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 全文及译文
“crus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太极图说 全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太极图说 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大脑就是太极图
大脑就是太极图
大脑的太极图,阴极部分表示的是潜思维,阳的这一部分表示的是显思维,一个幽一个明。我们人在没有语言之前,不会说话的时候,是潜意识为主的。只有通过潜意识进行思考和交流。但是自从会说话以后,显意识就飞速地发展,潜意识就被压抑下去了。所以说,现代人的思维就形成了潜意识和显意识两种思维,下边是深层的潜意识,上边是表层的显意识。 潜意识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它是人类进化的很长时间里,千千万万年以来祖祖辈辈的人积累的智慧,这是一个暗流,而上边的表层意识,是表层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意识它们能够沟通吗?我们要运用它们的话,能调动潜意识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能够调动我们的潜意识,也能够促进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沟通。 太极图中一阴一阳,阴和阳是在的什么地方沟通的'呢?阳极避阴,阴极避阳,阴阳的交接处就是阴阳转换的地方。“阳极避阴”就是说我们思维在白热化的状态下,在显意识思维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可以和潜意识沟通,就可以出更多的智慧。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他有个故事叫“李白斗酒出诗篇”,我们看李白写出诗来的时候他要喝一斗酒,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这就是说在阳极状态下,他就可以调动潜意识。这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处在一种白热化的状态下的高度集中,就很容易形成这个阳极避阴,把藏在深层的潜意识调动起来。一旦调动了深层的潜意识,我们的思路就会很快,智慧也就源源不断地出来。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切干扰没有的时候,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说智慧就如喷泉一样的喷出来。 显意识的高度白热化可以调动潜意识,有的时候潜意识也会经过梦境等直观的体验体现出来。比如说发现化学元素苯的化学家,研究了很长时间,白天苦思苦想都想不出来,结果就在梦里边梦到了结果。梦里边就是这个潜意识的显示。显意识是外向的,在白天的时候是最明显的;潜意识是内向的,在夜晚的时候容易出来。 当然我们也能知道,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说他没有经过非常艰苦的脑力思考,即使被砸了脑袋也是发现不了的。就是说苹果树下如果是别人,是不会发现这个万有引力定律的。所以说智慧是不光顾懒汉的,只有在经过了白天激烈的思考以后,到了夜晚的时候睡着了,或者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下,潜意识就比较容易同显意识沟通。篇2:用Fireworks制作太极图
太极图又称“阴阳鱼”,其图案呈圆形,由两条不同颜色的鱼组成,故称为“阴阳鱼”,又称“双鱼”、“万物太极本源图”,如文中后面的图所示,这个图像效果看起来似乎不难,但实际做起来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本教程主要是灵活运用了Fireworks4中的小刀(Eraser)切割路径,并且用join命令使几条开路径合并成一条闭路径,然后进行填充来达到效果。当然刚开始的三个圆形的排列也需要十分小心,否则会使最终的图形错位。使用Fireworks这个图像软件时,你要善于观察Info面板中的数值或者在面板中改变它,这可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方便。希望你会喜欢这个简单又不失灵活的教程。好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效果的制作方法吧。
