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法则
“Co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内经》养生法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内经》养生法则,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内经》养生法则
《内经》养生法则
1、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若是经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疸疮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饮食偏嗜也会影响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过饥或者过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即起居调摄。《内经》强调应当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 作息时间。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在一日之中是同步节律的。
因此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由于人与天地阴阳要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
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有些人夜间通宵打麻将,白天才睡觉,这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只有这样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长久保持这些合理的作息规律,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去劳作,使“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因此《内经》将“劳倦内伤”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但是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劳”。
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小劳”就是适度劳动。孙思邈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孙思邈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尽管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体质孱弱,但最终仍享102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4、精神内守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精神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就是古人推崇的做法。
篇2:内经冬季养生法则
内经冬季养生法则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懂得养生道理的人掌握了天地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从而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调养精气,从而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内经理论提示我们的冬季的气候特点、疾病特点以及如何养生。
冬季的气候特点及疾病特点
天地之间,木火土金水五运交替与风火暑湿燥寒火六气相应,今年是丙申猴年,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中运是水运太过,冬季主气是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综合这五种因素,可以得出今年的气候特点是节令比正常的天时早些,寒热相争,气候多变,夏多暴风骤雨,到了冬季,地气当令,风气流动,万物逆时而动,会有一些反时生长的现象,闭藏不及,雾露多发。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体气血阴阳与天地之气相感应。
在少阳相火司天时,肺气上从于天气,火克金则金失其润降,人体就会出现咳嗽、喷嚏、鼻塞的症状;厥阴风木在泉,人体就会因阳气潜藏不及而出现关闭不禁,如呕、吐、哕、下利等消化道的疾病;水运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人们就会出现身热、心烦、心悸、躁动不安、心痛的症状。尤其在冬季终之气之时,阴盛极而衰,阳气来复,阴阳变动更为剧烈,人们尤其要当心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经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是说人体本身阴阳的失衡加之逆四时而动才会导致疾病。但是懂得了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并且顺从它,疾病就不会发生。
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是指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公历是指月7日到的2月2日。按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这个时节是万物生长闭藏的季节,冬季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冬季要做到早睡晚起,晚上9点要上床休息,早上7点等到太阳显露时再起床;不做剧烈运动,少出汗,避免气外泄,扰动阳气。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思想上清静安闲,减少欲望,做到心态平和,有满足感、幸福感。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四时不正的气候要注意防护,就今年冬天来说,雾露多发,霾不易消散,我们就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保暖,出门要戴口罩,进门要先洗脸,洗鼻腔。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指的是精血津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也就是说精血的产生,根源于饮食五味的摄取。在饮食过程中要注意调和五味,不要太过于偏重,饮食要有所节制,就今年来说饮食则宜咸辛宜酸以补心、肺、肝。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就会安然度过疾病多发的`冬季,为明年春天的推陈出新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拓展阅读: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至理天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在黄老道家的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气”(“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有人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清静内守,调和情绪
道教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 、虑 、智 、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养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除了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等外界因素外,人的精神状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内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篇3:内经养生学
内经养生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在生活中,要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要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春天和夏天应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冬天来了,要冷暖适中,过冷则伤形,或易外感风寒,过温则致皮毛开泄,不利于藏精。
要调节好情绪,不过分受喜、怒、悲、忧、恐牵动。要安定居处,调心养性。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天,作为收藏的季节,保精很重要,精养好了,来年才有精气神。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也不能暴饮暴食,整天大鱼大肉,吃饭只吃八成饱。
这些都是养生的大法,听起来虽易,做起来却难。但为了健康的身体,只要心中树立这些理念,长期坚持,健康一定会与你常相伴。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
篇4:内经养生
内经养生精华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养生十要
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足要常搓: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汩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定缩,觉宜伸。
十忌
忌早起科头 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科头,谓不戴帽子)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拓展阅读:内经所谓“气”就是“灵魂”
或许能够得到一丝共鸣。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
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
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所以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
篇5:《内经》养生观
《内经》养生观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新的启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未病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 顺应四时
《内经》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的生活起居、体育锻炼,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则,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若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 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喜怒不节则伤脏” (《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必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时时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佳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只有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 合理饮食
饮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五味》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各有所通,分别滋养不同的脏腑,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长养五脏,促进健康,而饮食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奇病论》更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所以适度节制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4 动静结合
《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步于庭”、“导引按跷”。《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静以养神,如“恬淡虚无”,去欲以养心神。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可以强壮筋骨,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总之,《内经》养生理论系统而全面,对于今天仍有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气候变迁、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竞争等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现代医学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WHO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约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阻断这一过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医。继承发扬中医在养生和亚健康方面的优势,不但是拓展中医学术空间的需要,更是人类保健事业的需要。
篇6:《内经》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说,冬季三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此时讲究养藏进补。
应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埋伏、深藏;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使阳气大量丧失。
这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中医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平衡。然而,现代文明的人类,却处在一个极不平衡的环境中,生态的破坏、生活的恶习、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生话题也日益热议,全民养生的浪潮已经掀起。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故笔者从中医角度,结合后代医家的认识浅谈冬季养生。
篇7:《内经》冬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天守势,天人合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高度概括中医养生防病以及治病的机理,正气充盛与人体的肺、脾、肾有密切的关系,肺为卫气之本,脾为正气之源,肾为元气之根,养生最重要的所在就是养脾胃及肾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正气虚主要源于肾虚,因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肾主骨生髓。《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故冬季养生贵在养肾。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篇8:《内经》冬季养生
冬季是指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于五行为水、五味为咸、五色为黑、五化为藏、五气为寒、五方为北、五季为冬、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五官为耳、在形体为骨、在情志为恐。
◎《内经》与冬季疾病
《黄帝内经》有言: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应顺应自然,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规律,倘若违背,伤害肾气,甚至到春季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内经》养生法则】相关文章:
2.大雪节气养生法则
3.《内经》论“喘”
4.《内经》阅读练习
5.内经的阅读答案
6.内经阴阳学说解读
8.内经教你知健康
10.养生文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