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
“喵星人是毛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
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
原标题:120tBOF-LF-RH-CC工艺生产60Si2MnA弹簧钢的实践
摘要:武钢条材总厂采用转炉-LF精炼-RH-连铸-连轧工艺流程生产60Si2MnA弹簧钢,通过控制铁水中w(S)及w(Ti)、控制转炉终点w(C)、出钢过程无铝脱氧、LF全程吹氩搅拌、RH“软吹氩”、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15~30℃、全程保护浇注、低温轧制等措施,使得钢材夹杂物级别不大于1.5,布氏硬度值小于315,完全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60Si2MnA弹簧钢;连铸;夹杂物;脱碳层
弹簧是非常重要的机械零件,与螺栓、齿轮构成机械的三大基础零件。弹簧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各种机械中弹簧起着缓冲、减震、贮能、连接、支撑、密封、传力等作用。弹簧是在周期性的弯曲、扭转等交变应力下工作,经受拉、压、扭、冲击、疲劳、腐蚀等多种作用,有时还需承受极高的短时突加载荷。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对弹簧钢的性能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有高的淬透性,保证整个弹簧截面获得均匀的显微组织、良好的力学性能(包括疲劳性能),而且要求优良的表面质量,组织均匀细密等。武钢条材总厂根据自身工艺特点,自5月首次采用BOF-LF-RH-CC-轧制的工艺路线生产60Si2MnA钢以来,已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生产的60Si2MnA弹簧钢满足了GB/T1222-标准要求。
160Si2MnA弹簧钢主要技术要求
1.1化学成分
60Si2MnA弹簧钢的熔炼成分要求为:w(C)为0.56%~0.64%,w(Si)为1.60%~2.00%,w(Mn)为0.70%~1.00%,w(P)≤0.025%,w(S)≤0.025%,w(Ni)≤0.35%,w(Cu)≤0.25%,w(Cr)≤0.35%.
1.2低倍组织
钢材的横截面经酸浸后,低倍组织试片上无目视可见的缩孔、裂纹、气泡、夹杂、翻皮、白点及晶间裂纹,均按GB/T226-和GB/T1979-2001标准检验和评级;非金属夹杂物按GB/T10561-标准中A法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级别见表1.
钢材的总脱碳层(全脱碳加部分脱碳)深度按GB/T224-标准检验。当直径在Φ16~30mm时,应符合不大于直径乘2.0%的规定;当直径大于Φ30mm时,应符合不大于直径乘1.5%的规定。
1.3力学性能
在热轧钢材纵向上取直径为11.5mm毛坯试样,经(870±20)℃淬火以及(440±50)℃回火后,再精加工制成直径为10mm的标准样。力学性能应满足ReL≥1375MPa,Rm≥1570MPa,A11.3≥5%,Z≥20%.
1.4生产工艺
转炉生产60Si2MnA弹簧钢的工艺流程为:铁水脱硫-120tBOF(转炉)-BAR(氩站)-LF(精炼)-RH(真空)-CC(200mm×200mm×7000mm)。轧钢工艺流程为:钢坯加热-轧制-尺寸、外形及表面检查-取样检验-精整-包装-入库。
2生产技术要点
2.1转炉冶炼
精确控制转炉吹炼终点,避免钢水过氧化,实现低w(O)钢冶炼是大规模、高效率、廉价生产洁净钢的技术关键。铁水脱硫后w(S)≤0.005%,同时控制w(Ti)≤0.001%,防止TiN脆性夹杂的产生;采用高拉碳工艺,终点w(C)控制在0.08%~0.30%,大渣量高碱度去P,保持出钢过程连续吹氩,强化冶炼末期底吹搅拌,防止钢水过氧化,促进钢、渣平衡;采用挡渣球挡渣出钢,钢包渣层厚度控制在100mm以下;采用炉外脱氧和合金化,出钢1/4左右时加入合金材料和增碳剂,同时大包造新渣,加入活性石灰和萤石,由于60Si2MnA的钢水流动性差,易造成中间包水口结瘤,应尽量减少易形成高熔点氧化物的铝的'加入量,所以未加入Al块进行炉后脱氧。
2.2吹氩工艺
钢包吹氩作为均匀钢水成分、温度,减少钢中夹杂物,提高钢的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炼钢工艺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到站吹氩3min后测温、取样,作成分分析,然后吊至LF炉。
2.3LF炉精炼工艺
钢水入坑后开始吹氩、加热;温度T≥1560℃时,取第1个样进行全分析,并视渣子情况适当加入活性石灰、萤石调整渣况和渣的成分,渣碱度控制在0.7~2.0.同时化渣过程中加入适量Si粉、SiC等进行渣面脱氧,形成白渣后再进行成分调整,且白渣保持时间不低于15min.按内控成分调好后,严禁大氩量搅拌使钢水裸露。
2.4RH真空处理
进行RH真空处理是为了降低钢中氧、氮等气体元素,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钢中夹杂物数量而采取的手段。工艺设定真空度不大于100Pa时,处理时间为15~35min.真空处理结束,测温、取钢样,进行软吹氩操作,软吹氩时间为10~30min.
