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2022-09-04 08:26: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郭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欢迎阅读!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篇1: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看到妈妈和对面的人笑了,并且我得到了我最喜欢吃的薯片。我琢磨着这次应该是说对了。

我当然不知道我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当然我连意思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为了你们能懂我的意思,我只能将我的意思翻译成你们能懂的意思。

你懂我意思吧?

虽然妈妈教给我很多小汽车的玩儿法,但是我还是觉得汽车轮子好玩儿。但是李美丽明显不喜欢我玩儿车轮子,我明白这件事,是通过一次次挨揍的经验总结出的。

李美丽去做饭了,好机会。我翻遍了家里的里里外外,终于在一个锁住的抽屉里找到了我的小汽车。

开锁?我当然会开锁。很多事情我不做不代表我不会,懒得做罢了,做了又得不到我的车轮子。

轮子简直让我着迷。看着轮子一圈圈儿的转啊转,我心里怎么就那么舒坦呢。

我喜欢轮子还有个原因,因为它不会变。不管我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无论我玩儿什么样汽车的轮子,它总是会那样转啊转。

我享受这种有着固定结果的活动,我享受这种我能掌控结果的感觉。我享受物品旋转、发光、一闪而过的视觉大餐。

可是,李美丽不喜欢。

伴随着突如而来的尖锐的声音,我知道坏了。

我看着李美丽的嘴上下翻动,唾沫星子满天飞“王小壮xxxxxxx,xxx玩汽车xxx。”

我真的就能听懂这几个词,但是好像李美丽不止说了这些啊?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李美丽一边说着“王小壮玩汽车”一边还要生气。

当然我不明白“生气”是什么意思。在我的眼中,“生气”和拧巴起来的眉毛、眯起眼睛后眼角的皱纹,尖锐的声音以及我被揍这些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克制自己不玩汽车也不是不希望惹李美丽生气。我只是想避免挨揍罢了。

因为真疼。

我说话晚,李美丽见天儿跟人说“我家王小壮三岁半才说话”。其实她是扯淡,我早就会说。

但是我不想说,因为我不太明白“说话”的意义是什么。

两三岁的时候,李美丽带着我去了个地方。那里的人每天拿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塞进我的嘴里。

没事儿还要捏我的脸,掰我的嘴,压我的舌头。

在那里我被迫着说了一些我不太懂的话:啊,一,唔,巴巴,麻麻...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干嘛,有什么意思。当时我只是很抵触说话这事儿,因为弄得我很疼。

后来我开始说话,是因为我开始慢慢明白说话的意义。

那阵子李美丽不知道怎么了,以前我拉着她的手就能得到的,她居然不给我了。

以前我哭两声就能得到的,现在也不给我了。

我以前一哭,李美丽就会跑东跑西,把我喜欢吃的,喜欢玩儿的都给我预备好。

那感觉,舒坦。

但是现在不行了,想喝口水都得跟着李美丽说“水”。

最开始其实我也不明白她嘴里总嘀咕“水”是什么意思,我就尝试着也跟她说了一次。结果我居然得到了我想喝的但是一直得不到的水。

时间长了,我就明白了。

原来说话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真不是高冷,也不是不合群,更不是不愿意跟那些孩子玩儿。主要是我到了一个环境当中,很少也很难会察觉到人的存在。

我的眼里只有玩具,好吃的,或者我感兴趣的事儿。但这感兴趣的里面,肯定没有人。

仔细想想原因,可能是我觉得人太善变了。

我讨厌灵活的,多变的事物和活动。在我眼里看起来会很混乱,杂乱无章,并且我会没有安全感。

相比较人,那些玩具就显得好玩多了。玩具不会变,如果是积木的话,我每搭一块就会出现一个固定的造型。所以我常常喜欢将他们排成一排,因为我每次这么做的时候,结果都是固定的。

当然,李美丽好像也并不喜欢我这么玩儿。

还有一点,我并不太明白我自己和别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比如别人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我要怎么做出反馈。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有时候我都察觉不到我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我都不太知道自己是谁。

