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
“霉运型选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
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体用一源”的本体境界.
作 者:朱康有 ZHU Kang-you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北京,100091 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3) 分类号:B249 关键词:心性本体 适用论 本体发用篇2:以学习论为基础建构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以学习论为基础建构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 建构
[摘要]体育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整体的可调整的预先谋划过程。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体育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这是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需要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体育教师拥有教学策略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策略出发,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体育教学策略,试图建构一种合理的体育教学策略框架,并为体育教学行为提供一些建议。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
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性思考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预先谋划。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依据对教学策略的界定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与传统的他主学习、接受学习、个体学习相对应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倡导执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第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第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如下: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而是介于绝对自主或绝对他主两极之间的,如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由自己来决定。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概念,还是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从过程上讲,它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概括言之,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学习方式。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够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根据前面对三种学习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j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地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研究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三种学习形式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
21世纪是以知识创建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我国传统的以“选拔、甄别”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正在逐渐向“着眼于发展”的素质教育转移,在此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必然。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只是素质教育本质性的教学观念,并不能构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进入教学的`前提是以教学策略为中介通过教学实践具体到学生的学习中。对于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工作,通过学生真正的内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i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以及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一)实施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处理和运用体育信息、体育资源的能力,建构完整人格。
2.意义。终身体育的观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终身体育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有必要学会体育学习以便在终身体育提供的种种机会和条件中受益。因此,教会学生体育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能力,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
3.原则。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上的选择,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并使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
4.方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选择,给予自学的机会,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异步指导。具体来说:
(1)给予学生自学机会。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前提之下,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这种先学先练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直接制约教师的教授。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教授从学生的自学情况出发,学生才能真正重视先学先练的机会。
(2)指导自学方法。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学法指导:第一,一般性体育学法指导。包括观察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模仿的方法、练习的方法等等。指导一般性体育学习方法常常是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具体身体活动中,以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第二,结合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包括针对课堂内容中如何确定自学目标,如何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练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等),如何展现学习结果,如何接受评价。第三,结合具体项目的学法指导。把不同项目的不同学法归类概括,系统化结构化地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迁移能力。
(3)异步教学。在学生先学先练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教授,学生自学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差异,使教师更容易发现、照顾学生的差异,从而便于教师采用异步教学。异步教学主要按照学生的差异分层,在教学目标、要求、指导、考核等方面采取区别对待。
5.注意问题。在放权自学和教师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承认差异、认识差异、针对差异的体育教学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而差异教学也是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必要指导实现的。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教材中或生活中的未知因素,通过“问、思、学、练”等方式,获得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能力,同时发展选择信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意义。从人才的角度看,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人才的重要素质。站在时代发展与未来社会进步的高度思考,教育改革就要从培养人才“关键能力”的角度出发。所谓关键能力,指选择信息的能力、主体性探索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可见,研究能力在人才能力结构中是关键能力中的关键,通过研究性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符合现代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的。
3.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依托,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4.方法。从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情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身体实践练习、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具体来说:(1)创设合理、科学的情景。通过启发诱导,在现有条件下,以经过选择的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索内容,将学生自身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纳入到研究问题,达到问题本身具有真实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讨论、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研究能力。第一,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方案、亲身实践、交流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和体育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围绕研究主题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来设计方案。第三,培养实践体验的能力。研究性体育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身体活动,也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育运动实践,才能检验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勤于实践、积极活动、大胆尝试促进体育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经过亲身活动体验后,要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研究的情况,归纳和概括要点和要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质,找出体育活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感悟上升到理性认识,寻求出解决该类问题的规律。
5.注意问题。研究性体育学习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征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加体育活动实践体验体育学习,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各方面知识、经验、技能解决自身的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1.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育活动团队的形式,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配合共同学习,发展个体的体育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意义。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个体在交往中可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实现社会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信息时代,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交往社会。无论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来看,人必须把交流、合作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善。因此,借助体育活动多以团队形式进行的特点,通过合作性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原则。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积极配合。重点培养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4.方法。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体育学习、活动为主,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共同进步。具体来说:(1)建立小组和确定分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适当调整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起来,使组内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为他们进行互补性的交流创建条件。同样以学生自愿和教师适当调整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在学习、活动进行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2)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分子,他们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教导学生如何宽待别人的失误、如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如何参加讨论、如何指出别人的缺点和失误。(3)小组自评。小组自评是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小组会议考虑哪些成员行为对小组有帮助,哪些没有帮助,决定哪些行为可继续,哪些行为该终止。小组自评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小组成员工作的有效性以达到小组目标。
5.注意问题。合作性体育学习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学习形式,要关注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鼓励,互相配合、帮助,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教学策略是建构在策略的特定范畴内,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可进行适时调整的动态系统决策活动过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二)建议
体育教学策略对深化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加强研究,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好的理论指导。广大体育教师需要加强体育教育理论学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体育教学策略,构建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策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3:论以可持续伦理为基础的休闲
论以可持续伦理为基础的休闲
可持续休闲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休闲活动的必然选择.其时代精神与基本特征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道德价值取向.
作 者:宣兆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9(9)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可持续伦理 可持续休闲方式篇4: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是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目前的教学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了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作 者:邓满兰 陈王乐 作者单位:邓满兰(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60000)陈王乐(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27)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篇5:论列宁的社会开放观--以新经济政策为视角
论列宁的社会开放观--以新经济政策为视角
在列宁思想研究中,传统观点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仅仅看作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和经济行为,忽略了它的更为重要的理论价值,那就是包含其中的'社会开放思想.本文以新经济政策为视角,提出了列宁的社会开放观是包含过渡论和退却论双向适应的基本思想.
