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2023-01-30 08:31: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口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篇1: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据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有八辆载有日军的汽车经由孙家口北去,这八辆车于第二天仍由原路返回胶县。于是,曹克明与曹正直等便展开了伏击战的周密部署。

曹部于第二天,即三月十六日一早即将百姓疏散,将400多名游击队员一部分埋伏在南桥头孙家口沿街两侧的百姓家。又在方圆10华里内设下伏击圈,并安排部分游击队员扮作百姓于公路旁假装耕作。在村内街拐角处设有农民用来耙地的耙连在一起的路障,等待战斗。

八辆载有日军的汽车由北驶来,有五辆车先驶过石桥,第一辆车上架有一挺重机枪,进村转弯时,因弯大陂陡,等司机看清前面的路障时,轮胎立时被耙齿刺穿。汽车尚未停稳,埋伏在街两边百姓家的游击队员立即用手榴弹袭击,车内日军统统被炸死,由于双方交战距离太近,日军的重机枪失去作用。后面尾随的四辆车,拥挤在入村处的石桥头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埋伏于两边的游击队居高临下,枪弹齐发,日军大部分被炸得血肉横飞。

据孙家口经历伏击战的老人回忆,有一个持指挥刀的日本军官跳下车,哇哇地指挥着车顽抗。在烟火弥漫中,几个日军爬进路边一家院里,疯狂向游击队扫射,十几个游击队员中弹牺牲。见日军火力越来越猛,游击队连长马福生带领数十名游击队员将一捆捆高粱秸点燃,抱着燃烧的高粱秸冲向车去,汽车终被点燃,曹正直即大喊:“上!”四周埋伏的游击队员一拥而上,将残余之敌包围,杀得残敌毫无抵抗之力,冲出的几个敌人四散逃命。

此时,在桥北头未过桥的三辆车,见前面战斗打响,即停止前进,在被埋伏的游击队袭击时,他们迅速下车抵抗,经过激战,被游击队全部消灭。一个日军逃至公婆庙村(今名东风村,下同)后,被村民王道利发现,便吆喝:“快来捉日本鬼子!”孙召亮、孙坚荣、张福臻等扛着铁锨、叉子等跟了上来。日军见势不妙,钻进一个水湾里,见王道利等追去,他即趴在水湾里垂死射击。时值春季,雨少地干,张福臻即扬土,使日军看不清目标,睁不开眼,老猎人王道祥趁机从旁边摸上去,土枪鸣响,日军负伤倒下。这时,一青年眼疾手快,趁机赶上前用铁锨将这个鬼子劈死了。

另有三个日军冲出后,沿河堤向东南逃窜,逃至马家园村时,被阻击圈内的游击队和群众挡住,他们钻进了坟地,凭借坟头顽抗。开始有两个游击队员受伤,后被游击队击毙两个日军。余下的一个逃至刁家丘,被群众杀死。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共歼灭日军39名,此次伏击战游击队伤亡30名,群众10名。

日军反击酿公婆庙惨案

虽然孙家口伏击战取得了胜利,但在不久之后,便遭到了日军的反击。据高密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讲述,当时,人们都以为日军全被消灭了,殊不知还有一个日军在战斗中藏在孙家口孙美礼家的麦秸丛里,乘夜逃回胶县城,报告了被伏击情况,并为日军进行残酷的报复提供了线索。

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档案局工作人员说,真的不忍心讲述这次惨案,他们在看到历史记载时,感到无比痛心,文字记载比电影中的烧杀场面更残忍。

记者翻阅历史文献,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幕跃然在目。一天,天还没有亮,驻青岛的一个中队的日军,分乘四辆卡车,来袭击孙家口。当车行至孙家口村南的公婆庙村东时,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没起床。有一位早起拾粪的人在村东围子外见有日军汽车,吓得撒腿就往回跑。日军误以为公婆庙村内有埋伏,此人为站岗者,便向村内开了枪。尚在睡梦中的公婆庙村民,听到从东面而来响成一片的枪声,即仓皇起身扶老携幼拥出大街小巷向村外逃去。日军打了一阵枪未见还击,又听见村内哭喊声。断定没有抵抗力量,方迅速冲进村内。(抗日战争故事)

日军进村以后,便向逃亡的百姓开了枪,瞬间20多名无辜的村民倒在血泊中!接着,日军封锁了村口,挨家逐户搜查。村民王成恩等八位年纪大的人被几名日军赶到王道昌家中,反锁上门,将房上浇上汽油点燃,八位无辜老人全部遇难!一位妇女未及逃出,被几个日军堵在屋内污辱致死。

历史记载中,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毛骨悚然,60多岁的老人王兆瑞已逃出,发现10岁的孙子尚在家中,不顾别人阻拦,绕道跑回家中,将孙子领出。谁知,刚一出门,被两个日军拦住,问道:“游击队哪里去了?”他答以“不知道”!日军听后,便朝老人的肚子踢去。孙子见爷爷倒下,扑向日军,搂着日军的腿,喊着要赔他的爷爷,被日军倒提双腿扔出去摔死!

