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
“松下迷你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
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汉口学院向达到“三本”线的自考生赠送笔记本电脑;武昌理工学院不仅每年减免高分考生元学费,而且自考生宿舍有空调和热水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把校企合作办学引入自考教育,举办自考新生夏令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湖北省今年高招常规录取结束后,院校自学考试教育打响落榜生争夺战,各院校搬出“十八般武艺”招揽生源。因为今年高招实际录取率约达70%,落榜生的减少让自考招生变得异常激烈。今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对高校全日制自考的招生规模进行了“限制”,根据院校办学条件提出了“指导性”招生计划。32所院校总共可招生31210名,包括本科26590名、专科4620名。
但实际情况是,湖北今年高考考生人数跌落到48.4万人,比去年减少7450人,而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3823人。如果加上高校在招生中增加的计划,湖北今年高招实际录取率可能达到了70%。
“往年高考落榜生会自然地选择读自考,但今年自考招生比较艰难。”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中旬,在登记的1400多名有就读意向的考生中,经确认明确表示会去就读的.约300人。而江城学院获批的“指导性”招生计划为1200人。
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更名而来的武昌理工学院面临同样的考验。该校全日制自考生最多的一年招了1500人,但今年只计划招500人。往年暑假,该校大门口自考招生的咨询台有几十米长,但今年只简单地摆放了几张桌子。该校自考学院负责人证实,现在自考生确实难招了。
汉口学院获批“指导性”招生计划为1000人。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负责人称,自考的生源并不局限于湖北省内,否则难以为继。
据了解,高校自考班可分两大类:一是以招落榜生为主的全日制助学班,学生通常在校内学习,享受与统招生待遇;二是助学点办的非全日制助学班,以考生业余自学为主、院校辅导为辅。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自考生以4种类型为主,包括高考志愿填报失误掉档的、过了专科线但想读本科的、过了“三本”线因学费而放弃的、面临无书读的“富二代”。
中国大学网 (责任编辑:卜范龙)篇2:自考辅导班争抢高考“落榜生”
本报讯 高招进入专科批次后录取逐渐接近尾声,一些录取“线”下考生开始着急起来。记者近日接连接到考生和家长电话,称一些进行自考招生的单位纷纷向他们抛绣球,表示低分也能被录取,甚至还有的招生单位称,自己是统招计划。
招生专家昨天称,眼下,自考辅导在激烈地争抢普通类招生生源,有资格参与普通类招生的考生应该重视普通类招生录取,不要轻易上当。
据苏北泗洪县考生家长李先生向记者反映,近几天,在县中心地段有不少高校在进行招生咨询,称低分也能录取。他儿子考了415分,填报南京几所专科学校,因专科批次普遍走高,录取无望,原准备继续“苦战”一年高三,从头再来,但看到不少高校在县里招生,让他心里没底,很是疑惑,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按李先生提供的地点,前日,记者特意赶往该县城采访。记者发现,在该县泗洲大街中间最繁华的地段,摆了20多个招生摊位。记者在一家招生咨询点前,称自己弟弟考了400多分,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学校。招生人员说,“我们还有两三个学校有统招的名额,如果想报,就要抓紧最后几天机会,因为再过几天就要收摊了。”记者在仔细询问并查看了学校的招生简章时发现,其实所谓的统招计划不少都是自考类型。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在该地方摆摊设点招收新生的高校“老师”大多是大学的在校学生,负责在某一地区进行特色自考相关宣传。一位知情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暑假一放假就在为一些学校做招生宣传,已经做了20多天,每招一名考生可以拿到两百到八百不等的报酬。记者在与一名招生的大学生攀谈中了解到,现在自考生并不好招,所以有时无奈说出些诱人的政策,甚至夸大其辞,只是为了多招几个学生。这位在招生的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付摊位费用30元,加上住宿、吃饭,每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要努力地多招几个学生才可以“赚”回来。南京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专家告诉记者,自考辅导班争抢普通类生源的现象相当严重。前几天,该校在专一批次招录时,打电话到一些准备录取的考生家中了解考生的情况,一些家长竟称,孩子已经收到五六份录取通知书了,还有的考生已经带着生活用具到北京等地报到。其实,这些考生所录取的都是非普通类计划内招生的高校,主要是自考招生。这位专家称,许多考生并没有分清自考招生和普通类招生的区别。自考招生其实是一些高校办的自考辅导班,招生时并没有什么门槛,没有录取的分数线要求,考生被招进组班后,由学校老师辅导,参加全国统一的自考,全部科目考完成后方能拿到自考文凭,而要拿到自考文凭的难度是不小的。而普通类招生则完全不同,招生高校首先得有国家批准的计划,无论是专一批次,还是专二批次都有省控线,学校还有投档线,只有达到省控线和投档线的考生才有机会被录取,并进入高校正式学习。专家介绍,我省今年划定二阶段的志愿填报资格线为320分,在此线上的考生都有机会被普通类招生院校录取,因此考生要珍惜此机会,不要轻易地放弃普通类录取。在320分以下的考生,因无法参加普通类招生录取,则可参加自考辅导,寻找求学机会。
篇3:高校如何面对高考生源持续减少
高校如何面对高考生源持续减少
作者:中国教育报 陈志文原文地址:面对生源下降,我们向定位与特色借力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912万,这是自高考报名人数创下最高记录以来,连续第5年下降。,随着高校扩招,高考报名人数曾大幅度上升,20,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050万人。但从起,报名人数开始快速下降,20全国只有4个省市考生人数上升,总体下降3.8%,为1020万人,全国呈现全面下降,总体下降至957万人。
5年减少138万人,持续的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背后,是全国生源的大幅度下降,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已不足两亿
