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白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带有“一”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带有“一”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
一孔之见的故事
【释义】“一孔之见”比喻狭小片面的见解。
【出处】此典出自《申鉴·时事》:“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鸟儿就要飞来了,一个捕鸟人布下了罗网等待着。
一会儿,鸟儿飞来,当即就被捕获了。捕鸟人把网收起来一看,发现鸟被缚在一只网眼里。于是,他回去制作了一张只有一个孔眼的网,拿到原处张设起来,兴致勃勃地等候着。
但是,他再也没有捕到一只鸟。
一日千里的故事
荆轲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刺客,卫国人,人称庆卿,后来游历至燕国,人们又称他为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在燕国时,和杀狗的高渐离交情甚深。高擅长击筑(读zhu。当时一种击弦乐器),两人每日在街市共饮,喝到酒兴上来的时候,高渐离击着筑,荆轲依调子高歌,他们时而仰天大笑,时而相对而泣,在大厅广众当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荆轲为人深沉好学,燕国的一位著名人士田光很看重他,因为田光深知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燕国的太子名叫丹,曾在秦国做人质,期间饱受秦王的凌辱,太子丹心怀怨恨,从秦国逃回了燕国。
这时,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打到燕国了。燕国国小力弱,面对秦国的威胁,君臣上下都在担心大祸将至。
燕太子丹更急于报仇雪恨,但苦于力量太弱,找不到对付秦王的有效办法,便请教他的师傅鞠武。
鞠武先讲了当前秦国势不可挡的形势,劝太子丹不要去惹秦国,但太子一再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良策,鞠武一时也拿不出个好主意。
后来,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力谏太子丹,说这样更会惹怒秦国,并说:“希望太子立即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人那里去,以免秦国以此为借口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可以联合各诸侯国及北方的匈奴人,共同对付秦国。”但太子丹既不肯送走樊於期,又觉得鞠武联合各国的计划太遥远,在太子丹一再请求下,鞠武建议跟田光商量一下,于是请来田光与太子见面。
太子让左右的人全都退下后,然后挨近田光,含蓄而神秘地说:“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考虑这件事……”
田光心中清楚,回答说:“我听说:骏马处于壮盛时期,一日可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一匹劣马也能跑得比它快。(臣闻骐骥盛北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太子您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那是我年轻时的事了,我现在老了,精力衰竭了!不过,我虽然不能替太子去办国家的大事,但我的好友荆卿却是可以担负重大使命的啊。”言罢,田光答应介绍荆轲来与太子共同商议。
田光把荆轲引荐给了太子丹以后,为了解除太子丹的疑虑(担心田光因知道谋刺秦王的计划而泄密),便自杀而死。
后来荆轲到秦国去谋刺秦王嬴政,但没有成功,荆轲当场壮烈而死。而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感人的故事,则千古流传。
【释义】一日能行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一毛不拔的故事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朝末年,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为人真诚,讲究信用,从不食言,对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总是千方百计地办到,宁肯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他性情豪爽正直,经常扶危济困,为别人的事情打抱不平,在家乡很有威望。
后来,他跟随项羽参加了推翻秦朝的'起义,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楚军的重要将领。在以后几年的楚汉战争中,季布一直全心全意地辅佐项羽,率领部队屡屡给汉军以沉重的打击。
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建立了汉朝,做了皇帝。刘邦每当想起季布对汉军的打击,心中就恨恨不已,于是对季布下了通缉令,决心抓住他,处以死刑。
季布只得化装逃亡。他隐名埋姓,历经艰险,来到山东,在一个姓朱的人家里当了佣工。姓朱的人明知道他就是季布,但因十分敬仰他的为人,早就听说过他的侠义行为,所以仍然收留了他,没有点破他的真实身份。不久,姓朱的入又托汝阴侯夏侯婴向刘邦为季布求情。刘邦听了以后,也理解在楚汉相争的情况下,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对汉军作战是他的本分;季布对项羽能够忠心尽力,立下战功,说明了他的品行端正,是个人才。因此,刘邦不但撤消了通缉令,还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又改任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老乡叫曹邱生,是个擅长阿谀奉承的人。他得知季布又做了官,就前去拜访,想捞取一些好处。季布一向瞧不起这个老乡的为人,见他走进来,既不让座,也不倒茶,阴沉着脸,准备训斥他一顿。曹邱生早就料到了季布的态度,不等季布开口,他就滔滔不绝地与季布叙旧,并吹捧说:“我们家乡流传着这种说法:得到黄金千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
现在不仅在楚地,就是在你目前为官的梁地,人们对你也是一片赞扬。作为你的同乡,我都感到脸上有光,十分自豪。于是我到处为你扬名,可是没有想到,你对我竟然是这样的态度。”
季布听后,心里感到很舒服,对曹邱生的厌恶之情也顿然消失,还把他当做贵客招待。他离开时,还得到了一笔丰厚的礼物。
