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简介
“荔梨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鲁迅纪念馆简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鲁迅纪念馆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篇1:鲁迅纪念馆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1月7日正式对公众开 放,馆名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题写,它然而新中国第一 所人物性纪念馆。1956年馆址迁至鲁迅公园(时名虹口公园)内。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舍为二层庭院式建筑, 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面积4683平方米。地下一层为文物库房,地上一层为专题展厅、学术报告 厅、朝华文库、鲁迅图书馆等,地上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民族魂”。
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然而建国后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兴建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然而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馆内以编年顺序陈列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并以鲁迅与儿童、鲁迅与青年、鲁迅与美术和鲁迅与国际交往为专题,介绍鲁迅光辉的一生,其中特别突出鲁迅在北京时期的主要活动。其基本陈列为“鲁迅生平展”,生动全面地展示着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光辉一生。馆内还收藏鲁迅的文物约2.11万件、藏书1.3万余册。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然而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然而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然而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它然而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它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一个“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纪念馆收藏有大量与鲁迅有关的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地方文献。其基本陈列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原状陈列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的辅助陈列所组成。纪念馆的建设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文物类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将现代的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术相结合,提取民间传统元素,自然融入室内陈列设计中,体现绍兴淳朴的民风民俗,反映一代伟人的精神特质。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与鲁迅同时代人”文库位于纪念馆东侧,采用藏书室形式,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然而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纪念馆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游客提供景区讲解服务。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原位于东城区受禄街,1954年对外开放,后因修地铁,七十年代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重建,1983年1月重新开放,然而一座展示徐悲鸿先生生平活动、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
纪念馆然而一座典雅的灰绿色二层楼房,然而在徐悲鸿故居被拆除后根据周总理的批示于1973年重建的,拥有7个展室和1个序厅。
徐悲鸿先生(1895-1953年),然而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同时还然而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获得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漫步在展厅内,我们在欣赏大师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国画《九方皋》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励全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田横五百士》则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他笔下的.骏马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他常画的雄狮、晨鸡一样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战斗精神。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百余幅素描作品看到艺术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还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师毕业生收藏的许多优秀绘画作品。来徐悲鸿纪念馆,你不仅可以获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能结识一位人品与画品高度统一的伟大爱国艺术家。
詹天佑纪念馆
詹天佑纪念馆然而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而建立。馆址位于北京市八达岭特区,1984年筹建,1987年11月建成开馆。
该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上方,依山势而建,造型简朴,与长城内侧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铜像和墓地遥遥相对。建筑物上有巨幅浮雕,长约41米,高约5米,内容然而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突出詹天佑巨型头像和贡献,用以显示詹天佑业绩在祖国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该馆藏品1000余件,其中有詹天佑遗物:测绘用具、图纸、图书、手稿、勋章、奖章、学会证书、詹天佑建议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的建议书史料和自动车钩模型、詹天佑祖先在广东省南海县申请入籍获准的史料、詹天佑遗著、生活用品以及他所保存的辛亥革命历史照片(与孙中山合影、孙中山就职铁路全权和视察京张铁路照片)等。
