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欧洲节日中世纪节

欧洲节日中世纪节

2022-06-08 08:16: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ughnu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欧洲节日中世纪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欧洲节日中世纪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洲节日中世纪节

篇1:欧洲节日中世纪节

中世纪节,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及北欧,东欧节日。

中世纪节,比利时等国家专有节日。时间一般为7月3日。

6月7日至8日,立陶宛举办“特拉凯中世纪节”,传统艺人通过制作传统器物、美食和骑术表演、武士角斗、音乐舞蹈等活动向观众展示了中世纪立陶宛人的生产与生活场景。

早上6点就被闹钟吵起来,有些不想起来。起来洗漱,然后休息,准备些物品带上,后出门赶车。不到7点,就坐上了有轨电车,直接到了火车站。坐上去维也纳的火车,在Bruck an der Mur转车。今天阴天,从火车上看,沿途两边山上烟雾缭绕,有很大水气。

在Bruck an der Mur又坐上维也纳发往意大利的火车,这车经过Leoben,我在路途Treibach Althofen站中下,在这里等了将近一小时,后转到去Friesach的火车,行驶两站就到了。

又在车站,等一杰将近一个小时,他们到11点多才过来。等到他们,见到了一杰的父母,打招呼问候。一起走到Holfer,买些物品。

购物之后,一同徒步到住宿的地方,但没有人值守,一杰打电话给房主。后来房主过来,安排好住宿,两间房,我和一杰一间,一杰的父母一间。稍微吃些物品,我们就外出又回到火车站那里,在附近不远,有个城堡,跨河而过,之前一杰已经买到了票,13欧一张。在城门口有两个麦秸垛,这就是验票关卡了。

到了里面,有很多人穿着中世纪服装,有人卖烧饼,有打铁的,有做金银饰品的,有骑士,也有表演杂耍,也有人在给人施刑,因此小小集市,热闹非凡。参观的旅客,也可以购买中世纪的服装,装扮成中世纪的摸样,有人穿修女服装,手还跨篮子,有人传教士服装,还有人穿各种传统百姓服装,还有各类服装,因此集市上行走的人中就感觉到当地的中世纪的气氛了。

这里也有舞蹈表演节目,这舞蹈节目比较传统,通俗易懂,很容易于跳,而且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感觉到人民生活的欢快。舞蹈所用的传统乐器也比较独特,不同于现代乐器,也不同于中国古代唢呐。也有歌唱的地方,有几个人男性唱歌了,也用的传统乐器做的伴奏。

中世纪的活动,使我想起了国内的开封的清明上河图的相近,但这里不同的是,利用小镇,全体市民都出动,尽量参与,扮演各种角色,其参与度更高些,很有意义。清明上河图却是人造的景观,背景有限,不如这边利用平时的民居所做的舞台,平时人民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世纪所用的舞台。

第二天早上7点多起来,一杰及其父母早上起来得早,而且出去转转了。他们也做好了饭,是一杰炒的鸡蛋,还有烧好的粥。饭后,我们刷碗之后,然后休息到了10点多,我有些困,就睡了一会。

之后出去,又进了城门,胳膊上又被盖了章,此时城里的人不多,后来接近中午人便多了。上午就看了一个Sadamanda,是奥地利传统的音乐表演,还是昨天一样的乐器,这里的乐器很为独特,很为好听。之后,我们便随便转转,然后12点了,就直接回去了。

回去我仍旧帮助做饭,做上米饭,又帮助切土豆,一杰炒菜,之后吃饭,虽然没有酱醋,但味道还为可以。饭后,没怎么休息,3点多就出去了。此时的城门的麦秸垛已经撤去,没人验票了。

也许因为没有人验票,因此下午人就很多了,街上人头涌动。下午有个审判的节目,我们也听不懂。之后我们上山上的城堡,城堡有二三百米,处于半山之上,由山上可俯瞰全程。Frasia这个地方,处于山水之间,城市很小,一个城池如同一个村庄,前面是护城河,后面是山,山上又有城堡。如今城市如今容纳不下,已经延伸到城外,城外有很多建筑。

如今看这里的中世纪节,又不同于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天天有,已经商业化,固定有人经营,清明上河园的场所也是专门的商业场地,没有人在里居住。而这边的中世纪节,一年一次,场地都是居民所住的地方,全民参与活动的举办,很多人装扮成群众演员,在街上走动,如此的组织很有意思。

篇2: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起,欧洲进入国际关系的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主要特点。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开始形成。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欧洲政治。地理大发现使新产品充斥市场,它拓展了国际联系,也促成了欧洲的生产。

从16世纪起,外交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欧洲结盟为欧洲政治世俗化做了准备。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欧洲的外交最终实现世俗化,进入新时代。16世纪是战争世纪,战争连续不断,旷日持久。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规模提出了常备军和依靠雇佣军扩大常备军的问题。在雇佣军——瑞士、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当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优先权。从16世纪下半期起,欧洲各国君主开始积极招募新兵。民族国家的巩固及雇佣兵市场的枯竭促进了新兵招募。

