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

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

2023-02-04 08:23: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昨夜梦见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希望您能喜欢!

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

篇1: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

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

1.《好兵帅克历险记》[捷克]

2.《月亮与六便士》[英国]

3.《伊索寓言》[古希腊]

4.《格林童话》[德国]

5.《安徒生童话》[丹麦]

6.《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7.《草叶集》[美国]

8.《飞鸟集》[印度]

9.《培根随笔集》[英国]

10.《名人传》[法国]

11.《哈姆雷特》[英国]

12.《罗密欧与朱丽叶》[英国]

13.《堂吉诃德》[西班牙]

14.《巴黎圣母院》[法国]

15.《悲惨世界》[法国]

16.《基督山伯爵》[法国]

17.《老人与海》[美国]

18.《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瑞典]

19.《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国]

20.《人类群星闪耀时》[奥地利]

如何快速有效看书

当今网上卖的书都是很齐全的,可以买一些自己当下特别想升华自己的书籍,一个月最低计划四本书,不然你看这个经验并没有充分吸收到核心的看书方法。

开始你的看书计划,每本书厚度不同,章节不同,你所需要和寻找的有效价值知识不同,所以,你除了需要按计划看书外,还需要有看书速度。先谈看书计划,每本书根据章节厚度灵活掌握,以章节为结束点,比如一天看第一章,或者第一章和第二章,任务量是灵活的,总之,一本书在四至五天之内看完,但不宜看得过多,不然你会有排斥感,这种排斥感将导致你下次不想看书。

再谈速度,你必须明白你到底想在书本上获得什么知识,必须带着重度的目标感看书,这样看书精力集中了,速度提起来了,也不会乏味,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书也看完了,而且你会有所印象和感受,尽管这种印象不是很深刻,但好像能为你所用了,如果对于核心想关注的知识,再去看相关知识的精准页。

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略读法。当阅读一本小说或者是课文中的选修篇目时,可以不必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一下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或故事,主要在于培养语感与阅读能力。略读法适用于不太重要的文章。

精读法。主要适用于那些考试要考的科目,这些课文即使在考试中不会原文复现,也需要去精读,去认真学习,因为在精读的过程中,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点,学到很多实用的分析句子以及篇章结构的窍门,学会一篇就能够举一反三,所以要好好学,尤其适用于语文科目。

做笔记。在读书时,可以边读书边整理笔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养成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当时的读书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再回过头看书的时候,也会感触颇多。

看梗概再读书。有时候读书,我们第一遍去读很难理解一本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或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能在读之前先看一下小说简介,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读起来就会很流畅,不会有太多障碍,而且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被看到的观点所左右,缺乏自己的主见。

诵读法。对于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或者是要求背诵的文章,可以一遍遍去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诵读法。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没错,但是也不能一味的靠读去感悟作品内涵,最主要的还是要主动去思考,去理解每个重点字、每个词的含义,才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主旨。另外,多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也很有好处。

篇2: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2、《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3、《羊脂球》《项链》[法]莫泊桑

4、《变色龙》[俄]契柯夫

5、《战争与和平》、《复活》[俄]托尔斯泰

6、《双城记》[英]狄更斯

7、《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8、《对话录》[希]柏拉图

9、《荷马史诗》[希]荷马

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11、《红与黑》[法]司汤达

12、《草叶集》[美]惠特曼

13、《神曲》[意]但丁

14、《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15、《浮士德》[德]歌德

16、《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17、《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18、《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19、《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0、《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21、《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22、《荆棘鸟》[美]考琳·麦卡洛

2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24、《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

25、《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26、《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法]雨果

27、《三剑客》[法]大仲马

28、《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29、《茶花女》[法]小仲马

30、《基督山恩仇记》[法]大仲马

3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32、《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33、《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印度]泰戈尔

34、《死魂灵》[俄]果戈理

35、《罪与罚》(上下)[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36、《双城记》[英]狄更斯

37、《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38、《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39、《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40、《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41、《肖申克的救赎》[美]史蒂芬·金

42、《雾都孤儿》[英]迪更斯

43、《天使,望故乡》[美]托马斯·沃尔夫

44、《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45、《裸体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46、《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47、《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48、《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49、《牛虻》[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50、《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美]比彻·斯托夫人

