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23-01-03 08:18: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ranqui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篇1: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贞观之治

1.时间:627年。

2.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3.出现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举措。原因表现作用

(3)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原因表现作用你知道唐太宗关于“三镜”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给大家说一说。

唐太宗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任用。”

(1)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表明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任人唯贤,防微杜渐

(2)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以才德取人的观念

二、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局面: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探1.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概况: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几度废立皇帝,后来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究点: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农业手工业 商业

(2)举措:重视发展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了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制度。

小结

唐玄宗励精图治 任人唯贤 整顿吏治 大力发展生产

韩愈的《出门》诗云:

“长安百万家,

出门无所之”。

三、小结、板书

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唐朝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四、练习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篇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准备:

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2、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唐朝是如何建立?6,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唐太宗)。

2.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贞观时期推行革新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在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的女皇帝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2.出示问题: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ア诖罅Ψ⒄箍凭僦疲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ア奂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又有哪些措施?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②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篇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近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6,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次年拜太原留守。(太原郡治所为晋阳,在今山西太原。)

李渊起兵的酝酿和经过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6征高丽之役,李渊督运于怀远镇,路过涿郡,与宇文士及深夜密论时事,开始有起兵反隋夺取天下之志。6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为副。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将长子建成留在河东,命其“潜结英俊”;携次子世民至太原,命其“密招豪友”,积极准备起兵。李世民结交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暗自部署力量。6初,李渊使刘文静伪造敕书,说炀帝要发太原、马邑等几郡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全部当兵,年底集中涿郡,将攻打高丽。于是群情激愤,马邑刘武周乘机起兵,引突厥攻占汾阳宫。李渊借机募集新兵,并密召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急赴晋阳。炀帝派遣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虽迫于非常形势同意李渊自行募兵,但眼看上万新兵云集,怀疑李渊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想把李渊父子诱骗至晋祠,伏兵杀害。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此事,因感李渊不以其出身微细,以礼相待,立即将此事报告李渊。李渊父子决定先发制人,于617年五月起兵晋阳。旧史所说李世民暗中在晋阳部署宾客,准备起兵,而李渊不知其事。等到李世民把计划告知李渊,李渊大为惊骇,甚至要执李世民送官治罪。这是不可信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把李世民说成李唐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使他的皇位获得合法性。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当然,年轻的李世民见事敏速,行动大胆,劝李渊早日举兵,可能纠正过李渊行动过于迟缓的弱点。在李渊的授意下,他在组织起兵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

李渊父子得知王威、高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资治通鉴》卷183)617年五月伏兵于晋阳宫城外。次日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刘文静引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进来,说有密状告人谋反。李渊故意示意王威取状先看。刘政会说:“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视之。”李渊看状,上写:“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高君雅发现已陷入对方圈套,大呼:“此乃反者欲杀我耳。”刘文静等立即执王、高二人入狱。恰巧突厥数万人扰晋阳,众人以为是王威、高君雅所勾引,李渊于是斩王威、高君雅,铲除障碍,公开起兵。六月,建成、元吉等始至晋阳。

起兵后,李世民倡议北结突厥,以解后顾之忧,并凭借突厥兵马壮大声势。李渊亲笔致书突厥,卑辞厚礼,遣使驰送始毕可汗。向突厥称臣,请始毕出兵相助,约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突厥送马千匹来太原互市,并答应出兵相助。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己与建成、世民率领三万大军誓师南下。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机进兵关中。沿途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李渊命建成、世民四面进攻,遂克长安。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617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炀帝为太上皇。隋恭帝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杀隋炀帝。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元吉封齐王,唐朝正式建立了。

唐政权建立后,只据有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还要经过激烈的战争。自618年到624年,七年中除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得以割据朔方外,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第一战是对陇右的薛举、薛仁果父子,迫使薛仁果降唐。第二战是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进攻河南的刘武周和宋金刚。第三战是对东都的王世充势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打败窦建德,消灭了他建立的夏政权;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灭亡了他建立的郑政权,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山西太原晋祠(图画)

在今山西太原市,始建于北魏前(郦道元《水经注》已记载)。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其子燮因晋水改国名为晋。北齐时曾改名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名晋祠,以后历代多加修葺。

唐太宗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李渊即位后,李世民任尚书令,不久封为秦王。在统一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双方争夺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迫使唐高祖退位,自己称帝。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时(626—649),出现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还平定东突厥,置安西都护府,被突厥等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他以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发展唐蕃关系。在位时,他积极发展同日本、古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晚年缺点暴露较多,如连年用兵,赋役加重,等等。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

