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第16课桥续写范文

第16课桥续写范文

2022-11-29 08:58: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南陌杏花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第16课桥续写范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第16课桥续写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6课桥续写范文

篇1:八年级上教案(第16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6课)

一六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  [教学目标] 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体会人类为证实发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说明: 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所具备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2、难点:学生能围绕文本探究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析疑能力。 说明: 本文教学重点设计为对麦哲伦获取环球航行成功的要素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析疑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航海探险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们勇敢无畏地面对一切,他们的海上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资料库里搜索一下,用一、二句话对这些航海探险家作一个简介。                 2、这些航海家们都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名垂青史,其中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 1、学生课前自主查找文本相关资料,课内进行交流。 相关资料: (1)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从14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 (2)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3)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 (4)世界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葡萄牙人,他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从而最终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5)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进行了3次探险航行,他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教师不再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辨识积累 请学生将课前预习阶段积累的文本中易混淆的字音、字形在黑板上展示交流。 学生能对形近字或易混淆的字进行辨识。 例:揣(chuāi)端(duān) 踹(chuài)喘(chuǎn) 瑞(ruì)湍(tuān) 桅(wéi)跪(guì) 诡(guǐ)脆(cuì) 由学生自主辨识积累的字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印象会更深刻。同时,由课内生字联系到课外的形近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初步感知 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有几个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古代传说:盖天说、盾牌――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古希腊哲学家中出现各种学说――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成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15世纪初,葡萄牙人胜利进行西非航行――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析疑探究 1、教师提出本文的探究重点: 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过程的介绍,来体现科学探索者们历经艰辛,最终取得成功的? 2、教师依据文本事先预设提问的几个方面,但具体操作视学生实际提问情况而定,尽量采用学生的提问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要写我国及古希腊等地方关于地球形状的传说?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麦哲伦的.事例? (3)麦哲伦能成功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要素有哪些?   注:要求学生在分析交流时,能立足于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3、小结 1、学生围绕探究重点对文本进行提问。 2、小组合作研讨,筛选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加以展示。(每组推荐1-2个问题。) 3、小组合作,对展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4、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回答要点: (1)通过传说引出下文人们产生的疑问和发现。同时也暗示了科学探索者要推翻千百年来人们对地球错误认识的不易。 (2)麦哲伦率领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重大,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了,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至此宣告结束了。”(第13节) (3)归纳五大要素: 要素一:前人基础(第7、8节) 要素二:物质基础(第9节) 要素三:自身基础(第10节) 要素四:敢想敢做(第10、11节) 要素五: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第12节,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经受的艰难困苦。)   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围绕研究重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感悟 麦哲伦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最终生还的船员仅18人。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庆祝这18名生还者胜利归来的欢迎仪式上,想想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国王、官员、关心航海事业的有识之士、家人、老百姓……)会说些什么,你又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提示: 1、从理解“我们时代的航海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地球。”“你首先拥抱了我!”这两句话的含义入手。 2、从探险家在航海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入手。 学生可从多角度去思考,模拟欢迎仪式的场景,借人物的语言来谈谈自己的感悟,说出一点即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中心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他们抒发对文本的感悟。 布置作业 1、制作一张介绍一个伟大航海家事迹的电子小报(包括文字、图片资料)。 2、片段描写:发挥合理的想象,描写庆祝麦哲伦船队胜利归来的欢迎仪式的场面,重点突出不同身份的人(国王、官员、关心航海事业的有识之士、家人、老百姓……)对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肯定。(300字左右) 学生按要求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作业完成,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2:第16课一分钟课后练习题

第16课一分钟课后练习题

一、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ch____ ____ìnɡ t____ ____ānɡ zh____ ____ònɡ

迟 定 叹 刚 钟 共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决定(jué jié) 后悔(huǐ měi)

汽车(qì chì) 影子(yǐn yǐnɡ)

三、看拼音,写词语。

yǐ jīnɡ xǐ shǒu fēn zhōnɡ

zuò xià ɡōnɡ ɡònɡ liǎnɡ yuán

四、选字组词。

共 公

( )鸡 ( )同

五、选字填空。(填序号)

