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镇散文
“川上秋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消失的古镇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消失的古镇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消失的古镇散文
消失的古镇散文
江南多雨。来上海没几天,我已经领教了。
这几天里,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绵绵的秋雨中。我龟缩在宾馆的房间里,凭窗远望,铅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峡谷中,不规则的移动着车流和被五颜六色雨伞遮盖着的人流。喧嚣的市声中,似乎可以听出淅沥的落雨声。
其实,此时的雨并不强劲,只不过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那种“雨露”罢了,远发不出淅沥的声音。既挡不住游人的脚步,更能助添游人的游兴。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导游安排我们游览西塘。
西塘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其实,江南的古镇太多了,譬如周庄,譬如同里,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经一度吸引着游人的脚步。我曾跟随着人流游览过那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留恋和期待。那里虽然有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花纸伞,一样的弄堂,一样的雨廊,或许在小镇的哪个角落还一样地躲藏著名人的故居。然而,那里也一样地喧嚣,一样地世俗,一样地充满了商业气息。江南小镇的遗韵已不复存在。记得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白痴。”
西塘也是这样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镇。
车停西塘门外停车场。时间尚早,售票窗没有打开。巍峨的景点大门客气地阻止我们,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打量这座大门:黑瓦脊,马头墙,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前横一不锈钢制的栏杆。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使人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走进西塘镇大门————不,确切些说是走进景点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仿古商业街,店面装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卖力的向游人兜售着中国所有景点差不多千篇 一律的小纪念品和风味小吃。店主热情的叫卖声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经败坏了我的游兴。我撇开导游带领的队伍,快步迈过商业街,向小镇深处走去。
还好,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乌篷船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河房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机聚焦。可是,误闯镜头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山墙上的空调机,纵横穿空的高压线,依偎依墙角的摩托车,花雨伞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几经举起相机的手又几经放下。说实话,走遍古镇,无一处场景可以入镜。
无奈,我只有寻游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游人罕至的小巷深处,看到古朴的一幕: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 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说,按下快门,摄下难得的一景。
遗憾的是,进入镜头的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灰墙不起眼处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参观付款五元。看着黄狗那不可名状的眼睛,我赶紧溜之大吉。
不管怎么说,西塘是我走过的最像水乡的水乡,最像古镇的古镇。可是,西塘这一千年水乡古镇应有的韵味在游人的践踏下,正在逐渐消失。
篇2:古镇游记散文
古镇游记散文
江南古镇,烟风细雨,河泽遍布,盛产鱼米,物产富饶。白墙黛瓦,青砖垒筑,穿堂天井,屋檐回廊,小桥流水人家。古镇多少楼台烟雨中,碧玉佳人略施粉黛。水养人,人护水。江南烟雨蒙蒙,格外的滋养人,江南多佳人,与江南多烟雨是分不开的。
半弯斜月光洒古镇,半轮明月倒映水中央。月上柳梢头,相约乌篷船。与佳人同坐乌篷船,橹浆一动,月影迷离,伸手入河中,斜月唾手可得。月影下美女韵味十足,纤指舞动,拨弄发髻,虽身穿救生衣,却怎么也掩饰不住美。
忽而古镇飘起如烟如雾的细雨,抬头看有佳人手撑复古油画伞,漫步在石拱桥上,时而停驻不前,伸手迎接丝丝细雨,脸上洋溢着微笑。俯望河水中细雨斑斑点点,洒落在河面上,激起阵阵涟漪。乌篷船船公慢摇橹浆,船忽左忽右上下摆动有节奏的穿过石拱桥。
街道转角处有一双人摇椅,不知名的美女正独自一人,前后摆动锵然自得,按下快门,让时光停滞。漫步石板铺砌的古街道,随处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戏曲,忽遇异国佳人,长发碧眼,身着江南旗袍,别有一番滋味。
古镇的丝巾,从古至今深受美女喜爱,丝巾是美女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国人讲求含蓄,粉颈外露甚似不雅,因而一条条薄如蝉翼的丝巾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犹为古今美女喜爱,丝巾或是缠绕几圈套在粉脖上,或是打个结系在脖子上,或是随意的披挂在肩上。不管是那一种打扮都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镇收藏有许多历代三寸金莲,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变态的美。为迎合某种需要,而禁锢自然的生长规律,硬生生的把脚给定格在三到五寸左右,用布缠绕固定成型,看着这些三寸金莲,不禁感慨,一部血与泪的历史值得深思。
古镇河道中,人工养殖的各色锦鲤,有的已将这半米多长,小的也有寸把来长,它们对远到而来的游客丝毫不陌生,频频出水假意友好的`问候,随着游客的拍照,摇头摆尾,搔手弄姿,争相卖弄,扎堆涌现在游人的脚下。
河两岸建造有数十座石拱桥,是两岸互通的主要交通节点,乌篷船也是两岸互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从石拱桥下来,一座白莲古塔香火鼎盛,人烟沸腾,人声喧哗。
古镇小吃,从南到北,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应有尽有,但古镇最为出名还是糕点,桂花糕、菊花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
古镇美景美不胜收,环绕古镇街道三圈,竟然找不到古镇的出口。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美景到深处,人不知,最后不得不询问工作人员,才找到出口,原来出口就在眼前拐弯处,数次擦肩而过,只应古镇景色迷人,不及细细寻觅,只待多游玩。
篇3:古镇秋风散文
古镇秋风散文
秋风是带有感情的,这是真的!