生源大省河南,约有考生75.8万人,与年最高峰时的98.8万人相比,五年来萎缩了约23%,减少了23万考生。其中下降10.2%,净减人数远远超过北京、上海高考总人数。
上海是全国生源下降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高考报名人数就出现下降,截至今年,仍然在持续下降,已经减少了近50%,报名人数已经不足6万人。
让我们欣慰的是,和以前相比,今年这一下降势头明显趋缓。报名人数为915万人,20仅下降3万人。与最多63万的下降量相比,应该说高考人数下降的趋势基本稳定,进入一个平台期。但和1050万人相比,总人数已经下降了138万。
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区报名人数仍然在持续下降,但个别考生大省已经止跌回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源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山东在连续下降4年后,报名人数年首次出现增加,比20增长9000多人。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并非今天才出现。纵观高考恢复30年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到1982年间,高考报名人数也有一个快速减少的4年,其主要原因是恢复高考后带来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后来的自然回落,逐渐进入常态。
但最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与30年前有着本质的区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适龄人口的快速下降。根据人口专家的预测,到,我们的适龄人口的下降才将告一段落,逐渐探底回升。
无论如何,人口的下降,或者说迅速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对于经济来说,劳动力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对于社会服务来说,老年社会在快速到来,对于教育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调整时代到来。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校中小学生数量近3亿人,中小学校60多万所。但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小学生数量每年以数百万减少。截至目前,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已经不足两亿人,学校数量也迅速从60多万所下降至32万所左右。
除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生源的直接减少外,出国留学人数的大幅度飙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年末,美国发布的开放报告显示,在美国际学生总体仅增长6%的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却增长了23%,其中本科留学生增长31%。同时,中国留学生已经占到赴美国国际学生的25%以上。
前后,我国出国留学出现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20到20,连续4年增速超过20%。年出国人数还大约是14万人,20就实现了倍增,达到28万人。2012年则达到了39.97万人。
虽然我们可以调整读普通高中的比例以平衡高考生源快速下降趋势,但对于教育来说,整体性的生源下降是必然的,如何应对?如何让有限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这需要政策、智慧,更需要勇气。
一方面,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高考录取计划仍在增长,如果不做必要调整,有些省份录取率可能实现100%
生源下降的同时,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全国招生总量仍在持续增长,直接冲击着高校的招生。
19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7年基本告一段落,2008年开始进入一个平缓增长期,教育部明确提出控制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当年招生计划比2007年仅增长5%。但因为前期的惯性增长,即便保持5%的增长量,当年招生计划也高达599万人。此后数年,教育部一直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但2012年,全国招生计划也已高达685万人。
1977年-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
2012年河南高招录取情况
广东省2012年第一批本科普通类院校征集志愿投档情况(部分)
报考人数在下降,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一增一减,让各地高考录取比例飙升。2008年,全国计划录取比例还只有57%,年,就增长到61%,年则升至69%,去年则高达75%。
在上海,高考生源下降与招生量不断攀升的矛盾表现得尤其突出。早在2007年,上海的报名人数就开始下降,上海市相关部门及时调减招生计划,让计划招生录取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如果不及时调减招生计划,即便是保持招生计划,2008年上海就会出现录取率达100%的现象。
北京有着同样的尴尬。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多达8.35万人,但北京市符合报名资格的总人数仅有7.27万人,其中参加统考的考生只有6.7万人。如果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地方高校主要在地方招生的话,北京一些市属高校就将出现无学生可招的窘况。
在这个一增一减中,部分省市调减得当,甚至未雨绸缪。如山东省教育厅在2008年就专门召开会议,向全省高校发出预警:2008年后,高考考生数量将逐年下降,2013年将达到最低,下降幅度有可能超过50%,学校需要做好应对。
2009年湖南高考考生有50.7万人,2010年,报名考生大幅度下降至41.3万人。但与此同时,湖南的录取计划还在以较大幅度增长,这就直接导致了湖南高考录取比例从2009年的58%,直接飙升至2010年的82%,创下录取比例全国增长最快纪录。
