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2023-04-12 07:55: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石小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篇1: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关于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1.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由进水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由于直接在养蛏池内施用肥料进行培养缢蛏的生物饵料或直接向养蛏池补充豆浆等人工饵料,因而不设专用池塘用于其饵料培养。受到人工施肥等因素限制,需留用较大比例的中央沟、蛏畦间沟,蛏埕面积实际占到养蛏池面积的1/4。

1.1.2独立供饵式缢蛏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系统由进水渠、生物饵料培养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主要可分为生物饵料培养和缢蛏养殖两个功能区。由于不受人工施肥的限制,中央沟和蛏畦间沟的宽度较传统养蛏池小,所建蛏埕的面积达到养蛏池面积的1/3。生物饵料培养池设计水位高于养蛏池。养蛏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按面积1∶2和按数量1∶2配比。生物饵料培养池引入经过筛绢过滤的海水,经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当生物饵料达到较大培养浓度和位于指数生长期时,不安装滤网,直接交替向养蛏池不间断供应饵料,经缢蛏摄食后外排。设计播种密度为传统播种密度除以该系统中养蛏池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例。

1.2养殖试验

1.2.1池塘整修,选择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尾围垦区的1口平均池深1.0m、面积6.0ha的海水池塘(#1池塘),通过分割改造成3口面积各为2.0ha的池塘开展试验。其中2口作为缢蛏生物饵培养池,1口作为养蛏池。池塘底质为泥质,进水以纳潮为主,每月进水时间大于20d;水源附近无生活和工业污染,水温8~32℃,盐度12.6~20.3,pH7.6~8.5,溶氧5mg/L以上。养蛏池通过整埕、耙埕、平畦等工序建好蛏埕。养蛏池畦宽4~5m、长10~20m,畦高于原滩面0.7m左右,各畦间沟宽4~6m、深0.6m。蛏埕面积占养蛏池面积的35%。纳水淹没蛏埕10cm,再用30g/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消毒7d。

1.2.2生物饵料培养蛏苗播种前5~7d,生物饵料培养池用80目筛绢滤网进水60~80cm培养生物饵料。第1次按碳酸氢铵30g/m3、过磷酸钙15g/m3施肥,以后根据池水水温、藻类生长繁殖及向养蛏池供饵情况,按首次施肥量的1∶4~1∶2比例追肥,一般每3~4d追肥1次。

1.2.3蛏苗播种播种的蛏苗平均规格4000粒/kg。养蛏池排干池水后,播种蛏苗45.0kg,计180×104粒。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的总面积计算,平均播种密度为30×104粒/ha。播种时间为202月10日。

1.2.4日常管理蛏苗播种后3d,生物饵料培养池向养蛏池排放池水20~40cm以供给饵料。养蛏池排放池水后,即从生物饵料培养池补充饵料。养蛏池根据缢蛏摄食情况每2~4d排放池水1次,每次排水10~30cm。刚放养期间,养蛏池水位控制在20~30cm,随着水温上升,水位控制在30~40cm。每月测定缢蛏体质量。养殖前2个月每次取100粒测定总质量,计算个体质量,以后每次取20粒逐个进行体质量测定。1.2.5试验对照选择试验组周边2口传统缢蛏蓄水养殖的池塘为对照,池塘编号为#2、#3,分记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比较两种养殖模式在缢蛏养殖生长速度、池塘单产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对照组的播苗时间、投放苗种来源和规格、日常施追肥与管理,与试验组相同。

2结果

2.1养殖单产

试验组(#1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年6月10—6月27日。对照组1(#2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2013年6月13—6月25日,对照组2(#3池塘)为2013年7月15—7月28日。试验组共收获缢蛏19360.8kg,按养蛏池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9680.4kg/ha,分别是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412.11%和402.60%;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总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3226.8kg/ha,分别比对照组1和对照组2提高37.37%和34.20%(表1)。

2.2缢蛏生长情况

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至2013年6月20日,试验组缢蛏平均规格达到16.13±1.49g/粒,比对照组1、2分别提高3.93g/粒和4.50g/粒,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规格较对照组整齐;养殖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前期的2个月生长速度差异不大,之后两者的差距明显增大。在同等商品规格条件下,试验组比对照组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时间。《渔业现代化》第41卷第6期192.3养殖经济效益试验组单位产值9.36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5.64万元/ha的166.0%和对照组2的6.25万元/ha的149.7%;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2.03万元/ha的270.26%和对照组2的2.42万元/ha的226.7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单位成本差异不大。

3讨论

3.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局限性

缢蛏属滤食性底栖贝类,食物以浮游性弱而易于下沉的硅藻和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有机碎屑。传统的缢蛏池塘蓄水养殖,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容易产生诸如应激反应、生长停滞、藻类繁殖过快、池水过肥、底质恶化等问题。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由于生长速度较慢,一般养殖周期为7~8。近几年,高温期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有池塘底质老化有机物积累、施肥盲目与控制不当、养殖密度过大与饵料不足等。

3.2其他几种常见缢蛏池塘养殖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缢蛏养殖模式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为提高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开展了缢蛏与其他生物混养、轮养等基于缢蛏养殖的池塘综合养殖生产性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缢蛏混养等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养殖产量。但在养殖过程中缢蛏的饵料直接或间接来自投饵,给生态与环境的稳定性带来风险。而且,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氧上会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操作。

3.3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优越性

独立供饵式养殖模式,虽然试验组养蛏池播种密度是对照组的3倍,但其生长速度方面分别比两个对照组快32.3%和38.7%,蛏体肥满度好,增长效果十分明显,这与其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在本试验设计中,试验组生物饵料的面积是养蛏池的2倍,水深约为养蛏池的2倍,虽然试验组相对对照组综合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高(约2倍多),但养殖单产只相对对照组提高了35%左右。从试验组缢蛏的生长情况看,其饵料供应充足性尚有空间,为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可考虑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或可适当减少生物饵料培养池的配比面积,以提高养殖单产水平。

篇2: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1.苗种放养

(1)缢蛏苗种:3月29日,池塘水温9℃以上,天气晴好,池塘水深1.2米,苗种规格4780粒/千克,按蛏床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苗440粒,共放蛏苗70箱(每箱25千克)。播种时工人行走在蛏床边,将苗均匀撒播在埕面上。

(2)对虾:4月22日,池塘水温15.5℃,每亩放中国对虾“黄海1号”虾苗5000尾,共放虾苗80万尾。虾苗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体长1.0厘米以上,放苗时,将装有虾苗的塑料袋浮放在养殖池水面,使袋内外水温达到平衡,然后放苗入池。

(3)海蜇:采用多茬轮捕养殖法。5月7日,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第一茬苗,共放养10000个;5月27日,放第二茬海蜇苗5000个;6月10日,放第三茬海蜇苗10000个;7月20日,放第四茬海蜇苗10000个。累计每亩放苗量219个。