2.5连铸工艺
温度控制制度是保证中间包连浇及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获得良好的铸坯质量的基础,尤其是对60Si2MnA等高碳钢。由于高碳钢在凝固过程中体积收缩较大,易偏析[2-3],如果钢水过热度太高,则铸坯内部柱状晶发达,在热反应力综合作用下,极易产生中心疏松、缩孔和内部裂纹,同时还会伴有严重的偏析,因此实现低过热度浇注和做好保护浇注非常重要。
连铸过程严格控制中包钢水温度,钢水温度控制目标在液相线15~30℃,中包保护渣先加碱性镁质渣后再加碳化糠壳,结晶器保护渣采用高碳钢渣,拉速控制在1.10~1.30m/min,二冷配水采用3号水表配比。采用浸入式水口进行浇铸,水口插入深度100~150mm,结晶器液面采用自动控制,开启结晶器电磁搅拌和轻压下(压下量目标值3mm)。同时采用长水口氩封保护浇铸,确保密封效果,防止钢水二次氧化。
2.6轧制工艺
采用推钢式加热炉,考虑到60Si2MnA钢比其他钢易产生脱碳,并且脱碳层是该钢种的1个很重要的质量指标,因此,制定钢坯加热制度时,均热段温度比其它钢种要低,在1100~1150℃,钢坯加热制度严格按表2执行,尽量做到上下表面温度一致,加热均匀。采用高压水除鳞有效去除氧化铁皮,避免划伤或者裂纹,开轧温度控制在960~1080℃,终轧温度控制在850℃以下,轧后上冷床空冷。
3产品检验与分析
3.1化学成分
对试验钢5炉的成品化学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元素均满足GB/T1222-2007标准要求,并且100%达到了内控成分要求。C和Si元素含量在标准中限控制,Mn元素按下限目标控制,w(Cr)在0.18%左右控制,w(P)≤0.017%,w(S)在0.010%以下,残余元素Ni及Cu含量严格按要求控制。
3.2钢坯及钢材低倍检验
对60Si2MnA试验钢铸坯进行了热酸浸横向低倍检查,从连铸坯热酸浸低倍组织看,等轴晶比较高,无内部裂纹,一般疏松、中心疏松均小于1级,缩孔小于等于0.5级,钢坯低倍组织相当好,达到了铸坯质量要求,见图1.
对60Si2MnA钢热轧材进行热酸浸横向低倍检验,见图2.可以看出,低倍组织中无明显的缩孔、气泡白点、裂纹,中心疏松和偏析均不大于1级,满足标准要求。
3.3脱碳层和显微组织
脱碳使钢的表面硬度下降,影响弹簧的疲劳寿命和弹性减退抗力等,所以希望弹簧钢脱碳敏感性愈小愈好。弹减抗力好的高硅含量的Si-Mn弹簧钢脱碳敏感性较大,这主要是由于硅提高钢的碳活度,增加了钢的脱碳倾向,而铬、钒、铌、钼除可降低钢中碳的活度外,还能形成碳化物,提高了钢中碳扩散的激活能,减轻了钢的脱碳倾向。并且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弹簧钢寿命与硅引起的脱碳成反比,增加合金元素铬可以降低硅对脱碳的不良作用[4].因此在60Si2MnA钢成分设计中加入适量的铬(w(Cr)≤0.35%)。标准中要求总脱碳层深度不大于直径乘2.0%(mm),对Φ18~32mm规格直径的圆钢按照GB/T224-2008进行脱碳层深度检验评定,从检验的结果来看,总脱碳层深度在0.08~0.34mm,均满足标准要求。
对60Si2MnA钢热轧材进行了显微组织检验,热轧态显微组织为珠光体加铁素体,如图3所示,组织正常。
3.4力学性能和硬度
按照GB/T1222-2007标准要求,对试验钢进行热处理,由于标准中范围较宽,在生产检验中发现,力学性能影响波动大,因此根据工业性试制中各合金元素成分按中下限控制实际情况,优化出符合生产的较佳热处理工艺,即880℃淬火温度下保温45min油冷,490℃回火并保温90min后水冷。采取以上措施后,60Si2MnA钢试样调质态力学性能检验结果完全满足标准要求,合格率100%.同时对60Si2MnA钢热轧态表面进行了硬度检验,其布氏硬度值均小于315,满足标准布氏硬度要求,结果如表4所示。
3.5夹杂物检验
通过吹氩搅拌、造渣精炼、真空处理等手段,可以控制60Si2MnA钢中夹杂物尺寸和数量[5],从表5中可以看出,A类硫化物夹杂一般在0~1.5级;B类氧化铝类夹杂基本都是0级,只有2个批次中检验为0.5级,主要是铁合金中含铝;C类为0级,D类球状氧化物类0~1级。同时采用电子探针对60Si2MnA钢夹杂物成分组成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中夹杂物多以硅铝酸钙、硫化钛锰和硫化锰为主,还有很少量的氮化钛,尺寸大小不一,见图4、图5.在Leica图像仪上对夹杂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毫米面积上的夹杂物有66个,最大直径约32μm,尺寸主要集中在2~6μm,比例达到70%;小于10μm夹杂物的比例达到90%,而小于10μm夹杂物的去除难度较大。
4批量生产效果
对107炉钢化学成分的C,Si,Mn,P,S,Cu,Ni,Cr等元素进行了统计,如图6至图11,可以看出,所有元素均满足标准要求,并且100%达到了内控成分要求,其过程能力指数Cpk都大于1.30,说明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过程能力充足。
对28批60Si2MnA钢热轧材的低倍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Si2MnA热轧材中心疏松和一般疏松级别均在0.5~1.0级,符合GB/T3077-标准中的不大于2.0级要求,其中钢材中心疏松0.5级的占89%,1.0级的占11%;钢材中一般疏松0.5级的占81.7%,1.0级的占18.3%.