河南近年一直是全国第一生源大省,录取比例一直垫底。但因为各地生源减少,各地高校纷纷增加在河南的招生计划,让河南录取比例也迅速从2008年的42%增长至2012年的86%,赶上了上海与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录取水平。
分数线降至150分可以上大学,但仍然无法招到学生,招生“计划录取比例”开始出现低于“实际录取比例”的逆转
录取比例的快速攀升,对于考生与家长,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对于高校来说,却有点苦不堪言。
2012年,全国多数地区专科录取分数已经降至180分,北京等地则只有150分。即便是山东这类分数线高居前列的省市,录取分数也只有180分。
即使降至这样低的分数,201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以生源大省河南为例,2012年,河南高招计划录取69.3万人,比年计划增加了4.2万人,计划录取比例为86%,赶上了北京、上海。但当年河南仅录取考生55.18万人,实际录取比例只有76%。作为生源大省,上大学最难的地方,竟然有14万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根本原因是当年专科录取只完成了招生计划的75.4%。当年总的招生计划只完成了79.6%。在山东,2011年就出现了4.2万专科计划没有完成的窘况。山东2012年高考招生最后一批征集志愿投档时,有5.6万个计划等待考生,只投出不到3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
不仅仅是专科,本科也已经面临无法完成计划的尴尬。北京2012年高考中,参加本科二批录取的299所院校实际录取12834人,比计划招生减少394人。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高考本科二批普通文理类一共征集33220个计划,其中文史类占三分之一,缺额11033人,理工类缺额22187人。
山西、陕西等教育并不发达地区同样出现了数万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
从计划录取比例86%到实际完成76%,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数字。
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管理部门最头疼的是各地与学校屡屡突破招生计划。据笔者统计,截至2010年,各地还普遍出现实际录取比例高于计划录取比例的现象,即高校不仅招满了,还多招了一些,但在2011年,这一现象与趋势大变,普遍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过去高高在上的高校,开始成为被选择的对象。有些高校不得不投入到生源争夺战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对于很多高校,过去是争取好生源,现在是争取完成招生计划。
对学费的高依赖运行模式,在生源不足的背景下,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生存,也迫使高校必须调整发展思路
好不容易完成了招生计划,紧接着是快速增长的.不报到率的攀升。这一点,越来越超越了学校的掌控。由于不报到率涉及学校声誉,很难掌握实际数字,但根据专业人士的估计,目前很多专科学校报到率普遍不足70%,一些三本院校则不足90%。
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招到的学生又不能全部报到,这些都对高校的生存造成了空前压力,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眼前。
很多地方院校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下图所示,北美学者刘继安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做的一个普通高校历年收入结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学费在高校经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高校的整个财务支出中,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逐年递增,平均已经超过30%,部分高达40%到60%,在这种生存状况下,招不到学生,或者录取了不报到,都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
同时,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生源下降,收入减少,但学校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运行费用仍然居高不下,那么,学校很有可能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健康运转。
生源下降给高校带来了变革的压力与机会,让高校不得不认真思考及应对,并积极去改变,而这种压力,往往比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来得更迫切。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及应对。
一是学校要注重办学的定位与特点。办学的定位与特色,实际是一所学校立足的根本。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并不真正关心定位与特色,存在千校一面的实际问题,即专科学校努力办成本科的浓缩,目标就是升本,本科学校的目标与榜样则是“211”高校,“211”高校努力的目标则是“985”高校,“985”高校学习的榜样则是北大与清华。当考生与家长有了充分的选择权,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时,办学特色与质量就成为一个最直接与实际的指挥棒。也只有在这种压力下,学校才有最真实的动力去做变化与调整,去认真思考学校的定位:我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做一个研究型大学?我要去做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我所开设的专业是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授的讲课能力如何?而不是盲目攀比科研实力与经费。
二是学校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学生从入口(招生)到学习过程中(在校服务),乃至最后出口(就业)过程中获得全方位服务才有可能真正被重视。原因也比较简单,教育是讲口碑的,你的毕业生与在校生都是你最重要的传播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生存与地位。
