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蠕变收音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注释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爱:喜欢,喜爱。
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ú)。
图:除掉。
犹:尚且。
况:何况。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
姑:姑且,暂且。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
公子吕:郑国大夫。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廪(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叛:背叛。
入:逃入。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
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
尝:吃过。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遗(wèi)之:赠送给她。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悔:后悔的心情。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
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庄公:施,延及。延及庄公。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篇2:《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若岁月懂得收敛,郑伯的棋盘不失为一场好戏。
历史风云,变幻无常。在春秋的某一年,郑伯克段于鄢,初上任的郑庄公终于灭了把“火”。而作为长兄,对于弟弟共叔段,郑伯最初总是“深明大义”的。
古代君王之家,尔虞我诈、兄弟相残,自然不可避及。郑伯何其有幸,在封建大家族中,生为嫡长子,固然是天命不凡。可,郑伯却又是何其不幸,因为出生时难产的原因,便不受母亲姜氏的宠爱,在原本应当享受母爱的阶段,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弟弟段。
年少的时候,郑伯也曾想,母亲对自己,是否在针眼里挑刺?处处看不惯?每声平淡的“寤生”在对弟弟段的宠溺面前,自是不足挂齿的。任岁月漂泊游荡,不过孤舟一叶。在小郑伯眼中,武姜氏,不过便是在很久以前,从申国过来服侍父王的一个美女罢了,当然,在她面前,郑伯自是不敢多言的。
心中有乾坤,自能定大局。郑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沉稳庄重。年岁一转,到了郑伯即位之后,他深知,母亲会为弟弟段呜不甘,出于道义,将”京”地封给段,段被称作”京城大叔”。没过多少日子,火便开始烧起来了,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
郑伯深知,“虎的爪牙大了,将会养虎为患”,弟弟的野心,母亲的立场,他怎能不以为然?诚然,“为君者遵君道”,他表现以宽容的姿态,实则是以大局为重。
得了好处的段自认为可以胡作非为,却浑然不知郑伯的城府。“纵共叔段之欲,养共叔段之骄”,一时的好处让段尝到了甜头,却没有让他明白哥哥的“苦心”,不断征讨,不断膨胀。终有一日,发展到了“自作孽不可活”的地步,火终于将欲望点燃,段,还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江山,不过尔尔,母亲会为自己撑腰,那个王兄,共叔段,又怎会将他放在眼中?
这盘棋,郑伯下的艰险而谨慎。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了,作为兄长,他以包容的姿态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弟弟的不敬,作为君王,何其有幸,得天下殃殃?看似退让的步伐让民心所向,最终京叛共叔段,膨胀至及、目空一切、满盘皆输。
也许是怕史官赖上自己一笔麻烦帐,对于母亲的态度,郑伯的确也是变的极快,那两句”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恐怕并非母子情深,也只当是郑伯糊弄后人的玩笑罢了。
郑伯的乾坤何其妙哉!对母亲、对弟弟,深谙世故。久居在心里的隐患,选择时机,一举奸灭。共叔段的失败,也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的大智慧,深深的隐藏在他的乾坤里。
篇3:《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不懂得自己哥哥的一片苦心、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郑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有一定的兵叔,况且百姓早就对共叔段不满了。因此,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想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后人对郑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时也是叔段的哥哥。
篇4:《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在康熙34年(1694)年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定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这篇古文通过描写郑庄公阴险狡诈,其母姜氏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和冲突。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要发表一下几个看法。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母亲。由于母亲过份溺爱二儿子共叔段,使他养成骄、奢、淫、佚这种坏习惯,同时也在大儿子郑庄公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弟弟走上歧路时,做为哥哥的他没有加以指正,做为国君,没有加以惩罚,而是步步为营,挖好陷阱等待弟弟往下跳。当弟弟私心膨胀时,准备占领郑国。郑庄公把弟弟一举击败,使弟弟溃不成军,最终逃离郑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人们应该遵循这六顺。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受益匪浅。
篇5:《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在这长河中有过或大或小的战役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会有首足相残的事情发生在这其中。
在《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中,就详细地记录了一篇关于首足相残的事情。读后我的内心十分震惊。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郑庄公是主角,但我对他有很大的意见。当然,他是郑国的君主是贤明。选才能优秀者为官,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他没有尽到一个作为长兄该尽的义务。那就是教育和引导其弟弟共叔段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和纵容。让我联想到了我的长兄,在儿时会因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对我进行语言上的告诫。让我不要再有类似的`事件。可见,一个长兄或者亲人说的话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从他的性格方面来看,他的性格很沉稳,但又给人一种老谋深算之感。其中在文章中与大臣祭仲讨论关于姜氏与其弟的恶行和欲谋反之事时,在多次的讨论中郑庄公都表现的莫不关心,好像很无奈对这件事。但到后来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给我一种莫名的恐怖之感。同时看出其虚伪狠毒的一面。这时的他早已内心怕有了主意,并且或许已然是胸有成竹了吧!
