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2022-05-31 09:31: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erho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篇1: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浅关于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假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

【关键词】:学会审题 分析与训练 解题步骤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假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2.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3.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4.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5.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6.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

7.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

8.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逻辑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课本中不数量关系的对比的出现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篇2: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跟随马芯兰老师进行数学改革实验两年来,感受很深。马老师在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应用题教学来谈一谈。

小学数学研究的11种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关系的应用题: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下面就后两种关系的应用题做个具体说明。

一、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马老师非常重视概念教学。因为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

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就能知道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就有1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矗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马老师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像马老师所说,“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二、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大小数的概念;大小数的关系;大小数应用题。

(一)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1] [2] [3]

篇3: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跟随马芯兰老师进行数学改革实验两年来,感受很深。马老师在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应用题教学来谈一谈。

小学数学研究的11种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关系的应用题: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下面就后两种关系的应用题做个具体说明。

一、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马老师非常重视概念教学。因为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

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就能知道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就有1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矗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马老师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像马老师所说,“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二、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大小数的'概念;大小数的关系;大小数应用题。

(一)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同样多”是研究大小数之间关系的桥梁,只有在深入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马老师对“同样多”概念的渗透,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数“2”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学生知道2朵花是由左边的1朵花和右边的1朵花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的时候,问学生“左边和右边花的朵数怎样”,学生能够说出“一样多”、“一般多”,这时马老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这就是“同样多”。这是通过具体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学“<”、“>”和“=”符号时,先讲“<”和“>”,目的是为了学“=”,理解“同样多”,这里仍然是通过实物图让学生理解,如3个苹果和3个梨比较,没有多余的苹果,也没有多余的梨,我们就说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也就是3和3同样多。这时学生从具体的两部分同样多,已经认识到两个数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表示,也就是“=”表示两个数同样多。

以上所举这些例了都是通过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的。

第二层:认识“大数、小数、同样多”。前面所理解的“同样多”是两部分正好相等,这一层所要理解的是小数和大数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如:3个苹果和5个梨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其中3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又和梨的这部分同样多,所以说苹果的个数只相当于梨里的一部分,即小数相当于大数里的一部分,在这里“同样多”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3”为什么是小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梨的“5个”为什么是大数呢?因为5个梨和3个苹果比较,l个苹果对1个梨,这样一对应,再继续比,苹果就没有了,梨还有两个,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把大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那么把5个梨分成1和4,行不行呢?如果这样分比不出谁大谁校分成2和3行不行呢?仍然是量在变化,还是比不出谁大谁校只有当把5个梨分成和苹果同样多的3个和比苹果多的2个的时候,才能通过比较得出5是大数。所以把大数分成两部分是在两个具体数量比较过程中自然得出的。

第三层:通过大量实物图巩固大、小数和同样多的概念。

要达到这一层的目的可不是一日之功,在这一阶段,马老师要求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多种角度循序渐进地来巩固这部分知识。

第四层: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进一步理解大数和小数,仍然利用每天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以上这四个层次均为大小数应用题的准备阶段,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同样多”这一概念,初步认识了大小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二)大小数的关系

大小数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大数、小数、差这三个数量的关系,大数和小数、大数和差、小数和差,这三个数量中每两个数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3个苹果和5个梨进行比较。3个苹果和2个梨的关系:这2个梨是比3个苹果多出来的部分。2个梨和5个梨的关系:2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和5个梨的关系:3个苹果相当于5个梨里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三个数量的关系仍然要抓装同样多”这个概念,以“同样多”作桥梁,把“大小数的关系”转化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去分析理解。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深入理解“同样多”,初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理解“多”和“少”)深入理解大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

第三层:(理解关键句)深化大小数之间关系,理解大小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初步培养学生逻辑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大小数四则应用题这一部分,数学教师应抓住关键句分析题目,目的是深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使画图分析、解答成为一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每人早自习出两道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直到现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还练习这样的题目。

通过每天几分钟的积累,使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效果、新的高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关系应用题的教学是有共同点的,即教师运用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有关应用题。

所以,我们在学习马芯兰老师教学思想的过程中,不要只学某一环节、某一 节课,要抓住每条线、每一个网络去消化理解,不仅要注重“外延”,更要学习马老师教学思想的“内涵”。

