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2022-07-22 08:18: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Unim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篇1: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一天,正值盛夏,打着赤膊坐在案前。这时,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驾就有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这副模样!他慌得连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了,向左右摇手示意,叫他们别作声,自己就在纪晓岚藏身的桌前坐下来。时间长了,纪晓岚感到憋气,听听外面鸦雀无声,又因桌围遮着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于是偷偷伸出一根中指,低声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喝道:“放肆!谁在这里?还不快滚出来!”

纪晓岚没法,只好爬出来跪在地上。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讲得有理就饶你,否则,哼”

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尊为君王,举国之首,万民仰戴,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呼‘老头子’乃至尊之称。”

“那这根中指又算什么?”

“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纪晓岚伸出一只手,动着中指说:“从左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是君;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所以中指代表君。”

乾隆笑道:“卿急智可嘉,恕你无罪!”

古代幽默小故事:几份重礼

清代乾隆年间,河南邓州的庞振坤所在的村里有个财主,他老婆生第八胎时,叫家丁通知各佃户,12天后大请客,送的礼越重越好,不送的小心抽他。按当地规矩,不是第一胎不兴请客的。佃户们又气又愁,找庞振坤想办法。

12天后,庞振坤领着身背石头的佃户们来到财主家。财主一见气极了。庞振坤笑道:“你不是说礼越重越好吗?”说完,和佃户们上酒席去了。

古代幽默小故事:如此新娘

有个贪色的县官,一心想讨个称心如意的小老婆,差人东挑西选,弄得民心不安。一天,庞振坤自荐为县官说媒,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县官说:“我要的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

庞振坤笑道:“巧啦,俺村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当下商订了娶亲的日子。迎亲那天,鞭炮,锣鼓,喇叭好不热闹。花轿一到,县官上前一把揭开新娘的花盖,大怒:原来是穿着花衣裳的泥胎女菩萨。

庞振坤却笑道:“请看,她不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吗?”

篇2: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壁峰有个聪明人,叫毕矮,常与财主作对。

一天大富翁周道胜正在茶店说毕矮的坏话,恰巧毕矮路过,就走进去,说:“今天我遇到一件怪事。”

周道胜忙问:“毕老兄,什么怪事呀?”

毕矮说:“我邻居的一只狗,近来专门偷吃书画。今天,邻居把家里收藏的书画都拿出来翻晒,不料全被这狗吃了,主人杀死这狗,剖开它肚子一看,你猜里面是些什么?哈,一肚子的坏画(话)。”

茶客明白毕矮在嘲笑周道胜,哈哈大笑起来。

古代幽默小故事:“瘟狗有福”

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

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的,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

财主点头道:“对!吃肉有吃肉的福气。我为啥酒肉不断?这是‘命中注定’的!”

毕矮笑道:“东家,那死瘟狗把肉叼去,像你一样,嗨嗨,也有吃肉的福气哩。”

财主愣了。

篇3: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古代幽默小故事:“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古代幽默小故事:个个草包

权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卿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变成‘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珅哭笑不得。

古代幽默小故事:真老乌龟

宰相庆祝八十大寿。为借机发财,便不管亲疏远近,到处发请帖。纪晓岚对此十分不满,到寿辰前一天打发人送去大红幛一个,上写四个大字:“真老乌龟”。

宰相见了,十分恼火,届日,请纪晓岚当面解释。

纪晓岚从容地说:“君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为‘老’;世世代代乌纱盖顶,是为‘乌’;自古以来,龟鹤齐名,都是高寿的象征。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称颂龟为神龟,欣逢老相国寿辰,以此神物祝颂,当为不妄;‘真’者,实实在在,当之无愧之意也。”

经他这一解释,众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难言,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对策,只得改容相谢。

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_古代幽默小故事

篇4:幽默故事故事会

幽默故事故事会

油田即将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老年乒乓球赛。尹大妈是乒乓球高手,她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备战,誓要趁此机会勇夺冠军。参赛后,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女乒夺冠的热门人物。今天下午要进行决赛大战,尹大妈特地邀请老伴尹大爷来为自己助威。

尹大爷抽烟成瘾,今天也不例外,吃了饭便坐在饭桌上抽起烟来。尹大妈洗完碗筷,拿着抹布到饭厅来擦饭桌,看到尹大爷在饭桌旁吞云吐雾,满屋都弥漫着烟气。她不可避免地吸了一口烟,呛得直咳嗽。尹大妈用手扇开烟雾,冲着尹大爷喝道:“抽烟就是吸毒,不仅你吸毒,还害得我也吸毒,你不抽行不行?”

