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竹枝词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2022-09-21 08:26: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软耳颗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竹枝词刘禹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竹枝词刘禹锡,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竹枝词刘禹锡

篇1:刘禹锡——《竹枝词①》之一

山桃红花满上头②,

蜀江③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朗意,

水流无限似侬④愁。

注释:

1 竹枝词:又称《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且歌且舞。后由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男女情爱与当地风俗,均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2 满上头:开满山头。

3 蜀江:泛指溪流。

4侬:我。

赏析:

诗中委婉地描绘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的复杂心境,对情郎满怀深情,只怕对方有朝一日会变心,音节和谐,言词清新,兴中有比,比中有兴。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篇2:竹枝词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全诗诗人是如何描绘竹枝的呢?

竹枝词二首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①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泛指巴蜀一带。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白话译文】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归去。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篇3: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篇4:刘禹锡和竹枝词

刘禹锡和竹枝词

刘禹锡写的竹枝词主要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大家是否清楚呢?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首格调清新、语意双关的竹枝调,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之一,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初恋的少女在江边听到情人唱歌时的惊喜、迟疑的复杂心绪。谢榛的《四溟诗话》第二卷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措辞流丽,酷似六朝。”这里所谓的“六朝”,是指六朝时代的民歌和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采用谐音双关语的风气。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眼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物,融人初恋少女的复杂心情,用天气的“晴”与“不晴”,谐人物的“有情”和“无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统一起来。全诗以独白的口吻,唱出了在杨柳青青的春光里,二位船家姑娘对情郎的追问:东边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你对我到底是有情呢还是无情呢?船家姑娘情思柔婉,神韵自然,毫无做作之态。但全诗所描绘的已经更加清新,使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更加深邃而真挚。这首词清丽宛转,音韵和谐,堪称《竹枝诃》的代表作。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据《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俞欠即民歌。这种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一一巴人的部落里。初唐时,巴渝地区(今四川省东部)一代出现渐臻完美的竹枝歌、乐、舞。这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乐歌,至中唐时进入教坊,引起文人的注意,而且间有拟作,成为一种流传甚广的新的诗歌体裁――竹枝词。现存最早的竹枝词为唐肃宗时诗人顾况之所作:“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竹枝词的盛行和刘禹锡有关。刘禹锡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公元822年,即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刘禹锡来到三峡,这期间,刘禹锡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可能连诗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峡竹枝词在他的倡导下,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后世传唱不衰。

根据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词九首》小序中记载:“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绝。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附于末。后之聆巴渝,知变风之自焉。”意思是说,各地的歌曲,虽然曲词不同,但乐理是相同的。公元822年正月,我到了夔州,看到乡里的小青年联歌唱竹枝词,吹短笛击鼓来伴奏,歌唱的人扬袖起舞,谁唱的歌多谁就为优胜者。听《竹枝调》的声调,合乎音律的羽调。结尾激烈直言如吴声歌曲,虽然听不惯分不清,但含思宛转,如《诗经・卫风・淇奥》一样辞采华美。从前屈原被放逐到沅水、湘水流域,那里的人们迎神时所唱的歌,大多数都词句粗俗简单。于是屈原为他们作了《九歌》,到现在荆楚的人们还表演《九歌》来感动神明。所以,我也作了《竹枝词》九篇,使善于歌唱的人扬举它,它附在后边。后来者听到巴地的歌曲,就能知《竹枝词》这类民间变风歌曲来自哪里。

竹枝词中多咏当地风俗和男欢女爱,形式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描写生动,亲切自然。质而不鄙,华而不靡,风情浓郁,雅俗共赏。竹枝词词风清丽宛转,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刘禹锡在三峡听到了竹枝曲调,虽是依声作词,但在竹枝词的韵律上又作了一些改进。一是押平声韵,改变竹枝词原先的仄声韵,使曲子更加轻快悠扬。二是注意平仄的搭配,竹枝词首句以仄声起始,先造成激昂之势――次句以乎声为首,使节奏转慢,化高亢为舒缓。第三句再以仄声起音,形成顿挫之势,又由轻柔转为昂扬。末句再以平声收束全篇,复使曲调再次呈现宛转之势。这样的平仄变化使曲子如行云流水,又似澎湃的海涛。明代董文焕评说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

刘禹锡为了使竹枝词得到发扬光大,他像屈原那样吸取民间文学艺术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文人诗歌和民间歌曲之间努力探索,使竹枝词获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两组《竹枝词》共有十一首,与屈原的《九歌》篇数相同,可见刘禹锡创作《竹枝词》时有意模仿了屈原的《九歌》,十一首竹枝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竹枝词》和《九歌》还是有不同的。《九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浪漫主义杰作,而《竹枝词》是现实主义诗人的现实主义佳篇。

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描写爱情的,一类是歌唱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还有一类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明争暗斗、反复无常,抒发诗人愤懑情怀的。刘禹锡不仅能写竹枝词,而且能唱。与刘禹锡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曾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常与刘禹锡一唱一和,人称“刘白”。白居易在诗中屡屡提到歌唱竹枝的情形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 (《忆梦得》诗“几时红烛下,听唱竹枝歌”句下自注)自己也写了四首竹枝词抒发诗人聆听竹枝的感受。如:“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等;

竹枝词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民歌的特点,又经过诗人的着意润色,具有开朗健康的情调和浓厚的地方色彩。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偶尔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人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位吸取民间文学的养料、被民间文学哺育,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诗人。是他使步人文坛的竹枝词大放光芒,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竹枝词在内容上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语言上,竹枝词通俗自然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竹枝词作为一种民歌,还继承了《诗经》、《乐府》-的优良传统,广泛采用比兴、谐音、双关等手法,民歌韵味丰富典型。竹枝词的这些艺术特征在刘禹锡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受到刘禹锡、白居易的影响,文人们纷纷仿写竹枝词,从者日众。刘白之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元代的杨维帧,明代的杨慎,清代王夫之、孔尚任、郑板桥等都曾写下过许多竹枝佳作。竹枝词经过历代文人推陈出新,从内容和体裁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从前以抒情为主的旧竹枝,演变成以叙事、咏俗为主的新竹枝。三峡竹枝词这株峡江奇葩,历经千年沧桑,在中华大地上灿烂开放。

篇5: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鉴赏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篇6:刘禹锡竹枝词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赏析

刘禹锡的竹枝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刘禹锡】相关文章:

1.刘禹锡的竹枝词赏析

2.《竹枝词》(刘禹锡)鉴赏试题及答案

3.竹枝词·其一

4.竹枝词白居易

5.《竹枝词》阅读答案

6.元宵节诗句——《上元竹枝词》

7.刘禹锡简介

8.刘禹锡——《乌衣巷》

9.竹枝词,竹枝词白居易,竹枝词的意思,竹枝词赏析

10.刘禹锡作文600字

下载word文档
《竹枝词刘禹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