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
“风梳烟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
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
一、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从何而来
“若以多数人的压制代替君王的独裁,‘以众虐独’,那么,专制主义的实质并未改变,人民还是做奴隶。”鲁迅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触,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鲁迅用小说中的众人揭示了一个人肉酱缸的社会,任何独异的个人或众人中的一员都无法摆脱这股强大势力的控制。先生自说《药》在最后凭空添上一个花环,《明天》里不写单四嫂子没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似乎是为了应景的呐喊,勉强得很。于先生而言这两篇小说若求艺术真实,则写出来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以狂言揭出了礼教吃人的恶,“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继续做吃人者中的一员。……阿Q、闰土、N先生、吕纬甫、四铭、高尔础、张沛君、后羿、眉间尺等,或无奈,或无知,都被溺入那人肉酱缸中无法自拔。
先生创作这些小说时,应该是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主人公们?”语中带着激愤,带着无奈,带着以无为有的希望。《呐喊・自序》中说得明白:“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的悲哀与绝望,存在于他的一生,每生希望,却总被现实无情地毁灭。是否可以这样想,魏连殳的心境,便是鲁迅的心境?他书写着自己的思考,生活现实与他的理想的矛盾是他小说中悲哀与绝望的成因――他就是铁屋中的清醒者之一。
二、青年读鲁迅小说的尴尬现状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是一九三二年一个当卖票员的普通青年对鲁迅的解读。七十年后有个青年的解读我认为是应该关注的,就是王朔,尽管他现在已经是个“老青年”了。也许因为阅读水平、阅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只属于他个人的理解,比如把《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药》认作鲁迅最好的小说,认为这些小说人物至今震撼人心令人无法乐观,而把《狂人日记》《阿Q正传》排在其外,这也是一家之言。
当下对鲁迅解读较为客观中肯的,主要还是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大众之中歪曲的状况仍是相当严重。如今青年对鲁迅小说的阅读的偏差,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经受了对鲁迅和众多政治人物的神化教育后试图寻找自我,而产生对权威的反抗。当代青年如我,少年时读鲁迅,面对教科书上那几篇难懂的文字加上规定记忆的定式般的专家解读,感觉是一种痛苦。而课堂之外看到的鲁迅,也永远是横眉怒目的.神,非我等鼠辈可接近。这令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对鲁迅的厌恶逐渐产生,在我辈中至今少有人消失了这种厌恶。成年后有的认为鲁迅是政治工具、只会骂人而远之。有的便或以摘句法断章取义地攻击鲁迅,如引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句话说鲁迅阴毒、狠毒、心理阴暗等等;或以鲁迅与日本人的关系提出“媚日说”;或从他们兄弟反目大加批判,等等。“新生代自由作家要跟传统的文学观念‘断裂’,跟我们长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断裂’,于是不顾事实和学理地贬损鲁迅,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二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读鲁迅小说。如《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祝福》等都一律只以反封建来解读,读出了鲁迅对主人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读不出笼罩在这些文字上空的绝望之气,忽略了鲁迅对人性更为深刻的反思。三是了解历史程度不深和对社会现状认识不够。我认为要读懂鲁迅的小说,不仅仅要了解上世纪初的中国、了解几千年中国人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周围的社会现状有观察有思考。
三、我们是否需要这悲哀与绝望
“鲁迅把文学看做是精神的探索,把写作当做一种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解剖别人的形式,这种观念,看来今天是更有用了。但是在一种集体范围内的这种无情灵魂探索,会引起对社会制度更多的挑剔和暴露,并产生更多的痛苦。”这也是困扰先生一生的问题。有人以同样的理由提出“少不读鲁迅”,说人人都成为鲁迅也是不行的。这其实是个悖论,当人人都成为鲁迅的时候,鲁迅们也就不存在了,而倘若没有人有成为鲁迅的愿望,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嘲笑着阿Q,然而一直以来阿Q嘲笑人们的资格也从没有失去过。有人将灾后全国一心的八方支援作为反击国民性愚弱的论据,并由此要求重新评价80后、90后。在我看来,这一切当然可歌可泣,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但这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当大灾的伤口渐渐愈合,这大爱若仍在,并生出无数小爱遍及大地,就真是反击的铁证了。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样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关切如他,虽难以直面、难以正视,却从未选择逃避,而是一生孤独地张扬着他的灵魂,哀痛并幸福着。“这孤独,当然不是遁世者隐居山林、逃避现实的孤独,而是‘忠实于大地’的强者的孤独,在孤独中战斗,在孤独中发展。”在当下,作为社会发展主力的当代青年,仍然需要深刻地体悟这悲哀与绝望,学会孤独,继承鲁迅“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却“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的韧劲。