尹大爷被她喝斥多了,已经见惯不惊,反而冲着尹大妈做个怪相,嘻皮笑脸地逗她:“不行!你不知道,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更重要的是……”尹大爷叹了口气,“隔壁楼的那个钱大爷知道吧?烟龄比我还长,烟瘾比我还大,突然一戒烟……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尹大妈也感到好奇。

尹大爷苦着脸说:“戒烟戒死了!所以,吸了一辈子烟,突然戒是戒不得的,戒急就会把人戒死!”

“啊!”尹大妈被老伴的话吓到了,无奈地叹了口气,“既然如此,我也不勉强你,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谢谢老伴的理解,理解万岁!”尹大爷又耍起嘴皮子来,“要不这样,我抽呢还是抽,但以后尽量躲着你一些,也省的你闻着味儿难受,好不好?”

说话间,两人已收拾妥当,双双出门朝油田乒乓球馆走去。乒乓球馆今天格外热闹,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济济一堂,欢叫声和加油声此起彼伏,气氛格外热烈。

据尹大爷观察,老伴的对手赵大妈也非等闲之辈,球技战术和心理素质都很出色。她几乎是一开战就发起猛烈的攻势,很快以11比9超出尹大妈一大截。尹大爷很是着急,频频向老伴挥手致意,鼓掌加油。

尹大妈没有辜负老伴的鼓励,第二局一发狠,以11比7反超赵大妈。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双方都使出全身的招数,以至于一直打了六局都还没打出输赢,观战的尹大爷紧张得手都捏出了汗。到了决胜的第七局,比赛达到了高潮,双方都铆足了劲,要置对方于死地,比分也因此咬得相当紧,一直打到10比11,尹大妈落后一分。尹大爷把心吊在嗓子眼上了,睁大双眼看着老伴,用眼神传递鼓励和力量。

该尹大妈发球,只见她发了个高质量的侧下旋球。这球又刁又旋,赵大妈使出最好的技术,接过去了,但球有点高,尹大妈瞄准机会,挥拍狠狠地扣过去。这一板,力量又大,角度又刁,非扣死对方不可!尹大爷高兴得跳起来鼓掌叫好。

谁知这时,意外出现了,尹大妈一拍扣过去,球拍上的胶皮居然意外脱胶,把球给扣飞了!尹大妈丢掉了本该唾手可得的一分,也与她盼望已久的冠军之位擦肩而过。尹大爷见状,急忙奔下观众席,扶起颓废地坐在地上的老伴,道:“老伴,你没事儿吧?”

乒乓球馆的负责人邓老师也走了过来,他分析道:“尹大妈的技战术和心理素质都在赵大妈之上,输就输在了那块坏球拍上。你看她那块球拍,手把上的手印握得好深,胶皮周围全磨光了,这么破旧的球拍,不把胶皮打脱才怪。”

邓老师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尹大爷心上……其实,尹大爷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儿子失业大半年,儿媳妇又没工作,为了供孙儿读小学,家里的生活本来就捉襟见肘,加上他烟瘾大,唯一的一点闲钱都被拿来买烟了,根本不可能给老伴买新球拍。想到这里,尹大爷悔恨地摇了摇头,随后把胸膛一拍,说:“老伴,我给你买块新球拍,保你下次拿冠军!”

尹大妈白了他一眼:“买新球拍,你哪来的钱呀?”

不想尹大爷却说:“你甭管,我自己想办法!”

