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散文:文学价值

散文:文学价值

2023-01-12 08:32: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六级强化阅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散文:文学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散文:文学价值,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散文:文学价值

篇1:散文:文学价值

散文:文学价值

河流入海,文学平衡了这个地球上的水循环。那些文学构建的世界里,真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着伸出了手,文学书籍是横卧着历史的灵魂,更是民族的灵魂。

文学是一门艺术,它有艺术的真实性,通过对情感的描述,达到至真至善的一面。再通过文笔的艺术改造,体现了一种美的规律。

文学是一种品格,可以沉淀浮躁。过滤浅薄,调节人的精神,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解读生命的安宁。感悟人生的大慈大悲。文学是一种修养的表现。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拥有了高品位的人生。它可以让你豁达,收获智慧。

文学在社会价值中的真实体现。他对社会的推动力是可想而知。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典型的代表,用文学形式废除了血腥和残暴的奴隶制,伸张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可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东西。可以奋发向上影响其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和精神面貌,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一生下他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是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就有好坏的差别,所以我们人性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们社会要给予他们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文学的价值在社会上的体现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学里可以塑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激励我们追求真理。忠于梦想。为我们迷茫的人生路掏出一盏明灯。不走歪路,遵纪守法。如果我们都能在完美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就像是一朵朵净化心灵后的小浪花,当无数的浪花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是一个完美的集合,那是一种波涛汹涌的力量。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魂,文学是时代发展的连接,应该在社会和历史中完美的体现出来,文学是一个高尚的主体,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让文学体现,文学让社会进步,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在文学中体现价值,再从文学中回报社会发展。

文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文字是穿越心灵的感叹号,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树花开。美丽划过心弦,生活需要文字来滋养调剂,把平淡的俗世俗事超脱到美丽,把烟火红尘描绘成一幅幅画面,世界本是人草水木花等简单事物,可在文字里,诗情里,文学可以创造神话,以崭新的艺术视角。描绘出一草一木的精髓,体现了生活的情感。借物发挥,加以熏陶,教育,感化,可以在诗情里陶醉,在诗行里徘徊,在文字里氤氲,弥漫……

文学的价值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让我望不到边际,在它眼里,发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卑微,在每一个迷茫的夜晚,是文字给了我动力,我爱你如我命,我敬你如我神。

啊!文学,你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宝藏,你永远是读者看不完的百科全书,也是诗人永远抒发不完的长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一个谜。

篇2:文学散文

文学散文

突然想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话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我很怃然。

文学之梦始做于高中。那时正值文革之末,天下风雨飘摇,课桌上焉能摆着风雅之作。但因学农太多,自己和几位年少的同学不堪重负,便逃学淘书看,竞将《青春之歌》之类所谓“毒草”的东西,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可谓志同道合。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几个人拈草为香,歃血为盟,搞起创作来,立志成为文学家。只是那时风声正紧,仅能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

说实话,那时对文学很崇拜,觉得世间万物,一入文学,就会花枝招展、摇曳迷人、风情万种、有滋有味起来,仿佛世间能入口的动物花草,一至烹饪大师手中,便成美味佳肴一般,不由你不馋涎欲滴。

我一直谑称文学家为烹调社会生活、人性百态的大厨。细细想来,倒并不贴切,古时劝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干钟粟”,想想倒真是极大诱惑。但那还不过是圣贤之书,枯燥如经冬衰草,焉有滋味,无非是劝那些读书人好好读书,博取功名,便会锦衣玉食,豪宅深院,妻妾成群。文学作品就不同,一花一草,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读《关睢》耳闻鸟唱情歌;览《桃夭》目见淑女粉面;看《三国》,遥见英雄煮酒长江边,横槊赋诗;品《聊斋》,切盼红狐幻着多情女,红袖添香……能把世事风景写到这等地步,哪个大厨有这种手笔。恐怕做得了满汉全席的大师傅也只好望洋兴叹。你想,不论是烹炸蒸烩,能让狐狸变成红颜知己么?