①以 ②已 ③元 ④园

1.妈妈,我( )经长大了,( )后我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

2.一( )钱也可( )做很多事情。

3.这个公( )里的建筑很有特色。

六、照样子,写句子。

例: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

1.要是能赶上绿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 )了脸,( )了早点,就( )着书包上学去了。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吃 洗 背

2.在选文中的“____”上补写句子。

3.丁零零,闹钟响了,此时元元是怎么想的.?请用“”画出来。

4.小朋友,你认为一分钟能做什么呢?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花 钟

夏天,天亮得早,我起得也早。

大约五点钟,我去湖边跑步,做早操,我看见牵牛花已经开花了。每天都这样。我绕湖一圈,又爬到那座小山坡,大约六点钟,我看见蒲公英也展开了它金黄的花冠。远远望去,好像满山坡都是点点阳光在闪烁。

我提醒自己,该回家了;吃过早餐,我就去上学。

我知道,牵牛花开放的时候,我去锻炼身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我就该回家吃早餐了。我从没有迟到过。我知道许许多多的花都按时开放。

在花的学校里,花是遵守时间的孩子。

1.短文第二自然段共有( )句话。

2.短文中介绍了哪些植物呢?它们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点点阳光在闪烁”指( )。

A.太阳光 B.蒲公英金黄的花冠

九、读了课文和上面的短文,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遵守时间的孩子吗?请写一写。

篇3:第16课《化石吟》导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学习本诗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典型例析]

例题:说说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幻( ) 裹藏( ) 猛犸( ) 躯壳( )

hái ( )骨 qián( ) 行 cōng ( )茏 tàn( )服

二、选词填空:

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 的神话。

A、奇异 B、奇幻 C、奇丽 D、奇妙

2、你把我的 引向远古。

A、思路 B、思潮 C、思绪 D、思想

3、时光在你脸上 道道皱纹。

A、留下 B、写下 C、埋下 D、刻下

4、黑色的躯壳 着生命的信息。

A、包藏 B、隐藏 C、裹藏 D、掩藏

三、阅读课文3~6节,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化石里“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什么说化石留下的是“密码”?

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分析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 和 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 和 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 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草率: 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 )

A.收集 研究 寻找 采集 B.研究 收集 寻找 采集

C.收集 研究 采集 寻找 D.研究 收集 采集 寻找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

理由解写在下面:

A. ,

B. 。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十六.《化石吟》

一、huàn cáng mǎ ké 骸 潜 葱 叹 二、1.B 2.C 3.D 4.C 三、1.这句话表明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足以证明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2.因为化石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渣就是生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还要靠科学家进行研究,不是直接表现生物进化的历史,所以说是“密码”。 3.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无论时间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拦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4.运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流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1.(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A 3.A. 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 B. 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 4.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 5.首先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强烈的好奇心,其次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还有他们为了寻找答案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篇4: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