篇4: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河北省永年县小龙马总校王金顺

【摘要】在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1.14【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12-0087-01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中自己的摸索和总结,下面就应用题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研究的11种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关系的应用题: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下面就后两种关系的应用题做个具体说明。

一、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首先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

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就能知道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就有1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马老师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像马老师所说,“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二、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大小数的概念;大小数的关系;大小数应用题。

(一)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同样多”是研究大小数之间关系的桥梁,只有在深入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对“同样多”概念的渗透,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数“2”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学生知道2朵花是由左边的1朵花和右边的1朵花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的时候,问学生“左边和右边花的朵数怎样”,学生能够说出“一样多”、“一般多”,这时老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这就是“同样多”。这是通过具体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学“<”、“>”和“=”符号时,先讲“<”和“>”,目的是为了学“=”,理解“同样多”,这里仍然是通过实物图让学生理解,如3个苹果和3个梨比较,没有多余的苹果,也没有多余的梨,我们就说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也就是3和3同样多。这时学生从具体的两部分同样多,已经认识到两个数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表示,也就是“=”表示两个数同样多。

以上所举这些例了都是通过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的。

第二层:认识“大数、小数、同样多”。前面所理解的“同样多”是两部分正好相等,这一层所要理解的是小数和大数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如:3个苹果和5个梨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其中3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又和梨的这部分同样多,所以说苹果的个数只相当于梨里的一部分,即小数相当于大数里的一部分,在这里“同样多”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3”为什么是小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层:通过大量实物图巩固大、小数和同样多的概念。

要达到这一层的目的可不是一日之功,在这一阶段,马老师要求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多种角度循序渐进地来巩固这部分知识。

第四层: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进一步理解大数和小数,仍然利用每天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以上这四个层次均为大小数应用题的'准备阶段,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同样多”这一概念,初步认识了大小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二)大小数的关系。

大小数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大数、小数、差这三个数量的关系,大数和小数、大数和差、小数和差,这三个数量中每两个数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3个苹果和5个梨进行比较。3个苹果和2个梨的关系:这2个梨是比3个苹果多出来的部分。2个梨和5个梨的关系:2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和5个梨的关系:3个苹果相当于5个梨里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三个数量的关系仍然要抓装同样多”这个概念,以“同样多”作桥梁,把“大小数的关系”转化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去分析理解。

(三)大小数四则应用题这一部分,数学教师应抓住关键句分析题目,目的是深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使画图分析、解答成为一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每人早自习出两道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直到现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还练习这样的题目。

通过每天几分钟的积累,使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效果、新的高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关系应用题的教学是有共同点的,即教师运用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有关应用题。

篇5: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浅析 一本《大学英语教学教程》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  复旦、清华、外研三家出版社分别以《21世纪大学英语》、《新英语教程》、《新编大学英语》获得了人们的关注,颇有几分“三足鼎立”的架势。  其中外研社更以“斥千万巨资承担2800位教师的研修费用”作为推广新教材的切入点。 步入英语教学春天的又何止是高等学府,11月中旬 31  个省市、地区的代表云集美丽的珠海召开“首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牛津英语优质课评比等等,学生的英语竞赛也搞得如火如荼。  英语教学的三个阶段是1.基础知识获得阶段2.基本技能获得阶段3.形成交际能力。获得阶段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交际性原则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交际能力。交际法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已被普遍提倡和使用。交际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使之积极地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从中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法。交际能力指能与他人自由交流的能力,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To  understand what others wish to communicate in the broadest  sense.即从最广的意义上能理解他人欲表达的思想。2.To be able to convey to others what they  themselves wish to share.即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许多教师摒弃了以灌输语法知识为轴心的传统教学体系而采用侧重实际交际能力、能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英语的体系。老师们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与培养。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教学中也注重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技能训练中语言话题的涉及面广,教学活动接近生活情景。在课堂管理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打破旧格局,过渡自然,用英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分清教师与学生的主次,在交际活动中注重新词的运用,把新的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阅读课中要富于text,超越text。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表扬学生时,有的老师发的奖品过于“丰厚”,造成时间的浪费与注意力的分散。在使用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时要多媒体为教学目的服务。注重实物性,调动学生注意年龄特点。有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处理突发事件缺乏艺术,更对英语教师提出三点要求:1、加强语言进修2、理论联系实践3、教育艺术技术一并提高。  上海市的英语教学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教材采用一多本、多纲多本,教材放开,主教材和辅教材并用。小学毕业词汇量应为1200左右。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力争早日“master  the language“.

