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2022-12-11 09:02: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川派副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篇1: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篇2: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篇3: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篇4: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篇5: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篇6:传统文化故事短篇

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篇7:传统文化故事短篇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非常喜欢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云游天下时,曾拿着自己写的这首《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郑谷看了以后,说:“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经过反复推敲,他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却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齐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从此,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篇8:传统文化故事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小小年纪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项梁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就培养他。项梁为他请来名师教读书,但是项羽学过一阵之后就厌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剑。项梁又给他请来剑术老师,但不久他又觉得舞刀弄剑也没意思了。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就把他找来训斥一番。可是项羽一点儿也不服气,说:“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一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我要学习领兵打仗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兴,就教他学兵法。

那时,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

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可以夺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项梁听了,吓得变了色,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责备道:“这话可不能乱说,你难道不怕咱们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杀头吗?”可是在心里,项梁却也赞赏他这小侄子的胆识。其实项梁看到秦始皇滥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觉得秦朝的气数将尽,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秦朝、恢复楚国的事,只不过他从没有流露罢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项羽了。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他们带领义军转战南北,把秦军打得大败,最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捣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中国历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故事启迪】西楚霸王项羽为名门之后,将门无犬子,他自小就勇猛过人,心存大志。最终,项羽与刘邦率领义军攻破秦朝国都咸阳,俘虏秦王子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现了自己最初取而代之的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不值得我们刻意效仿。因为,古人的宏伟大志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的。而青少年立志,要结合自身实际去立志,为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奋斗。

篇9:传统文化故事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吧!

篇10:传统文化故事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16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谜语故事

2.文明礼仪古代故事

3.古代故事盘点

4.古代趣味故事

5.古代状元故事

6.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7.古代公主故事

8.古代敬老故事

9.古代著名故事

10.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00字

下载word文档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