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欧阳修的随笔

关于欧阳修的随笔

2022-09-02 08:39: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哥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关于欧阳修的随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欧阳修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欧阳修的随笔

篇1: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 教师随笔

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 教师随笔

第一节、欧阳修

(一)生平

字永叔,醉翁(《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六一居士集序》:“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四岁丧父,母亲抚养成人,以荻杆划沙写字,进士中举后,立朝刚正,范仲淹批评吕夷简被贬饶州,修为其辩护,被贬夷陵。后范入朝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回到朝廷辅佐。新政失败,范黜知邓州,欧阳修因被诬告被贬滁州。后来官运逐渐好转,政治地位不断上升,曾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主持贡举。晚年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保留意见,退居颍州西湖。

(二)文坛盟主

A地位。

名臣:政治地位突出,视野开阔,有号召力,主持修史、科考等重要工作,推行自己的理想。

儒林:经学(易童子问)、史学(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

文苑:有系统的文学主张,和巨大的创作实绩,起到楷模和榜样的作用。

B人品。

立朝刚正,议论风生。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温厚醇雅,如对宋祁、王安石。

严谨谦虚: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序》:“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贴》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 《朱子语类》:“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沈作础对⒓颉罚号费艄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C人际关系。

入钱惟演幕,认识尹洙,受到影响,得到帮助。后来赏识或推荐苏洵、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录取二苏、曾巩。人品端正、才学兼具,文学理论和创作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制高点,又领导如此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备受尊敬。

(三)理论主张

A在文道关系上,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B强调道的现实性。要有具体的时代内涵,能解决社会和人生中的难题,这样就保证了作品的充实和新鲜。《与张秀才第二书》:“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C重视文的作用。从文与道的关系出发,强调文对道的意义:《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强调文的独立意义:《与乐秀才第一书》:“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D 自然的风格。曾巩《与王介甫书》:“孟韩文虽高,取其自然而已。”《与张秀才第二书》:“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事文类聚》:晓寐匪祯,札闼洪休。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四)文

革新的对象:西昆体,虽然遭受打击,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太学体,国子监直讲石激烈反对西昆,太学生矫枉过正,奇险奥涩。欧阳修反对两股势力。其中前者的弊病已经为众所周知,而后者正兴盛。欧阳修尤其着力于反对后者。利用嘉佑二年知贡举的机会,痛击这种乖张的文风,“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事遂变。”《梦溪笔谈》:嘉v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M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即而果几也。褪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小赋有“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公以谓“积”近于学,改为“蕴”,人莫不以公为知言。

创作成就:早年苦学韩文,又虚心向尹洙学习。(欧九一日千里。)

1、内容充实、类型多样。欧文有些是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形势,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有些则是追述历史,描写历史上的众生相,表达他对历史的思考,如《新五代史》等。有的则是记叙亲友,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盛衰成败,如《泷岗阡表》。记叙文、议论文都有名篇。

2,抒情性强。他的政论文感情激越,义正词严。史论文感慨深沉,低回往复,如《五代史序》,经常以“呜呼”开头。叙事文在对人物的描写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如《释秘演诗集序》,怀念两个分别是酒徒和和尚的朋友。做到了抒情、议论和叙事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高度整合。

3,体裁完备。古文外,也擅长骈文,对仗流动而不求工整,少用典故和代语,散句穿插其间,文气流畅。创造了文赋,如《秋声赋》,描写秋夜的物态,抒发心情的苦闷,保持赋体铺陈排比、设为问答的传统,又减少了押韵、对偶的限制,以散句为主,穿插韵句和骈句。语言精致,音律优美,气脉流畅。

4,语言简洁流畅,层次丰富多变,条理清晰,结构连贯,文气纡徐婉转,从容不迫,形成自然平易的文风。在韩柳之外自成一家,为北宋散文树立了新的楷模。

(五)诗。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诗人的人生处境对创作的影响。

欧诗的内容有一些是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如《食糟民》、《边户》等。更多的则是表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慨,如《戏答元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态度,如《明妃曲和王介甫》。