二、我校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这样写到: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奖赏,它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极度快乐状态。但它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L第二册Revision Lesson 9 Can you tell us the way?,在Warming  up中,老师选用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London Bridge ,先朗诵,再根据旋律演唱,唱到 Take the key and lock her  up ,my fair lady.孩子们笑弯了腰。问大家Who has ever been to London?  回答没有。于是老师请四个查过London、Paris 、Shanghai 、San  Francisco城市风貌的同学介绍,配着流畅的音乐,孩子们娓娓道来,稍作翻译,许多“听众”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小导游”们,随即老师把下堂课要准备的资料放在信封中当奖品发给最佳“听众”,为下堂课打下伏笔。接着老师说If  I go abroad, I am new there. Some times I will lost my way. Who can help  me?一组学生举手,他们和老师一起漫步校园共同学习“turn left, go straight down...,walk down, turn  right”等表示方位的词组,教室里的同学在课代表的安排下听Mr Mouse 和Miss Mouse 从结识到成家的故事,故事的每个环节都有重复的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而回答是不同的,结束“漫步”,他们已能讲故事了,老师请他们交流自己的收获,互做老师,再听听读读课文内容,他们觉得课文十分浅显易懂,很快就能背诵与表演了。发下白纸,请他们一起设计心中的城市“My  City”,并请他们与同学互相介绍各自的城市,互做导游。最后我们的课在“ Down by the station”中结束,而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主题网络式的教学  主题网络式的教学是指把教学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步骤,通过构建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体系,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并努力地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揭示“文化”与“语言习得”之间秘密不可分的联系,寻求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新途径。 如上“vegetable”。在引出新课题时老师请同学听由自己灌录的Short Story: Farmer Pig  ,并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孩子们看与之配套的我给孩子们提了一些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并着重谈谈他们对Farmer Pig  的感受,孩子们用他们积累的词诸如:busy、fat、happy、hardworking 来赞美 Mr Pig. Mr Pig  在”欣喜“之余托我给孩子们捎上许多蔬菜,由此开始我们的单词教学。在教学中孩子们通过touch、smell、fell等活动借助已有的音标知识自主地学会了许多蔬菜名称。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是比不可少的如教蔬菜老师先和孩子们一起复习cucumber由此引出它的颜色green  ,接着很自然的加上“ s”构成greens。孩子们轻而一举地学会了青菜一词。  Potato与tomato中“O”的发音一致,老师故意把这两样蔬菜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去找规律。在巩固阶段我采用的复习方法是猜猜谜语、写写Shopping  List唱唱“The farmer in the dell”。课的尾声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编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 :Pull out the  turnip。让孩子们在兴奋中期待下一堂英语课。  (三)学习英语与了解西方的文化紧密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圣诞节在它逐渐淡漠了它最初的宗教含义,向我们  走来时。当孩子们期待着Santa Claus给他们送来礼物,并向往着圣诞大餐  时。我们是否应该帮助他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作一些了解,我们的“Cradle  English Corner”希望借助一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歌曲、故事、贺卡、  饮食、Talk Show,通过课堂、电视、电影、网络去听、去用英语唱和说,去 感 知。同时也用美好的话语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携手走入学习英语的新天  地。 如:圣诞活动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与步骤

晨间广播(7:20-7:40) 英语圣诞歌曲播放圣诞问候语学习圣诞故事播讲 第二节课间 圣诞知识有奖征答 第三节课间 最佳网站评选 (南校)最佳贺卡评选 (北校) 中午 用餐时,西餐用餐礼仪圣诞歌曲欣赏“贺卡传情”(先用英语说出卡上的英语贺词,再送贺卡) 晚托班 电视直播Follow me (三、四年级)Talk Show (五年级)圣诞电影片段欣赏 环境布置圣诞贺卡、圣诞网站、演播室布置、电子屏。

