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
“陽茹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
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
持续几年的努力终见成效,今年上海部属高校在缩减本地生源比例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招收的本地生比例已逐渐趋向教育部下达的30%的标准。
复旦大学发布的20本科招生方案显示,该校53个专业(或学科类)共在全国招收3000名本科生,比去年减少100人;其中,上海的招生名额为1000余人,比去年减少了200人左右,因此实际上外地生源的名额不减反增。 上海交大今年在上海招生1400余人,也比上年减少了100多人。这两所上海部属高校的.“领头羊”今年的招生计划中,本地生源比例均已下降到了34%左右。其他部属高校如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本地生源的比例也都有相应的调整,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在沪本科招生计划仅868人,比去年的1059人更是大幅度减少。
这样的比例意味着,对非上海地区考生来说,今年想考8所在上海的部属高校,可能会比以前容易了一些,考入复旦、上海交大等沪上名校的机会也相应增大。
饱受非议的部属高校生源本地化,起因于当年为加快学校建设,教育部门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的发展方式。对于地方财政的巨大投入,高校的回报办法之一就是帮助地方培养更多本地人才,以保证当地利益。根据有关方面对全国部属高校至招生计划数据统计,上海地区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曾高达56.99%,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都在50%上下。
“交大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减少本地生源比例。合并的交大医学院,原为上海市属高校,以本地生源为主,到去年已经降到了本地生源仅占四成,招生范围已扩大到20多个省市。”上海交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陶正苏介绍说。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表示,扩大外省市招生、实现生源多元化,有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但缩减本地招生不能一蹴而就,他们担心招生人数骤减,会给本地考生和家长带来心理压力,所以比例逐年调整,前几年因招生总人数仍在增加,本地生源人数的下降并不明显。
今年上海各高校在沪招生计划显著减少,直接原因在于本地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报名人数出现大幅下降。初步统计,上海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名,而去年上海市共有约9.93万名考生报名参加秋季高考,本地考生骤降20%,而在沪部属高校今年招收本地学生比例降幅多在10%至20%之间。因此,多数上海考生和家长并未明显感觉到就读上海高校的机会在减少。按照招生计划,今年上海考生的整体录取率仍然在80%以上。
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在上海积极展开自主招生改革,带给考生更多机会和选择,也使得大学减招本地生源未造成很大冲击。据介绍,今年各高校在沪以自主招生方式招收的学生总数约为3000人,比去年有所上升;至少有一两万名学生会从中感觉到机会和希望。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今年在沪减招近20%,1000余名在沪招生计划中,约三分之二为自主招生,仅有三分之一学生将通过高考竞争进校。
篇2:本市高校外地生源大增 招生结构改变
本市高校外地生源大增 招生结构改变
本报记者 徐敏
从今年起,上海高考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本市高考生约10万;年只有8万左右;约7万人。受出生人口减少的影响,预计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持续到,至才有所回升。上海高考生源大幅减少,将如何影响招生结构?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应作何变化?
