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散文
“山竹牛奶朱古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打年糕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打年糕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打年糕散文
打年糕散文
上好的大米和上好的糯米按照一定的比例经浸泡、碾粉、蒸熟再经高温定型,就华丽转型成人皆喜食的年糕。感谢祖先们,为后代传下这吉祥又温润的农历新年的美食。
春节前,我和妻子带上浸泡淋干的原料,倒了两路公交车来到年糕加工厂。加工厂外仍留有残雪的空地上好多张竹床上已经铺满了打好的年糕,多是上了岁数的'人们在不时翻动着正待风干的年糕,十分忙碌;加工厂内,简陋的生产线边,是过完磅秤一袋挨着一袋的撑满原料的蛇皮袋,捏着加工单等号头的男女们在拉扯着家常,交谈着有关打年糕筹的事。我则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转悠着观摩这年糕生产流水线:碾米机手接单看号开启电钮,很快就将大米、糯米碾成粉末,铲进蒸筒里;蒸米工双手抱筒搁在蒸台上,加盖开阀,片刻就将凝固状的米堆倒在年糕机槽前端的漏斗台上,两名工人同时用竹片铲子将米糕捣成小块塞进漏斗,那米糕经年糕槽口一线而出,由最后一道工序操作工用类似纺纱的动作,左手摇动着风扇叶状的小装置,将长长的米糕切成匀称等长的年糕。与此同时,打年糕的人麻利地用竹筛子接住,一溜小步跑向厂外,将年糕放在晾床上。
当我将加工好的年糕铺摊好后,看见隔“床”相望的一位大姐晾床上堆砌了许多年糕一人忙不过来,而她男人正忙着来回接送年糕,就主动上前帮着她将粘合在一起的年糕分开摊好。那男子是个红脸汉子,在将最后一筛子年糕倒在晾床上后,掏出一支香烟给我,说是谢谢我的帮忙。我说顺手之劳谢什么啊,不要客气。这对夫妻是个爽快人。女人对我们说,他男人喜欢吃年糕而且量大,并告诉我们他男人一天到晚的作息时间,说他劳动量大,养了几十头猪成天没有歇的。许是一种缘分,那男人接着告诉我们,最近几天他家要杀猪,要的话你过来,并要我留下电话,说到时候提前一天告诉我。我很受感动,说你忙你的,到时候我打电话给你吧。红脸汉子笑笑说,那也好。他告诉我,他姓胡,你打电话时就说是我们是在打年糕时认识的,并告诉我去他家的大致方向和具体路标。妻子很感兴趣地说,“到时候一定来。胡师傅你自养的猪过年吃,那是绝对的香又有营养,不会像市场上卖的,说不定就是喂了瘦肉精一类的东西。”我认为妻子的话代表了许多家庭主妇对食品安全一种警觉、担心、害怕的心理和价值判断。
与养猪户胡师傅相识相约,并可在过年中吃上真正放心的猪肉,这得益于此次打年糕。
篇2:打年糕
打年糕喽!打年糕咯!全村的孩子听到打年糕的消息,都不约而同地冲向村里的晒场。
晒场中央,一口大锅上放着一个大大的蒸桶,蒸熟的米粉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大人们将米粉倒入米臼之中,身强力壮的大人们拿起木锤使劲地打年糕,一下又一下,可有劲儿了。我们小孩子一边看着,一边头也跟着木锤晃,嘴里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喊着:“嘿哟!嗬哟!”晒场上一片吆喝声,好不热闹。
每次大人们打得差不多了,也会让小孩子去打一打年糕。轮到我们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围在米臼旁边,轮流着拿起木锤,你打一下,我也打一下。最后,热乎乎的年糕打好了。小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年糕,大人们就会给我们每个人揪一块。我们兴奋地接过年糕,热腾腾香喷喷的,我咬了一大口,真有韧性,真有嚼劲!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在过年时打年糕?”爸爸说,打年糕是村里的'一项传统活动,年糕的意思就是年年高,也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原来做年糕还藏着这么美好的心愿啊!
