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品牌: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
“王启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工业品品牌: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工业品品牌: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工业品品牌: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
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品牌战略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对接,品牌战略必须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必须获得企业经营各要素的强力支持,才能建立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脱离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品牌是不可能具有持久力和竞争力的,所以我们说:“攘外必先安内”,品牌建设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系统工程。
品牌核心价值不是找到一个独特的说辞,或是提炼一个独特的口号、卖点,而是在找到核心差异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来演绎核心差异点,并将品牌核心差异点放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力量的演绎,企业内部资源的聚焦,不断放大品牌核心差异,才能形成持久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客户对品牌的认知,不是通过你大声的吆喝来获得,因为吆喝,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嘴巴没问题的人都可以吆喝,但也都可以模仿跟进;而是通过客户持续的、不间断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的。
我在多年品牌战略规划的实践中,总结了工业品品牌战略规划的“三力模型”。通过这三方面的规划与管理,就可成就品牌差异化的塑造,并形成个性鲜明、区别清晰、联想丰富的工业品强势品牌。这个模型是以品牌核心价值为核心,以核心差异力、企业支持力、营销表现力三种力量来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并通过差异管理力维护其合力。
经营要围绕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体系进行资源聚焦。诸如技术创新、品质控制、人力资源等都以品牌核心价值为方向聚焦资源,并通过各种软资源、硬资源的有效聚焦,由内而外建立起以品牌核心价值为坚实基础,进而形成持续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独特个性才能由内而外、表里如一的散发出她独特的诱人魅力,让客户在接触到你的产品,你的服务时,就能真切的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品质,让客户能够真切感受到价值的真实性。
那么,研发与技术创新如何聚焦资源,从而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呢?
我们知道,多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工业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没什么核心技术,仅有 1%左右的企业掌握有核心技术。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4%,而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上,自主研发投入少,导致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于是乎,市场流行什么,我们的企业都一哄而上,在研发方面很多时候就只能采取简单的抄袭和模仿,走上一条缺乏远见的“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道路。
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不仅侵蚀了企业的赢利水平,也恶化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从国内的家电市场就可窥一斑。我们看看国内家电企业就是这样,几乎每天都在不断的推出不同的概念,今天你敢“全健康”,明天我就敢“负离子”;今天你“变频”,明天我就“节能”,反正市场上什么热,咱就敢卖什么。甚至有的企业一年能够推出好几个概念,企业研发资源每天跟着市场热点在跑,一会是“全健康”,一会是“纯变频”。这些缺乏核心技术做支撑的漫天概念,是很难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
篇2: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已成为今天企业发展与竞争的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成功的品牌战略是通过增加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价值(心理体验)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简言之,就是告诉消费者你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或我的产品具有什么更大的价值。今天许多企业家虽有不少管理经验,甚至也做过品牌管理,但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品牌管理的核心要义,特别是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品牌管理。
品牌概念可能不同的界定,从品牌管理角度说,品牌就是能够使消费者记住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信息意义并且防止竞争对手进行模仿,简言之,就是记住你,忘掉别人。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成功地创建一个品牌,同时该品牌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价值,而这恰恰又是消费者购买的根本原因,其结果一定会为企业带来盈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拥有这样品牌的企业所获得的重要的竞争优势要胜过没有强势品牌的竞争对手。
可见战略品牌管理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消费者。因为成功的战略品牌管理思想都是通过调整品牌的消费者意义(品牌知识与品牌形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消费者是战略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战略品牌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长期且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这也就是消费者为什么要花更多钱来购他们所喜欢的品牌商品,
品牌管理核心即品牌价值增值是通过与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品牌管理就是如何使企业与消费者的相互作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和体验价值,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价值。
