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啊冬雷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鲁迅散文《野草》题辞》,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鲁迅散文《野草》题辞》,欢迎大家分享。
篇1: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1927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的否定,“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
篇2: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篇3: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影。为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而“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观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影和心境。
作者接着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鲁迅这时思想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当鲁迅写《题辞》时,回首过去,觉得这一段路已经走过,自己向命运,向时代,向现实作了抗争。因为这抗争证明曾经生活过,战斗过,所以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抱“大欢喜”的态度。现在已经告别过去,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二、《题辞》的内容透视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源泉
在《题辞》里,鲁迅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来源。
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这是鲁迅的自谦,其实那时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已出版,赢得广泛的好评和声誉。
作者告诉我们,《野草》的创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历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学遗产。鲁迅写《野草》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和外国名家作品作了借鉴、吸收。比如仿照张衡的《四愁诗》写了《我的失恋》,借鉴李商隐的奇谲诗风而融于各篇。又参考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厨村白川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引用了《圣经》的内容。总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艺术成果,结合现实生活,溶铸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而写成的独具风格的鲁迅诗。
“吸取水”指的是时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时代精神。这里,既有《过客》一样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战士》对军阀统治的猛烈抨击;《立论》、《狗的驳诘》等对社会生活的泠嘲热讽;还有《复仇》对无聊看客的批判。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虽然不少篇章带有梦幻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紧跟时代节拍而创作的诗篇。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战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比如《腊叶》是有感于许广平的爱情,“为爱我者保存我而作”。又如《复仇》是有感于当时愚昧的国民,“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如《死火》为将火种携带出来,宁愿毁了自己,《希望》、《一觉》等篇写了一个长者对青年人的关怀爱护之情。
这些,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创作《野草》的艺术源泉,无论是“露”是“水”还是“血和肉”都融进了鲁迅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华和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这一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诗集《野草》。
三、艺术地概括了《野草》的创作目的
在《题辞》里,作者说“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是针对当时黑暗现实而说的。黑暗的现实,使一切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任何愤怒,反抗的声音都无法表达。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写出了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挞黑暗的时候,在旧我已死去,新我已诞生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的时候,写出了这本诗集,并且将它“献子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就表明作者的创作的目的。
《题辞》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
这篇《题辞》的锋芒所指便是当时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4.12”上海大屠杀,“4.15”广州血腥大惨案,这两次反革命政变,使鲁迅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本质。这时的鲁迅已经从苦闷、彷徨中走了过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题辞》里,作者希望“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必将喷发,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断言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断言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因此敌人对这篇《题辞》是十分害怕和痛恨的,对它横加“践踏”和“删刈”。《野草》最初几个版本曾印入《题辞》,1931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第七版的时候,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夫抽去。从敌人的害怕和敌视中,让我们更加看出这篇作品的战斗威力。
篇4:鲁迅作品赏《野草》题辞
鲁迅精华作品赏《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篇5:鲁迅《而已集》杂文集:《题辞》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以上的八句话,是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四夜里,编完那年那时为止的杂感集后,写在末尾的,现在便取来作为一九二七年的杂感集的题辞。
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鲁迅校讫记。
【注解】
〔1〕本篇最初收入《华盖集续编》,是作者编完该书时所作。
篇6:鲁迅《而已集》杂文集:《题辞》
《而已集》是鲁迅1927年所作杂文集,1928年出版。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鲁迅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
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意表之外”/鲁迅《而已集》
有恒先生在《北新周刊》上诧异我为什么不说话,我已经去信公开答复了。还有一层没有说。这也是一种新的“世故”。
我的杂感常不免于骂。但今年发见了,我的骂对于被骂者是大抵有利的。
拿来做广告,显而易见,不消说了。还有:
1,天下以我为可恶者多,所以有一个被我所骂的`人要去运动一个以我为可恶的人,只要摊出我的杂感来,便可以做他们的“兰谱”〔2〕,“相视而笑,莫逆于心”〔3〕了。“咱们一伙儿”。
2,假如有一个人在办一件事,自然是不会好的。但我一开口,他却可以归罪于我了。譬如办学校罢,教员请不到,便说:这是鲁迅说了坏话的缘故;学生闹一点小乱子罢,又是鲁迅说了坏话的缘故。他倒干干净净。
我又不学耶稣〔4〕,何苦替别人来背十字架呢?