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重农抑商政策(板书)。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要抑商呢?(学生答: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商人“不佐国家之急”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答:郑国渠。)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学生答: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塌方。)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学生答:隧道。)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学生答: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你可能会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学生答: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面。)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那时候吃的蔬菜呢?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我介绍你看一张图: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说过吃,再说穿。与穿有关的作物,桑和麻的种植在向我国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发展。你看课本95页的采桑图,这是在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地方。两汉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兴盛(板书)。当然手工业发展又必会推动农业进步,这种关系特别表现在冶铁业上。看课本98页上的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图中以各种标记表示汉代各类著名的手工业发达的地点。从图上看得出冶铁业的广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宛、巩等地。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铁业的主要特点。炼铁燃料开始使用煤(板书)。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板书),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为什么这项发明能够在我国、在东汉时期、在宛这个地方完成?(学生答:因为早在春秋后期,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有鼓风设备,提高炉温。)很好,接着说。(学生答:宛在战国时代就是冶铁中心。)我来总结同学们的看法:论冶铁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世界上数得上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又数宛这个地方突出。另外,你们再想想宛这地方还具备一个什么条件?(学生答:河渠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鼓风冶铁的动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较关心生产,体察下情的。水排的价值,有人评论: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逐渐铁器化了,不仅在中原,也逐步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铁器的发展,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在钱币铸造、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在出土的汉代铜器中颇有些凝聚着艺术创造光辉的精品,(指图)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板书)。你一定更熟悉马踏飞燕(学生答:是中国旅游的标志。)一匹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奔驰着的马能追得上疾飞中的鸟,有多么快,我仿佛都听见了那马的`嘶鸣声!美不美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学生答:矫健的美!)我有同感,但这是艺术想象的美,因为这样神奇的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指长信宫灯图)一宫女跪着执灯,灯盘能转动,灯罩能开合,因此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灯烟顺着宫女右臂进入宫女体内,避免了空气污染。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给我们以和谐的美感。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怎么能落下丝织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啊。(板书)汉代的丝织业以临淄(在今山东)、襄邑(在今河南)最为有名,那里的官营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织造上等的丝织品。西汉时一位妇女,连姓名也没传下来,只知她丈夫叫陈宝光,她织的绫锦极为华丽,织得也比别人快。原来这是因为她把当时已经非常复杂的提花织机加以改造的缘故(板书)。汉代的纺织机械也是领先世界的,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鲜丽多采。从记载中看,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漆器制造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我就不多说了。

两汉手工业有哪些新成就?(学生答:冶铁、冶铜、丝绸业都很发达。)对,请举几件事例。(西汉时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西汉纺织用的提花机。精美的铜器,如马踏飞燕。)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从当时的首都反映出来。(板书)繁荣的东、西二京。东、西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西汉的都城长安。无论长安、洛阳,都有巍峨宏伟的宫殿。看长安城平面图,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占了长安城约摸三分之一。当初营建未央宫时,尽管社会非常贫困,萧何仍强调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重威,即至高无上的威严。还有宽阔而纵横交错的大街,热闹而井井有条的商业区。看课文99页中间的竖字: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人不能回头,车不能拐弯,多么拥挤。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罗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阳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页课文中还有几幅汉代人的民房建筑,左边的大宅院,正中有砖木结构的多层楼阁高高突起,右边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看100页上边有汉代的床榻一种小床,主要是为了坐着用的。这些家具有个共同的特点(学生答:都很矮。)汉代保持着我们自古以来的席地起居的习俗,有个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这一习俗而来。

翻看课本93页课题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话: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学习,我们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且知道了当时社会生活也有较大进步。推动这个发展、进步的是默默耕耘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工匠……,可他们却难得温饱、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院的人,不仅有贵族、官僚、还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从西汉后期,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拥有庞大的田庄,田庄的主人被称为豪强地主(板书)。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我的问题。经济上规模大,自给自足;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政治上把持着地方到中央的政权;田庄里的农民终年劳苦,世代相继,很少自由。豪强地主田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留待以后再研究。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

篇5:第16课纸条工艺制作教案设计

第16课纸条工艺制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纸条卷折的图形。(练习)

2、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了解、练习)

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行为习惯。(接受)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能力,挖掘“设计者”潜在的创造力,设计出形式新、结构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粘合。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各种类型的`纸条卷折图形画若干。

2、学生:纸条,胶水,剪刀,白纸及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

二、揭示课题――《纸条工艺制作》,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

1、表演范作,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些画是什么组成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折纸的方法?你还能做出什么图形?等等。

2、教室讲解折纸的基本技法

(1)折。一张纸条正、反折;同一个方向折;每折的长度相等;每折的长度不等。

(2)卷。一张纸条卷成一个圆圈,可单层,也可多层;两头向里卷;两头相反卷。

(3)折卷结合。

在讲解过程中,可让学生边听边跟着教室做。同时,教室随时提出问题,如:这样折或这样卷适合那种图形?以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学生作业

(1)每人想好:要卷折什么图形。可先拿出草稿纸画一下你想象中的图形,并让学生来讲讲,以便相互启发。

(2)教室小结:表扬那些想法大胆、构思新异的学生,逼供内提出修改一件。应特别注意:根据背景纸的大小、形状,尽可能使画面饱满些,并注意构图布局中的对称,平衡关系。

(3)动手制作。有困难的同学可参照书上范作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四、作业讲评,选出几个优秀作品,

号召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造。

五、下课,清洁教室。

六、课后小结

篇6: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i3)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篇7:第16课: Offering and Asking for Help 帮

第16课: Offering and Asking for Help 帮助与求助

133.Can /May I help you?