名校录取上海考生比例不会大变
生源减少了,上海学生考名校的机会是否增多?一些高校招办老师表示,随着生源减少,名校在沪招生人数也相应减少。如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部属重点院校,在招生总数不变情况下,今年纷纷减少了在沪招生名额,减招幅度大都在10%―20%之间。名校减招幅度普遍小于或等于考生减少的幅度,所以,上海考生报考名校的录取比例不会有大的变化。
市属高校也在上海纷纷减招。如上海师大去年在沪招生4400人,今年招生3200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去年在沪招生2300人,今年招生1720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去年在沪招生(本科)1665人,今年招生1359人;民办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去年在沪招生1440多人,今年招生1030多人。由此可见,“上海考生百分百进大学”的现象不会出现,上海高考录取率将仍然保持在84%左右。
未来若干年,包括上海在内,全国高考人数都将明显减少,上海高校招生会不会“吃不饱”?尤其是民办、专科院校,会不会遭遇生存困境?不少高校表示:不愁招不满学生。因为上海高考录取率高达80%以上,重点大学录取率达2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仅为40%―50%,有的省份重点大学录取率仅3%。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依然是紧缺资源。再加上上海高校的地域优势,所以各个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都不愁生源。
外地生与本地生如何交融
复旦大学今年录取新生中,上海生源占34%,估计明年能达到教育部提出的“部属高校在驻地的招生比例要逐年逐步调整至30%以内”的要求。而在20,复旦的上海生源约占60%左右,曾被戏谑为“阿拉复旦”。
上海师大去年招生(本科),上海生源占84.6%,今年上海生源占56.6%。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去年招生,上海生源占85%,今年上海生源只占52%。
可见,无论是部属重点高校、市属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面临一个趋势:外地生源比例较大幅度增加。
学生置身于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中,对他们的发展更有利。大学教师反映,外地学生通常更勤奋。本市一所名校按学分和绩点计算学生平均成绩,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全校平均成绩之下。外地学生增多,有助于优化学风。当然,上海学生也有优势,比如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一校,人才的'差异性可以促进多样思维方式的形成,学生的想法观点相互碰撞和交融,更能激发创造性。
教育界人士指出,原先,拥有多所名校的大城市考生,能够以较低分数进入名校;而那些缺少名校的省份,许多优秀学生受招生计划所限,失去了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权利。如本市某重点高校往年在上海招生,考分略高于重点线的学生就能进来,而外省市的考生,考分要高出当地重点线五六十分才能进来。如今,部属高校生源结构比例的调整,使得“全国重点”名副其实,促进了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敞开大门,海纳百川,对提高生源质量和自身发展有益。
生源“变”了学校怎么“变”
上海高校“敞开大门”,将会使学校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发生哪些变化?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任务。周末和假期,留校的学生增加了,大学校园将由冷清变得热闹。怎样丰富学生假日生活,为留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名师讲座、文化娱乐活动、创新实践活动,高校需用心设计。
生源出现多元化,高校的教学需适当调整。相比大城市的学生,中西部地区学生可能在英语、计算机方面基础较弱,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辅导班、选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另外,高校就业工作内容也需要调整,应更加重视引导毕业生放宽视野、服务全国,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教育专家还指出,上海高校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时,不仅要对接上海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适应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体现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功能。
篇3:高校面临存亡挑战:生源持续下降录取比例提高
高校面临存亡挑战
4月28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报告表明,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经从20的57%,迅速增长到的61.7%,20达到了69.5%。在20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平均录取比例还将保持增速,从而将导致部门高校出现生源不足的严峻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
报告显示,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上大学的突出矛盾获得了极大缓解,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到前后。
生源下降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却缓慢增长。这一剪刀差直接导致了高考录取比例的迅速攀升。尤其近2年,录取比例实现了翻番增长。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已经超过85%。这种超高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河南省两年录取率增长了22.6个百分点,山东省年高考录取率也达到了79.72%。湖南省2009年招生录取比例只有56.9%,2010年则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还有一些原因加速了生源因素的影响。最近3年,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增长最多的是高中毕业生。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录取比例的.快速上升,也对到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根据报告提供数据,安徽2010年在本科及专科层面,分别有10%及2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各地的实际录取比例可能要比计划录取比例高出几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地,招生计划中本科招生比例已达到60%左右。部分地方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平均每门课业的分数不足30分,生源质量大幅下滑。