陈列按詹天佑生平历史年代布置,展出有各个时期的文物、照片和模型。纪念馆编印有詹天佑名言录和生平事迹简介等资料。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的一座传统四合院内,然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伟人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 故居大门坐西朝东,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木匾。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然而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廊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然而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1992年郭沫若纪念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1994年被评为优秀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达3万余人。
篇2: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篇3: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 -资料
坐落在绍兴市城南的都昌坊口,现名鲁迅中路,为全国成立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之一,1953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建筑面积1220余平方米,展线长达150余米。四周是宽敞的序厅、陈列室中休息室,中间有回廊庭院。院内种植鲁迅生前喜爱的和作品中提及的花木,其中枣树和丁香是1976年从北京鲁迅故居后园分迁过来的。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面首。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后的地方,整个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清末周家逐渐衰落,19整个屋宇易主。原屋大部分被拆重建,但鲁迅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建国后按原样多次整修,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了回来,现按原样陈列。进入故居的石库门,沿井边长廊进内,前进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下为卧窒,其中一张铁梨木床还是鲁迅睡过的原物。过石板明堂(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和花格门窗,均系周家原物。东首楼下的“小堂前”(小客堂)系周家会客、吃饭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墙上挂着她当年在绍兴拍摄的照片,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
资料
百草园在故居的后面,原来是周氏家族的菜园,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园地易主后,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但主要部分仍保持原样,西边一堵泥墙还是原物。
故居出来向东行百余米,往南过一座石板桥就是三味书屋。鲁迅12至17岁就在这里求学。书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书房内摆有方桌、木椅。窗前壁下摆着几张学生自备的桌椅,鲁迅后来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桌面右边有鲁迅自刻的自勉字“早”。书屋后面有个小园,为当年鲁迅及其同学玩耍之处。
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在鲁迅故居东侧,这是一座中西结合,朴素庄重的新颖建筑物。大门上方镶嵌着郭沫若手书“绍兴鲁迅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建筑呈“凸”字形,四周是宽敞的序厅、陈列室等,中间有回廊庭院。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手稿、信札、模型,以及鲁迅作品最初发表的报纸、刊物和鲁迅著作的各种版本(包括各种外文译本)和美术作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一生。整个展览以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生活和辛亥革命在绍兴的活动最具特色。
篇4:欧阳修纪念馆简介
欧阳修纪念馆简介
欧阳修纪念馆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上。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其间他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为了纪念欧阳修,滁州市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筹建纪念馆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名。在新落成的纪念馆内,陈列着重塑的.欧阳修雕像以及欧公生平所画的30幅画。欧阳修纪念馆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古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古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弦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出生时间不相符,貌似不是一个人吧)。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篇5:文天祥纪念馆简介
文天祥纪念馆简介
文天祥纪念馆建于1984年,1992年元月9日(文天祥就义709周年)正式向游客开放。它是江西省最大的一所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座落在文天祥的故乡吉安县城东,处于105国道与吉井公路交汇点上,距京九铁路吉安站仅12公里,距井冈山站和井冈山机场均为2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文天祥纪念馆以五个展室、120米展线,通过文献文物、图表、雕塑、碑刻和复原实景等形式,分为六大部分完整介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平业迹。文天祥纪念馆是江西省首批兴建的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1995年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命名为中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物简介/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展馆概况/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占地8公顷。主体建筑是一组中轴对称的仿古建筑群。文天祥纪念馆以五个展室、120米展线,通过文献文物、图表、雕塑、碑刻和复原实景等形式,分为六大部分完整介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平业迹。
