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

2022-06-16 08:2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蓝月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

篇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

创业小故事 19岁大一男生的梦

老师:“喂,你好!“

等待10秒

男生;“老师好!我是大一的学生,我想去你的课堂学习。”

老师:“大一的学生就不用来了吧,好好学习。你不上班,我的课是学了立刻就要用的,否则,学了反而会影响你。”

听完这个话,老师再问他问题,回答的速度几乎都超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常人能忍受的7秒。不信你试试打开网站,如果7秒还没有看到你想看的,你的情绪就要向下了。

我听,也快没有耐心,我以为他掉线了。

这个时代很神奇,上次一个小伙子和我电话,36分钟,他说了30分钟,也不管我有没有回应,我回应的对不对,他都不在乎,自顾自说话,我也没有耐心。

继续看对话。

老师:“你好像不太爱说话吧。“

男生:“嗯,我有点儿内向。“

老师:“你不是有点儿内向,你是心思很重。”

等待7秒以上的对话模式继续持续。

男生:“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想去听你的课,现在我不想上学,觉得没意思,我不想让家人给我付学费。“

老师:“你不想上学!好不容易考上!你和父母商量了吗?父母亲啥意见?对于未来的世界,文凭还是需要的,这是你的资质。我也不能给你做主,让你不上学,后你后悔当初没拿到毕业证,我也没法说你去上学,因为毕业后,你说要是当初早出来了,那说不定已经混出个名堂来了。你的这个事情得和家里好好商量,然后自己决定。”

男生:“我父母挺支持我的,我作何选择,他们都同意。”

老师;“等你大三吧,或者你在大学也能创业,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创业,你可以学习视频编辑,为一些老板编辑段子,都可以,不会的就研究,学习,慢慢就会了。“

我觉得小男孩很有想法,高中就想着学习创业,回想我高中的时候,傻傻的,思想都比不上文迪同学,记得刚到深圳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一个问题,你最满意的一件事是啥事?我说是在深圳不会迷路。

后生可畏,但大学还是要完成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不要想太多,像老师说的,大学里也是可以创业的,不要被坏境局限,通过阅读学习,研究在上好学的同时还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虽难,虽苦,如果不难不苦不稀缺,哪里还有你存在的价值呢?

创业小故事卖螺蛳粉的老板娘

老板娘:“老师,连上你的麦,我很开心,好紧张!”

老师:“你好,别紧张,放松。”

老板娘:“老师,是这样的,我现在在湖南的一个小城市,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螺蛳粉店,但是呢生意不好,我想问问你呢,要开下去吗?老公说不开了,他是做门窗生意的,做了十几年了,也做烦了,说明年一起去广州开螺蛳粉店,那里人流量大,生意会更好,我现在犹豫不决。”

老师:“你为啥要去广州,只是因为你在湖南生意不好,就去广州吗?”

老板娘:“是的,我和朋友今年各投了4W的钱,如果去广州的话,要投入更多,我还得去借钱,有点不想。”

老师;“你去广州也未必能生意好,因为你没有解决你的赚钱能力,如果有赚钱能力,就是在镇上,在村里,都能赚到钱。在解决这个问题前,你投的多,赔的更多。”

忽然想起赵老师说的:“就算我在菜市场卖红薯,我也比别人卖得更好。”是的,当你有了赚钱的能力,去哪,做什么,都不是问题,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

创业小故事面条小哥(今年9月)

小哥:“老师,我的面条生意不好,但是租金已经交到了年底,如果明年还要租下去,年底得交24000的房租,现在很纠结。您帮我出出主意好吗?”

老师:“你做了多久?”

小哥:“我做了三个月!”

老师:“三个月,你就想放弃?你是在闹着玩吗?“

小哥:“我去年做了凉皮生意,也是不好,就没做了。“

老师:“既然你已经交到了年底的房租,那就继续做到年低呀,选一些食品相关的产品卖嘛,不能浪费呀!卖个东西有那么难吗?才开始三个月你就想放弃,你到底有多少钱可以折腾呢?”……

这个小哥曾经是个厨师,觉得厨师挣得不多,就想创业,每次创业都是父母给钱,他能珍惜吗?

