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鲁迅《奔月》浅析

鲁迅《奔月》浅析

2022-08-09 08:20: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鲁迅《奔月》浅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迅《奔月》浅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奔月》浅析

篇1:鲁迅《奔月》浅析

鲁迅《奔月》浅析

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

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

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运用暗喻和象征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嘲讽神圣,解构崇高。《补天》中的女娲本是人类的创造者,《奔月》中的后羿是拯救人民的神话英雄,《出关》中的`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和伟大代表,但到了《故事新编》中,却受到了扭曲。他们过着和俗人一样的生活,忙着生,忙着死,且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困窘。

鲁迅不只一次的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提到他写作的“油滑”之笔。“油滑”的大意是指在古代时空叙事中随意的糅入现实如世相琐事语汇等,使之形成古今混融的文体局面。貌似游戏之笔,契合当下无厘头的表现。当现实令人失望透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宣泄内心。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曾指出:“鲁迅在文学形式方面的反传统,没有受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注意。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者,他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文体,非常敏感,并试图超越《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也在形式上颇有创意,根据的是古材料,创作时使用的却是新观点和新意象。”

《故事新编》被许多大家称为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尽管骨子里仍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③

在这本集子里面,鲁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法,无厘头的情节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出新的美学向度。

三、深刻的现实指向,永远的先锋旗织

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是或隐或显的指向现实生活。鲁迅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革命主义战士,他的作品,无论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还是这一本被定义为历史小说集的《故事新编》,都是他执着的投射于当时黑暗现实的一道犀利的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向前。

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等,写人写事是按准确的比例尺寸,在此基础上将人事写得饱满厚实。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理解认识,都是在人物事件确实可信、厚实饱满、有了立体感的基础上完成的。但鲁迅在此以漫画的笔法,以散漫的情思,以无厘头的闹剧,将古代圣贤一一解构,回到凡俗,既亲切可爱,又生动有趣,并且演生出无限的常读常新之义,开拓了新的美学空间。

这不禁让我想起余华小说《兄弟》,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因此,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余华后来的作品《第七天》回归到现实,但他永远是以先锋的姿态来写作的。

在世界文学与艺术史上,先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姿态或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诚然,先锋以其藐视一切、颠覆一切的雄心拆解着一切意义与权威。而且这种无边的挑战已然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美学天地。然而先锋的价值多体现于技术层面,这种空壳性与虚表性又使先锋所倡导的模式和程序流于表面化。在剥下先锋这件令人眩晕的华丽外衣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片熟悉的景观。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写作领域中,任何一点功力的不足,都可被看得清清楚楚。但先锋是一面安全的宝旗。

诚然,文学史上的确有许多优秀的先锋作品出现,并且给曾经一陈不变的文坛注入鲜活的血液,带来活力。鲁迅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把《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揭示历史,达到启示国人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契合先锋的概念。他的创新、无厘头、陌生化、颠覆传统观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其先锋又不仅仅限于形式的实验,《故事新编》中《补天》《奔月》《理水》等八篇,无一例外的指向现实生活。

篇2:鲁迅《奔月》读后感800字

鲁迅《奔月》读后感800字

无论传说或是历史,一经人写出来便有了属于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即使是记录史实的史官也不例外。因为史官也要以它所效忠的政治利益团体为中心,所以他的记录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取舍。因而在很多时候,传说和历史都是一种工具,是作者为吸引读者或便于抒情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但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后羿是自豪的。他常常会想起那满山遍野的飞禽走兽,常常会想起他那箭法带给他的荣誉和那无穷尽的食物。多么辉煌的过去啊!“当我射封豕长蛇的时候,野兽是那么多。”“丈母娘门前就常有黑熊走过”“熊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臣们。后来大动物射晚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

可是正是这些辉煌的历史,使他现在的生活笑得更加凄凉,每日为讨好嫦娥而烦恼,曾进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但主角却变成了背叛的逢蒙,为打猎要从早出发寻找好几里地却有可能只打到乌鸦。我们看到我们的英雄正被生活所折磨着,人们忘记了英雄的名字,英雄的贡献。后羿家中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统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篇3:奔月