高中时搞文学的那几个伙计,不久便各奔东西了,理由不便明说。倒是自己,真有些被这风骚之精灵迷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写。后来,县文化馆恢复了文学小报,在上面发了一首诗,题目是《山路》,不长,十几行,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算作我发表的处女作。

以后写了《广寒宫》童话剧本,寄给《儿童文学》编辑部;写了《情殇》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一位农村知识青年考上大学,抛弃结发妻子的事,寄给《电影文学》编辑部;写了小说《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讲述女知青乡下结婚,后来又抛夫别子回城的悲剧,投到《奔流》编辑部。都回了音,让改后再寄过去。终因敝帚自珍,不愿动自己的文字,或许也因年轻,不知该如何改,于是抛在一边,就未发表,现在连手稿也不知去向了。

我便知道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但痴心不改。一九八六年秋,回到老家,正是傍晚。我去灌河,坐在岸边西望,两边黄沙坦荡,中间一线河水,红日正悬在灌河的上方,沙和水上铺满了桔黄色,浮光跃金。这情景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齐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们,想起灌河滩上已因分田分地而被毁掉的连绵十几里的芦苇荡,每到秋来,芦花放歌,莽莽苍苍,红日点燃,让人激情澎湃。我一时泪水滂沱,冲动一起,便动笔写了长篇小说《生命》,写到自卫反击战,因背景问题卡了壳,便搁了笔,从此再没续起,计有十几万字。

现在,我更知道自己不能成为文学家的原因了。,席孝华先生出了文集《白色鸟》,在给他所写的评论《在忧伤中思想》一文中,我写道: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人开始站出来思考。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家,“另一类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类怎样运动左脚和右脚,怎样迈动物质之腿和精神之腿,是委婉的、深情的,他们是文学家。但不管他们(包括哲学家和文学家)声音的形式如何不同,本质上他们都是思想者。”

我不是思想者,所以不能为文学。“穷”与文学没什么关系。

篇3:《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 文化价值 与民同乐 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篇4:《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

篇5: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关于小说的定义和要素、写法和技巧等,大家都是行家,谈的也已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我就谈谈小说和文学的价值。

因为在这个文学越来越冷落的商业化时代,许多作者可能很困惑、很迷茫,也可能有人在不断问自己:文学和小说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看来,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源于人们的一种内心的心灵需求,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不会消亡。

小说也不例外。

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和出现除了有文字记载的以外,我想它其实早就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了,只不过那时可能是口头相传而已,可能那时它不叫小说,而是叫传说或故事或其它叫法也未可知。

但它肯定是存在的。

这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也可悟知一二。

从我而言,作为一个深山里的孩子,在六、七十年代那样艰苦而特殊的时代,除儿时听老人讲的各种神话传说外,我记得我从识字不久就与小说不期而遇了。

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偶然读到了一本没有封皮的旧书,里边有一篇东西叫《三月雪》,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知道,那是我平生遭遇的第一篇小说。

说是“东西”,是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说是遭遇,是因为它的偶然。

我至今也想不通,怎么会在那么闭塞贫瘠的偏远山村会读到这样一本那么吸引人的书。

我也一直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只是因为它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而至今难忘。

我那时还小,当然不知道那是一篇小说,更不知道它就是我们现在叫做“儿童文学”的东西。

但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孩子对它的喜爱和感动。

由此可见,文学这东西实在是从小就伴随着我们成长的。

它也会伴随着我们终老。

因为那里边有感动,有幻想,有憧憬,也有希望。

它能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东西,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种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懊丧,甚至会因为某种无法摆脱和填补的空虚而自杀。

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和宗教一样,从功能和价值上来说,文学充实了我们的人生,也支撑着我们的生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还有人类存在,我们就离不开小说,离不开文学,离不开艺术(当然也离不开宗教。

因为文学能填补我们精神的空虚,却不能消除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但宗教能做到这一点,同样也在用它独有的方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中国自杀率和绝对人数一直是世界第一,不是因为缺少文学的滋润,也不是缺少党的关怀,而是因为缺少宗教的抚慰。