什么是品牌价值意义,很多专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时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消费者心理解读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讲,品牌管理就是强化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品牌商品时产生什么意识(品牌知识),它能代表什么品位、什么偏好、什么档次、什么生活方式、什么身份等。简单地说,品牌就是一个符号,企业必须赋予这个符号以内涵,令消费者有归属感,这就是我想要的,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过去在选购商品时,消费者往往会更看重品牌的功能性价值,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趋势出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品牌消费中正朝向享乐性和符号性(象征性)转变,品牌消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凸显消费者身份。如今天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常常会想到如星巴克、苹果、耐克和宝马等大牌,因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经常是和“威望”、“优越”、“地位”等字眼联系到一起的。中国消费者认准这些品牌是因为其象征性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也就是说,品牌不只是一个产品,因为品牌还提供了情感性和象征性价值,这些远远超过产品提供给消费功能性价值。
篇3:战略管理要登高望远
德鲁克在课堂上告诫我们:“你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创造未来,”更流行的说法是:“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未来。”不管怎样表达,其创造未来的方法是由领导者制定战略计划。我之所以强调由领导者制定战略计划,是因为虽然许多组织都设有战略计划部门,但CEO所做的无非是在战略计划专家制定的工作报告上署个名而已。
德鲁克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战略计划是领导工作的头等大事,领导者必须亲自制定战略计划。他教导我们:战略计划不是做未来的决策,决策只能现在做出。因此,领导者必须现在就做出创造理想未来的决策。这意味着,今后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或改变战略计划,但即使如此,也要达成预定的目标。组织使命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所从事的业务是什么?”根据使命来确定领导者的目标,并以此作为领导工作的出发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管理者才可以决定,为了实现未来某个时期的目标,他们现在应当采取什么行动。
《孙子兵法》所体现的核心却是它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性的战争规律;而成为后世在各个不同领域规律运用的典范。其哲学化的阐述在于在敌与我、强与弱、利与害、进与退、胜与负等军事矛盾形式中,把握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这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战略管理基础之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我们的企业决策领导者又必须具备超越现实的战略管理能力;在“非战”、“非攻”、“不战”的境界里,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体现一种对待企业发展的哲学心态;企业决策领导者不能只是停留在谋略、战术、技巧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去体会它的深邃的哲学启迪!
目前,企业进入了正面决战阶段,要在决战中取得好的座次,企业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解决企业“我是谁?”、“我现在在哪?”、“我要到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并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点,与对手展开战略决战。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成熟阶段的竞争,已不再是一招一式的竞争,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企业的整体竞争甚至整个价值链的群体竞争。
大家知道在学EMBA还是学MBA,非常突出战略。在战略当中加上思维主见,思维主见就是你对整个大势的判断。纵观历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以国家为单位来做生意的吕不韦也许算一个,近代的李嘉诚可以算一个――他们是以这样第一笔生意做下去,以后会引起怎么样一个反映反映,会不会被放大?会不会成为一个连锁反应?那么我从这个连锁反应当中可以得到什么,这样的一个思考点指导他的经营行为这样的一个生意精,我们把他叫做新的大的生意观。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布局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很多情形会对我们当前制定战略起到诱导作用,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薄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志存高远,所向披靡,不考虑其他情况,如患得患失,局部能做好布局。
很多人提到战略管理的时候,也许会感觉到战略管理是一个虚的东西,让人摸不到边际。但是通过笔者的战略管理实践,认为战略管理是务实的,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时候要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是务实还是务虚关键要看管理者本人是什么态度,想以战略管理提高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就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那么战略管理也就不再神秘。
有人强调执行,有人强调细节,但这些说法都只从特定的角度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谭小芳认为在“执行”与“细节”之上,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前途,那就是战略。《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的著作,非常有名,被微软、IBM等企业推崇,其中译本的封面有一句话非常警醒入:“忽视战略,仅关注战术和执行,就会给企业带来灾难。”今天,把美国学者的这句话奉送给中国企业家们,我想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众多世界500强的CEO们在强调“现在是战略致胜的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战略设想了,从重量级的柳传志、等纷纷走到前台,参与各种论坛互动,到众多中、小企业的广宣策略中不断体现自身企业的目标等,不一而足,甚至当你在某个胡同里买茶鸡蛋时,老婆婆一边找你零钱,一边还轻轻的告诉你“因为这个胡同卖蛋的不多,又经常有上班族打此经过,所以决定在此设点”等等。似乎战略及战略管理已经妇儒皆知了。这当然是件好事,至少表明我们的企业家思想上已经和世界接轨了。
