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

《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

2023-12-25 08:37: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

篇1:《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

庄子

东施效颦

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而去⑤之走。彼知颦美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

①西施:越国的美女 。②病心:心口痛。 ③颦:皱眉头。 ④里:乡里。⑤去:躲开,避开。 ⑥挈:带领 。⑦颦美:皱着眉头美。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见而美之(认为……美)(2)挈妻子(妻子和孩子 )(3)去之走(离开、躲开)(跑)

2、东施为什么也捂着心口在村中走?(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因为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在村子中走,东施认为很美,所以她也要模仿她。

3、从本文中你收获了什么道理?

答:不能盲目的去模仿,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译文】:

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篇2:东施效颦文言文-东施效颦译文

东施效颦文言文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东施效颦译文

西施心口痛于是就皱着眉头走在她住的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的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认为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她,带领着妻子儿女躲开她跑远了。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会美的原因。

篇3:《说虎》译文及练习题

《说虎》译文及练习题

原文: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 )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与人相比 止 2。坐卧 3。被 4。不常见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注释:

啻:(chì)止。

利:以……为利。

倍:比……大几倍

恒:常。

以:用。

敌:对抗

虽:即使

故人:所以。

是故天下:原因。

于:对于,被。

足:值得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篇4:《金石录》后序译文练习题

李清照

右 《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 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 订:修订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装卷初就 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

答案:B

解析:A项订:订正;C项就:完成;D项菲薄:资质不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B

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C.代词,他的/代词,那些;D.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 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答案:D

解析: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答案:(1)(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赋分点:借宿、无所各1分,句意2分)

(2)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赋分点:老、是乡、句意各1分)

(3)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赋分点:岂欤、所著、句意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相关文章:

1.东施效颦文言文-东施效颦译文

2.东施效颦文言文

3.东施效颦造句

4.《匿名谤书》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5.草堂集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译文

6.东施效颦的近义词

7.《东施效颦》续写作文

8.东施效颦的反义词

9.《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10.《宠辱若惊》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东施效颦》练习题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