因为文学虽然能填补我们精神上的空虚,却不能消除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我们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扯远了,暂且按下不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真正的小说,真正的艺术都是永恒的,它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和年代的久远而过时(比如《红楼梦》、比如《金瓶梅》),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消亡(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和网络文学)。

它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在不同的媒介上存在,但绝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当然,伪小说,伪艺术要排除在外。

所以,有志小说创作的人,只要你写的是一种真小说、真艺术,就不怕白费工夫,也不怕因一时不能发表而沮丧,因为真正艺术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都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现代派小说的宗师和创始人卡夫卡的作品,生前大都未发表,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是在他死了多年之后才被逐渐发现并风靡于世界的,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和他的作品在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学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叔本华,他的著作写出来没人给他出版,只好自费出版,结果也是无人问津,甚至连他的作家母亲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你写的书毫无价值,根本就不会有人买它,当初我劝你,你不听,这回被我说中了吧?而他却对他的母亲说:“等你的著作连‘堆破烂’的屋子都不藏一本的时候,还会有人在读我的著作,而你只会因我而被后人知晓。”结果时间还真验证了他这句话!是啊,如果不是因为有叔本华,我们今天还会知道曾有这样一位尖刻的母亲和那位德国女作家约翰娜·叔本华吗?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和哲学思想、美学理念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

卡夫卡和叔本华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当时能不能发表,而在于写得好不好、价值高不高。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价值,你和你的作品就会象叔本华的母亲和她的作品一样,会随着时间流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当然,文学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东西,是你自己写给自己的东西,是你的一种精神需求的副产品,别人能看到它对你来说纯属是个意外;别人看了它能给你钱,那就更是个意外。

起码最初的文学都是这样,因为那时哪有什么出版社,还谈什么发表不发表!所以,能不能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种精神需求。

如果没有这种需求,你就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情感;如果你是为了名或钱,那还不如去做生意或当艺人、当演员。

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家作者也确实都是为了钱。

这对文学和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尴尬。

篇6: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关于小说(或文学或艺术)的风格,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作者或作家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也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

这是正常的。

因为不管是对于整体的艺术而言,还是对于艺术之一的小说而言,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能说清、能道明的反而是远离了艺术。

所谓“风格”或某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并非全是一件好事,当然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所谓的什么什么“文学流派”也是如此。

我更倾向于“风格”和“流派”之说是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们为了便于分类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模型,而不是想用它来指导作家们的创作,或鼓励一帮作家们刻意形成某种风格的流派。

而事实上,真正的作家们也是不认同这种说法和做法的。

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刚办杂志的时候想请孙先生题个刊名,结果被他婉拒了,我们只好从鲁迅的手稿中选了那几个字凑在了一起作为我们的刊名。

当时我们有许多人不理解。

虽然孙先生没有说明原因,但我想他是不赞同我们出这样一本带有流派性质的文学刊物。

因为据说他之前曾反对过“荷花淀派”这种提法,也不认同外界所公认的他的那几个弟子。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也折射出了他对文学和小说的深刻理解。

这说明他老先生其实不是一个薄情的人,而是一个深刻的人。

因为归根结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纯个人的事情。

什么是创作?创作不同于写作,更不同于“码字”。

创作就是创新,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不管是技巧还是方法。

如果你首先在心里就把自己归在了某种流派或风格的窠臼里,自己给自己划框框,还怎么去创新?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曾喧嚣一时的流派都销声匿迹了、而一些不朽的作品却留传于世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搞创作是不能随大流、随潮流的,也是不能刻意追求什么风格和流派的。

就算某位作家有自己的风格,恐怕也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追求来的。

所以,如果你想创新,你就必须自己超越自己,让每一篇作品都具有它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价值。

当然,篇篇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因为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超越自己更难的事了。