三是学校要增强品牌意识。受传统文化与卖方地位的影响,高校在对自我营销上一直是排斥的。当高校不得不面对考生与家长的挑选时,甚至抢夺生源时,对于多数并不知名的高校,就需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娴熟的市场竞争策略与手段,而不再只是简单、空泛的宣传而已。在这方面,早于我们面临生源下降危机的日本与台湾地区的高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四是学校应积极开拓新市场、新生源。在计划生育政策还无法调整的背景下,生源下降将是一个长期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在提高自身质量,办出特色的同时,高校还需要积极开拓新服务与新市场。一方面是做好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吸引国际生源上下功夫,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上世纪90年代,日本生源持续下降后,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以吸引留学生。一般来说,一名国际学生,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是国内学生的3倍。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吸引国际留学生,不仅可以解决生存压力,更是一个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层次的重要路径与手段。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篇4:教育部严禁高校设立重奖争抢优秀生源
-01-31 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日前作出决定,严禁高校招生中用高额奖金争抢优秀生源。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本校的生源质量,利用高额奖金来招揽高分考生,特别是各省市高考分数名列前茅的考生,奖金大多是几万元,有的学校甚至开出了十万元以上的高价。有关人士认为,高额奖金所形成的是恶性竞争,很容易使考生受到伤害。因为一所学校的招生计划毕竟有限,如果报考的人数越多,落榜的考生也就越多。此外,一些学校不客观
的宣传,一旦不能兑现,也必将给学校工作带来麻烦。为此,教育部强调,高等院校在招生时,应更多地注重用教育质量来吸引考生,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要用良好的舆论导向来引导考生,不得作与事实不符的夸大宣传,不得用高额奖金来引导考生。(据中央电视台)
[教育部严禁高校设立重奖争抢优秀生源]
篇5:生源减少危及高校生存 退出机制呼之欲出
生源减少危及高校生存 退出机制呼之欲出
,青岛高考报名人数首次降至4万人以下。而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这是中国高考报名人数继下降40万,高考人数继续下降74万后,连续第三年下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最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总数均迅速下降,初中以下在校生总数比减少约230万人。
专家分析,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上世纪80年代初到了生育年龄,这造就了上一波人口峰值。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政策收紧,人口自然下降,也就是现在正在参加高考的这批人。
根据省教育厅的预测,到,我省考生总量将从20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山东20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计划招生52万人,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过两年也将面临没有学生可招的窘境。
虽然生源危机并未立刻显现,但高校十年扩招的繁荣场景已慢慢出现萎缩。20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57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3%,这一扩招幅度是来最小的一年,也是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增幅连续第下降。对比以来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今年扩招幅度仅为3%。这是比19扩招8.3%幅度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其中年扩招5%,年扩招4%。
民办高校感受寒意
2009年,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上海经贸学院,在新生军训前一天宣布停办,成为全国第一所“倒闭”的高校。民办高校在这场“生源危机”到来之前已感到了深深的寒意,相比公办高校雄厚的资源支撑,如果失去生源,民办高校也就走到了头。
年,山东省普通高考专科二批的录取线已经低到190分,这个分数几乎是考生参加考试就能达到的,但最终的录取结果却并不让高校乐观。专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青岛市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均没有满额,甚至出现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2805人,第一志愿却只有108人报考的尴尬。
专科二批是每年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也是民办高校扎堆录取的阶段。其实早在专科二批录取前,一些民办学校就在担心,原因是2010年专科资格线划在190分,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而艺术、体育类专业不设定志愿填报资格线。“这说明线上可供高校挑选的学生已经很少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从业处处长刘建东告诉记者,当时不仅民办高校心里在打鼓,作为国家100所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青职院也在担心生源。
民办高校没有财政支持,收学费是学校维持运转的惟一途径。“招不到学生,就收不到保证学校运转的足够学费,没有资金支持,学校的各项发展就会受到约束,这势必导致来年招生更加困难。”该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来民办学校的招生都不太景气,今年招生缺额大的学校肯定将陷入恶性循环。