(4)牙鲆:6月2日,放养规格3厘米牙鲆苗4万尾,每亩放苗250尾。

2.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以控制水色、透明度等为重点,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温、溶解氧、盐度、pH值、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氨态氮、透明度等指标。透明度以50~60厘米为宜,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8.6。前期以加水为主,每汛加水20~30厘米,水位控制在1.2~1.4米,中后期逐渐将池水加到2米左右,每汛换水量20%~40%。加水、换水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带进饵料生物。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确定是否肥水,以透明度60厘米为基准,小于60厘米不施肥,大于60厘米施肥。前期,水温较低,池水透明度超过了80厘米,使用硅藻王和藻速王进行肥水,共泼洒硅藻王4次、藻速王20次。每汛换完水后使用溴氯海因消毒池水,2~3天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各种微生态制剂交替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每月使用一次,底改剂类每月使用2次。8月份以后,当水中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使用增氧片作应急处理。

(2)饵料管理:蛏苗投入10天以后,因池水透明度变大,补充投喂豆浆,将黄豆粉碎成浆,每天投喂50千克(干豆),共投喂黄豆1000千克。虾苗入池10天后,开始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沙里钻(玉筋鱼)、鳀鱼,日投饵2次,投饵量根据对虾胃肠道饱满度、生长情况和饵料盘剩饵情况等确定,前期投喂量较少,每天每亩投喂0.3千克左右,随着海蜇苗和牙鲆苗的放养,绞碎的鱼糜投喂量逐渐增加,最多时每天每亩投喂4.5千克,共投喂杂鱼68000千克。鱼糜中大颗粒鱼肉可被牙鲆、对虾利用,小颗粒鱼肉可被海蜇利用,微细鱼肉可被缢蛏利用。日常管理中,严防饵料过剩。

二、结果

1.收获

6月25日收获海蜇34000千克,7月5日收获海蜇9000千克,7月14日收获海蜇7000千克,7月24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0日收获海蜇17000千克,9月15日收获海蜇10960千克,共收获海蜇136960千克,亩产856千克。9月23日收获缢蛏49600千克,亩产310千克。共收获对虾2800千克,亩产17.5千克。收获牙鲆大规格鱼种9280尾。

2.效益分析

海蜇平均售价10元/千克、产值1369600元,缢蛏产值813440元,对虾售价70元/千克、产值196000元,牙鲆大规格鱼种越冬未出售。总产值2379040元,亩产值14869元。总成本为912140元,分别是地租480000元、苗种费84100元、饵料费176800元、药品费61240元、人工费60000元、水电费45000元、防护网等其他费用5000元。扣除成本后,利润1466900元,亩利润9168元。

三、讨论

1.多茬轮捕养殖法有利于提高海蜇养殖产量

本试验采取了不对称多茬轮捕养殖法,海蜇苗种放养只有4次,而拉网收获高达7次,这种养殖法的关键是通过控制放苗批次,形成大、中、小多种规格同塘养殖,与同步放养同步收获相比,海蜇存塘量明显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生产力。

2.海蜇养殖要严控池水透明度

海蜇养殖期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50~60厘米比较适宜,水质过肥对海蜇生长是非常不利的。试验期间,附近有些海蜇养殖池塘出现了“水华”现象,池水红褐色,透明度20~30厘米,溶解氧呈过饱和状态,造成海蜇大量上浮,严重的因“气泡病”而死亡,海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明显下降,养殖产量不足200千克。

篇3:工程鲫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工程鲫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1.鱼种放养

(1)品种及规格:工程鲫占80%,斑点叉尾 Ⅵ恪Ⅶ占20%。鱼种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工程鲫平均规格50克/尾、斑点叉尾∑骄规格70克/尾、鲢、鳙平均规格100克/尾。

(2)鱼种放养:3月6日,天气晴朗,将鱼种一次性放齐。亩放规格为50克/尾的工程鲫900尾、规格为70克/尾的斑点叉尾120尾、规格为100克/尾的鲢、鳙(4∶1)260尾。鱼种下塘前,工程鲫和鲢、鳙用4%食盐水浸泡10分钟。

2.饲养管理

(1)饲料选择:饲料选择蛋白质含量在28%~30%的全价颗粒饲料。

(2)驯化投喂:从鱼种下塘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驯化,每天上、下午各1次。驯化时,首先敲击铁桶,发出固定声音信号1~2分钟后开始撒料,随着鱼群数量增加,逐渐加快投喂速度、增加投喂量,随着鱼群数量减少,放慢投喂速度、减少投喂量,每次坚持驯化投喂40分钟左右,逐渐形成鱼上浮抢食的习惯。一般只要一周即可驯化成功。

(3)投饲量:投喂量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池塘鱼存塘量确定,一般水温20℃以下时,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20~25℃为3%,25~30℃为3.5%~4%。

3.生产管理

(1)水质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色,测量水质、水温变化等情况,发现水色、水质变化和鱼浮头、生病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定期加注新水,7-9月份15~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20~30千克/亩。

(2)合理使用增氧机:4月中旬开始,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6-9月每天后半夜开机至黎明,每天开微孔增氧机6小时。

(3)鱼病防治: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清明(4月5日)和谷雨(4月20日)前后,全池各泼洒杀虫剂1次,预防寄生虫病;5月份后为预防细菌性疾病,每隔一个月泼洒杀菌药物一次,鱼病流行季节,每15天投喂一次克血康,同时发现病情及时对症下药。

二、结果分析

1.产量与产值从203月6日到12月8日起捕,经过272天饲养,共起捕各种规格的水产品48960千克,其中:工程鲫31920千克,斑点叉尾4510千克,鲢、鳙12530千克。所捕鱼在塘口批量售出,工程鲫13元/千克,产值为414960元;斑点叉尾16元/千克,产值为72160元;鲢、鳙8元/千克,产值100240元。50亩池塘共计产值587360元,亩均产值11747.2元。

2.经济效益50亩池塘共计投入生产成本391800元,其中:饲料69吨、计289800元,鱼种3970千克、58000元,塘租0元,人员工资12000元,电费3000元,药费4000元,其他费用5000元。50亩池塘年利润195560元,亩均利润3911.2元。

三、结论

1.池塘80∶20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自推广以来,带动我县池塘养殖产量、效益上了一个新台阶,池塘养殖单产由原来的亩产不足400千克,增加到1000千克、甚至1500千克的产量,亩产值由原来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万元以上,促进了我县池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微孔增氧技术与池塘80∶20模式的结合,为池塘高产降低了风险,减少了病害发生,促进了鱼类的生长,保障了池塘养殖产量、效益的提升。

3.在主养工程鲫的池塘中套养斑点叉尾∫彩俏蚁匮殖户的一项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养殖模式。工程鲫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水温10℃左右,“四大家鱼”停止摄食生长,而工程鲫仍能继续生长。工程鲫食性广,饵料系数低,肉多味美,售价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篇4:青虾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现代餐饮业的不断发展,青虾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饮食品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其自身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而对于青虾养殖技术的研究是确保青虾养殖良好的重要前提,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青虾生长环境的适宜性,避免因为技术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生长问题,从而促进养殖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1青虾养殖的池塘条件

青虾是一种底栖动物,其基本上是围绕池塘底部和池塘塘壁来活动的。青虾一般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不适合生长于低氧环境。据此,对其养殖的具体条件做如下总结。

1.1池塘方面

在设置池塘时,要考虑到水源供应的充足,池塘中的水质是清洁无污染的,有流动性的,符合渔业用水的基本标准,并根据所养殖的青虾规模选择合理的溶解氧,保证水中的氧气和pH值是达标的。同时,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池塘的水深和坡度也要满足养殖标准,在池塘的外围还要配备增氧机,进水口处设置网布袋,避免其他鱼类的掺入。