134. Do you need any help?

135. Would you like me to do that for you?

136.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to help you?

137. 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138. Could you give me a hand?

139. Will you switch the light off?

140. Would you pass me the pen,please?

篇8: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

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

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T readthe order by arbitrary word, ask Ss to lift corresponding word’s cards.

6)Listenagain. Ss read after the tape.

7)Acting. Teachers play a saleswoman with the students toquiz

T: Look at the cakes.Are they nice?

Ss: Yes, they are.

T: Do you want a cake?

Ss: Yes, I do.

T: What 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Ss: I want .......

Please 2 to 3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ppingdemonstration,模拟完整的购物过程。

8) Just write.

板书本课四会单词和句子,让学生练习正确书写.

3. Practice(12′)

1)Astudent playing cake shop’s boss. Two other students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ir cake shops in the types and prices, and fill out survey forms.

4)教师播放chant的录音2遍。学生跟着模仿,有节奏地跟读,最后边表演边说chant。

4. Assessment(10′)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activities/Homework (3′)

1)形状抢答比赛:

T: I have a clock. What shape is it?

S1: It’s round.

T: Yes, clever boygirl. One point increase

S2: I have a pencil-box. What shape is it?

S3: It’s

比一比哪一组最后得分高。(奖励贴纸)

七. Blackboard design:

篇9:第16课《风娃娃》教学教案

第16课《风娃娃》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抽、续”等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人们刚开始感谢风娃娃,后来又责怪它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发兴趣。

风娃娃是个乐于帮助人们做好事的孩子,人们刚开始时非常感谢他可后来又责怪他,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三、检查初读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课文分几个自然段?

3.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自立识记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读准字音:

抽、驶、示、筝、伤为翘舌音

踪、责为平舌音

等 为后鼻音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油——抽 读——续 使一驶

组合法:口十及——吸 水十及一极

二十小——示”

记笔顺:夫。

3.扩词练习。

4.接力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五、指导书写。

1.认读8个生宇。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注意以下几。

汗、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吸与极比较,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右边都分‘及”。

3.学生练习书写完成“我会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听写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三幅插图,学生认真观察。图上风娃娃各在干什么?

哪种做法是对的?

3.找出与插图内容相对应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

2.体会风妈妈的话。

3.交流:你认为风娃娃可以为人们做哪些事?

四、结合第一幅图,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断断续续”地流着是怎样在流?

3.风娃娃做了一件好事;他心里高兴极了,他可能会怎么想?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纤夫为什么对风娃娃表示感谢?

六、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连着两次风娃娃都是用力地吹,为人们做了好事,所以他想到了什么?

2.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毫不在乎、做好事太简单了的语气。

3.学生齐读。

4.他的这种想法对吗?能不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

七、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名读第5~7自然段。

2风娃娃又帮助人们做了什么?

人们喜欢这样的帮助吗?

八、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读出疑问、委屈的语气。

2.为什么人们责怪他?你知道吗?

3.讨论,交流。

九、总结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谁能告诉风娃娃以后他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风车 慢慢转动 秧苗喝足水

纤夫 用力拉船 用力吹船 飞快行驶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断断续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纤夫”等词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八年级上教案第16、1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6、17课)

