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短文》

《短文》

2022-12-16 08:52: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啊啊啊啊啊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短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短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短文》

篇1:《短文》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篇2:《短文》

《爱莲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篇3:短文两篇

作者:邱丽丽

两个人就这么一直对望着。男孩先出了声:“我看见了,我看见你了。”小女孩没有说话,就微笑着看着男孩。

原来,女孩也是个孤儿,她是从孤儿院里跑出来的,女孩在孤儿院里很孤单,没人愿意陪她玩。女孩没有名字,她只知道院长一直叫她小妍,院长姓楚,所以女孩就跟院长姓,叫楚小妍。

其实男孩和女孩的命运差不多,也是被自己的父母丢弃了。男孩的名字叫做韩杰。这样,女孩和男孩一直在一起玩,形影不离。女孩很久没有那么开心过了。

突然有一天,男孩的父亲找到了男孩,并把男孩带走了。

从此,男孩和女孩就这样断了联系。

小女孩很伤心,她认为是自己不好,惹了男孩,让男孩生气了。她又觉得孤单,无聊了。“韩杰,你去哪里了,好无聊啊!”

男孩就这么和女孩分开了。

男孩和女孩分开的日子是6月26日,当时他们都是九岁,对彼此还不是很熟悉,只是有种懵懵懂懂的感觉。这一天,他们相遇了。

这天,是他们分开八年的日子,在一条大街上,男孩无意间撞了女孩“你要死啊!”“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看他的样子好像是在躲人,原来躲的是他们。

其实女孩和男孩一样,都是在躲自己家的保镖。“既然你跟我是同样的状况,我帮你。”女孩让男孩上了自己的跑车,帮男孩躲过了保镖。

“好了,他们应该不会追上来了,你下车吧。”男孩下了车,“这回谢谢你了,改天请你吃饭。”

女孩摘下了墨镜,看向男孩。男孩转过来,一看到女孩的面孔,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一直在那想。

“喂,喂,你是不是被我迷住了,哈哈,原来我那么有魅力啊!”“真是,见过自恋的,没有见过那么自恋的。没救了。”男孩说。女孩在一旁暗暗嘀咕:我长得还可以嘛,有那么丑吗,我怎么不觉得。

“下回记得请我吃饭,我手机号:159×12,有事找我啊,拜拜。”女孩说

男孩一直在想,到底为什么我会对她有种熟悉感,一直想不明白这一点。

男孩和女孩被他们的父亲分别带回去以后,男孩的名字改成了韩铭杰,女孩名字改成了藍梓菡。原来他们的父亲都是商业上的顶尖人物,在商业上都有一定的声望。

篇4:短文

〖教学目标 〗

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

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试读

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问其故

桓候故使人问之

温故而知新

我以日出始时去人近

以思,无益

及其日中如探汤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汤熨之所及也

(五)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

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学习《乐羊子妻》

(一)试读

(二)教师正音后范读

(三)学生朗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引刀趋机

日知其所无

中道而归

(五)学生复述

(六)讨论

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

四、现场表演

《两小儿辨日》

五、作业

见练习册

〖相关资料〗

篇5: 经典短文

经典短文两篇

《淡淡的一切》

有一种情淡淡的,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它不像爱情那样热烈,它也不像友情那样真挚,它更不像亲情那样浓厚。它只是淡淡的,如同空气一般透明。

尽管说不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但它却又确实存在着。有时它会像糖水一样微甜,但那种甜也只是淡淡的。有时它会像茶一样微苦,但那种苦也只是淡淡的。淡淡的一切看起来似乎真的是平淡无奇的。但却好似隐藏着什麽,只是看不穿罢了。

其实我真的很希望能看透它,但我又很怕,我怕知道真相,我怕面对现实,更甚者,我怕失去什麽。我只希望能平平淡淡的去思考,平平淡淡的去面对一切的平平淡淡。

希望我能更简单些,希望世界能更简单些,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

《似新如故》

天空依旧是往日那麽晴朗,那麽湛蓝。身边依旧是人来人往。喧闹。回忆往事,似乎如昨日陈事,清晰,亦模糊。沉默。水一样的年华流逝着,往事亦可译作往逝,一逝即不返。

仰望星空,日日如故,却又日日似新。似新如故,如同人生。每日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但每日却是新的`一天。昨日永远不会变成明天,如同流水一样,永不复返!

曾悔过,不曾珍惜。不曾珍惜身边的一切,不曾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今,当它们均从眼前消失时却后悔。然而一切均晚,往事已成历史,已记录在历史的手册中,已落入历史的长河中。

忽然感到有一中寂寞的感觉,似悲伤,又似无奈。堕落。

似新如故,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重复着无奈的愁容,盼望明日,却又恐惧,不曾知道明日将会发生什麽事。

今日仍在,明日何存?