注:本教程以英文园Fireworks4来制作,不加汉化,所有专业词汇在原单词后加上中文注释,以方便对照阅读。
制作步骤:
一、新建文迹使用菜单命令File→New(快捷方式为“Ctrl+N”),在弹出的New Document对话框中将Width和Height数值都为设300Pixels象素,Resolution分辨率为72Pixels→Inch像素→英寸,其Canvas Color画布颜色设置为White白色。点击OK按钮完成画布属性设置。
丁⑷绻当前屏幕中没有标尺,请使用菜单命令View→Rulers来打开(快捷方式为“Ctrl+Alt+R”),从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中各拉出一条辅助线放置在画布中央,不需要太准确的位置,只要看上去差不多就可以了。
取⒋蚩Info面板(快捷方式为“Alt+Shift+F12”),选择工具面板中的Ellipse椭圆形工具(快捷方式为R键,该工具和Rectangle矩形工具处于同一个工具选项中,你可以连续按三次R键来选择Ellipse椭圆形工具)。用鼠标在两条辅助线的交叉位置上点击,同时按住Shift和Alt键向外拖动,观察Info面板中的W和H的数值,当它们达到200时,释放鼠标。此时画布中会出现一个以辅助线的交叉位置为圆心,直径为200的圆形对象,
在工具面板中的Colors区域中,设置该圆形对象的Stroke描边颜色为黑色,Fill填充颜色为None无。
四、以似礁ㄖ线为圆心的一个中心点,使用椭圆形工具,按住Shift+Alt键分别绘制两个直径为100、描边颜色为黑色、无填充颜色的圆形对象。(注意:这二个完成的小圆对象要位于大圆的内部,这样才能使下面的操作比较容易执行。)用指针工具同时选择靠左边的小圆和大圆,使用菜单命令Modify→Aligh→Left使这个小圆和大圆最左边对齐,接着选择靠右边的小圆和大圆,使用菜单命令Modify→Aligh→Right使这个小圆和大圆最右边对齐,完成的效果如下图所示,这三个圆之间是彼此相切的关系。
五、使用快捷方式“Ctrl+A”全选这三个圆形对象,选择工具面板中的Eraser小刀工具(快捷方式为E)按住Shift键沿着水平辅助线穿过这三个对象从左至右画一条直线。
痢⑸救プ笥叶个小圆中的下上二段半圆弧。此时你可以使用快捷方式“Ctrl+”;隐藏辅助线的显示。
七、用指针工具按Shift键选择左右两个小圆的两段剩余半圆弧,使用菜单命令Edit→Clone (快捷方式为“Ctrl+Shift+D”),克隆当前所选择的两段半圆弧。使用该命令后克隆后的两段半圆弧处于被选择状态,同时按住Shift键选择大圆的上半圆弧,使用菜单命令Modify→Join(快捷方式为Ctrl+J)将当前所选择的三段半圆弧组合成为一条路径,并将这条组合路径向上移动一点位置。使用同样的方法使下面的三段半圆弧也组合成为一条组合路径。
八、椒掷氲牧教踝楹下肪栋凑赵来的上下位置放置好,选择下半部分的组成路径,设置其填充颜色为蓝色,RGB值为#000099。
九、使用工具面板中的椭圆形工具绘制两个直径20像素的小圆,设置它们的描边颜色为None无,左边的一个填充为白色,右边的一个填充为蓝色,RGB值为#000099。放置好位置,完成本例的制作。
注意:由于Fireworks4中的对象操作是以矢量图形为基础的,因此你可以自由地放大和缩小图形,不需要担心将图像放大后会有马赛克效果。
篇3:易经《太极图》渊源研究之我见
易经《太极图》渊源研究之我见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问题,历来争讼不已。此图是否出于道家,成为争论的焦点。
周氏《太极图》乃本汉《易》象数说而出,是“母包子” 一分为二的模式,而《太极先天之图》则是本邵雍《先天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模式,出于元代的一幅改造《周氏太极图》之图。从而否定了周敦颐《太极图》出于 道家的说法。
一.《太极图》研究的历程及瓶颈问题