欧诗的风格因体而异。近体清新流畅,含思婉转,富于情韵。《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又如《戏答元珍》。古体,尤其是长篇古体,受韩愈的影响,以文为诗,引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意脉连贯,又喜欢在诗歌中发表议论,把抒情和叙事、议论相结合,情感深切,气味老成。

欧诗的语言受李白的影响,清新自然,亲切流畅。少用偏僻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也少用奇字狠字。

第二节、诗人:梅尧臣 苏舜钦

梅尧臣,出身寒门,沉沦下僚。是欧阳修革新诗歌方面的重要助手。

1、诗歌不少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汝坟贫女》,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多采用古体,语言朴素,是空洞而华丽的西昆体诗风的直接对抗。但最引人瞩目的`表现对象是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以俗为雅”的审美倾向。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开拓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引起新的审美风气。当然也有失败之处,走向极端。

2、“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语言古朴,感情平静,意脉连贯,不追求字句的新警奇特,而是经过锤炼琢磨后达到自然的境界。缺点是有时不免枯窘,“平得常常没劲,淡得往往无味”。(钱钟书《宋诗选注》)但“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龚啸)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主张,在监进奏院时被陷害,削职为民,后退居苏州。

1,苏舜钦的诗歌有很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笔锋尖锐直接,如《庆州败》,又如《城南感怀呈永叔》。还有很多是表现人生失意、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如《对酒》。

2,语言直率自然,气象开阔宏大,风格豪键奔放。但有时因为锤炼、剪裁不够,显得比较粗糙,缺乏后劲。

3,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语言自然精练,境界生动平静,情感含蓄蕴藉,如《淮中晚泊犊头》,《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六一诗话》: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而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第三节、古文家

尹洙,字师鲁。欧阳修曾向他学习古文,称赞他的古文“简而有法”。

苏洵,擅长议论文,文章略带纵横家的风气,感情跌宕,文笔老练。《六国论》

苏辙,“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说理周详,文字简洁,布局严谨,文气舒缓,《宋史》: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第四节、王安石(附王令)

(一)生平与个性

A、早年随父亲周游四方,扩大视野,并接受严格的教育。晏殊录取后,曾在朝廷短暂为官,很长一段时间是主动要求去担任地方官,以求了解民生疾苦。在长期的地方为官的经历中,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和弊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见解。神宗皇帝即为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重用王安石,开始了备受争议的新法活动,也引起了影响此后整个北宋政坛的新旧党争。王氏的新法过于激烈,有些地方脱离了社会实际,引起整个社会的纷乱。而且用人不当,如吕惠卿、舒、李定等,唯利是图,趋炎附势,正人君子不屑为伍。新法导致了新旧党争。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在新法被彻底推翻的第二年去世。

B、新法的最终失败与王安石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是中国历史上“遭受污蔑最多的人”(梁启超)。如拗相公、朱熹、《明妃曲》的典故

1、胸怀大志而不拘小节。早年曾向仁宗上书,陈述证见。主动放弃待遇优厚的京官,到地方任职。《石林燕语》:“性不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辨奸论》:“大奸养名”。其他如赴宴、食鱼饵。

2、人品高洁而性格倔强。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刚正无私。科举时本为第一,后被列为第四,终身不言;放出小妾;驱逐邓绾;对苏轼;“人须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乃可。”性格倔强。早年晏殊曾有觉察,“能容于物,物亦容焉”,后来才体会其中的深意。《邵氏闻见录》:司马光回忆包拯招待他和王安石,“介甫终席不能引,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3,知识丰富而缺少历练。王安石向来以读书多自负,力主变法,斥责反对者“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君言失之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宋史吕诲传》:安石虽有时名,上意所向,然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轻信难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若在侍从,犹或可容,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二)文学观点:

1,王安石虽然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他的价值观里,政治上的建树才是首位的。欧阳修《赠王介甫》诗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酒盍留连。”,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却云:“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2,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但是也不反对审美特质,没有把审美与实用对立起来。《上人书》: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漏绘画为之容也。

(三)诗歌,以退居江宁为界,划分前后两期。

1,前期。有些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感事》,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心,体现了一个有着强烈担当感的政治家的本色。有些属于咏史诗,多用绝句的形式,造语精炼,一反前人成见,在始终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新警而富有情韵。《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自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此外还有一些抒情诗,表现了他的人生感慨。如《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 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早期虽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有时失之直露。