《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指出,为应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已经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给出了相关措施,将分层次考试,即专科尤其是高职院校首先进行注册入学试点。目前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部署并实施这一政策。
《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认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对学校的日常运行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尤其是部分办学质量欠佳,就业前景不好的高校,势必将面临更多的压力。教育部部长助理、教育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顾海良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就曾多次提出,高校在持续的生源下降面前,质量差的高校的倒闭不可避免,高校应该未雨绸缪。
高校应该如何应对生源危机?有教育专家指出,首先应练好内功,对办学定位与思路进行清晰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服务,增强营销推广能力,尤其是网络推广能力,以适应日益加剧的生源竞争局面。
(篇4:多家“985”本地招生比例逐年下降
高考前夕,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位学生做出了《“985”高校招生指标》的调研,调研涉及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等11个省份的共15所“985”高校,调研数据来自于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网、院校信息库-阳光高考及各高校的本科招生 ,多家“985”本地招生比例逐年下降,高校招生《多家“985”本地招生比例逐年下降》(),调研发现绝大部分“985”高校都存在招生过于本地化的问题,不过,近年来多所“985”高校在本地录取比例逐年微弱下降,例如中山大学,今年,招生总计划8000名,其中在广东省的招生3565名,对广东省考生的录取率为45%,而去年约为52%,
本地外地招录比:最大达126倍
调研学生还对全国所有“985”高校在本省与外省招生指标的比例进行了分析。 调研表明,对于本地招生指标与其他选取省份的差别最大是达到126倍,如兰州大学在甘肃省和上海市的招生指标;而两者差距最少的也有5倍。
其中,2010年,北京大学在广东省的招生指标只占北京市的1/10。,北大在广东省的录取率仅为万分之0.7,而在北京,每万名考生就有近57个人被北大录取。而清华的情况类似。此外,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在上海的录取率是万分之七十六点一,而录取率最低的省(市)是广东省,仅为万分之零点八,差距高达95倍。
反观中山大学,以2010年为例,中大在广东省招生4071人,而在其余各省(市)的招生指标均没有突破170人。不过,中大2010年在广东的录取率为万分之62.2,而录取率最低的甘肃省仅为万分之二,差距也有31.1倍。
趋势:本地录取比例逐步下降
不过,调研学生补充道,可喜的是,从2010~20,复旦、上交、浙大和中大在学校所在省(市)的招生指标都有下降,这说明“985”高校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已往更加合理方面发展。如复旦在上海的招生指标从2010年的510人下降到年的341人,而中大在广东的招生指标从2010年的4017人下降到2012年的3600人,减少了417人,降幅为10%。
记者还从中大招办了解到,今年,中大本科招生总计划8000名左右,其中在广东省的招生计划为3565名,对广东省考生的录取率为45%。而在2012年,中大本科对广东考生的录取率约为52%,可见在本省的录取比例略有下降。
篇5:上海本市生源考生报考外地高校可享收优惠政策
上海本市生源考生报考外地高校可享收优惠政策
市教委昨天公布对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本市生源考生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本市生源考生可在录取时适当加分投档;对被录取到边远省市和生源不足的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等。
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高招办在向外省市普通高校投档时,如外省市院校线上生源不足,对线下的考生,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分别给予合成总分加20分投档的优惠(但必须达到学校所在招生批次的控制线)。 加分投档也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招生院校接收到的考生电子档案中考生成绩仍然是合成总分(不含20分的加分),由招生院校按招生规则进行审核录取。
凡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填报广西、甘肃、陕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辽宁(除大连市)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以及湖南、湖北、山西3省少数生源长期不足的`普通高校(具体院校名单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并被上述高校录取的本市生源考生,可获一次性补贴1000元;征求志愿填报而被录取的可获一次性补贴500元。
此外,本市今年继续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凡被外省市普通高校录取的本市生源考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可根据上海普通高校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申请上海普通高校生源地贷款并向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享受相应的政府贴息。
篇6:世界各国高校招生普遍存在“外地歧视”
世界各国高校招生普遍存在“外地歧视”
【核心提示】审视高考招生中的“外地歧视”以及诸如此类的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贴上“对或错”的道德标签,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前因后果和基本性质进行客观判断。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政策。