篇3: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三者间独立来看,并不构成冲突,却还是通过一些奇妙的力量发生了一定联系,而就是这种联系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也即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剧中俄的命运和多神世界及神的决断、意旨和行动交织在一起,但同时人和神保持各自独立的自由。这使得命运虽是必然,俄却仍然需要抗争,命运出其不然,而人类又带着问题或许能够解决的侥幸心理,采取一定行动。我想也许就在这种命运的必然和行动的偶然的碰撞中呈现出悲剧的爆发力。这也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性格和情节动作所遵循的目的是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在人世现实中的体现。”

想到这突然就产生一个疑问:这类昭示命运决定人命,个人抗争无效的悲剧是不是容易使人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那么悲剧的意义在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剧中俄父亲的弃子行为、俄刺瞎双眼的行为无不给人以震撼,引起人们的同情,俄始终维持着正义和抗争,显示出一种悲壮。现实中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倾向于相信某些事是命运使然,但并不会完全消极以待,接受命运安排,也会进行一定的抗争。或许悲剧的.意义之一在于告诉我们:命运的不确定性使人既不敢为所欲为,又不毫无作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那些美好的事,也在于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顽强和抗争,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探寻生命的永恒价值。

【意大利】薄伽丘 著 王林万萱译《十日谈精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读后感:

这本书只选取了《十日谈》100个故事中的三十余个,但还都比较有代表性,对故事的完整和我们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没多大影响。也许是译本选的不好或是没读原著的缘故,几经翻译后,我没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某些魅力,反觉得语言通俗,缺乏表现技巧,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语及引言部分是大同小异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整个的结构安排是让人觉得新颖、独特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在阅读时我的注意力就是完全投在大框架下每个独立的小故事的趣味性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上。

作品中,故事题材是多样的,有涉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的、有关乎个人信仰真伪的、教会内部的腐朽、黑暗等等,很大一部分是讲男女间的情爱故事。但都是围绕几大主题进行表现的: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对天主教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和讽刺(这点很明显);二、对人欲的肯定;三、展现人的智慧,发现小人物身上的智慧闪光点,提倡人人平等。情爱故事以传统伦理道德来审视,实难接受其中如妻子欺骗丈夫与情人偷会或是男的使诈报复女的等各种状况,看来有点纵欲主义。但又不得不被故事中人物的种种“聪明”的手段弄笑,并佩服人物的智慧。这种赋予趣味性的描述或许正体现了作者对待情爱的态度:不指责、不批评,人欲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情爱让人的智慧迸发,让人享受到快乐。但有时也会为此付出代价,或是造人报复、或是受到惩罚,就看处理得好不好。由此联系时代,进行深一层的解读我想就是大家公认的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宣扬、提倡个人的自由、平等、解放,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批判,以有技巧的纵欲的极端正面冲击严肃的、违背人性的禁欲主义。此外作者也从反面来表现,就是也以诙谐、可笑的方式道出教会人员、修女等的丑行。提倡平等这点主要通过小人物如马夫等面对阶级高的贵族的刁难,以机智的回答化险为夷的形式表现。

总的来讲,我觉得书的文学史意义是大于它的文学意义的,作品对它所处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作者以瘟疫为背景,正好恰合现实,借此也能以人处在生死关头,可有更多的言语自由,因而能更大胆地表现想表现的东西,为自己能说的不能说的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记得上课时老师提供一种解读是:作者以瘟疫为背景,然后男女以讲故事的形式消磨时光是有意味,意在探求人超越死亡的可能性。我对此不是很理解或说从作品中没有察觉到。

篇4: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荷马:《伊利亚特》

作品内容

《伊利亚特》起源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和女神厄里斯在忒提斯女神和米尔弥冬人佩琉斯的婚礼上没有得到邀请,为了报复,她到席中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都想得到它。

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

阿佛罗狄忒帮助他把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拐回了特洛亚。

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以墨涅拉奥斯的弟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领,包括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墨涅拉奥斯在内组成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亚。

当它进行到第十年时,由于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阿喀琉斯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人马退出战斗,并乞求母亲忒提斯女神求助于宙斯,让希腊联军惨遭失败。

在宙斯的许可下,希腊联军果真受到赫克托耳率领的特洛亚人的猛烈冲杀,不断溃逃。

面对战争的不利形势,阿伽门农心里非常后悔,决意以丰厚的礼物同阿喀琉斯和解,但是遭到拒绝。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希腊联军方面的将士如阿伽门农等纷纷受伤,而特洛亚人则冲破他们的壁垒,突破抵抗,放火烧了他们的船只。