周敦颐《太极图》先见于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图说:“右太极图,周敦实茂 叔传二程先生。”其后由于朱熹对周敦颐儒学的大力推崇,《太极图》在宋代理学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此图也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其渊源问题也成了争论 的焦点。民国之后,诸国学大家,如吕思勉、陈钟凡、冯友兰、侯外庐等于中国哲学史 或宋明理学史等著作中,均本清初毛奇龄、黄宗炎等人的考证结果,言周氏《太极图》 渊源于道家修炼图。解放以来,亦有多数学者仍持此种观点。至八十年代,如张立文、束景南等学者仍撰文谈周氏《太极图》是“沿袭”《道藏》所载之《太极先天之图》。 束景南则进一步说周氏《太极图》是《太极先天之图》与《无极图》的合一,“他也仿 道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他的图也可正反顺逆看”。(1)
时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其中包括《太极先天之图》)指出:
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 第二页引山谷(黄庭坚)解《老子》之语。第三页曰:“昔者真君在武当山进 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龟蛇。”此所谓真君当指玄武神,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诏封真武灵应真君。从此知此书盖出北宋后。
时至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与《话说太极图》二书,对周氏《太极图》 的渊源进了详尽的考证。以“欲世民”字样不避唐太宗之名讳、北宋中期以后方大讲五运六 气及万物皆有太极、陈抟没有在华山石壁上刻过《无极图》等证据,明确指出:
这个所谓唐明皇的序言也是伪造的,《经品》也不出于唐代。
那个《太极先天之图》肯定出于周敦颐的《太极图》之后。
如此,李申的考证就比王卡又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他所列举的“在对道教文献的考察中, 我们完全没有发现周敦颐将《无极图》改为《太极图》的痕迹,却发现了不少将周敦颐的 《太极图》改为道教修炼图的证据”的大量衍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是周敦颐沿袭 了道家的修炼图而作《太极图》,而是道家将周敦颐的《太极图》改成了各式各样的修炼图。 其后,青年学者任俊华亦撰文阐明“《太极先天之图》根本不是周敦颐之前的作品”的观点。 韩国留学生刘承相在陈谷嘉教授的指导下,写出颇有价值的《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学位论文, 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在李申的基础上详尽而全面地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考辨。于是, 陈来教授于《宋明理学》一书中引用了李申的考证结果,余敦康先生则于《内圣外王的贯通》 一书中说:“即令我们通过新的考据推翻了清儒所列举的证据,证明了《太极图说》乃周敦颐 所自作,也用不着像古人那样作出贬低或者推崇的结论,更不必以此来否认理学本身即是三教 合流思潮的产物这个宏观的历史事实。”似乎《太极图》的渊源考证,到此已经画上了句号。 然而,此后的数年间又有容肇祖、束景南、张其成等学者,仍撰文坚持周氏《太极图》 是沿袭道家修炼图的观点。(2)其中,特别以青年学者林忠军的文章为突出。他于《象数 易学发展史》(第二卷)和《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3)著述中,就王卡、李申等人所 列举的避讳、“子明”、“希夷”、“山谷”、“冲和”等证据进行了新的考辨。结论是:
以唐人避讳“世民”来否定唐明皇所制的序的真实性,过于草率。
《妙经图》说解之文出于宋人之手,而图却是原来就有的。
就其图式而言,周氏的确是抄袭了道家的修炼图。
一幅《太极图》的渊源考辨,何以竟要如此地反反复复?难道真的要成为了一个瓶颈问 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吗?如今令人信服的证据似乎已挖掘殆 尽,那么还要从哪一方面来考辨,突破这一瓶颈呢?