未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修炼。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企业家,必须能够做好战略上的抉择,塑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分析和把握企业的战略环境。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在战略定位、战略境界、战略思维、战略运营、战略底蕴等方面的修炼不到家,将会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出现战略问题,爆发企业灾难。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善于分析环境,不能把握时代的特点,企业就会迷失方向,遭遇难以预料的结局,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懂得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整合资源,中国企业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就不会培植起来,培植起来了也难以巩固和发展。
战略管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取舍,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战略性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战略环节,最大的误区是战略的误区,最需要转变的是对战略的偏见,最缺乏的能力是制定正确战略的能力,最应当提高的是战略管理水平。
从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首倡“核心竞争力”论,到如今充斥于机场书店林林总总的经管类书籍中的那些“江湖”观点,无不都在探寻企业成功的奥秘,并且给出各种新锐、奇特的观点。有人说“执行决定一切”,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没错,执行力、细节都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企业成长的充要条件?100多年来企业成长的实证经验告诉我们,持续拥有一整套凸显创新性、差异化、个性化,符合社会需求的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不断成长、持续成功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可以“火”一时,但“活”不了一世。
企业战略管理中考虑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而这种考虑,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比如,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言下之意就是好事不会一直光顾你。当你连连顺利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此时要戒骄戒躁,不要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的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就有可能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那么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所以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是像尺蠖虫的身体,此时已经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死亡已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再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21世纪的围棋要超越传统的序盘、中盘和官子的阶段性思考模式,而应从棋盘的整体去考虑。应该说,大思维源于大视野,这个思维即不是红海思维,也不是蓝海思维,而是战略管理。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也曾向他的同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全世界42亿人每人每天喝多少水,同事的回答时62盎司。他又问,每人每天喝多少可乐,回答是2盎司。郭思达于是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不是百事可乐,而是咖啡、牛奶和水。思维方式变了,市场就变大了。可以说,郭思达是站在盒子外思考的CEO。
再看看国内的企业案例吧――我们从海尔集团的战略发展历史看总裁张瑞敏其人的战略管理能力,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初期的1984年就提出了海尔的品牌战略思想;1992年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战略的深化,足以证明张瑞敏作为一企业管理者的系统战略管理的博宏与高远。
可以说,战略管理管理――在学生的眼里,是一门玄妙到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可以学习一辈子。在穷人眼里,就是一年怎么能赚到1万元钱。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说的很经典“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远大的决策。”我想,他讲的是战略;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暗含的是战略管理的意思。各走一边,讲得是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表达的道理在于,战略管理的制高点不在于抢夺,而在于选择。什么是定战略,其实就是对将来道路的拍板,决定是姓社还是姓资。一旦选择,是苦是甜都在后面等着。有因必有果。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在干着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就像德鲁克说的,企业除了营销和创新,其他的都是成本,实际上现在的许多企业就在干这种不赚钱的事情,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干着只增加成本,而不赚钱的大事!重生产轻营销,几乎是所有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惯性思维,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却没有用心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虽然质量是免费的,但是只有客户需要的质量才是免费的!
一个企业的“大成功”往往是战略管理的成功。战略有问题,单纯靠改善内部运营效率,业绩改善的效果有限。企业战略管理要站得高,从而看得远――我们只有穿透过去,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只有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才谈得到生存与长远发展!
篇4:战略投资:要不要,什么时候要,怎么要?