对78批次Φ18~32mm规格的60Si2MnA钢轧态硬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为180~320HB,同时对热处理后性能进行了统计,屈服强度Rel值在1391~1609MPa,平均值1477MPa;抗拉强度Rm值在1589~1703MPa,平均值1658MPa;断面伸长率A值在8%~15%,平均值9.4%;断面收缩率Z值在25%~39%,平均值29%.
对78批次钢材进行了金相检验,组织均为珠光体加铁素体,无异常组织,脱碳深度在0.03~0.35mm;钢中非金属夹杂物A类控制在1.5级以下,其中0.5级以下的占69%,B和C类控制在0.5级以下,其中0级的占75%,D类控制在1级以下,其中0.5级以下的87%.
检验结果表明,大批量生产的60Si2MnA钢各项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性能合格率100%,质量完全满足用户要求。
5结语
1)采用转炉-LF精炼-RH-连铸-连轧工艺流程生产的60Si2MnA钢化学成分均匀、有害元素含量低、钢质洁净度高,各类夹杂物的级别低,分布均匀。钢中夹杂物以硅铝酸钙、硫化钛锰和硫化锰为主,还含有很少量的氮化钛,夹杂物尺寸主要集中在2~6μm,去除难度大。
2)转炉-LF精炼-RH-连铸-连轧工艺流程生产的60Si2MnA钢热轧材表面质量良好,脱碳层厚度薄,低倍组织、显微组织正常,力学性能优良,完全满足技术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伍先昭。钢包底吹氩试验[J].湖南冶金,1999(4):4-7.
[2]黄铁山,董北平,张艳阳,等。转炉-精炼-连铸60Si2Mn弹簧钢的研制[J].炼钢,,16(4):49
[3]李作贤,侯志全。汽车悬挂弹簧钢60Si2CrA的生产与研制[J].特钢技术,(1/2):23.
[4]付成辉,马凤杰。脱碳深度对60Si2CrVAT弹簧钢疲劳性能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6):124-126.
[5]李正邦,薛正良,张家雯。弹簧钢夹杂物形态控制[J].钢铁,1999,34(4):20.
篇2:水稻春耕生产技术要点论文
1水稻春耕生产建议
选择适宜品种:按熟期选择130~143天,在当地能安全成熟的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做好发芽试验:从防范于未然的角度出发,浸种前做水稻种子发芽试验,芽率不好的及时换种,避免因播种后出苗不齐而影响插秧,造成减产。提早整地扣棚:大力推广水稻大中棚育秧,培育壮秧。要尽早扣棚,有利于增加棚内及秧田土壤温度,提早达到适宜播种状态。科学晾晒种子:浸种前选择晴暖天气晒种2~3天,确保种子水分含量一致,活化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生活力,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把握浸种时间:浸种时间的长短以浸种的水温为准,最后积温达到100度为宜。如水温恒定15度,浸种7天即可,水温20度,浸种5天,以此类推。还应选用药效好的咪鲜胺类药剂进行种子处理,以达到预防恶苗病及其他病害的目的。适时催芽播种:试验表明,是否催芽播种,出苗率差异大于10%,存在显著差异。如遇到低温年份出芽率影响更大。播种后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的情况,为保证出苗率,种子应100%催芽播种。精量定量播种:钵盘育苗每孔最佳播种量3~5粒;机插秧盘育苗每盘不能超过120克催芽种子,每公顷用种量不能超过30公斤催芽种子,即盘育苗不能超过70克催芽种子。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350克催芽种子,旱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0克催芽种子。加强苗期管理:水稻育完苗后要及时清理苗床两侧和周围的排水沟降低水位,排除积水,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及时通风炼苗,培育壮秧。适时整地插秧:土壤适宜的情况下,采取免耕轻耙、旋耕作业等节水整地措施,尽量减少春灌用水,以确保养苗用水需求。并抓准农时,适期早插秧,在安全生育范围内提早插秧,尽量不插6月秧。
篇3:水稻春耕生产技术要点论文
2.1选择搭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
选用生育期为125~128天的水稻品种为主,对于生育期在128天以上的品种要慎重,一定不要越区种植,严禁大面积种植未审先推的品种。我省首选的品种如:先玉335、吉东38、平安169、农大935、天农9、银河158、伊丹26等。
2.2对所选品种要精细处理
一是选种、晒种。认真精选种子,除去破粒、可疑粒和杂质,为提高出芽率、杀死病菌,播种前应选择好天晒种2~3天,这样才能确保单粒播种的种子的'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二是播种前要拌种衣剂。防治对象不同,所选择的种衣剂也不同。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地块选择克百威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防治效果好;在春季气温低时,要注意选用防治水稻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于坡地、岗地等墒情较差的地块,可选择高分子保水剂进行拌种,采用不破土,原垄种的老办法播种,提高抗旱效果。
2.3精细整地,保墒为主
整地要以保墒、提墒和提高单籽播种的成苗率为核心。提倡大型机械整地,灭茬、深翻、施肥、起垄、镇压一次性完成。大型机械无法开展工作的地块,也要在土壤化冻10~15厘米,可以进犁时,及时顶浆打垄,打垄时要实行三犁成垄,深施底肥,随打垄、随镇压,注意保墒。精细整地无坷垃,镇压保水是目前保证成苗率的关键。
2.4提倡增施农家肥,分期施用化肥
农家肥的有机质含量高,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农作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墒保肥的能力,长期施用,还可以增加耕层的厚度。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更应该多施农家肥。施用方法是: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农家肥2~3吨/亩。对于化肥的施用,要分底肥、口肥和追肥,分次施用。底肥一定要深施,结合整地,施入垄底,一般每亩施用高氮复合肥或复混肥40~50公斤;口肥用量不宜过多,磷酸二铵5公斤左右,氯化钾6公斤左右即可;追肥最好在大喇叭口后期,水稻株高180厘米左右,即将出蓼时为宜,每亩追施尿素15~25公斤,全田撒施。
2.5适时晚播种,力争一次性拿全苗
当5~10厘米耕层日均温度连续5天稳定通过8℃,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为适宜播种期。今年土壤化冻较快,最佳播种期可能照往年有所提前,但也不要在4月15日前播种,最好是4月20日以后开始播种,晚播利用出苗。建议推广机械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速度,降低劳动强度,使播种时间集中在最佳播期。土壤墒情差的地块可以进行原垄播种、以少动土为主,以免失墒。干旱地块要坐水或催芽坐水播种。单粒播种的地块,在土壤墒情不好时,要每隔两垄播一垄双粒,以备出苗不好时借苗。播种后要及时镇压,随种随镇压。播种后遇雨的地块,需等地表出现2厘米干层时再行镇压。