文天祥纪念馆为一组仿宋建筑,雄跨松竹葱郁的山岗之上,前监昌赣公路,依形就势,气派非凡。进入高大精美的牌坊,跨过监安桥,登上47级石阶,便是雄伟壮丽的文信国公殿。此殿为二层楼阁,红柱黄瓦,挑角飞檐;底层中央为文天祥塑像。馆舍为四合院结构,中为天井,四周长廊连结文山阁、四贤祠、竹居、状元楼、诗碑楼等。馆内陈列有文天祥生平及其遗物、手迹、着作等,还有当今名人的书画作品。文天祥墓在吉安县富田乡,距吉安市约50公里,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修建。1982年、1983年经政府两次拨款修葺、立碑。
地理位置/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城东昌赣、敦永公路交叉之文山公园内,距吉安市约10公里,建于1984年。
文天祥纪念馆1992年元月9日(文天祥就义709周年)正式向游客开放。处于105国道与吉井公路交汇点上,距吉安市约10公里,距京九铁路吉安站仅12公里,距井冈山站和井冈山机场均为20余公里,距赣粤高速公路高塘出入口1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景观特色/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整个建筑分为游览观光区和文天祥生平展览区两部分,采取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由南而北、渐次升高构成仿古建筑群。主体建筑为正气堂,坐北朝南,红墙黄瓦,气势恢宏。周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碧水荡漾,步移景换,从山门开始经临安桥、99级台阶进入文天祥生平展览区。文天祥生平展览区由正气堂、西厢、西庑、诗屏、东庑、东厢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四合院,分五个展厅、六个部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绘画、雕塑、碑刻、蜡像等实景布置,艺术地展示了文天祥光辉的人生里程。
纪念馆坐北向南,依山就势,采取中国宫殿建筑形式,由一组中轴对称的仿古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石拱桥,石级,平台,主殿,厢房,原房,电教厅,贵宾休息厅,内花园等。整个纪念馆及公园占地面积480亩。纪念馆陈列了文天祥生平事迹、遗物、手迹、着作、碑刻等,可谓文天祥史迹荟萃一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永彪史册。
景观集萃/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是江西省首批兴建的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1995年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被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命名为中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赣文化精品旅游景点。国家AA级旅游景点。
纪念馆占地120余亩,建筑总面积2200m2。主体建筑是一组中轴对称的仿古建筑群,正气堂高大宏丽,重檐翘角,与东西厢房、庑、诗碑有曲廊相接,形成一个大四合院;院中绿树、绿篱、绿草错落有致,与房屋的黄瓦红墙、石栏交相辉映;花香阵阵,鸣鸟伴和低回的古乐声,环境尤为优雅。纪念馆分五个展厅、六个部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图象、绘画、图表、雕塑、碑刻、蜡相等实景布置,艺术地展示了文天祥光辉的人生里程。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
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广场465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主体建筑、正气堂、配套建筑4展厅。均为砖混结构仿古建筑。正气堂座北朝南,红墙黄瓦,翘角重檐,藻井天棚,棂花窗扇,雕梁画栋,斗拱叠加,临门99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
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严威武。四壁嵌8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佳绩。序厅设有一全馆整体模型盘,指导游人参观瞻仰。4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文天祥生平事迹共发6个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展出的展品现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书画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图表155件;文献、文物38件。另设有文天祥研究文献档案室1处,珍藏研究资料及名流书画墨宝。文天祥纪念馆1992年1月9日正式开馆,年均接待参观者5.5万人。
文山公园/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以纪念馆为主体的文山公园,占地200亩。门额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跨人园门,一尊高6.4米,通体洁白的文天祥立式雕塑映入眼,两旁是曲栏翠柏。沿着石拱桥登上99级台阶,到了面积465平方米的广场。只见金碧辉煌的正气堂雄踞青松之间,白栏红廊,雕梁画栋,黄瓦绿脊。仰望重檐间,书法泰斗沙孟海手书“正气浩然”四个大字披金耀目;堂门上由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文天祥纪念馆”,馆名遒劲刚健;楹联是毛泽东手书的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墓/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墓(1236-1283):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鹜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墓,明弘戊申(1488)奉诏修理。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重修。1983年11月,省县拨款重修。墓前有二层共106级红条台阶,墓封土高1.4米,墓脚平地新立一块文天祥简介字碑。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旅游指南/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饮食指南
有遂川金桔饼、遂川板鸭、峡江米粉等。
购物指南
遂川黑折扇、吉安老冬酒、表芯纸、吉州古瓷、井冈山竹木工艺品等都是吉安的骄傲。购买旅游纪念品可以到百货大楼、贸易广场中心街等地方,都可以搜集到很多东西,乘出租车、公交车等都能到达,交通比较便利。
最佳旅游时间
旅游吉安的最佳时间应为秋季的9、10月份,既不会出现寒冷的阴雨天气,也不会太过炎热或寒冷,比较凉爽怡人。
门票
现已免费对外开放。
交通信息/文天祥纪念馆[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