日军在村里折腾了一阵子之后,又向村外追杀逃出去的群众。在村东,他们将20多名群众围赶到一条沟里,架起机枪扫射,霎时,鲜血染红了水沟。扫射之后,又用刺刀把每个倒下群众的肚子挑开。在村北,日军将十几名群众包围在一块坟地里,全部用步枪击杀。

日军在公婆庙村内外,一气屠杀了四个多小时,最后,他们又在村内空地上,用刺刀逼着捉起的十几名青年妇女剥光衣服扭跳,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她们凌辱后枪杀。

时至中午,日军将公婆庙全村房屋都放上火,顿时全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王乃聚70多岁的老母亲,侥幸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却又被烈火烧死。

半天的时间,日军屠杀公婆庙村群众136名,杀伤、烧伤70多名。烧毁房屋800多间,牲畜、粮食、农具等损失不计其数。那时该村尚不满200户人家,受到如此屠杀与破坏,可以想象劫后残状。这便是高密抗战史上有名的“公婆庙惨案”。

这场伏击战,抗日游击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地老百姓付出了100多条生命,日本侵略军欠下了红高粱之乡一笔惨重的血债。

篇2: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看过电影《红高粱》的人都会记得,电影中有个地方叫“九九青杀口”,这个地方就在高密市的东北乡--夏庄镇(原河崖镇)的孙家口村。电影中有座石桥,就在孙家口村北胶莱河上。据当地老人讲,这座桥至少有2的历史。《红高粱》中伏击日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着名的“孙家口伏击战”。

孙家口是个不过百户的小村,但你可别小瞧这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伏击战,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咱中国人的志气。如今的孙家口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村庄成爱国教育基地

“孙家口是个不过百户的小村,但是你可别小瞧这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伏击战,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咱中国人的志气,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提及孙家口,高密市档案馆李淑芳馆长难掩自豪与兴奋之情。

李馆长介绍说,这场战斗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组织军民400余人,在胶州沙河公路孙家口村利用青纱桥及周围的地形,伏击了由平度返回胶州的日寇。此战毙敌39名,其中击毙一名日军中将中岗弥高,并缴获各种枪支50余支,子弹1万多发,同时并有10余名伪军被俘。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孙家口北距平度县城70华里,南距胶县县城50华里,西南距高密县城60华里,正位于三县交界的胶沙公路上。游击队曹克明部看中了三县交界的优势,一旦伏击战打响,这三个县城的日伪要得讯或增援,均需一定时间。兵贵神速,日军没有了时间优势,就没有援军可言,也就成了瓮中之鳖,游击队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打一个歼灭性的伏击战。

“而且当时日本人欺负老百姓,祸害老百姓,老百姓听到要打日本都很支持。”李馆长说,她从历史资料中看到,日军修复胶沙公路时,强迫百姓出工,百姓撇开自己的活不干而去修路,受苦受累,有时还得挨打挨骂,分文不得。这条公路通车之后,日军驾车行驶在公路上,常以两侧的建筑物或树木、碑碣、甚至平民为目标开枪射击取乐。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孙氏,在菜园里劳动,一时未作躲避,竟被日军一枪穿透了胸膛,当即死亡。

当时的老百姓生活的心惊胆战,一不小心就掉了脑袋,但是中国人不服输,也正是百姓的不断抗争,才给我们换来了安静和平的生活。

现在的孙家口位于高密市疏港物流园区,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景象,但是住在附近的乡亲们一提到这次战役,言语中总会流露出自豪和兴奋之情。据老人张同臣回忆,这次战役让受苦老百姓从此解脱,虽然也有伤亡,但是更多的是消灭了敌人的气焰。

提起孙家口伏击战,李馆长说,将这些往事写出来,供读者阅读非常有意义,只有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故事,看到这些细节,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一起感悟前辈的艰辛,一起感悟历史的沧桑,一起珍惜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孙家口建有孙家口伏击战纪念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密部署消灭敌人

“孙家口伏击战占据有利地形和百姓支持”,李馆长说,这是一场既有准备,又有把握的战役,当然是胜券在握的。高密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你一言我一语地给记者讲述孙家口伏击战的经过,讲述中大家显得非常兴奋,好像这场战役刚过去不久。李馆长说,这和她们是高密人有关系,她们为高密在历史上的伟绩感到自豪。

