害蔬菜合格上市。严把质量关,定期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让消费者放心。

篇5:龙眼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论文

[摘要]从基地选择、土壤改良、肥水管理、树体管理、安全用药等方面介绍生产龙眼绿色食品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龙眼 绿色食品 技术

绿色食品是指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AA级)或允许限量施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级),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前景广阔。为了确保龙眼生产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走安全、优质、高效的道路,建立龙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把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技术壁垒,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现将龙眼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应用参考。

篇6:龙眼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论文

1.1 基地选择。龙眼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的大气、土壤和灌溉水要经检测,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中所列的一级标准,灌溉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为避免有害物质污染,果园和灌溉水水源地必须远离城市、工矿企业、废弃物堆放地、村庄以及车站、码头、公路等交通要道。因此,要选择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周边无粉尘,无大气污染,无水质污染的地块建园。

1.2 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生产绿色食品龙眼的基地必须符合生产优质龙眼的要求。在易发生冻害、风害、涝害和干旱的区域不宜种植龙眼。根据龙眼生长特性,海拔低于300m、坡度小于20度、土壤pH5.5-6.0、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适合龙眼绿色食品栽培。基地周围最好有适当的地形阻隔,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龙眼生态适宜区的北缘地区,最好选择座北朝南的`坡地,或大水体附近,使在出现强冷空气有小气候调节能避免或减轻冻害的发生。

1.3 优良的品种。优良的品种是生产优质龙眼的基础。新开发园区应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果实综合性状良好的纯正优良品种。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品种应早、中、晚熟搭配,并进行合理密植和矮化栽培。泉州地区,目前主要推广早晚熟龙眼良种,如东璧、松风本、立冬本等。对劣质龙眼品种园进行改良,也应选择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结果母树,于“清明”前后剪取无病虫害、充实、健壮的秋梢为接穗,在距地面60-80 cm处进行高接换种,于不同方向接3-5个接穗,留一小部分枝叶作拔水枝,以利成活。

2 土壤改良

2.1生草栽培。龙眼绿色食品生产要采用生草栽培,严禁使用除草剂。可种植印度豇豆、绿豆等豆科绿肥作物,并适时收割覆盖,增加有机质。也可常年果园自然生草,仅在采果前割草覆盖树盘下,厚度10-15cm,以防落果损伤并提高保墒抗旱能力。

2.2扩穴改土。龙眼幼树定植2-3年后,每年利用农闲或绿肥收获季节,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下挖2m×0.5m×0.6m的长沟,每株施入土杂肥100kg、绿肥30kg、石灰粉1.0kg,钙镁磷肥3.0kg,分层施下。翌年另两侧同法扩穴处理。该办法对培养发达根系,扩展壮大树冠效果明显。

3 肥水管理

3.1 肥料使用准则。根据《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生产A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主要有堆肥(经高温发酵)、沤肥(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泥肥(未受污染)、饼肥等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料、腐植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或化合制成的肥料)、无机(矿物)肥料(包括矿物钾肥、硫酸钾、磷矿粉、钙镁磷肥、石灰和粉状硫肥等)以及叶面肥料等商品肥料。农家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农家肥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商品肥料及新型肥料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生产A级绿色食品除可使用上述肥料外,必要时还可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但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和城市垃圾、污泥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3.2 施肥方法。幼龄龙眼树要薄肥勤施,要求“一梢二肥”,在新梢萌动时和新梢展叶转绿时各施一次,挖环沟施肥。结果树每年施肥3-4次。年产100kg鲜果的龙眼树施N1.0-1.2kg/年株,其中壮花肥占全年施肥量20%,旺树要控制氮肥用量;6月份幼果施肥占全年40%;采前一个月的壮果肥占全年施肥量30%,挂果多及树势弱的树注重氮肥施用;采果后施肥的以有机肥和热性肥料为主,树势弱的再增补氮肥。肥料使用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以对环境和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

4 树体管理

4.1修剪及控冬梢。以采果后修剪为主,剪除枯枝、病虫枝、过密枝、重叠枝、细弱枝及下垂枝并集中烧毁,使树冠通风透光。11月下旬果园全面深翻断根,控制晚冬梢抽生。还可在秋梢转绿老熟后用铁线缚扎、环割、断根等方法控制冬梢抽生,有利养分积累,促进来年成花。

4.2疏花疏果。疏花疏果以提高龙眼果实品质为目的,也是克服龙眼大小年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确保龙眼果大优质的关键技术之一。疏花于“清明”至“谷雨”期间,花穗长约10-15cm、现蕾又未开放时进行。采用人工疏折方法;疏果于“小满”至“芒种”果实黄豆大时进行。同时,剪除每个果穗内部过密的小枝穗和生长较差的果穗,使果穗分布合理、果穗量适中。

5 安全用药

病虫害防治上,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行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农药使用上,要求全面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浓度、次数及安全间隔期(采前20天停止用药),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统一用药,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篇7: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技术探析论文