当一个创业者做了几年后,经常会碰到战略投资者有兴趣投资,就像当时20eBay找到易趣一样,目前我参与创业的4家企业,有2个正和战略投资者谈判。我投资的其他企业,也有近半数已有战略投资者或者准备和战略投资者谈。
我熟悉的创业者,包括当初我自己,看到战略投资者有兴趣,第一反应总是很兴奋、很高兴。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业绩得到了行内人、特别是行业领导者的认可,而不单单是VC的肯定,这看起来是一个最大的称赞。还记得在做易趣Series B的时候,我同时与网易的Oliver和Helen、新浪的汪延和曹国伟、搜狐的张朝阳和Victor Koo一起谈,希望能让3家都成为易趣的投资者,感觉真的不错!实际经历了几次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后,这种好感觉从来不会持续很久。作为过来人,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一定要小心谨慎,想清楚很多事情。当然,小心的前提是公司不要陷入没钱、濒临破产这样的境地。要知道对一个境况危险的公司,所谓“有奶就是娘”,根本不可能挑挑拣拣。
首先,要想清楚战略投资者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这些好处是画饼充饥,还是实际可以看到、可以衡量的?如果带来的是品牌效应,这些对于用户实际购买(或者付费)的行为能有多大影响?如果带来的是流量,有实际的合同作为保障吗?如果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会增加未来它收购你的可能性、降低它支持你的竞争对手的可能性,那要问问有没有真正的排他协议?它投资你的资金够不够多,这些资金对它的行为是不是有约束力?只有想清楚了好处后,才可能去衡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坏处。
坏处?找战略投资者有坏处吗?有,而且很多!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战略投资者与VC的出发点不同。和VC合作,你永远不用怀疑VC的目的,这就是赚钱。纯粹以赚钱为目的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样会使他们的行为可以预测(predictable)。VC给你的建议、要求、行使的否决权,这些都是以股权价值最大化(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为目标的。你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目标其实和VC是基本一致的。当然,VC会比较短线一点,但是聪明的VC一般都能理解你的想法、尊重你的意见,不会乱行使他们的否决权,不然他们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战略投资者,则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很多时候,赚钱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最重要
的目标。他们投资你的“战略目标”多数与你自己公司发展的目标不会完全一致。即使今天一致,你的目标可能随时会改变,万一改得和他们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了怎么办?他们到时候肯定很不高兴。作为股东,他们那时对你的要求、建议和否决权,就会让你十分头疼。比如最近UCWEB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这个合作有可能会很成功,但是对UCWEB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公司的商业模式还没定型,今天它的方向可能与支付宝或者淘宝需要的东西很吻合,但是如果明天UCWEB发现了新的方向和重点,从而与阿里巴巴的目标和利益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怎么办?当然创业者改变重点和方向是经常的事情,不过越成熟的公司,改变战略和方向的可能性和程度会越小,找战略投资者的风险也越小,
初创一两年的公司,一般不应该有战略投资者介入。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即使创业者不改变自己的方向,战略投资者的方向也会变。他们投资你的人、他们公司内最支持你的人,可能会离开公司。以易趣为例,20在做Series B的时候,最终网易成了易趣早期的战略投资者,双方展开合作,易趣为网易做了拍卖频道。可惜合作不久之后,当时网易负责投资的首席财务官Helen和负责BD的高级副总Oliver双双离开网易。在年7月3日,网易开设了自己的拍卖频道。网易作为当时第二大的门户网站,此举对易趣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更何况它基本抄袭了易趣网站的既有网页(有些地方甚至忘记了把易趣名字改成网易)。当然,抄袭易趣的,网易不是第一家,最终网易也没有把拍卖频道做成功,但当时这件事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还好,当时网易是一个小股东,没有很多的否决权,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即使这样,当时我记得2002年我们与eBay合作时,我曾担心网易会行使他们的否决权,给我们与eBay的合作添麻烦。
第三,你接受了一个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可能会影响你与它的竞争对手的合作。这一点显而易见,所以我不多说了。我的经验是:一般如果战略投资者只占5%以下的股份,这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如果超过15%,他们的竞争对手就可能会比较关注。
如果你衡量了好处和坏处,认为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接受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的时候,在投资的条款里要注意哪些东西?这里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是这次篇幅所限不能多说。最近我参与创业的两家企业都在与战略投资者谈,有很多条款和权利我们可以给VC或PE,但是不能给战略投资者。当时eBay在2002年时成为占易趣股份30%的股东,拿到的股东权利比占易趣20%股份的VC少得多。同样雅虎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大股东,但很多权利阿里巴巴都没有给雅虎。还好阿里巴巴有此先见之明,因为此后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不大顺利,雅虎中国的品牌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雅虎对此很不高兴但是没什么办法作为股东给阿里巴巴施加压力。这里面的道理就是,同战略投资者打交道,要尽可能小心谨慎一点。