这几天看《影响力》,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理,东西不是千辛万苦得来,他不会珍惜的,所以让小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如何经营的方式就是他的父母不再给钱。

总结一下,该读书的年龄,认真读书,把学业做好,多余的时间可以去阅览室,尽全力把图书馆的书全部看完。

有了赚钱的能力再去折腾,或者在老板的公司培养好了能力再去闯一闯。否则费钱,费精力。

做一件事前,想清楚,就像买股票一样,如果你不打算持有十年,你就不要买,如果你不打算把事做十年,你就不要轻易开始,做好准备,瓜熟蒂落,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篇2: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孩子

听了很久的歌,也听了很多的歌,最终都不知道适合什么听什么,或许每一首都有他背后的故事,不同的歌适合有着不同故事的孩子们。

每个人都是孩子,不管你有多大,不管你懂了多少,不管你受了多少的伤,不管你经历了多少了的痛苦,不管你有多纯真,不管你有多邪恶,不管……你始终只是一个孩子而已,始终都是……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正是因为不同,你才有你独特的特色,正是因为你有了你独特的特色,你才能够与别人区分开来,所以我们不必太刻意的去隐藏自己,因为到头来,你将失去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个孩子,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特色奋斗着,像个小孩子般,为了自己想要的,努力而又坚强的奋斗着。奋斗的过程或许会暂时迷失自己,让自己在迷雾中游走,拨开云雾方可见青天,你不去拨开她,只是一味的游走在迷雾之间,在迷雾之间徘徊,分不清自己的方向,分不清自己的终点,只会一味的在迷雾中继续前进,或许前面是悬崖,或许前面是会吞噬你的妖怪然后会慢慢将你据为己有,但是你就是看不见终点,你就是分辨不清方向和身边的一切,他们是如此的深不可测,他们是如此的让你着迷。尽管迷雾中的一切都是幻象,但是你就是不能离开,就是不能分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象,不知道你还有这属于你的许多东西在云雾之后。这些东西或许没有这里那么美,但是只要你细心,只要你拨开了云雾,只要你见到了青天,你就会发现,你就会知道,原来所有的一切不是世界错了,是你错了,

你一定要学会拨开迷雾,因为你还是一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而已,所以要学会,一定要……

世界可以邪恶,但是你不可以,你要善良,因为太多的不善良才会有了邪恶的'世界,当然更因为你是一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世界可以黑暗,但是你不可以,你要光明,因为有了光明,黑暗到头终会无立足之地,终会被光明所取代,当然更因为你是一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世界可以混浊,但是你不可以,你要清白,因为就是太多的不清白,才造成了浑浊的世界,当然更因为你是一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世界可以取笑你,但是你不能取笑世界,你要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学会微笑,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美好抑或是残缺,我们能看到他的残缺,自然也能够看到它的美好。当然更因为你是一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所以你要慢慢的学会一些正确的东西并好好运用它

人有喜怒哀乐,人能够用表情表现出来,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特权,我们应该珍惜,有些时候就应该把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不用去掩盖自己,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小孩,不必刻意的去掩盖自己,想笑就应该笑,想哭就应该哭,我们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小孩,虽然我们会长大,但是我们始终都是一个小孩,一直都是,不管我们如何变化,孩子的身影总会在我们身上呈现,那永远会是我们人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小孩子的童真,小孩子的快乐,小孩子的烦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一切只是我们想得太过复杂,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的成长忘记了我们仅仅、只是一个小孩,忘记了该怎样用小孩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已。习惯了用小孩子的特色去追逐东西,因为我就是一个小孩子,永远都是。

篇3: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爱默生就属于这些我颇愿结识一番的哲学家之列。

我对爱默生向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图上,我早已标出那个康科德小镇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欢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欢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准能喜欢他的这位朋友。

作为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已名垂史册。作为-名哲学家,他却似乎进不了哲学的“正史”。他是一位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他的“体系”,所谓超验主义,如今在美国恐怕也没有人认真看待了。如果我试图对他的体系作一番条分缕析的解说,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灵感的启发,随手写下我的感触。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

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声称反对体系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