2,后期。历经人生波浪,退居江宁。形成荆公体、半山体,多用绝句的形式,语言精致,韵味深永,接近唐人风神。黄庭坚:雅丽精绝。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步归迟。又如《北陂杏花》。

(四)散文。

政论文。长篇巨制,直陈时弊,提出改革的方案,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如《上仁宗皇帝书》、《本朝百年无事子》,文学性不够。

小品文,如《伤仲永》《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笔墨简省,不枝不蔓,层次分明,见解深刻。

缺点:喜欢发议论,这是古文家的通病。

(五)附:王令 受韩愈、李贺、卢仝等的影响,风格豪迈,感情直率、设想奇特。在宋人中“口气最大的”(钱钟书)

宇小芋

篇2:纠谬欧阳修杂文随笔

纠谬欧阳修杂文随笔

欧阳修是一代宗师,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不过,像《醉翁亭记》中的“泉香而酒洌”之类,放到现在,恐怕在有些语文老师那里是通不过的。他的《朋党论》还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则把主要是东汉恒、灵之际的党锢之祸,转到了汉献帝头上。所以有人说“名人不慎,其谬说亦多。”

《挥麈后录》:“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予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怏怏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说:“其父师孟,显于熙丰。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谬误,为二十门。侍读胡宗愈言于朝,绍圣元年上之。世传缜父以不得予修书,故为此。”于是,《纠谬》就有了出自吴缜或者是其父吴师孟,因为没能参加修撰《新唐书》而怨恨才写的二种说法。

《新唐书》正式设局修纂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其时贾昌朝任提举官,王尧臣等为刊修官。十年之后的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才入局修史,于嘉佑五年(1060)修成奏上。而吴缜是治平(1064—1067)年间进士,他“初登第”时,《新唐书》早已修成。《全蜀艺文志.吴氏宗谱》则说其父吴师孟与王安石同年出生,庆历六年(1046)考取了进士,然后累迁为凤州通判。在他留下的十四首诗词中有十首是在老家成都,和成都转运使司章楶的诗,其他也并没有什么作品能够说明他有什么文名和史才。作为一个远离京城的在任地方普通下级官僚,在《新唐史》已经开始编修以后,提出想要和像大名鼎鼎的欧阳修那样进入写作班子的可能性也是难以想象的。而吴师孟变得比较知名时,却已经是王安石当国后的熙宁、元丰年间,他被擢为梓州路提举常平以后的事了,此时《新唐书》也早已撰成。所以吴缜为父泄愤而写《新唐书纠谬》的说法也是讲不通的。

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共分二十个门类,计有四百四十九条之多,主要就《新唐书》在编纂上的前后矛盾、剪裁不当,以及史实脱误、史例不明、文字乖谬等几个方面进行纠驳。其中也不乏有可供后人参鉴的地方。比如《新唐书》载“宰相李林甫阴谋不测,太子(李亨)内忧,玄宗与高力士见其宫不整,故恻然为太子选配偶,于是生李豫(代宗),生后三日,负姆嫌其丑陋,便取他儿代之,而玄宗不乐。”吴缜指出:据《本纪》记载,李豫生于开元十五年,李林甫开元二十年才当宰相;而李豫生时,其父李亨也不是太子,至开元二十六年李豫十二岁才为太子;太子之宫有典司之人,不可能不整饰;而负姆换儿,更是纯属小说家言,天子的皇嫡长孙岂能轻易被负姆更换?如果欧阳修本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恐怕也是不得不服的'。虽然这样的谬误不一定出自欧阳修的手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宋祁写的,但作为主编,他还是应该负有责任的。

欧阳修还写了《新五代史》,吴缜则又写了《五代史纂误》五卷,看上去似乎他专与欧阳修过不去,所以有人就猜测吴缜的写作目的是泄愤,但正如吴元美的《纠谬后序》说他只不过是在“历数郡守,俱以惠政闻”以后,在无处抓狂之余,生平力学,博通古今,“多求前史谬误而参订之”,又偏偏际会了一个注重实用的文章写多了,却又不太注重细枝末节的欧阳修。