1.2消毒施肥

如果养殖的池塘属于老塘,就要在清塘时加入水分,这样可以减少其敌害黄鳝和泥鳅等的存在,在全池内泼洒生石灰以起到消毒作用,消灭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在消毒后把发酵好的`有机肥等微生物制剂添加到池塘中,以便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

1.3水草和隐蔽物

池塘内的生长环境布置完成后,加入适量的水草和遮蔽物,水草可以选用轮叶黑藻,并掺入些许聚草,水草之间的行距和间距也要合理布置,水深处种植聚草,水浅处种植枯草。而且养殖池塘中,水草多时对青虾的生长和繁殖十分有利,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铺设部分网片,实现养殖的立体化,提高水体的综合利用率。

篇5:青虾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2.1调节水质,增加氧气含量

2.1.1把握施肥的时间青虾虾苗到幼虾这一阶段及晚秋时期,属于青虾施肥的关键时期,即在每年8-9月的高温时期,要保持池塘中水质环境的清凉,有充足的氧气,具体的施肥材料是复合型肥料,施肥量要依据池塘大小和养殖数量而定。

2.1.2合理注水通常在养殖的前后阶段不需要加入太多水,在养殖的中间时期可以适当多加入水,并保证加入水的清洁新鲜,这样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给青虾提供更多的食料,也可以有效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降低池塘水体的老化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水时,要保证水质良好,不能由外界带入有害物质。

2.1.3调节水体pH值水体在长时间的养殖过程中,自身的pH值会有所失衡,如果不及时进行调节,会对青虾的生长带来严重危害,在每个月度向池塘中泼撒2次生石灰,保证池中酸碱度平衡,一般约在7.5。

2.2优化放样模式,保证养殖密度的合理

2.2.1实行自行式繁殖生长模式首先,从青虾的繁殖过程来看,其繁殖速度很快,养殖户大都是以放样抱卵虾为主,实行的是自行式的繁殖生长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用性很高,但很容易导致青虾养殖出现“世代同堂”的现象,青虾的生长密度很大,导致最后的产量效益降低。因此,就要改变这种养殖模式,以放样虾苗为主,采取养殖两茬虾技术,注重精养而不是粗养。

2.2.2观察养殖密度,提高上市规格如果青虾的养殖密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养殖养料的浪费,最终的青虾产品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影响到最后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过小会导致水体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在改进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青虾的养殖密度。

2.3选择最佳的饲料,科学化养殖

青虾属于杂食性动物,两茬虾在整个年度中只有2个摄食量高峰期,也就是每年度的4-5月和8-10月,中间的6-7月份是青虾的繁殖旺盛期,不会有太多的进食,养殖人员要把握青虾的这一特点,准确合理地进行饲养,减少饲料的浪费。

2.3.1饲料的正确选择随着青虾池塘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养殖饲料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饲料对青虾的适合度也不相同。根据青虾自身生长特点,其对于螺蛳、鱼粉等动物饲料易于接受,而且对于植物饲料类的豆饼、米糠等也不拒绝,但是在具体的喂养上,要尽可能以颗粒状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持水质的作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2科学化养殖青虾在进食时间上,更喜欢在夜间围绕池塘觅食。因此,养殖人员可以把握这一特点,合理调整喂养时间,每日至少喂养2次,侧重于夜晚的喂养,并增加喂养量。

3小结

青虾在现代餐饮业中是很受欢迎的饮食种类,对于其的池塘养殖,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其生长习性特点,合理布置池塘的规模和进水量,并采用专业化的养殖技术手段,确保青虾养殖的高质高量,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6:系统设计测试论文

1MapX在不同开发环境下应用比较

此处列出VisualC++下部分工具对应的参数:miZoomOutTool缩小工具miArrowTool箭头工具miPanTool手掌工具(移动地图)miSelectTool选择工具miRadiusSelectTool圆形选择工具miRectSelectTool矩形选择工具以上为在VisualC++开发环境下的举例。

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将MapX作为控件插入ActiveX容器[9]中,然后通过设置其属性、调用其方法和响应其事件来实现相应基本工具。

地图放大工具实现如图1所示。

因为LabVIEW是用图标代替文本行创建应用程序的图形化编程语言,完成地图放大工具只需要把MapX的CurrentTool的参数(miZoomInTool)和Current-Tool属性节点相连接就可以。

此处列出LabVIEW下部分对应的参数,如图2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开发所需要的系统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只需要连接相应属性参数图标到相应的属性节点图标,编程较简单,减少了工作量。

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开发困难:1)应用VisualC++,VB,Delphi等开发相关系统属于主流,造成用LabVIEW开发可参照的例程比较少。

2)Labview程序设计是基于数据流的,如果忽略这一点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错误。

2系统功能的实现

2.1基本工具功能的实现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开发相关系统是可行的,MapX提供了几个常用的地图化基本工具,如放大、缩小、漫游、居中等。

地图缩小工具的实现:把MapX的CurrentTool的参数(miZoomOutTool)和CurrentTool属性节点相连接,如图3所示。

ToolNumber是代表自定义工具的常量,这个值可以是1到999之间的整数。

这里创建500来代表测距工具。

Type是决定工具行为的ToolTypeConstants值。

在这里,指定为使用户可以用该工具拖动鼠标来画直线的miToolTypeLine,常量。

Cursor创建为5,它代表miSizeCursor这个常量,地图漫游工具的实现:把MapX的CurrentTool的参数(miPanTool)和CurrentTool属性节点相连接,如图4所示。

在这里只列出所需要的基本工具程序,其他的可根据上述程序举一反三。

2.2自定义工具功能的实现MapX还支持自定义工具的设计,以满足用户特殊的需要。

这里以系统中的测距工具为例介绍自定义工具的设计。

测距工具的用途是确定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创建自定义工具,首先调用CreateCustomTool方法[10],如图5所示。

在CreateCustomTool方法调用过程中,指定了3个必选参数:ToolNumber,Type和Cur-sor。

ToolNumber是代表自定义工具的常量,这个值可以是1到999之间的整数。

这里创建500来代表测距工具。

Type是决定工具行为的ToolTypeConstants值。

在这里,指定为使用户可以用该工具拖动鼠标来画直线的miToolTypeLine,常量。

Cursor创建为5,它代表miSizeCursor这个常量,意味着当工具被选中时,它会以方向光标的形式出现。

CreateCustomTool有3个可选的参数,它们也取CursorConstants,常量值。

ShiftCursor指示应在Shift键被按下时出现光标,可选。

如果省略,Shift键对光标没有影响。

CtrlCursor指示应在Ctrl键被按下时出现光标,可选。

如果省略,Ctrl键对光标没有影响。

bInfoTips如果想显示infotips,设置为true,默认值为false。

当CreateCustomTool方法调用以后,编写实现自定义工具的相应程序。

这里主要用到ConvertCoord和Distance两个调用节点。

当调用ConvertCoord节点时把屏幕的Horizontal和Vertical坐标传递给ScreenX和ScreenY两个参数;MapX和MapY两个参数设置为0;Direction参数设置为miScreenToMap,这代表把屏幕的坐标转变为地图上的坐标(即经纬度);Distance节点用于计算两个点之间距离,把起点和终点转变地图上相应的坐标传递给X1,Y1,X2,Y2等4个参数就可完成两点间距离的测量。