尹大爷夸下海口,却一直不见他有任何的行动。直到某天晚上,尹大妈练习完乒乓球回家,看见一个人在小区楼下的垃圾桶旁边捡烟屁股。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开始她也没在意,可等她走近一些,却发现那个人的身影十分眼熟,再仔细一看,果然是老伴!难道是老伴的烟瘾变大了,原来用来买烟的钱不够花,这才来捡烟屁股抽?尹大妈想到这里,心里凉了半截,看来她精心设计的计划要付诸东流了。为了不被老伴发现,尹大妈悄悄地避开他绕道回家。

尹大妈已经对老伴不抱希望了,她请邓老师把球拍修补好,继续用旧球拍打球。三个月以后,一天下午,尹大妈打完乒乓回家,刚进屋,就见老伴带着孙子坐在饭桌前等她,桌上还摆着一个大蛋糕。

尹大妈不解:“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小孙子乖巧地说:“奶奶,今天是你生日呀!”

尹家两个老人以前从来不兴过生日,一是年纪大的人不在乎这个,二是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允许铺张,因此,以往的'生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

尹大妈还没从惊讶中回神,尹大爷已经从身后掏出一块崭新的乒乓球拍,递到老伴面前,道:“给你买的生日礼物,祝你生日快乐!”

尹大妈看到新球拍的瞬间,眼睛一亮,正想拿到手上仔细看看,可脑子里却突然浮现出老伴捡烟屁股抽的画面。她脑筋一转,心想:他的钱用来买烟都不够,哪来多余的钱买乒乓球拍?难道……他不学好,走邪道?尹大妈越想越气,竟从尹大爷手中将球拍夺过,又狠狠地朝他身上扔去。尹大爷来不及躲闪,被球拍砸中胸口,痛得他“哎哟哎哟”直叫,但他怕球拍掉在地上摔坏,顾不上痛,急忙用双手接住球拍,不解地问:“给你买了球拍还不好?干什么扔我?”

尹大妈气愤难消:“好?你这个好人,倒是说说,你买球拍的钱从哪里来的?”

尹大爷看出老伴有些误会,便说:“我不抢不偷,钱是我戒烟省出来的。开始我少抽,见省钱不多,便干脆戒了,怕戒急了出问题,我只好捡烟屁股抽,慢慢就彻底戒了。”

可尹大妈根本不信:“你烟瘾那么大,我以前想尽各种办法劝你戒,你都戒不掉。现在说戒就戒,鬼才信!”

尹大爷一听,急了,说乒乓球馆的邓老师可以给他作证。

正说话呢,邓老师敲开半掩的门进来了,原来先前尹大爷给他打过电话,要他一起来庆祝老伴生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邓老师见状,赶紧解围:“没错,那天比赛结束后,尹大爷来找我谈心。他看到你痛失冠军,心里不好受,所以想攒钱给你买一块新的球拍,争取让你明年夺冠。为了表示决心,他还把用来买烟的钱都寄放在我这儿了。”

“我怕自己控制不住烟瘾,所以每月取了退休工资后,就把烟钱交给邓老师保管,开始交一半,后来交大半,再后来全交,终于凑够了买球拍的钱。没想到这样下来,我把烟也彻底戒了。戒了烟真好,神清气爽,全身充满活力。”尹大爷笑着挠了挠后脑勺。

尹大妈这才收起将信将疑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从老伴手里接过那块新球拍。

“奶奶,我们什么时候吃蛋糕呀?”小孙子见奶奶脸上露出了笑容,赶紧扯了扯她的袖子。

“好,奶奶这就切蛋糕!”尹大妈由小孙子牵着,去了饭桌边。

她热情地给每个人分了一块生日蛋糕,大家举起蛋糕,以糕当酒地祝福道:“祝我们每个人开心快乐,身体健康!”