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东西又不是我的。

人太善变了,人每天要说那么多话,做出那么多动作。我根本找不到其中的规律,我喜欢规律,那样才利于我学习和掌握。

比如手机号就很规律,短短的十一位数字,一人一个,不会变。

我记手机号还是蛮厉害的。

我喜欢快乐的感觉,因为快乐会让我感觉时间变短,这东西让人上瘾。

我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不像李美丽。我的世界也只有黑白,不是喜欢就是讨厌。

所以我常常会自己找一些乐子,比如转个圈儿,拿手在眼前晃一晃。你没尝试过,真的不知道这些乐子到底有多好玩儿。

那感觉就像你大夏天口干舌燥时候,来块儿冰西瓜;就像你被蚊子盯了个包,你使劲的用手掐了掐。

舒坦。

生活中大部分我的世界是躁动的,混乱的。我身边充满了各种我听不懂的话,不同的人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

所以我大部分时间也是无聊的,李美丽打发无聊时间靠做美容和玩手机。但是她又不让我玩儿手机。

所以有时候我就会找找如上面所说的那些乐子,也有的时候我会想想之前发生的好玩儿的事儿。

比如上次揪李老师小辫子,李老师皱起眉头的样子啊。比如熊出没里面光头强被追的样子啊。

然后我就会自己嘿嘿的笑,因为真的很好笑。

但是李美丽貌似不喜欢我这样做,因为......你懂的。

这种追寻快乐的本能有时会对我造成困扰,因为我总希望时间能变短。

那么正常的时间感觉对我来说就变得极其漫长,所以我就会经常陷入自己的世界不愿意出来。

而且,长期处于快乐的状态当中,会让我失去其他的情绪体验,并且不能让我保持平静。

平静对我来说,太奢侈,也太宝贵了。

听说我是自闭症,李美丽说的。

我觉得我身边的人跟我都不一样,那么一定是他们出了问题。

李美丽每天被我搞的鸡飞狗跳,疲惫不堪。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没办法,谁让你们跟我不一样呢。

我就是自闭症,很多人不了解我。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天才,你才是天才,你全家都是天才。

我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好像你们都不能接受也不能了解的孩子而已。

这世界上,病的千奇百怪,病的五花八门。

但是最大的症,我看还是心魔吧。

篇2:什么是孤独症(自闭症)

问题:什么是孤独症(自闭症)?孤独症 自闭症是什么意思?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Autism),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在成因、发展方式、治疗手段上与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cr)首先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它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征,

通常在三岁前可以察觉,主要表现: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缺乏对视,分不清称谓,不合群、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或只是鹦鹉学舌的仿说,言语发展严重障碍。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篇3: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情绪理解在个体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上存在障碍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理应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综述了以往对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从情绪与愿望、信念之间关系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力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理解不同类别情绪时自闭症儿童表现不同的原因.

作 者:焦青 曾筝 Jiao Qing Zeng Zheng  作者单位:焦青,Jiao Qin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曾筝,Zeng Zheng(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中国特殊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心理理论   情绪理解   愿望   信念  

篇4:什么是自闭症?患者有哪些症状?

一、自闭症概述

自闭症一词最早源自于一位德国医师布鲁勒 (Bleuler,1908) 用来说明曾为一般人士但却突然无法再与他人沟通且具有极端孤立的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肯纳医师认为此名词适用于描述他的十一名临床个案之先天性的孤立特质,但为了与前述后天性的精神病患有所区别,故命名为早期幼儿自闭症。这十一名个案在二岁之前皆出现以下共通的特征:(1)极端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2)对环境事物有要求固定不变的强烈欲望,(3)对特定物品有特殊偏好且以精细动作玩弄这些物品,(4)没有语言、或虽有语言但似乎不是用来与他人沟通,(5)保留智能成沉思状,并具有良好认知潜能;有语言者常具极佳的记忆表现。这些特征的描述影响了日后的定义与诊断依据。