具体实现过程如图6所示。

2.3定位功能的实现无线设备GPS定位就是对无线设备采集的GPS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可视化的过程。

无线设备GPS定位系统测试实验在山东理工大学大棚附近进行。

每一个无线设备在接收到采集GPS数据命令后,开始采集并且向系统发送GPS数据,然后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

这里以设备一为例,由于只需要经纬度两个数据,无线设备发送数据格式为$GPGGA,083435.00,3648.52284,N,11759.33423,E就可满足要求。

3648.52284为采集的纬度,表示36°48.52284';11759.33423为采集的经度,表示117°59.33423'。

这些数据还统一需要转化成度,如图7所示。

首先通过截取字符串函数从索引号17开始截取2个字符为纬度36°,从索引号19开始截取8个为纬度48.52284',再把把字符串通过分数/指数字符串至数值转化函数转换成数值[9],48.52284'除以60加上36°得出纬度值为36.808714°;同理得出经度为117.988904°。

得出经纬度后把纬度传递给AddSym-bol节点的X参数,经度传递给Y参数。

这样就可以在相应的坐标位置以符号的形式显示无线设备了,如图8所示。

3监控界面

通过无线设备GPS定位系统测试实验,完成了设备一的定位显示,如图9所示。

4结论

通过现场小规模测试实验得出,利用MapX控件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冬枣栽培环境因子监测系统中的无线设备GPS定位功能,效果良好,可以达到VisualC++,VB,PowerBuilder,Del-phi等完成的水平。

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对其进行功能的追加或者进行功能的修改,使其功能更加的可靠、完善。

作者:苏夏侃 杨自栋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篇7:系统设计测试论文

1关键技术

1.1模拟滤波电路设计由于测量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噪声,为此设计了有源二阶压控低通滤波电路,采用大电阻与小电容结合的方式,搭建了截止频率为31.2kHz的低通滤波器如图5所示,其频率特性如图6所示。

从AD8495输出的信号不在0~5V范围内,故设计了二级放大器。

1.2数字电路设计的关键技术1.2.1AD转换器信号经过模拟适配电路后需要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这里运用CC430内部自带的12bitAD转换器。

基于温度是一个缓变信号,因此其采样频率较低为25kHz。

而CC430的外部高速晶振为26MHz[7-8],经计算和实验验证其采样频率可达80kHz,满足测量频率的要求。

1.2.2无线射频(RF1A)电路设计系统采用CC430作为主控芯片,其将MSP430单片机与CC1101无线射频集成于一体。

运用软件SmartRFStudio对RF参数进行仿真[9],目前国内用的比较多的'免费频315MHz和433MHz,315MHz使用较多,易干扰,因此寄存器初始化中心频率设为433MHz。

设计中选用SMA接头的全向天线,天线阻抗为50Ω,只要设计相应的天线匹配电路,即可实现无线收发功能。

运用软件SI9000对微带线进行了线宽和铜厚设计[10],设计其线宽为55mil,铜厚为1OZ,经过实验验证,该射频收发模块在中心频率为433MHz,数据传输率为250kbit/s时,在300m以内可以实现准确的数据收发。

2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CC430的智能型无线温度监测系统控制终端的软件设计;二是上位机监测软件VB的设计[11-12]。

2.1控制终端的软件设计基于CC430的智能型无线温度检测系统的下位机控制终端是在IAR环境中采用C语言开发的,控制终端的主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

本设计使用的是无协议通信方式,其属于点对点的通信,即两个子系统通信独享一条线路。

其发射板和接收板之间采用中断来进行发射和接收,用LED闪烁表示响应,程序流程图如图8所示,其中图8(a)为射频发送程序流程,图8(b)为射频接收程序流程。

2.2上位机软件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采用VB开发,实现人机操作界面,界面如图9所示。

操作界面中显示当前的温度值,有温度上限及下限设置功能,当测量点温度超出阈值范围时,则会有报警,故障灯由绿色变为红色。

3热电偶校准与测试数据分析

为验证该系统的可靠性及精度,运用便携式干体温度校验炉对该测试系统进行了静态校准,如图10所示。

图中左边为K型热电偶的标准源,其测量出的炉内温度显示于左边的显示栏中,右边为实验所用的K型热电偶,热电偶的输出端接至该智能型无线测温系统中,测试结果显示于上位机的界面中,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本次试验的最大误差为0.4℃,精度在±1%以内,满足测试要求。

理论上,K型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动势与被测温度之间为线性关系,在Mathcad软件中对采集到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得到K型热电偶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图11中实线为标准热源的输出热电动势与被测温度间的曲线图,拟合出的方程为:y1=0.009·x+0.2911,灵敏度为0.009V/℃,相关系数为:R2=1,表明该标准温度源的输出热电动势与被测温度之间为线性关系且可靠性高;图中虚线为本测试系统的测试数据曲线图,拟合出的方程为:y2=0.0092·x+0.29,灵敏度为0.0092V/℃,相关系数为:R2=0.9995,与标准热源相比,其线性误差为-0.5%。

计算标准系统与被校准系统之间的相关系数,若满足ρ>0.9997则认为本次校准有效并采用该数据。

经计算得到:ρ1,2=1满足上述条件,故认为本次校准有效,该被校系统可以使用,满足要求。

4结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CC430的智能型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经实验验证:该系统能够准确测量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与参考文献中的系统相比其集成度高、使用方便、功耗低,使用专门的K型热电偶补偿芯片,且对系统进行了校准,提高系统精度;但是,其对温度数据监测是在上位机上实现的,不便于携带,故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将其做成便携式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

作者:岳晗 裴东兴 张单位: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篇8:论文管理系统设计

论文管理系统设计

1总体结构设计

对于绝大部分焊接企业来说,生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规范化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广义上来讲都是大同小异,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焊接企业有着不同的模式,而这是由于自身、外界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理想的生产管理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业务模块的设计也应该详尽而合理.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和企业调研并与该企业员工的交流,结合一些案例,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了系统功能,并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

1.1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该生产管理系统是用来代替企业传统人工模式,使部门员工能看到企业库存精准情况,订单的实时情况等,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生产空闲,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所以该生产管理系统包括的功能如下:(1)业务单据数据的录入和查询;(2)方便快捷的编辑各种材料数据,如焊条的收录、删除;(3)提供查询功能,诸如焊材的化学成分、用途等,并能及时查看库存情况;(4)提供以国家标准或其他标准为依据的焊条、焊丝、焊剂的检验规则、技术要求、实验方法等;(5)能够自定义配置仓库,例如仓库名称、库存分类、库存预警等功能;(6)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进行数据共享;(7)系统具有身份识别和严格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8)可以保存、输出、打印数据或文件;(9)支持数据导入和导出以及数据归类、汇总.