吉安交通以公路为主,105国道和319国道弯曲回转,在吉安相交,与赣粤、泰井高速公路,各省道等支线组成公路运输网。京九铁路的修建,使吉安与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此外,吉安井冈山机场的投入使用,与赣江水运一起,成为吉安水陆空三方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安市内已开通十八条公交路线,将市内各大小站点连接起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历史评价/文天祥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王炎午: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着,忠义着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录有关于忠义大矣。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复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毛泽东: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篇6:西安事变纪念馆简介
概述: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
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原张学良公馆。
简介: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
物馆。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旧址。
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
院内有三幢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及20余间平房。
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内容。
杨虎城止园别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占地面积2331 m,主体为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有平房10余间。旧址内举办有“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和杨虎城旧居复原陈列。
[西安事变纪念馆简介]
篇7:九一八纪念馆简介
关于九一八纪念馆简介
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是八十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它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划下发动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今博物馆坐落处)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然后诬称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的驻地北大营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19日5时50分日军占领整个北大营。同时,日军也开始向沈阳城区进击。6时30分占领沈阳内城,然后,日军又向东北军东大营进攻,东北军不战而退,12时许,日军占领东大营,一天之间沈阳全面陷落。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个月内,日军又相继占据了辽、吉、黑,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成为亡国奴。这块黑土地无尽的宝藏被掠夺,中国失掉了当时占全国产量79%的铁、93%的石油、41%的铁路及无数森林资源。
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励中华儿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沈阳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修建、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博物馆前方为一几何形广场,四周为不规则的绿色草坪所围绕,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国东北地图。198月,江泽民同志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并写下了“勿忘九一八”5个大字。博物馆扩建过程中,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捐款、捐物人数达366万多人次。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纪念碑又称“残历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整个建筑高18米、宽30米、厚11米,两边对称。在残历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残历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左面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如同千万个不死之魂在呐喊,讲述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充满血泪的生活和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在陈列馆附近还有“九一八事变炸弹碑”,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炫耀他们在南满铁路制造“柳条湖”事件而建的弹形碑。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馆内收藏
第一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其侵略矛头直指中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通过雕塑“流亡恨”、“柳条湖事件沙盘演示”、“蒋张会晤”、“沦陷后的沈阳西城门”等展示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为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通过雕塑“矿工血泪”、“沈阳宪兵原址地基复原场景”、“河坎子'集团部落'立体沙盘”、“平顶山遗骨”、“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等展示了我国东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统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惨痛的血泪史,和日寇在我东北犯下惨绝人寰、万恶不赦罪行的罪恶史。
第四部分为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雕塑“白山魂”、“痛歼邵本良部”、“'露营歌'大型场景”、“狱中的赵一曼”、“'火烧日军飞机场'影视合成箱”、“抗日场景”等表现了中国人民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在诗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设计人员根据史料制作了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
第五部分为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介绍了从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期间,我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先后发生的“上海保卫战”、“长城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