学者对自闭症的定义与诊断多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出版智能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或世界卫生组织(WHO) 出版的国际疾病伤害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简称ICD)。上述二个组织皆对自闭症的定义做了几番修正,以APA为例,在1980年第三版(DSM-III)、1987年第三版修正版(DSM- III-R)、1994 年第四版(DSM-IV)做了三度修正;将自闭症由儿童期的精神病类的范畴,改称作“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简称PDD),再改为“自闭症”(autistic disorder)。第四版提出自闭症者三岁之前明显的在社交、沟通及固定行为三方面有迟缓且有以下的特征:

一、社交缺陷方面,至少具有下列两项以上的特征:

1.在使用数个非口语行为上有明显缺陷。

2.无法发展同侪关系。

3.缺乏主动与他人分享兴趣或成就。

4.无社会性或情绪上的交互关系,不会互相慰藉。

二、沟通缺陷方面,至少具有下列一项以上的特征:

1.迟缓或缺乏语言发展。

2.缺乏主动进行适合年龄的信念或社会模仿游戏。

3.有语言者有明显的会话缺陷,语言使用有重复或固定的模式。

三、固定行为方面,至少具有下列一项以上的特征:

1.偏好至少一种固定、有限的行为模式,且达到异常程度。

2.固定且非功能的仪式化、重复的运动形式。

3.对物体某部分有成见。

第四版就自闭症做了界定之外,尚分出雷特症、亚斯博格症、儿童期崩解症等亚群,使自闭症更具易辨识的同构型,且在预后方面,将之判定为“疾病症状之辨识可能改变且介入后有变化”。

中国台湾教育部(民87)据之,在新颁布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原则鉴定基准”,定义为: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其鉴定基准如下:

1.显著口语非口语之沟通困难者

2.显著社会互动困难者

3.表现固定而有限之行为模式及兴趣者。

二、自闭症发生率

自闭症者的发生率,据美国精神医学会(1994)出版的智能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每一万名人口里就有2~5名自闭症者;其中,男生约为女生的3~4倍。自闭症儿童根据其实际智力、语言沟通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三要素,分为高功能、中功能及低功能三类。

自闭症的影响不分地理、种族或阶级,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美国自92年开始收集有关自闭症的数据,到,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人数猛增了800%,现在在美国每15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每94个男孩中就有一个患自闭症,而在前每10万个儿童才有一个患自闭症。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但造成自闭症的根本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近年来自闭症患者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是诊断的加强。根据在北美、西欧和日本所收集的数据估计,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

三、自闭症病因

60年代初期,学者多依据心理分析理论,亦认为是后天养育环境因素造成自闭症,因而主要采取游戏治疗、或非结构性的团体治疗,但是仍未见有显著的效果。

60年代后期,Foster教授(1964)开始采用区分增强(PRO)尝试改变自闭症者的问题行为并有良好效果之后,行为改变技术迄今仍然教师善用、且是改变自闭症者诸多症状的有效方法。

70年代,学者鉴于前述治疗效果不佳,再加上医学科技之发现,因此提出先天性脑部功能损伤是引发自闭症的原因。

80年代起,由于认知学习论的盛行,学者据知从多种观点提出认知缺陷是影响到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语言沟通等领域的核心缺陷。

随着不同的时代潮流趋势与发现,学者对自闭症因此而有不同的剖解分析。学者仍然契而不舍的以现今的医学科技,企盼能够找到真正的解释,自闭症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如此,多数学者从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提出以生物学论为基础,说明行为(症状)—神经心理功能—脑部运作等三个层次之间具有因果链 (causal chains)的关系,而此关系亦同时说明了自闭症的症状与独特性。为了符合前述理论,多数学者认为以下的叙述可以作为原因的解释:自闭症系因生物学上的病因,如脆弱X染色体症候群或染色体异常(特别是第7、8、13、15、17、18对发生率最多;但又以第15对出现率最高,最具关键型发生因素;第14、20对则从未是造成自闭症的报告)、或胎儿初期感染德国麻疹或结节性硬化症、或苯酮尿症等疾病引发的新陈代谢障碍、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或细菌感染、及脑伤等因素,而在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造成广范围的损伤,并在大脑内某个「最后共通途径」产生特定的疾病,因而造成认知缺陷,并引起沟通(包含扮装)、社会性及仪式化行为等领域的障碍。