1.2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采用C/S(Client/Se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该模式是服务器和客户机合作完成的二层结构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为请求/响应关系,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安全性能高.客户端应用程序负责用户使用时产生的服务请求,将数据库请求发送到服务器;服务端主要包括各类数据库及服务器,主要用来存储、管理数据,响应客户机的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端采用Oracle数据库平台,客户端应用程序采用VisualC++工具开发.该系统主要由项目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质检管理子系统(如焊材和母材检验标准设计、焊材检验国家标准)、库存管理子系统、权限管理子系统构建.

2数据库设计

焊接企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企业数据量也较庞大,为了满足充分的交互性能,该系统采用了具有支持远程数据访问并且有大型数据处理能力的Oracle作为该系统的数据库平台.既满足了系统需求,也保证了较高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数据库的设计是否合理是该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依据企业实际业务流程规范,对所有数据进行完整性、规范性、标准性约束,消除数据的冗余,保证数据的唯一,同时严格规范业务流程,杜绝“跳线”情况发生,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数据库.

2.1业务单据数据库设计

业务流程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所以数据库必须按照业务流程来设计,以实现业务的协同处理,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例如采购管理里的采购到货单必须包含采购合同编号(或采购订单号),在收货时就能通过采购合同编号查询到订货时所签订的明细表,既保证了企业利益也方便数据的整理.同时数据库表建立外键也适用于只有一个单号,没有与之相关联的上一级单号这种情况,例如没有拟定采购合同的采购,或者一些仓库调拨、盘点一类.表单明细通过与表单主键关联,保证数据唯一性和安全性.业务流程主要是以各种单据来传递信息,单据与类别是多对多的关系,建立一个有层次关系的类别表,有利于后期的整理与查找.另外单据需要有上级的审核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进而在建立各种单据表时加入审核状态、审核人等字段.

2.2仓库焊接材料数据库设计

由于焊接企业资源数据包含母材、焊材(焊条、焊丝、保护气体、电极、钎料、钎剂等)、焊接工装及设备、焊接材料选配标准等,所涉及项目繁多,本文仅以对母材和焊材进行分析,为员工提供查询便利,也为焊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程序是企业员工直接使用的程序,将货品管理、项目、采购、销售、出货、生产管理、库存采用插件方式加载到同一框架中,以便为不同的焊接企业模式定制.该客户端按照企业业务流程来设计,满足企业运作操作需求,例如数据的录入,单据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又例如①查询数据库中的焊材国家检验标准;②在焊材国家检验标准基础上设计符合自己企业检验标准;③资料库中母材和焊材数据的完善和查询.另外,用户可以通过输出接口程序方便以word形式输出单据,同时涉及到的图片、文档、资料等均以附件形式上传、下载.

3.1授权系统

授权系统是为了确保工作按顺序进行而采取的一套工作正式审批程序.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系统权限不仅定义到子菜单,更进一步定义到单据的操作按钮,兼顾资料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多级审核权限控制,清晰定义每个操作者的查看、新增、修改、打印等权限.

3.2系统设计

生产管理系统主窗体有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和客户区域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客户区域分为两块,左边区域为业务管理项,包括项目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仓库管理和系统设置.右侧区域则为显示业务操作具体内容.每个管理项展开后都有与之相关的业务操作选项和共通的账号信息选项,系统设置则包含一些用户能自定义的数据.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业务运作效率,系统流程设计活动图6中采用了以一概全的表述方法.另外,由于企业每个员工所拥有的权限不同,所以该活动图只表述一次业务操作.

3.3焊材检验设计模块

质检管理项中,通过厂家提供的焊材资料,查询相关的焊材国家检验标准,并将内容显示与系统页面中,如果该企业入厂检验标准高于国家标准,那么通过点击页面编辑按钮,修改为符合企业的入厂检验标准,审核后另作保存.如图6中的质检管理模块.

3.4资料库模块

系统对于母材和焊材的数据有着较为完整的归纳,能便捷的添加数据,例如母材类别、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疲劳强度等)、物理性能(弹性模量、泊松比、热导率等)等.

3.5查询模块

通过单号来查询单据是最简单、便捷的方法,但是只有单号的查询是无法提高企业效率,所以不同的单据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查询页面,而每个查询页面都能实现多条件查找,条件的筛选是根据企业需求来拟定.最后获取的结果会在页面的一个报表控件中显示,如果查询单据中包含明细,在报表记录被选中后,点击详情就会显示完整数据.如果有相应的编辑权限,就能对其进行修改.

4结论

本文介绍的焊接企业管理系统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采用C/S结构模式,利用面向对象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并采用插件的方式,为不同的焊接企业模式定制.业务的全面、流程的严谨是该软件所需的基本要求,相较于其它系统软件,在拥有一些共同的功能上,扩展了较完整的母材、焊材数据的添加;提供焊材检验国家标准或其他标准并支持修改等功能,这些都对提高焊接企业运作效率有着显著帮助,对企业的发展和业务拓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论文管理系统设计]

篇9:弱电系统设计探讨论文

弱电系统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从目前弱电设计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设计工作之所以不令人满意的几个原因,随后重点阐明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规范设计程序与内容对改善设计状况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设计应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的观点,最后详细叙述了弱电设计的几个步骤、每一步的大略工作内容及其设计部门的分工协调。

关键词:弱电系统设计现状程序步骤需求内容分工

1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一个优秀的弱电设计更是如此。然而,目前国内的弱电设计工作现状还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弱电系统的子系统多,所牵涉的高新技术多,现有的理论体系,规范不很完善,有些焦点问题还未形成定论,目前成功的、值得借鉴推广的工程建设经验寥寥,这些是造成目前弱电设计难度大的客观原因。

(2)优秀设计人员的匮乏及其广大设计者的素质亟待提高则是人为原因。现在的一些弱电设计者往往是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实际和用户需要,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档次,设计千篇 一律,毫无特色与新意,这些设计造成许多弱电工程“先天不足”。弱电的高科技性与复杂性需要设计者(特别是总设计师)有高素质,他至少具有广博的计算机、通信、电气、水、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技巧和对新技术敏锐的前瞻能力。

(3)与其它土建、水暖专业不同,弱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专业、单位人员的制约这是专业性质所决定的。如:往往在工程后期设计才能全面展开,造成设计时间紧张,来不及深思熟虑;工程实施中招投标行为规范,系统产品随意变更,造成许多设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与装修严重脱节,用户要求的不恰当、不明确,使设计人员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用户功能随时变更,更给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4)人们(包括许多业主,政府主管部门、一些甲级设计院、大型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公司)对整个弱电设计存在误区,对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不很明了,在整个设计“接力棒”中,设计者间的水平存在差异,设计分工还不合理。

综上分析,要使弱电设计面貌有个质的改善,除了需要全行业加大投入,积极促进弱电专业的理论深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高校行动起来)积极培养出高素质设计人才这两项需长期努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效较快的办法就是改变观念,理顺整个建设工作程序,加强宣传与规范,使人们对弱电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由混沌走向明了,并充分保证设计人员素质的一致性,就能改观弱电设计的被动局面,如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大家都了解并都遵守规矩程序,才能使设计走向规范化。那么,一个典型、完善的弱电设计应包括哪些步骤与内容呢?我想至少应包括规划设计、总体设计、详细(工程施工)设计以及修改与扩充设计四大部分,并且弱电设计工作应贯穿工程的全过程。