第六部分为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展示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正义的审判,8年间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
第七部分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9月6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曾在此碑下写下了“以和为贵”的和平誓言。中日两国政府及人民经常互相往来,加深友谊。展示中告诫人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人民要以史为鉴,热爱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建筑
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
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
警世钟的旁边,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为方锥形,与碑座衔接处为正方形,碑顶为炸弹尾翼形,三翼间距为七十六厘米,埋深为二百六十厘米(俗称“炸弹碑”)。这块碑既无碑志,也无铭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书“爆破地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篇8:鲁迅简介
灯下漫笔
一、鲁迅介绍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二、主旨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指出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人主的新时代,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疑难词句
四、学习要点
1、本文第一部分的论点
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2、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诞宴的厨房”。
3、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反思与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揭露。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都密切关联,互为因果。而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否定精神在两部分中都体现得十分鲜明与强烈。作者在两个部分的结尾都指出了“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一部分的“使命”则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筵席,毁坏这厨房”一在创造,一在毁坏,这正是“使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论证方法上,两个部分也具有共同的特点,每个部分都从自身感受写起,接著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最后推断出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其实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概据极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创过人”的价格,至我不过是奴隶,到面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了他那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5、理解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华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人“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他们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的规则,“使他们走上奴隶轨道”如果这规则不变,则“万姓胪观”称欲“天下太平”了。这说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于开启民智,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6、理解鲁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肃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候”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比奴隶还不如;“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比较安定,百姓可按奴隶规则生活;“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是指百姓摆脱了奴录地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
7、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制驭著,贵号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量也可以吃别人”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以来一直排到现在”所以,作者尖锐地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8、理解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仅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而且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人肉的筵宴,但这些筵宴,只有阔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数穷苦百姓在受冻挨饿,“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如果不改变现状,这人肉的筵宴将一直排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只有毁坏这“厨房”才能彻底改变当时的中国的现状。
9、理解本人作者所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10、把握本文的论述特点(见课本52页)
11、识别本文所用的反误、暗示和讽刺手法
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周伯宜是秀才。
鲁迅从小受封建文化教育。18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和信奉进化论。19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弃医学文,返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并加入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19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教育部部员,后随政府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