篇3: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篇4:欧阳修《采桑子》

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

“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

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

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

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

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

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

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

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

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

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

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篇5: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8、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篇6:欧阳修名句

欧阳修名句精选

1、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王楼春》

3、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玉楼春》

4、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 《长相思》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

6、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萧瑟寒烟,梧桐协细雨。楼前芳草自凝绿,行人更在天涯处。 远山漠漠不见树。花落潇湘,寂寞终黄土。皆道留春春不住,烂柯归来秋已暮。 ——欧阳修 《蝶恋花》

7、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 《木兰花》

8、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9、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

1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

1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 《玉楼春》

1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13、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1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15、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玉楼春》

16、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任是花好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今岁春来须爱惜,难得。须知花面不常红,待见酒醒不见君。千片。不随流水既随风。 ——欧阳修

1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1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欧阳修 《浪淘沙》

19、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欧阳修 《长相思》

20、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21、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2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欧阳修

23、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欧阳修 《玉楼春》

24、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 《蝶恋花》

2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伶官传序》

26、人在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 《采桑子》

27、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28、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 《玉楼春》

29、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蝶恋花》

30、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 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 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耐东风吹。 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 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 无情草木不解语,向我有意偏依依。 群芳落尽始烂熳,荣枯不与众艳随。 含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盛开比落犹数日,清樽沿可三四携。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 ——欧阳修 《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

31、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 《玉楼春》

32、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33、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欧阳修 《南歌子》

34、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欧阳修 《采桑子》

3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踏莎行》

3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37、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

38、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撙其贫贱。 ——欧阳修

39、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敬免,贪者不可以敬得也。 ——欧阳修 《唐华阳颂》

4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

41、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欧阳修 《宿云梦馆》

42、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欧阳修 《蝶恋花》

43、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 《木兰花》

44、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 ——欧阳修

45、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 《采桑子》

46、“《长相思》 欧阳修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 《长相思》”

4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48、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欧阳修

49、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欧阳修 《浪淘沙》

50、桃花无语伴相思 ——欧阳修

附加阅读:欧阳修人物总体评述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致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其中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亦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亦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正是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篇7:欧阳修苦读全文

欧阳修苦读全文

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是个文学奇才。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拓展阅读

欧阳修轶事典故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琴论家”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深得琴中趣。从欧阳修现存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醉翁”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千古伯乐”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风流丑闻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不久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当时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篇8:欧阳修散文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秋声赋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养鱼记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画舫斋记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栏槛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馀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鼍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故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篇9: 欧阳修诗词

端溪琢出缺月样,蕲州织成双水纹。

呼儿置枕展方簟,赤日正午天无云。

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

忆昨开封暂陈力,屡乞残骸避烦剧。

圣君哀怜大臣闵,察见衰病非虚饰。

犹蒙不使如罪去,特许迁官还旧职。

选材临事不堪用,见利无◇惟苟得。

一从僦舍居城南,官不坐曹门少客。

自然唯与睡相宜,以赖遭闲何惬适。

从来羸苶苦疲困,况此烦歊正炎赫。

少壮喘息人莫听,中年鼻轩尤恶声。

痴儿掩耳谓雷作,◇妇惊窥疑釜鸣。

苍蝇蠛蠓任缘扑,蠹书懒架抛纵横。

神昏气浊一如此,言语思虑何由清。

尝闻李白好饮酒,欲与铛杓同生死。

我今好睡又过之,身与二物为三尔。

江西得请在旦暮,收拾归装从此始。

终当卷簟携枕去,筑室买田清颍尾。

篇10:评价欧阳修

评价欧阳修

曾慥(zào)《乐府雅词》序:“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王安石:“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尤展成《花间集》:“六一婉丽,实妙于苏。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

罗大经:“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

朱熹:“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毛先舒评其《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郭绍虞《宋诗话考》:“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

正是欧阳文忠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呜呼!是欧阳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追古溯今,世间已无欧阳修,堪与之比肩者,可有其二者否?——袁春乾

第一,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第二,政治上他采取的路径是用批评、谏诤来缓解社会危机。第三,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欧阳修研究专家、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朱安群

