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子的经典对联
“大脸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关老子的经典对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老子的经典对联,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有关老子的经典对联
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篇2:老子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7、治大国,若烹小鲜。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5、为无为,则无不治。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7、绝学无忧。
38、我独异于人。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40、希言自然。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8、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9、柔弱胜刚强。
50、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5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6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62、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6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6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66、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67、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68、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9、治人事天,莫若啬。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7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7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7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75、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76、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经典语录 )
77、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7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8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82、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篇3:老子经典名言
老子经典名言
0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0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过多,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的金银财宝,却不一定能永久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招来灾祸。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铿锵之声使人听觉不灵敏,悦口五味使人永不满足,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翻译讲解】:静下心来,守住宁静,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发现规律的存在。
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万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远。
0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翻译讲解】:保持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意思是说: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0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而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无法获得好名声,自我吹嘘的人不可能再立新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什么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才能达到目的。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讲解】:人要向地学习,地要向天学习,天遵循规律,规律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6.物壮则老。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翻译讲解】:了解别人称为机智,认识自己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总能很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能实现他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2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2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翻译讲解】:大到无边的方正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高分贝的声音听不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5.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2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戚与共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28.治大国若烹小鲜。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2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3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讲解】:对待即将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3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老子名言专栏
38.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愤怒的一方胜利。
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9.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40.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4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42.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弱可能转强,而强会转向衰落。
43.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4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4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篇4:老子散文
老子散文
小时候,我们就是把父亲叫“大”哩,而父亲则总称自己是“老子”。村里也有小伙伴把父亲叫爸的,但我的记忆里却只有“大”。至于刚会说话时叫的是“爸”还是“大”,我到没太纠结过,顺口出来就叫“大”。 不过叫“大”的时间也不是太多,父亲也压根没答应过几次。大概是因为“大”和“打”同音的缘故吧,我们兄妹五人最怕的就是大。印象里的父亲不是一天到晚忙的见不上面,就是阴天下雨窝在土炕上“呼哧、呼哧”打呼噜,偶尔叫烦了就是几个脑瓜崩“没看见老子正忙着,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去。”我们只好噙着眼泪花乖乖地走开。幸好小时候个人的事倒不是太多,那像儿子现在一样,整天就是变着法子玩。农家出身就决定了你是受苦的命,虽是小孩但也是家里一口人,多出了一张嘴,也多了两双手。那时候,只要一放学,我们就要匆匆忙忙地呼噜上两碗家人留的和杂面,再拿上块玉米干粮,边走边吃,然后三五成群就出山(劳动的意思)去了。夏秋割猪草、春冬拾柴禾,拔草浇园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小受苦人(农民的意思)。那时的我们都喜欢上学,因为只有在学校才有的玩,不要干哪些破烦的家务活。记得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周末给山里大人送饭。陕北是山的世界,农民要种地,地就在山上。那山路能弯十八弯,难走不说,主要是还远得离谱。为了节省时间,农民一般早上不吃饭就出山了,早饭和午饭都要家人送到山里,趁休息时候吃。这就苦了我们这些干不了耕地扒犁的小受苦人了。早上早早起床,从邻居家里取来捎着做好的饭菜,然后弄一根长棍子,一头挑着装着饭菜的篮子,一头挑着十几斤重的水壶上路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轻松,可那几十斤的东西压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肩上的确让人吃不消,感觉越走越重,压得浑身出汗肩膀生疼。还要上山下洼,腿抖气喘。只好肩手互换,走一走、歇一歇。要是运气不好的话,不是篮子提绳断了,就是水壶里的米汤撒了,气的大哭大骂,恨不得一脚把饭菜踢到沟洼里。可大还在山上受苦没吃饭哩,大交给的任务还没完成,只好一路流着鼻涕眼泪一路咬牙切齿,歪歪扭扭继续往山上赶。陕北的秧歌凭“扭”了,大概扭得就是我们小受苦人送饭的心情吧。等终于到了自家地畔,看见别人家都早早吃完饭,坐在地畔悠闲地抽着旱烟,大却还在那里弯腰背躬干活了,眼泪花又不由得溢出来了,是委屈还是愧疚说不清楚。而大看见我了,不恼也不笑,手在裤腿上擦擦,然后搓一搓,顺手一个脑瓜崩“你个小兔崽子,想把老子饿臭了?”就不管不顾地吃起饭来。我又被弹的生疼,坐远了一点,看着山下发呆:老子,老子,又是老子,等你老了,没有我这样的儿子给你送饭,你还能当成老子。