关于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技术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氧化铝、电解铝的冶炼技术,并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向。

论文关键词:铝冶炼;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的铝冶炼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氧化铝产量达429万t,铝锭283万t,我国已成为世界铝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科技的贡献是不可分的。

一、氧化铝生产技术

我国铝土矿资源绝大多数为一水硬铝石,由于我国铝土矿资源的这一显著特点,国内氧化铝生产大多采用混联法,此外,还有拜耳法和烧结法。

(一)氧化铝生产技术

1、拜耳法强化溶出技术,包括管道化溶出、单管预热―高压釜溶出、管道一停留罐溶出、混联法中的拜耳法不平衡溶出、新型高压隔膜泵;

2、一水硬铝石选矿一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技术,该技术将选矿技术和拜耳法有机结合,有效地利用了我国大量的中低品位铝土矿,降低了氧化铝的生产成本;

3、矿石均化和多碎少磨技术,包括矿山块矿石及进厂碎矿石均化,多碎少磨提高了磨矿效率,降低了磨矿成本;

4、烧结法熟料烧成强化技术,包括高品位铝土矿强化烧结技术、铝土矿浮选精矿强化烧结技术、生料浆配料、非饱和配方、石灰配料和高浓度碳酸化分解,生料加煤排硫、窑体改造及操作改进、单枪喂料;

5、烧结法熟料溶出技术,包括低苛性分子比溶出、高碳酸钠浓度二段磨溶出、低碳酸钠浓度一段磨溶出;

6、氧化铝闪速焙烧技术,包括美国闪速焙烧炉、丹麦气体悬浮燃烧炉;

7、粗液脱硅技术,包括高压釜间接加热连续脱硅、管道化间接加热连续脱硅、深度脱硅;

8、分解技术,包括连续碳酸化分解、4400m3大型平底分解槽、245m2立盘过滤机、51m2水平盘式过滤机、270m2大型板式换热器、27m2水平带式真空过滤机;

9、赤泥分离技术,包括絮凝沉降分离、42m×6m大型钢索扭矩沉降槽、100m2辊子卸料真空转鼓过滤机、385m2单筒凯利叶滤机;

10、蒸发技术,包括降膜蒸发器,高效闪蒸器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耗高

由于混联法既有完整的拜耳法系统,又有完整的烧结法系统,流程异常复杂。接踵而来的是能耗很高,就是处理铝硅比约为10的优质矿石,能耗仍高达38GJ/t 氧化铝,是国外一般拜耳法的3倍多。很显然,随着矿石品位下降,经济的拜耳法比例减少,昂贵的烧结法比例增加,能耗还要增加。

2、产品质量不高,多为中间状氧化铝

目前国内冶金级氧化铝产品多为中间状氧化铝,产品粒度较细,产品的磨损指数较大,要很好满足现代电解铝工业大型预焙槽的要求,还要加快砂状氧化铝的开发。

3、原料质量差、铝土矿A/S低

我国铝土矿资源与国外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相比,原料质量差,铝土矿A/S低,需要高温高压溶出,这给氧化铝生产带来了困难。

(三)氧化铝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

1、加速铝土矿选矿工艺的产业化步伐

铝土矿选矿工艺研究通过“十五”科技攻关,已经完成了工业试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路线,“十一五”期间要加快该技术的产业化,并开展铝土矿的反浮选技术研究。

2、强化和革新现有生产方法

溶出是拜耳法的关键工序。我国现在已经有了3种强化溶出技术:管道化溶出;单管预热―高压釜溶出;停留罐溶出。

应该在总结生产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尽快推广应用。

首先强化熟料烧结过程,如降低烧成温度,改变供料方式,改进窑体结构等,其次是提高溶液浓度,强化湿法各工序。采用各种添加剂,例如沉降絮凝剂、过滤助滤剂、分解添加剂、溶出添加剂等,可以显著强化生产过程,而且很容易被工业上采用。种子搅拌分解是氧化铝生产中贮存液量最多,时间最长的工序,它的强化必将显著提高工厂的生产能力。

3、加快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的攻关,提高我国氧化铝产品质量

我国氧化铝工业由于以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致使种分和碳分分解原液的氧化铝浓度高、苛性比值也较高,生产砂状氧化铝的技术难度较大。“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粒子成核控制技术、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产品粒度控制技术、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产品强度控制技术和添加剂强化分解技术等。通过科技攻关,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

4、加快氧化铝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加快石灰拜耳法、双流法新技术、间接加热连续脱硅、高效沉降槽、降膜蒸发技术等技术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化应用,进一步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

二、电解铝生产技术

目前铝全部采用熔盐电解方法生产,其生产设备从较早的单一侧插自焙槽,发展到拥有侧插自焙、上插自焙、预焙槽等各种槽型。

我国已完成了180kA、280kA和320kA的现代化预焙槽的工业试验和产业化。以节能增产和环保达标为中心的技术改进与改造,促进自焙槽生产技术向预焙槽转化,获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已经成为大型预焙槽开发的先进国家。