知识扩展:欧阳修名言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谀言顺意而易说,直言逆耳而触怒。

·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

· 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

· 长相思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 欧阳修名句

·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 欧阳修语录

·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篇11:欧阳修师傅

欧阳修的老师是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篇12: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14务:致力,从事。

15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翻译】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篇13:欧阳修苦读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篇14: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临江仙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临江仙译文】

还记得当年你我同时进士登第,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听说你要到的阆州,那里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你的家。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临江仙创作背景】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临江仙赏析】

朋友相见,欣喜万分,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上,一同科举及第,受到皇上的嘉奖,何等风光。唐朝殿试考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后,皇上很重视,当时正值春天,新科进士在杏园要举行探花宴会,状元要用金质银引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队簇拥出正阳门,骑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当年情景如在昨日,欣喜无比。而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世事多变,自己贬官在滁州,宦海沉浮,道不尽的沧桑悲凉,有多少事,多少情让人伤心无奈。一晃十年过去,各自奔忙。人生路艰难,歧途无奈。空辜负了当时皇帝的盛宴。昔日的意气洋洋与今日的薄宦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更见其哀。无奈,只能道一声悲叹。今天听说你要去阆山,巴山蜀水,荒凉之地。但是听说那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关山重重,道路遥遥,我们看到了无限的空间,开阔的视野。但一想到朋友匆匆相逢,匆匆离别,各自都要在荒凉的地方度过人生的时候,禁不住让人愁绪万千,真是离愁渐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多年的遭遇,多年的思念,多年的追求,都是那样的让人留恋思念,只看见经霜红树连着天边的晚霞。以景结情,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都在这驻足遥望之中。

篇15:欧阳修散文集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秸秆)画地,教他写字。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

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篇16: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析

第一段,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别具匠心地从勾画醉翁亭四周的形势入手,用形象的画面来告诉读者醉翁亭所在的地点和位置。作者先带着我们眺望滁州四面环山的形势,然后来到琅玡山,经过曲折回环的山路,到达高踞在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他是这样描写的: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的景色尤其美丽。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玡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你逐渐就可以听到琅玡山两个山峰中间倾泻下来的潺潺的流水声音,那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的上边,那就是醉翁亭。原文里的“翼”字,本来是指鸟的翅膀,这里用来形容醉翁亭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作品在勾画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它四周的环境以后,接着,就以醉翁亭为中心,使文章从正面展开。作者向我们说明了作亭的人,和把这个亭子命名为“醉翁亭”的原因。

作者在说明“醉翁”这两个字的真正涵义的时候,采取了色彩很浓的`抒情语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几句话是说:“醉翁”的意思并不在于真正喝酒,而是在于欣赏这里的景色。游山玩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寓”字原来有“包含”的意思,这里当“寄托”讲。

在这里,作者不仅说明了“醉翁亭”名称的由来,和“醉翁”这两个字的真正涵义,同时也说明了他被贬来滁州以后放情于山水的游乐生活,以及他对滁州山水景物的赞叹和陶醉。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山水之乐”,是下面三段文章的重要伏笔,也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一道主线。那么,所谓“山水之乐”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段,作者先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朝暮多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一般的景色。他先描写醉翁亭四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霏”是早晨的雾气。“岩穴”是山谷。“暝”,是阴暗不明的样子。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说那太阳出来,笼罩着树林的雾气散开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阴暗了,或明或暗,随时变化,这是山里边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

接着,文章又描写了山里边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这一句是写春天。“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长满了枝叶,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有繁荣滋长的意思,这一句是写夏天。“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意思是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水浅了,水底的石头露出了水面,这是写冬天。上边四句,每一句都概括地写出了一个季节的景色。寥寥几笔,作者就让我们分享到了醉翁亭附近自然景色的美妙。

作者在贬谪生活当中能够欣赏到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风光,感到是一种无穷的乐趣,所以他常常早晨动身到那里去游赏,到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段说明作者所谓的“山水之乐”,主要是从山水景物方面来说的。但是,他的“山水之乐”还有其他方面。