天津市  河北区实验小学 三年七班  王思源

一棵高大的杨树上住着两只花喜鹊。一天,喜鹊妈妈带着孩子回来时,发现这里的树林不见了,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杨树桩。

小喜鹊随着妈妈落在树桩上,看着她们辛辛苦苦建造的家园被毁,心里甭提多难过了。她望着妈妈那沮丧的神情,向妈妈问道:“我们到哪里去住呢?”喜鹊妈妈两眼凝视着天空,若有所思,好像没有听到孩子的问话。小喜鹊随着妈妈望去,天空上,一勾明月皎洁无瑕,一棵棵翠绿的大树若出其中,一大群飞鸟正朝着那里奔呢。小喜鹊情不自禁地指着天上的'明月对妈妈说:“那里的环境真美,我们也去那里安家吧。”

“傻孩子,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愚蠢的想法。”喜鹊妈妈说。“每天晚上我都朝着月亮飞,飞了那么长时间也没飞到月球。你知道吗?月球距离我们有三十八万多千米,至少需要飞三年的时间啊。可是我们飞一段时间,就需要回到地球上喝水、吃饭、睡觉,然后再飞,这样我们永远也飞不到月球,再飞一百年还是在地球上转圈儿圈儿。”

小喜鹊听了妈妈的话,不再幻想奔月,她跟着妈妈找了一棵参天大树,连夜做起窝来。

指导教师:陆昀

投稿:-6-7 12:51:47

篇4:读鲁迅《奔月》有感:孤独的中秋节

原创: 狂人老师  俗读鲁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出来社会的十多年,我是首次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过这个节日,内心的孤独感可想而知。在这以前,我都是一直没离开过故乡,没体会到这种思乡的情节;今天,我独自一人在S城,望着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感慨万千……

在中秋佳节之际,我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面改写的《奔月》,源自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传说。通过传说,我们都知道,后羿是一个英雄,有着非常厉害的箭法。曾经天上有10个太阳,他射下来9个,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嫦娥也是一个绝世女神,本来女神和英雄就是天生一对,人人都看好他们的爱情。然而,当一切归于平常时,就要为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而烦恼了。虽然后羿有精准的箭法,可以靠捕猎为生;但越来越多人瓜分这个捕猎的市场,于是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了。后羿被迫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打猎,却遭到了老太太的`碰瓷,射了别人的老母鸡;在回来的路上,还受到曾经的战友,现在的竞争对手的伏击,好不容易回到家,嫦娥却跑路,奔月去了!连续几天读了几个故事,怎么总感觉到每个故事都在反应我的某个侧面的呢?

很多人都关心我,为什么中秋节不回去陪一下家人呢?如果我回得去的话,就不会写下这么深刻的感言了!请允许我在此发一下牢骚:我曾经也是一个电脑天才,写程序、开发软件的技术杠杠的,曾经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领着高薪。然而我就是犯贱,好好的工作偏不要,自己出来创什么业呢?创业的路并不好走,技术能力再强又如何,没有人给活我干,靠啥生存?当年我也曾经有家庭,在这种窘况下,我能扛得起一个家庭的担子吗?就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妻子也带着小孩到国外去了(虽然没有奔月这样残酷,但性质都是雷同的)。如果说《奔月》的续篇如何写?也许我会写的更好,因为我有切身体会,就是把我的故事延续写下来。