首先做一个精神独立的青年。鲁迅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鲁迅孤独的呐喊揭示了精神独立的艰难。而只有精神独立,才能冷静地拿来,独立地思考;只有精神独立,才能自觉进行并传达内省;只有精神独立,才能有“横站”的气魄,始终保持韧的精神;也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以看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正视命运。其次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人与社会,这一点我国的青年是很缺乏的。比如围攻某外资超市,做出暴民与愚民的姿态。比如有人前脚赞美金晶用身体保卫火炬而后脚就因她不支持暴行而大骂其“叛徒”。又如歌星在四川灾区高唱“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这让我看到了八旗子弟的代代延续,高喊“民族复兴”的同胞中的某些人心中的蓝图是否即“梦回盛唐”?鲁迅先生真没说错,国人总觉得好的在过去,总是回头表示依恋。这样的歌词会让社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第三要像鲁迅那样纵观历史,横看当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强调他的艺术视角是“当下”。当下,这是所有现实主义创作者永恒的关注点。
正是悲哀与绝望,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了穿透时空的独特魅力,使他的小说成为我心目中那个时代最卓尔不群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鲁迅不是一个在黑暗的大海上建造灯塔的人,却是一个“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的、一生期待灯塔出现的人,他的思想在我们国家和民族自身的不断完善中依然具有着充沛的活力。
篇2: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
一、普通妇女的笑
1.“含泪”的笑
《祝福》中说,站在我们面前的祥林嫂“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甚至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然而,有一次她破例地笑了。“‘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这笑是祥林嫂唯一的一笑,也是短暂的一笑。然而这笑还来不及闪烁便在柳妈“干枯小眼睛”的逼视下,“立刻敛了笑容”。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也是无奈的。然而,只要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剖析那残酷的现实,就会感到这笑更是含泪的。
2.奉承的笑
《**》中写了这样的情节,临河土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庭”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中,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她这时的内心是极度复杂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妇女,当自己的丈夫面临杀头的危机,出于对家庭的维护,她只有陪笑,目的就是希望七爷帮他们多说几句好话。因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她这样做也是很无奈的;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种笑是一种奉承的笑,是对封建势力惧怕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对革命的理解还很肤浅,以致使七斤一家在赵七爷“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威慑下所流露的惶恐、昏暗和茫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群众的麻木,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六七年后,农民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互不相干的两股岔道,这也是辛亥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3.苦涩的笑
《药》中叙写了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为了“人血馒头”这药,华老栓倾出了一生的积蓄,华大妈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他们把小栓的生命寄托在这药上。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当听到“痨病”两个字时,“变了一点脸色”然而“又立刻堆上笑”。明明内心悲苦,为什么还要挤出一丝强硬的笑呢?这是出于对康大叔的惧怕,康大叔是个地头蛇、恶霸,华老栓、华大妈不但不敢亏待他,还要强装出苦涩的笑,而且似乎要感激他,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奴性和精神的麻木,这样的笑是何等的苦涩啊!