但这也正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价值所在,否则我们大可不必搞创作了。

如果把创作当成了一种谋生和赚钱的手段,那就另当别论。

好的小说,每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亮点,阅读时鲜活的各色人物扑面而来,总能给人带来迥然不同的感觉和享受、兴奋和惊喜,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因为一个作品的审美过程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来共同来完成的,缺一不可,你不能把读者的想象空间都给堵死,而应给读者留下充足的再创造和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审美的过程中,你充其量也只能当个导游的角色,引领你的游客完成一趟对未知世界的审美和探险,并在他迷路的当口帮他指点一下,而不是自顾自地带着游客一路狂奔,不给他们欣赏美景的机会,还把人家累个半死;或者把游客留在那里,让他们看着你一个人独自远行,绝尘而去,游客却楞在那里无事可做,白花钱还搭上宝贵的时间。

好的小说,细节上也都拿捏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让读者时而惊喜,时而感叹,时而憧憬,时而担忧,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就像一次愉快的远游。

需要一提的是,关于作品的风格,可能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语言上的风格。

不错,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艺术。

风格即特色,你的语言没有特色可能不吸引读者,但如果你篇篇是一个味道恐怕也会让读者厌烦。

所以在特色中你也得求点变化,就像表现音乐的音符,除了七个音符的排列组合,每首音乐还得有不同的曲调。

所以你还要学会在风格中求变化。

所以,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很纠结。

在语言风格的问题上,我个人觉得还是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要太刻意,更不应走极端。

相反,在来稿中,我发现有些作者为了刻意追求语言风格而大量地使用和模拟地方俚语和口语,同时也削弱甚至破坏了作品的可读性,给本来应该是愉快的阅读制造了障碍。

因为你用的地方俚语和口语,外地人可能就看不懂,或看着很费劲,而恰当的应用却可能使你的作品妙趣横生、陡添异彩。

所以,俚语口语的应用要有个度,并且应用得当、恰到好处。

篇7: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这点本来是不想说的,但又觉得它对我们的创作非常重要,所以还是想谈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这部分可能是教科书上或其它地方都不便谈的,但却是我们在创作中常常遇到或受到影响的,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探讨一下的必要。

按顺序这部分应该是放在前边谈的,算是个补充吧。

纯属个人浅见,算是抛砖引玉,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和商榷。

大家知道,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文学包括小说曾承载了或正在承载着许多它不该承载的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我们许多作者作家的创作,包括创作的理念和实践。

当然影视作品也不例外。

至今我们还能常常从影视、文学书刊和我们杂志的来稿中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和延续。

简单来说,从电视上你会感到港台拍的电视剧和我们内地拍的电视剧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有些电视剧你看到里边有许多甚至全部的演员都是港台的,但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剧本是内地人写的;而有的电视剧虽然看上去港台演员不多甚至没有,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那编剧肯定是港台的或是由港台编剧动了大手术的。

为什么?因为不仅是风格,更有艺术理念上的明显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和我们的感受。

因为许多电视剧是由小说改编的,自然也涉及到了许多小说作者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篇8:《氓》的文学价值

《氓》的文学价值

《氓》是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也是《诗经》中婚恋诗的代表作之一。

《氓》虽然如刘文所说“叙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但从被采入《诗》的那一刻起,其在个人抒情的文学价值外又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功用。《诗经》在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及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外,还被借以宣扬修身养性,并以之治国经邦。《毛诗序》论《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准确切中《诗》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的意旨。只是之后的统治者过于强调其教化百姓、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的一面,忽略其文学价值;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矫枉过正,反对礼教、张扬人性,漠视其社会功用。所以,要体味《氓》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复杂心理情感下的人物形象,就意味着必须审视《氓》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一.不得不说的人物身份

刘文认为氓的身份在两人“婚后的生活状况和情感发展变化态势”中不如婚后生活表现重要。但采诗的教化目的决定氓的身份不得不说。氓的身份众说纷纭:商人、农人、城市平民,侯外庐认为氓是间谍。可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统治者展现一个卑贱者的婚离故事有什么目的?《静女》《桑中》这类表现爱恋的诗的主角都是贵族;如《硕鼠》《伐檀》这类抒写奴隶受压迫的诗歌,其诫谕的对象也是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因此,《诗经》不是写给社会下层看的。