2.6科学除草,适时晚定苗
一般地块应在播种后10天内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水量一定要充足,确保除草效果;干旱地块,土壤封闭效果差,选择茎叶除草剂在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要适时晚定苗,在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时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缺苗较少的地方,直接在缺苗处旁边留双株进行补充,不要再栽苗或补种苗,以提高田间果穗的整齐度,降低小穗株率,提高水稻单产。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补种或毁种。
篇4:林业种苗管理生产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林业种苗管理生产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在林业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种因素导致种苗死亡的机率在逐渐下降,种植造林的成活率逐渐上升。但是,在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前林业生产发展。本文结合林业种苗管理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一、良种采集与管理
在育苗造林过程中,林木种子是最基本的材料,所以为了培育壮苗,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良种。所选择的良种需要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遗传品质优良;二是种子品质优良。其中,良种的遗传品质优良主要是指培育出来的林木具有丰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的特征;种子品质优良主要是指林木种子颗粒饱满、发芽率较高、发育健全、生命力较强、抗病虫害能力高等特征[1]。通常进行林木良种生产主要包含下列几个程序:选育和建立林木良种基地——采集林木种子——加工调制林木种子——精选、检验和品质鉴定——种子入库储存。在采集良种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发育健壮、树干态势好、材质优良的母树。同时,应该准确把握树木种子的成熟期和合理的采集期,以免采集过早而导致树木种子尚未成熟,而出现发芽率较低的现象;采集过迟,又常常会导致树木种子自然脱落,而增加收集良种的难度性。当果实采集完毕之后,应该立即采取合理的处理和储藏措施,有效保障树木种子的品质。
二、造林地的管理
在林木种苗管理生存技术中,应该强化造林地管理。其中,首先应该根据林木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造林地,及时清理造林地中的杂物;其次,严格按照林业生产的要求,全面做好林木种植的树穴挖掘及植株行距控制工作。当造林季节到来时,则需要及时做好林木苗的起苗工作,准确合理的划分林木苗的等级。其中,由于I、II级苗木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且生长状况较好,所以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I、II级苗木,以保障林木苗的生长存活率;最后,在栽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林木苗保持较好的舒展性,对裸根的苗木采取打浆措施,并根据苗木的生长需求浇足量的定根水,踩紧穴头[2]。
三、幼苗抚育技术及管理
1、林木发芽期管理
通常情况下,需要不定期检查林木种子的'发芽状态,当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70%以上时,便可以慢慢的将覆盖于林木苗床中的草揭开;当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98%以上,便可以将上面覆盖的草全部去除。
2、苗期管理
所谓苗期主要是指种子发芽之后,而这个阶段的苗木抗逆性较差,所以在这个时期内应该在早晚对苗木进行补水。其中,在夏季的时候,应该为林业种苗生长的苗床覆盖上遮阳网,有效避免树木林苗遭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受到伤害;在苗期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补苗和间苗工作,促使苗木能够生长的更加整齐。通常在进入到秋季之后,林业管理人员则不能够给幼苗灌溉大量的水,也不能够施加氮磷肥,保障苗木的根部能够正常生长;在冬季,便需要林木管理人员做好苗木的防寒工作,避免苗木受到严寒天气、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幼苗能够正常生长[3]。
四、壮苗培育与管理
1、壮苗应具备的条件
所谓壮苗必须具备粗壮的苗干,且苗木地径和苗木的高度比值应该保持合适,整体树干通直;具备较为发达的根系,侧根较多,保障树干具有一定的高度,且主根无弯曲现象;树木顶芽较为健壮,枝叶繁茂、色泽正常,无任何病虫害现象和机械损伤现象。
2、壮苗的标准
在壮苗培育与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壮苗的条件,着重以苗高和地茎为主要指标内容,合理的将苗木的质量进行划分。尽量在造林过程中使用壮苗,从而保障林业更好的发展。
3、培育壮苗的方法
林木种苗的培育程序主要是指:苗圃的建立——圃区划分——土壤管理——施肥——播种育苗——移植育苗——苗期管理——灾害防治——苗期调查与出圃。林木壮苗的培育方法主要涉及到播种、扦插、嫁接和容器育苗等。其中,具体是指:
(1)播种育苗:在苗圃管理过程中,播种育苗是最常用的育苗方法,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深厚肥沃的土壤、排水性较好、临近水源且光源充足;全面施行整地措施;精心挑选林木种子,合理把握播种量;强化林木壮苗期的田间管理;
(2)扦插育苗: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采用扦插法能够有效保留母树生长较快且发育良好的特点。扦插法主要适合应用于母树较少,且所结的果实较少的情况下。同时,也适合应用于种子育苗技术较为复杂,而苗木的营养器官再生能力较强的树种培育下。其中,扦插法根据树木的木质化程度,又可以合理的分为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和根插几类;
(3)嫁接育苗:所谓嫁接育苗主要包括劈枝、切接、皮下接和芽接几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对于苗木种子较大的可以采用苗芽嫁接。嫁接的过程中接穗和砧木的嫁接状况直接关系到林木苗的嫁接成败。其中,在嫁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砧木平滑,并且在嫁接进接穗与砧木形成层至少应对正一侧;