二、知识分子的笑
1.悲哀的笑
《在酒楼上》“我”和吕纬甫意外相见,各自审视自己的命运,流露出来的都是丝丝的悲凉。“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很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细想起来,似乎芸芸众生的命运大都不过如此,永远甩不掉命运的枷锁,这里的“笑”是知识分子悲哀的笑。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那个摧残他身心使他变形的'社会。
2.冰冷的笑
《孤独者》中,魏连殳不同于那些对自己悲剧毫无觉察的麻木的灵魂,他是一个觉醒者,是一名苦斗着的战士。他自己的信念是:“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也敢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那个强大的世界挑战,但他毕竟是孤身一人,他的思想为社会所不容,他的言行为人们所不解,他的觉醒造成了他的孤独。从他的笑声中,我们也感觉到作为知识分子的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决不向黑暗社会屈服的精神。
3.清醒的笑
《长明灯》中,那青年其实就是“革命者”,因为新思想而被众人当成疯子。“革命者”要熄灭他,但是他不为大众所认可。人们想方设法阻挡。他笑了,“笑着将舌头很快地伸”“他嘲笑似的微笑”“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他笑人们的麻木,笑社会的黑暗,笑他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他是麻木人群中清醒的一个,他拥有正确的思想,却在保守的大众中孤掌难鸣。目前,凭借他一人的力量还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在一群稚嫩的孩子身上,他看到了希望。在如此黑暗的社会里,他无法去抗争,只能用笑来证明:灯,终归是要熄灭的,一个自由民主、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会到来的。
归根结底,鲁迅小说所嘲笑的是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思想,是那种吃人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制度。以乐景写哀,更令人悲哀,真是“笑在其外,悲乎其中”!鲁迅先生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一“笑”字,使作品“尽得风流”。
篇3: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枪”创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连殳、单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在为他的理想而跳跃着最耀眼的光芒。但不可否认他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儿童,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儿童,虽然大多仅仅出现了几笔,但这简单几笔就将这些孩子在这个“吃与被吃”的历史上所面临的处境描写了出来。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这个腐朽的社会对无辜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戕害的愤懑。
鲁迅出生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被下狱,鲁迅兄弟避难乡下,父亲久病不愈,随之是长辈的怨恨,亲友的辱骂,同族的倾轧,世人的冷眼。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饱尝世态炎凉中认识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鲁迅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成为了他关注儿童命运的起点。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不仅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大多在无意识间沦为了封建势力下的祭品,成为了那个时期最无辜的苦难承受者。如《药》中的华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流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 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已经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孩子。他的父亲华老栓为了给他治病,用他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他治痨病。华老栓怀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经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把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华老栓同他周围的人都愚昧麻木的相信只要有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小栓的病,同样的,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子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吃了人血馒头却茫然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安排。“人血馒头”最终没治好华小栓的病,而华小栓终于还是病死了。华小栓表面上是死于病痛,实际上却是死于父母和周围人的愚昧和封建迷信。《祝福》中的阿毛,他死的令人心寒。由于生活所逼,阿毛过早的分担了家庭的重负。两三岁的幼童,竟能对母亲的话“句句听”,这是何等难能可贵。但他被狼吃后,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一声悲啼,更成为了人们看热闹、听故事以达到满足自己的空虚和无聊的工具。而听过之后,也就感到了厌倦,人性的冷漠无情在此得到了惊人的表现。