篇3: 打年糕作文
狂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篇4: 打年糕作文
在农村,过春节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传统。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年年丰收。
传统的打年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还有很多道工序,年轻的一辈知道的不多,说到“打”就更不会了。就说纯粹的“打年糕”这个动作吧,不掌握一定的力度还真不行,握槌的方式不对手会磨出泡,所以在农村会打年糕的人不多,而且年龄一般都是些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得年糕卖,最常见的是线板年糕。线板年糕虽然白净,入口润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没有农村自己打出来的'年糕香甜。进入冬季,“打”的年糕也在市场上露脸了,从外观上看,跟我们打的年糕差不多,可是,吃到嘴里却又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抑或是那份丰收的喜悦,抑或是打年糕的人那份纯朴的笑脸,有这种感觉源之于那年糕是机器打出来的吧。还有,机器打的年糕不经煮,一不注意火侯,或许就会煮糊了。所以,每当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还是热衷于自己打年糕,喜欢自己打制的年糕的那份味儿――韧而香。也所以,有难得一个打年糕的地方,附近的村民知道了都会担着米来加工,排上长长的队伍。
农村传统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包括打年糕用的大木槌、石臼,耐得住烧的灶台、蒸桶等,工具也比较多。打年糕按蒸计算,每蒸年糕用糯米20-25公斤之间。打年糕具体的步骤有八步,分别为淘米、轧粉、搂粉、上蒸、出蒸、打年糕、切年糕、点痣等。这八道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里就为大家介绍几道工序,先说淘米吧,你会觉得这个很简单,不就是把米在水里洗干净吗?打年糕用的米可要讲究的多了,在洗之前先要用水浸上6、7分钟,之后再去洗干净。搂粉就是将粉搂均匀了,因为粉太干了会打不到一块去,太湿了会导致下一道工序上蒸时造成窜蒸,都要影响年糕的质量。上蒸呢,也不是把准备好的粉往蒸桶里一放就行了,而是要边蒸边把粉一层一层的撒下去。而打年糕打年糕,具体还在于一个“打”字上,这道工序要有三个人来完成,两个人各自抡一个大木槌“打”,还有一个就是要在石臼里撒上水,以防止年糕粘上了石臼。三个人要讲究配合,“打”年糕的人要准确握槌、抡槌,打年糕时两个人用的力度要均匀,而且要有节奏感,防止两个木槌“打架”,期间撒水的人瞅准时机把水撒进石臼。“打年糕”的过程中,还包含着裹蒸、翻蒸等动作。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痣,红色代表红红火火,代表喜悦,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之色,所以红色在这里也成了不二之选,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也叫“点红”。经过这圆圆满满的八道工序后,年糕才算制成了。
要说这打年糕,真是件快乐的事。打年糕预示着丰收,希望来年更有好的收成。老幼妇孺,人人为之欢喜。所以,在以前,打年糕时,还有抢年糕头吃的习俗,那时候,是大家最为激动、最让人开心、快乐的时候。打年糕这一文化的传承,到现在,虽然没有将抢年糕头的戏传承下来,但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人们的笑靥之花开得也越来越盛了。时至今日,过年时,人们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吃,不仅在于那份独有的味道,还在于那份丰收的喜悦。
篇5:打年糕作文
今天,妈妈就要带我去感受一下打年糕的“年味儿”。
早上,我带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一到那里,我就听到了“砰、砰”的声音。那里的奶奶告诉我们:这就是打年糕的声音。打年糕的时候要用力,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才会好吃。
我们走进生产车间,里面热气腾腾的,有许多刚刚做好的新鲜年糕。又过了一会儿,一条又粗又长的年糕便出现在我们面前。那里的奶奶把年糕切成了好几小块,让我们品尝。我拿了一块放入嘴里,顿时被这种美味惊呆了:年糕又糯又软,还带着一点点的甜味,不细细品尝是感觉不到的。
吃了年糕之后,奶奶告诉我们打年糕的步骤:生火、蒸粉、添水和入臼。雪白的糯米粉在石臼中融作一团,就可以开始打年糕了。轮到我大显身手了,可是没想到那个木槌重得让我的身子都不听使唤,只有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可以勉强打几下。看来打年糕还真是个力气活啊!