日暮时分,晚霞还残留一丝余晖,朦朦胧胧的天空降下来一层面纱,漫步在清幽的小径,离开远处那灯火熠熠的街道,江南的河岸上总习惯性地被风轻抚,突然觉得这里的风和北方的风仿佛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邂逅在秋天的风!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对于北方的一草一木,风雨节令我都有着深深的感触,那种豪迈的性格,把北方人从小便惯养得豪放而又厚重!特别是北方秋季的风,浩浩荡荡地走过树梢,走过农田,走过田野,远处浮起的灰尘总能夹杂着几片枯黄的树叶,狗尾巴草在秋风中残喘着,希望不被秋风所折服,在北方的天空里我们时常会看到南归的鸿雁,在秋风中偶尔响几声哨音,总能使大雁加快南归的脚步,因为北方的秋风能让天空变得荒凉,让旷野变得荒凉,让生物的心境变得荒凉,北方的秋风就是这样!
西塘古镇是江南别致的六大古镇景区之一,秋风从这里经过,总是缠绵悱恻,大概是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爱意不愿离去吧!
远离着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享受着江南秋风的味道,秋风走过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凝视着它为这里留下的一瞥短暂的痕迹,而那稍纵即逝的痕迹中隐约流淌着一股无限的惆怅!踟躇在古镇那暗灰色的石拱桥上,能注目到的是远处的树木,房屋或者在水中悠哉行过的小船,但是能让我亲身感受到的唯独古镇那微微的晚风,晚风吹得很缓,吹在脸上有一丝凉意,傍晚的秋风走过荷塘,荷塘能皱起深深的眉头,走过树梢,树梢却频频摇晃,似乎诉说着一种千古的秋愁,北方的秋风如用“浊”和“壮”来形容,那么我觉得南方的秋风可用“清”和“秀”来形容,不过江南的秋风就像古诗词里说的那样,更蕴含有一种情愫在里面,如果北方的秋风像阔论高调的女子,则南方的秋风更像一位闺中哀怨的思妇,美得略显一丝忧愁,愁得病如西子!
攒动的人群稀疏了下来,秋风却依然徘徊着,也许是古镇的风情迷恋了秋风,使得秋风不忍也不愿急急离去,风本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而秋季的风却是别样的,因为它承载了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负,因此人们把最深刻的灵魂赋予给了秋风,特别是江南古镇的'秋风,别有一番风味!
古镇的秋风是美的,我喜欢在这样的季节去体会生活的意义,哪怕在快乐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也罢;其实,无论古人今人,对于秋风都充斥着无限的情感,“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也许秋风起的时候在诗人眼里才是佳景时节,同时也是诗人最思乡心切的时候,喜欢这样的节令,也最伤感这样的节令!林黛玉的秋愁尽可表现在一首《秋窗风雨兮》,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那万古的秋愁将一个羸弱的女子困惑着伤感着,江南的秋风竟是如此地多愁善感!
秋风是带有感情的,这的确是真的,北方的秋风那种感情表现得太过厚重,所以荒凉中有些惨淡,而江南古镇的秋风从每一条弄子里穿过,从每条廊檐下流走,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秋风从我身旁经过会泛起我淡淡的沉思,看着湖面激起的粼粼波痕,那一定又是秋风在对河水,对鱼虾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哀伤与忧愁!看着轻轻晃动的树木,也许是树木又在劝导秋风,不要这样悲伤,应该高兴一些才好!
其实,无论是家乡的秋风或者异乡的秋风,而最终故乡的秋风只能在回忆中感受着,而异乡的秋风只能在感受中回忆着,人从秋风中感受很多情感的东西,人又和秋风一样徘徊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地方,一种无奈的伤愁总像萦绕之魂一样不可散去。
这里的秋风固然是多情,是好,毕竟远在异乡,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再次感受故乡的秋风,纵使万般凄凉也是美好!