爱默生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这就是他的超验主义,有点像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学。人心与宇宙之间究竟有没有对应关系,这是永远无法在理论上证实或驳倒的。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其作用只是用来支持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我宁可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而不去追究它背后的形而上学信仰。于是我看到,爱默生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人性完美发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学是一首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赞美诗。

但爱默生的人道主义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单纯回声。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和同时代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一样,他也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先知先觉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我想起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对人的异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话:“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他们的理论归宿当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样热烈怀抱着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种激情驱使人们从事理论探索,结果却找到了不同的理论,甚至彼此成为思想上的敌人。但是,真的是敌人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时图书馆的藏书比现在少得多,否则他们也许成不了西塞罗、洛克、培根了。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我曾经计算过,尽我有生之年,每天读一本书,连我自己的藏书也读不完。何况还不断购进新书,何况还有图书馆里难计其数的书。这真有点令人绝望。可是,写作冲动一上来,这一切全忘了。爱默生说得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只要自已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而,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说:“然而事实是: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爱默生写有长文热情歌颂爱情的魅力,但我更喜欢他的这首诗:为爱牺牲一切,

服从你的心;

朋友,亲戚,时日,

名誉,财产,

计划,信用与灵感,

什么都能放弃。

为爱离弃一切;

然而,你听我说:……

你须要保留今天,

明天,你整个的未来,

让它们绝对自由,

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

如果你心爱的姑娘另有所欢,你还她自由。

你应当知道

半人半神走了,

神就来了。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返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

还有一点余兴,也一并写下。有句成语叫大智若愚。人类精神的这种逆反形式很值得研究一番。我还可以举出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在爱默生的书里,我也找到了若干印证。

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性情浅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仅只是演说式的做作。”然而这不是悲剧。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谑嘲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爱默生举了一个例子:正当喜剧演员卡里尼使整个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断肚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去找城里的一个医生,治疗他致命的忧郁症。医生劝他到戏院去看卡里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

与此相类似,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肃地对待其信仰的人。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相信礼教,因为不满意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教,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其实,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于是过分认真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一部基督教史就是没有信仰的人以维护信仰之名把有信仰的人当作邪教徒烧死的历史。殉道者多半死于同志之手而非敌人之手。所以,爱默生说,伟大的有信仰的人永远被目为异教徒,终于被迫以一连串的怀疑论来表现他的信念。怀疑论实在是过于认真看待信仰或知识的结果。苏格拉底为了弄明智慧的实质,遍访雅典城里号称有智慧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只是在那里盲目自信,其实并无智慧。他到头来认为自己仍然不知智慧为何物,说出了那句着名的话:“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大抵都是太认真地要追究人类认识的可靠性,结果反而疑团丛生。

篇4: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人生哲理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人生哲理故事

人与人最短的距离叫拥抱,人与人最长的距离叫等待,人与人最看不见的距离叫包容,人与人最可怕的距离叫漠视你的存在。人,都喜欢和不计较的人在一起相处,不计较的人刚开始时,看似失去,但长久下来却是获得;爱占他人便宜的人,刚开始看似获得,但相处久后却是失去。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成的书更难。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歌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

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

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他是个怎样的人。读人,是为了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读出欢乐,读出幸福。人与人相处,更多的是需要彼此之间的一份理解,一种信任。凡事多向积极的一面靠拢,你会感觉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人生一辈子,写自己让别人读,你不让都不行;读别人对照自己,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真、善、美,吸取营养,完善自我;用老花镜看别人的假、恶、丑,模糊掉、虚化掉。写自己要认认真真。因为在人生的写作里是没有“修改”和“删除”;读别人,不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我喜欢读那些好书。一本好书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更是一本好书。书有多少种,朋友就有多少类。有的书教我们生活,有的书教我们做人;有的书给我们一时欢愉,有的书让我们终生受益;有的书激荡感情,有的书催人奋进。不管哪本书,读到最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我们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起人生。

篇5: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哲理散文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哲理散文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爱默生就属于这些我颇愿结识一番的哲学家之列。

我对爱默生向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图上,我早已标出那个康科德小镇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欢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欢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准能喜欢他的这位朋友。

作为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已名垂史册。作为—名哲学家,他却似乎进不了哲学的“正史”。他是一位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他的“体系”,所谓超验主义,如今在美国恐怕也没有人认真看待了。如果我试图对他的体系作一番条分缕析的解说,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灵感的启发,随手写下我的感触。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