三、听故事,讲故事 有梦想,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三年中我们曾让孩子听过与讲许 多故事,下面有 一份英语角初赛名单 1、平阳 《The golden touch》《点金术》 2、周昊骏《Fireman Bill and the Dragon》《消防队员比尔和巨龙》 3、吴佩雯 《Giant’s garden》《巨人的花园》 4、季智晶 《Pass in Boots》《穿鞋子的猫》 5、陈 稀 《Which one is stupid?》《那一个是傻的?》 6、孙君韬 《Pinocchio》《木偶奇遇记》 7、时 然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乞丐王子》 8、祖 荪 《Amy and the red box》《爱米和红柜子》 9、胡嘉卿 《Dream--Buyer》《买梦》 10、黎韵玲 《There is a story about a goose》 11、余 韵 《Take it away!》《带他走!》 12、刘轶圣 《桃太郎》 13、姚 舜 《Lady and the tramp》 14、吴晓鹭 《 爱丽丝梦游仙境》 15、李诗聪 《小红袄》 16、黄天怿 《小飞侠》 17、张 盈 《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 18、马越颖 《Mary Poppins》 19、竺 韵 《The lose cat》 20、王谵宁 《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 21、李乃佳 《A Difficult Question》 22、阮D炀D 《猫儿历险记》 23、王逸凡 《小飞侠》 24、林 昃 《A Humorous Story》 25、丁 宁 《The Tale Of Robin Hood》 26、童 菁 《游戏伙伴》 D在听与讲中,学生的语感、词汇量,理解力,表现力有了极大的进步。

四、小结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对于已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另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新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而且,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对这种知识迁移有很大的关系。   英语素质则是指一个人对英语的相对稳定,内化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一个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和听、读、说、写训练是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前提。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就是要解决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听不懂”,“说不出”问题,解决“要我学”,“我不学”的问题。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其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形成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保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注意在提问时适当的信息差,遵?quot;real  life”的真实情景,使英语学习为生活所用不成为一句空话。 在大力提倡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英语老师任重而道远。 ----------------------------------------------------------------------

--------------------------------------------------------------------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广东汕头丹霞小学 谢懿英

0754-8365908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类考试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笔头应试能力而忽视培养其口头交际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注意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是要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回答老师提问的被动境地,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目前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  提问,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刚刚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讲,尤其显得重要。小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新授课中的疑、难点进行提问,另一方面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问答练习。善不善于就授课内容进行思考与提问,不仅可以说明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巩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当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互相问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实现小学英语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生“怎么问”、“怎么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不能发现问题、提不出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应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每课的重、难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疑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例如,在教小学英语人教版第四册第五课“MY FAMILY”前的备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 “We three are all  good students in  schools.”中的“schools”,做好提问题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子时,往往只是简单地知道它的意思,并没有注意到复数的用法。我便提醒学生“schools”的用法是否有错,一些学生注意到“schools”中的复数形式,由此提问为什么要用复数而不用单数。于是我便根据语法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复数形式用法的理解。 在

[1] [2] 下一页

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设疑,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2.课中设疑,以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3.课后设疑,以温故知新,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提问的胆量。  学生不敢问的最大原因就是胆子太小,不敢向老师与同学发问,生怕问的不确切,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因此,必须设法在教学中经常锻炼学生的胆量。学生胆子大不大,敢不敢向老师与同学提问,这同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学生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小,一般不会轻易提问。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提问,并养成爱提问、敢提问的习惯。 例如,在教人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第二课“IN A FAST-FOOD  RESTAURANT”时,该课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与她妈妈在麦当劳购买食物时的对白片段。由于其内容本身就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这就为学生开口说英语起着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了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整理、复习已学过的有关买东西的日常用语  如“Hello!/ Can I help you? / Here you are. /What are these? / Can I have …?  / Thank you.…  ”,然后把全班的学生分成相邻两个一组,互相进行问答。由于学生对该话题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把话题说开了。通过一问一答,引发了学生们更广泛的联想,自觉地去运用所学过的句子与词汇进行问答,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我在学生练习后挑选几个小组到讲台前表演,对表演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害怕、害羞心理就得到克服,其思维显得更加活跃,其口语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如何问问题和怎样恰当地提问题,是学生学会提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些学生就是因为问得不得法,碰了几次钉子后,就不敢再问了。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 提醒学生要注意提问题的内容。 有些学生一想到某个问题,没有经过反复思考就提问,问后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或者说不清楚问题,让别人无法回答、不想回答。例如,在教人教版第四册第十三课“FOURTEEN  BIRDS  ”,课文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树上有十四只鸟,一个猎人射下其中的一只,问还剩下多少只。因为课文的内容学生很熟悉,我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题,有些学生提到猎人该穿着什么衣服,有些离题,我马上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回到主题,提一些跟课文有关的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提问题和答问题,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2. 教导学生把握提问题的角度。 我经常教导学生提问题要提得小、问得细,不要提一些大而不当、笼笼统统的问题,这样别人才容易回答,答起来也才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小学人教版英语第四册第五课的第三部分“Don’t  read in bed.”时,有些学生将这个句子中的“in bed”与以前学的 “on the  bed”相比较,笼统地提问了介词的用法。我引导学生应针对性地从 “in” 和“on”这两个介词 入手,学习“in” 跟  “on”的用法,从而缩小了问题的范围。并通过对这两个介词的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它们的用法,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3. 要求学生注意提问题的时机。 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时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能提问题,不能随意提问题,因为这既影响课堂纪律,又不礼貌,而且提的问题又有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由于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上一页  [1] [2]