从生物学上的发现,可以看到与其它身心障碍类别的病因有类似之处,因此学者再企图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对「最后共通途径」拟作进一步的诠释。针对这「最后共通途径」,从脑部运作与神经心理功能关系的论点来看,目前透过神经解剖、神经化学及电生理等医学科技之发现,至少可以找到初级颞区功能障碍 (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脑干功能障碍(brain- stem dysfunction) 与自闭症有关。然而学者又找到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候群及学习障碍类似的答案。因此,此部份的解释仍有待医学科技深入的探究。至于在认知缺陷方面,学者多专注在信息处理缺陷的解释,但仍有分歧的假设,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1.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 Baron-Cohen等(1995) 提出自闭症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因此有无法认知他人脸部表情、或传达情感困难(但是能理解喜爱和简单的情感)、不会表达手势、无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讯息、无法区辨真实与外表、不会想象或欺骗假装、亦无法处理会话中的新旧讯息等社会沟通障碍。

2.情感论 (affect theory) Hobson (1989,1990,1993) 解释自闭症者因为无法接受或响应他人情感表达之内在情感缺陷,因而在婴幼儿期没有必要的社会性的经验以发展出社会性理解的认知能力。这说明了自闭症者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无法解释零碎天赋、视觉优势及仿说等症状。不过,此说法呼应了肯纳的主张。

3.执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 论 Ozonoff (1992) 认为自闭症者可能是前额叶功能损伤造成的,因此有固执而刻板的常同行为、有限的兴趣表现、笨拙的动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会互动、欠缺情感反应、及高层次的抽象认知缺陷等症状。

4.中心连贯薄弱 (weak central coherence) 论 Sperber 和 Wilson (1986) 主张自闭症者系因其讯息处理能力无法将外界环境刺激转变成有意义的讯息,再将新旧讯息加以连贯起来,所有才会有精于积木排列组合或优异的机械性记忆力等零碎天赋的表现。

从上述的假设可以看出无论是坚持哪一种假设仍无法圆满的解释自闭症所有症状。

四、自闭症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

(一)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二)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三)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四)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五)强项和兴趣: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六)社交方面: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篇5:自闭症儿童教育感悟:自我刺激是真刺激(上)

今天跟大家聊一个你们很头痛,我也很头痛的问题: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的行为是自闭症孩子很常见的问题,自我刺激的目的很简单,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

自我刺激的行为是需要进行专项的干预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1、 首先就是自我刺激行为会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2、 其次自我刺激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等同于一种自然强化,这会使得其他恰当正常的强化物变得不再那么吸引孩子。

3、 最后就是自我刺激的行为看起来异于普通孩子,在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中极容易遭来非议和歧视。

总结起来就是孩子沉迷于自我刺激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行为中,导致孩子不能关注外界,学习效率极低,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由于自我刺激行为等同于自然强化,导致了自我刺激行为很难被干预和减少。

自我刺激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是刺激五官和本身。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主要行为有摇摆身体、摆手、旋转等。常见的看守行其实主要是满足身体感官刺激,但是也有视觉的成分。比如我们常常能看到的孩子凝望和注视物体就属于纯视觉的自我刺激,例如有的孩子会透过栅栏条去看东西。

第二类:主要是利用物体刺激感官。比如玩纸和树叶、在手指上绕线、旋转物品、转车轮、捡布絮等等。我们的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看似在玩玩具,其实并不然。因为我们的孩子玩耍玩具时并不是按照玩具的本身用途来玩的。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孩子玩汽车是转车轮子,而不是“驾驶”汽车。也有的孩子喜欢重复使用物品,比如有的孩子会拿个东西反复的敲打,也属于这类的自我刺激。