二. 分析《太极图》内涵,辩证其渊源问题
周氏《太极图》及文字部分的《太极图易说》,是以图说《易》,是为着形象地表达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一段本义而作的,这已为大多学者所认同。元代王申子的《大易缉说》和明代鲍宁为 《天原发微》所作“各类图”中,均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生大业”等字样直接标于 周子《太极图》五层图式上,并谓“《易大传》曰:‘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言先天易也 ,此图实尽之,故曰大哉易也”、“周子太极图与易系辞表里相合”。即使今人林忠军亦 于文章中专立“《太极图》易学释义”一节,说:
从易学角度言之,是对《易传》思想的阐发。……周氏《太极图》 最上层圆圈,所表达的是“易有太极”的思想。第二层黑白三轮图所表 达的是“是生两仪”的思想。《太极图说》明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三层五行图,所表达的是“两仪生四象”的思想。《太极图说》云: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这里的“四时” 即四象。第四层图和第五层图所表达的是“四象生八卦”的思想 。
人所共知,北宋的《易》象数学是上接了汉代的《易》象数学。刘牧、邵雍、张载和 周敦颐的“太极”观,皆是本汉儒之说而来。如郑玄所注《易纬乾凿度》,就是一部解释 《易经》的书。其中有“孔子曰易始于太极”(郑注:“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 八卦”、“有形生于无形”(郑注:“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有 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 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 重者下为地”诸说。而刘牧有“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4)之说、邵雍有“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一气分而阴阳判”(5)等说,张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6)之说以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之 说,皆可自汉代《易纬》书中找寻到其立说的源头。如此刘牧、邵雍和周敦颐等人以一○图象 表示太极一气之实有,就是北宋《易》图书学承接汉《易》象数学的必然结果。由此看来,周 敦颐以一○图象作《太极图》亦不是什么难事,大可不必“沿袭”别人之图。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当将此图“会五于一”看。明代钱一本于《像抄》中 言:“北溪陈氏谓分而为五非有欠,合而为一非有余,得意于五而会归于一,由周子进孔子, 因孔子及周子,神明默成,俱存乎人矣。……学者须是会五于一,始为得之。”此言极是。 周氏《太极图》,虽画作五重○图式,然有如一枚鸡蛋一样,外观为一○,透视看一○ 里有蛋清,进一步透视看一○之内又有蛋黄。实则一○之图已尽之。邵雍曰:“万物各有太 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7)实则一○太极之内既有两仪、四象、八 卦、六十四卦(万物),并非第一○为太极一气,第二○为阴阳两仪……。如此画者,只是 为了以图佐说而已。我们以“会五于一”的观点来分析朱震所列周氏《太极图》,就会从内 涵方面明了许多问题。
第一层图式
无论《太极图易说》的首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还是“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 太极”,从周敦颐认为“太极”是一气的实有观点来看,浑沦一气的太极只能是源生于无极, 即是汉儒“太极元气”与“有生于无”观点的具体表现。《汉书·律历志》曰:“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虽含此三始,而犹 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邵雍所谓“混成一体,谓之太极”(8), 亦是据此而发。 如果把“有生于无”视为老子的知识专利,说汉儒或宋儒用来阐明宇宙演化就 是与道教同道,这未免有些偏激。应该说这是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的宏观事实的'门户 之见。周敦颐对世界的理解与老子相通,正说明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并不在于谁是儒家谁 是道家。邵雍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又有 “无极之前”说,(9)这是他对老子学问的认同,谁能就此说他的《皇极经世》是源于道 教呢?《三五历纪》有“天地浑沌如鸡子”之说,可见以浑沦一气为太极的思想及画一○以 图示太极,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陆九渊以“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为证而攻《太极图易说》 为“老氏之学”,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南宋偏安于一隅,道教空前发展,儒道两家的门户之 争日渐激烈,与郑玄、邵雍、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今人议论当从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 出发,不能以一言而定其学问性质。
第二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而已。周敦颐的太 极模式是“母包子”,与邵雍天圆地方的《先天图》方圆六十四卦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全 体”的模式一样。《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之说,《易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之说。刘牧“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之说及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之说,与周敦颐之 说一样,皆是表达了前人的天地生成论而已。周敦颐以此图表达阴阳动静和阳中有阴、阴中 有阳之义,与邵雍所谓“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同义,绝无图示离、坎二卦之 意。此图下标“阳动”上标“阴静”是本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阳始于亥形于丑 ,阴始于巳形于未。”郑玄注:“阳气始于亥生于子,阴气始于巳生于午。”下为子位,上 为午位,“阳动”标于下即明阳气生于子,“阴静”标于上即明阴气生于午。邵雍就《先天 图》亦有“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之说,而“阳动”即邵雍 《先天图》所谓“天根”处,“阴静”即邵雍《先天图》所谓“月窟”处。