看到希腊联军悲惨的局面,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非常伤心。

他要求阿喀琉斯把铠甲借给他披挂,以此阻止特洛亚人的进攻,让希腊联军稍稍喘息。

阿喀琉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帕特洛克罗斯在战场上却被赫克托耳杀死,铠甲也被赫克托耳夺了去。

帕特洛克罗斯的死激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也促成了他和阿伽门农的和好。

他穿着匠神赫菲斯托斯重新为他铸造的铠甲,奔赴战场。

至此,宙斯对特洛亚人的偏爱也告终,奥林波斯众神在他的同意下,也纷纷踏上战地,互相交战并各助一方。

声名远震的阿喀琉斯的强大并没有吓退赫克托耳,他坚持留在城外,终因不敌阿喀琉斯而被杀死,死后他的尸体也遭到了侮辱。

全诗以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耳的遗体并为他举行葬礼而结束。

作品解读

《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

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曾表言立说。

在我国,《伊利亚特》于20世纪代引起人们的关注。

1924年1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最早介绍《伊利亚特》。

此后,文坛出现《伊利亚特》的复述本,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依利亚德》(高歌译)等。

现有傅东华译本、罗念生和王焕生合译本、陈中梅译本等。

一、关于史诗的思想内容

《伊利亚特》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不少评论文章从文本出发,对此作了多侧面的研究。

如邓启龙的《读荷马史诗》一文指出,《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对理想英雄的歌颂、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流露等。

《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世君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唐四艳的《〈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石昭贤的《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和《荷马的眼光:一个特例》等文章均谈及史诗描写的古希腊时期的战争。

他们认为,《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它在精美的神话外衣的掩盖下,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

史诗对于参战的双方都热情歌颂,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刘连青在《〈伊利亚特〉的道德意识——兼谈荷马对战争双方的态度》一文中认为,荷马偏爱于希腊联军而憎恶于特洛亚方面,当然他的爱憎是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的。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

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二、关于史诗的艺术特色

与《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相比,它的艺术特色是更具魅力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它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杨宪益先生认为它具有“阳刚之美”。

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史诗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这两个形象上。

李忠星在《〈伊利亚特〉浅论》中认为,阿喀琉斯强悍任性、英勇善战而又自私残忍;赫克托耳刚强勇敢,指挥精明,但是他的品性也不是统一的。

因为赫克托耳“建立武功,是要为他自己和父亲赢得‘光荣’。

”麦永雄在《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一文中写道,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代英雄。

赫克托耳富于理性、襟怀大度,以群体利益为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阿喀琉斯感情冲动、心胸狭窄,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率直任性。

赫克托耳让人们感到人性的温情和命运的无奈,阿喀琉斯使人们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昂扬无羁的独立精神。

赫克托耳悲壮赴死要比阿喀琉斯的取胜更为感人,但是阿喀琉斯从悲剧面具下隐然露出的同情心是古希腊英雄符码的形象诠释。

史诗中的基本冲突。

肖锦龙指出:“希腊与特洛亚之间的外部战争和希腊阵营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内讧构成了《伊利亚特》内外两个基本冲突。

希腊人的内部纷争引起外部战争局势的变化,特洛亚和希腊的外部矛盾的发展又引起内在冲突的转变。

内外冲突互为因果、交相发展,构成了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博深的社会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都在这两个基本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层次安排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

因此应该说,深刻理解《伊利亚特》的两个基本冲突是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关键。

”都本海的《〈伊利亚特〉两种重要冲突浅叹》和程艳杰的《〈伊利亚特〉冲突的系统构成及其作用》也都针对这两个基本冲突展开了研究。

史诗的风格和情节结构等。

罗念生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文中谈到了《伊利亚特》的紧凑、完整的布局,朴素自然、清晰流畅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比喻。

魏善浩在文章《试论荷马史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里指出,《伊利亚特》的魅力在于质朴粗犷的真实性和天真烂漫的幻想方面的结合,也即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甘运杰的《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从史诗情节的整一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伊利亚特》的基本特点。

他的《论荷马史诗比喻的艺术特征》一文,则是围绕荷马史诗比喻的三个艺术特征展开,即丰富多彩、富于多样性,贴切生动、富于形象性,新鲜奇特、富于独创性。

三、关于史诗的比较研究

上述研究分别围绕着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展开,但也有不少学者同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如杨宪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李赋宁的'《荷马和他的史话》、李广熙的《漫话荷马史诗》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伊利亚特》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比较的眼光进行探讨和分析。