16马来的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画、朗读,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以及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手法。 2、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来西亚的风景片,校园歌曲《雨中即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新授 1、听课文录音,圈划出能体现雨的魅力的动词或句子? 2、圈划讨论。 3、作者是怎么感受到马来西亚雨的魅力的? 4、感受“淅淅沥沥”的江南小雨,体会“域外风情”。 5、圈划马来西亚人对待雨的态度,体会马来西亚的雨为什么这么充满神奇的魅力。 三、小结 四、作业 1、写一段自己在雨中的经历和感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文字,作简短的语言鉴赏。   17在埃及数骆驼 【课时】:一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2.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埃及乐曲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充满古老神韵的埃及乐曲”  问:提到埃及,你会想到些什么?  1.学生翻开预习本,读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埃及”  演示图片: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法老、壁画、金字塔脚下的骆驼  3.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节 二. 谈谈对骆驼的'认识、了解 问: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的外貌?颜色?神态?性情?) 1.学生口头描述或找出文中的描写(第 2.7.9节) 2.“好,我们来近距离地看看骆驼” 演示图片:有关骆驼 三.进入骆驼市场 1.问:作者带我们来到埃及的哪里数骆驼? à骆驼市场(第4――11节) 2.思考:这里的氛围如何?交易怎样? (提示:你走进这个市场有怎样的感受?环境、气氛是什么样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3.学生散读其中五节(第4.5.6.10.11节) 圈划、点评关键词句,后同桌交流 4.交流、小结: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5. 演示图片:骆驼市场 “数一数,这里的骆驼可以说‘数’也数不清” 四.引下:骆驼生意为何这么火爆? 讨论: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怎样?  (圈划、分析关键词句) (提示:主要在第2.3.12节  ->骆驼在埃及的地位?  ->埃及人对骆驼的态度?  ->骆驼与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交流、小结:骆驼在埃及的地位高,埃及人对骆驼亲密、宽容 埃及人离不开骆驼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2.演示图片:骆驼与埃及人 (再回到演示板书) 3.朗读第2.3.12.13节 (男、女、齐) 4.点提结尾:“我”为何要买一枚骆驼形状的项链坠?  ->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 五.拓展 1.“走出埃及、告别骆驼,也许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那么,请拿出你们自己收集的图片。下面,我就让同学上台来,引领我们领略更多更精彩。”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风情图片  并讲解(说明、介绍) 2.“我这里还有一系列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各地风情” 我展示图片 六.布置作业 (演示封底结束) 根据你收集的图文资料,突出风土人情特点,写一篇游记 (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的)   【板书】     一.骆驼市场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二.讨论     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地位高  亲密、宽容     离不开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篇11:六年级语文第16课预习教案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篇12:六年级语文第16课预习教案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篇13:第16课《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

第16课《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道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物产丰富、景色美丽的好地方,维吾尔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2、学会本课15个及相关的词语。

3、能按单元学习提示指导的方法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段。

4、能理解第2自然段中描写葡萄的句子。

5、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2段。

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家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方面。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读准字音。

2、分自然段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自由读课文,并思考:

(1)葡萄沟在哪里?那里出产什么水果?

(2)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葡萄沟?

2、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课文并思考:

(1)本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主要讲了葡萄?

(2)文中主要介绍了葡萄的什么?

(3)文中作者由葡萄联想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三段。

(1)本段共有几句话?

(2)葡萄干是在什么地方制作的?

(3)葡萄是怎样制成葡萄干的?

(4)这里出产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课文。

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字形,指导学生书写。

七、课堂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开火车读)

葡萄新疆茂盛维吾尔族吐鲁番吃个够

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特别是葡萄,非常有名。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葡萄沟看一看葡萄是怎么样子的。

二、学习新课

(一)看录像,自学第2自然段。

1、看录像

2、自学第2小节,出示要求:(每人发一张)

自学要求:

(1)先读第2段,数数这段共几句话。

(2)说一说从第2句到第4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请你用--划出来。

3、检查自学

(1)数好了吗?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啊?

(2)请你读一读第一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想看看梯田到底什么样吗?图片出示,这就是梯田。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这里和我们第一段是一样的,也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请再读一读第2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怎样填写下面这张表格:什么季节 什么怎么样

(4)出示表格。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什么季节 什么怎么样

夏季 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低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5)、2个季节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啊?自己读读看。

A、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指名读,问: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再读读看。(茂密的枝叶很多,很美。)看图。

还有愿意来读的?为什么把绿色的凉棚读得特别重?