篇4:古镇美食散文
千年古镇----东平位于政和县西北部,在武夷山脉的金峰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我们从东平中学毕业已25年了,大家在外工作或经商,难得回家乡的我们将此次同学聚会首选放在东平,午餐就设在东平芳香酒店。大家围席而坐,只听一声吆喝:“小胳来了!”好客的店主为我们特地准备了橙黄晶亮的小胳摆上圆桌,顿时同学们你一块,我一块地夹着小胳放入自己的嘴里,边嚼边说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小胳了,当时小胳味儿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欢快的气氛溢满席间。让阔别家乡25年的我们真正领略家乡风味,温馨故里人情。 大家本是土生土长的东平人,虽吃着小胳,可都没人知道东平小胳的制作历史起源于哪个朝代,谁也说不清,但大家都清楚知道爽口香甜的东平小胳是家乡---东平古镇最具特色的小吃。其历史悠久。据店主介绍,小胳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制馅是个关键,首先将新鲜的厚肉白平铺在砧板上,然后用锋利的菜刀慢慢将肉白剁成肉酱,再盛入大盆中,加入地瓜粉,(如用蕨粉则更滑,但现在已很少有蕨粉了,大家目前都用地瓜粉代之)及适量白沙糖(根据个人口味加量)后用力搅拌均匀,放置一旁腌制待用;其次就是烙蛋皮,要将鸭蛋(鸡蛋)打在菜盆中,加适量的清水、碱,再用筷子将蛋打匀,等锅七分热时,用猪油润好锅,再将打匀好的鸭蛋十分均匀地在铁锅中淋个来回,烙蛋皮可是技术活,烙成的蛋皮要薄如纸的圆蛋皮,起锅后的蛋皮一张张地叠放在圆圆的笊篱(农村一种捞饭的工具)背面上摊平;然后就把拌匀腌制好的肉馅放入蛋皮中间,将其卷成的方状条形,包好蛋皮,这时小胳就初步成形了,最后小心翼翼地将初步成形的小胳放入木制蒸笼中,用猛火蒸上一小时。期间要用牙签在每一条小胳上插几个小孔(目的是让小胳蒸得更加熟透),出笼后的小胳斜切成小方块,然后如花瓣状地摆在瓷盘上,那色泽橙黄鲜亮的小胳因品相好,香气逼人,十分诱人。取上一片小胳放到嘴里,其味道鲜嫩爽口,清香甘甜,油而不腻。此时你恨不得将全盘小胳唯我独食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东平有个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好客的东平人民无论是远方的客人到来还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酒桌上必不可少的第一道菜就是小胳。
记得年幼时,大家经济条件有限,当时大人去喝酒时,桌上每人一块小胳,但那时大家都舍不得吃,总会各自将自己的那份小胳小心翼翼的用纸包好捎回家给家中的小孩。我们兄妹四人每次将父母带回的那块香气十足小胳立即瓜分了,其实每人也就那么一小口,还不够塞牙缝呢。那时我们毕竟是小孩,因口馋,总想着自己的嘴里,没有顾及父母,总没让父母也尝尝小胳的美味,如今回想起来,心中不免有些内疚。东平小胳正因其口感爽滑、甘甜、清香,其独特风味也吸引八方食客慕名而来。
如今在城里的市场上虽也销售小胳,都打着“东平小胳”的品牌,但这些小胳已“作假了”。作为地道的东平人,只要一看就知道那小胳不是正宗的东平小胳了,其主要是制作时放入地瓜粉太多了,但“作假了”的小胳切成片虽不明朗透明,但吃起来不会那么油腻,城里人还是比较喜欢。
朋友,要想吃到正宗的东平小胳,那还是得去东平,好客的东平人一定会为你端上那色泽橙黄鲜亮的小胳来招待你,让你一饱口福。
[古镇美食散文]
篇5:经典散文走过古镇
当我脚尖触地的一刹那,我听到了古镇‘砰砰’的心跳……
雨自顾自的下着。古镇,一个如玉般的女子,撑着泼墨的油纸伞,落寞的望着江面。千百年的时光轻描淡写的从长江缓缓流过,江里的水新了又旧,山上的花开了又落。历史的眼角遗忘了多少荒山的孤冢,可这也无法抹去古镇寂寂了千年的名字――李庄。
蒙蒙的细雨,拉开古镇久垂的帷幕,那断肠的哀曲谁来附和?我的脚,踩着零乱的舞步,迈进古镇千年的遗梦。奎星阁仍在对江眺望,九龙石碑无意间沧桑着古老的繁华,螺旋殿执着的数着来往的足迹。它们兀艳了千年,在过往的朝代里,倾心了几多红尘戏子?