本文来自:shaoblog.com//09/03/%e6%88%98%e7%95%a5%e6%8a%95%e8%b5%84%ef%bc%9a%e8%a6%81%e4%b8%8d%e8%a6%81%ef%bc%8c%e4%bb%80%e4%b9%88%e6%97%b6%e5%80%99%e8%a6%81%ef%bc%8c%e6%80%8e%e4%b9%88%e8%a6%81%ef%bc%9f/
篇5: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
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
当今浮躁的社会一样,教学"一统"格局下得赶潮之风比较盛行,教师个性的失落比较厉害。你提倡电化教学,不管与所授内容有无关,都给你来上一段演示;你提倡小组讨论,本来一句话能回答的浅显的问题,也安排一番讨论;你提倡开放教学,他把整节课放给学生,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过去是满堂灌,提倡主体性教学,就来个满堂问;提倡开放性教学,不管什么内容,不创设情景氛围,不铺垫,不搭桥,一上来就来个满堂动。看教学内容,都是参考书的翻版,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自然也唤不起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同学生心灵展开对话,千古动人的名篇,能给讲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自己的嘴讲的不是自己的感悟或讲不出自己的感悟,你不讲学生还出于好奇心看看课文,你讲上两节三节,学生连课文也不看。翻翻教案,从三维目标开始,一直到后记,齐齐全全的,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都是给检查做的准备,好看不中用。写些论文,意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但文章搭的是公文的框架,标语口号式的语言,内容是早已人人皆知的官方意图,一看小标题,什么思想性、人文性,这"性"那"性",唯独没有自己的个性;什么专业化、知识化,这"化"那"化",唯独没有自己的活"化";什么预习法、演示法,这"法"那"法",唯独没有自己的想法做法。自己的笔流淌出的不是自己的声音。教师在辛辛苦苦的劳作中,竟把自己给弄丢了,或者说原先就没有跟自己照过面。
找回失落的自己
没有"自己"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一句话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比"正确"的更有价值。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我们教师是到了好好寻找寻找自己的时候了,真正找到自己。把失落的自己请回家,把丢失的个性找回来。
古希腊的盛裴文德的一座古碑的基座上铭刻着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到现在还不知道是哪位古人刻下的,也不知道这位古人说这句话的确切目的,但这句话启迪了我们很多人,影响了我们很多人。看看今天能不能影响我们教师自己。
找回自己实际是认识自己的有用处。爱尔兰有位作家叫布朗,一生下来就患瘫痪症,到 5 岁时还不能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 5 岁的那一年一天,他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忽而伸出左脚将粉笔夹住,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学会写 26 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后来他以坚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他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 21 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 16 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 15 个国家出版了他的著作,还改编成了电影。在他 48 年的短暂生涯中,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 5 部长篇和 3 部诗集,这些都是用一只左脚趾打成的。
布朗这位令人感动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自己,发挥了自己仅能动的一只脚的优势,从而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浑身都能动的我们,更应寻找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作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会跨上成功的跳板。
著名作家詹姆斯 . 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我们为师者品味的。
让自己站起来
跪在别人的脚下以为发现巨人,这是弱者的普遍视角。如若你挺身而起,就会惊讶的发现,我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其实,不用说一般的教改成功者,就是一些名家、专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验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他们的许多教学环节与技巧,更是我们教师动脑想一想即可得,动手做一做即可行的。