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声称反对体系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

爱默生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这就是他的超验主义,有点像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学。人心与宇宙之间究竟有没有对应关系,这是永远无法在理论上证实或驳倒的。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其作用只是用来支持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我宁可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而不去追究它背后的形而上学信仰。于是我看到,爱默生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人性完美发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学是一首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赞美诗。

但爱默生的人道主义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单纯回声。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和同时代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一样,他也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先知先觉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我想起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对人的异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话:“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他们的理论归宿当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样热烈怀抱着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种激情驱使人们从事理论探索,结果却找到了不同的理论,甚至彼此成为思想上的敌人。但是,真的是敌人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时图书馆的藏书比现在少得多,否则他们也许成不了西塞罗、洛克、培根了。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我曾经计算过,尽我有生之年,每天读一本书,连我自己的藏书也读不完。何况还不断购进新书,何况还有图书馆里难计其数的书。这真有点令人绝望。可是,写作冲动一上来,这一切全忘了。爱默生说得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只要自已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而,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说:"然而事实是: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

篇6:回忆随笔: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这个暑假,我的同事们都玩得有点大。

记得二十天前,我们上午开的放假大会,下午就有三位同事赶往首都机场开始了快乐之旅。陆续地,越来越多的同事开启了全球各地各个方向的自由之行,感谢微信,让我在家中就可以随时领略朋友圈中各地的风光。说实话,我的心也是蠢蠢欲动的。总有一天,我也要带上家人一起去玩耍。

欣赏着朋友们分享的照片,深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之美,进而想到人生也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力求丰富多彩。年少时梦想着追求成功,想着成功的方式应该高度专注,而不应该三心二意,记得多年以前有过一段时间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坚持一段时间,哪有不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真得是很幼稚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过度的专一必然是乏味的,是枯燥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看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五彩斑斓,形形色色。

想想求学之路,才知道为什么在小的时候要全面发展,不会过早地分出专业门类来,因为年少时知识越全面,越扎实,将来才可能越健康,越有高度。即便只看一门学科,以数学为例,也不是单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分支越来越多,小学的数学教材是从数、形、统计三方面螺旋式前进的,初中阶段依然是从这三方面进一步加深,高中时总得来说再进一步加深细化,经过十多年的积淀,有的同学在数学方面有兴趣,到大学时就会在某一分支上继续深入学习,开拓研究。

回到我们每个人,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可逆潮流而动,智慧就在身边,要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决不可孤陋寡闻,决不可坐井观天,要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都说五个手指没有一样长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只有一个最长的指头也是不可以的,每个手指都有自己的作用。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也要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记不清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想,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此,我们可以确信:既不要孤芳自赏,骄傲自大,也不必刻意效仿他人,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既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就要相信自己存在的理由。

写着写着,感觉自己有点偏激了,但是写了就写了,就这样吧。

一种心情的流露,仅此而已。

境随心转,心也会随境转,谁说不是呢。

不完美乃真完美,总想自圆其说,却发现,自圆其说也很难呢。

本文作者:乐水(公众号:乐水微言)

篇7: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成功故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命运完全是可以由自己去改变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些必须去做的事情,当我们站在那些矛盾的十字路口,放弃一些东西也许很艰难,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和不安,但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认真地思考然后作出正确的决定。因为正是这些抉择让我们从少不更事的懵懂任性逐渐变得勇敢坚定起来,正如有一句话说的那样:“认识到有自己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是成长的表现。”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或主角,或配角,或路人甲路人乙,或看客。

决定你扮演何种角色的,是组织,是社会,是家庭,是他人,是不知道什么力量。

有时你应当是主角,但别人抢了戏;有时你应当是配角,但莫名其妙就成了主角。

把主角做成配角的,不一定是悲剧;把主角做成看客,看别人表演,有几人能做到呢?

你自己愿意做什么角色,想过吗?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相关文章:

1.每个人都是天使作文

2.励志文章:每个人都是富翁

3.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4.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5.每个人都是学习的榜样作文550字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7.一个改变了爱因斯坦人生的故事

8.一个启发改变你人生的故事

9.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作文400字

10.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