可终究老子还是老子。那年,老子又给我牵回一头小牛,把我叫到跟前,“以后你就负责拦牛吧,把割草用的柠条笼给你俩个弟弟吧。”“给老子照顾好了,这可是咱家的宝贝疙瘩。”我当时还觉得特兴奋。要知道,能拦上牛在当时农村可是件特有面子的事。常听大一点的伙伴鼓吹,拦牛好啊,出山不要走路,骑牛呗,到地方了,可以边拦牛边玩,还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偷点西瓜、苹果,烤玉米、烤红薯,还可以掏山雀蛋,用泥一裹烧着吃,哎呀……,听得都让人流口水。可拿猪草笼子的小伙伴是没这个口福的,不是胆小就是没有那个技术。可我小的时候就是点太背,偏偏大给我的就是一头小牛。原来还心想小牛不能骑就免了,最起码可以入伙牛帮了啊。但我那个“碎大”(陕北骂人的话,小爸的意思)一点也不争气,别人家的牛像训练有素的兵,伙伴骑着一溜开道绝尘而去了,而它一出牛圈就撒欢,要不是跑的不见了,就是赖在人家庄稼地里和你躲猫猫,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瞪着一双牛眼,欺负我年幼无知。我也学着伙伴们用青草哄,好不容易把牛哄到跟前,抓住缰绳了,就想狠狠地揍它两鞭子,可它牛脖子一扯,连你带着一起跑。人说牵牛要牵牛鼻环了,可小牛还不到上鼻环的时候。小牛扯着我,鼻涕一把泪一把,鞋也跑丢了,心被弄怂了。死恨地放开缰绳,哭着跑回家,不管了。母亲总是要拿好话哄着我的,可如果大在的话,保准就是一声吼,接着就是噼里啪啦的捶打声,“给老子不受苦还想吃饭穿衣啊,连戳牛屁股(当农民,受苦的意思)的事也干不好,将来长大还能干什么。”那时候真的是委屈加扭曲,心里那个恨,恨不得一脚将大踢到沟里去。还别说,就为能打倒大,我们兄妹都在干完活后偷偷地学着电影里的人那样练过功夫:用指头戳过沙袋,用拳头打过树皮,也将头倒立练过童子功,也把石板放在背上做过俯卧撑,尤其是我不愿意理发,想留一条长长的辫子练成辫子功。可父亲好像早就识破了我的伎俩,只要我的头发长长了,就借来推剪保准给你剃个大光头。那时的我啊,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头扭过来、拧过去,可大就是那个天王老子,逃不出他的魔掌。
那时,我只有在抽抽搭搭进入梦乡,才是自由的,便会让自己变成“老子”。可以漫山遍野的飞,飞着就到地里送饭了;还可以轻松地制服那头牛,骑着它让它往东它不敢往西;还可以老子,老子……。我就像神话故事中那个老子一样骑那头青牛,行走在飞扬的黄尘中,看着大眼上眯着眼屎,佝偻着背。
篇5:老子读后感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篇6:老子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老子》。《老子》有81章,第1章――第62章讲述以“道”为中心的宇宙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本原,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主张。第63章――第81章讲述以“德”为中心的人生观,“德”构成了人们思想、言论、行为的准则,教你在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学会做人。
妈妈收到了一条短信:“上善若水,心底一片纯净,厚德载物,万事大肚能容,自然本真,天助幸福一生。”“上善若水”这不是我才读的《老子》中的话吗?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处中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篇7:老子语录
老子语录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www.fwsir.Com)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7、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2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7、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38、治大国,若烹小鲜。
3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0、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4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4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5、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4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5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1、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5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53、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9、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6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1、治人事天,莫若啬。
6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9、绝学无忧。
7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7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7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8、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8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1、为无为,则无不治。
8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5、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87、柔弱胜刚强。
88、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89、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90、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9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9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9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9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9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9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0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0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0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0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7、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08、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0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1、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1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1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17、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2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2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24、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5、我独异于人。
12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30、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13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3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3、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3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3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www.fwsir.Com)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3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3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4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14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4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篇8:老子经典语录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4、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7、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8、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2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飞驰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2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篇9:老子经典语录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1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2、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9、治大国,若烹小鲜。
3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4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9、治人事天,莫若啬。
6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6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关老子的经典对联】相关文章:
1.老子读后感
2.老子名人名言
3.老子道德经译文
4.老子经典语录摘录
5.读老子有感
6.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