高校招生在我国备受关注,其公平性牵动着每位国人的神经。其中,“外地歧视”是热议话题之一,如北京大学因招收的北京生源学生比例偏高,而于每年高考季被推置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外高校招生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外地歧视”?笔者试图以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与日本为例加以阐述。
美日公立高校的“外地学生”均需额外缴费
美国没有联邦政府设立的大学,由各州政府设立并负担主要经费的州立高校系统提供了整个社会80%左右的高等教育机会。在州立高校的招生中,存在明显的“外地歧视”:2―3年学制社区学院完全服务于本地居民;4年学制州立大学最初以本州居民为招生对象,原则上不招收外州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州立大学不招收外州学生的原则逐渐被打破,招收外州学生的州立大学越来越多。但是,州立大学中外州学生所占学生数的比例仍然很低。另外,外州学生需要在支付正常学费的基础上,额外缴纳一笔不菲的费用。以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各高校为例,―的`正常学费为5000―6000美元,外州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再缴纳700―800美元的费用。
日本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仅提供了整个社会30%左右的高等教育机会,其中,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分别占20%和10%左右。日本的国立大学相当于我国的部委属大学,公立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或美国的州立大学。日本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设立并提供财政经费,对“外地学生”实行入学限制。目前,虽然没有任何公立大学公布具体的招生限制比例或操作程序,但是其网站公布的招生简章上都明确标示了“外地学生”需要额外缴纳的费用。以东京都所属的公立大学首都大学东京为例,“外地学生”在2011―需比本地学生多缴纳1倍的入学金:本地学生的入学金为14.1万日元;“外地学生”却为28.2万日元。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国立大学都是全国统一招生,高校所在地的本地学生在招生名额与学费方面没有任何优惠。
谁付费谁受益
美国州立大学与日本公立大学为何实行“外地歧视”?因为需要保障本地学生的就学机会。政府财政拨给大学的经费主要源于当地税收,而地方税收取之于当地居民。谁付费谁受益,因此,美国与日本从未有人抗议过大学长期存在的“外地歧视”问题。同时,日本国立大学招生不实行“外地歧视”也与其财政来源密切相关:除学费与科研费等大学自筹经费外,其余经费皆来自中央政府。
从国外公立高校招生中的“外地歧视”现象及其理论基础出发,应该如何审视我国公立大学招生中的“外地歧视”?与日本非常类似,我国公立大学分为部委属大学与地方高校两种类型。地方高校只招收本地学生,外地生源属于交换招生,这也可以说是“外地歧视”。但是,我国也很少有人认为地方高校招生的“外地歧视”现象有失公平。这说明,谁付费谁受益的高校招生原则在我国也广为接受。因此,该原则也应该是支配我国部委属大学招生名额地区分配的理论基础。我国部委属大学(如北京大学)与日本国立大学一样是中央政府设立并负担经费,既然日本国立大学招生中不存在“外地歧视”,我国部委属大学为何要实行“外地歧视”?
财政来源导致“外地歧视”
实质上,北京大学多招北京籍学生也是谁付费谁受益原则运行的结果。刚刚恢复高考之初,我国部委属重点大学的财政经费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因而在高校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并不高,大都在10%―15%。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这类大学的财政来源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之一是,来自大学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拨款迅速增加,比如“985工程”的配套资金等。当然,当地政府增加财政投资并非白尽义务,其中的重要交换条件之一即要求这些重点大学增加当地生源比例。故而,这些大学中的本地生源比例剧增,大多增至30%―40%,还有一些高校竟高达50%左右。不过,从左右开始,中央政府对部委属重点大学财政投资的规模与比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这些重点大学开始有意识地逐渐缩小在高校所在地的招生比例。
当然,有些相关问题还需结合其他因素深入探讨。例如,我国部委属重点大学最初10%―15%的本地名额是否仍有不公平之嫌?当时,部委属重点大学是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且,如果部委属重点大学的地区分布合理,各校的教学质量相近,那么,各校在所在地多招收一些学生也不会导致任何实质上的机会不公平。
审视高考招生中的“外地歧视”以及诸如此类的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贴上“对或错”的道德标签,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前因后果和基本性质进行客观判断。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篇7:上海外地生源毕业生 户籍不再成为签约绊脚石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规定,各单位不能以户籍原因解除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
据上海《劳动报》报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即使没批下上海市户口,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办理《上海市居住证》及有关用工手续,
《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依据毕业生学历、学校、学校成绩、专业和用人单位的信誉程度等综合因素,对进沪就业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行量化评分,根据最终评分情况,毕业生可办理上海市户籍或居住证。
据悉,持有居住证的毕业生可在沪办理社会保险,并享有多项待遇。今后,办理居住证将成为进沪就业的应届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在沪居住的主要方式。
来源:
【上海高校缩减本地生源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相关文章:
1.高校招生工作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