第三类:主要是一些仪式性和执迷的动作和行为。比如按某种规律排列物品、手一定要拿着某样东西、穿相同的衣服、不能接受某样东西被移动、不断重复说某一话题、反复开关门、或者因为某种改变而出现的问题。这类的孩子经常会自己制定规则,比如玩积木要先拿正方形再拿三角形,或者先拿红色再拿蓝色。并且自己会坚持遵循这种规则,不但如此,孩子还要求别人也要遵循他的规则。这些规则和执迷的动作行为一样,都会干扰到日常的生活和活动。此外,跟执迷行为一样,这些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严格和根深蒂固,孩子也更加难以抗拒和改变这些规则。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会出现这类的自我刺激行为,但是仔细分析我们的自我刺激和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还是有一些不同。

我们在感觉无聊的时候也会做白日梦、抖腿、玩手玩铅笔、鼓捣头发等。不同的是我们还能继续专注于其他事上。比如在听课时候我们虽然一边玩笔一边听课,但是玩笔的行为不会对听课造成什么影响,你的专注力仍然会在老师身上。

但是我们的孩子则不同,当自我刺激出现时,相当于出现了一堵墙,阻隔了孩子和外界的联系。

更加主要的是,自我刺激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唯一或者最想得到满足的行为,大部分的人都可以通过其他活动得到最大的满足,比如于谦老师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自我刺激的行为很容易上瘾,就像吸毒一样。自闭症的孩子在自我刺激的时候,他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为上瘾。自我刺激会让孩子感到“舒服”和“兴奋”。当孩子在“兴奋”和沉醉“兴奋”的感觉时,孩子就不会学习了,因为这太爽了。你见过吸毒的人一边吸毒一边看书的么?

而且上瘾后会让情况越来越糟,难以自拔。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会错过黄金的康复时间。

如果想降低自我刺激的发生频率,或者达到消除因自我刺激而造成的干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因篇幅较长,具体的干预方法我会在明天给大家系统详细的整理出来。

最后大概总结下,其实我们家长最好自己简单评估细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是否存在我总结的三类自我刺激当中。如果存在的话,将自我刺激的具体行为写出来,最好自己做个简易的行为分析表,包括行为描述、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持续的跟踪记录有利于后期的行为分析,行为功能分析的越透彻越利于找出最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

自我刺激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相当于“毒品”,相比其他的一些基础能力,我个人认为对于自我刺激的重视程度我们只能多不能少。

减少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过程其实就是戒毒的过程,可能过程会很艰辛和漫长,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结果远远比孩子被毒品吞噬要好得多。

篇6: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自我刺激是真刺激(下)

上篇跟大家聊了聊自我刺激,主要介绍了自我刺激的危害和分类。订阅号发了后很多家长给我留言,表示很焦虑。因为确实自我刺激具有普遍性,自闭症的绝大数孩子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我刺激行为。而这些自我刺激的行为让家长十分头痛和心烦,有的家长甚至已经将其视为眼中刺肉中钉。

虽然自我刺激相对其他的行为动机更难干预和减少,但是不太表我们无能为力。今天我会帮大家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对于自我刺激的干预方法。

在说之前我先科普一个知识点:自我刺激是属于“问题行为”的四个行为动机其中一个。问题行为一共有四个行为动机,分别是引起关注、获得实物、逃避任务、自我刺激。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有三个原则: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对自己和他人生活是否造成影响。

如果大家不理解自我刺激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判定问题行为的标准,那么很多家长会自己吓死自己,看自己孩子做什么都像是自我刺激。我们要重视,但没必要过度紧张。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虽然很看不惯,但是却采取忽视的方法。因为当家长干涉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很不高兴,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比如打滚扔东西等。

首先我要说的是,忽视对于自我刺激是一种无效的方法。因为自我刺激行为一般都可以提供即时的快感。因此假如你忽视孩子的话,孩子会很乐于不受打扰的继续做自我刺激的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忽视就意味着消除,但这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孩子自我刺激的行为功能根本不是想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忽视的方法不仅不会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反而会增多。