从政治远见来说郑庄公,不得不说郑庄公有统治者的那种预判能力和做事有城府以及小心谨慎的处理朝中事物务。并且郑庄公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极富有野心。如文中所表述,今曰:“不义不昵,厚将崩”。以说明他的内心的野心巨大。在面对王位受到动摇,仍“放纵”其弟和姜氏的小动作很长时间。可见,郑庄公的内心有多强大。这也为后来郑国强大奠定了基础。我也由此认识到了一个人要有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内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遇事和郑庄公一样沉着,镇定。可能有所成就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吧!
在这里,我认识到了郑庄公的内心多面性,和性格的多样性。我很敬佩郑庄公的遇事沉着,同时也讨厌他的老谋深算和狠毒。郑庄公这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是有原因的。我想学习他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能用在平时的为人处事方面,对他的坏的一面,弃之。这就是我眼中和内心的想法。
篇6:《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虽然我没见过郑伯克段于鄢的场面但是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内心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对于郑庄公读者们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庄公仁慈忍让另一种则是说郑庄公有意养成公叔段之恶。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看法。
我个人认为郑庄公老奸巨滑。一开始故意把京给公叔段并且顺着姜氏不管他们实际上是假仁慈假忍让令他们一步步养成恶果让他们先谋反最后除掉他们的时候好找个完美的借口来掩饰。我想他背地里早就把每一步都设计好了就等着公叔段造反。因此公叔段一造反郑庄公就知道了并立即派出军队。
虽然郑庄公奸诈得像只狐狸但这也不能都怪她。其实他也挺可怜的只不过是出生之时出来得有个性一点就被上天剥夺了所有的母爱。在这种环境中有这样的性格也不稀奇再说对公叔段这种恶人用些手段也不为过。
郑伯他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当他将其母亲打入冷宫之后立即便后悔了并能将此事告诉颖考叔最终与母亲和好如初。说明他还是爱她母亲的他的内心依然善良。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了解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更知道了母子之情比海深的事实。
篇7:《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批评叔段,讽刺庄公,客观地指出了兄弟相处的错误。庄公后悔时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就不得知了。但是他终于与武姜见面时的感叹有三分真七分假。
三分真是他在漫长的数十年来真正地面对母亲,铲除了弟弟这个障碍,此时他的心里会想着如何与母亲相处,弥补童年的空缺,做个好君王的同时做个好儿子。
作为旁观者和后人,我们能够评论庄公阴险,奸诈和伪善。但是别忘了,庄公是个儿子和兄弟的同时,他也是个君王,倘若太叔段真的上位,历史就不会再有”春秋小霸“这一人了。
作品鉴赏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篇8:《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历史事件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
2、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2、继续对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3、注重分析人物刻画 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准确把握文章作者写作意图。
4、能比较客 观的评品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会。)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原则是什么吗?(好,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 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 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 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三、关于“左传”
1、关于“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3、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4、《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5、《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
6、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四、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赞扬了什么?遣责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五、布置阅读
1、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 。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篇9: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⒉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过程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挖掘文本内涵。
教学难点:挖掘这个历史事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字词不算太多太难,文言句式也不是很复杂,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应该能够独立阅读文本。
只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电子产品时代,习惯了铺天盖地的外来文化,洋快餐、洋节日、洋电影、……,对本土的优秀传统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认识肤浅。
因此,学生对文章所弘扬的以“孝”为首的儒家思想理解狭隘,认为“尽孝”就是尊重、爱护父母,看不到“孝”的本意实际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大爱”精神。
教学策略: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字词这一类考试必要的知识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利用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成为本土文化、美德的传承者。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中,淡化字词教学,侧重文章内容分析;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我独无(yì)
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浚nì)
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
答案是C。A是“gòng”错,应该念“gōng”;B是“yì”错,应该是“yī”D是jí错,应该念q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左丘明著。
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义理说明,而后两者则重在史实叙述。
D.《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它善于剪裁,繁简得当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答案是C。《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不了
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缮:修整
C.姜氏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
D.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答案是B。A“堪”是“受得了”;C“厌”是“满足”;D“施”是“推及”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是B。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C是“阙” 通“掘”;D是“大”通“太”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何患焉?