篇3:抗战小故事

陈田生带头劫车

1940年冬11月,日军在进犯长沙时,辎重运输十分困难,中途不时遭到阻击。有天,日军有辆汽车不知在那里受重创掉了队,开到界上就已经寸步难行,几个敌人也是精疲力竭地坐在车上。

陈田生看到了,过细一瞄,车上物资满满的,前后都没有日兵和汽车。他便大喊:“快来打汽车罗!”附近的农民一听,抡起扁担、锄头、木棍从四面追了上来,越来越多。日军一见这多人追来打,惊慌失措,只是连忙开车前进。可是这时的武长公路已经破坏得高低不平,加之汽车又受到重创,走起来歪歪倒倒,有时比走路还慢。百姓一面追,一面喊;日军一面走,一面叫,一直赶到赵家洞,这时平江的人也来一同攻打,汽车开不动,敌人无法跑,全部被打死了。车上的罐头、食盐、糖、美女牌香烟、牛奶、牛肉干,各种各样的食品,凭人们拿。车上还有机关枪、盒子枪、大刀等武器,汽车被你一锄,我一棍,搞得稀烂。武器送交部队了。

篇4:抗战小故事

“敌人密集的子弹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头上啪啪乱炸。看到首长们和机关人员都转移了,我们就边打边向西撤。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当敌人靠近的时候,我们就拼上几个手榴弹,等敌人卧倒时再向后撤。”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提起当时战争的场景,今年82岁高龄的刘钢老人仍觉历历在目。参加过大青山突围战斗又在我市工作的而今仍然健在的仅有两位老人,刘钢是其中的一位,目前在临沂军分区第二干休所休养。大青山突围战斗发生时,他才18岁,是抗大一分校侦察队尖兵班的副班长。

想起当初,刘老仍然记忆犹新:“大青山战斗是1941年11月30日拂晓首先在大青山西北角的胡家庄、大古台北山上打响的。抗大一分校校部和五大队就驻在这一带。校首长迅速派出部队阻击,并组织机关向大青山方向转移。当我们转移到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时,又发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还有医院等几千人也隐蔽在那里。这时胡家庄、大古台已被敌人占领,并在我们后边尾追上来,大青山东北方向也发现敌人。这样东面、北面都有日本鬼子,我们又侦察到南边由石岚方向来了一股敌人,以三路纵队快速向大青山接近。三面被围,校长周纯全等首长决定立即越过沙河向洋山(今为费县塔山)方向撤退。”

据刘老回忆,当时整个战场人多单位多,周纯全一边组织指挥战斗,一边组织机关人员撤退。但当大部队向西撤到李行沟时,南面的敌人占领了梧桐沟及上方的山头,一挺轻机枪居高临下向突围人群疯狂地扫射;北边,由胡庄家、大古台方向上来的鬼子占领了李行沟北边的小山头,一挺重机枪向下扫射,南北两挺机枪夹击,把李行沟西口完全卡住了。

这时敌人已从四面包围上来,大青山下硝烟弥漫,枪炮轰鸣。“向后撤时一些牺牲的同志身上有手榴弹,我就把它摘下来,一共有8个。”被刘钢搜集来的这些手榴弹由周纯全校长分给了其他的同志,刘钢和时任班长丁云(现居我市,离休在家)、王俊思沿着地堰迂回到南岭头下边,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甩了几颗手榴弹,把敌人的机枪打掉了,打开了敌人南北夹击的封锁口。

篇5:抗战小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小故事五、《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篇6:抗战小故事

北平被日寇侵占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的根据地,但在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小小的游击队在当时可是做了不少大事。队员们乔装打扮到河东探听日寇的动向,与麻峪村韩×、王×有过联系。

同时,了解到麻峪桥梁小学的刘静轩老师是八区人,并与他取得了联系。针对鬼子搞的“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有意奴役中国人民思想的侵略宣传,游击队展开反日宣传,编印揭露敌人侵略阴谋的宣传品,请刘老师帮助刻印,那个时候,刘老师都等夜深人静,在昏暗的油灯下以刻印测验试卷为掩护,刻印宣传品。

这些宣传品再由游击队员秘密取走,分发到老百姓手中。当时,敌寇在麻峪修碉堡,小小游击队还教大家巧妙地跟鬼子斗争,“出工不出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干活时,村民们都在磨洋工,游击队的宣传作用又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小故事十、《活捉敌人翻译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王,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安排的老乡发现了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

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

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篇7:抗战小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相关文章:

1.抗战小故事精选

2.《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案

4.一个小村庄故事的说课稿

5.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6.《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7.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8.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缩写150字作文

9.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10.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感作文350字

下载word文档
《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