2规划设计

为了使设计更加合理,就必须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规划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很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轻视的工作,它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提出规划(初步)设计方案和可行性研究三步。用户需求分析:设计者应首先通过与业主口头交谈、讨论和分析研究收集用户对弱电系统所提出的设想、要求和问题,限定弱电系统所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者整理用户的需求,对业主的要求明确化、定量化,形成科学的、严格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即: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方面结合现有的产品和各类相关技术确定系统目标。

规划(初步)设计:在确定系统目标基础上,设计者应围绕用户需求和建筑物的功能,从宏观角度对弱电系统的总体规模和性能指标、各个子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指标、所选用的技术和如何实现等进行叙述和论证。使用户系统有一个总体概念和了解,对今后的实施和经费做到中心有数,同时它也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文档资料。规划设计方案一般包括:目标系统的总体概貌、目标系统的总体结构、各子系统的描述。其中各子系统的描述包括:系统目标、系统布线结构、系统实施计划、系统经费概算。规划设计方案要注意以图文并茂的形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设计意图充分表达出来,以供有关决策和技术人员作为论证和评价的基础。

可行性研究:在规划设计方案出台后,则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即主要对该弱电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只有在调查判断过程中,确认建设该系统符合上述三条时,才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1 建设的必要性

许多弱电子系统具有很高的优越性,但必须注意并非一切情况都可选择该系统,应当根据使用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十分必要的场合安装此系统。总之通过调查,初步确定不同的技术方案,然后再通过方案对比证明安装此弱电系统具有明显优点时,才可实行,而对于一些可以用其它装置或方法进行的场合,就不要安装该子系统。

2.2 经济的合理性

经济的合理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设备的选型和工程的投资费用合理;二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合理。即:建设该子系统,从经济效益上应当是合算的,也就是说系统本身的折旧费和维修费的总和应当小于使用这种系统在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工作)质量、保证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里所谈的效益是指系统本身直接创造的效益和间接创造的效益之总和。总之安装系统要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确定其具备经济的合理性时再行实施。

2.3 技术的先进性

对于系统的设备选型、组合方式等设计内容要注意技术先进性。所谓技术的先进性是指一种设计方案既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又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而且还具有目前比较先进的水平,起码不能选用目前已经淘汰的产品,但是也不应该盲目追求先进,尤其选择进口设备或引进全套系统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要考虑用户单位的'技术水平,将来国内的设备维修能力和配件来源等情况,以防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维修工作困难。

3总体设计

从总体设计开始,设计人员将根据用户需求书和规划设计方案,考虑实际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如果说,在上一阶段,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话,那么,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这是一个从目标系统到具体实现的逐步细化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是对目标系统的统筹和设计,是对初步设计的修改、补充和深化,它包括:系统功能设计、集成设计、逻辑设计、应用设计、协调设计、流程设计、环境设计等。

4详细(工程施工)设计

工程施工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施工图设计,它是系统技术设计和施工平面图设计的总称,通常在系统初步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后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工程施工图设计首先是将系统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中较原则的软、硬件配置,系统功能要求作细致全面的技术分析和工程参数计算,取得确切的技术数据后,再绘制在施工平面图纸上。特别是集成系统更需要对其有关子系统在各专业方面的安装工艺、接口界面等提出详细的要求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对于土建施工中要求预留孔洞、预埋件、线槽和桥架的的敷设也需在施工图中有明确的位置、尺寸、走向等,对于系统所需监控和管理的各类定型机电设备产品的施工安装图绘制也应采用《国家标准通用图集》以便节约工时和加快施工进度。

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

(2)作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

(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

(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

(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

(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

系统工程施工图纸一般包括:图纸目录、施工总体说明、各弱电子系统系统图、系统管线平面图、弱电井、机房的布置详图、系统配线与端接图。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5修改、扩充完善设计

修改设计:在弱电系统施工安装后,经过系统、分系统联试并对系统的功能、指标测试,如果发现功能、性能指标不达标或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修改设计才能满足系统的应用需求。扩充完善设计:建筑的弱电工程从立项到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评估及验收大约要2-3年的时间,这样一个长的生成周期,由于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验收时会提出系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扩充设计。扩充设计的内容完全取决用户的需求,扩充设计工作做好了,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系统的规划设计到系统扩充设计的完成,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完成了一个设计周期。在这个设计周期中,设计部门与人员通常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国内目前能够承担弱电设计部门主要有:一部分甲级设计院从80年代以来,在竞争浪潮中,不断改变过去靠皇粮和沿用苏制设计体系的老路,受商品经济与欧美设计施工体系的冲击,改革正在加速进行之中,跟上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但大多数设计院在掌握与应用世界最新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等方面明显存在缺憾。而系统集成商是国际上80年代兴起的一种服务商,他并不直接从事硬件和软件的生产和开发,而是活跃在用户和制造商之间,根据需求设计系统建设方案,选择不同厂家进行组合,以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用户建设一个适用的系统,并承担对用户的培训和进行跟踪服务。涉及到众多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弱电设计,欲想让设计院“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从设计的步骤、内容和设计院与系统集成商能力与工作方向来看,规划设计和总体设计由有实力的甲级设计院来进行,详细设计和系统修改扩充设计由系统集成商来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工搭配。即:设计院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总体方案与系统设计,并解决好与其它专业设备及其管线间的施工配合。系统集成商在设计院的指导下进行详细、修改、扩充完善设计。

参考文献

1陆伟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

3李林.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4张瑞武主编.智能建筑

5杜成章.建筑智能化的系统设计

篇10:斑点叉尾t池塘养殖技术探讨论文

斑点叉尾t池塘养殖技术探讨论文

摘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斑点叉尾t是在引种方面比较成功的一种大型淡水鱼类。从越南鲶鱼被美国列为倾销产品后,我国的斑点叉尾t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开拓了国际市场,而且国内的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起来。

关键词:斑点叉尾t;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t又称沟鲶,属鲶形目pt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美国中部流域和加拿大南部的部分地区,喜在清澈、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或咸淡水水域生活。斑点叉尾t因适应性广、食性杂、生长快、肉质上乘、抗病力强等特点,曾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加工的优质淡水养殖品种。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该鱼,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现已在国内大部份地区进行养殖了。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头小,吻稍尖,口亚端位,头部上下颌具有4对灰色触须,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型较长,前部宽于后部,体表粘液丰富,光滑无鳞,侧线完全,皮肤上侧线孔明显。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具有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鳍均为深灰色。

1.2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t属于广温性淡水鱼,生长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溶氧4.5mg/L以上,pH值为6.5~8.9。斑点叉尾t属于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河流或湖泊等富有砂砾、石块的底层,喜在阴暗处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特点。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等为主。以后逐渐偏食于个大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有机碎屑。斑点叉尾t是典型的雄鱼筑巢鱼类之一,一般雄鱼在与雌鱼交尾后会赶走雌鱼,一直守护受精卵发育至孵出鱼苗。所要求的产卵温度21~29℃,最适温度26℃,若水温超过30℃,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不理想。据统计,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t的繁殖季节为6~7月。

2养殖技术

2.1池塘设计与修整

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体中的溶氧量4.5mgMm3以上,PH值6.8~8.9,适宜透明度35~40M左右。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为3~5亩,池深1.8~2.0m,水深1.2~1.5m,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cm。提前整平池底,清除池塘内的'杂草及杂物等,用生石灰2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暴晒一周。