英雄的落幕,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不仅在我身上发生,而且我也亲眼见证了一个英雄的落幕。在我小时候,教我游泳的老师,也是一个IT高手,他不仅是我的游泳教练,更是我在IT届的前辈。国内的第一代互联网,是由他创办出来的。也许一些70、80后就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年如何链接互联网?必须有一个固定电话,通过一个Modem拨号连接,速度只有14.4K那样,跟现在手机4G上网的速度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下载文件速度每秒钟能有2K都算不错了。就在95、的时候,能够通过连接互联网是一件多帅的事情了。提起互联网的大佬,我们都知道网易的丁磊,其实丁磊当年就是他的手下,后来自己出来单干,才创立网易的。可悲的是,到了第二代互联网创立,就把他的功劳全部覆盖了。在8年前,这位前辈就去世了,在送别他的时候,也是我的事业苦苦挣扎之时。我不禁在叩问自己,难道真的只有“时势造英雄”吗?也许有人会问我,当年他创立的是什么公司?我想说的是,即使知道也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个公司也不会给世人记住。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鹰的重生,是独自在一个地方,孤独的自我蜕变;而我今天独自一人在S城,也许就是这只自我蜕变的鹰吧?过去IT届的电脑奇才已经不复存在,但我将为自己赋予新的使命,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把鲁迅“立人”的精神传承到底,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传承下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和孟子的足迹;我相信,在将来历史上,不但有鲁迅的足迹,同时我也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写于二零一八年中秋

篇5: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伤逝》和《奔月》是鲁迅经济书写的典范之作。小说通过经济书写论证了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在爱情之上的有关启蒙的超越思考。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经济权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经济与启蒙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在鲁迅小说研究中延续下去。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并没有纳入到作家的创作意识和题旨中,即便有学者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其论述也多流于表层,未能深入。其实,经济意识凝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者都曾论证过金钱与鲁迅本人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因此,理解经济意识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本人的生存观和个性心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和人格异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鲁迅对于个性解放、“五四”启蒙的超越思考。本文拟从小说《伤逝》和《奔月》入手,通过对其个人化的经济书写的解读,分析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经济引发的对启蒙存在合理性的质疑。

一、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婚姻观

经济是一个宽泛的主题,如何将其具体化,如何避免零散化是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鲁迅选择以家庭经济为突破口,将个人的生存问题浓缩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解剖复杂的两性关系来凸显经济的重要性。

《伤逝》是一则涓生的手记,尽管在开篇涓生就说“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可是“悔恨和悲哀”并没有让涓生忘却为自己辩解。在涓生看来,导致他们爱情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问题,子君由经济苦难带来的转变是促成其爱情悲剧的最大缘由。子君操持着每日川流不息的做饭吃饭,然而这份无私的付出却走向了爱情的悲剧:涓生在理想的爱情里徘徊,子君却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鲁迅清楚地看到女性解放的艰难性与长久性,如何在现实中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受奴役,这一切通过涓生之口给出了答案,“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人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如果说《伤逝》中的爱情悲剧除却经济因素的介入,尚还有关于爱情自身的形而上的困惑,那么《奔月》自开篇就落入一个最迫切的生存问题上――吃。小说开篇写到,羿“刚要跨进大门”“心里就非常踟蹰”,而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嫦娥以“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揭示出夫妻间情感淡漠的症结。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出场显得很尴尬,曾经以箭法高超自诩的他如今却遭遇了“竟射得遍地精光”的生活烦恼,这种由生存环境带来的压抑一点点侵蚀羿与嫦娥的爱情,最后导致嫦娥的奔月。

物质匮乏带来了人性的委顿、生命的沉重。回忆与憧憬的确可以缓解个人与时代的紧张关系,但精神层面的释放却无法跨越现实的河岸,达到理想的终点。于是,子君和嫦娥用死亡去唤醒旧梦中的涓生和羿。其实,鲁迅的笔下不乏这样的悲剧人物,《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们的死亡都与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悲剧色彩亦不逊于《伤逝》和《奔月》。那么选择这两篇小说的用意何为呢?用家庭这一社会单元叩问爱情与经济的复杂关系,其实就是将个体放到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审视死亡的悲剧性。在作家看来,个体的毁灭如果缺少与他人的情感羁绊就会被淹没,“如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荒原”,得不到有力的回应。而选择从两性关系入手,不仅可以聚焦经济的重要性,还可以在他者的感知中增强小说的批判性和感染力。《伤逝》中涓生在经历了子君的死亡后“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奔月》中,嫦娥用奔月换来了羿的“吃了追上去罢”。通过他者的毁灭,涓生和羿跳出了憧憬和回忆编织的牢笼,获得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启蒙的现实困境与话语失效