第三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而 已。此图之画亦据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 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又曰:“木德也主春生,金德也主秋成,火德也主夏长,水德也主 冬藏。”秦、汉学者以天地为两仪、四季为四象,因而有“播五行于四时”或“分土王四季” 之说。此则是阴阳五行说和五德终始说的发挥。认为天地形成之后,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五行 之气,春为木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而土为中和之气。因而刘牧有“交接乎 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说。此图一小○内之木象春,一小○内之火象夏,一小○之内金 象秋,一小○之内水象冬,而中一小○之内土则为“中和之气”。以线连接四方者,则表示 “分土王四季”之义。以数看,木数三,王土数五则为八;火数二,王土数五则为七;金数 四,王土数五则为九;水数一,王土数五则为六。此则脱胎于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 “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郑玄注:“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息也;阴动而退, 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所谓“五气顺布”,则是土—木—火—土—金—水—土,是一个 中和之气—春气—夏气—中和之气—秋气—冬气—中和之气“四时行焉”的循环模式。可见, “五气顺布”必须是“分土王四季”。至于最下一小○,则表示“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与“二五之精”之义。火为阴二,木为阳三,合之为一五;水为阳一,金为阴四,合之为一五。
第四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四象生八卦”而已。所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则是本《说卦》乾坤三索而生六子说。其一○图内隐含八卦,只是省略而已(后来鲍宁于图 内加之)。
第五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大业”(六十四卦万物)而已。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内涵之后可知,周敦颐建图说《易》有一固定模式——母包子。 从“易有太极”说到“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个“一分为二”的 过程。至南宋林至于《易裨传》中列“太极变图”,亦是“母包子”的一变而二、二变而四、四变而八的模式。我们从图象内涵的模式方面与《太极先天之图》相比较,即可明了其图的出 世时间。
三 .分析《太极先天之图》内涵,辩证其出世时间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曰:“拟明众妙之要道,可萃诸经之善言,言真元之教, 明于天下。天垂其图,十有二焉。”实列五图:第一《虚无自然之图》,第二《道妙惚恍》 之图,第三《太极先天之图》,第四《三仪冥有之图》,第五《气运之图》。(余七图在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中。)其第一图即《道藏·易数钩隐图》之“太极第一” 图,第二图即《道藏·周易图》之《太极图》(亦即杨甲《六经图》所列“旧有此图”,实为 《道藏·周易图》所列陈抟《帝出震图》与范谔昌《四象八卦图》之衍图),第四图则为《道 藏·易数钩隐图》“三才第四十五”图之衍图,第五图乃以五运杂五音、五色、纳甲构造之图。 余七图,第一《阴阳陟降图》乃十二月卦图衍图,有邵伯温所谓“复姤小父母”说,又有脱胎 于《观物外篇》之“乾始生于子而坎终于寅,坤初产于午而离毕于申”说。第二《四象之图》 乃《道藏·周易图》所列《卦配方图》之衍图。第三《五行推移之图》乃《道藏·易数钩隐图》 所列“洛书五行生数第五十三”与“洛书五行成数第五十四”之合一图。第四《八卦六变之图》 乃《道藏·易数钩隐图》所列“震为长男第三十七”至“兑为少女第四十二”六图之合一图。 第五《九宫七元之图》乃《道藏·大易象数钩深图》所列《河图数图》之衍图,图说有“希夷 处士”语。第六《修仙炼真之图》与第七《臣朝金阙之图》乃为人物图。总之,虽曰“天垂其 图”,然多数为《道藏》中所见《易数钩隐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和《周易图》之衍图。 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第三图——《太极先天之图》,与《道藏·周易图》所列 《周氏太极图》相似。难道有诸图皆出于宋代而惟有此图出于唐代的可能吗?是与不是,我 们还得从分析图的内涵得出结论。
首先,是图将“阴静”二字标于第一○层太极图左右,此则有取邵雍“太极不动,性 也”之说。
其次,是图将“阳动”二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上一小○之内,乃是沿袭《道藏·周易图》 之误。“阳生于子”,“阳动”二字本应标于第二层一○太极图之下。
第三,是图第三层太极图取“五行相生”说,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则是有取于朱熹改造之 《太极图》。与周敦颐所谓“五气顺布”之义相悖。
第四,是图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左右,而不是标于第四层太 极图左右,则说明所本模式不同。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在邵雍看来,《系 辞》“易有太极”一节说的是《易》之体,而其模式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因而他将八卦看作是“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此图所标,即本此模式, 以八卦与四象同属之于第三层太极图。
第五,是图将“万物化生”四字标于第四层太极图左右,亦是本于“三生万物”模式。而 其第五层一○太极图就不再表示“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以象万物之义。
第六,《太极先天之图》之图说“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则是直接采自《观 物外篇》的邵雍语录。其“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之说亦原于邵雍“太极一也,不动 生二”说。
总之,此图是以邵雍《先天图》模式及《观物外篇》之说而构建,其原图则是本于《道 藏·周易图》。《周易图》成书于南宋末年,所列《周氏太极图》是朱震图与朱熹图之演变 图。从周敦颐原图“母包子”的“一分为二”模式看,此《太极先天之图》虽本邵雍“先天” 之说,以老子说道的模式加以演变,然其图却杂有朱熹“母生子”模式。因而其第三层太极图 并不能表达“四象”与“八卦”的“二生三”结果。其出世的时间,当在南宋以后。确切地说, 据图说有“时师消遥”、“雍也”、“消遥门下”之名推断,是图造于元代无疑。
结语