篇6:打年糕作文
打年糕是老底子迎接新年的传统,一般从腊月初开始直到腊月廿七。
村头,宽敞的老樟树下石板桥堍,一眼四季清澈的老井旁。当老樟树上的鸟吊足了嗓子时,主事的人会把从天南地北回到家的四邻乡亲都请到一起,一则帮忙相助,二则分享年味。酽酽的霞光熨展了老人被岁月揉皱的脸,映红了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脸,扑润了小孩儿稚嫩的脸。
先请一位大妈用温润的井水把石臼翻起来,里里外外冲洗干净,一边晾着。石臼的壁很厚,有两块砖那么厚,高不到小孩儿肚子那里。口径比家里用的土灶锅子还要小上一号。还要再请一位泥瓦匠师傅搭一个临时用的灶台,用砖块一层层砌上去。当砌到八九层砖时,逐层收口,大概有十三四层,灶台算是砌好了。最上一层抹上一圈从湖底挖起来的淤泥,在开口处贴上瓦片,再抹一层淤泥,坐上一只大铁锅就好了。
将晚上淘洗晾干的糯米和晚米在井水中浸泡一袋烟的功夫,用大火将水煮开,放入一些甘蔗段再架上蒸笼。蒸笼里面像古时候官员戴的红缨帽那样中间凸起,铺一层湿纱布倒上按比例掺好的米,隔一段时间翻动一下,再洒上一点水。半个小时后香糯的米蒸煮好了,取出,倒入石臼中。大伙儿围拢在灶边,冬日的初阳染红了乳白的蒸汽,乳白的蒸汽里蕴足了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热情。
打年糕是个技术活。打得不好,年糕不易存放,容易开裂,吃起来也不细腻。木杵头重把轻,很难控制好方向。打年糕也是个体力活。木杵打下去,糯米黏在一起,黏在石臼上,提起来十分费力。大冬天,赤膊上阵,也会浑身冒汗,活力四溅。当年糕变得细腻起来,看不出有颗粒的感觉时,想体验打下去容易提起来难的人,也可以上去杵上几下。
最热闹的环节还是吃年糕。当金红的阳光铺满面板,风里浸满糯糯的香时,将细瓷滋润、晶莹光亮的年糕放到抹干净的面板上,切成小条,用模具印出不同的图案,点上点儿红,算是讨个彩头,也有的做成元宝状用来供奉。主家会请乡邻们围坐桌旁,一人一小碟,品尝年糕,预祝众乡邻来年百事顺遂步步高;小孩儿们围在面板周围,伸手掐一小团年糕,蘸点糖自己开吃,也不管烫不烫口,牙齿黏不被黏住。
打年糕洋溢着乡邻们的和谐情结。打年糕基本是在外出的人归来,村人都在家的时候举行的。只有大伙儿分工明确,协调合作,才能把年糕打出腻糯,打出香味来。
打年糕也是弥漫着亲情的时刻。从山南海北回来的人聊着奇闻异事,发表着对事件的见解,抒发着对生活的情感。村里人平时的小恩小怨,打上一场年糕也就和解了。高兴时,二叔还会吊起嗓子吼起野灰调,俚语野情,撩得大伙儿或随调狂吼,或捧腹笑翻,把即将过年的热情引燃了。
年糕,黏的不仅是牙齿,更是乡情。
篇7:打年糕作文
寒假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去帮外婆打年糕。
一路上,寒风凛冽,我和年糕坐在爸爸的三轮车上一起开往年糕厂。
来到年糕厂,啊,好热闹!原来是村子里的很多爷爷、奶奶都来打年糕了。厂里面的一台小机器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有两片像电风扇一样的叶子,更奇怪的是它的上面挂着一根滴着水珠的小皮管呢,真像是在挂盐水呢!
轮到咱们打年糕了。外婆把米放到一台机器上,不一会儿,米就变成了粉。打年糕的工人把水倒进粉中,搅拌均匀后就把粉放到锅里煮了起来。最后一步就是打年糕了。那工人把煮熟的粉放进一台机器的肚子里。不一会儿,机器的嘴里便吐出了一条长长的年糕。这时,那个挂盐水的小机器可忙坏了,它转动两片小叶子,把年糕切成一段一段的。
这时,妈妈和外婆把一段段的年糕放到一个小竹排上,爸爸把木排拿到里屋的大竹排上。我也帮忙搬运年糕,还吃了三块年糕呢!
打年糕可真有意思,可真忙啊!
