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2022-11-05 08:49: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篇1: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 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篇2: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无…乎”

文言固定格式讲座:“孰”与“…孰与…”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与其…孰若/岂若…”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所…”

篇3: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无…乎”

文言固定格式讲座:“孰”与“…孰与…”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与其…孰若/岂若…”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所…”

篇4: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孰与君少长?(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鸿门宴》)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固定格式,相当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来……的)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荆轲刺秦王》)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格式,相当于“无所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译: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用来击打荆轲的兵器。(《荆轲刺秦王》)

4、为之奈何? (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译:这件事怎么办?( 《鸿门宴》)

篇5: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4、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曹刿)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如: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狼》)

五、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一下几种。

1、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情况相当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⑵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岳阳楼记》)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篇6: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篇7: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文句式推荐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相关文章:

1.文言文句式

2.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3.虚拟语气的几种常见句式

4.常见文言文虚词

5.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6.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7.文言文句式的翻译技巧

8.[写作提升]英语写作常见套用句式

9.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10.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下载word文档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