个别学校在宣传上不择手段,把高等学府的形象降低到小商小贩摆地摊做生意的地步。2010年,山东省教育厅通报了50所招生广告和宣传存在违规的民办高校,要求限期整改,其中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青岛科大技术专修学院等29所岛城民办学校榜上有名,青岛高校俨然成了“吹牛皮”的重灾区,这在无形中更加打击了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
(篇6:高考落榜生寻找出路 高校自考招生何以失控
高考落榜生寻找出路 高校自考招生何以失控
内容提要: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自考助学班招生的混乱现象前几年就已出现,只是没有爆发出来。今年湖北省高考考生数大量增加,众多高校和中介“抢抓机遇”,疯狂招生,才使“助学班”问题得以凸显。8月28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宣告结束。由于实行“阳光工程”,实行网上投档,没有招收一个线下考生。其公开公平,受到社会称赞。
然而,就在高招临近结束之际,一些不和谐音开始出现:
8月30日,200多名学生手持“武汉理工大学入学通知书”前来武汉报到,旋即被安排到东湖边一个“国防教育基地”军训。军训7天后,招生老师突然失踪。
9月1日,44名外地学生手持“武汉大学入学通知书”到汉,在武大附近一处招待所交了数千元学费,然后被送到东西湖区“封闭军训”。3天后,招生负责人携款“蒸发”。
这些事件曝光后,多数高校公布宣称自己的名义被盗用了,高校与这些事件无关。
记者采访发现,上述招生骗局,均打着“高等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的招牌。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自考助学班招生的混乱现象前几年就已出现,只是没有爆发出来。今年湖北省高考考生数大量增加,而高校统招生指标增加较少,落榜生数量比上年净增6万余人。众多高校和中介“抢抓机遇”,疯狂招生,才使“助学班”问题得以凸显。
“与统招生享受同等资源” 高校纷纷抛诱饵
名校的字号印得很大,“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的字号很小。公办高校的自考招生简章和入学通知书,均是这种格式。
家住宜昌的考生小范今年高考只考了303分,正在他为落榜苦闷之际,一封封招生简章和入学通知书于8月中下旬翩然而至。
这些通知书上的内容让人怦然心动:同计划内统招本科生享受同等教学资源;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全部课程合格,颁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高校盖章的本科文凭。如果成绩较好,还可授予学士学位,与统招生一样报考研究生。
8月27日,一位招生人员将电话打到小范家里,说他可以读武汉理工大学的自考本科。光机电一体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建议选报。
9月1日,小范和父亲一起来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办公大楼,咨询后小范便参加军训。不料,9月4日,招生人员突然变卦,不仅原先承诺的专业不能保证,还说只能“校外住宿”。
小范的父亲说,校方变卦的真实原因,是该校今年招生太多,校内宿舍已无法容纳。
对于众多落榜生来说,自考助学班确实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自考生入学门槛较低,一般要求高考分数在300分以上即可。而其学费一年五六千元,远比独立学院的学费便宜。由于“能感受大学氛围、有机会得到本科文凭”,许多落榜生宁愿放弃上高职高专读专科的机会,而选择自考本科。
同校开办4个电子商务班 “水稻”“烟草”如何兼种
按理,各高校对自己的资源应该心中有数,为何会出现“生满为患”的情况呢?
从自考助学班的办学模式中,我们大致能找到答案。
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写得明白:全日制助学班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各二级学院负责教学,教学站则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等。
武科大成人教育学院负责人介绍:各院系对办助学班都比较积极。前两年,该校助学班人数只有数百人,去年增加到1000多人,今年全校计划招收自考生2000人。
该校信息学院自考负责人王老师打了一个比方―――“教统招生是种水稻,招自考生是种烟草。”他解释,统招生所缴学费由学校统一收支,院系没有得到直接好处。而自考生所缴学费在学校收走20%以后,剩余部分由院系支配,效益看得见。
华农大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介绍,在教师的待遇中,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由学校提供,但调剂奖金则由院系自筹。如何自筹?一条重要途径就靠院系招收自考生来解决。招自考生越多,则调剂奖金越高。
如此一来,各个院系便各显神通,争相办班。
在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都开办了“电子商务”专业,今年的招生计划为400人。
在华中师大,化学学院今年招收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6个专业的助学班,共招生300多人。
院系―――教学站―――招生员助学班背后有条利益链
武科大成教学院负责人说,“助学班”效益可观,但毕竟不是主业,二级院系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其招生和日常管理,一般交与校外机构打理。
于是,大批教学站在公办高校周边应运而生。教学站多为民办性质,一般采用租赁方式解决教学和住宿问题。在与公办高校的办学院系挂上钩后,便招聘人员充当招生中介。
昨日下午,当了4年招生中介的晓斌向记者透露,他所服务的教学站与高校的学费分成是第一年5.5:4.5,后三年是5:5.一个教学站若招300人,每生每年学费按5000元计算。四年下来,教学站老板可提成300万元。教学站给招生中介“返点”规则是,所招的第1至10人,每生可提成800元;第10至20人,每生可提成900元;直至每生提成2000元封顶。
晓斌称,他今年招了150人,有望从教学站返点近20万元。
武汉理工大学有6个校外助学班教学站。9月8日,记者在南湖边发现了挂着该校职业技术学院招牌的`“应用教学站”,其负责人为高某。
翻开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自考招生简章,记者发现:高某作为“湖北应用技术学校”的负责人,还对口联系着武大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
在武大的自考招生简章上,像“湖北应用技术学校”这样的校外教学站共有12个。这些教学站与继续教育学院、相关办学学院一样,均可设立招生咨询点。
灰色地带亟待阳光 高校能否退出自考助学班?