欢笑声中,邓老师和尹大爷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其实,早在乒乓球大赛结束的当天,邓老师就把尹大妈的秘密告诉了尹大爷:尹大妈的球拍之所以会脱胶,并不是因为球拍用得太久,橡胶老化了,而是她故意在胶皮上做了手脚!为的就是让尹大爷内疚,从而省下一部分烟钱给她买球拍。尹大妈一直担心长期吸烟会对老伴的身体造成伤害,可劝又劝不听,只好出此下策。邓老师呢,也是尹大妈找来演戏的“同伙”。

知道真相的尹大爷沉默了好一阵,就在邓老师以为他要生气的时候,尹大爷的神色却认真起来:“我这个老伴,可把乒乓球看得比什么都重,她为了让我戒烟,不惜放弃成为冠军的机会,这得是多大的牺牲啊。我怎么能怪她呢?对了邓老师,你可千万别告诉我老伴,我已经知道球拍的事儿了。”

“为什么呀?”邓老师不解。

尹大爷狠狠吸了一口烟,也是他兜里的最后一支,笑道:“我这老伴啊,最要面子了!”

篇5:古代幽默故事精选

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

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的,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

财主点头道:“对!吃肉有吃肉的福气。我为啥酒肉不断?这是‘命中注定’的!”

毕矮笑道:“东家,那死瘟狗把肉叼去,像你一样,嗨嗨,也有吃肉的福气哩。”

财主愣了。

古代幽默故事大全精选3: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篇6:古代幽默故事

中国人自古以来从不缺乏幽默感,那么,在古代,又有哪些有趣的幽默小故事呢?

一、《个个草包》

权臣和|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和|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说:“卿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变成‘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哭笑不得。

二、《狗吃书画》

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壁峰有个聪明人,叫毕矮,常与财主作对。

一天大富翁周道胜正在茶店说毕矮的坏话,恰巧毕矮路过,就走进去,说:“今天我遇到一件怪事。”

周道胜忙问:“毕老兄,什么怪事呀?”

毕矮说:“我邻居的一只狗,近来专门偷吃书画。今天,邻居把家里收藏的书画都拿出来翻晒,不料全被这狗吃了,主人杀死这狗,剖开它肚子一看,你猜里面是些什么?哈,一肚子的坏画(话)。”

茶客明白毕矮在嘲笑周道胜,哈哈大笑起来。

三、《心田不正》

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说你会讲古,今天讲个看看。”

文三说:“好。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笔划太少,再说《百家姓》上也没有此姓。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还是姓俞,就答应了。可是,这人还不知足,又说:‘亲家,我这古字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姓‘俞’的一听,火了:‘想把我的下面都抠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正!’”胡心田自讨了一场没趣。

四、《知县的馆幅镜》

一天,知县老爷想试试沈拱山的学问,于是就请他喝酒。酒过三巡,知县指着他自己心口上的馆幅镜问沈拱山是什么。

沈拱山笑笑说:“是个大枕头顶儿呗。”

知县送走沈拱山以后,告诉小老婆:“人家说沈拱山有学问,其实他连馆幅镜都不认得,还说是枕头顶儿!”小老婆想了想,反问道:“老爷,你知道枕头里装的什么?”

“稻草呗!”

小老婆说:“就是嘛!他把你比成个绣花枕头,一肚子草,是个大草包啊!”

[古代幽默故事]

篇7:古代人物故事会

古代人物故事会1:杜甫卖药的故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藉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禄山陷长安时,杜逃至凤翔,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唐肃宗还京。不久即弃官,居秦州。又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后由剑南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他身经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深切的认识,对人民的苦难寄予同情。通过许多优秀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着有《杜工部集》。

沙市中山路中段,有一条石板路的古老狭巷,相传唐代着名诗人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杨柳泛绿,新竹吐翠。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个“百草堂”中药店。门首贴着一副独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就是年已五十多岁的诗圣杜甫。他刚从四川夔州东下,来到沙头镇定居下来,就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他弟弟杜观也将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住宅,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象严武一样地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你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它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冷落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串通起来,用金钱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倌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揽顾客,夸下海口,说‘百草堂’里天下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哩!”

卫伯玉疑惑地问道:“真有这等事吗?”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句话,小人不敢讲。”

“啊!”卫伯玉更加奇怪,“什么话?快快讲来!”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倌自以为才高学深,连老爷你也瞧不起啦!”