篇3:《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中世纪大加挞伐的当属后来的这些胜利者――商人市民。他们现在成为了整个欧洲社会的主流,所以历史在他们的叙述中,教皇和国王都是黑暗的制造者,农民的苦难很少被提及,而他们自己则是受害的主体。

中世纪时代,世俗王权和宗教皇权的斗争是始终存在,并不断地激化,到底由谁拥有最终权力,双方争执不休,其根本就是对话语权的争夺,也就是对利益争夺。他们双方在利益争夺上受害最深的是中世纪新兴的商人市民阶层。整个中世纪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贸易发展,而依赖于贸易生存的商人阶层应运而生,城市也随之诞生,城市里包括了封建领主、贵族、教士、各类商人、手工业者,还有失地农民和妓女。

商人和手工业者等新生的市民阶层,在和封建领主及贵族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他们掌握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对城市管理的话语权上不断扩大。

城镇最初也受其地区内的贵族、主教和修道院的管制,地主可以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税费,也可以维持城镇的秩序。但是,城市里最富有的居民――商人们,早早就开始反对这样的操作。他们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比如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过路费,自己自治的自由。由于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地主们颁布了“城市特许令”,对商人们的要求予以准许。

城市自治体的居民为了获得特权,要付出很大一笔财富,之后每年还需付一笔钱给领主,以维持特许令的效力。但他们不是以个人为单位支付这些钱,而是通过城市政府集体付清,这一点很重要。政府的雏形出现了,他们花钱买自由,花钱买权利,他们有了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贵族们当然乐得收取这样的年金,因为他们不用花力气管理他们。但这不意味着中世纪的城镇保障了民主和平等,而对于管理自治体的商人来说,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一样重要。

最初的城市其实也是非常不堪的,脏乱差和秩序的混乱是普遍现象。伦敦,因是伦巴第人登路英格兰后建立的贸易区,所以取名伦敦。就今天的标准而言,当时的伦敦是个又小又脏又臭的火灾高危地,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为铺上石板,整天挤满了人、狗、马和猪。女人在这个城市里是危险的,即便是对这座城市褒奖赞美的人,也说“这座城市的女性都非常像萨宾人”(罗马神话里被罗马男人强行抓住并与之产生关系的萨宾族女性)。12世纪的'伦敦就有了烟雾问题,犹太商人对英国的城市极其厌恶,“人和野兽吃着同样的食物,在污浊的空气和硫磺烟雾中,就像到了地狱之门。城市无论何时都散发着臭味。满是苏格兰人,他们无比脏乱,心计险恶,几乎不是人。”但即便如此,奇迹剧、狂欢节、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了那个时候的闲暇生活了。

无论欧洲如何发展,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是始终如一的,犹太人对欧洲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始终不被这块土地上族群所认可,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一直存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种排外表面上看宗教不同导致的,但实际上还是奴役他人的思维决定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伊(兰教,其实同出一门。只是对教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基督徒却视犹太教为邪教,甚至对其大肆屠杀,宗教理由则是犹太人害死了耶稣。犹太人被迫住在划定的区域生活,甚至被要求佩戴特定的标志,在基督徒诋毁他们的宗教时,还逼迫他们“礼貌地”听着。

相比于这三个宗教而言,基督教的宗教压迫是最为严重的。它不仅武力征伐异教,还强迫犹太教徒和伊(兰教徒改宗。即便是强大时期的伊(兰教,也比没有强迫他人改宗,比基督教温和宽容很多。以至于很多基督徒期盼着穆斯林军队的到来,他们可以得到“解放”。基督教的对内压迫之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但一切的民族压迫其实都是阶级压迫。犹太人作为外来人口,不允许拥有土地,不能参与市民政治,他们从事贸易活动和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制造。其中有一部分人做着放贷生意,而这一生意在基督教和伊(兰教的教义中都是被禁止的。但这又是很有市场的,很多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而背上了债务,然而,“在一个崇尚挥霍无度、以能花钱象征慷慨大方的社会,负债比勤俭节约更有面子”。犹太人虽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因为大的动荡,而被没收财产,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世纪。

对于仇外情绪和大迫害的发生,书中认为是由于欧洲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的活力,带动了社会阶层的迁移,带来了机遇,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焦虑感,有的人面对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社会,开始觉得惶惶不安,甚至惊恐不已造成的。如我们今天外来人口对本地人口社会福利和机会的侵蚀,以及文化观念上的冲突等造成的矛盾一样,只是这个矛盾在欧洲变得不可调和,对于本来就异常穷困的欧洲,面对这种发展中的躁动,暴露出了人性穷凶极恶的野蛮的一面,当然,教会在里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宗教的传播和认可的过程中,有一些很有意思但又很有启迪的故事出现。比如,伊(兰教传播的受阻,跟它禁酒有关,犹太教的不被接受,跟它自己宣称是上帝的选民,却没有尺寸之地有关。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而拒绝天主教则是跟建筑风格有关。其实任何思想的传播,都要抛弃掉种族的习俗特征,才能做到在精神上的传播,更让人接纳。而中世纪欧洲社会整体和教会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其不宽容的。