鲁迅笔下这些可怜无辜的孩子,在周围人冷漠麻木的对待下,过早的成为了封建道德、封建迷信下的祭品,他们的父母、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积淀下,早已成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麻木的人。他们的行动都无意识的传承着历史上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麻木,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为了他们封建迷信和愚昧麻木的承受者,毫无意义的死去了。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写了苦难的承受者,同时又写了一批受历史和环境所影响而成为新的如他们父母一样的麻木的继承者。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形象生动的笔墨刻画了几个不同的小看客。卖包子的十二岁的胖男孩,在炎炎夏日里,他昏昏欲睡地细着眼,可当对面马路边刚出现“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和“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时,他睡意全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接着,他挤在人群的最里面看犯人的脸、白背心和上面写着的一行行不认识的字。当他看到被示众者正研究着一个读他白背心上字的秃头时,他便也跟着研究,当人群中挤进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时,他又去看学生,后来又随着学生的眼光去看红鼻子胖大汉的奶子和奶头四边几根很长的毫毛,最后由于看得兴起而忘了卖包子,被掌柜的在人群中一掌几乎打到。而那小学生按着自己雪白的小布帽,也向围观示众的人群中挤去,这个学生受过教育是人群中除了秃头老头外识字最多的一个人,但他却偏偏不看犯人白背心上其他人看不懂的字,只顾出神地盯着胖大汉的奶头。而最令人可悲的却是老妈子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当这个小孩子被人碰了一下嚷着要回去时,老妈子却把他转过身来,面对着被示众者的白背心,一手指着说:“啊,啊!看呀!多好看哪!……”如此幼小的一个孩子,却因老妈子把这无聊的示众当成一件好看的东西而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儿童是一个人人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被环境和封建麻木的父母用自身的行动教育成了一个又一个象他们父母一样麻木的吃人者与看客。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狂人日记》中的“恶狠狠的看着我”的一伙小孩子、《白光》中七个学生对于落榜的先生陈士成的“小觑”、《长明灯》中从嘴里吐出清脆的一声“吧”的孩子等等,他们本应是未来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但他们被生存环境和身边的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所毒害,变成了同他们父母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识的“吃人者”。鲁迅这些形象的塑造,是对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在《故乡》中,他把少年闰土描写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是鲁迅生命中的“小英雄”,但在经历了30年的艰难生活之后,“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面貌苍老、灵魂呆滞的“木偶”。强烈的对比,愤怒的揭露了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戕害,这也使鲁迅看到了孩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他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榨下变成封建势力“吃人”的帮凶。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最后,他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希望以此挽救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孩子作为生命的延续、时代的承接,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继续这样因袭着几千年固有的“吃与被吃”的历史,那么国家将随着这些愚昧麻木的小继承者走向灭亡。
篇4: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绘画艺术具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对版画更是十分关注。这一点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了解,也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小说作品。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小说较多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而我却认为,他的小说中更多的是显现了版画的因素。
鲁迅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在文坛独树一帜,鲁迅创作文学的初衷即为唤醒麻木民众,用文字给人以启发。鲁迅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大多有着排斥的情绪,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陈腐而缺少生命力的,“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鲁迅曾这样说:“士大夫是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 ‘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些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由此可见,鲁迅对于生命力和个性追求的强烈愿望以及他对于一些缺少新意的艺术形式的不满。
鲁迅对于新兴的版画艺术持有赞赏韵态度,他认为:“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太众的艺术。”他在新兴的版画艺术中发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中缺失的生命,因此能给予人民希望和生命感的版画成为了他喜爱的艺术形式。从鲁迅极力推崇的“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发被侮辱和损害者的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的珂勒惠支的版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版画中斗争色彩的赞同,这与他创作文学的初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创作者的表现,抒发强烈的斗争精神。特别是珂勒惠支的版画《农民战争》、《织工的起义》等等,这些以下层人民的反抗为图画的版画传递着与鲁迅十分相近的情感。“鲁迅不是一个新思想底介绍者或解说者,而是用新思想作武器,向‘旧垒’‘反戈’的一刀一血的战士。”带着这种战斗精神,他选择了版画作为斗争的武器,同时自然地把版画的特质渗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中。