他读得好吗?读得好的,我们大家就要向他。。。(学习)。学着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好吗?

B 引:那有谁喜欢秋季的葡萄沟的?先自己来读一读。谁喜欢?指名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a、自由读。

我们来体会一下:(师范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b 、小朋友,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葡萄很多。)哪个词语看出来?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还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葡萄沟很美)哪个词语看出来?(五光十色)

什么是五光十色?我们查过字典的。谁来告诉大家?

c、都有哪些颜色啊?请你用~~~~标出写颜色的词语。把你划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写颜色。

d、我们来给五光十色换个词,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看一看行不行?(行)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读一读看。

e、为什么?他说得对不对呢?老师再带小朋友去葡萄沟看一看。出示各种图片,感受五光十色的美。师范读后,说:瞧,一个个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呢!

(行)小朋友,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到底用哪个词好。(不行)小朋友,你喜欢五光十色的葡萄吗?

E、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感觉到,你是真的很喜欢这里的葡萄的`。指名读。评议,你觉得喜欢这里的葡萄吗?还有谁喜欢的?男女生比赛读。读得真好啊,我们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好吗?小朋友把这句话读得真美,那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回家的时候也让爸爸妈妈也感受一下葡萄的美呢?真孝顺啊,先自己试着背背看吧!指名背。

4、引:葡萄真吸引人啊。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出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1)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热情)哪里看出来?(准、吃个够)你来读读看。

你还想到了什么?(真想去吃葡萄)下面老师就请4大组自己准备一下,比一比,哪一大组能够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听得很想去吃葡萄的。

(2)老乡真热情啊,葡萄沟里的葡萄又这么美,李老师也真想去看一看呢。哪一位老乡愿意为李老师介绍一下你们葡萄沟的葡萄呢?请小朋友先自己准备下,把第2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把葡萄沟读得最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看谁最能干,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背。

真棒啊。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大家尽情美美得背一次吧!齐背。

过渡:小朋友,你们吃过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吗?好吃吗?

老师知道啊。葡萄沟不但葡萄好吃,而且还有很多被制成美味葡萄干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小朋友默读一下课文的第3段,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品尝了一下葡萄干,好吃吗?(好吃)

那你知道,这么好吃的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老师带小朋友去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荫房是和我们普通的房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葡萄干又是怎么做成的?看录像。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荫房是怎么样子的?所以只有在葡萄沟这样的房间里才能制出美味可口的葡萄干。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么好吃的葡萄干呢?请小朋友一起把第3段来读一读。

3、老师听说,以前有一些外国人来葡萄沟考察,对这种天然晾制葡萄干的办法大为惊奇,于是就到处拜师求教,回去后也学着用这种方法晾制葡萄干,结果都失败了,因为他们那里没有吐鲁番干热多风的独特的自然条件。只有我们中国吐鲁番的葡萄沟才能制作出这么好吃的葡萄干。

4、听到这个消息后,你有什么想法吗?(葡萄沟很好。)

问:好在哪里?(盛产水果、风景美丽、老乡热情)

5、是啊。(指板书)葡萄沟不但盛产很多水果,特别是葡萄在外国也很有名,而且人也很好。这里出产的连葡萄干也很有名,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你喜欢葡萄沟吗?让我们来一起夸一夸葡萄沟吧!齐读第4段。

过度语: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读地很好,体会地很好。特别是好多平时胆小的小朋友今天也能积极发言了,老师真高兴。

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谁发言最积极,讲地最好。

三、巩固练习

读句子,学习按时间顺序说一句话。

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时间还有多的就写课堂作业 )

四、总结

像这样的用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平时可以在读书是多留意一下这样的文章,都搜集过来,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

盛产水果 葡萄沟(景色美丽 夏季 枝叶茂密 好

秋季 五光十色 地方

葡萄干 有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知道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原因。背诵第2自然段。听写课文中描写葡萄的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复读课文,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的含义。

二、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安时间顺序记住句子的开头。

2、重点突破第3句话。3、听写描写葡萄成熟时的情景的句子。

篇14: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16课:A polite request

Lesson 16    A polite request彬彬有礼的要求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was the polite request?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一旦你把汽车停错了地方,交通警察很快就会发现

You will be very lucky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 However, this does not always happen.