1918年初,鲁迅任《新青年》编辑。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在该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与后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编成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同时写了许多杂文收入《热风》、《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
19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后,在彷徨探索中创作与编成了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并组织了莽原社等文学团体,出版了《莽原》等刊物。在此时期,他开始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6年8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开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密切联系。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反共后,愤而辞职,转赴上海编辑《语丝》、《奔流》等刊物,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成为阶级论者。1928年参加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翻译出版了苏联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名著。1930年起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进行论战。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八个杂文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积极开展营救被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等活动。这时,他和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后,他抱病为瞿整理出版译著《海上述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辗转致电中共中央,表示祝贺。当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时,鲁迅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支持。鲁迅还保存了共产党人方志敏在狱中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和一些文稿,并妥善地转送党中央。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致电吊唁。送葬群众达数万人。鲁迅一生著作极为丰富,并有许多翻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
篇9: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先生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日本人为何推崇鲁迅
在很多人眼中,鲁迅与日本人的关系,似乎一直难以说清的是“改造国民性”与“民族立场”之间的区隔。在中学课文《一面》中提到的内山书店老板——鲁迅的日本好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朋友鲁迅》中,则披露了很多以前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节——当年内山老板被人称为日本间谍,月薪高达50万元,鲁迅先生对他说不必在乎这些谣言。正如谣言同样曾攻击鲁迅先生领过日元或卢布一样,鲁迅先生也不屑一顾。而在先生去世后,许广平被日伪汉奸76号抓去,内山老板多次与日军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毛毯,许广平也未曾收到,及至放回家,归还的物品中仍然少了一本日记。我想此时,谣言的散布者已经不知所踪,而温暖我们的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温情。
这本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鲁迅“谜一样的最后十年”中许多真实的思想碎片,内山老板与鲁迅交往的前后经历,以及日本作家喜爱鲁迅的原因。在《先生说过的话》一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先生无畏的牺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对青年和自由一以贯之的热爱和鼓励。先生去世后,6000多名青年自发前来送葬,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我想,今天再来看《先生说过的话》,回顾先生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震动灵魂的力量。
文中,鲁迅先生问内山老板,“孔圣人还在世的话,他是亲日派还是反日派?”对此,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用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观点,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国也好,日本也罢,包括对中国同样影响深远的美国和苏联,都有其思想和文化的长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做法。后世知识分子往往热衷于“胡适还是鲁迅”的论证,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并肩作战的基石。比如,鲁迅对内山老板直言,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日本人的长处——认真;对此,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同样表达了对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深恶痛绝。而这一点,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特具的医生的冷静和理性。
作为一名医生,鲁迅对人类的痼疾下刀既快又狠,但对于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则充满了爱护和尊重。医生是“良药苦口”、“治病救人”,而骗子则甜言蜜语后谋财害命。所以,鲁迅最痛恨暴力与屠杀,最无情地揭露各种“富人秘史”、“登龙妙术”,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学生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他之所以屡次著文批判蒋xx政府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想见,任何试图屠杀人民的政府,都是鲁迅先生的死敌。而对于新生事物,他都充满爱护和鼓励。他最喜欢的是新的文艺方式,比如,欧洲的木刻版画,鲁迅就曾多次举办其展览,无论是德国的豪放,还是俄国的纤细,无论是革命的激情,还是颓废与寂寞,他都欣赏把玩不已。