但是少有人同意“氓”“女”都是贵族:“氓”本无贵族之义,“抱布贸丝”的“贸”也易产生氓是商人的错觉,“三岁食贫”让人认为氓家贫穷(《汉语大词典》以此为例将“食贫”解释为“过贫苦的生活”)。刘文认为氓的身份难以推定,但诗歌还是留下了暗示氓身份的信息。比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许嘉璐认为商周时代行路、狩猎和作战用车一般由马牵引,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有车即有马,反之亦然。而车和马都代表等级区分。《论语・先进》中记载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为颜渊制椁,可孔子因为要遵循贵族的礼仪,拒绝了颜路的要求(“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战国策》中孟尝君门客冯谖曾三次弹铗以解决饮食、出行、赡养母亲(“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问题,在有车后宣称“孟尝君客我”。可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车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再者,氓的车还有必要的修饰――帷裳,就更能断定虽然卫地重商,但他绝非地位卑低的商人。由此,女子怨号“三岁食贫”,可作男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或女子来自于地位更高、更富有的贵族家庭的猜测。后者的猜测源于女子的劳作――采桑是妇功的应有之义,不论贵贱,采摘、蚕桑、缝纫和饮食等都是女人日常生活状态,使其安于自身角色,锻炼勤劳柔顺之性。贵族女子的日常劳作对下层女子也是一种表率。

然而,女子依然需要谨守“周礼”,男子的道德却败坏(“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这种双重标准使女子喷发出心中的悲伤、委屈和愤懑,也使兄弟之“”有了切实依据。那个时代虽不存在封建纲常观念,女子被弃或自出也未受到社会舆论的钳制,但照常理,不是使家族光彩的事。可兄弟没有流露出颜面受损的愤怒或对女子的同情。所以兄弟嘲笑的,绝不是女子私奔后自食恶果的婚姻(“以我贿迁”说明父母同意她的婚姻,并给予嫁妆),也不是女子的命运,而是女子不合时宜的情绪。时宜,即氓的行为在当时已经是贵族阶层见怪不怪的普遍情形(参见《风・桑中》等)。如此可看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守,但更能观察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夫妻关系已经出现松动甚至崩塌,孝敬之成、人伦之厚、教化之美、风俗之移也一概失去了基础。《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氓》则展现了礼崩乐坏的真实事件。

二.一场合风俗、遵礼义的婚恋

刘文指出从礼教出发否定女子恋爱时的行为,认定她在婚姻中受压迫遭损害,犯了时代前移的错误。但它以平等自由的婚恋观审视《氓》中的自由恋爱,也犯了时代后移的错误。

尊卑观念在西周、春秋时代肯定存在,封建时代只是将其更细化、制度化,从而成为自上而下不可逾越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除氓“贰其行”外,两者的婚恋可说合乎风俗礼义要求。“合礼”不仅是女子在道德、行为层面批判氓的有力依据,也是采诗者引导和诫谕社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在封建礼教下,女子恋爱的大胆、热情和谈婚论嫁的谨慎、顾虑的确存在矛盾,但这不违背当时当地风俗与礼制之间的关系。统观《国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准则多表现在《周南》《召南》中,其他各风都描写有大量男女婚前合欢行为,尤以保留殷商余风的邶卫地区为甚。鲍昌《风诗名篇新解》认为,“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人类学上也确实存在合欢之俗。有人认为《周礼・媒氏》所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正是反映了礼义对风俗的容纳;可为倡导男女有别,没有官媒不能正式交往,没有彩礼不能正式会面(《礼记・坊记》:“夫礼防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无别也。”)。可见,《氓》《静女》等诗篇中男女婚前的大胆、纯洁的交往和女子在氓有彩礼(布是古代的货币)下聘却无“良媒”时暂时拒绝氓,前者合俗,后者遵礼。而诗中纳征(抱布贸丝)、纳吉(尔卜尔筮)、请期(秋以为期)、亲迎(以尔车来)则以少总多,概括了嫁娶时的“六礼”。虽顺序有颠倒,但不能就此认定违反周礼,这毕竟是诗!

