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2022-05-31 09:33: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随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篇1:古代名人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哲理故事1:这样的小事何必穷究

据宋人赵善璩《自警录》记载: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在上朝时,有人竟然在朝房帘内指着他说: “这个人也配当参政吗?”吕蒙正没有理睬这种轻蔑的挑衅,好象没听见一样走了过去。随同吕蒙正一同上朝的同僚替他气不过,要派人去查问那人的姓名官职。吕蒙正连忙制止,说道: “这-德育名人小故事

样的小事何必穷究?不问,也没有什么损害。反之,若一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不能相忘,而这位朝士也因此心里惴惴不安,彼此心存芥蒂,所以知其姓名,不如不知。”

吕蒙正博大的胸襟,能够容人让事的精神确实令人称赞。古人云“量宽得人”。那朝士隔帘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当然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但吕蒙正宽厚待人,不追不问,自然赢得人们的尊敬。就是这位朝士知此情景,也会觉得理亏自惭,由不敬而折服。

古代名人哲理故事2:杨继宗做官不爱钱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 “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古代名人哲理故事3: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

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

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

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篇2:古代名人哲理故事

据宋人赵善璩《自警录》记载: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在上朝时,有人竟然在朝房帘内指着他说: “这个人也配当参政吗?”吕蒙正没有理睬这种轻蔑的挑衅,好象没听见一样走了过去。随同吕蒙正一同上朝的同僚替他气不过,要派人去查问那人的姓名官职。吕蒙正连忙制止,说道: “这-德育名人小故事

样的小事何必穷究?不问,也没有什么损害。反之,若一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不能相忘,而这位朝士也因此心里惴惴不安,彼此心存芥蒂,所以知其姓名,不如不知。”

吕蒙正博大的胸襟,能够容人让事的精神确实令人称赞。古人云“量宽得人”。那朝士隔帘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当然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但吕蒙正宽厚待人,不追不问,自然赢得人们的尊敬。就是这位朝士知此情景,也会觉得理亏自惭,由不敬而折服。

篇3: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精选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刘琦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 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3.古人盖房的哲理故事

古人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读之使人回味无穷且有所启迪。今选择三篇哲理小品以飨读者,其蕴藉极其深刻,都是关于房子的。

三个字的劝谏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盖房,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不得劝谏,违者杀头。

田婴是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旋擢任为宰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慑于田婴的威势,人们都不敢前来劝诫。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3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然后,掉头就走。

田婴忙叫住对方说:“你这话外有话。”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离水,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盖房?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很快就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但见房屋换主人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唐肃宗曾这样高度评价他:“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晚年,郭子仪开始给自己建造一座豪华的官邸,在兴工修建的时候,郭子仪每天不辞辛苦亲到现场督工,一再要求工匠把房子造得更牢固一些。一天,一位年老的工匠对他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不知道盖了多少府邸,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子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这番话,拄着杖子就走了,从此再也不去监工了。

苏掖的顿悟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更多哲理故事共享阅读:

1.2015最新人生哲理小故事50则

2.2015关于学习的哲理故事精选

3.经典哲理小故事集锦

4.十个经典成功的哲理故事

5.十个最有哲理的故事

6.十个坚持成功的哲理故事

7.2015幽默人生哲理小故事大全

8.10个经典励志哲理小故事

9.8个幽默有哲理的小故事

10.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10篇

篇4:古代名人故事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茍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篇5:古代名人故事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著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批注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篇6:古代名人故事

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篇7:古代名人故事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篇8:古代名人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说:某年,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挖空心思,想了许多诡计想让晏婴出丑,都没有得逞。

这天,楚王设宴招待晏婴。当宾主酒都喝得有几分醉意的时候,只见两个小吏绑着一名犯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故作惊奇地站起来问道: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禀报说: “他是齐国人,作贼的。”楚王转过头来讥讽地对晏婴说: “哦,齐国人。你们齐国人都惯于偷东西吗?”

晏婴闻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我曾经听说过,桔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会长成枳实,叶子虽说相似,但两者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不同。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成为盗贼,恐怕也是楚国的水土使这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吧?”

楚王吃了亏,瞪着眼,默不作声,认识到自己不是晏婴的对手了。

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婴的机智雄辩,不过,客观环境、条件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也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看不到这种影响作用,就不能理解道德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差异性和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当然,过分夸大这种影响作用,也是会流于偏颇的。

篇9:古代名人故事

一:水落石出之苏轼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释义: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比喻事情经过调查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二:砸古瓶

一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办了个武术培训班,还迷上了古董收藏,他对每一件古董都沉迷至极,每天擦了又擦,看了又看,总是把玩不停,兴趣不减。

有一次,一群好友来到他的收藏室欣赏他的藏品,他眉飞色舞地给他们介绍古董,在介绍他最心爱的一只古瓶时,一不小心从手中滑落,他赶紧将古瓶一抱,才没有落到地上,可他在这一瞬间吓得面如土色,满脸是汗。这件事使他迷惑不已:自己戎马生涯大半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可为什么一只古瓶的脱落就使自己吓成这样?思来想去难以得到合理的答案。