(4)容器育苗:采用容器育苗应该在播种之前应采取催芽措施,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树木的培育种子,缩短育苗时间,而增加造林的时间,能够有效控制好树木苗木的生长质量和规格,增加苗木的成活率。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裸根苗和带土移植造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种苗管理是一个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林业种苗管理生产并不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更多林业工作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种苗管理生存技术要点,对提高林业种苗生长率,促进林业更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文忠,康洪梅,向振勇.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J].西部林业科学;(5):24-29.
[2]丁立娜.海尔特兹树莓的栽培技术要点[J].防护林科技;(1):109-110.
[3]段玉凤,郭彦,金钱荣.核桃子芽培育及嫁接技术要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4):56-57.
篇5: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论文
3.1人才问题
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技术型人才的支持,但是在现实情形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却十分严重。技术人员不够,就意味着员工每天的`工作量都及其繁杂,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水平,为林业种苗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造成严重的后果。
3.2调研问题
在开展林业种苗过程中,应当做好调研工作,这样有利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的了解,在选育种苗时也能够做出科学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中,却由于林业部门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及时共享,导致了调研信息严重不足,影响在生产技术中的选苗育种。另外,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没有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整个林业部门对于市场环境、市场需求都没有很好的了解,就无法保证种出来的种苗是否真的符合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会给林业种苗工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消耗了生产技术人员的精力,严重的还会对林业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3资金问题
林业种苗的生产过程及其管理周期都较为漫长,在短期之内很难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容易导致林业种苗工作开展中严重缺乏资金。资金不足就意味着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在招揽工作人员时也不易招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给林业种苗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有很多投资者对于有关林业种苗的投资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金额的利用率,影响了种苗的管理措施,进而影响林业种苗连锁产业的发展。
篇6: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论文
针对林业种苗的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林业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人才问题;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解决调研问题;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4.1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提高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完善林业种苗管理措施的重要因素,所以林业部门必须重视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拿出资金,对林业种苗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于种苗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体育种操作的熟悉程度,这样就能够为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
林业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信息建设,做到资源共享,才能保证对于实际的市场需求有详细的了解,时刻掌握市场动态。各林业部门之间可以构建专门的网络平台,用于信息共享,这样就能够将市场动态时刻掌握在手中,进行选苗育种时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林业种苗工作顺利进行,林业部门加大资金的投放,用于林业种苗发展。另外,国家在政策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资金筹集,发动社会公众的力量,不仅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解决林业种苗的资金问题。5结语总之,林业种苗在保护、发展林业资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各地林业部门都应当重视林业种苗,克服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丽敏.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3):189.
[2]王梅芳.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J].大科技.科学之谜,(5):240~241.