这段话源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诫,见《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他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净,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引《旧唐书·魏征传》)。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非常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太宗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外,还用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任用其他一些大臣为宰相,参加议政。这样把宰相班子扩大,并且以品位稍低的他官参与议政,使之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集体,便于控制,有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致造成宰相专权,大权旁落。同时,扩大议政人员名额,可收集思广益之效。新的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唐太宗还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相互检查的作用。要求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他一再要中书、门下两省大臣,凡是诏敕有不便之处都要论执,不要盲从。旧史称唐朝政府处决政务很少错误。

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隋末豪杰并起,割地称雄,归附唐朝后,高祖割置州县安顿他们。因之州县数目,倍于隋朝,形成民少吏多的弊政。唐太宗命房玄龄等并省中央文武官员,由多人减为643员。裁并州县,因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州府358,县1551。精简中央、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兴学校,发展科举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贞观政要》)。因此在文化政策上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于是国学之内8000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材,录取后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u)的诗(见《唐摭言》),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经济发展较快

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丰收),则兆庶(众百姓)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外出官员回朝,他都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为了不夺农时,他还把皇太子的冠礼(成年礼)由二月改为十月。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至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加以贞观元年关中歉收,斗米值绢一匹。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e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资治通鉴》卷193)。《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ing yu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从皇后到皇帝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父武士彟(huo),为贩卖木材的大商人,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武则天通晓文史,明敏果断,“巧慧多权术”。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655年,立为皇后。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遂专国柄,权势日重。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她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徐敬业、越王李贞等相继起兵反抗,迅速失败。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zhao)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于公元674年上疏,建议高宗施行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等进步主张,高宗诏令全国实行。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在所治理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很爱才,初唐诗人四杰中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曌檄》,对她攻击谩骂,写得痛快淋漓,当她看到“一杯(pou用手捧)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指高宗坟土未干,中宗已遭废黜)时,问是何人所写,对以“骆宾王”,她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即不遇,未遇被识拔的机会,不得志)乎!”(《资治通鉴》)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她所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武则天时开始提拔的。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威权,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使农民饥馑逃亡问题日益严重。

武则天后政局动荡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的七八年中,政局极不稳定。中宗、睿宗昏庸懦弱,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激烈倾轧,接连发生政变。韦后窃取大权,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毒死中宗。睿宗的儿子李隆基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家族,即位后再杀太平公主一伙,至此政局才稳定下来。

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任用名相。开元初相继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玄宗对他们信用不疑,两人“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资治通鉴》卷211)。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裁汰冗官。将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撤精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将宰相的名额由睿宗时的十余人减少到二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整顿吏治。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玄宗特别重视地方官的人选,716年在宣政殿前亲自复试吏部新授县令(《资治通鉴》)。比较严格地考核,每年十月玄宗令各道按察使(负责巡察考核吏治的官)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奖惩升降。实行京官与地方官交流任用制,为改变重内官轻外官的风气,开元二年下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同上)。

淘汰僧尼。武后以来,佛教势力继续发展,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给封建政府带来危机。玄宗接受姚崇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使一万二千多人还俗。规定各地不得新建佛寺。

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注意兵役、徭役、租税的均平征敛。他重视农田水利的管理,随时招抚逃亡人口,还经常发布特敕,缓征、减征、免征民户贷粮、租调、地税。

经济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 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下述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篇4:历史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

历史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化简法背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篇5: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另外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文化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地位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唐后和其子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则达到了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开元盛世”,可让学生结合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均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由此实现重点突破。

2、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后面课中总结。前后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3、讲述“女后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如果你知道武则天这一人,那么你印象中的这个女皇帝是怎样的呢?

然后向学生展示武则天的画像,请几位同学讲一些有关武则天的小故事,教师在介绍武则天的统治时,可让学生参考课文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难点突破方案

对于“贞观之治”,教师可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紧接着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同时介绍唐太宗其人。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思考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篇6: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 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

A.581年 B.589年 C.6 D.626年

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房玄龄 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 长安 2.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 法律 进士科 政绩 (2)农业

4.经济 贞观之治 5.官僚贵族 殿试 发展生产 6.开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 税制 9.开元 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 2.A 3.D 4.C 5.D 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篇7: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 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相关文章:

1.第3课(学案) “开元盛世”:

2.开元盛世教案

3.说课稿 开元盛世

4.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5.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元盛世》教学反思

6.从“英雄”到英雄

7.第2课 贞观之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8.从打工妹到董事长

9.从求职者到面试官

10.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24课复习备课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