2.2鱼种的选择和放养

根据斑点叉尾t的形态特征选择优质、健康、体形、体色、体重大小合适的个体。放养前,要用2.5%~3%食盐水浸洗5min左右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5~10min,池塘主养斑点叉尾t有多种放养方式:第一种,轮放轮捕每次捕起达上市规格的个体后,再补放一些小鱼种,保持一定的池塘密度;第二种,年初一次放足鱼种,养到年中将达上市规格个体鱼捕起,捕大留小,逐步分疏,多次起获,适当增加放养密度;第三种,年初一次放足,养到年底一次捕获。

2.3投喂技术

2.3.1饲料选择。选择专门的斑点叉尾t鱼种的人工配合饲料,最适合用浮性饲料为好,粗蛋白的含量要求达到38%~40%,且动植物蛋白比例为1:10,使用的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2.3.2饲料投喂量。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量含量在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含量因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料率为3%,饵料的投喂量因根据水温p水质p气温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2.3.3投喂方法。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根据水色、天气、水温、水质、气候变化,以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为宜。的观察情况

2.4常见鱼病和防治措施

2.4.1小瓜虫病。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小瓜虫引起,是斑点叉尾t的主要疾病之一;肉眼可见其皮肤、鳍条有白色点状囊泡,鱼体消瘦、活动迟钝,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用0.002~0.0025%L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10~20min,隔天再洗一次;用2ppm硝酸亚汞溶液浸洗病鱼1~2h,疗效甚佳,但不宜全池泼洒。2.4.2水霉病。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是斑点叉尾t的常见疾病之一;肉眼可见絮状菌丝,水中更为明显,患病鱼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多因运输或捕捞等操作中损伤引发。防治方法:改善运输方法,待鱼种运到后用3%食盐水浸泡鱼体15~30min,预防效果明显。2.4.3预防措施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若要鱼健康,病得提前防。通常放苗时先用2.5%~3%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min。养殖期间,每月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或每15d用0.3~0.3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若发现鱼病,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另外,食用鱼上市前必须保证20d以上休药期。

3日常管理

定期使用水质测定仪测定池水有关指标,关注水质变化;定时开机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1/3。定期用生石灰20千克/亩消毒、调整水质一次。早、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生长、病害等各种动态,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吴晓慧,介子林.斑点叉尾t人工池塘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03).

[2]胡红良.斑点叉尾t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水产[J].,(08).

[3]吕书成.斑点叉尾t人工养殖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7).202农林科技科技风10月

篇11:设计小型液冷系统论文

引 言

电子设备元器件一直是朝着提高集成度、减小元器件尺寸及增加时钟频率的趋势发展。高集成度、微小的元器件尺寸及大时钟频率带来的是元器件功率和热流密度急剧增加而产生的过高温升。实验证明,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与温度成反比。在传统热设计中,散热方式以传导、自然冷却、强迫风冷为主,随着元器件热流密度的不断增大,传统散热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要求,液冷技术比空气冷却效率高出 100~ 倍,液冷散热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机载电子设备。在航空应用环境,对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尺寸和重量有严格要求,因此液冷系统的小型化研究十分必要。

1 液冷技术及液冷系统原理

液冷技术是指冷却介质为液体的冷却技术。其原理就是利用冷却液的流动带走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发热元器件的温度。液冷系统主要由液冷散热器、循环管路、泵、储液箱、二次换热器 5 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冷却介质在泵的作用下从储液箱泵出流入液冷散热器内,将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再经过二次换热器将热量散发到空气热沉中,冷却后的液体再次流回储液箱,如此循环往复来达到控制元器件温度的目的。

篇12:设计小型液冷系统论文

在标准 1ATR 机箱内设计液冷系统并实现液冷系统的小型化。小型液冷系统自带冷却液驱动、存储、二次换热系统,仅需要飞机提供冷却空气,即可实现高热流密度元器 件 的温 度 控制 ,可 以有效解 决高热流 密度元器 件的散热 问题。

小型液冷系 统主要由驱动模块、液冷散热器、空气/液体二次换热器 3部分组成。驱动模块为小型液冷系统提供冷却液的驱动、存储、冷却液流量控制;液冷散热器对高功耗元器件进行散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液冷散热器内的冷却液,冷却液将热量带出,达到控制元器件温度的目的;空气/液体二次换热器将冷却液吸收的元器件热量散发到空气热沉中,使得冷却液温度降低,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小型液冷系统的设计方案见图 2。驱动模块插入机箱的插槽内,空气/液体换热器嵌入在机箱侧壁上。储液箱中的低温冷却液在驱动系统中微泵的作用下流入液冷散热器中与元器件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高温冷却液流入机箱侧壁与冷却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冷却液热量散失到环境中后重新回到储液箱中,如此循环。

2.1 驱动模块的小型化设计

驱动模块小型化设计主要是将微泵、储液箱、电源及控制电路集成在一个模块内,以实现驱动系统的集成化、模块化、小型化,必须从组成系统的各个部件入手。

1)泵的小型化。受驱动模块内部安装空间的限制,小型液冷循环系统采用微型泵来满足小型化要求。选择泵的型号前应精确计算系统流动阻力和冷却液所需 的 流 量 ,根据系统流阻曲线与泵的工作曲线选择合适的微型泵,应尽量使所选泵在其高效工作区范围内即额定工况点附近运行。经过系统流阻及冷却液流量精确计算后,本系统选择微型齿轮泵,微型齿轮泵具有自吸能力,通过电机控制流量,流量精度高,体积小,能够满足系统对压力、流量及小型化的要求。

2)储液箱的小型化。根据传热理论精确计算系统所需的冷却介质流量,储液箱中冷却液出口应设计在储液箱底部低点,内部应设计斜面以避免死水区的形成,以便有效利用冷却液,实现储液箱小型化要求。

3)电源及控制电路小型化。根据微型齿轮泵供电要求选择微型电源模块,根据驱动模块内部空间设计微型控制电路,控制电源模块输出 0~5 V 的电压,调节齿轮泵电机转速,实现对流量的精确控制。

2.2 液冷散热器的小型化设计

液冷散热器小型化设计关键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换热效率的最大化。通常液冷通道的设计对实现高效换热至关重要。

在液冷框体内设计流道,通过冷却液在液冷通道内的流动将元器件热量带走。液冷通道设计为蛇形并联管路,蛇形通道增加热交换时间及面积,并联管可有效降低流阻,同时避免堵塞,提高可靠性。

通过对液冷散热器进行热性能仿真,优化液冷散热器内部流道结构形式,增加冷却液流动通路尺度,增加有效换热面积,降低热源温度,有效提高液冷散热器散热性育。

3结语

机载电子设备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功耗不断增大,同时又对“小、低、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将液冷系统设计在一个标准IATR机箱内,对液冷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小型化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电子设备液冷系统二次换热器嵌入式设计方法,将电子设备机箱侧壁设计为液冷系统二次换热器,极大地缩小了液冷系统的体积,实现了液冷系统的小型化。小型液冷系统自带冷却液驱动、存储、二次换热系统,仅需要吃机提供冷却空气即可实现对高热流密度元器件的温度控制。通过实验,测试了该系统的高效散热性能,与传统风冷机箱相比,元器件温度大幅下降。该小型液冷系统具有结构紧凑、维护方便、换热效率高等优点,为后续电子设备液冷系统高效散热及小型化设计提供参考。