雨愈下愈烈,升腾的雨雾,辗转着时代的气息。谁的思绪,在云烟氤氲里,镌刻着浮世的凄凉?寒枪的咆哮,震碎长空;铁骑的淫威,漫过山河;时代的哀嚎,无济于事,而古镇亦如从前,在那个时期里,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或求学于此、或避难于此,古镇成了乱世的桃源。柴门的风迎着天涯的过客。古镇的梦因他们的到来多了几分诗意,多了几分繁华。只是如今,战乱终已成为一段往事。该走的走了,该留的消散了。曾经同济大学的读书声和来往的故人,都随历史散在了风里,只得几块斑驳的“旧址”见证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岁月苍凉着所有的过往,仅此而已,而古镇却习以为常。
一池破败残梗,荒草凄凄,盛夏这里一定有别样的景致吧。那清幽的荷花必定点缀了古镇老旧的心窗,眼前的这番状况不禁使我微微神伤,这孤寂的苦雨是否落进了池塘深埋的脸庞。身后小巷的岔口贩卖着旧旧的时光,叠错的时空忽明忽灭,一个银莲般的女子,赶着四月的脚步,转过路口,消失在迷茫的空间隧道里。古镇因她的到来夜夜点烛焚唱,讲述所有残梦里未消的心事。她在李庄寻着烟火岁月,轻叩每扇虚掩的门扉,将所有窗棂的百鹤装进她的诗篇。她――林徽因,让古镇的每一缕炊烟都仿佛来自唐宋的诗词间,让每一片落瓣都演绎着一场风花雪月,让每一盏孤灯幽火都明于黑暗断崖。雨势渐小了,我驻足在“梁林故居”,平凡的小屋在微雨中愈发沧桑,想着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便是在此完成,心中唏嘘不已。岁月偷偷带走每一个生命,如秋风吹落荷花般自然,她们的清香还在历史的光风霁月里打着旋儿,可她们自己早已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中。是谁说的呢:看见的,看不见的,夏风轻轻抚过,在瞬间消失无踪,记住的,遗忘了!
走过古镇,我看见浮华勾描苍茫,岁月哀奏一段又一段的炎凉。
走过古镇,那飘在苍穹下的叫卖声为我送行。雨不知何时停歇了,那日我在山水荒芜中走在一段故事里。古镇的‘心跳’悄悄平缓了,平缓了,消散了,消散了……而我这匆匆的旅程又该何去何从?不经意间回头,倏然瞥见,烟波浩渺,岁月冗长。
走过古镇,想起三毛这么说:山河岁月绵绵的来,又匆匆的去,什么人?什么人在赶路?不会是我,我的路在去年的梦里,我只是顺着路在带着我远去罢了。
[经典散文走过古镇]
篇6:古镇夜晚散文
古镇夜晚散文
默默并肩行走向夜晚的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的夜晚不热闹,此时她好像在打瞌睡,朦胧的街灯似她半眯着眼,河面上偶尔泛起的涟漪像是她忍不住轻轻的哈欠。从喧闹尘世静静走来的我们,小心翼翼地遁入她的怀抱,那不停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古镇画卷:石板路、粉墙黛瓦、高墙大院、巍峨大门、幽深的小巷子、陈旧的木门雕窗、近水石板码头……无不让我们想要用心灵去触碰古镇的过往曾今,无数次的夜晚散步都不能满足我们对她的热恋。
驻足于古镇的一处不舍移步:被温情包围,被这古镇独有宁静感染,被这古镇朦胧眸子里永远告示古镇曾经辉煌的高大古桥震撼。至南宋已以商富闻名的南浔,水是她地理环境的.一大特色,桥便成自然成为“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的媒娘。桥上来来往往的镇民,买菜的阿婆阿公,挑货的小商贩,美丽的姑娘,快乐的孩童,缓缓的行走的老人;桥下运货的商船,过路的客船,往来的渔船,进镇的乡船、达官贵人的高贵游船……所有这些,这古桥都记得,每当暮色降临时,静静的它如在回味那些曾经。
那些曾经让我们着迷,一次又一次地漫步于古镇河道旁,对着两岸的灯火人家、明清建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凝视。
篇7:走进古镇散文
走进古镇散文
成都周边的古镇,我去过黄龙溪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但我最想去的是石桥古镇。因为县志上说它是千年古镇;因为家谱上说,我的老祖宗入川后最先落脚的地方是石桥镇,老祖婆的坟在石桥镇。在光绪年间修订家谱时还说,石桥的基钱除了祠堂提留外,剩下的各大房均分,石桥是我的根,我很想看看“根”的样子,以表达我对“根”的敬仰之情。今天我终于走进了石桥古镇。