篇8:打年糕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临近新年,村上家家户户都会打年糕,特别热闹,家乡还有句谚语:“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
年糕有黄、白两色,黄色年糕用的是黍米,白色年糕用的是糯米,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也能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打年糕寓意着在新年里不管有多大的挫折、困难,它都会迎刃而解,让人称心如意的。
我在过年时最想看到的就是打年糕了,这不,我一听到老家又开始要打年糕的消息,就马上向桐乡老家飞去。
回到老家,我好奇地四处张望,只见小院里并排垒起了两个“老虎灶”。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原来,里面蒸的是白白的糯米粉,它平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的热气白雾,夹杂着糯米的清香,迅速散布在空气中。
“蒸好咯!”爷爷揭开了一个蒸笼,我赶紧钻过去看。爷爷和舅舅紧紧地攥住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满满当当的渔网一样。
“来喽!”他们两个稳稳地向屋内的石臼奔去,奶奶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
“啪”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臼。 随后,爷爷举起了10多斤重的大木棰,大木棰瞬间就悬在半空中,爷爷又随手一挥,锤子就稳稳地落在石臼里,用力往糯米粉团上砸,“咚、咚”,大木棰敲击石臼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
一次又一次,爷爷砸了大约五十下。在两锤间隔的短暂时间中,外公紧接着用手醮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了过来。在一砸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
爷爷接着砸,砸了大约三十次,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请求爷爷让我打一次。
爷爷笑着说:“好,让你打。要用力打呀,不然都只是徒劳!”
我接过十多斤重的大木锤,举过头顶,大叫一声:“呵!”使尽全身之力,一下一下地向石臼里的糯米粉团砸去,“啪――啪――”粉团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似乎跳了起来。我双手紧紧地握着大木棰,因为大木棰太重,我只能用两只手握着,感觉用一只手的话,那只手就会被大木棰拉扯下来。我咬紧了牙,奋力地把大木棰举了起来,又绷紧了脸,把它砸向石臼里,在里面捣鼓了几下,感觉又吃力又有趣。然后再举起,再砸下,举起,砸下……
重复了近二十次,直至我筋疲力尽。可惜这二十次中,有七八次都砸在了石臼上,没砸到糯米粉团。看来这打年糕,也是有讲究的,不仅要用力气,还要有眼力。我把木锤还给爷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打年糕的“壮举”总算是完成了!
转眼之间,粉团子被放进了圆匾之中。边上的奶奶用线切下一小块,醮上桂花和白糖。瞬间,一股甜甜的味道钻进鼻尖,口水像放开了闸门似的往外冒。一口咬下去,有一种软塌塌的感觉,年糕上面有一些小颗粒,反复地咬几下,嘴巴里好像都是糯米香和桂花香。刚打出来的年糕比普通年糕口感更加细腻。
最后我有幸在年糕上“点花”。“点花”就是用一把大人手指粗的小稻草束,醮上胭脂红,在年糕上轻轻点,年糕上就会留下一个个红色的像梅花一样的印记。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草束,轻轻地在年糕上一下一下地点。呀,一朵朵红梅花绽放在年糕上了!这些大年糕被分成小块年糕后,就会分到各家各户去,为大家增添新年的喜气。
打年糕是一种农村风俗,是一种无穷的乐趣,更是一种付出并收获的过程。我喜欢打年糕,我喜欢年糕的味道,更喜欢年糕给我的快乐。
篇9:打年糕作文
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我早上才起床。我父亲告诉我,我爷爷在我姑姑家玩年糕。让我看看。
当我来到我姑妈家时,我看到周围有人。我祖父正在用一个大木槌在灰浆里打面粉球。面团又软又热!站在一位老人旁边,不停地往砂浆里泼水。过了一会儿,面团变成了一个大年糕,两位老人把它抬到一个门口。老太太和老人冲了进来,把它切成小块。
这时,一位老太太问我要不要吃年糕,我点了点头。她立刻删掉了一年的蛋糕的头在我手上。没想到年糕真的很辣。我急忙叫了起来。爸爸看到了,立刻从我手里接过了年糕。我觉得手粘乎乎的,就用冷水洗了。这时,阿姨给我拿来一碗筷子,碗里还放了糖。年糕蘸糖,甜糯,好吃!