而叙写婚后辛劳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则印证“女也不爽”的自我评定,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罔极”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无爽,即合乎礼义;罔极,即没有准则。《礼记》规定了儿与媳晨昏定省侍奉父母(公婆)的行为标准。这四句诗突出了女子几年如一日操持家务、早起晚睡侍奉公婆的辛劳。女子自认为没有一丝一毫越礼的行为,谨守做妻子的责任,却受到了男子的恶待,其情其理,的确难以接受。 三.桑林、淇水见证了“我”的爱情

刘老师猜测了两人婚后生活的大量可能性,但《氓》中最吸引人、最撩动人心的还是女子对爱情一步三回头的哀怨、斩断情丝的刚绝与无奈。对女子进行道德压迫和行为戕害的封建时代无法看到如此丰满的形象。女子忘不了刻骨铭心的爱恋;婚后的不幸,反衬出爱恋的可贵。所以女子反复吟咏的,就是留下两人足迹的地方――桑林和淇水。

《氓》用比兴手法,通过桑叶由嫩绿到枯黄的变化喻女子由青春逐渐衰老、由幸福至痛苦的过程。但这“桑”不是“五亩之宅”范畴的“桑”,而是由上古至商周祭祀之所的社树:仲春之月行祭祀之礼,未婚男女到桑林中互相交流、寻找配偶,中意的话则到祠宫禀告祖先,祈祷保佑。

《桑中》印证了这个观点。郭沫若认为:“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桑林是爱情的.象征,是两人一见钟情之所。他们互相吸引,缱绻不舍,也曾一起向祖先盟誓。生机勃勃的桑树,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忍受不了空间的阻隔,男子“抱布贸丝”,女子望不见、“泣涕涟涟”,都沉溺在美好的爱情之中。可桑树临秋而黄,又成为感情生变的无情见证。稀疏的桑叶不可能再掩蔽两人依偎的身影,当年在祠宫的盟誓伴随着女子年华的老去成为过往云烟。面对此景流变,克礼的女子怎能不发出痛自骨髓的悲呼?

淇水更是女子始于欢乐、终于悲伤的见证。水能隔绝临河幻想的君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却阻挡不住处于热恋中的女子“送子涉淇”,并成为他们结情之所(“秋以为期”):伟大的爱情力量战胜了大自然的束缚。不仅如此,隐喻“爱”的“涣涣溱洧,汤汤淇水”,激荡着人们心中不可阻遏的爱的热情,让女子回忆起“以我贿迁”时的渡淇之境:当初我俩坐在车里,欢声笑语渡过淇水,汤汤淇水就是依依情意;如今我形单影只再渡这河,河水和着我的恨泪溅湿帷裳,汤汤淇水就是不尽恨情。再者,这淇河也应是氓信誓旦旦之地。古人有临河起誓的传统,重耳投子犯之璧于河:“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祖逖中流击楫而誓:“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男子若真的请淇河监督他“与之偕老”之誓,那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形成了多大的婚前婚后反差,也无怪乎女子在最后直喊淇水原隰尚有限度,可男子轻许誓言,没有一点行为准则!