卫伯玉终于被激怒,又勾起他对杜甫那首诗的不满,决心报复。于是开了一副药单,对书吏交代:“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原来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四味药名:

行运早,行运迟,

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有见过?……”

书吏不等别个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对他刁难;及至看了药单,不禁付之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了!随即顺手办好四味草药,来到柜台里。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杜老倌听了,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也缓和下来:“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草,原来是:一片罗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可不是跑江湖!这算什么药?”

杜甫道:“罗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

“是,是。”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杜甫接着说道:“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己‘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一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马上跳起来说:“好哇!杜老倌莫非吃了豹子胆,竞敢辱骂我们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杜甫淡然一笑说:“随便!”说罢拂袖而去,理都不理。

书吏气冲冲地回到卫府,将杜甫给的四味药草和一席话当面禀明。卫伯玉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干着急,可就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对付杜甫。

古代人物故事会2:徐文长难倒窦太师

徐文长(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名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做过幕僚,于抗倭军事,多所筹划。后编写《会稽县志》,曾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氏善诗文,风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着、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现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擅绘画,特长于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颇有创造。对后世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着作有戏曲论着《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等。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炎热非常。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作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名不虚传,等徐文长背完,他也会背了,但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徐文长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那当然对我不适用了!”

窦光鼐只好实践自己的诺言,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启禀太师,自古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要小心提防!”窦太师冷笑一声,愤然而去。

等到开考的时候,大家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一面抽卷阅读,好的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却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提笔落批:“父亲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对来。全场默然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举起一只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

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窦太师正想返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你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窦太师一下愣住了!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课我们人人从小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个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惊讶得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无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古代人物故事会3:柳宗元除蟒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子夜时分,就有一座天桥从河西那边伸过潇水河面,搭在大西门码头,两盏灯笼把大西门码头照得雪亮。人走上这座天桥,就可以上天成仙。于是,每年到了这一天,许多善男信女就沐浴斋戒,梳妆打扮,登上天桥去成仙。

那一年,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任司马。听到老百姓的这种传说后,心里很怀疑,哪有这样的怪事,决定探个究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柳宗元吃了晚饭,来到大西门码头。这时,明月从东山升起,把个永州城照得象白天一样。只见大西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男女老少,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好象赶庙会一般。柳宗元很随和地与百姓们谈着白话,问他们往年成仙的人以后有无音讯。百姓说,只见有人上去,却不见哪个下来,也不曾听说哪个有过音讯。说话间,子夜时辰已到,人们向着河西指指点点,柳宗元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对河的小山上,一道天桥突然直伸而来,连接在大西门河边,两盏灯笼高挂桥顶闪闪发光。这时,有些人便踏上桥头,往上面走去。柳宗元伫立一旁,仔细观察,只见连着“天桥”的那一头,是一条大蟒蛇,“天桥”是从蟒蛇的口中伸出来的,肯定是蛇的舌子,两盏灯笼那是蛇的眼睛了,这哪里是什么“天桥”,分明是这条恶蛇作孽作怪。他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决定要为百姓除掉这一大害。为不惊动恶蛇,他立忙叫随从回法华寺拿来一把大弓箭,对准蟒蛇的亮眼一箭射去。蟒蛇大叫一声,顿时地动山摇,它缩回舌头,“天桥”断了。蟒蛇瞎了左眼,伤了右眼,现出原形,滚滚爬爬,逃进了树林。百姓看得真切,这才知道上了当,往日已经“成仙”那些人的亲属,禁不住嚎淘大哭起来。

柳宗元知道蟒蛇虽然瞎了一只眼,但还没有死,估计它还会出来求药治眼,便连夜通告了永州城内所有药铺,对瞎眼人前来买药的都要严加注意,只许给它毒药。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一家药铺里走进一个老头,手拄拐杖,蒙了左眼,要买眼药。药铺老板见了,想起柳司马的嘱咐,知道这老头定是那蟒蛇所变,便照着柳司马的话做了。老头拿着药,急忙回到河西的树林里,急忙把药往眼睛里抹,这一抹,痛得它满地打滚,把那些碗口粗的树子滚倒一大片,逃到一个山洞里去,右眼很快也瞎了,不久就死了。