如果他没给你罚单就放你走了,算你走运。然而,情况并不都是这样

Traffic police are sometimes very polite. During a holiday in Sweden,I found this note on my car:

交通警察有时也很客气。有一次在瑞典度假,我发现我的车上有这样一个字条:

' Sir, we welcome you to our city. This is a “No Parking” area.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our street signs.This note is only a reminder.'

“先生,欢迎您光临我们的城市。此处是‘禁止停车’区。如果您对我们街上的标牌稍加注意,您在此会过得很愉快的。谨此提请注意。”

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 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如果你收到这样的恳求,你是不会不遵照执行的!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park

v. 停放(汽车)

traffic

n. 交通

ticket

n. 交通违规罚款单

note

n. 便条

area

n. 地段

sign

n. 指示牌

reminder

n. 提示

fail

v. 无视,忘记

obey

v. 服从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如果他没给你罚款单就放你走,let (someone) go是“放开”的意思。

2  traffic police,交通警察。police是集合名词,后面用复数动词。

3  “No Parking”  area,禁止停放汽车的地段。

4  street signs,交通标志。

Lesson 16    自学导读First things first

课文详注  Further notes on the text

1.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一旦你把汽车停错了地方,交警等很快就会发现。

(1)英语中指每个人/任何人的不定代词通常是one:

One can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 tomorrow.

一个人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即大家都不知道)

但在日常会话中,非正式的you则更为常用:

If you make a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you'll see many beauty spots.

如果你进行一次环球旅行的话,你就会看到许多风景胜地。(you为泛指)

(2)句尾的it代指的是句子的整个if从句,即你把汽车停错了地方这件事。

2. You will be very lucky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如果他没给你罚款单就放你走了,算你走运。

(1)let(sb.) go有“放开”、“释放”、“使自由”、“让(某人)去,’等含义:

The man won't let go (of) my arm.

那人抓住我的胳膊不放。

He is very angry now.He won't let you go easily.

他现在非常生气。他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2)without a ticket 在这里指without giving you a ticket.

3. However,this does not always happen.然而,情况并不都是这样。

this代指上句话所说的情况,即交通警一般都会给你罚款单。

4. This is a”No parking" area.此处是’禁止停车’区。

No Parking原来是交通标牌上的一句话,在句中作area的定语。类似的由若干个词合成的词组型定语还有:a never-to-be-forgotten day(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掉的日子),a well-to-do- family(一个富裕的家庭)等。

5. 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如果你收到这样的恳求,你是不会不遵照执行的!

fail和refuse, forget等相似,是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虽然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否定词、但有时也会有cannot fail这样两个否定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情况,这时它们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用来表示肯定。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你会遵照执行的”。又如:

You must not refuse me.

你一定不要拒绝我。(即你一定要答应我)

语法 Grammar in use

条件句(Conditional sentences)

(1)条件指某一事情完成之后其他事情才能发生。if通常的意思是“假如”,其后有时跟then(那么)。如果then没有道出,也会隐含在句子的意思内。if引导的条件从句不是指已经发生的事件,而是指能够发生、可能发生或可能发生过的事件。如果我们认为将来的事件很可能会发生,那么if从句中要用一般现在时(有时也用其他形式的现在时),主句中用will(或shall)加动词形式或其他形式的将来时:

You'll break that vase if you're not careful.

你若是不小心,就会打碎花瓶的。

If I do,I'll buy a new one.

如果我打碎了,我就买个新的。

What'll you do if he doesn't buy those pictures?

如果他不买那些画,你怎么办?

I'm sure he will buy them,but if he doesn't,I'll buy them myself.

我敢肯定他会买的。不过如果他不买。那么我就自己买。

(2)主句中的will表示肯定如此或几乎可以肯定会如此。如果觉得其“肯定”程度达不到使用will的程度,或者如果想表达建议等其他意思,就可以用别的情态助动词来代替will:

Shall post these letters for you?