如上,《氓》的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一个在婚前对爱情憧憬、坚贞,在婚姻不幸、家庭破裂时又直面现实、勇敢抉择的女子形象。她的不幸,与当时社会的变化紧密联系。她和《邶风・日月》《邶风・谷风》中女子的性格、行为、结局各有不同,但又一起构成那个时代社会变化下遭遇婚姻、家庭不幸的女子的群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依靠《氓》反映现实,诫谕贵族阶层维护道德,来教化社会;但事实上《氓》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变化中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女子形象因《氓》的社会价值更加丰满,《氓》的社会价值也因人物形象更加彰显。

篇9:浅谈诗歌的文学价值

浅谈诗歌的文学价值

诗歌的落寞,不光与时代的变化有关,也与人们心灵的变化有关。今天的中国,经济、金钱、物质,占据了政府和民间的议事日程,也占据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灵空间,诗歌不可能不被边缘化。但是,就像久居闹市的人,偶然见到朝露与清泉,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心灵莫名地悸动了一下,为了保持我们的心灵还有这种悸动一下的反应能力,诗歌,还是不应当忘却的。

其实,诗歌,是很难被排除出生活的,哪怕我们今天已不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歌对思维、语言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能够读懂诗歌,能够感受到那些排列整齐的文字内在的诗意和密码,标志着一个人获得了一种起基础作用的学习能力、感知能力、探索能力,包括联想、猜想、想象,分析、归纳、演绎,形象思维、抽象思想、逻辑推理等等。而这种能力,对一个读书人、文化人来说,是最基础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读不懂诗的人,能读懂哲学;一个理解诗的抽象性有困难的人,在理解数学与物理的抽象性时会没有困难。

所以,无论是考虑心灵的慰藉、人生的幸福,还是从训练脑力的实用工具出发,应该相信,人们会再次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诗歌不会OUT。

诗歌是表达人们内心激情最好的工具,这个工具深藏在人们的心头,随时随地就能够迸溅出璀璨的花朵,无论是在生活苦闷、内心郁闷的时候,还是在生活闲适,心情自在安逸的时候。诗歌,就像任何文艺一样,永远不会被边缘化,只是在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她以适合于她的另一种形式出现罢了,比如网络等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有没有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伦理思想、道德等因素影响的“纯文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纯粹的“文学性”的研究?答案依然还是否定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自身中已然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非文学因素,于是对“文学性”本身的寻求几乎就成为悲壮的代名词。我欣赏荣格的一句话:“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来。”这盏灯就是“诗性”之灯。它使人类原本并无目的和意义的生存有了意义和目的,从而对虚无的人类构成了真正的慰藉,正像暗夜行路的孤独旅人从远方的一点灯火中感受到温暖一样。我觉得这就是文学本体之所在。

其实,对文学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文学的其它属性的排斥。相反,文学本身其实就包含了权力和政治的维度,或者说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政治性的概念。但是无论是权力还是政治都是内化在审美形式中的,没有脱离文学性的政治和权力,否则它就不是文学。也就是说,文学的政治或权力表达都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在对文学的解读上,读者不能完全越过“文学性”这一根本而直奔政治或其它目的,同样,在今天学界言必称之的各种西方文艺理论面前,必须考虑其对中国问题的有效性和切身性。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夏志清先生坚持从文本出发,力图在文学性的视景中展开文学史写作的研究方法非常欣赏,如对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张天翼、师陀等作家的评论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学所要处理的正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各种生存境遇。“文学性”所体现的正是对各种境遇化和经验化的东西的描述。“文学性”强调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最直接、最原初的解读,而这种解读不是从任何理念出发,也不可能被任何一种知识系统所收编,它以自己最真实而具体的生存方式来呈现它自己。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从这种真实而具体的经验出发来对它进行解读。

当然,坚守文学的“文学性”立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需要引入“现代性”、“意识形态”以及“诗学的政治”等诸种“非文学性”的视野,才可能更好地阐释所谓的“文学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忘掉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它和政治、伦理、意识形态等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它自身的“文学性”。

篇10:谈谈《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 文化价值 与民同乐 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 “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

【散文:文学价值】相关文章:

1.文学的价值论文范文

2.怀念文学散文

3.文学老年散文

4.理想的价值散文

5.一朵花的价值散文

6.倾听的价值散文

7.《选择的价值》的散文

8.文学没有捷径散文

9.生活与文学散文

10.价值与尊严哲理散文

下载word文档
《散文:文学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