现在盛誉全国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激起了无数崇拜者的惊喜与羡慕。但说实话,作为引领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名家,在理论上并没有独特的建树,在语文教改方面只是一棵"知识树",即知识系统化,只是换了种表述而已;教学上只是一个模式,即"定向 ---- 自学 ---- 讨论 ---- 答疑 ---- 自测 ---- 自结",我们一般教师也能提出这些东西。然而魏书生只因为成为魏书生,他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而不是"理论"出来的。他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谁也明白的"教书育人"和"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他的论述像"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通俗易懂,那样切近规律;他的课堂教学是朴实的,但朴实的却令专家、令同行折服;他的报告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场场能引起同行的强烈共鸣。我们同魏书生确实有区别,但实际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我们同魏书生实际区别就在于一个"做"上。其实道理都懂,他做了,他潜心地去做了,我们没有去做或没做到,就这么简单。他在方方面面积累了自己的酸、甜、苦、辣,张口说不完,我们做得不够,自然没说的,只能停留在现成的标语口号上。当然我们国人都习惯在"理论"层面游弋着、显示着、呼唤着。中国贩卖"理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真正缺的是摒弃形式、摒弃名利的经营者、实干家。教学也如此。从某种意义来说,理论的传递者并不伟大,伟大的应该是像魏书生那样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应该是勇于探索的教师。我们教师应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
苏联有一个专门研究科学学的'专家讲过这么一句话:"最可悲的是当一个人走向坟墓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我们不要再做这样的可悲者,要让糊涂的自己清醒,要让跪着的自己站起,坚信自己能行,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用 “ 心 ” 去经营自己
要经营自己,就先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哪些挫折,当时痛苦的程度怎样,有怎样的感受。你把这些随时积累起来。你将选取自己最些最精彩的东西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那些震撼你自己心灵的东西,对读者也会自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他不断摸索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本,一生写了 40 多本书, 100 多篇论文, 1000 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笔者听过一些教师的比较好的课,写点东西用着的时候,由于记录的粗略,只好再找执教老师,想把那些细节找回来,然而,教师却早忘了,当时教师的临场的"火花",学生的精彩闪光点,竟没有一点痕迹留存在执教者的心里,有的连当时打印的教案也没留存。我当时很遗憾,当然遗憾的不仅仅是,找不到这些有用的教学细节。但也正好验证了长时间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教师有时课讲的很好,但有时却不怎样,公开课能上演精彩,随堂听课却会砸锅,确实在教学上没有用"心",只是当任务完成而已。这就是我们素质不错的教师进步不大的原因之一。
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遗憾的是我们没去捕捉。我们曾在摸索中有那么多困惑,那么多疑虑,没有去思考。笔者曾见我们的教师在迷惘中夸夸其谈,炒作着你是我非的见解,然而,或激动了一下,或兴奋了一时,或痛苦了一阵,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看来还得提醒大家记住一句谁也知道的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说不定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串一串这条项链。
不要再被考试盲目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不要再被分数这块黑布蒙住我们的双眼、蒙住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在和名家对话的顿悟时,体验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自己的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一句话试着用心经营经营自己。因为在教学这根链条上,离开教师自己的实践这一环,任何高超的理论、宏伟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
打造自己的长处
教师同任何人一样,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借鉴奥运会冠军的金牌获得者的秘诀,充分发挥了自身长处,集中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追求卓越的范围,大胆对许多美好的事情说"不",专精自己的最大的长处。要扬好自己的长,以自己的长而避自己的短,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盲目的学别人,自己的长处没发挥,别人的精彩没学到,成为四不像。
教学忌讳的正是这四不像,教师什么也有,什么也不通,什么也不精,最终是没特色。仅就课堂教学而言,有的教师知识底子厚,讲授有长处,就着力研究更有吸引力的讲授教学,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练就讲得醉倒学生的本领,讲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看你讲得水平如何,我们不能认同的是一些教师,讲得让学生睡着觉的讲;有的教师有表演才华,演讲有长处,那就着力打造情感教学,以情为突破口来启开学生的心扉;有的教师善于煽动学生、组织能力强,就多来点探究式的讨论;有的教师歌唱的长处,完全可以自称一派成为以唱代讲的教育家 ……
我们知道,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你只能顺应,只要能贴近规律,任何方法都是好方法,方法是不过时的,就看你会不会启用、驾驭,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不踩别人的脚印走,从自己起步,从"我"字开篇。
我们倡导的是,理念要同新课改同步,方法要创新,提倡多尝试适合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的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有生命里的传统教法而另起炉灶,并不是抛弃教师的拿手绝活,走马灯似的换方法,而是提倡新旧教法巧妙融合。尤其是在新课改实验中或以后开展的什么什么新实验中,我们不要照搬,不要移植,而是要学会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新花,结新果。