篇7: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论文
1林业种苗的重要性
作为森林建设的基本以及保障,林业种苗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其还承担着以下几项历史使命:(1)负载林木遗传基因;(2)森林世代繁衍;(3)林业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充分适应当代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林业种苗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种苗种植在满足数量的同时,还需满足产品多样化以及优良化的需求,并且实现高质量种植产品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第一条件。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以及强化林业种苗事业,在林业发展战略中将生态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并将林业种苗作为基础,优先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发,以及良种与技术的不断推广,林业种苗体系逐渐得到了完善以及提升,这为我国林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业种苗产业发展特点及工作方针
2.1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均已形成林木良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在我国许多省市也得到了普及,各繁育基地不仅能够帮助种苗进行繁育,还能够让各地区自行进行种苗繁育以及种植。如此一来,为林业培育种苗增大了范围以及空间,并且还能够为较为优质的种苗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环境进行固定培育。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存在个体经营或者私人营业的育苗企业,私营育苗企业的存在促使我国林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我国相关部门对私营育苗基地有着相应的资金鼓励,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还能够促使私营培育企业在林业种苗繁殖中占领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林业品种逐渐得到增加,品种的丰富化促使优质苗品的占有率也逐渐增高,例如以下几种:(1)杨树品种NL-96;(2)杨树品种NL-895;(3)柳树品种J-795;(4)柳树品种J-799。,我国还引进较多新型育苗品种,例如金丝柳等,促使我国林业种苗的品种更加具备丰富化。
2.2工作基本方针
第一,林业种苗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因而需有效提升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促使林业种苗事业能够依法决策以及守法行政,进而实现依法治种。第二,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生产以及科研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种苗由数量向质量的快速转变,并借助科学技术以及技术创新合理提升其科技含量,保证林业种苗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促使其能够得到健康、长效的发展。第三,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完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组织协会,进而合理提升其社会化服务。林业种苗的过程包含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几个方面,建立以及完善相关机构是为能够在林业种苗的整体过程中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四、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实际工作作为出发点,将林业种苗作为重要产业,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保证其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使林业种苗能够实现专业化、多元化、标准化及一体化。
篇8:马铃薯春耕生产技术建议与误区论文
1.1做好深松整地
建议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良好、排水和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础的偏酸性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植。进行深翻或深松整地、起垄连续作业,深松深度达到35~40cm。要做到随翻随起垄随镇压,做到地平、土细、地暄、上实下虚,起到保墒的作用,并达到待播种状态。也可以春季播种、施肥、起垄一次完成作业。
1.2采用大垄栽培模式
大垄是指垄距80~90cm的垄,大垄具有抗旱、保墒、抗涝、保肥能力强等优点,利于改善土壤温度及土壤结构。采用大垄栽培,一般马铃薯单产可提高30%~50%,大薯率可提高20%以上,而且能够有效减轻青皮薯及马铃薯二次生长等现象的发生。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密植,早熟品种或肥力低的地块适当密植,晚熟品种或肥力高的地块适当稀植。栽培密度行株距80~90cm×15~18cm,肥力高的地块早熟品种保苗株4500~4800株/667m2为宜,中晚熟品种3800~4300株/667m2为宜;肥力低的地块早熟品种5200~5500株/667m2,中晚熟品种4000~4500株/667m2,力争一次播种保全苗。
1.3优选良种
种薯选择上要兼顾种植需求、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本地生态特点来选择,最好采取订单模式,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抗病、质佳的二代以内的标准脱毒种薯。选择中小薯做种薯,凡薯形不整、有裂痕、畸形、表皮粗糙、老化等不能做种薯。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一般为130~150kg/667m2。
1.4进行种薯处理
播种前25~30天将种薯出窖,放在15~18℃的室内散光下进行催芽,催芽薯块不宜堆得太厚,应平铺2~3层,3~5天翻动一次,使其受光、受热均匀。当芽长至0.5~1cm左右时,即可切块,准备播种。切块时,薯块上面至少带1~2个饱满的芽眼,要求每个薯块重35~40g,切记不要切小块、切薄片。种薯在切块时会遇到带病的薯块,容易通过切刀将病菌、病毒传染给健康薯块,所以切刀必须进行消毒。消毒的做法是:将切刀用75%酒精或5%的来苏尔浸泡5~10min。切块时多备几把切刀,发现病薯即更换一把切刀。待薯块切口风干后,为防治苗期真、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2~16g)+滑石粉(1.5~2kg)均匀拌到100kg薯块上。
1.5提倡整薯播种
整薯播种是抗旱保苗的重要措施,也可以防止切刀传播病毒。整薯播种有利于出苗、苗齐、苗壮、促早熟、提高产量。
1.6平衡施肥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确定相应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一般施尿素7.5kg/667m2、磷酸二铵15kg/667m2、50%硫酸钾25kg/667m2(忌用氯化钾)。也可施用同等含量的专用肥,随播种一同施入,施于10cm以下土层,防止烧种。
1.7适时播种
当土壤10cm深处温度稳定通过5~7℃,气温稳定通过6~7℃时即可播种。选择播期时,应根据当地干旱情况,适当延期播种,推迟出苗期,促进根系发育,减轻苗期干旱。
2马铃薯是粮菜兼用作物
在种植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其高产优质的误区亟待解决,现介绍如下:
2.1割块方法不当
在割薯块时往往存在3个误区。一是认为薯块割得越大越好;二是怕伤芽把芽眼留在薯块中间;三是割成薄片状。在割块时应掌握:每块薯种种重20~25g,紧靠芽眼边缘,将薯块割成三角形,每块要保证有1~2个芽眼。割薯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割到病种薯时要剔除,割刀要用15%酒精擦后再割另一薯块;二是要把前尖芽和后腚芽分放、分开播种,以利出苗整齐一致。
2.2施肥不当
马铃薯喜钾,忌氯化物。生产中存在着怕跑秧、施肥不足、偏施过量氮肥、追肥过晚等问题。马铃薯以钾需要最多,次为氮素,需磷较小。要避免追肥时间过迟、偏施过量碳铵等氮素化肥,要忌用氯化钾等含氯化肥。
2.3播种期太晚
不少农村普遍存在怕播种早了冻坏种薯而把播种期推迟,使结薯期遇到高温阶段,影响薯块膨大,造成人为减产的现象。马铃薯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区,这一地区年平均气温5~10℃,最高21℃左右。研究证明:马铃薯块茎在地面下10cm深的温度达7~8℃时幼芽即可生长,10~12℃时幼芽就可茁壮成长。出土幼苗遇到0.8℃低温才会受冻,一旦气温回升到4℃以上还能从节部发出新茎叶继续生长。植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1℃左右,开花期最适宜温度为15~17℃,块茎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19℃,温度低于2℃或高于29℃块茎就停止生长。
2.4赤霉素浸种浓渡不当
为了提前打破休眠,防止薯块腐烂,促其早发芽和出苗整齐,可在播种前15~20天用100mg/kg的赤霉素溶液浸泡3~5天,捞出晾干放在15~18℃处进行催芽,待芽长1~15cm时即可播种。在生产中有的农民对赤霉素浓度不会配比或有意加大浓度,致使被浸种薯长出的茎叶细瘦而长,易倒伏造成减产。
2.5底墒不足、浇水时间不当
马铃薯一生中需水的关键时期是播种期和孕蕊开花期。进入盛花期是茎叶生长量最高峰期,这个阶段水分不足会影响植株正常发育和块茎迅速膨大,此期缺水一般要减产30%~40%,然而不少地区往往忽视底墒水和现蕊开花水。底墒不足宁愿造墒(或溜足沟水)适当晚播也不能干播等雨,地膜覆盖种植者底墒水充足更为重要。经多年的实践认为:春马铃薯浇水应掌握:浇(造)好底墒水、适当晚浇齐苗水、及时浇足蕊花水、收获前7~10天不要再浇水、收获时地面一定不能积水。
参考文献
[1]郑军伟,田朝辉,别志伟,等.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种植误区及改进措施[J].中国瓜菜,,(1):46-47.