他时常做梦,梦见古瓶跌得粉碎,梦见古瓶被盗去,梦见房子倒塌砸碎了古瓶。夫人见他这样很是心疼,无意中说了一句:“那古瓶还不如摔碎算了,说不定你就不会这样了。”一句话使将军恍然大悟:因为过于迷恋,才会患得患失,这是自己制造的心魔,使自己难以解脱。于是,他一咬牙将那只古瓶砸了,这夜,他居然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

他是谁?他就是教出了卢俊义、林冲、武松、岳飞的周侗将军。

三:诸葛亮娶妻

传说当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时,天天都在用功读书,平时很少出门。一晃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

离隆中十多里的黄家湾,有个名士叫黄承彦。黄承彦有个独生女儿月英,也将二十岁了,还没有找到婆家。黄承彦看中诸葛亮的人才,有心把女儿许给他,就托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去探探诸葛亮的口风。诸葛亮听旁人说,黄家小姐长得丑,就支支吾吾没有答应。黄承彦心里清楚诸葛亮的想法。

有一次,诸葛亮同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一同去拜访黄承彦。他们来到黄家门口,刚要进去,突然从屋里窜出一只大黄狗,直往他们身上扑。他们正急着左右躲闪,忽然又从门后跳出一只老虎,诸葛亮吓得转身就跑,被崔州平一把拦住。回头一看,那老虎没来咬他们,却把那只狗撵回门旮旯里去了。诸葛亮等人小心翼翼地进去,再一看,原来狗和老虎都是木头做的。这时,黄承彦出来把他们让进了屋。待宾主坐定,黄承彦伸手把桌子角一按,从门后走出两个端茶人,把茶递给了他们。诸葛亮正要道谢,抬头仔细一看,端茶人也是木头做的。他惊奇地说:“黄先生能做出如此奇巧的机关,实在令人敬佩。”黄承彦听后,哈哈大笑,说:“这哪里是我做的,都是小女阿丑捣鼓出来的小玩意儿。”诸葛亮听说这些神奇的玩意都是黄小姐做的,十分佩服。心想:这女子有如此奇艺绝技,真是天下难得的才女,如果能娶她为妻,真是三生有幸。诸葛亮后悔当初没有答应崔州平的提亲。这时,石广元说:“先生有女如此,真是有福之人啊!”黄承彦摇了摇头,盯着诸葛亮说:“只是小女长得丑,怕是没人要她。”听了这话,诸葛亮满脸通红。这时,崔州平有意放开嗓门说:“黄小姐如此才华,并非嫁不出去,只是她一心要找那‘明亮’之人。”听了崔州平的话,大家哈哈大笑。笑罢,徐元直慢条斯理地说:“这‘明亮’‘之人的明’不就是孔明的‘明’,‘亮’不就是诸葛亮的‘亮’吗?”大家又是一阵哈哈大笑。笑过后,诸葛亮乘机说:“我父母早亡,到如今功不成,名不就,怕黄先生不会应承这门亲事吧?”黄承彦早看中了诸葛亮,先前还托崔州平去提过亲,咋会不应承呢?他连忙说:“只是小女长得丑,你不会嫌弃吧!”诸葛亮忙说:“我高兴都来不及,岂敢嫌弃!”大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门亲事就成了。

诸葛亮与黄月英成婚那天,他在草庐里来回踱步,迟迟不愿进洞房。此时此刻,他心里喜中有愁。喜的是娶了个才女,愁的是娶了个丑媳妇。自古英雄爱美人,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他心里很不平衡,暗自感叹道:“我诸葛亮风流倜傥,才貌双全,该娶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才般配,没想到竟娶了个丑媳妇。”感叹之余,他又为黄月英惋惜,月英啊月英,你心灵手巧,为什么却生就一副丑陋的相貌呢?

一直到深夜,诸葛亮才磨磨蹭蹭进了洞房,硬着头皮掀开了黄月英的红盖头。仔细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人们说的黄头发、黑面孔的黄阿丑,分明是下凡的仙女!黄月英看着惊呆的诸葛亮说:“怎么,人家长得不好看吗?”诸葛亮说:“别人都说你长得丑,你怎么会是如此漂亮的美人儿呢?”

原来,黄月英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奇丑无比,而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那么黄承彦为什么给女儿起个阿丑的小名,又放话说女儿长得很丑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民间有起贱名孩子容易养活的说法;二是黄承彦怕一些地痞恶少上门纠缠;三是想看看自己未来的女婿是否会以貌取人。

据说,诸葛亮跟黄月英成婚后,从她那儿学会了很多本事,夫妻俩恩爱无比。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2.古代名人的故事

3.古代名人少年故事

4.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

5.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

6.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7.诚信的古代名人故事

8.古代名人的智慧小故事

9.古代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故事

10.古代名人成功的故事精选

下载word文档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