顺着沱江弯曲的河岸,石桥古镇有三条长街贯穿古镇,一条是中山街,一条是江西街,一条是陕西街。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和黄龙溪最为接近,都在江边;从规模来看,它的古址建筑面积要大于西来古镇,和洛带古镇有一比。而且,石桥古镇还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着它作为古镇的独特魅力。
在留存的古建筑里,首先是街道,街道是一块块分割均匀的条石拼成,这些条石可以经受车的碾压。岁月和风雨把这些石块磨得很温柔光洁,只是有了高低不平的伤痕,这是那三个古镇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桥古镇是真正的古,是最有自己个性的古。
石桥古镇的房屋建筑也与那三个古镇不同。其他古镇的建筑,几乎都是木墙、木柱头结构,而石桥古镇的古屋,墙壁都是条石垫底,最少也有四列条石砌成人把高的石墙,石墙上面才是木柱头、木架框、篱笆墙,篱笆上是粘泥,粘泥外面是白色的石灰。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石柱头,两层楼那么高,或者方柱头,或者圆柱头,竟然是全石打磨而成,中间没有拼接的任何痕迹,这更是其他古镇找不到的;与沱江河垂直而入的九曲河边,还看到了石板墙壁的古屋。
石桥古镇的古屋材料和墙壁结构,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来这里后表现出的防水智慧。古镇在江边,江河涨水浸泡古镇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因此墙壁的下半部分不能用木或者竹,只能用石头,越靠近江边,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老祖宗们选择修建房屋,对环境特点是很有研究的。石柱头、条石墙、石板墙,虽然笨重,但是,在当时来看,做工要比木材容易,石材在石桥镇边就地取材,节省了资源,减少了对石桥镇边的树木的大量砍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看到了石桥;看到了全条石砌成的古城墙和城门,城门高三米多,阔二米五左右,厚也在两米左右……我惊讶于祖先们对石头的运用技术。
除了这点惊讶之外,我在石桥古镇找不到走进其他古镇的那种喜悦。
前次清明假,我去了洛带古镇。广场左右两边的古街,都是人山人海,我在那里真正体验到了成语“摩肩接踵”描写的情形。走在人流中,稍微一停顿,稍微一走神,就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他们就像遭遇了洪水被淹没或者卷走了,我只好拿出手机来联系找寻他们。
今天是“五一”,走进石桥古镇,感受到的是农村场镇的冷清。后来走到了集市处,听到了喇叭的喊声,看到了卖农活的农民,终于感受到了一点逢场天的“闹”气。但是,我看不到一个游人,今天来石桥古镇的游客可能除了我,再没有其他人了。想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在旅游的诱惑中跑进那些古镇人的腰包里,而石桥古镇却还在自己人挣自己人的钱,自己人消费自己人的产品,没法从外人那里掏出一块钱,心里就开始隐隐作痛。而且,他们消费的这些产品里没有一样是石桥镇人特意摆出的旅游产品。其他古镇,除了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它们跟着游客走了,把游客的钱留在了古镇。石桥古镇的冷清,让我那一点惊讶之情跑了,留给我的是一种失望和不解。
我看到了石桥古镇的书店,一家是租书房,里面看到的是庸俗和低级,看不到一点书香的气息;一家是卖书的,除了教辅资料,我也看不到真正有内涵的书籍。而且书所在的地方脏、旧、小、乱、暗,看着就想流泪。洛带古镇有装潢精美的文轩书店;那宾馆的底层楼里也有专门的书柜,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里,敞亮的玻璃柜里放着研究客家移民的多种书籍,我就在这里毫不吝啬地买了一本。这些书不仅在宣传客家文化,而且在宣传着洛带古镇。