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开口。可是定了“新法”了,除原先说过的“主将”之类以外,新的都不再说出他的真姓名,只叫“一个人”,“某学者”,“某教授”,“某君”。这么一来,他利用的时候便至少总得费点力,先须加说明。
你以为“骂”决非好东西罢,于有些人还是有利的。人类究竟是可怕的东西。就是能够咬死人的毒蛇,商人们也会将它浸在酒里,什么“三蛇酒”,“五蛇酒”,去卖钱。
这种办法实在比“交战”厉害得多,能使我不敢写杂感。但再来一回罢,写“不敢写杂感”的杂感。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一五四期。
“意表之外”,是引用复古派文人林纾文章中不通的用语。
〔2〕“兰谱”旧时朋友相契,结为兄弟,互换谱帖以为凭证,称为金兰谱,省称兰谱,取《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意思。
〔3〕“相视而笑”二句,见《庄子·大宗师》,即彼此同心,毫无拂逆的意思。
〔4〕耶稣(约前4—30)基督教创始人。据《新约全书》说,他在犹太各地传教,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
篇7:鲁迅《而已集》杂文集:《题辞》
在我自己,觉得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许多为爱的献身者,已经由此得死。在其先,玩着意中而且意外的血的游戏,以愉快和满意,以及单是好看和热闹,赠给身在局内而旁观的人们;但同时也给若干人以重压。
这重压除去的时候,不是死,就是生。这才是大时代。
在异性中看见爱,在百合花中看见天堂,在拾煤渣的老妇人的魂灵中看见拜金主义〔2〕,世界现在常为受机关枪拥护的仁义所治理,在此时此地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委实身心舒服,如喝好酒。然而《尘影》〔3〕所赍来的,却是重压。
现在的文艺,是往往给人不舒服的,没有法子。要不然,只好使自己逃出文艺,或者从文艺推出人生。
谁更为仁义和钞票写照,为三道血的“难看”传神呢?〔4〕我看见一篇《尘影》,它的愉快和重压留与各色的人们。
然而在结末的“尘影”中却又给我喝了一口好酒。
他将小宝留下,不告诉我们后来是得死,还是得生。〔5〕作者不愿意使我们太受重压罢。但这是好的,因为我觉得中国现在是进向大时代的时代。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七日,鲁迅记于上海。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尘影》一书,题为《〈尘影〉序言》,稍后又刊载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一日上海《文学周报》第二九七期。
〔2〕在拾煤渣的老妇人的魂灵中看见拜金主义这是针对胡适“提倡拜金主义”的文章而说的。该文说:“美国人因为崇拜大拉(按“大拉”是英语dollar的音译,意思是“元”,后泛指金钱),所以已经做到了真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了。……我们不配骂人崇拜大拉;请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崇拜的是什么?一个老太婆,背着一只竹箩,拿着一根铁杆,天天到弄堂里去扒垃圾,去寻那垃圾堆里一个半个没有烧完的煤球,一寸两寸稀烂奇脏的破布。——这些人崇拜的是什么!”(据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语丝》周刊第一五六期《随看录三》)
〔3〕《尘影》中篇小说,黎锦明作。它描写一九二七年蒋民党背叛革命前后南方一个小县城的局势。这个小县城在大革命中成立了“县执行委员会”和“农工纠察队”,斗争了地主豪绅;但在蒋叛变革命时,当地土豪和各色反动人物,与民党军官相勾结,对革命力量突施袭击,屠杀了许多革命者和工农群众。
〔4〕《尘影》中有这样的描写:大土豪刘百岁被捕,群众要求将他处死。他的儿子用几千元向混进县党部当委员的旧官僚韩秉猷贿赂求救。韩贿赂后宴请同党商议,说是“人家为孝道,我就为仁义”,最后商定将刘百岁放出。“三道血”是书中主要人物县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者熊履堂在时局逆转后被杀头时所溅的血;“难看”是旁观者的议论。
〔5〕 《尘影》最末一章描写熊履堂被杀时,他的儿子小宝正从幼稚园放学出来,唱着“扫倒列强、除军阀”的歌曲,但未叙明后来结果如何。
篇8:鲁迅《野草》赏析
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像跟狗的对话,《狗的驳诘》,狗在骂人,我还愧不如人呢。根据衣服,根据金钱来分别人的等级。在那个之前也有一篇叫《狗和小瓶》,波德莱尔的,张定璜教授翻译的,登在《语丝》杂志上。我有一只宝贵的狗,我从市场上买了巴黎最豪华的香水,请你过来,进来,狗过来摇摇头,拿鼻子闻闻摇摇尾巴又走掉了。他说你这个势利的狗,你不配享受高贵的香水,只配给你污秽的粪便。就这么一个散文诗,什么意思?对社会庸众,资产阶级社会庸众,他们不会享受美的东西,不配享受美的东西,一种精神的崩溃的批判。
