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
“chenghail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
《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解释下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犹不可信②知人固不易也()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 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尚且② 本来
2.(2分) B
3.(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4.(3分) 改卷提示:能围绕“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联系自身实际扣1分。)
翻译: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篇2:吕氏春秋+螳螂捕蝉(文言文复习04)
文言文复习试卷《吕氏春秋》两则《螳螂捕蝉》 [四]
班级 姓名
一、文学常识(第1、5题每空1分,第2――4,每空2分,共18分)
2.《螳螂捕蝉》中的知了、螳螂、黄雀代表了那些 的`
人,从文中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做事一定要 ,不能只顾眼前的
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3.从《引婴投江》中我们可以知道本领的学习是 ,而不
是 。 4.《刻舟求剑》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从 出发,情况发生变化了, 也要发生变化。
5.《螳螂捕蝉》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人名)。
二、翻译句子和重点词(每句5分,共60分。每词2分,共42分)
《螳螂捕蝉》
1、园中有
篇3:《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使其耳可以闻 B. 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 而耻学于师
C.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 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 , , ”。(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9、“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意为“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败”使动用法,“使……受到伤害”。“身败名裂”意为是指一个人做错了事情而出现了丑闻,从而让自己名誉受到伤害。两个词中“败”的意思一致。
10、B“于”意为“向”。A 他的、难道, C 来,用 ,D 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为人臣弗令而忠矣”意为“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
12、文言文句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
(1)(得分点:“达” 1分,“达天性也”判断句)
(2)(得分点“此得之于学也”,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礼”)
13.①原文标点为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本句中:“哉”一般用在句尾,关注人名,关注主要动词,然后再根据句意判断即可选出答案。
②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据此,孔子给人的印象可概括为:谦谦君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亦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这句话的意思和题干中意思一致。
15、分析两则材料的时候,首先明确肯定的是,两个人都很有才华,都受到了认可,只是两个人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张禹遵从老师的授课方式,孟喜有所改变,关键点在与皇帝和太子的看法,联系韩愈《师说》的一些观点,得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篇4: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苦耕稼之劳 苦:_____________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苦
(2)显达
2.(1)怎样做才能够免除这种辛苦呢?
(2)(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
3.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坚持不懈的`意义。
4.①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②勤奋刻苦(或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5.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对即可)
篇5: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解释下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犹不可信( ) ②知人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 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尚且 ② 本来
2.(2分) B
3.(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4.(3分) 改卷提示:能围绕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联系自身实际扣1分。)
篇6:《吕氏春秋·季冬纪》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季冬纪》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①。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②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③,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④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释】①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相继逃走,后一起投奔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②偏伯:一方之长,指西伯姬昌。姬昌死后谥为文王。③四内:古地名。④庳:低下。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夺:改变。 B.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 就:到……去。
C.相奉桑林,宜私孟诸 私:私下。 D.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 易:代替。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①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 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①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遭乎治世,不避其任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B.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C.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D.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12.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伯夷、叔齐这种宁死“以洁吾行”的气节犹如石之“坚”、丹之“赤”,是不可“夺”、不可磨灭的。
B.武王派叔旦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启,与他盟誓,让他世代祚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
C.伯夷、叔齐认为统治者应像神农氏一样,不是为了求福而恭敬祭祀:心无所求,忠信为怀,尽心治理。
D.在伯夷、叔齐眼中,周武王结盟、扬梦、杀伐等种种做法无非是以乱易暴,用这些做法承继殷纣,实不足取。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
(2)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
试题答案:
三、9.C(私:用作动词,私人占有。)
10.C(C连词,表目的。A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代词,这些。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11.B
12.B(“叔旦”改为“保召公”)
四、13.(1)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为,血,“血之以牲”状后、“皆以一归”的“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保持清白高洁。(暗,衰,并,漫,洁各1分)
篇7:《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阂间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肯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答案:
8.A 9.C 10.D
篇8:《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
《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使其耳可以闻 B. 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 而耻学于师
C.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 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 , , ”。(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选自《汉书·儒林传》)
参考答案
9.(2分)B 10.(3分)B 11.(3分)C
12.(5分)
①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2分)
②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3分)
13.(5分)
①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3分) ②答案示例:谦谦君子 、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2分)
14.(3分)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亦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5.(6分)有自己的看法,能结合选文第四段或《师说》中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附【15题参考译文】
①很多儒生推荐张禹,皇帝下令让太子太傅萧望之进行考核。张禹(用)《易经》和《论语》中的大义来应答,萧望之认为他答得很好,上奏(说)张禹精通经学,遵守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可以任用。
②孟喜被举荐为孝廉,作郎中,成为丞相的下属。博士(一职)缺人,大家推荐孟喜,皇上听说孟喜改变了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于是就不任用孟喜。
篇9: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吕氏春秋-权勋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吕氏春秋-权勋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③,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④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⑤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⑥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假道焉( ) (2)不可许也( )
(3)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4)荀息伐虢,克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
小题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
小题1:(共2分)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小题2:(共4分)(1)借(2)答应(3)灭亡(4)战胜
小题3:(共3分)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有存在的意义),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依”“是”以及判断句式各1分)
小题4:(共1分)唇亡齿寒
小题5:(共5分)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1分)。宫之奇将虞与虢的关系比作车与辅的关系,告诉虞公两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2分);邹忌以事设喻,以妻、妾、客“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2分)。(意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四个字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不可用现代义去望文见义,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文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字词的含义。
小题3:
试题分析:“依”:依靠;“辅”:指两旁夹车的木,辅亦依车,“虞”“虢”:国名;“势”:形势,“是”:这样;也:表示判断,……是……。
小题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找到“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此句即可回答。“唇亡齿寒”,比喻两事物相依相存,一损俱损。文章中把“虞”“虢”两国比成“唇”与“齿”。
小题5:
试题分析: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即可分析作答,“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客“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设喻说理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前者以物相喻,后者以事想喻。
篇10:《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1014,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
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
1.(1)亲自。 (2)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铲除。 (4)不,没有。
2. 译文:(只希望)在**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3. 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亲自去拜访。(1分)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3分)
【《吕氏春秋》文言文赏析】相关文章:
3.吕氏春秋翻译
10.典韦传文言文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