第三段,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所谓的“山水之乐”,他又对这里的人民的生活情状作了描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里的“负者”,是指背着东西或挑着担子的人;“行者”,是指过路的人;“伛偻”,是驼背弯腰的样子,这里指的是老年人;“提携”,用手搀扶着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小孩。作者告诉我们:在这里生活着的人民,都是那样的安详和平。在醉翁亭上,你可以听到他们劳动的歌声,可以看到他们在树荫底下休息;远近的山路上,游人往来,络绎不绝。他们熙熙攘攘,既有驼弯腰的龙钟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作者在对山间朝暮和四季不同的景物的描绘当中,虽然对人民生活情状的摹写只有淡淡的几笔,但是却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有生气,增添了神情和色泽。

作者还拿前面所勾画的景色作为背景,引人入胜地叙写他和宾客们在这里举行宴会的乐趣。他们从溪水里捕来了鱼,带来了用这里的泉水所酿的酒,又从山谷里打来了野味,采来了野菜。这些就地取材的美酒佳肴,别有风味,这是一乐;在宴饮的时候,不采取一般人鸣乐奏曲的娱乐方式,而是以投壶、下棋助兴,这又是一乐;宾客们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从座位上站起来喧哗,而“苍颜白发”的作者自己,却已经有了醉意,他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中,更感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从作者所表现的神情可以看出,他的快乐,已经真正达到形神俱醉的程度了。这是作者以传神妙笔描写“山水之乐”的一个高潮。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写景、抒情高度结合的笔法,抒写了他从醉翁亭饱游归来的愉快心情。他先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过了些时候,夕阳已经搁上了西边山头,斜照在地上的人影乱纷纷的,这是因为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他一起在回去了。这时候,茂密的树林也更显得阴暗起来,鸟儿的叫声在树枝上忽上忽下,游人在回去,鸟儿也好象更加快乐了。在这里,“禽鸟”、“山林”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极力渲染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用来烘托他自己的快乐。接着又说:“然而禽鸟如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乐,而不知道来这里游玩的游客们的快乐;客人们也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是一种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还自有他自己的乐趣。这种优美的抒情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精神上感受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极大快乐,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他所谓的“山不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洒”的奥秘,文笔含蓄而富有情致。

末了,用点明本文作者的姓名作为结束,自然、巧妙而又有无穷余意。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 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 / 精巧的结构。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 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知识扩展:相关试题及答案

1.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乐其乐。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他们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篇17:欧阳修《浣溪沙》

欧阳修《浣溪沙》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浣溪沙》便是他的一首名诗。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宋代: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译文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英译

Silk-Washing Stream

With painted boats along the shore sightseers vie;

The sky hangs low on four sides washed by waves of spring.

Green willows throw a swing

Out of the bower high.

Do not laugh at the white hair adorned with red flowers!

To the quick beat of the song of Green Waist

Wine cups are passed in haste.

Where can you find a happier life than drinking hours?

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篇18:欧阳修师傅

居士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人,在散文和诗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他也进入仕途做过官,先后做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太子师傅等,他是政治文学方面的革新者,力求改革,摒弃守旧思想。然而步入仕途的人,常常有不如意,也难免会遭受贬谪。欧阳修激进的改革主张和推新思想受到那些固守传统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排。在他39岁正直壮年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受到贬抑,内心充满着抑郁之情,这个时候,酒成了他的疗伤灵药,喝得得以让他忘却失意的烦恼,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消愁,他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醉翁居士”,以此来表示他未建功业、年华已逝的怅惘之情。

到了他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辞了官去颐养天年,这个时候他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号,叫“六一居士”,他说他的家里藏了有一万卷书,还有一千卷是收集的金石文字,有一张古琴、一盘棋和一壶好酒,最后还有他自己,一个慢慢老去的老头,合起来就是“六个一”,所以就叫做“六一居士”。

所以欧阳修一生有两个号,一个是“醉翁”,另外一个就是“六一居士”,这两个号都显示出他寄情山水、以酒为乐、以文为友的高尚情操。

【关于欧阳修的随笔】相关文章:

1.欧阳修《浣溪沙》

2.欧阳修书法

3.走进欧阳修作文

4.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5.欧阳修论作文

6.欧阳修苦读全文

7.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8.画眉鸟 欧阳修-画眉鸟 赏析

9.欧阳修采桑子翻译

10.《欧阳修传》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关于欧阳修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