《伤逝》和《奔月》皆讨论了经济之于爱情的悲剧根源。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涓生和羿都不敢正视以生存为本位的现实,从而造成了子君和嫦娥的离去。但子君的死不同于嫦娥的奔月,尽管她们的离开都直接影响了男主人公未来道路的选择。

《伤逝》中,子君的牺牲意味着一种“原罪”式启蒙,这一启蒙的实现经历了由爱到恨、由合到分、由生至死的过程。起初,子君在涓生的启发下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自己的权利”的话,但这仅代表启蒙的开始,子君的出走只是一种因爱而生的叛逆,还达不到实现“女性解放”的社会意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由“父权”向“夫权”的回归。尽管这种奴役带有不自觉性,但这正说明了启蒙的不彻底性。这一点,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生活里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当经济问题跨过文学与爱情成为了生活的重心,启蒙者的怯懦与虚妄便以最直接而又最现实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涓生的胆怯使他从一个启蒙者的位置上滑落了下来,变成了一个被启蒙者,或者说从一开始他就不具备启蒙的能力。涓生叫醒了铁屋子里的子君,却无力打破铁屋子,最终只能用“遗忘和说谎”做前导,埋葬过去,向着新的生路跨过去。涓生前行的第一步是跨过子君的死亡,这就给启蒙打上了“原罪”的阴影。由此看出,鲁迅对启蒙者的合法性有着深刻的怀疑:启蒙者是否理解启蒙?被启蒙者能否被启蒙?启蒙是一种先验的指导还是一种过程的摸索?在启蒙话语中又该如何实现两者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如何防止话语霸权下的价值偏见?鲁迅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叩问“娜拉走后”的悲剧根源,揭示了启蒙的虚妄性与不彻底性。其实,经济独立并非女性一人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启蒙者的.涓生也是另一个“娜拉”,只是社会对于男性的宽容多过对于一个叛逆的女性,所以子君在“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中死去,而涓生却还可以“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新的生路”前行。

嫦娥的奔月意味着另一种启蒙――反抗绝望式的启蒙。作为上古神话中的美好形象,嫦娥实际是鲁迅启蒙理想的寄托,然而这一理想却在现实中遭遇了最大的挫折――吃饭问题。小说自开篇就写到了嫦娥的诘难与质问:“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你不能用小一点的箭头的么?”“这是封豕长蛇么?”“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这既是理想对现实的叩问,也是对启蒙者合法性的质疑:启蒙者能否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走得更远呢?鲁迅在《奔月》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反抗绝望。面对嫦娥(启蒙理想)的牢骚与抱怨,启蒙者试图用回忆缓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却遭遇了“奔月”的精神危机。然而,希望的消遁并不意味着探索的终结。小说的结尾写到羿打算吃完饭后再去追嫦娥,这正体现了鲁迅的战斗姿态,一种超越历史、聚焦生活的战斗姿态,一种在无对象、无定着的悲凉感与孤独感中坚持着“奔月”的人生追求,这充分说明了“吃”与启蒙理想并不矛盾,只不过鲁迅将生存之于了启蒙之上,从而为启蒙探得了现实的出路。

涓生和羿分别反映了“五四”时期启蒙者两者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无奈与难言体现了精神界之战士的苦闷,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照映了启蒙者内心的彷徨。鲁迅从“吃饭”这一话题切入,以微观视角洞察经济之于启蒙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他的超越与发展。