篇6:对小学劳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对小学劳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对小学劳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黑龙江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

[1] [2]

篇7: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本《大学英语教学教程》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

复旦、清华、外研三家出版社分别以《21世纪大学英语》、《新英语教程》、《新编大学英语》获得了人们的关注,颇有几分“三足鼎立”的架势。

其中外研社更以“斥千万巨资承担2800位教师的研修费用”作为推广新教材的切入点。

步入英语教学春天的又何止是高等学府,11月中旬 31

个省市、地区的代表云集美丽的珠海召开“首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牛津英语优质课评比等等,学生的英语竞赛也搞得如火如荼。

英语教学的三个阶段是1.基础知识获得阶段2.基本技能获得阶段3.形成交际能力。获得阶段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交际性原则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交际能力。交际法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已被普遍提倡和使用。交际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使之积极地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从中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法。交际能力指能与他人自由交流的能力,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To

understand what others wish to communicate in the broadest

sense.即从最广的意义上能理解他人欲表达的思想。2.To be able to convey to others what they

themselves wish to share.即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许多教师摒弃了以灌输语法知识为轴心的传统教学体系而采用侧重实际交际能力、能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英语的体系。老师们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与培养。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教学中也注重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技能训练中语言话题的涉及面广,教学活动接近生活情景。在课堂管理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打破旧格局,过渡自然,用英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分清教师与学生的主次,在交际活动中注重新词的运用,把新的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阅读课中要富于text,超越text。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表扬学生时,有的老师发的奖品过于“丰厚”,造成时间的浪费与注意力的分散。在使用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时要多媒体为教学目的服务。注重实物性,调动学生注意年龄特点。有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处理突发事件缺乏艺术,更对

[1] [2] [3] [4] [5] [6]

篇8: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这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l)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

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 3,女生分到:

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O: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1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1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味。

我们认为,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自由选择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以教学理论支撑的概括化的教学原型,以利于教师在运用模式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时,达到对课堂教学结构驾驭自如,并能对模式变型,或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进人无模式境界,使学生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篇9: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四川省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 达瓦扎西

【摘 要】民族地区小学生由于受语言环境和使用途径的限制,对汉字的认识与内地小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基础是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面临重要任务。笔者在民族地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地区低年级学生识字方法。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生 识字教学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汉字识字存在的问题

1.语言环境的限制。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交往中绝大多数时候使用本民族语言,很少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误使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汉语文作用不大,部分家长甚至有“只要把藏文学好,语文不要紧”的.错误认识和言论。

2.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对外开放、交流有限,使群众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思想认识和观念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长期局限于封闭的环境中,不但使自己的发展受到限制,也影响到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发展。

二、小学语文识字要求

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教学中以形声字为最多。

1.根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这2500个汉字,在一二年级就要掌握1200多个,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

2.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

三、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方法

1.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语文教学论文 )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2.肢解字形识字法。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赢”可分为亡、口、月、贝、凡。

3.比较识字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4.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他们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松、柏、桦、树等;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清、湖、海等;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狐狸等;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提、抬、挑、担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学习“牺牲”这个词,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这两个字的牛旁的含义。

5.熟字带生字法。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

6.结合生活识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标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相关文章:

1.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论文

2.大学生公寓团建探索与思考

3.低年级写字教学的思考

4.体育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5.清与浅散文

6.对壶关沼气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7.小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8.小学数学应用题论文

9.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题

10.小学低年级校本教学计划

下载word文档
《浅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