在以往的观念中,鲁迅的小说作品如自描,但我认为白描未免过于单薄和简单,版画则更贴切,从某种程度上讲黑白版画是鲁迅思想与艺术创作灵魂的体现。鲁迅有着出神入化的笔力,他作品中的线条是不断变化并富有情感的,随着线条的变化故事层次和布局而自成特色。以《孔乙己》为例,当孔乙己以破旧长衫和一脸伤痕出现在酒店中时,作者的线条是单薄的,只是勾勒出了一个落魄的书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孔乙己被酒店的人揭露出是因为偷书而脸添新伤时,线条开始变得骤然锋利和凌厉起来,“君子固穷”“之乎者也”几个字中尖刻的笔锋暴露无遗,作者刻画的是腐朽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斯文扫地的尴尬和对于封建和愚昧的痛斥。时而力透纸背,时而单薄硬瘦,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现着这样的线条。在《药》中有一段这样描写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描写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铜丝”与“铁铸”分明反应的是作家的气骨和精神。若细细品味这有力的线条,在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在《反抗》的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洋溢着复仇的愤怒但是背影坚定而勇敢的妇人,她虽然是以背影示人,但是在背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内心强大的反抗力量。在《面包》中,我们能够看到饥饿的孩子们徒然地张着希望的双眼,而无能为力的母亲却只能背转过身去无声地饮泣这样一幅揪心的图景。在刻画孩子和母亲的外形时画家的笔触是柔和而灵活细腻的,她的刻刀充满了同情和怜悯,然而在刻画孩子的双眼时却是锋利而深刻的,一幅画中不同的线条刻画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不同情感色彩以及十足的表现张力。
在版画中,鲜明的对比给太众以最直观的体验和心灵上的冲撞感。鲁迅小说中为了达到“利匕”一般的效果,不仅仅把对比色彩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颜色对比,而是把这种色彩拓宽到了感情色彩以及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和作家心理方面。
鲁迅的小说有着黑色和白色的强烈反差,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呼之欲出。如《药》中的“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在《明天》里,单四嫂子并没有因为“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而救活她的宝儿,结果她的宝儿死在“黑沉沉的”“铁屋予”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刻画了一个“黑漆漆的”黑色弥漫的“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以及小说中头发全白脸色黄中带黑的祥林嫂,这些频繁使用的黑色,反应了作者沉闷的心情以及人物在黑屋子里备受压抑的状态。鲁迅的小说中还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的对比。《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孤身一人消失在众人哄笑之中,以一对多,这样明显的对比,让我们产生一些对于孔乙己的同情和怜悯。孔乙己是用手慢慢走去的,这样的苍凉和酒店中的热闹气氛也形成了对比,是麻木的人的心灵在作祟,这样一群愚昧而混沌的愚民,让人强烈哀叹。同样在《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时的胆小、怯懦与英雄就义时的英勇形成对比,英烈的死亡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这样的对比实在是滑稽却不失真实。《故乡》中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多年未见的闰土时,他麻木的表情以及话语使主人公“打了一个寒噤”,这样温馨的时候却出现寒冷的感受,这样的情感冲击不免让我们唏嘘不已。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对比色彩无形地运用在小说中所产生效果,让人融入其中而又有观赏的意味。
此外,通过观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续编》中收录的版画,我们可以看出版画是通过画家画笔的简单刻画在木板上形成的线条简洁而明了,人物形象突出而极富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画作。鲁迅小说通过有特色的笔法和特征,在描绘外在表现的同时对于内在意味也进行书写和表达,从而达到语言隽永而言简意赅的`境界。
艺术手段的经济、简洁,一向是鲁迅自己在创作中的严格要求,重视眼睛的描写方法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同样是方脸浓黑的眉毛,但是《长明灯》中的阔亭的眼中闪着的是“异样的光芒”,而吕纬甫的眼中却没有这样的光芒。同样是眼中闪耀着光芒,魏连殳是“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而另外一位人物却是“死鱼眼在发光”,《白光》中的陈士成则是“疲乏的红肿的两眼有着古怪的闪光”。从这些同而不同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的人物特征和随之而来的不同性格、命运,比如陈士成的狂妄,吕纬甫的颓废,魏连殳的孤独,孔乙己的迂腐等。同样,在鲁迅介绍的珂勒惠支的版画申也有这样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眼睛,《死亡》中弱小的孩子睁大着他们的眼睛,《磨镰刀》中饱尝苦楚的女人小眼睛中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俘虏》中有的绝望、有的倔强或愤怒,《面包》中饥饿的孩子是长着悲伤而希望的眼睛。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眼睛,有谁会否认他们和鲁迅小说中的眼睛一样有着难以让人忘怀的传神和准确呢?这些画中的眼睛让我们不禁在脑海中构成了一幅幅有关鲁迅小说的人物的画,是的,这就是鲁迅小说中如版画一般让人感动和震撼的神奇力量。
仔细分析了鲁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诸多灵活的笔法和手段,鲁迅先生虽然文风犀利,但是他的表现形式却是平易近人。在简单而有力的人物刻画中,读者有了深刻的记忆和清晰的认识;在一幅幅有代表性的画面中,我们留恋于作家为我们创造的这样一个世界:在诸多的对比中,普通大众感受到了深层次的内质、唤人深思。鲁迅先生的小说是如同版画一般的艺术作品,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版画因素,他的小说与版画可谓水乳交融、联系紧密,它们都以最大众的形式给大众以启迪,都以最简明的方式给人们以觉醒。