张学良痴迷鲁迅作品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几十年中,以在贵州几年最为不幸。1938年进住修文阳明洞后,因缺乏思想准备,张学良在精神上一度极为痛苦。1941年7月,因所患阑尾炎被误诊,差点要了性命。病好后他于1941年10月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整整病了三个月,本是一开刀十天可好的病,误于庸医误诊断,延误时间,误吃错药,不但空费光阴和金钱,几乎送了小命”。以后又先后迁往灵山麒麟洞、开阳刘育(刘衙)、息烽快活岭、桐梓华湖,直到1946年10月经重庆迁往台湾。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鲁迅的著作在精神上给了张学良很大的刺激和鼓舞,以至他要全面研究鲁迅的思想。
张晓夫在《张学良与鲁迅》一文中,披露了张学良在这一时期制订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无论对我们理解张学良还是鲁迅,都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作者接触张学良的资料有限,因此该文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现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藏张学良档案,对该文略作改正和补充,以便人们对张学良与鲁迅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张学良何时对鲁迅的著作发生兴趣,至今尚无人涉及。在张学良留下的两盒文摘卡面中,有两张卡片值得注意:一张正面为“鲁迅论读书”,下面注有“《读书月报》一卷九期419页,何鹏”;背面摘抄了三句话:“读书有两种:职业读书,嗜好读书。”“读什末书:泛览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读外国书,外国书与人生接触。”另一张正面为“从鲁迅学习些什么”,下面注有“《读书月报》一卷五期420页,罗荪著的《谈鲁迅精神》”。背面摘抄五句话:“学习鲁迅的战斗的精神。”“宁愿战死,莫做奴隶。”“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而鲁迅从不意识的做一个青年的领导者。”“先生遗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战斗精神,是持久不断、坚韧不懈的战斗的‘鲁迅精神’”。
另外,从张学良抄录的卡片内容看,第一张卡片基本摘抄自何鹏的《鲁迅论读书》一文,第二张卡片上只有四句话摘自罗荪的《谈鲁迅精神》,其中“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这句话在《谈鲁迅精神》一文中并未出现。也就是说,在读到《鲁迅论读书》和《谈鲁迅精神》二文前,张学良可能已经接触过鲁迅的著作,至少看过《坟》,因为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写在〈坟〉的后面》一文。换句话说,从种种迹象来看,张学良接触鲁迅著作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
就目前所知,张学良至晚在1941年已经在系统研读鲁迅的著作。使他对鲁迅产生浓厚兴趣的,并不是景宋的《鲁迅的创造方法及其他》,而是何凝编的《鲁迅杂感选集》。1941年10月27日,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
读何凝编的《鲁迅什(杂)感远(选)集》,感觉有些生气,同时感觉着鲁迅死得太可惜了!可是他的文字,活气生生的,活跃于纸上,字字句句,侵入你的骨髓,振荡你的神精;我从来不惧怕什么的,可是在鲁迅文字之前,我有点发抖了,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热血沸升,好像鲁迅枯脸,显于我的面前,那末,可以说——确是得说他是永生。
《鲁迅杂感选集》对张学良的影响可能不止这些。1941年10月9日,张学良就在日记中写道:“文学这东西,有时使你烦燥,烦愠,但也会使你快活,快乐;会使你糊涂,也会使你清醒。”张学良所谈的对文学的感受,包括烦燥与快乐,糊涂与清醒,或许是读了鲁迅的杂文后产生的。1942年2月3日,张学良在日记中又写道:“中国人做一事,喜欢人家说他对,如果人家批评他的错,他就不大高兴了,到底他所做的事是对或是不对,连他自己也模模糊糊地。不求真实,欺人欺己,中国人的大毛病。”1942年3月2日,张学良在读书笔记中以《咱们的一点小毛病》题,记下了与2月3日日记中内容大致相同的话。张学良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也应该受到了鲁迅的启发。
这段时间,张学良有点迷上了鲁迅。1942年5月23日,他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鲁迅的伟大》这段话:
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刻薄,我觉得他的文章真实透彻。他的话是敢说,是不留情的,所以人觉得他是刻薄。要知道中国习俗的糟糕就在此等处,总认为虚伪点是忠厚,说老实话的就是刻薄。譬仿说,有人叫你批评批评他,或者批评批评旁人,你总得留点余地,否则你赤条条的把他们的短处全盘说出,那你这个人就得算不忠厚了,并且你会招人家怨恨,或者招了祸来;所以在现在中国一般人,认为虚伪点是忠厚,也是自保的上策;也就是中国今天政治上和社会上一般的`糟糕原因根本的来源。鲁迅他不怕一切,大声急(疾)呼,敢说敢写,是为了什末?……他是为了想救中国大众人们“出水火,登衽席”。这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地方,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所。
1942年7月当刘乙光从贵阳买到《鲁迅全集》后,张学良喜出望外,决定研究鲁迅的思想。8月27日,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晓得我弄这本东西,是不够资格底,我的文学,我的历史,那真是不佩(配)的。”这里所说的“那本东西”,可能就是张学良写于《鲁迅全集》扉页上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既然无论从文学修养看,还是历史基础来看,张学良都认为自己不配来研究鲁迅,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张学良写道:“因为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喜欢她,而又烦恶她。我弄这本东西,由于烦恶的成份比喜欢的成份多。”张学良倒是很坦率,他研究鲁迅,不是因为喜欢鲁迅的文章,而是因为嫌恶他,至少是嫌恶的成份比喜欢的成份多。他接着写道:“从先我喜欢弄‘雅片’烟玩,到后来弄上了瘾,我深知到了牠的毒害是什末,也了解了牠怎样的毒害了大众,为了戒除牠,我可吃了一吓(下)苦痛。我有‘脚气’病,大夫给我注射‘维他命’,我烦恶这注射,因为牠刺我痛,可是牠能治疗我的病,不是滋养品。‘维他命’是人身上的必需品,我缺乏牠,我就成了一个病人。穷苦的人们因为吃的不好,缺乏‘维他命’,我是因为吃的太好了——吃纯白米,竟(净)吃肉少吃素菜,厨子把东西煮的太熟,因为调和滋味的原故。”在他看来,鲁迅的文字虽然刺痛了他,但鲁迅的思想就“维他命”,是生命的必需品,须臾不能离开,所以他继续写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了我的伤痕,刺了我的隐疾——我是烦恶他这些文章。可是我接受了她以后,感觉上有些不同了,好相(像)我吸收了‘维他命’一样。她不是‘雅片’,可以麻醉你一时,他是‘维他命’,人生永远的必需品。她不是高贵的补品‘芙蓉膏’,她是平平常常的东西。不过由他提炼发现了,好相(像)大夫们由米糠里提炼‘维他命’一样。”最后他指出:“我以十分的诚意,把我的这时候的感觉,清清白白的写出来,供献给和我同病或不同病的参考,也许有些好处……。”张学良在这里对鲁迅思想的比喻极为形象——是“维他命”而非“芙蓉膏”。在不断有人对鲁迅非难的今天,仔细品味张学良的这段话,不免使人感慨系之。
【鲁迅纪念馆简介】相关文章:
1.绍兴鲁迅纪念馆
5.参观纪念馆介绍信
8.纪念馆筹建请示
9.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10.参观刘胡兰纪念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