说周敦颐《太极图》源于道教的最大证据就是这幅《太极先天之图》。今从内涵方面证得 周敦颐《太极图》是本汉《易》象数说而出,而证《太极先天之图》是出于元代的衍图,则其 它“证据”亦自不待再重复考辨。如果从唐人避讳方面与林忠军新的考证商榷,则可举《旧唐 书》卷四有“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的皇帝令为证,然而遇有“世民”两字 连续者,就必须避讳。又所举“虎”、“渊”、“显”、“隆”、“基”等字,皆为《易经》 中不须避讳之字。而“隆基”又是二字连续者,则“依《礼》,二名不偏讳”,单言“隆”或 “基”都是可以的。因此,所谓“为后人所改”说似有商量。
笔者赞同余敦康先生之说,不会持门户之见而对周氏《太极图》作出贬低或推崇的结论。 然而现实情况毕竟是还没有完全“推翻清儒所列的证据”。继李申等人考辨之后,仍有人就周 氏《太极图》问题争讼不已。笔者行此拙文,试图另劈蹊径,探讨着从图象的内涵方面求得答 案,以就教于方家。
篇4:七夕的传说及习俗
七夕的传说及习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宁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古时“七夕”风俗图,蛛网乞巧。
染指甲
拜织女
乞巧
拜魁星
迎仙
上述内容均为七夕民间风俗。
很多人都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是非常浪漫的节日,那么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到底是怎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呢?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的传说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而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结果情投意合,私订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日本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民间如何过七夕
小易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种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现在也有人玩,他说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还有一种下雨了,是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篇5:文言文阅读马说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马说及答案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sìsì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篇6:中秋节的传说及习俗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烈日炎炎,庄稼枯焦,民不聊生,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非常同情老百姓的苦难遭遇,于是他立志用弓箭射下多余的太阳。他日夜修炼,终于得道。一日,他登上昆仑山之巅,运足神力,拉开弓箭,一气射下9个太阳,并且喝令最后一个太阳,必须温热适宜,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的壮举受到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也被人们视为神明。不久,后羿娶了如花似玉、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后羿结婚后,除了向徒弟传授弓箭技艺外,仍以狩猎为生,嫦娥在家里操持家务,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这对恩爱夫妻,人见人爱,并且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由西天归来。王母娘娘看见后羿,感其为民造福,便送给他一包药,并且说:“这是一包不死药,吃下后就能立刻升天成仙。”后羿喜出望外,拿着这包药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了这包药的来历,但他不愿意撇下妻子一个人升天成仙,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遵照后羿的嘱咐,把不死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谁知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逄蒙知道了,他便挖空心思想偷吃不死药,自己能够成仙飞天。
有一天,后羿率领众徒弟外出打猎,逄蒙假装生病,便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徒弟走后,他手持利剑,急速闯入后羿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敌不过逄蒙,在这危急关头,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身轻如燕,立刻飘飘然离开地面,冲出窗口,飞向蓝天。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后羿,不愿飞得太远,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中,不见嫦娥,便问侍女。侍女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哭诉了一遍。后羿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抽出宝剑,去追杀恶徒。谁知逄蒙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直气得后羿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嫦娥的名字。这时,后羿惊奇地发现,今日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月亮中好像有个人在晃动,她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追月亮,月亮就走,他往后退,月亮就跟来,无论如何,他也追不到月亮。后羿无可奈何,不再追赶月亮,但思念妻子之心煎熬着他,他只好派侍女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仍然眷恋着自己的爱妻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美丽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就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有棵桂花树,枝叶繁茂,高达500多丈,下边有一个人长年累月地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从来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桂树的'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后来成了神仙到了天界,他不慎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谪到月宫,让他天天做这种劳而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照诗仙李白的说法,吴刚砍树是为嫦娥取暖伐薪,所以,人们在拜月的同时,也祝愿吴刚早日功德圆满,解除苦难,真正过上神仙的生活。