篇6:《奔月》读书笔记

“嫦娥奔月”的传说流传已久,但看到鲁迅的《奔月》却又是另外一番感觉。没有英雄美人的荡气回肠,没有爱情悲剧的缠绵悱恻,有的只是可怜的男人遭遇爱人与弟子的背弃的伤感和无奈,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也含有了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无疑是人世间最凄凉落寞的光景。文章开篇便已呈现出羿的落寞,就牲口也似是知道人意一般放慢了脚步,“并且和他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在鲁迅的笔下,后羿甚至都不可以算是一个末路英雄,而只是一个怕老婆、有些木讷的普通男人罢了。自己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对于自己绝色的妻子――嫦娥而言,自然是毫不匹配的,于是,羿的心里很是愧疚。而上古神话里端庄美丽的倾城美人,也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没有奔月后的幽怨与无奈,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抱怨、很是世俗、一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女人。

鲁迅通过一个平民化的近似于现代生活的故事,重新诠释了那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峰回路转,叙事风趣幽默,语言风格富于调侃。传说里的后羿是一个射日的英雄,拥有无人能及的神射技术,这在鲁迅笔下也被保留了,但此时的羿却是已经没有可猎之物了,所有的凶恶的狼虫虎豹都几乎被他消灭净尽了,于是他的射日神弓只能被引向了附近仅剩的乌鸦、麻雀之类。我们甚至可以说鲁迅是很有环保意识的,知道要好好保护动物,不能滥捕滥杀。但,后羿毕竟是没有的,所以,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将“乌鸦炸酱面”端到美丽的嫦娥的面前,并且不断地听着爱人的责骂然后在自己的愧疚中一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羿其实可以说还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忠厚老实、心地坦诚,他不小心射杀了老百姓的老母鸡,还知道按照物物交换的原则等价赔偿人家,宁可自己饿着肚子。当然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嫦娥的爱,毕竟只是为了给妻子加菜而已。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羿自然是重义的,所以对于逢蒙的背叛,羿自然是没有意料到的,如果不是有“啮镞法”,他恐怕已经性命不保了吧。逢蒙一心置羿于死地,而羿无论是对于他的杀意还是对于他的咒骂,都没有做出什么报复行动,甚至只是绝望地摇了摇头。逢蒙对后羿的背叛或许只是让羿对他绝望了,而之后爱的背弃却让羿爆发了,他不敢、不愿相信事实的残酷,也不能忍受被妻子抛弃的事实,所以,他引弓射向了无辜的月亮,他甚至还天真地希望可以再从道士那里得到药去追随自己的妻子。这个男人无疑是可悲可叹的,但却没有办法激起读者哪怕一丝一毫的怜惜,毕竟他还是对已经背弃的爱存在着可笑的希冀的,这不免使人开始回味当初的夷羿是怎样的英雄气概,如今却是这般气短,未免使人痛心。

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至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神状态。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又与厦门时期的鲁迅的心境产生了某种应和。实际上作品中后羿与逢蒙的对话,还有嫦娥、使女的议论很多都直接呈现了鲁迅当时所受到的攻击。因而鲁迅正是以这种“油滑”表达了对于现实与落寞的嘲弄。

如同《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一样,《奔月》是被鲁迅赋予了新的生命,其中的人物更是意有所指般在现实里都能找到人物的原型。逢蒙的许多语句让我们可以猜测他就是在指代鲁迅曾经指导帮助过的高长虹,而嫦娥可能是在暗指许广平。但,后者的猜测我们并不能得到明证,所以便也不妄加猜测了。将一些当时发生的事和这篇文章联系在一起,我们便能理解鲁迅在叙说这什么,也便明白真正的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便也能够看清鲁迅寄托在《奔月》中的种种深意。也许,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走上末路的,而只有在被背弃之后才能了解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必须领受的。

[《奔月》读书笔记]

【鲁迅《奔月》浅析】相关文章:

1.鲁迅经典语录

2.鲁迅语录

3.鲁迅诗歌集

4.鲁迅读后感

5.鲁迅生平事迹

6.鲁迅散文

7.鲁迅散文集

8.鲁迅故里导游词

9.绍兴鲁迅纪念馆

10.鲁迅的格言

下载word文档
《鲁迅《奔月》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