除此之外一个错误的方法,也是家长经常犯的,就是隔离或罚时出局。孩子出现自我刺激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把孩子拉到一边进行隔离,或者罚站等作为惩罚。但是隔离后孩子更加脱离了有意义的活动和环境,这样正好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刺激。所以这种方法和上面的忽视一样,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甚至会增加,请目前在这样做的家长停止。

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的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时的处理方法

积极的处理方法

首先来说即时的处理方法。

1、 强化

强化这个词大家应该都懂,有一定基础的家长也用的不错。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利用强化这个方法于自我刺激这个行为上,甚至于很多老师面对自我刺激的时候也不会想起用强化。因为在大家的眼中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的,面对自我刺激的时候给强化不是会增加自我刺激的发生频率么?

这个想法和担心很正常,但是我在这里说的强化,可不是强化自我刺激行为的,而是强化其他行为。

相对于自我刺激来说什么行为是需要被强化的?答:除了自我刺激,其他行为都可以被强化。比如其中我们也可以强化“不作为”,意思就是当孩子没有出现自我刺激,但是他也没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给于强化。

根据强化的定义,当一个行为发生后,马上给于一个愉快的刺激或移除一个不好的刺激,使得这个行为以后发生的频率增高。

只要强化物选择恰当,我们这种强化“不作为”的方式,就会增加孩子不出现自我刺激的时间,从而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的时间以及降低自我刺激的频率。

类似这种的强化方式有很多,比如“用不同等级的强化物强化其他行为”“按问题次数减少而做出不同等级的强化”等这些都具有比较好的强化效果。可以达到增加孩子的非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好的行为多了,不好的行为自热少了。

在所有自我刺激的干预方法中,必须要结合以强化为基础的干预方案。

2、 制止

立刻制止刚发生的行为,可以减少或消除该行为所得到的快感。大家看清楚,是该行为的快感,不是该行为。由于自我刺激行为本来就具备奖励的作用,所以当孩子进行自我刺激行为时,自我会得到奖励。这就跟孩子自己给自己吃了一块儿糖!因此,越快越早的制止行为,孩子自我强化的时间就越短,强化效能也就越低,孩子越不容易陷入沉迷的状态。

采取制止行为的方法非常重要,最好是采取较间接就能制止行为的方法。这就像辅助一样,是为了方便将来逐步撤销辅助和提示。举个例子,孩子出现自我刺激,口头斥责和提醒,通常情况下没有用手势提醒那样容易逐步的撤销。越是间接的方法,孩子越容易从心中内化,最后演化成不需要外在的提醒。

其实我上面说的间接的制止方式就相当于辅助当中的半辅助,辅助等级越高越容易让孩子依赖。所以对于自我刺激这个问题上,我们制止的方式最好采取:用部分身体制止、手势制止、面部表情制止、看他一眼等这类的方法为主。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可以防止后面这种提示会成为孩子的强化物。

除此之外,制止时采取间接的制止方法也可以减少孩子反抗的几率。越直接的制止方式孩子越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反抗,这和我们的初衷是违背的。而且采取较少的干预方法也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看起来不起眼,其实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可以避免引起别人的关注,有助于孩子进行正常的活动。

当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的自我刺激行为后,要马上制止。如果你能观察的足够仔细,在行为发生前制止最好!比如加入你知道你的孩子一开心就会摆手,那么当孩子开始时还没出现这个行为前你就需要赶紧制止,避免后面的摆手行为出现。当然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直接的制止手段,这依旧和辅助一样。从新项目的全辅降到半辅最后直到独立。我们的目标是独立,辅助只是手段。

在制止后我们应该马上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较为适当的活动或物品上,当孩子作出恰当行为时一定要马上给予适当的强化物。假如适当行为持续,那么应该增加强化的频率或等级。

3、 利用自我刺激

想减少孩子通过自我刺激得到满足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自我刺激作为强化物。这听起来好像不合理,实际上却可以一举两得:不但可以作为适当行为的强化物,更可逐步减少孩子从行为中得到的满足感。