从资料记载来看,石桥古镇的各种会馆和庙宇,比那些古镇多得多,我走遍了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渴望找到这些建筑。远远地看到了一处有防火墙的建筑,那门的上方是高大雄伟的古建筑样式,我想,那不是会馆也应该是一座庙宇。走到门边,大门的格局没有改变,、保留着原始的样式;往里看,里面是驻户人家,里面很宽阔,应该是几进几出的重叠结构;里面那些柱头穿越长长的空间距离跳进了我眼里……这么宏伟的古建筑,我竟然没法进去看看,因为这些建筑还是居民的私人住宅。又走了一条街,看到了重岩叠嶂的层楼建筑,大门没有开在正墙的中间,而是开在了侧墙的角上;门上已经没有了招牌,查阅知情人士的资料,才知道那是陕西会馆,会馆大门紧闭,谁也不能进。透过那烂出洞的门看去,里面有其他的建筑……这古旧会馆也只剩下这大门一侧的房屋建筑了,里面的结构已经消失。
而洛带古镇的会馆却保存完好,并对游客开放,游客能看到这些会馆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特点;而且有的会馆在保持原貌不变的情况下,成为了客家人的纪念馆。走进馆里,客家人到四川的艰辛历史、安家四川后的'奋斗历史都清晰可见。每个会馆,都是有序地进进出出的游客,都是拿着手机和相机不断闪光的人。这么多的人,他们的不断拍照,让我看到了像我一样喜欢“古”的人很多,正因为多,这些“古”东西才成为了今人的一笔财富和资源。以洛带为首的那些古镇,都把这些古物当做了宝贝,只有石桥镇的古物像朽枯的树叶一样飘零着,还在自生自灭中煎熬着。不知道是石桥人对“宝”视而不见,还是他们面对古屋就像面对被沱江洪水卷走的财物一样,是无可奈何。
漫步在石桥古镇的街道,越走越看心越痛。三条古街的房屋,就像痛哭呻吟的垂危老人。有些房屋已经坍塌了,有些房屋已经残肢断臂,有些房屋摇摇欲坠,看着里面进出的人,真的想为他们哭。他们守着这样破败的老屋是为了啥?他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老屋能像洛带古镇的那些老屋一样容光焕发、成为他们的宝?陕西街,江西街,已经不完全是古屋了,古屋中已经插入了一些现代的楼房,这些楼房也有了破败的迹象,就是这些破败的现代屋让古街变得惨不忍睹。它们把古街弄得古街不是古街,现代街不是现代街,既没有古街的沉稳、庄重和严肃,又没有现代街的生气与活力。看到石桥镇的古街,我想到了大山里那些废弃的村庄,但那里是主动废弃撤离的,可石桥镇的古街还住着人呢。看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古街的意思,可这样守着不难受吗?
石桥古镇应该不缺水,因为它守着滚滚的江水。和石桥古镇街道平行的是沱江,垂直并贯穿三条街道的是九曲河。可是,石桥的水却让我要吐。站在下回龙桥上,看那河里,乌黑恶臭的水,直接从九曲河冲进了沱江里;走在靠江边的石桥镇半边街,房屋的破旧,地面的乱和脏,淤积的又黑又臭的水,如果我不是从小生活在农村,见惯了猪粪和狗屎,走在这些地方,我真的会被臭出病来。我非常惊讶也无法理解的是,石桥人在这里竟然居住得泰然。我无法想象,把我这个家族弄得人丁兴旺的我的祖宗,他们当初居住的会是这样的环境吗?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简直就是“烂镇”、“脏镇”。
走进古镇,我们都喜欢看桥,看水,可是,石桥镇的桥和水,却像和外来人有仇似的,它们不让你看,如果你强迫看了,它们就让你带着一身的臭离开,让你一辈子再也不想来。
看到本邑的人,在书籍和网络中宣传着石桥古镇,把古镇说得那么神奇而充满诱惑;看到县志和石桥镇志,都在以石桥镇的古为荣,为豪;我也曾经为石桥古镇为豪,也曾向往着这古镇,梦想在这里沐浴先祖们留下的文化精髓和创业的辉煌,这里也确实是先祖们的辉煌之地。石桥古镇的古房屋,几乎都是两层楼的,这是其他古镇少见的;随便走进一座古屋,你看到的都是深不见底的深宅大院。痛心的是,现实里的石桥镇今人,不但没有发扬光大祖宗们的“古”,而且还在不断地破坏着,这样下去,不知道哪一天,石桥古镇的“古”就会彻底消失了。
这究竟该怪谁呢?四川四大古镇的石桥镇为什么没有成为旅游古镇?我们只是沉醉于故纸堆里的荣光有什么用呢?今人看不到古镇曾经的辉煌,他们就没法承认古镇的地位,更没法尊重古镇。
政府牵头,不断地征用土地,建设新的居民区,可就是没有一点钱来建设古镇,这是为什么?是政府没有钱?是建筑商不愿意来维修这些古屋建筑?想去想来只有一个说法可以理解,征用地方,政府卖地可以立马见钱,而维修古镇建筑,不但不能马上见到现钱,还要不断地投入,哪一个领导愿意干这样费力又讨不了政绩的事情?