篇5: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抒情语言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抒情语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优秀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小说,唤醒了沉睡的人民,深刻的描绘了近代中国国民灵魂,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借以振奋民族精神。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就小说的语言风格来说也独具特色:冷峻、深沉、谐谑。这种其中的抒情语言,既是丰富多彩,又寓意深刻。本文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试谈鲁迅小说中的主要抒情语言特点。
一、以事显情。这一方式,在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比较多。他通过对人对事的叙述,从字里行间自然显示出来,让读者感到情来得真实可信
如《一件小事》中车夫搀扶老女人起来的事:
车夫听了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着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鲁迅全集》第一卷459页)
这段描写,把车夫主动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刻画出来了,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如在《社戏》中对农家孩子开船去看社戏的描叙: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描写,很自然的把农家孩子的聪明干练,活泼热情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了,也流露作者从心底里对这样的孩子的赞美之情。在鲁迅的小说里,他还通过叙事表达出对不同人物的'感情,在同一人物中表达不同的感情。如《故乡》中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叙就是这样。中年闰土的厚道朴实,勤劳善良,就是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描叙体现出来的。“我”回到故乡后,杨二嫂的出场是这样写的:
“哈!这模样!胡子这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双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越加愕然了。……(《鲁迅全集》第一卷480页)
这段描写,把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心怀叵测的小市民习气表现出来了。在介绍杨二嫂豆腐西施的由来时,既有讽刺,又有同情。鲁迅小说以事显情的过程,看似轻松,实为凝炼。如《孔乙己》中掌柜挂念孔乙己的情形: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鲁迅全集》第一卷438页)
这里记叙,看似反复,实为凝炼。孔乙己不在酒店已多时,在与不在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想起他欠的钱,掌柜才记着他。这就把科举制度害人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二、以景写情。在鲁迅的小说里,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主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社戏》写农家孩子得到家长许可划船去看戏的情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景物的描写,衬托农家孩子们得到看戏的愉快心情和划船的速度之快,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夜色之美。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关于夜景的描写。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在黑暗社会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如《故乡》末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全集》第一卷485页)
这句描写海边沙地的景象,表层是怀恋和闰土在一起的日子,更深层的是对美好境界的畅想,表达出对美好明天的追求。
《药》是鲁迅探索中国前途的名篇,开头的景物描写是这样: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山,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出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鲁迅全集》第一卷440页)
写秋天后半夜的景象,沉寂,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这就是华老栓茶馆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当时黑暗中国环境的缩影,对衬托故事的悲剧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运用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写人,但也有写景的,同样达到语简意丰的效果。如《祝福》的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全集》第二卷5页)
鲁镇过年祝福的景象隆重热烈,这一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悲。祥林嫂是在众人的祝福中死去的,足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什么世道?这种反衬法在抒情中的运用,感情显得更强烈。
三、心里独白。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能使读者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运用第一人称写的。第一人称的运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给读者感受非常真切。我认为,用心里独白来抒情,《伤逝》这片小说通篇都是。小说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忽略了整个社会的解放带来的问题。这篇通过涓生内心的独白抒发出个性的解放要依赖整个社会的解放的感受。例如:……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为了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而开的活路,我也未敢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鲁迅全集》第二卷121页)
在《一件小事》里“我”看到了车夫主动搀扶老女人后,对照自己的渺小,有着这样的内心独白:
独有这件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而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作者从一件小事,看到了工人阶级不自私,品格高,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面貌。通过议论抒情,小说反映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由“我”离乡之路,自然联想到广阔的人生之路,自然、真切、抒发出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奋斗实践,这富于哲理的理念通过实际真切的联想感受表达出来,令人折服。
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主要是上述三种方式,在具体的作品里,还有其他方式(如描写)。各种抒情语言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体现了鲁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篇6: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笔十分犀利,从不畏惧恶势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实撕开给人看。在鲁迅的小说中,这种精神也一样得到体现。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民病态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示众》中,对于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刻画,没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写他们的行为和神态。在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讽刺和批判。小说提前描写了这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这一群人为了巡警手中一个被绑着的男人,不惧烈日出来围观。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一窝蜂地前来围观,唯恐失去了看的机会。虽然鲁迅的笔触并没有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但已经把中国人性格中麻木的灵魂体现了出来。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充满血泪的一生。来自于鲁四老爷的嫌恶和婆家的夫权,让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却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严。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改嫁的反抗实则是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因为这违背了她心里的人伦道德。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悲伤和凄凉,那些听祥林嫂故事的人不过是特意寻来听这悲惨故事,叹息几声,然后满足地走了。正是这些旁观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把她送上了绝路,祥林嫂和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呐喊》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药》,华老栓十分担心儿子的病,但他选择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选择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他不关心革命、不关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儿子。但他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国民的代表。在夏瑜被处死时,那群围观的群众“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革命的热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围观的看客心理而已。思想启蒙者被处死,麻木的公民只是充当旁观者,看着鲜血流淌,甚至怂恿懦弱者吃人血馒头,他们永远不明白启蒙者付出的鲜血意义何在,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鲁迅的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有孔乙己,他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哀其不幸但又怒其不争的人。他接受过教育,但直至沦为乞丐也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穷困潦倒却孤芳自赏。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子都看不起他,等级观念渗透得如此之深,足可见社会有多冷漠。还有丁举人和掌柜,丁举人考取功名后仗着特权随意拷打丁举人,同为读书人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在掌柜的眼中,孔乙己更是一文不值,当孔乙己最后爬来的时候,掌柜记住的只是他还欠了十九个钱,甚至在那个时候,还要拿“偷”来嘲笑他,抹杀了孔乙己最后的.自尊。
鲁迅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带有典型性,他们表现的不是个人状态,反映的是集体意识和病态心理。曾经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去学习医术,希望给更多的中国人以强健的体魄,但在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民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之后,便果断地弃医从文。鲁迅将创作视角聚焦到这群人身上必定是有原因的,通过塑造这些病态的人物形象,中国国民的奴性和愚昧一览无遗。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面,发现了潜藏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的民族弱点。那些习惯于赏鉴别人痛苦与悲哀的人把祥林嫂、孔乙己他们逼入了绝境,同时自己也在被别人嘲笑着,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国民的精神世界被封建吞噬,他们表现出来的病态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痛苦,更是国家的悲哀。
【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相关文章:
2.小说中的经典语句
4.小说中的优美语句
5.快乐与悲哀作文
6.绝望与重生作文
10.绝望与重生的人生哲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