鲁迅反其义而用之,对人的批判,那个是人对狗的批判,狗愧不如人,在势利这一点上,狗愧不如人。结果我怕它追着,赶紧跑,就是一种吸收和创造,转化和升华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这种象征主义的来源,多数就总的来讲从西方来的,接受了西方的象征主义,特别是波特莱尔,屠格涅夫。在吸收过程里面,鲁迅有了自觉的这种创造,这种自觉性*主要鲁迅对象征的东西有一种亲和力。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在北大讲课,讲了一堂课《文艺理论》,用的一种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本书。而且他把它讲完了,他又把它翻译出来出版了,里边就强调或者提倡一种广义的象征主义。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广义的象征主义,鲁迅也接触介绍了波特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征的散文诗。而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1919年《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小散文诗,叫《自言自语》。刚才讲到《火的冰》这一类的,都是后来《野草》的原型,寓自己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于象征的意象之中。有的是浅层的,像《螃蟹》这一类的,有的是深层的,像《火的冰》这一类的。他后来在《野草》里边有的继承了,有的扬弃了。所以这些都可以说明在“五四“新文学发生的时期,鲁迅创造新的现代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他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他也参加了新诗的敲边鼓的工作,他开辟了现代散文的一些写作。其中有象征的散文诗,就是《野草》。有抒情的散文,回忆性*的散文,就是《朝花夕拾》。所以这种文体意识,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鲁迅自觉不留痕迹地借鉴西方散文诗的艺术方法,吸收中国寓言或者象征小散文的这种传统。最近我在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赋,我觉得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雪赋、恨赋、枯树赋、江赋、月赋,抒情散文。但是有些就是用一种象征的方法,一直到陶渊明的作品。所以鲁迅跟西方跟中国传统这种深刻的联系,使他这本薄薄的《野草》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性*的果实,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个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用现代主义方法写的散文诗中,一座无法超越的喜马拉雅山峰。到现在为止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的。那种深刻性*,那种艺术运用的娴熟。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不一定,目的在读《野草》本身,而是通过这个课我们培养自己对一些深层表现方法艺术的兴趣。培养我们阅读各种各类作品,这样一种能力。不要拒绝晦涩,不要拒绝深层的艺术,不要拒绝象征,不满足于看待那种时尚的故事就为止了。而应该去提高,要读诗、要听音乐、要看小说,同时看一些深层的东西,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这就是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一部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
2.鲁迅《野草》散文集:《风筝》
3.鲁迅《野草》散文集:《狗的驳诘》
4.鲁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
5.鲁迅《野草》散文集:《死后》
6.鲁迅《野草》散文集:《我的失恋》
7.鲁迅《野草》散文集:《希望》
8.出自鲁迅《野草》--《希望》原文
9.鲁迅最高成就《野草》,丈量灵魂的深度
10.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相关文章:
2.鲁迅野草读后感
8.鲁迅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