(一)电解铝所取得的主要技术成绩

1、计算机控制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电解铝厂均采用了计算机控制。自适应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和智能模糊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吨铝节电在100kW・h左右。

2、电解槽结构的改进

电解槽结构的改进已先后完成了槽壳结构的改进、槽底保温结构的改进、阴极结构及材料的改进、阳极系统的改进和点下料系统的试验和应用。

3、采用添加剂

电解质中添加氟化镁、氟化铝和锂盐等物质可以改善电解质的某些物化性能,从而提高电解过程中电流效率(约2%左右)。降低电解成本。在电解质中加入添加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二)存在的技术问题

1、铝电解槽寿命短

现在国际上的大型预焙铝电解寿命在7年以上,有的已达,而我国铝电解槽平均寿命仅4年左右。尽管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基本克服了电解槽早期破损问题,但槽寿命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2、整体机械化装备水平尚待提高

尽管我国在铝电解生产实践中研究开发了一系列专用设备,如多功能联合机组、地爬打壳机、筒式下料器等,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机械化装备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国产多功能联合机组故障频繁,制造质量还不高,关键部件需要进一步开发,如扭拔机构,空压系统及电气控制部分。

(2)相配套的供料系统和槽上部下料系统跑、冒、漏现象严重,多功能机组受料问题需改进提高;对闸刀式下料和插板式下料装置应改造成点式下料。

(3)与工艺操作相配套的设备需研究开发,如出铝及清理抬包的机械化,与电子计算机控制相适应的打壳下料电磁阀的质量及工作性能提高等。

(4)保证大型预焙铝电解槽生产用的压缩空气水分较大,这是目前全国各大铝厂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设有气水分离器,但效果不理想,极易损坏各种电磁阀,造成一系列设备故障而影响生产。

(5)与铝电解工艺操作相配套的其它设备需开发,如阳极更换设备,要求不仅能准确地拆卸和安装,而且在更换时能处理残极周围的结壳及掉入槽中的电解质块,现场卫生清理设备及电解槽一系列技术测试设备等。

3、自动控制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国大部分铝电解厂采用了电解槽槽控技术,但整体的自动控制水平仍然不高,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控制电解槽生产过程的信息取样不完整,电解槽专家系统不完备,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配套的设备故障较多以及综合的动态研究不充分等。

(三)铝电解技术的发展

1、完善大型预焙槽技术

在现有开发成功的180kA、280kA和320kA大型预焙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使其各项技术指标进一步提高,达国际领先水平。

2、自焙槽改造技术

自焙槽目前约占我国铝的总产能的一半左右,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态,在短期内全部淘汰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自焙槽进行技术改造是势在必行的。

总之,我国铝冶炼技术水平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加入WTO,铝冶炼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铝冶炼企业的竞争力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篇8:水稻春耕生产技术要点论文

1水稻春耕生产建议

选择适宜品种:按熟期选择130~143天,在当地能安全成熟的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做好发芽试验:从防范于未然的角度出发,浸种前做水稻种子发芽试验,芽率不好的及时换种,避免因播种后出苗不齐而影响插秧,造成减产。提早整地扣棚:大力推广水稻大中棚育秧,培育壮秧。要尽早扣棚,有利于增加棚内及秧田土壤温度,提早达到适宜播种状态。科学晾晒种子:浸种前选择晴暖天气晒种2~3天,确保种子水分含量一致,活化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生活力,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把握浸种时间:浸种时间的长短以浸种的水温为准,最后积温达到100度为宜。如水温恒定15度,浸种7天即可,水温20度,浸种5天,以此类推。还应选用药效好的咪鲜胺类药剂进行种子处理,以达到预防恶苗病及其他病害的目的。适时催芽播种:试验表明,是否催芽播种,出苗率差异大于10%,存在显著差异。如遇到低温年份出芽率影响更大。播种后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的情况,为保证出苗率,种子应100%催芽播种。精量定量播种:钵盘育苗每孔最佳播种量3~5粒;机插秧盘育苗每盘不能超过120克催芽种子,每公顷用种量不能超过30公斤催芽种子,即盘育苗不能超过70克催芽种子。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350克催芽种子,旱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0克催芽种子。加强苗期管理:水稻育完苗后要及时清理苗床两侧和周围的排水沟降低水位,排除积水,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及时通风炼苗,培育壮秧。适时整地插秧:土壤适宜的情况下,采取免耕轻耙、旋耕作业等节水整地措施,尽量减少春灌用水,以确保养苗用水需求。并抓准农时,适期早插秧,在安全生育范围内提早插秧,尽量不插6月秧。

篇9:水稻春耕生产技术要点论文

2.1选择搭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

选用生育期为125~128天的水稻品种为主,对于生育期在128天以上的品种要慎重,一定不要越区种植,严禁大面积种植未审先推的品种。我省首选的品种如:先玉335、吉东38、平安169、农大935、天农9、银河158、伊丹26等。