是的,古镇的收益不是一年两年就见效的,我相信今天游客如织的古镇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修炼”才有了现在的辉煌的。建设、推广一个古镇,没有前瞻眼光,没有魄力勇气,是没人愿意做的。卖地越卖越穷,当地没有可卖之处时,地方就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而投资古镇建设,找到的是无尽的活水源泉,投资之后,地方经济之路是越走越广,越走越有力。遗憾的是,石桥古镇没有这样的思维。走出石桥古镇,我感到很悲哀,悲哀的是我们将继续在故纸堆里去感受石桥古镇曾经的辉煌,现实里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石桥古镇这些卓越的“古建筑”一天一天地销毁。反正毁了也不会怪罪于谁。
我走进了石桥古镇,我看到了祖宗们曾经的辉煌;我走出了石桥古镇,走出了就不打算再走进,因为看到那些缺胳膊断腿的古建筑,看到那些恶臭的水,我就想哭。我不想哭,我就只有不再走进。
篇8:古镇之恋散文
古镇之恋散文
都说安昌是个古镇,其实,家乡也是个古镇。古老的房子,古老的风俗,古老的生活。。。。。。连那几只母鸡的生活都是古老的。 深色的砖墙,偶有几片淘气的竹叶探出头来,凝望着那只偷偷跑出来的灰色小狗。小河不太清澈,多是水葫芦占满了河,使得撒网抓鱼的船只过不去,只好用船桨把它们划开。房子的白墙差不多成了黑色的,可见年数已久。窗户倒是被勤奋的村姑们擦得亮堂堂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屋里的.东西。在这个古镇,路都是用石头铺的,这使孩子们很开心。在这个古镇,快乐也不少,可爱的鸟儿成群地飞到竹林里,欢快地歌唱着,孩子们玩耍的笑声悠悠地漾出了村庄,还有野花野草那无言的快乐,都使家乡充满了生机。当听到要迁移到居民区时,我哭了————为那欢蹦乱跳的小狗,为那淘气永青的竹子,为那可爱婉转的小鸟,为那悠悠闲闲的母鸡。。。。。。古镇啊古镇,你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篇9:古镇忆旧散文
古镇忆旧散文
人总有一种情结,热闹了想寂寞,寂寞了又盼热闹。穷怕了向往富足,有钱了却常喜欢回味过去的岁月。社会进步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明明是即将步入小康,却总念叨着过去如何如何。这就叫做怀旧情结。同样,我也不能免俗。
举个例子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都有的搪瓷缸,在家里一个烂箱子里一天偶然被翻了出来,上有油漆写着的语录字样,还有一顶雷锋护耳帽,至今还保存完好,它们都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都成了我们老俩口的谈话主题,成了我们的心肝宝贝。从这个意义上讲,怀旧是一种生活态度,怀旧更是一种生活经验,它能指引我们去奔往幸福的方向。
人老了,总是想念故乡,想念那个原来呆腻了的地方。总觉得陈年老醋比酒香。我的家乡秦渡镇,就是这样让我怎么也割舍不去!多少年没有回过老家,这次终于回了一趟。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古镇秦渡已成为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四十八万人口,各级公路纵横交错,本来就十分便利的交通较前更加便捷。古城西安不断膨大的影子已倒影到沣水之畔秦渡古镇的古城墙下。古镇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城市化了,穿的、戴的、吃的、用的,已少了很多乡下人的特点,相形之下,我倒显得乡巴佬了很多。然而,在我心里,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个老秦渡的印象。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名镇。离秦岭不足十公里,发源于秦岭的沣水,奔出沣峪,紧贴着镇东城墙缓缓向北流去,清澈见底,历经千年万载,淤积成平平的河滩,细砂色白质坚,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广场,好几十亩地大呢,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农贸市场。每逢集日,山里的,平原的,户县的,长安的,还有来自更远处的商贾,赶集的农民,皆汇于此。横亘沣水的石板桥,西来东往的人流,显然无法承载。性急的人便涉水而过,于是形成了城里人挤人,车连车,万头攒动,声响五里,而城外,特别是北门外的沣河滩,只能用人海来形容。这就是千年古镇的丰姿。