篇13: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论文

校园一卡通系统不但具有身份认证、消费管理等功能,而且还应该与学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起来,使用共同的数据中心平台和数据库,实现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为此,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应该包含相关的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综合门户系统、第三方系统接口等内容。系统架构采用三级平台结构:数据中心作为一级平台;银行、财务等各管理中心作为二级平台;各应用系统为三级平台。其中,一级平台是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核心;二级平台实现银行系统、校内卡务管理中心、各终端机的互连互通,完成用户的各种银行业务和信息管理功能;三级平台完成与校园卡相关的各种应用功能。

篇14: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论文

安全性是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最重要原则。该原则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手段,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体内容包括IC卡、读卡终端、应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的网络传输、存储、管理等运行机制。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密切注意科技的发展,不断采用新的安全标准对系统进行评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开放性是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在设计上应规划出多种不同的标准及非标准的接口,以供如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第三方应用系统接入,接口规范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提供一种或多种,如应用程序动态接口、Web-Service等。

篇15: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论文

3.1数据库平台选择

在数据库平台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如考虑到稳定性,可以使用当前性能最为稳定的Oracle10g数据库。如考虑性价比,可以使用性价比较高的SQLServer数据库。操作系统同样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性能稳定的有UNIX,性价比较高的有LINUX,与SQLServer数据库搭配较好的有WindowsServer系列操作系统。

3.2转储数据方案设计

对系统要转储的数据表是否转储、保留天数、转储方式(全量、增量),转储后是否删除原始数据等这些参数进行配置。考虑到学生放假问题,则系统规定原始表至少要保存6个月的数据。转储时间可分为自动设置和手动设置两种。

3.3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系统架构采用三级平台结构,涉及到的网络结构类型有多种,如校园网、VLAN虚拟局域网、RS-485总线网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数据存储、数据通讯、系统密钥、网络访问、应用系统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3.4第三方接入方案

一卡通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信息管理。因此,必须为第三方应用软件提供标准、统一的接口。第三方应用软件与一卡通系统对接后,可以实现信息的统一管理、工作的协同进行以及信息的同步处理。对接时可以采用基于TCP/IP网络来传输数据。应用软件可以使用应用服务层、Web-Service层提供的多种接口实现,如数据库视图映射、协议通讯包、Web-Service应用、传统DLL接口、卡操作接口等。

3.5系统运行结构设计

系统运行特点是采用电子钱包的方式,在运行过程中支持的`运行模式有两种:脱机模式、联机模式。这种系统运行结构设计方式灵活,可以为移动式收费提供技术支持。设计有终端设备的权限集中控制管理功能,从而保证终端设备在接入时具有相应的合法性。具体实现是通过数据通讯网关,7*24小时不间断地对联机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6一卡通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

为了使一卡通系统数据库在突然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相关数据容错处理方案。具体实现法可采用诸如中心数据库双机热备、异地数据库NAS备份、二级缓存机制等措施。

4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能够实现全校范围内信息的互联互通,多种信息的共享。该系统不仅具有消费功能,还具有完备的信息管理功能。它的投入使用必将为提高学校数字化生活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16:地质剖面绘制系统设计论文

绘制剖面之前,首先要了解钻孔的具体分布状况,以此确保钻孔位置的选取合理。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施工人员应当将矿区位置确定好,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钻孔平面分布图,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根据平面图的具体分布情况了解钻孔的信息,例如:标高、坐标以及钻孔号等,这样就能够对钻孔的剖面图、三位柱状图进行确定,然后通过专业计算软件计算数据模型,以此掌握图纸上每层地质的具体信息。MapGIS,实质上就是一种计算机数据模型计算软件,是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目前来看,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迅速,地质研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技术原理对图纸进行仿真与设计。虽然,现阶段剖面图、地质柱状图的相关成图软件十分多,但是大多数软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在于软件的地域性,通常在更换一个矿区之后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需求的有效满足。而MapGIS具备的规范性较强,打破了一系列情况的约束,可以数据化计算不同的图形,同时矿区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对图片尺寸、字体大小进行自定义编制。MapGIS能够统一连接图形上的面、线、点,构造一个三维结构,以此使地质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剖面图、地址柱状图的基本信息。

2矿山地质剖面图绘制模块研究

绘制模块,实质上就是矿山地质剖面研究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状况完整的反映出来,通过模型更加具体、形象的将每一个地质结构展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地质剖面绘制的数据模型与计算模型,以此了解与掌握绘制模版的主要类型。

2.1地质绘制模版剖面计算模型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结构的形象性,图形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应当由上往下进行分局调整,这样不仅能够将结构布局更为直观的展现出来,还能够便于管理。对于最终的计算模型图形而言,主要是由一些简单图形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而每一个简单图形又是由相应的基础图元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必须确保图纸的层次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质剖面图具备的几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中的相似点;同时,通过点、线、面对钻孔、地质结构的分布进行统一整合,这样就能够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地质剖面图。

2.2钻孔柱状图模块的设计分析

柱状图,实质上就是一个地质图件,通常是用来对某一个矿区地层的`布局进行反映,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性柱状图进行绘制。这些柱状图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样式差异较大,而且不同种类的柱状图在用途方面也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①岩性柱状图的形成。由于钻孔柱状图的样式呈现多样化,在作用上有较大差异性,因此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按照使用者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绘制。

②岩性柱状绘制的算法。在绘制钻孔柱状图的过程中,对于岩性柱状的绘制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钻孔中不同的岩性主要是由一系列矩形共同组成的,长短不同。通常,能够通过MapGIS的添加线芳芳对每一个岩性柱进行描绘,基本上在将矩形的四个点进行确定之后就能够保证描绘的质量,计算过程主要按照逆时针方向从左上角开始对点的坐标进行收集,然后将第一个坐标与最后一个坐标重合在一起,以此形成矩形。

③层次结构模型。按照钻孔柱状图的具体样式,可以从中发现钻孔柱状图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图案、文字、矩形以及直线等,然后可以通过MapGIS’t的点、线、区三图元进行组合分析。

2.3钻孔平面布置图

钻孔平面布置图,实质上就是对子图片的二次诠释,通过计算数据编程软件,对钻孔信息表中的坐标、标高以及钻孔编号等进行信息诠释,例如:通过X、Y坐标,对钻孔桩子图中的具体位置进行确定;同时,在绘制过程中,应当介绍钻孔的基础特性,例如:坐标位置、标高以及钻孔编号等。从钻孔平面布置图方面来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使用者能够更加直观的对钻孔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更加详细的绘制地质剖面图与柱状图。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的优势,能够加快矿山地质剖面绘制系统设计中相关数据的采集、成图,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图形属性,以此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1.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2.池塘养殖淡水鱼的关键技术

3.草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4.养殖论文

5.校园广播系统设计论文

6.公路工程系统设计的论文

7.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论文

8.饮水质量检测系统设计论文

9.高层住宅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论文

10.空调系统优化设计的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