2.2对所选品种要精细处理

一是选种、晒种。认真精选种子,除去破粒、可疑粒和杂质,为提高出芽率、杀死病菌,播种前应选择好天晒种2~3天,这样才能确保单粒播种的种子的'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二是播种前要拌种衣剂。防治对象不同,所选择的种衣剂也不同。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地块选择克百威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防治效果好;在春季气温低时,要注意选用防治水稻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于坡地、岗地等墒情较差的地块,可选择高分子保水剂进行拌种,采用不破土,原垄种的老办法播种,提高抗旱效果。

2.3精细整地,保墒为主

整地要以保墒、提墒和提高单籽播种的成苗率为核心。提倡大型机械整地,灭茬、深翻、施肥、起垄、镇压一次性完成。大型机械无法开展工作的地块,也要在土壤化冻10~15厘米,可以进犁时,及时顶浆打垄,打垄时要实行三犁成垄,深施底肥,随打垄、随镇压,注意保墒。精细整地无坷垃,镇压保水是目前保证成苗率的关键。

2.4提倡增施农家肥,分期施用化肥

农家肥的有机质含量高,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农作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墒保肥的能力,长期施用,还可以增加耕层的厚度。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更应该多施农家肥。施用方法是: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农家肥2~3吨/亩。对于化肥的施用,要分底肥、口肥和追肥,分次施用。底肥一定要深施,结合整地,施入垄底,一般每亩施用高氮复合肥或复混肥40~50公斤;口肥用量不宜过多,磷酸二铵5公斤左右,氯化钾6公斤左右即可;追肥最好在大喇叭口后期,水稻株高180厘米左右,即将出蓼时为宜,每亩追施尿素15~25公斤,全田撒施。

2.5适时晚播种,力争一次性拿全苗

当5~10厘米耕层日均温度连续5天稳定通过8℃,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为适宜播种期。今年土壤化冻较快,最佳播种期可能照往年有所提前,但也不要在4月15日前播种,最好是4月20日以后开始播种,晚播利用出苗。建议推广机械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速度,降低劳动强度,使播种时间集中在最佳播期。土壤墒情差的地块可以进行原垄播种、以少动土为主,以免失墒。干旱地块要坐水或催芽坐水播种。单粒播种的地块,在土壤墒情不好时,要每隔两垄播一垄双粒,以备出苗不好时借苗。播种后要及时镇压,随种随镇压。播种后遇雨的地块,需等地表出现2厘米干层时再行镇压。

2.6科学除草,适时晚定苗

一般地块应在播种后10天内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水量一定要充足,确保除草效果;干旱地块,土壤封闭效果差,选择茎叶除草剂在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要适时晚定苗,在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时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缺苗较少的地方,直接在缺苗处旁边留双株进行补充,不要再栽苗或补种苗,以提高田间果穗的整齐度,降低小穗株率,提高水稻单产。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补种或毁种。

篇10:花生安全生产技术探究论文

摘要:花生是辽西地区的优势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对花生质量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花生生产的当务之急。从辽西地区花生生产现状入手,就栽培环境、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安全生产技术。

关键词:花生;安全;生产技术

1辽西花生生产概况

1.1生产现状

花生在辽宁省是重要农作物之一,每年花生的种植面积均在13万hm2以上。辽西地区丘陵比较多,沙质土壤广泛,气候干旱少雨,不管是地势还是气候环境都适宜花生的生长,因此花生在辽西地区是优势作物。花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不仅促进了辽西地区的农作物经济发展,也使辽西地区成为了东北花生生产和进出口的核心基地。

1.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省内花生生产迅速,增加了种植效益,但是还有几点明显缺点存在,一是花生品种单一,混杂严重;二是欠缺高端的栽培技术,没有安全、配套的生产技术,农药化肥达不到标准等;三是花生种植缺少轮作,从生长环境上直接制约了更好的`发展;四是农药残留问题严重。这4点不仅使辽西地区花生生产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更制约了辽西地区花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需要改善以上4点,阻止辽西地区花生生产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技术展示平台,从而带动全省花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1]。

篇11:花生安全生产技术探究论文

2.1栽培环境和茬口的选择

选择远离交通干道、无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活土层深厚、耕作层疏松、含钙质和有机质多的砂壤土,不宜种植在土壤黏重的地块上或盐碱地、涝洼地。花生忌重茬、迎茬,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豆类作物倒茬,否则会造成枯萎病与线虫病的感染。以粮谷作物、蔬菜、地瓜和棉花等作物茬口为好。实行轮作以避免因重茬而导致肥料匮乏、病虫害频发和土壤中有害毒素积累过多而降低花生产量和品质。