例如,杨纯的《〈离骚〉与〈伊利亚特〉》一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的异同及历史渊源,各自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向秦在文章《民族史诗与民族性——〈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比较研究》认为这样的比较研究有独特的价值:“《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主题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与尚勇、求真与求美;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王素敏的《异曲同工绘史诗——〈伊利亚特〉与〈蒙古秘史〉比较研究》指出,这两部史诗都是以史实为依据,以美女为引线,以神话为外衣,主要歌颂的对象都是英勇善战的英雄。

它们共同反映了人类由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之间的战争的掠夺性质,以及人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朱迪光的《〈封神演义〉与〈伊利亚特〉》与孙宏的《言史诗不必称希腊——荷马史诗与〈尼伯龙根之歌〉的一致与差异》、吴瑞裘的《〈伊利亚特〉和〈诗经〉中的至上神比较》等也从不同角度作了比较研究。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作品内容

忒拜城邦瘟疫肆虐,人们聚集到王宫前向国王俄狄浦斯乞援。

俄狄浦斯曾用智谋杀死狮身人面的怪兽,娶了先王的寡妻伊俄卡斯忒,成了忒拜国王。

为了挽救城邦,他派妻舅克瑞翁到阿波罗神庙乞求神示。

克瑞翁带回了神示──只有严惩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瘟疫才会消除,并提议请教先知特瑞西阿斯,但先知却不肯说出凶手是谁。

俄狄浦斯用言语激他,先知才说出俄狄浦斯就是凶手,于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俄狄浦斯进而怀疑克瑞翁与先知串通谋夺王位,和克瑞翁在宫前对质。

王后伊俄卡斯忒闻声而出,责怪两人争吵不合时宜,遣走了兄弟,又用亲身经历来劝慰丈夫——当年神示说拉伊俄斯将死在他们的亲生儿子手中,可后来他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所杀,而他们的儿子出生不到三天就被钉住脚跟丢弃了。

可见先知的话不可相信。

俄狄浦斯闻言大惊失色,他详细询问了先王被害的情形,请求王后务必找到那个唯一幸存的侍从。

俄狄浦斯披露了自己本是科任托斯国王的儿子,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浪迹天涯,曾在传说中国王遇害的地方杀过一伙不讲理的路人。

只要证实杀先王的凶手,就可以真相大白。

恰逢此时,科任托斯城的报信人带来了老国王死亡的消息。

王后欣喜地告诉俄狄浦斯他所害怕的事永远不会应验了。

报信人为安慰俄狄浦斯,说出他并非科任托斯国王亲生,而是自己从拉伊俄斯的一个牧人手中得到并转送给国王抚养的。

这孩子当时两只脚跟被铁钉钉在一起。

伊俄卡斯忒徒然面容惨白,明白了一切。

她绝望地冲进宫,一边悲叹自己的不幸: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

牧人被带来与报信人对质,被迫说出实情:俄狄浦斯就是那个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的孩子。

一切都应验了。

俄狄浦斯疯狂地叫着冲进卧房,发现伊俄卡斯忒已经悬梁自尽。

他从她的尸体上摘下两支金别针,刺瞎自己的双眼。

他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克瑞翁,按自己的诅咒自我放逐异邦。

作品解读

1934年,《俄狄浦斯王》第一个中译本在商务印书馆诞生,译者是罗念生。

篇5:外国文学作品论文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刍谈

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天桥小学 王 义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在初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更是放眼世界的一扇窗口。

【关键词】语文;外国文学;报告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外国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维方式,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人文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长和人格特点的新型人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和选择, 是初中学生能够接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地重视。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而造成的教材变化,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由于阅读资料的限制原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比较低,此外,由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认识上的偏离及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比较初略,采用与我国文学作品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进行转变,这是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关键,而且,语文教师要使自身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外国文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充实和丰富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注重选文的教育价值,也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对于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能够突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对外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充分摄取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对文化、政治等的了解与国际社会接轨,此外,选材的难易程度和选文的题材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符合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即充分满足初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提供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势在必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67-69

胡春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3):71-73

海锦霞。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教材研究,2007(12):9-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乐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4)

刘爱琳。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价值取向。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91-93

【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相关文章:

1.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2.人生必读的外国寓言故事精选

3.关于经典儿童必读的文学作品书目

4.文学作品赏析

5.文学作品读后感

6.经典文学作品

7.儿童文学作品

8.《幻想数学大战》20本内容简介

9.好父母必读书20本

10.文学作品评奖颁奖词

下载word文档
《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