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篇7:中秋节的传说及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设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能少,而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出售时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高台观月,一些富贵人家,则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月饼、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农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
我国城乡百姓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时,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月饼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用以联络感情。
其它地方中秋节的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习俗则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宫嫦娥。金门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约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焰熊熊,极为壮观。
还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如今中秋习俗,远不如旧时盛行,祭月拜月活动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唯独吃月饼,仍很盛行,把酒问明月,庆贺美好生活,为远方的亲人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8:因为用英语怎么说及例子说明
目录
因为用英语怎么说
翻译推荐
例子说明
因为用英语怎么说
因为[yīn wei]
because; for; on account of: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为工作需要,他很乐意去了
汉英大词典
because; for; on account of:
只是因为...
simply because ...;
不仅仅是因为...
not merely because ...;
就因为他们钱挣得比我们多, 他们就认为高人一等。
Just because they make more money than we do, they think they're so superior.
因为天气恶劣, 飞行延期了。
The flight was postponed on account of bad weather.
相似短语
because of phr. 因为,由于
Just because prep.正是由于
because of... 由于..., 因为...
all the more...because 显得尤其......是因为......
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计】 BITNET网
because you have not provided a username 因为你没有提供一个用户名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 因噎废食
相似单词
because conj. 因为
Because 多用于表示直接原因
<<<返回目录
翻译推荐
因为 because
因为```所以``` because
因为没有 default
只是因为 other
因为缺乏 default
把…归因为 down
因为这个 with
要不是因为 been
尤其是因为 rather
因为第三者的权利 quaesitum
<<<返回目录
例子说明
1) It seems to me that something is not valued highly enough…. the possible reason may be … 在我看来,对某事的重视还不够,可能的原因或许是…
2) But possibly the problem lies not so much in (our institutions) as in (our attitudes). 但可能问题出在我们的态度上,而不是我们的机构上。
注:“lie in”表示“在于,缘于”,表示事情的原因,相当于“result from”。
3)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may account for this result, but the following are the most typical ones. First, … 有许多因素可解释这一结果,但如下的是最典型的因素。第一,…
注:“account for”,说明(原因、理由等)。
4) There are many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is instance, and the following are the typical ones. 造成这一情况有许多原因,如下的原因就很典型。
注:“responsible for”,是造成…的原因。
5) There are similar reasons when we consider that … 当我们考虑…有类似的原因。
注:虽然也用了“reasons”,但一个“consider”顿时提升档次。
6) There are numerous reasons why …, and I shall here explore only a f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有许多原因导致…。在此我只想就最重要的几个探讨一下。
注:探讨问题用“explore”,属亮眼词汇。
7)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for this (prejudice against) something. One problem is that to most of us, doing something looks like doing something. 理解造成对某事的偏见的原因并不困难。问题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做某事似乎就是做某事。
8) They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它们可归纳为如下的类别。
注:“fall into”属于,分成。
9) If (lectures) make so little sense, why have they been allowed to continue? 如果讲座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为什么还让它们继续?