2.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品种

花生是在沙壤土中进行种植的,轮作换茬种植的花生较好,在结合花生生长环境的同时,对花生的综合性质进行研究,选择高产、高抗的优质品种进行播种,才可以保证高产[2]。

2.3缩垄增密,合理密植

种植前合理调整垄距,最好控制在45cm左右。合理密植,按照花生生长的最高密度进行种植,一般以2株/667m2为宜,这样可以更好地接受光合作用,并且保证所有花生苗都可以充分吸收到土壤中的养分,这也是实现花生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2.4严格种子处理程序

2.4.1播前晒种

播种前要选择晴天时候进行种子晾晒,主要就是为了加快种子内部的生理代谢,提高种子发芽率。晾晒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翻晒,时间最好在2~3d,才能保证种子晾晒均匀。晾晒的时候要避开水泥场和石板,因为这两种在太阳下很容易产生高温而损害种子幼芽。

2.4.2发芽试验

于剥壳前进行,取有代表性的种子,混合均匀后进行发芽试验,每份样本为50或100粒种子,重复3~4次。花生发芽势要在80%以上,发芽率要在95%以上,方可用于播种。

2.4.3药剂拌种

为防止地下害虫对花生的危害,提高出苗率,应使用花生专用型种衣剂进行拌种。

2.5加强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花生大丰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要有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一是查苗补种,对于缺苗或者死苗去除后,立即催芽补种,补种必须用原种,出苗后施入少量氮肥,以促进根系强壮;二是随着花生苗的生长,也会长出很多杂草,所以需要尽早把杂草清除,并适当疏松土壤,保持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充足。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的防治方法是在雨后晴天及时预防,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害。

2.6.1农业防治采用抗病品种,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密植等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增施有机肥,科学控制肥水和田间管理等措施,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3]。通过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效果会更佳。

2.6.2化学防治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病情况和最佳防治时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或利用植物源、生物源等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2.7适时收获

掌握花生的成熟期,适期收获。采用良好的收获方式,防止花生荚果在收获时受损或破裂。收获后迅速干燥。当花生叶色变黄,部分茎叶枯干后,可进行收获。刚收获的花生应避免堆放,及时摊开,要晾晒降水,促成后熟,将荚果含水量降至安全贮藏限度(8%~9%以下)。

参考文献:

[1]张丹,洪晓燕,张万民,等.辽宁省花生疮痂病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3).

[2]马寅斐.花生品种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

[3]庄伟建.花生品种与丰产优质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

篇12:研究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研究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一、实施目的

本项目分布于当地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侯,适宜水稻、玉米高产种植。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农民重工轻农,不重视粮食生产,大量耕地粮食产量不高,粮食生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发挥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期促进广大农民增收增效,我们组织实施了本次粮食安全生产工程项目。

二、项目指标

(一)规模与单产

水稻增产规模15000亩,平均亩产达61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05公斤,增长17.1%;玉米增产规模4000亩,平均亩产达380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80公斤,增长21.1%。

(二)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水稻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2)水稻规范化栽培达100%;

(3)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达90%;

(4)水稻旱育保姆覆盖率达80%;

(5)水稻生态旱育秧覆盖率达80%;

(6)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达100%。

2.玉米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玉米优良品种推广达100%;

(2)玉米育苗移栽达90%;

(3)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达90%;

(4)玉米规范化定向移栽覆盖率达80%;

(5)玉米种子包衣推广应用达90%。

(6)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达100%;

三、项目技术

(一)水稻生产技术

水稻以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核心,配套应用规范化栽培技术,配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着力狠抓品种布局和增密、增钾、调氮等“两增一调”关键措施,确保整个水稻生产的'安全。

(二)玉米生产技术

玉米以推广杂交玉米优良品种和玉米育苗移栽技术为核心,配套应用宽窄行单株定向栽培技术,配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突出合理增密、改低产品种为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等“一增二改”关键措施,确保整个玉米生产的穗足穗大和高产稳产。

四、技术措施

(一)水稻增产技术措施

1、项目区全面选用优质高产杂交品种:中9优838选、中优169、内香优8518、香早优等杂交水稻组合;

2、大力实施旱育稀植,狠抓苗床增肥、苗期管理、规范浅插、合理密植、蘖穗肥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管水用水关键环节,提高技术到位率;3、适时播种,播期为3月25日—4月12日;

4、规范化栽插,一律拉绳规范化插秧,密度控制在1.1—1.3万窝/亩;

5、大力推广应用旱育保姆和无纺布等物化高新技术,技物结合,促进推广与自我发展;

6、着力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大项目区病虫害监测,适时组织机防联防,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

7、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基肥,适追蘖肥,巧施穗肥,配方施肥,增施硅肥”的大田施肥原则,一般田块N:P2O5:K2O比例为1:0.5:0.8,高产田为1:0.8:1.5。基肥氮肥占总施肥量的50%,追蘖肥占15%—25%,追穗肥占25%—35%,酸性田块适当增施硅肥;