我替你将这些信发了好吗?

You can post them if you want to.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它们寄走。

If it’s fine tomorrow,we can/may go out.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可以/可能出门去。

(3)主句还可以用祈使语气等表示请求、建议等:

Stay at home tomorrow if it rains.

明天如果下雨就呆在家里。

Please tell him to ring me if you see him.

如果你见到他,请让他给我打电话。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can't come.

如果你不能来,请告诉我一声。

词汇学习Word study

1. police  n.

(1)警察部门,警方(与the连用):

Ring the police if there is a burglary.

如果发生入户盗窃就给警方打电话。

The police always care for public order.

警方总是为治安操心。

(2)警察〔复数):

If you don't let me go,I'll call the police.

你如果再不放开我,我就要叫警察了。

The police are questioning a foreign tourst.

警察们正在盘问一名外国游客。

(3)如果要单指一名警察,可以用policeman或policewoman:

There is a traffic policeman over there.You can ask him the way to the station.

那边有一位交通警。你可以向他打听去车站的路怎么走。

Tom's sister is a policewomen.

汤姆的姐姐是位〔女)警察。

2. fail

(1)vi. 失败:

Why did the plan fail?

这计划为什么失败了?

We have failed.

我们失败了。

(2)vi. 不及格:

I hope I haven't failed in the French test.

我希望我法语考试没有不及格。

(3) vt. 使...不及格:

The teacher said he would fail me if I don't work harder.

老师说如果我不再用功点他就要给我不及格。

(4) vt. 未能...,不能..,忘记...,一(后接不定式):

He failed to finish his work in time.

他未能及时完成工作。

Don't fail to post the letter for me.

别忘了替我发信。

Lesson 16   课后练习和答案Exercises and Answer

篇15: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掌握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_”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综合归纳准确评价

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任感

_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唯物史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_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_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__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_小组”,夺取__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_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_”中出现过哪两个_集团?(__集团和__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__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__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_”的_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__”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_”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_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_”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_》、《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第9课改革开放]

教学目标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按《历史填图册》12——13页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41页或《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l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填充图册第12——13页剩余各题。

2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3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1”,启发学生从经营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中,选好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存入成长记录袋备案。

完成《新学案》23—24页“自我测评”。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_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掌握

十二大、十三大、__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__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__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衷心敬仰总设计师

__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正确树立人生理想

_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_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__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

1改革开放之初,__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_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__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_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中国_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后来是_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__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是总结了中外历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4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__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根据4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列表、讨论回答:为什么说__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篇16:初二上册历史第16课测试题及答案

基础练习

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八一三事变

2.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 )

A.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D.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3.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是 ( )

A.林彪 B.彭德怀 C.聂荣臻 D.李宗仁

4.下列属于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所为是 ( )

①南京大屠杀 ②提出“二十一条”

③挑起甲午战争 ④发动九一八事变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 ( )

A.十多万人 B.二十多万人 C.三十多万人 D.四十多万人

6.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右翼学者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历史。我们可根据下列哪些与日本相关的史实对此进行批驳 ( )

①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③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1941年偷袭珍珠港 ⑤制造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

7.下列对百团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B.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C.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日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D.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8.朱德曾经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百团大战( )

A.是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

B.增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C.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D.使共产党的威望比国民党高

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半壁江山沦陷敌手原因是 ( )

A.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C.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D.把主要兵力放在大西南、大西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日军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水淹等残忍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在紫金山上日军活埋了3000多难民;在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射死5700多名中国人,然后用煤油焚尸灭迹……。有两个日军少尉甚至展开杀人竞赛,看谁先杀满150人……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为此,你有何感想?

11.台儿庄大捷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哪次会战中?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16课桥续写范文】相关文章:

1.第16课《化石吟》教案

2.续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作文

3.初二上册历史第16课测试题及答案

4.《**》续写

5.续写的

6.续写三国演义

7.续写《穷人》_

8.井底之蛙》续写

9.《灰姑娘》续写

10.续写《孔乙己》

下载word文档
《第16课桥续写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