注:“make little sense”,毫无意义,没什么用,意义不大。
10) This question looks as if it ought to fall in the domain of the (psychology). 这一问题似乎好像应归在(心理学)里。
注:“ought to”,应当,应该; 理应。
11)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 然而,指出…是很重要的。
12) From this it follows that … 从这一点接踵而至的是…
注:“it follows that”,由此得出结论…,因而断定…。
13) Some people think that …. To be frank, I cannot agree with their opinion for the reasons below. 有些人认为…。坦率地讲,出于如下的原因,我不能同意他们的观点。
注:“to be frank”,坦率地说; 老实说; 说实话。
14) Some reasons can explain this trend. First, … 有一些原因可解释这一趋势。首先…
15) This phenomenon exist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irst, …. Second, …. Third, …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有许多原因的。首先,… 第二,… 第三,…
注:reasons与“exist”连用,拉升了reason的逼格。
16) There is probably a variety of reasons for the dramatic decline in …. First, …. Second, …. Finally, … 或许…的突然下降是有许多原因引起的。首先,… 第二,… 最后,…
注:“a variety of”绝对比“many”高大上!
17) Why did …?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 Perhaps the primary reason is … 为什么会…?一个原因是… 另一个原因是… 或许其主要原因是…
注:“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来,二来。
18) It is no easy job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which involves several complicated factors. For some…. For others… 发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几个复杂因素。一些是…,另一些是…
注:“for some ... for others”,一些是…,另一些是…。
19) It is no simple task to give the reason for this complicated phenomenon which involves many factors. 给出这一复杂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涉及许多因素。
20) It is fairly eas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that … 找出…的原因很简单。
注: “fairly”, 再用“very”你就OUT啦!
21) Some obvious reasons for … are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 有关…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和…事实有关。
22) The answer to this problem involves many interrelated reasons.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 这一问题的答案涉及许多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原因。一个是…,另一个是…
注:interrelated reasons 相互关联的原因。
23) The causes for …, perhaps, are varied. They include….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is … 引起…的原因或许各种各样。它们包括…可能其主要原因是…
24) The change is chiefly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其变化主要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即…
注:“chiefly”,表示主要的。
25) The failure mainly comes from several factors that … 失败主要产生于几方面的原因,即…
注:“mainly” 同上,意为“主要的”。
26)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offered by people for …, one should be mentioned. … 在人们给出的关于…最重要的原因中,有一个值得一提。
注:“offered”,这样使用,高大上有米有。
27) It is rather eas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找出…为什么的原因相当容易。
注:“rather” 可替代“very”。
28) The explanation for this question may involve several complicated factors, for one thing is …, for another is …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29) The change in … largely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 在…方面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
注:“result from”,产生于…, 由…引起。
30) There are several causes of this significant growth in … 在…方面的显著增长是许多原因造成的。
31) I quite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 the reasons are chiefly as follows. 我十分赞同这一论述,即…,其主要原因如下。
32) Beyond these obvious reasons, however, lies a deeper cause: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原因之下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33)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is given for … is that … 已给出的关于…的原因之一是…
34) Although …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it is not the only explanation for … 虽然…可能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并不是对…的唯一解释。
35) Perhaps this is due to the simple fact that … 这可能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
36) The factors for … are complex. 有关…的因素十分复杂。
<<<返回目录
【太极图说 全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七夕的传说及习俗
3.蜀道难 译文
4.画蛇添足译文
5.译文翻译
7.滥竽充数全文译文
9.老子道德经译文
10.《荀子劝学》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