后来,有人从这个岩洞边过路,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直冲鼻孔,原来这是蟒蛇的尸体腐烂了。人们还从这个岩洞里搜出来好多铜扣子银扣子,这是被蟒蛇吃掉的人衣服上的。谁知这蟒蛇吞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从此以后,永州太平了,个个都感激柳司马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

篇8:古代人物故事会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藉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禄山陷长安时,杜逃至凤翔,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唐肃宗还京。不久即弃官,居秦州。又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后由剑南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他身经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深切的认识,对人民的苦难寄予同情。通过许多优秀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着有《杜工部集》。

沙市中山路中段,有一条石板路的古老狭巷,相传唐代着名诗人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杨柳泛绿,新竹吐翠。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个“百草堂”中药店。门首贴着一副独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就是年已五十多岁的诗圣杜甫。他刚从四川夔州东下,来到沙头镇定居下来,就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他弟弟杜观也将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住宅,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象严武一样地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你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它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冷落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串通起来,用金钱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倌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揽顾客,夸下海口,说‘百草堂’里天下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哩!”

卫伯玉疑惑地问道:“真有这等事吗?”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句话,小人不敢讲。”

“啊!”卫伯玉更加奇怪,“什么话?快快讲来!”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倌自以为才高学深,连老爷你也瞧不起啦!”

卫伯玉终于被激怒,又勾起他对杜甫那首诗的不满,决心报复。于是开了一副药单,对书吏交代:“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原来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四味药名:

行运早,行运迟,

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有见过?……”

书吏不等别个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对他刁难;及至看了药单,不禁付之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了!随即顺手办好四味草药,来到柜台里。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杜老倌听了,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也缓和下来:“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草,原来是:一片罗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可不是跑江湖!这算什么药?”

杜甫道:“罗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

“是,是。”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杜甫接着说道:“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己‘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一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马上跳起来说:“好哇!杜老倌莫非吃了豹子胆,竞敢辱骂我们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杜甫淡然一笑说:“随便!”说罢拂袖而去,理都不理。

书吏气冲冲地回到卫府,将杜甫给的四味药草和一席话当面禀明。卫伯玉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干着急,可就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对付杜甫。

古代人物故事会2:徐文长难倒窦太师

徐文长(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名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做过幕僚,于抗倭军事,多所筹划。后编写《会稽县志》,曾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氏善诗文,风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着、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现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擅绘画,特长于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颇有创造。对后世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着作有戏曲论着《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等。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炎热非常。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作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名不虚传,等徐文长背完,他也会背了,但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徐文长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那当然对我不适用了!”

窦光鼐只好实践自己的诺言,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启禀太师,自古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要小心提防!”窦太师冷笑一声,愤然而去。

等到开考的时候,大家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一面抽卷阅读,好的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却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提笔落批:“父亲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对来。全场默然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举起一只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

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窦太师正想返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你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窦太师一下愣住了!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课我们人人从小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个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惊讶得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无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篇9:古代的幽默故事

宋国的一个穷人向齐国的一个富人请教致富的办法。富人说:“原来我也很贫困,现在日子过得富裕,因为我每天辛辛苦苦偷呀、抢呀。第一年生活就能维持,第二年已吃穿不

愁,第三年我家就粟满囤谷满仓了。”穷人听了,也不问清楚他怎样偷抢的,就回到家乡动起手来。每天晚上,他挖洞,大肆盗窃,家里居然也富足起来。不料官府捉赃将他判罪,连家里原来的破旧什物也统统没

收。这个小偷刑满释放后,跑到齐国把那富人着实埋怨了一顿。富人笑道:“唉!你把我的意思误会了。我是抢天的季节,偷地的资源。种庄稼,建房屋,捉野兽,捕鱼虾,我从自然界把它们偷了,抢了,这是光明正大的呀!那些私人的财

物,是人们用劳力取得的,只属于他们自己。你去偷抢,当然犯罪了。你怨谁呢?”

【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相关文章:

1.民间故事会故事4个

2.古代谜语故事

3.文明礼仪古代故事

4.古代故事盘点

5.古代趣味故事

6.古代状元故事

7.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8.古代公主故事

9.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10.古代敬老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