篇2: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有个广陵人叫戴渊,年轻时游手好闲,常常惹是生非,甚至有时纠集一些人在长江、谁水之间骚扰过往的商人,抢掠财物。有一回,平原内史陆机休假结束后乘船回洛阳,带了许多箱售。戴渊闻讯后,就带上一帮人去抢劫。戴渊坐在岸上的一把椅子上,不慌不忙地指挥,事事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尽管干着不光彩的勾当,那副样子却风度翩翩,神采非凡。陆机遭受抢劫,不心疼自己的财物,却可惜起戴渊这个人来。他站在船头,冲着岸上的戴渊喊道:“喂,坐在竹椅上那个指挥若定的人听着!你有如此才能,难道不能为国效力,而甘心做一个劫掠的贼人吗?”戴渊听后,内心受到震动而猛然醒悟,把剑扔到地上,跪下来痛哭流涕地向陆机请罪。陆机反复地开导他,戴渊从此悔过自新。从接触中,陆机发现他智勇双全,非同寻常,十分看重他。后来陆机多次写信举荐他,戴渊官至征西将军。另外一则故事:张绪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名臣,一生清廉正派,没做过报人利己的事,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偏偏他有个不肖之子,。二十八九岁了,仍不肯读书、不思进取,整日里带群家丁城里城外乱跑,吃喝玩乐,不务正事。一有一年张绪告假回乡来探亲,乘船而下,除夕傍晚行至家乡的水面上。他仔立船头,极目远眺,陶醉在即将和父母、妻儿相见的喜悦之中。忽见岸边有六七个人影,嬉笑着由远而来;懒懒散散,不成体统。到了近前,张绪发现领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张充。只见张充佩剑携弓,左臂托着鹰,右手牵着狗,身后的家丁背着捕获的猎物;分明是刚刚打猎归来。儿子虽然长得健壮俊美,却是这等逍遥无志,张绪不禁火气上升,立即差人大声喝住张充。张充见父亲大人回来了,急忙让人接过鹰牵过狗,拱手施礼。张绪怒道:“你个不孝逆子!看看像什么样子?一手托鹰,一手牵狗,一身两役,完全被无聊琐事累住了。你已不是几岁顽童了,难道就这样潦倒一生?”张充闻言,羞愧万分,顾不得是在江边碎石之地,跪下来连连叩头,沉重地说:“儿充知过,望父亲大人且息雷霆之怒。儿今年29岁,明日适当春节,圣人云:‘三十而立’。儿定当发愤,不再……”张绪下船,扶起儿子,道:“望你好自为之。”张充被父亲的一顿训斥激醒了,此后攻读不辍,学问大增,后来成才为官,报效国家。
【成语】: 一身是胆
【拼音】: yī shēn shì dǎn
【解释】: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篇3: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蜀国大将赵云带领几十名骑兵去救援被曹操军队围攻的黄忠。他们在杀死了很多敌人后冲出了曹营,曹军紧迫不舍。等赵云回到自己营寨时,敌人的大队人马已经追到了门前。在这敌我力量悬殊的生死关头,赵云反而命令大开营门,自己骑马横枪站在门口。曹军以为营里有伏兵,只好退去。刘备知道这件事后,称赞说:赵云一身是胆。这个成语形容那些身临险境而从容不迫的人。
【成语】: 一事无成
【拼音】: yī shì wú chéng
【解释】: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篇4: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官员的官运很不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因此他常常出去散心。有一天,他来到了京国寺,晚上便寄宿在寺里。半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做了三世人了,三世都在做碌官。他听了老和尚的这番话,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这三世都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梦醒后,他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在宦海中浮沉。
【成语】: 一丝不苟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篇5:带有植物成语故事
带有植物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枯木逢春
【汉语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
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语本敦煌变文《*山远公话》。后用“枯木逢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成语典故】
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引)
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亦似钩锢(沟涸)之鱼,蒙放却归江海。天生意气,不与凡同,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重声钟罄(磬),再举经题,为众宣扬。
【成语注解】
1、远公:指释慧远(公元334~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2、由:通“犹”。
【成语出处】
1、元.刘致〈端正好.众生灵套.货郎〉曲:“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2、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一九出》:“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谋,赖我国家之洪福,吴王放赦,得还故乡,实为天幸。”
3、《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使用类别 用在“出现转机”的表述上。
【枯木逢春造句】
1、经过名医的诊治,原本生命垂危的老王,好像枯木逢春,又恢复了健康。
2、王老先生自从去就读银发族大学后,竟似枯木逢春般,整个人都年轻起来。
3、也许是认识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4、近年政府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许多沉寂已久的地方戏曲都枯木逢春,渐放异彩。
5、由于国人越来越重视户外运动,原已衰落的自行车工业,有如枯木逢春,又渐渐复苏了。
6、正当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收到慈善机关送来的救济金,让我们有如枯木逢春,燃起了希望。
【近义词】:枯树生花,起死回生,绝处逢生
【参考词语】:枯树逢春
【汉语拼音】:kū sh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即“枯木逢春”。见“枯木逢春”条。
1、《五灯会元.卷一四.含珠哲禅师法嗣》:“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2、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我争些儿有家难奔,恰便似旱苗纔得雨,枯树恰逢春。”
【枯木逢春的成语故事】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山远公话》中的“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话,是描述慧远重新登上高座为众人讲经,就像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后来“枯木逢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2.带有at的短语
3.带有no的短语
4.如鱼得水成语故事
6.孺子可教成语故事
8.高屋建瓴成语故事
9.南郭先生成语故事
10.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