篇6: 经典短文

经典短文三则

“哈冬瓜”

前几日老爸来我家做客,给我讲了件趣事。

去年娘家隔壁的王婆,给了我妈一棵瓜苗,说是哈密瓜。妈很欣喜,把它种下了,悉心地照料。哪知几个月后,竟结出了一个冬瓜。形状,大小,和家乡的冬瓜一般无二,味道也相似,只是里面的籽与冬瓜不同。爸妈说,一定是王婆老糊涂了,把瓜籽记错了,弄混了。

去年吃了一个味道极好的哈密瓜,爸把它的籽取出,晒干,单独放在一边。今年下籽,长出小苗之后,又种到了地里。爸妈想,这次一定会结出哈密瓜来(哈密瓜原产于新疆,湖北很少有人种。)谁知竟然又长出了一个二尺来长,直径快一尺的,碧绿碧绿的冬瓜。妈妈瞠目结舌,爸戏称道,这瓜我们就叫它“哈冬瓜”吧,妈妈笑得肚子都疼了。

这也算是异事一件,不禁想起《晏子使楚》中晏子所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

谁知道,新疆香甜的哈密瓜到了湖北,竟能长出又大又长的“哈冬瓜”来呢!

嗯!哪天回娘家尝尝那独特的“哈冬瓜”去。

捡地钱

近日春雨绵绵,往事涌上心头。

小时候,一到春天,几场春雨过后,田间地头,就长出了许多地钱。

它是一种菌类,黑黑的,半透明,味道酷似紫菜,它是雨对我们的馈赠。

于是,约上三两好友,拎着一个小篮子,去拾地钱。空气中蕴含着草的清香,大地是新绿,新绿的。广袤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灿烂地盛开。美丽的小野花听到了春的招唤,向我们露出了它的笑脸,成片成片的小蝴蝶花,在春风中摇曳,有白色的,有紫色的。还有蒲公英也点缀其间……

我们就在这些花花草草的旁边寻找地钱。有好多,这儿一丛,那儿一丛。我们一边捡,一边说话,嬉笑打闹,很快就到吃饭的时间了,该回家了。头上戴着柳枝扎成的花环,把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插在上面,手上拎着自己的成果,蹦蹦跳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感觉自己已经成了传说中的“花仙子”“春姑娘”……

往事如梦,梦绕魂牵!如春雨般,缠缠绵绵,绵绵不绝!

喊“魂”

老是听到有人说:“喊什么?喊魂呢!”

知道什么叫喊魂吗?

我五岁时,胆子很小,特别怕虫子,更别说癞蛤蟆了。

有一天,人家在挖土,我在那里看,忽然感觉有什么异样。一看有只癞蛤蟆在我脚上爬。那丑陋狰狞的模样,把我吓哭了。晚上竟发起了高烧,不停地说胡话。睡得迷迷糊糊的,被妈妈扶着坐了起来。他们拿来一个木甑(就是桶状,蒸饭的东西)把我罩住。人很不舒服,头晕,坐在甑里我也睡着。这时听到奶奶在外面喊我:“华――儿!华――儿!”我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在这里,在这里。”她喊一声,我应一声。喊了好久,也应了好久,最后我累了,在甑里睡着了。

半梦半醒中,听到奶奶和妈妈在说话,“烧退了吧?”“好了,好了!”“这就好,魂回来了。”

后来,问妈妈,才知道奶奶是在给我喊魂。据说人有三魂,我被吓掉了一魂是奶奶帮我喊回来的。奶奶真厉害!

哈哈哈哈……

篇7:短文

秋风带来了一丝凉意,呼呼的,虽没有春风的暖意,没有冬风的寒意,但却刮落了一片片金黄的树叶。

风飘飘的,落叶离开了母亲,飘落在地。远远瞧去,绿中有黄,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舒服极了。看着风带着落叶飘飘落落的,思潮澎湃,我想着:春天、夏天大地不断地为树叶输送养料,树叶才这般耀眼新绿,今日落叶飘飘落地,是否是在回报当初养育它的大地母亲呢?我想着想着,也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篇8:短文

在那目光中有着对学子的声声寄托,有着对学子的句句关怀。在那一缕目光中充满了赞许、鼓励与期望;也有着批评、严厉与沮丧。望着那缕不寻常的目光,也就是望着一代一代学子走向成功之路的那缕目光,心中充满了温馨,也充满了无限的爱恋,充满了对老师的关怀与体贴,安慰与眷恋。

那充满深深情意的目光就是一位老师对学子的殷切的期望。不管你遭受着多大的困苦,只要想着也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正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深情的望着你,你一定会跨过人生的每一个坎坷,人生的每一次惆怅与凋落。

篇9:短文

溪水时常鄙视水底的石头,它感觉石头太浮滑,太傲慢。 水底的石头也看不起上面的`溪水,它感觉溪水太虚伪,太假仁假义。石头和溪水经常犯口舌之争。

有一天,石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为什么天下的东西都那样虚伪,好让人们夸赞它的纯洁?”

溪水回敬道:“什么是使我下面这位变得这般浮滑?”

它们就这样谁也不让谁地争吵起来。

岸边的老树伯伯听见它们的争吵后,摇着头叹息地说:“其实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优点,为何不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弥补一下自己的缺点呢!”

篇10:短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 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短文》】相关文章:

1.短文摘抄

2.小学生短文

3.短文自我介绍

4.短文散文

5.励志英语短文

6.英语自我介绍短文

7.《阿西莫夫短文》 设计

8.学生自我鉴定短文

9.护理职业自我鉴定短文

10.初中英语作文短文

下载word文档
《《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