首先,孩子做出适当行为或者不做自我刺激行为时候,你可以用自我刺激本身作为一种强化奖励。这样做的目的,你其实在利用自我刺激为孩子建立适当的替代行为。除此之外,这个方法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行为本质。自我刺激行为本来是由孩子内在控制,你把它改为联系其他行为的强化物后,便转而控制了该行为。

这个比喻就像一个练武之人体内有一股洪荒之力,不受控制,但是你现在通了任督二脉你确可以控制它了一个道理。将一个不可控的危险因素转换成了一种力量,这是关键。

后面你需要做的就是驾驭好这股力量,由开始用自我刺激奖励适当行为后面转换到用其他强化物奖励适当行为,这样就真正的消除了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4、 控制诱因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我不多说。意思就是你要建立不会引起自我刺激行为的环境。比如你家有三个屋子分别是ABC,你可以先将自我刺激行为限制在AB两间屋子中,慢慢降低其次数和时间。接着你可以限制孩子只有在C屋子才可以出现自我刺激。总之就是限制空间,限制时间,系统的慢慢降低自我刺激的次数和时间,直到最后消失。

下面介绍积极的处理方法

积极的处理方法里面主要强调重点在于,我们不光要找到孩子自我刺激的替代行为,我们更要在其他能力上给予孩子支持。

比如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因为很多自我刺激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和不安。比如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更多的沟通技巧,这也可有效的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因为有的孩子不懂的如何回应别人才会出现自我刺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前语言和后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认知水平,懂得恰当的沟通技巧,会减少大部分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

最后我们总结下,我今天将自我刺激的处理方法尽可能逻辑清楚和详细的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也许,我们很多家长的目标是消除自我刺激,但是曹老师的观点,自我刺激是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你消除了自我刺激,也就消除了你的孩子。

我的意思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将结果平衡在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比如你可以教给孩子控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让他明白在哪不可以进行自我刺激,在哪里他是可以适当进行自我刺激的。

这东西和戒毒一样的,逼得太紧不一定是好事儿,至于其中利弊我不再多说了,有心的家长好好思考吧。

篇7: 我和你――献给全天下的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亲人

我和你――献给全天下的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亲人

.

.

他们是星星的孩子

一眨一眨

守着一方夜空

一遍遍把月光的沙子

堆砌成一句句话

写了什么 能够告诉母亲吗

他看着沙子笑

仿佛没有听见 我的问话

我知道不光眼睛上有睫毛

心上方也有睫毛

星星的孩子啊

他们只是把心闭上了

期盼哪一天

你懂他的方式 我懂他的方式

这个世界都能够懂

他们想传递的

.

出生

.

一样的艳阳天

一样的喜悦

一样的百岁庆贺后

我开始莫名的慌乱

七个月不爬 八个月不坐

十一个月不起

十八个月不走

我遥望着他

两岁半了

那个期盼了无数天

呀呀的童音

最后没有喊出父亲母亲

仿佛这几个字卡在了他喉咙

孩子啊 卡痛了就喊出来吧!

周围的声音 周围的人影 周围的玩具

似乎和他毫无关联

只有睡觉时

常常抓狂的哭闹

我遥望着他

你真的是星星吗

.

绝望

.

三岁时 我急了

经历了许多莫名的诊断后

我最后知道了这个词“自闭症”

我疯了一般的到处求医

不顾一切的尝试

打脑活素 打头针 吃益智糖浆

最后瘫软在星星的对面

束手无策 以泪洗面

我遥望着关于他的一切

邻居们啊 咱们没有虐待孩子

孩子时常三更半夜大哭大闹

是正因他的睡眠障碍

我和他父亲只能轮流闭一只眼睡觉

我疲惫的看着他

看着他哭 看着他笑

和咱们一模一样的笑

一模一样的哭啊

.

星星的轨迹

.