华师大成教学院副院长徐恕峙认为,目前,湖北省公办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其招生均按统一计划,严格按划定的分数线录取。但是,自考助学班的招生并无严格规范,因而秩序混乱。
省教育考试院介绍,今年湖北省共有29所高校举办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但记者发现,名单上有的高校是高职高专,自身缺乏培养本科生的条件,却大肆招收自考本科生。而湖北教育学院是在招收了大批自考生后,于9月3日才补办手续,获得招生授权。
助学班学生的招生条件是什么?每个学校招多少?完全由各高校自定。
据调查,武大今年助学班的招生计划是5780人,华中农大招生约3500人。更多的学校则是“多多益善”。
实际上,近年来各个高校几次大规模扩招,各类教学资源已满负荷。
在武大文理校区(老武大),平均每名学生只有0.7个座位,常有人在抢座位时被挤倒。去年底,武大不得不开放5个学生食堂,提供2000多个座位供学生自习。在武汉理工大学,大一至大三年级的统招生约为2.7万人,上学期的补考人次多达8466人次。
武汉某部属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一负责人认为,为了提高统招生教学质量,高校最好取消自考助学班。
不少自考教学站负责人也认为,高校“自考助学班”的火爆,已经使自学考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公办高校应退出自考助学班,尽全力教好国家统招生。落榜生的继续教育,应该交给民办学校和培训市场。
「新闻链接」
高自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高自考”)不需参加入学考试,考生即可选择相关专业学习。本科一般设有25至26门课程,专科一般设17至18门课程,考生可一次报考1门课程,也可报考多门课程。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即可取得文凭。
1984年湖北省设高自考以来,共有800万人报考,其中有110万在籍生(相当于高校的“在读生”),有65万人已拿到文凭。
高自考有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完全自学,不到高校学习,考试时到地方招考办指定的报名点报考,通过率较低。二是参加各类自考助学班,有老师对学生授课,通过率较高。
高校自考助学班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湖北省一些高校在正规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下,录取一部分学生培训,然后参加自学考试,那时叫“封闭班”。一所高校只有几十个学生。这些考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文凭后,到社会上就业不错,于是,有些高校就将自考学生培训班改称“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个学校发展到几百人;再后来,就发展到现在的“自考助学班”,有老师实行全日制授课。
高校自考助学班,学生必须每门功课都通过了考试,才能够拿到自考本科文凭。助学班的学生拿到文凭的比率一般是40%至70%。
教育部门的规定
2005年7月29日,教育部在《关于下达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指出:“普通高校原则上要停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脱产班的办学。”高校主要任务是办好全日制高等教育。
上月,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出通知要求:高校举办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必须由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对招生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校内各院系不得独立对外开展招生活动。
部分高校叫停助学班
据《法制晚报》报道,今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在全国首家取消自考助学班,停招自考生。该校称,我国高校在自考班的招生、收费等方面管理都比较混乱,各个学院都有自考班,其市场效益不错,学校主动退出自考班市场,是为了贯彻教育部的相关指示精神,加强高等教育的管理。
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复旦大学也紧急叫停了一个仅仅开课两周的自考助学班,原因是这个由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与校外机构合办的进修班涉嫌“乱办班”。
楚天都市报【自考生源减少 高校竞相出招“争抢”落榜生】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