篇9:编写论文提纲的技巧与要点
1、如何编写提纲
毕业论文的提纲,可分简纲和细纲两种类型。
简纲一般用标题式语言标出纲目要点,概括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列出主要的纲、目,写明分为几个部分,几个层次,及相应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简纲拟定时,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可以用词与词组加以提示, 把材料名目与相应的论点组织、串连起来,编成有机的序列即可。 它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但是,由于这类提纲的内容是高度浓缩的,除非作者事先深思熟虑,做到了心中有数,否则会在具体内容展开时遇到困难。
细纲不仅有框架,有纲目,而且有内容,有细目。 换句话说,它在标明文章各部分标题的同时,还常用完整的句子把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细纲需要写出的内容有:标题;序言要点;章标题;章标题下节标题(或节内容提示语);节标题之下层内容提示语;层内容要点及所用材料(论据、例证、数据、图表、公式的名称);结束语要点。 必要时,对于部分之间联系、过渡问题,也应当用提示性语言或关键词标识出来。 由于这类提纲具体详细,因此行文时就能依次展开,比较省时省事。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写作对象的难易程度、自己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论文题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简纲还是使用细纲。 由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篇幅较长,一般在万字左右,加上初学者需要细密排序,因此,最好是使用细纲方式,写出三级或四级纲目关系的布局安排。 论文写作过程中,草拟初稿是文本初型生成的基础,所以需要精心打造。
提纲用序号排成逻辑序列。 其间文字的表述可用标题式,可用句子式,也可二者交插使用。 多数情况下,表示大小题目用标题式,表示内容用句子式。 所涉材料自然不能 “和盘端出”,而是标记出其名称,并提示出某书某页,便于寻查。
论文正文的纲目排列方式有交替式、队列式和纵贯式三种。交替式意味着汉字序数词和阿拉伯数字交替出现,通用的方式是:一、(用于章标题);(一 )( 用于节标题 );1、 ( 用于分层内容 ); (1)(用于层内几点问题)。 交替式纲目排列在文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队列式即用阿拉伯数字分级排列,章标题的编号为“1,2,……”;节标题的编号为“1.1,1.2,…… ”,“2.1,2.2,…… ”;层标题的编号为 “1.1.1,1.1.2,……”,“2.1.1,2.1.2……”。 队列式纲目排列在理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纵贯式不分级次, 结构上除了开头和结尾,本论部分只用序数词单线排列,一排到底。
它适应于细目繁多而相互之间呈平列关系的内容。 序号用“一、二、三……”或“第一、第二、第三……”,内容繁杂的可达二三十条。 这种写法在毕业论文中属于少数现象。
2、编写提纲的几点要求
编写提纲,应注意下面三点要求:
1.确立主旨,通盘考虑。 主题不明,纲目就找不到汇聚的中心。 拟定、推敲提纲时,一定要紧扣主题,在主题思想支配下整体地、综合地布阵,力图“举一纲”而使“万目张”。 这样,可以防止节外生枝、脱离主旨而论述。 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 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提纲布局,犹如一盘棋,一定要整体地考虑,使每一“棋子”都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2.理清思路,有条不紊。 提纲体现着作者的综合构思能力。 它不能只看外在形式的部件排列, 关键的是内在思路的有序延展和融会贯通。 作者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展开的内在义脉。 外在形式要服从内在思想表达的需要。 分类是理清思路的重要内容。 分类时要注意标准统一,防止因分类标准不一致而引起混乱现象。 比如有些同学的论文是某人“学术思想综述”,同一阶次的分类出现人生阶段、学术思想变化阶段和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三个标准,这就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交叉,显得杂乱无章。 另外,形式上、逻辑上的完整与通畅,衔接、过渡、转折的自然和谐,也是必须考虑的。
3.高度概括,立定格局。 提纲是全文外在的间架、大纲、轮廓。 在动笔之前先把它做好、“立定”,全文分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层,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可依靠的蓝图、路标。 当然,这个蓝图和路标,一定要高度概括,简洁明了,不宜过于繁琐。
拟提纲, 除了用于写出毕业论文本身之外,还包括学会制定提纲这一层意义,即体现其实习、训练的功能。 有些同学的提纲,是在文本写成后,从中提取出来以“对付”指导老师的。 这样一来,其“提纲”即没有起到完成论文的功能,也没有起到实习、训练的功能。 对这种现象,从作者到指导教师,都应引起关注。
篇10: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要点论文
1.1优化材料选择
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是施工得以有序以及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想要全面了解材料质量,一定要合理开展检测工作,掌握材料的相关性能,保证材料可以充分满足工程需求。例如对砂石等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帮助施工单位了解其性能,并且根据施工要求选择施工材料,有利于材料运输,进而节约施工成本。同时,检测施工材料质量,还可以帮助施工单位了解其质量情况,对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如果配合比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可以选择灰剂量较低的配比,对提高公路效益、节约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1.2促进施工有序开展
在公路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建立以及健全质量检测和控制制度,并且科学配备相关检测设备仪器,安排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踏实认真。同时,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对工序质量和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检测,进而为质量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1.3强化工程质量
在公路施工中,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是施工的关键工作,对强化工程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有助于施工单位详尽掌握工程情况,并且根据检测的资料和数据,对工程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评定。例如在路基填筑施工中,通过对其质量的检测,可以确定最佳碾压次数、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以及松铺系数等,进而为工程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2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关键点分析