综上的中世纪看起来确实让人感到压抑和暗无天日,但中世纪的欧洲也绝不是没有丝毫文明和进步可言。基督教会虽然极端和专制,但它在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以宗教为核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诸多艺术,在中世纪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有的甚至是创新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出人意料之处,蛮族的入侵使得欧洲古典文明出现断层,整个欧洲在文化层面一片漆黑,犹如掉进了一口黑暗的深井。拉丁语及其文字在教会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但是,即便有文化如教皇者,用拉丁文写出的文章也是语法不通。蛮族的方言开始流传,但尚未发明相应的文字。在一片废物上企图重建和传播文化,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黑暗,文化的消亡才是真正的黑暗,因为世界重新回到了荒蛮时代。如今欧洲各国的文字,大多数都是传教士创立的,为未来文化的复兴保留了火种,这一点堪称丰功伟绩。

篇4: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二课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书p60: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 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②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城市中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表现:①封建庄园制度、②封建农奴制度、③封建等级制度、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篇5: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篇6:素描中世纪英国人的节日文化

素描中世纪英国人的节日文化

中世纪时期,英国人依据季节的`变化安排一年的周期性劳作和生活,而这种周期性的劳作和生活又以各种节日划分阶段,在节日中人们按传统习俗和宗教举行各种活动.

作 者:厉永平倪世光  作者单位:厉永平(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倪世光(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978 关键词:中世纪   英国   节日   圣诞节  

篇7: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是哪一天

11月15日 星期日 庚子年(鼠年)十月初一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篇8: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更多寒衣节相关内容推荐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寒衣节的由来

源于先秦迎冬礼仪

又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于纪念汉高祖

寒衣节图册此外,在唐代敦煌的十月初一节俗传说中,尚有纪念汉高祖刘邦的讲法:“十月晓,又日星,何谓?昔汉高祖十月一日入秦,故作一日节。”(斯五七五五《杂抄》)因为是一千多年以前的资料,也许比后人的传说或推论又接近历史原貌一步,可惜没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当时人是如何过此节日的详细描述。

源于秦朝孟姜女哭长城

“寒衣节”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图册民间传说谓寒衣节源起于秦朝: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应官府征役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

如流传在甘肃河西一带的《孟姜女宝卷》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俟她来到筑城工地,获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进长城脚下后,号咷痛哭,竟使长城城墙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

百姓闻此深受感动,以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从而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源于秦朝正月初一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

秦正建亥,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秦朝虽短命而亡,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汉朝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并有“十月朝”与“十月朔”等节俗名称,这是十月初一为岁首的遗迹。

直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还有这样的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俗谓之秦岁首。”从表面上看,寒衣节出现较晚,似与岁首习俗毫无干系,其实它的悼亡主题既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的一种延续,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

《月令》、 《四民月令》就记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时节整饬丧纪、检查棺椁丘垅形制以及抚慰亡灵的顺应阴气的时令做法,以人文秩序适应自然秩序。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人室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灵。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9: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更多寒衣节相关内容推荐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标志严冬的到来,送御寒衣的日子。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的传统习俗

【烧寒衣】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吃面条】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禁忌事项】焚烧物品要烧干净,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寒衣节祭祀要注意什么

1、寒衣节祭祀时,上坟扫墓会焚化一些阴冥用具。很多人在过程中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未留心所烧的东西是否全部烧尽。此处要告诉大家,但凡给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2、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因此在祭祀偏远坟地时,根据周围的环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纸,用以焚烧,有备无患。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而一些出门在外者应该如何祭祀呢,此处就建议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用粉笔画个圆圈,冲家的方向留一个口子。如果在路口还是很不方便,那就尽量选择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在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情况下完成。

4、寒衣节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九点至十二点间,一天中阳气最充足的时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坟。并且身体抱恙者最好不要参与,老幼孕妇也不适合去坟地;近期运势低迷者不要参与。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坟地。祭祀过程中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口吐不敬之语,离开时干净利落,不留赃物。

五、坟墓有进水,塌陷,损毁的,建议在寒衣节当日进行修缮,坟头的草木要及时清理,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迁坟的,也最好在寒衣节和清明节进行。部分人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张,一切根据专业人士堪舆进行。

【欧洲节日中世纪节】相关文章:

1.节日习俗:大连烟花爆竹节

2.寒衣节节日的起源

3.腊八节节日活动方案

4.寒衣节是什么节_节日介绍

5.少数民族节日浪山节

6.中世纪西方字体设计论文

7.西宁节的节日礼仪习俗

8.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

9.欧洲商务礼仪基础知识

10.欧洲浪漫主义诗歌

下载word文档
《欧洲节日中世纪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