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2023-04-10 08:21: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今天吃俩泡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篇1: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速度”到90年代的“浦东变化”,再到21世纪环渤海地区的异军突起;从沿海开放、中部崛起,再到西部大开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这是8月28日拍摄的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一名法民众眼中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会生活得更好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 一切都没有可能

循序渐进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访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

新华网莫斯科10月8日电(记者孙萍 刘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一步一步取得成功,”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他认为,循序渐进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

1957年,季塔连科第一次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中文。此后,他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感情深厚。他研究中国长达50年,并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

季塔连科说,苏联时期对待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态度比较谨慎。后来,随着国家关系的好转和中国的日益发展壮大,俄罗斯人越来越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改革开放政策是呕心沥血之作。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共同艰难探索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中国出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3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则“是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体现”。

季塔连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政权能够解决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最重要的特征,创新能力和决心使党和政府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得以进行持续、深入的变革。

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政府推行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确保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理解政策的意义,并充分考虑到民众对变革的承受力,让大家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改革开放的渐进性质决定了(推行政策时)理论上的全面研究和小范围的试验性检验,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季塔连科强调。

季塔连科还说,在他眼中,中国这个诞生过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古老国度,如今虽已屹立在世界舞台的显要位置上,但从未有过野心,始终保持着谦谦君子的风度。

篇2:改革成功的因素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的12月开始的,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进行,又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时间过去30多年了,回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要说我国改革开发的历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他把中国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后,确定开放的道路的。先说横的比较。所谓横的比较,是把中国和当时的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发达都是开放的,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和其他国家的不足,才会奋起追赶,才不会夜郞自大;纵的比较是把现在的中国和历史上发达的时候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上中国处于先进时期,都是海纳百川,是开放的姿态,而不是封闭的状态。相反历史上闭关锁国时,中国则开始趋向衰败。这两种比较说明中国应开放。再说改革。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而当时我国的生产力的水平非常落后,农业,由于实行公社制,人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广大农吃不饱饭,甚至发生广东地区的农民偷渡到香港的事情。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也非常落后,拿中德(西德)的煤炭生产相比较...

篇3: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综述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沿海城市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经济开放区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篇4: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篇5:当代中国改革成功启动的历史因素分析

三、中国传统计划体制中“条条”和“块块”的有机结合,成为改革成功启动的体制原因

毛泽东对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这两次改革,到“;那个时期”结束前,已经形成了以地方分权和“蜂窝化”为特征的经济模式。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成为了之后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以“块块”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体制外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启动得益于农村改革的成功和非国有部门经济的发展壮大。在以“块块”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更多建立非国有企业的动力和权力。这种体制环境直接促成了改革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通过这种计划体制外的增量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启动时期获得了巨大成功。

其次,中国在改革前形成的以地方分权和“蜂窝化”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以“块块”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比传统的计划经济更适于采用局部改革和改革实验的方式。第一,由于之前毛泽东对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的瓦解以及鼓励地方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国经济出现了分割化的趋势,地方经济之间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得局部改革和改革实验的不利影响不会影响到全国。第二,在以“块块”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地区的层级制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很弱,因此,这种独特的经济管理体制对制度变迁有更多的适应性,会因地区的不同产生更加灵活的政策选择。由于以上两个因素的存在,中国政府可以放手让地方政府搞改革特区而不会影响整个经济形势,也可以根据局部改革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政策实现改革的顺利启动。这是中国改革成功启动的重要条件。

再次,由于毛泽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客观上使计划之外还存在着大量非计划经济的因素。“在农村,主要表现为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包括自留地、家庭副业和以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农产品和城市产品收购的非计划部分,社队企业等;在城市,表现为城镇个体经济,大量的城市集体企业、小国有企业,以及“那个时期”中由于秩序混乱而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物资串换、地下经济等。”[12]大量非计划经济因素的存在,为之后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初始条件。一方面,改革初期非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使改革带来重大实惠,这提高了广大人民对于改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非国营经济的发展也给国营企业带来了压力,迫使其改变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四、毛泽东对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之后农村改革的成功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代中国的改革最先在农村启动并获得了成功,这与改革之前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发展农业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集中力量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办工业。这些在后来都程度不同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农业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始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江西省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建国后,毛泽东十分关心水利建设,尤其重视大江大河的整治和兴建大型水利工程。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标志着治淮工程全面启动。此后,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昔日灾害频发之地成为了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为了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1952年毛泽东专程考察黄河沿岸情况。毛泽东叮嘱当地的负责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3]经过大规模的治理,不仅使黄河的灾害得到了控制,而且还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了粮食高产区。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为了彻底根除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毛泽东认真听取各方面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并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原则。[14]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大江大河都基本得到了治理,水患得到了控制。这是改革启动后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

其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社办工业。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奠定了改革启动时乡镇企业兴起的工业基础。毛泽东把农业机械化当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1955年7月,毛泽东就曾对农业机械化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为了推广农业机械化,毛泽东在中央设立了农业机械部,在各省分设了农业机械厅或局。1966年4月,中央转发了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设想的文件和经毛泽东审阅同意的批语,批语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强调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5]1971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提出到1980年全国农、林、牧、渔业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16]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毛泽东时期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毛泽东还积极主张通过农村自建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由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办社队工业既可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也可以为推进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社队工业的发展出现过几个高潮。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就是社队工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

再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的组织建设。毛泽东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合作化。无论是农业合作化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一种生产关系,其衡量标准应该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化在实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积累。毛泽东看到了农业合作化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他想通过提高公有化程度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这样的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毛泽东时期的农村合作化组织无疑给今后农业走合作化的道路积累了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时期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实践为今后再度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将农民组织起来打下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15.

[2][3[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2.

[4][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3-234.252/234/2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4.

[7][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12.100.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41.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8.

[11]中国统计年鉴(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113.

[12]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48.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工业五十年—新中国工业通鉴(第五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6.

【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相关文章:

1.沃尔玛成功的因素

2.淘宝网成功因素分析

3.小米成功的几大因素

4.脑白金广告成功的因素

5.经济生活企业成功的因素

6.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因素

7.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

8.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环境因素分析

9.聚美优品成功的因素

10.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的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改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