8、抓好“增钾、调氮”技术,拔节前亩增施8—10公斤钾肥,后期看苗增施5—8公斤尿素。

(二)玉米增产技术措施

1、全面选用优质高产贵单8号、贵单6号、遵玉8号、兴黄单999、兴黄单206等杂交玉米组合;

2、适期播种,播期为3月20日—4月20日;

3、全面推广营养块(球)育苗定向移栽技术;

4、合理密植,规范移栽,适龄移栽,实行拉绳定距定株定向移栽,一般亩栽2800—3500株;

5、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基肥,早追壮苗肥,施足穗肥,巧施粒肥,配方施肥”的施肥原则,一般地块N:P2O5:K2O比例为1:0.5:0.8配施,有机肥、磷肥、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缺锌土壤亩施2—4公斤硫酸锌作基肥;

6、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种子包衣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7、大力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区各丘块一旦出现病虫危害就及时加以防治,确保不出现因病虫害而减产。

五、结论

水稻和玉米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栽培面积较大。为了继续发挥水稻和玉米的增产潜力,通过粮食生产安全工程的实施,大规模、全方位提高了水稻和玉米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区15000亩水稻,平均亩产增加到627.8公斤,亩增产122.8公斤,总增产1842000公斤,增值5526000元;项目区4000亩玉米,平均亩产量达388.5公斤,亩增产85.7公斤,总增产342800公斤,增值1234080元。水稻、玉米总增产2184800公斤,总增值6760080元。水稻、玉米县乡级示范点新技术投入和单位产量的增加更为可观,充分发挥了示范点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粮食生产安全工程的实施,确保了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的安全,强农、稳农和惠农力度得到了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组织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实施。

篇13:韭菜小拱棚生产技术农科论文

韭菜小拱棚生产技术农科论文

摘要:越冬茬小拱棚韭菜生产技术重点在扣膜及扣膜后的管理。扣膜前要施足底肥,保证底墒;扣膜后要加强温度、水分、肥料等几方面的管理。

关键词:韭菜;小拱棚;栽培技术

韭菜小拱棚生产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每667 m2可产韭菜4 000~5 000 kg,667 m2经济效益1万元左右,目前在山东、河南等地普遍得以应用[1-3]。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抗寒、耐热、分株力强、外观和内在品质好的品种。韭菜小拱棚生产要求选择耐高温、高湿、同时分蘖力强、生长速度快、休眠期短而又不易倒伏的品种。主要品种有:平韭2号、北京大白根、嘉兴白根、汉中冬韭、大金钩韭、河南791、寿光独根红等品种。

2 茬口安排

休眠期短的韭菜品种小拱棚栽培模式是秋延后小拱棚韭菜生产和越冬茬小拱棚韭菜生产。秋延后小拱棚韭菜生产在10月上旬露地生长期清除地上韭菜残体,10月中旬扣棚,11月上旬开始收获;越冬茬小拱棚韭菜生产在10月中下旬扣棚,11月下旬-12月上旬开始收获。以后每隔25~30 d收获一茬,共收获3茬。

3 整地做畦

3.1 生产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土质肥沃、无盐碱性、排灌方便、pH 7.5以下的砂质土壤,前茬作物非葱蒜类作物,并且要远离污染源。

3.2 整地做畦

选好的地块,冬前翻耕晾晒,立冬时节灌1次封冻水。早春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6 000 kg、磷酸氢二铵20 kg,然后深翻30 cm,反复耙平做实,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合,地表疏松绵软。北方地区一般做低畦栽培,畦宽2 m,长度可视地块和生产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30~40 m,整平畦面。

4 育苗与定植

4.1 种子处理

韭菜大面积栽培时多采用播种法育苗,为促进早发芽,―般采用浸种催芽技术。具体方法: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首先用40 ℃左右的温水浸种24 h,去除瘪籽,搓洗3~4次(洗去种子表面的黏液)后用清水冲洗2~3次,然后滤净水分,用湿布包起来,置于15~20 ℃环境下催芽,每小时翻动2次,每48 h用清水冲洗1次,3~5 d后即可萌芽。

4.2 播种与播后管理技术

韭菜播种一般以地温稳定在l2 ℃左右,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进行,采用南北向条播法,播种沟深13~15 cm,沟宽9 cm,沟距35~40 cm。播后覆细土l cm,不宜过厚,否则不宜出苗,覆土后轻微镇压,然后浇透水。

播种2 d后喷洒除草剂,预防韭菜田内的苗期杂草,一般每667 m2喷洒35%除草通100~150 g或48%的地乐胺200 g。韭菜出苗前不进行田间管理,以免破坏除草剂形成的药膜。韭菜出苗后,3~5 d浇水1次并遮阴保湿,在第3片真叶时灌大水,并及时疏密补稀进行匀苗,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