切好的年糕铺在竹匾上。按照习俗,我拿起一根筷子,在每个蛋糕中间放了一个“红心”。年糕拉回家两天后就会变硬。到时候,奶奶会给我们做“糖年糕”、“芝麻年糕”、“青菜煮年糕”
篇10:打年糕作文
俗话说得好“打年糕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在我外婆家,每年都会打年糕。从小外婆就告诉我们,过年时一定要吃年糕,这寓意着“年年高”。而自己亲自来打年糕,老天爷会发现你的努力,一定会把福先送给你。于是,这便成为我们家年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今年,我们和舅舅一起完成了打年糕这个重大的任务。
清晨,我就被某种香味所吸引。“好香啊!”这个香味悄悄地飘过来叫醒了我,“是糯米!外婆,你在干嘛呀?”我辨出香味后,开心极了,立马跑去厨房。外婆在厨房里小心翼翼地把刚刚蒸好的糯米饭舀出来,只见碗里有着颗粒饱满的糯米,色泽晶莹透亮。要说这个糯米的干湿程度,还不是特别好掌握。要是蒸出来的糯米太干,则吃出来的年糕就会干巴巴的,一点儿也没有年糕的味道;要是蒸出来的糯米太湿,那就会影响口感。所以蒸糯米时的湿度也有要求,一定要看上去水分充足,而压下去时不会有多余的水出来。
“思绮,你把你舅舅叫过来,今天我们要做年糕喽!”外婆说。
舅舅把盆子端到了他们家门口的大石臼旁,“帮舅舅把糯米都放进这个大石臼里,你妹妹都擦干净了。”没过5分钟,爸爸把两个打年糕的大锤子拿来了。我和妹妹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尝了两三颗糯米。还热乎着,糯糯的,甚至还有些粘牙齿。舅舅弓着步,弯着腰,不停用锤子砸向石臼里的年糕,他把锤子高高地举起,然后脚一蹬一用力,把锤子狠狠地砸在年糕上。年糕凹了进去,可不过两秒钟,又调皮地恢复了原样。而爸爸就在年糕凹下去的时候,用狗刨的方法,把缸里的年糕翻一跟头,然后和均匀。两位大人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地打着年糕。只见一颗颗肉眼可见的糯米经过这三十几分钟的“打压”已经变成一个比较光滑的白白的大面团了,那些糯米好像长了脚似的,一个影儿也没见着。
打好年糕,外婆便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是凑到盆跟前,闻了一下打完后糯米的味道,有一股淡淡的糯米香掺杂着木棰子本身的木檀香扑面而来。再用手轻轻地戳了一下,外婆满意地点了点头。嘴里还时不时地说着“不错,不错。”然后把打好的年糕上锅蒸熟。对于年糕该如何蒸,外婆也十分讲究。要是你直接蒸,你吃到的年糕就特别粘牙,并不适合老人吃。这时候你需要把年糕放进一个容器里,容器内需要铺上油纸,这样就变得服帖许多。等待水开后大火蒸制三十分钟后,再将年糕轻轻取出,便开始切块了。
外婆把蒸好的年糕切成小长条,有些里面还会镶嵌着一颗颗的坚果,随后在年糕上撒一些红糖、黑芝麻……我悄悄地吃了一块小年糕,一口咬下去,年糕的味道在嘴里如烟花般绽放着,“年糕,年糕,年年高。”
篇11:打年糕作文
早上,我们一家人去乡下打年糕。
来到年糕加工厂,老远就听见了隆隆的机器声。我们拿出事先浸泡过的大米,工人师傅把我们的大米称重后倒进了机器里,随着一阵“咯哒咯哒”的声音,不一会儿机器像魔术师一样把我们的大米变成了粉。接着又一个工人师傅把粉拿过去,倒在了桶里,往粉里加了一些水,用熟练的手法和粉,和好粉以后就把它放在蒸锅里开始蒸了,不一会儿,阵阵香味从锅里飘散出来,米粉就蒸好了。师傅把蒸好了的米粉倒入一个像模型一样的桶里,一按开关,机器的“嘴”里就出来了像龙一样长长的年糕,妈妈拿着刀等在出口不远处,把它一条条切开,我们把年糕整齐地摊在竹盘上,过一会儿翻一面,再过一会儿翻一次,这样年糕很快就变干了,我拿起一块年糕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可香了!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满载而归。
【打年糕散文】相关文章:
4.打秋优美散文
6.做年糕四年级作文
7.家乡的年糕记叙文
8.贴年糕游戏作文
10.外婆的年糕作文8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