2.1施工材料检测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其质量对公路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强化材料的质量检测,对强化工程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意义。施工单位要充分重视材料质量检测,材料在经过检验后,如果质量合格,才能进入现场,如果质量存在问题,要坚决退回,不允许进入现场。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对现场材料进行抽样检查,进一步确保材料质量。例如,施工单位要合理控制用土质量,进而满足土质要求,不能使用有机质土或者高液性黏土。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用砂质量的检测工作,保证总孔隙率、含泥量以及级配满足施工要求。如果施工需要用到碎石,要保证其粒径大小、含水量、坚固性以及密实度满足施工要求。同时,还要对施工所需的外加剂、缓凝剂以及石灰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进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2.2实验质量检测
公路施工中的水泥稳定粒料、粉煤灰、石灰土、基层材料以及路基土等,为了掌握其最大干密度以及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施工单位要做好配合比实验,科学确定水、外掺剂、粗集料、细集料以及水泥的用量,对混合料的牢固性以及含水量进行检测,进而满足工程需求。
2.3质量跟踪检测
质量跟踪检测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及时了解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如果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可以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在检测过程中,要根据质量等级为检测依据,根据工程的检测频率、检测方法以及实测项目,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施工单位要重点检测桥涵轴线位置、道路中心线与设计是否存在偏差,并且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通过灌砂法、环刀法对路基压实度进行检测,用回弹弯沉值表示路面承载力,数据越大则代表承载力越小,数据越小则承载力越大。对低填方路段、路基挖方以及路基边部等,增加检测力度,对各项参数进行严格测定,进而全面控制工程质量,出现质量问题要立即处理。
3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分析
3.1控制材料质量
施工单位一定要充分重视材料质量问题,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购买相关材料,并且做好材料检测工作,保证材料质量优异,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退回。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对进场材料进行适当的抽检,进行分类管理,做好防湿、防潮以及防盗工作,保证材料性能优异,充分满足工程要求,进而为公路整体质量提供材料保障。
3.2控制路基质量
首先,要将基底的杂物和垃圾清理干净,进而保证基底整洁。其次,在路基施工之前,为了加强施工效果,要通过压实以及分层填筑的方式,每层厚度要控制在15cm左右,在压实一层后,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再进行下一层施工,通过控制压实和填筑的质量,保证路基质量。最后,要运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合理控制压路机速度,先压实公路两边,最后压实公路中点,在路面平整、填料紧密的时候,停止碾压工作。
3.3控制路面质量
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做好混合料的搅拌工作,在振捣过程中,保证用力均匀适中,防止出现过振以及漏振的情况,确保混凝土牢固密实。在浇筑工作结束后,要进行路面养护,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在路面铺设一层土工布,进行适当的洒水,保持路面湿润,进而防止路面出现裂缝,养护时间要保证在7h以上。
3.4控制桥梁质量
如果是桥梁施工,要加强对路桥过渡段、桥面、桥墩以及桥台的质量控制,按照设计开展桥梁施工,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和跟踪,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同时,施工单位要重视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预防出现桥头跳车的情况,保证行为的通畅和安全。
3.5控制隧道质量
施工单位要做好隧道的设计施工工作,并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施工,确保隧道的'通风顺畅。同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隧道出现积水情况,为施工提供最佳条件,进而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4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已经成为公路施工的关键内容,对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其关键性,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检测和控制的关键点,充分实施和落实各项工作,防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为我国公路工程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肖铧伟.浅析公路工程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4(22):117-118.
[2]栾培,曹荣霞.探寻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的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9):214,216.
[3]刘启顺.高速公路工程监理的质量检测与控制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2015(16):235-237.
[4]裴培.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点分析[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S1):16-17.
[5]段志,李本义.第三方过程检测质量控制模式在某高速公路项目中的应用及其功用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7):273-275.
[6]郭志强.谈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过程关键点的控制[J].山西建筑,2013,39(20):139-140.
[7]刘建业.试析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13(20):149-150.
【60Si2MnA弹簧钢的生产技术要点与产品检验论文】相关文章:
3.论文开题报告要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