4.3 定植

定植时间取决于播种时间,春播苗在夏至定植,秋播苗于第2年清明前后定植。一般在播后80~90 d,苗子长到5~6叶,高18~20 cm时定植较为合适。

定植时首先将韭苗起出,剪去须根尖端,留2~3 cm,以促进新根发育。再将叶子先端剪去一段,留叶长10 cm,以减少叶面蒸发,维持根系吸收与叶面蒸发的平衡。

定植密度依品种的分蘖能力而定。畦内行距18~20 cm,穴距10 cm,每穴栽苗8~10株,适于生产青韭;按行距30~36 cm开沟,沟深16~20 cm,穴距16 cm,每穴栽苗20~30株,适于生产软化韭菜。定植宜深栽浅盖,覆土厚至与假茎平齐即可,以不埋住分蘖节为宜。栽后镇压,使根、土紧密接触。

5 定植后的管理

5.1 合理施肥

韭菜苗出齐后,及时追施催苗肥,每667 m2随水冲施500 kg人粪尿。在8月初和9月初,韭菜旺盛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关键时期,每667 m2追施2 000 kg人粪尿或腐熟饼肥l50~200 kg和过磷酸钙100 kg,以促进韭菜健壮生长。

5.2 水分管理

韭菜属于半喜湿类蔬菜,比较耐干旱。雨季必须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秋季雨水减少后,9月份7 d左右浇水1次,10月份逐步减少浇水量,掌握见干见湿,不旱不浇的原则。

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倒伏。韭菜生长旺季,如果水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倒伏现象,若倒伏后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下部叶片黄化、腐烂,滋生病虫害。防止倒伏首先要严格控制田间水肥管理,根据田间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施肥和浇水的时期和用量,确保韭菜健壮生长。其次,如果发生倒伏要及时采取措施。春季倒伏后可适当割去上部l/3~l/2的叶片以增加株间光照,使其恢复直立性。秋季倒伏后禁止刀割,可采取设立支架扶持或隔天翻动的方法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5.3 及时去蕾

韭菜花蕾的生长和开花要消耗掉很多养分,严重影响到营养物质的积累。在秋季花薹抽出时,要及时掐除,以保证营养物质的积累。

6 扣膜及扣膜后的管理

6.1 扣膜前的管理

对于不需回青的韭菜,扣膜前应施足底肥,浇足水,保证扣膜后有充足的水肥供应。并在扣膜前5~10 d高割一刀,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需回青的韭菜,在全部回根后(地上部全部枯萎)土壤封冻前,灌足封冻水,造足底墒;清除残茎枯叶,保持田园洁净,如有残茎也应刮掉并全部清扫干净。清扫干净后,盖一层充分腐熟的优质马粪或土杂肥,用量以667 m2施1 668 kg为宜,以利于提高地温和保证养分供应。

6.2 扣膜后的管理

6.2.1 温度管理

初扣膜时一定不要封严,以防止白天温度过高,昼夜温差过大,可采取昼揭夜盖的方法控制昼夜温差,待天气渐渐冷下来时再减少通风。一般第1刀韭菜生长期间,白天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17~23 ℃,尽量不超过24 ℃,不允许有2~3 h超过25 ℃,以后每刀棚内温度可比上刀提高2~3 ℃,但不要超过30 ℃;第1刀韭菜生长期间夜间温度控制在10~13 ℃,昼夜温差控制在10~15 ℃范围内,以后每刀夜间温度随白天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6.2.2 水分管理与湿度调节

扣膜前已经浇过水的,土壤水分能够满足第1刀韭菜的萌发和生长需要,扣膜后一般不浇水。在收割前1周可浇一次增产水,浇水后应加大通风,避免湿度过大,叶片结露引发病虫害。收割后3~5 d不通风以提温保湿。上刀韭菜收割后至本刀韭菜长到6~8 cm高以前,由于伤口尚未完全愈合不能浇水。以后当发现韭菜生长减慢时,可适当浇水,注意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韭菜叶片肥嫩,叶片生长期间小拱棚内湿度应控制在75%~85%,湿度过大,叶片易结露引发病虫害。

6.2.3 土壤管理

当韭菜萌发露尖后,进行第1次培土,株高3~4 cm时进行第2次培土,株高10 cm时进行第3次培土,株高15 cm时进行第4次培土。培土一般结合松土进行,每次从行间取土培到韭菜根部形成2~3 cm高的土垄,4次培土后形成10 cm左右高的小高垄。垄沟相间便于浇水,提高地温,促进生长,还可以把株型开张的植株叶片拢到垄中央,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

6.2.4 施肥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不宜过早。为促进韭菜生长,结合浇增产水每667 m2施入15~20 kg的复合肥。注意忌用铵态氮肥,以免造成氨害。在韭菜叶片生长期间,可喷施一些激素和微肥进一步提高韭菜叶片的产量和质量。

7 采收

一般株高30 cm即可收割,收割时的高度控制在鳞茎以上3~4 cm处(即黄色叶鞘处);两刀之间间隔以1个月为宜,一般收割3刀。收割时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雨前和雨天不割。为获得高产高效益,每次下刀宜浅,以免影响长势。每茬收获后要注意追肥、灌水、中耕松土。

参考文献

[1] 尹守恒,原毅彬,陈中府,等.韭菜小拱棚秋延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1):27.