秦渡是丁字街:西街、南街和北街。东面是沣水,古镇滨河而立。犹记小时候,南街多是粮食集,北街多是作坊加工业,舅家的薛家染坊和薛家皮坊都是老字号。丁字街口有万春堂和其它几家中药铺。西街直面户县,各种商铺齐全,街心一座药王楼是镇上的古老建筑。清末明初,这里设有经学专馆,坐馆授徒的先生就是我的外曾祖,我的母亲常跟随着她的爷爷在此听书和玩耍。由南街出南门,尽是江南风光:稻禾连片,荷菱飘香,莲叶田田。由西街出西门,二里长的山货市场,由山客挑夫采自秦岭车载肩挑下来,山柴、木炭、枸树皮、药材、山果、野味,应有尽有。枸树皮是造纸的唯一原料,河东岸的一个村庄家家手工造纸,供镇里商铺包装纸之用,同时也是学生们习字的廉价纸张。北门外的河滩,脚下是洁净而松软的砂子,风再大,也吹不起来。累了你可以随便躺卧,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按摩的舒适,尽可以脱去鞋袜随意踱步和奔跑,可绝不会有污身迷眼之虞。当然也少不了衣不遮体的叫花子,头上开刀溅血旨在吓人施舍的行乞者,还有卖唱的、耍把戏的,随处可见。这里,平常的集日是猪市骡马市,每年腊月就是肉林,一家连着一家的肉架子,挂满河滩,任人挑捡,尽管一家多是买五六斤一吊子,但也十分热闹。浓烈的年味在这里高度浓缩。年集最为壮观,城里城外人挤人,由于逆向行进,没有秩序,要想挤到集中心或是由集中心挤出城外,二三里的街道,没有一个钟头两个钟头是绝对走不完的。
米面凉皮儿,是秦渡镇的著名小吃。把白米研磨成粉,又经密罗过筛,蒸成凉皮儿,鲜红荃香的油泼辣子储放在精制的罐子里,摊主夹一撮凉皮儿往辣罐中一蘸,挑到盘中拌均,递到顾客手中,低矮的长凳四周围定,客人们坐下边吃边聊,可口的香、辣、筋、绵,吃一次会记忆一辈子。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知名的陕西小吃。据我所知,克拉玛依也有一家秦渡薛家凉皮店,生意尚可。不过呢,我曾怀着认祖归宗的心理去一打听,店主并不姓薛,也不是秦渡人。由此可见秦渡凉皮的影响力之大了。
秦渡镇是农历双日集,单日是背集。逢集和背集是两行截然不同的抒情诗。逢集,热闹非凡,背集,难得的寂静。时至今日,背集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苍老的原貌:正街很少有人光顾,背街更是很少能碰见人。这时,最好的风景是在城外。城外最好的去处是沣水两岸。你可一个人或结伴在柳岸徜徉,可在水里洗脚,可在河滩沙浴,可在杨柳岸、榆桑林里憩息。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看着面前旖旎的风光和眼下清澈的流水,那是最能勾魂摄魄的时刻。
记得学生时代,有一次,在一棵高大的桑树下,我认识了一位采桑丽姝,她叫秦罗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着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一个行人见了驻足,挑夫见了卸担,少年见了摘下帽子呆站在路旁观看的村姑。就在这个时节,她从书里走进我的心里。是呀,自古道:沣河两岸好苇子,秦渡街里好女子。我想象着喜蚕桑的秦氏姑娘,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拎着筐子,一身素裹,款款走来,采摘着我眼前的桑叶,那么青春靓丽楚楚动人。我甚至越想越远,就在那月色朦胧的'夜晚,比我大一岁的漂亮的表姐,就在这桑树下,正在观赏月色。春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光照耀着她的倩影,她会不会就是罗敷再世?而今,那些我想象的人,现在哪里呢?我想念他们。眼前,只有北门还在这,药王楼在那,很多古迹已经坍塌,长满了杂草,留下了个烂底滩。让我去穿越时空,坐在家里,幻想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
伴随着老祖宗的离世,薛家染坊只剩下一句称谓,跟着老舅的死去,薛家皮坊连一把割皮弯刀都没留下。清晨,我走过绝对不超过五间的舅家的老房子,这屋顶还是古老的青瓦,由于雨量充沛,瓦沟里长满青苔和一种叫蛇床的葱绿植物,但并不阻挡流水,还在这瘠薄的瓦缝里生长。听说,这是先母当姑娘时的老屋,还有周边一院房子,这就是先母常说的七十口人,一个锅里搅勺把的舅家,也基本上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了。但在解放前,乱世沧桑,早就崩溃了,败落了,里边的人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
走进几家亲缘较近的舅家本门,我锐敏地发现,古镇的民风十分淳朴,古老而圮废的秦渡老城墙,包围得他们像是与世隔绝一样,不管外边世界发生着多大变化,生活水平多么提高,谈话的内容还是谁家儿子取媳妇了,谁家女儿出嫁了,谁家生了个女娃或是男孩。邻里们吃饭端个老碗,一顿饭功夫就逛完好几家,然后又带回诸如上述的新闻。他们有时也吵个小架,但一会儿就好了。
今日是背集,我太想吃秦渡凉皮了。可是走了三条街才碰到一家摊子。吃了一碗之后,抬头看天,已是傍晚。步出北门,夕阳金色的光,洒在连着沣河两岸的新建成的钢筋水泥桥上,当年的石板桥已无踪可寻。水波晃晃悠悠,浮光跃金,偶而还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似乎也被这光芒所吸引,用嘴亲吻着水面。我喜欢像少年时那样,坐在柳拂苇影的沣河堤上,看着眼着这一幕幕美景,心旷神怡,如归仙境,这就是我此时的心境。这是一种宁静,一种忘我,我多么想成为一尊雕像,一辈子在这里厮守。
【消失的古镇散文】相关文章:
1.消失的鸟声散文
2.南峰古镇散文
6.消失作文
7.古镇导游词
9.消失作文350字
10.消失的反义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