他不是流星

而是一辈子

伴随着严重的刻板行为

一切都不能挪动 一切都不能改变

晚上睡觉不能关灯

电视机不能换频道

任何小东西不能换位置

不能来陌生人

出门 门务必关两次

半夜他时不时起来检查

鞋子是否整齐

绝对不能换衣服

每次换衣服 那哭闹声

用双手拍打自我双耳

用头猛撞墙壁

他是星星

真的不是流星

为了找不留意扔掉的一张废纸

他把所有柜子里的东西都翻看了

没有摆回去之前

屋子成了银河系

.

规则

.

悬挂在夜空的星星啊

他不知道危险 不知道规则

会走路开始 就狂奔乱跑

只要看见楼梯 立刻趴伏在第一梯上

不顾一切的爬到最后一个楼梯

如果阻拦 他会发疯的尖声哭叫

直到完成他的爬行

看着脏脏的新衣服 和磕碰后

青一块紫一块的手脸

我颓然跌坐在最后一梯上

无力的问 为什么

......

我透过玻璃窗仔仔细细的看

托儿所里的`儿子 一个人躲在角落

拿了一块手帕 用嘴碰 用鼻子闻 一遍遍的看

很脏了也不允许换洗

时刻像隔着的玻璃窗多好啊

看着他精致的痴迷

我在想

是否只是他懂的

我还不懂而已

.

出门

.

出门如那个巨人

把那块巨石 推到离山顶一寸时

巨石总是自动滚落

此刻滚落在我的内心

倾轧着

儿子完全自我

自我到冷漠

我恐惧他越长越高

周围陌生人的议论 和眼神越来越尖刻

陌生人只关心自我 只关心认识的人

咱们是对方的陌生人时

那陌生好可怕

难道我孩子的病

是被传染的

.

播种

.

有人说 石头地里必须长不出粮食

我却坚信 千万次耕耘后必须有收获

一千颗星星的种子 必须能够种出一个月亮

耐心和豁然开朗是起点

何必把发生的明白成苦难

这是一种必然 是一辈子的礼物

爱心够了 一切都坦然了

痛苦是正因解脱的潜质还不够

五岁了 务必让他说话

他的父母要一齐给他一个场景

仅仅让他看嘴型 听声音远远不够了

我叫他的父亲 我的老公“父亲”

他的父亲 我的老公叫我“母亲”

一百八十天的情景化教育

五岁半时 他开口叫父亲了

他的父亲不敢坚信 这突然发生的

不敢坚信这突然发出的声音

父亲用双手捂住自我的双耳

疯了一般冲着他的儿子 一遍遍喊出父亲

父亲 父亲 父亲 父亲

看着儿子的口型一遍遍打开又合上

我轻轻的用双手握住父亲的双手

把他的手 从他自我的耳朵上移开

是真的 是真的 我重复着

他清晰的听见了 听见了

那一声等了太久的父亲

父亲本人机械的又重复了两声后

捂着脸瘫坐在地上

一个中年男生的嚎哭原来如此可怕

可我知道这一次是正因喜悦

我的泪水也开了闸

我把从脸上抹(ma)下来的眼泪

润肤膏一样的

抹(mo)在儿子的脸上

.

上学

.

幼儿园被劝退三次的教训

让我知道应对

不光自我要应对

还要让别人知道我的应对

和我一齐去应对

我和一年级的老师坦诚的 说了他的一切

开学第一天

我发现 他坐在自我位置上 那么认真

偶尔分心和小动作

都被老师巧妙的阻止了

星星最后一眨一眨

开始和夜空对话了

......

他经历了青春期

最后学习并领悟了小事情不哭

此刻这个一米七的小伙子

在父亲下班后 会说

父亲辛苦了

在母亲烧好菜端上桌 吃一口后

会说

母亲这天的菜 烧的真好吃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相关文章:

1.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

2.自闭症的作文

3.自闭症老师心得体会

4.自闭症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5.自闭症家长培训班学习心得

6.幼儿自闭症教师年终总结

7.社会实践活动作文-爱自闭症儿童

8.自闭症儿童教师教你怎么选老师

9.儿童心理:孩子情感脆弱是怎么回事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下载word文档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