[2] 杨志宏.韭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11):19-20.

[3] 刘树革.小拱棚韭菜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8):8.

篇14: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运用论文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运用论文

摘要:无公害蔬菜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和栽培技术生产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从生产条件、栽培技术、肥料施用、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蔬菜是指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标准、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的商品蔬菜。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是:一是培育和选用抗病虫品种,或采用调节蔬菜生育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蔬菜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二是防止新的病虫侵入,或切断病虫传播途径等手段,防止病害侵染,或将虫害消灭于严重危害之前;三是通过栽培管理,改善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发育的环境条件。近几年来通过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其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理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等综合技术,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放、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5.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

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5.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

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5.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

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在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5.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

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作者:陈文娟 岳国辉 刘兰英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园艺场

篇15:大芥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大芥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吕田大芥菜是广州市从化区“一村一品”特色蔬菜,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享誉粤、港、澳地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蔬菜品种。文章规范了吕田大芥菜优质、安全的生产技术。

关键词:吕田大芥菜;优质;安全;技术

吕田大芥菜生长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区域,适合在北部的丘陵山区种植。为十字花科芸苔属,学名Brassicajunceacoss.var.rugosaBailey,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特殊的土质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使其叶大梗粗、颜色青绿、味甘微甜、鲜嫩可口,是当地特色蔬菜品种。

一、生产环境

符合GB/T18407.1的规定,适宜在土质疏松、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微酸性砂质壤土,前作非十字花科作物或经过水旱轮作的田块种植[1]。

二、品种的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状好的品种。使用的种子应符合GB16715.5的要求[2]。

三、生产管理措施

1、播种期吕田大芥菜的播种期为8-10月,最适播种期9月份。2、用种量育苗移植,每种植亩用种子量100-150g。3、育苗育苗采用苗床进行,苗床土须细碎均匀、疏松透气,播种后须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当幼苗的真叶长到2-3片时,要适时间苗,除掉高脚苗、病苗、虫伤苗以及弱小苗。间苗后淋施稀薄肥水,可采用三元复合肥(4-5kg)/亩兑水淋施[2]。4、整地施基肥种植前,彻底清洁田园,深耕晒垄,每亩撒施生石灰30-50kg。然后精细整地,畦宽(包沟)1.6-1.7m、畦高0.2-0.3m,畦面土壤细碎平整,略呈龟背形。同时,要结合整地进行施肥,施加腐熟的有机肥750-1000kg/亩,过磷酸钙50kg/亩,注意要均匀撒施,种植前施三元复合肥15kg/亩。5、移植苗龄20-30天,4-5片真叶时选择晴天午后或阴天进行移植。株距35-40cm,行距40-45cm。6、田间管理(1)肥水管理移植后土壤应保持湿润。干旱时须早晚淋水,雨水过多须及时排除渍水。追肥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缓苗期过后(移植后约5天),每亩淋施尿素3kg+三元复合肥5kg;第二次在移植后12-15天,结合中耕松土进行,每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kg,花生麸25-30kg。后期,根据芥菜具体生长情况,在封行前适当施加第三次肥,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5-30kg,并适当淋水。施肥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肥料撒在心叶上,且在封行后尽量不施肥[4]。(2)病虫害防治吕田大芥菜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炭疽病、软腐病和根肿病等;常见的虫害有黄曲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等。在进行防治时,要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并辅以化学防治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农业防治。在品种选择时,要选用抗病能力强发的品种,并加大培育无病壮苗的规模;种植过程重要遵循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的原则,并科学合理的实行轮作制度。物理防治。撒施生石灰以杀灭黄曲条跳甲的虫卵和幼虫;利用黄板诱杀蚜虫;采用黑光灯诱杀蛾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用性诱剂诱杀害虫。化学防治。农药的使用执行GB/T23416.6的规定[3]。种植户在使用农药使,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在具体使用农药时,还要严格遵循其使用方式和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尽可能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且要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及使用量。要注意农药要合理交替,且要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

四、生产档案

建立详细的生产档案,对农业生产中投入品的采购、仓储、使用、生产管理措施及产品流向都要注意记录。

五、采收、包装、标识和贮运

从播种到采收,一般需要80-90天,有时也会延迟采收,最长为120天。最后是在晴天进行采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机械对植株采收的损伤。完成采收后,要将黄叶去除,置于室内干燥、防雨、无污染的地方,进行清拣、捆扎、包装和标识,标识须执行DB44/432的规定[4]。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运输过程防雨淋、防污染。

【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相关文章:

1.马铃薯春耕生产技术建议与误区论文

2.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

3.生产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4.生产技术副总个人简历

5.药品生产技术求职信

6.粉的成语

7.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

8.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试题

9.生产技术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10.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

下载word文档
《探析杏仁多肽粉的生产技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