演绎自己的独特
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事实也证明,很多卓越的教师都是"一家之言""特立独行"的。当然在成功之前,他们的这种"独特"常常被视为"异端",是不为人接受的,他们的经历都是坎坷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也正是他们的"独特",让他们顶住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下来,直到成功。远的不说,当今王泽钊老师的艰难经历就是一个最好诠释。
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学中随意挥洒、新颖别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彩多姿、千姿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师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读懂你自己。我们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条路子,恐怕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个对手,正是我们自己;有一条路子,那就是勇于走你自己的路。说实话我们无权选择我们的工作环境,但我们要尝试着在教育这块沃土里展示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 , 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收笔掩卷之际,还是摘几句积累的名言与为师者共勉吧!"认识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做你自己",这是哲学家奥里欧斯说的。"做真实的你",这是莎士比亚说的。
篇6:一要真情 二要经营
一要真情 二要经营
一要真情 二要经营
――季羡林《幽径悲剧》阅读指津
安徽 鲍亚民
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写道:“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为我所不取。”
季羡林的散文饱含一片真情,这几乎是众口一词,有口皆碑的评价。正如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散文全编・序》中,用四句诗概括的那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又是一个性格十分内向的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很少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读者才能感触到他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情。《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中一棵古藤萝被愚氓砍死的悲剧。在作者心目中,自然物同人一样,有灵性,有感情。他对自然物的感情像对人一样,非常细腻,非常丰富,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切。他爱自然美,他爱生命,自然物对他有强烈的感染力。他认为自然物的命运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他为自然物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悲愤惆怅。由此,作品表达了对无端破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启示人们,要认识美,关心美,还要有人惩罚破坏美的人,最高尚的人要能创造美。
季羡林在《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一文中写道:“最近几年,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我姑且称之为松散派。另一派是正相反,他们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铸句,我借用杜甫的一句话:‘意匠惨淡经营中’,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我还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
季羡林自称“经营派”,所以他认为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头尾呼应,炼字炼句。总之,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幽径悲剧》巧妙地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突出中心。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章中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这样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十分关注和热爱。
另外,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写自己对古藤之死感到悲哀,引起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以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一棵古藤的心理,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读了《幽径悲剧》一文,我们会懂得,写散文一要真情,二要经营。思想内容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文章形式上,要讲究章法,语言选用上要狠下功夫。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正如作者所说:“一篇好的散文,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工业品品牌:战略要飞天,经营要落地】相关文章:
5.要勤奋学习作文
6.我要留言
7.我要超越自我
8.要关心集体作文
9.要如何写求职信
10.要记得诗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