A.郑武公娶于申 B.颍考叔,纯孝也.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D.其是之谓乎!
答案是D,D和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是状语后置句;B、C都是判断句。
6.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公入而赋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今京不度 D.庄公寤生,惊姜氏
答案是D,D“惊”是动词使动用法;其余三句“赋”“隧”“度”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学习课文
【设问】本文写了几个故事?
(请学生单独回答):“郑伯克段于鄢”和“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1.学习“郑伯克段于鄢”
学生朗读1~6
【设问】兄弟骨肉之间为何自相残杀?你认为是谁的过错酿出了这样的人间悲剧?在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姜氏:违礼干政、偏私
庄公寤生,惊姜氏,恶之,欲废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为之请制、为之请京
将启之
②共叔段:不义不悌
都城过百雉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完聚,缮甲兵,具车乘,将袭郑
③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纵弟不爱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浚,厚将崩”)
可矣 命伐京
【设问】通过学习《陈情表》和《郑伯克段于鄢》这两篇课文,你觉得要想家庭幸福,家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引导学生回答)和睦、关心、爱护、母慈子孝……(引导学生分析第七自然段)
2.学习“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学生朗读第8段
【设问】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引导学生回答)讲有关“孝”的问题的,赞美颍考叔纯孝,“颍考叔,纯孝也”;母慈子孝,家庭生活幸福;……
三、深入研讨
《左传》重在DDD(生:叙史),但是,本文却有两段议论的文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想借助这两段议论表达儒家一直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板书这几个词)这个思想。
“百善孝为先”。【设问】你能看出图中“孝”字的端倪吗?
(学生分析后教师解说:这个“孝”字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右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敬老孝顺的后生形象,而此人后脑却像猴头,其寓意为孝者为人,不孝者为猴。)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让人受益匪浅的名言警句。
【设问】你可以说几句这样的句子、故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导――古今中外)
例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故事:“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
刚才有同学说到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由此可见,一个“孝顺”的人,并不单单“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应该有“大爱”精神,“爱”天下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设问】你能说说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中的“大爱”之人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导――古今中外)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爱”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像刚才大家所说的那些人那样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自己的“大爱”。
【设问】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怎样实现我们的“大爱”精神呢?
板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违礼干政、偏私
共叔段:不义不悌
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纵弟不爱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篇10: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注释
1)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2)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3)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4)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5)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6)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7)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8)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9) 爱:喜欢,喜爱。
10) 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11)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12)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13)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14)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15) 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16)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17)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18)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19)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20)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21)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22) 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23) 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24)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25)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26) 不度:不合法度。
27)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28)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29)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30) 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1)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32) 无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ú)。
33) 图:除掉。
34) 犹:尚且。
35) 况:何况。
36)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
37) 姑:姑且,暂且。
38)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39)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
40) 公子吕:郑国大夫。
41) 堪:承受。
42)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43) 欲与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
44)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45)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46) 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47)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48)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49) 廪(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50)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
51)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52)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53)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54) 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55) 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56)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57)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58)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59) 叛:背叛。
60) 入:逃入。
61)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
62)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63)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64)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65)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66) 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67)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68)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69)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70)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71)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72)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
73) 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
74)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75)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76)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77)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
78) 尝:吃过。
79)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80) 遗(wèi)之:赠送给她。
81)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
82)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83)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84) 悔:后悔的心情。
85)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86) 阙:通“掘”,挖。
87)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88)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89)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90)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91)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
92) 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93)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94) 施及庄公:施,延及。延及庄公。
95)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
96)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
《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篇11: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的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的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下面是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请参考!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土地扩大,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些时候,庄公又后悔。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誓言呢?”庄公依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相关文章:
4.于园翻译
6.于园文言文翻译
7.文言文于园翻译
9.于语言描写的好段
10.于桥的优美语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