作 者:杨竞业 Yang Jingye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500 刊 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年,卷(期): 13(4) 分类号:A821 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政策 社会开放观篇6:儒家心性论作为伦理学基础是否可能?――以思孟学派为个案下
儒家心性论作为伦理学基础是否可能?――以思孟学派为个案(下)
五.儒家伦理学的关系映射推定
前面说到,中国思维推衍形式的特征可以叫做“关系映射推衍”,这同样适合于儒家从心性论到伦理学的推衍过程。
儒家有一个向来为人们所忽视的极为重要的观念,叫做“推”:“推己及人”、而且“及物”。此“推”乃是知行合一的,既是“知”(推求),也是“行”(推行)。其实,其他各家也都讲“推”,例如号称“谈天衍”的阴阳家驺衍,其基本方法也是“推”:“先验小物,推而大之,以至无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有两方面的推:时间上的“五德终始”是阴阳五行纯粹关系的映射推衍,空间上的“大九洲”也是从一九(小九洲)到九九(大九洲)的纯粹同构关系的映射推衍。但儒家的“推”有其特点,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溅起一圈圈的涟漪,一层层地向外波及。这水面便是世界、尤其人伦世界,这石子便是性情(未投为性,已投为情)(41),而这涟漪便是仁爱所及;圈层从中心到边缘,在时间上和程度上的差异,便是所谓“爱有差等”;最终毕竟波及整个水面,便是修齐治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孟子谈这种“推”:“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梁惠王上》)我们这里的讨论暂时不涉及“行”,而专言“知”。“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这种“扩充”之“推”,就是纯粹关系映射推衍。
朱熹谈到《中庸》时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这就是说的《中庸》形上的心性论前提与其形下的伦理学定理之间的推衍关系。但实际上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把这种推衍关系进一步细化了,是最为典型的从心性论向伦理学的层层映射推衍过程:
1.心灵伦理结构――修身
前面说过,“八目”当中的格、致、诚、正,其实都是修身;所以,第一层次的映射推衍乃是修、齐、治、平。这种推衍乃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程序,即体现为时间上、空间上的扩展,所以《大学》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何者为先?按心性论,当然以身为先,以己为先,以心为先。这就是《大学》和《中庸》的共同格局,《大学》指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中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就是“先立乎其大者”,亦即首先确立作为推衍根据的原初结构:心灵结构。而在儒家,这种心灵结构本身已是伦理结构,亦即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所以可称之为“心灵的伦理结构”。
但修身本身又有其内在映射推衍,亦即《大学》的前四条目格、致、诚、正。我的意思是说,并非格致诚正四者是一个心灵结构,而是它们各自都是心灵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这种结构关系之间的映射推衍:
(1)格物:事理结构
儒家把“格物”作为“初学入德之门”的第一步,意义在于确立映射推衍的根本结构。程颐解释“格物穷理”时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遗书》卷十五)所谓“万物皆是一理”是说万事万物具有共同的关系结构,只是“理一分殊”、“月印万川”,所以可以“类推”。再次强调,不能把“类推”理解为“类比推理”。根据上文对“类”与“推”的讨论,“类推”就是纯粹关系映射推衍,所以他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遗书》卷十八),这个“照”字用得好,正是说的映射。其实,西方的“逻辑”也跟“理”一样,“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逻各斯”只有一个,“理”只有一个。
关于“格物致知”,这是关于儒学的一大公案,我不想在这里嗦。简单说,我把“格物”视为确立“事理结构”,这并不是“唯物反映论”的观点。按照儒家正统观点,心性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人所固有的德性:“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这就是说,五官的好恶是命,五常的精神是性;合起来说即是“性命”,都是天性天伦。因此,我们对“格物致知”之“物”也须按儒家自己的正宗理解来讲:(1)这个“物”不是实体,而是“事”“事理”。这是汉儒以来的公论,如郑玄说:“物犹事也”(《礼记注》);程颐则说:“物犹理也”(《遗书》卷十八)。(2)这件“事”是人自己的事,也就是人自己的人伦存在;这个“理”就是人的伦理,亦即人伦关系。朱熹指出:“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语类》卷五)(3)这种人伦存在本质上? 切牧榇嬖冢?桌肀局噬鲜恰靶闹?趵怼薄V祆渲赋觯骸靶陌?蚶恚?蚶砭哂谝恍摹保弧按蠓驳览恚?允俏易杂兄?铮?谴油獾谩保弧拔镏?矶荚谖掖死碇?小保ā队锢唷肪砭拧⒕硎?摺⒕硪话伲┩跹裘魉担骸疤煜轮?铮?疚蘅筛裾撸黄涓裎镏?Γ?谏硇纳献觥保ā洞?奥枷隆罚?弧袄硪舱撸?闹?趵硪病保ā妒橹钛艟怼罚?弧靶榱椋ㄐ模┎幻粒?诶砭叨?蚴鲁觯?耐馕蘩恚?耐馕奘隆保ā洞?奥肌罚?S萌寮业幕坝锝玻?吕碛胄牧槭恰爸?泻弦弧薄按蜃鲆黄?钡摹?/P>
此固有的心灵存在之所以需要格而致之,乃是基于儒家的一个基本设定:世俗的人心由于感物而动,逐物而迁,总是处于遮蔽状态(故荀子有凭心“解蔽”之说),就必须使之“明”而“诚”(《中庸》)(42)。程颐指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而迁,迷而不悟,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遗书》倦二十五)王阳明则直接把“格物”讲成“正心”,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传习录上》)。其实整个“修身”都是“解蔽”“正心”,亦即确立心灵结构。
(2)致知:认知结构
严格来讲“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如朱熹所说:“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语类》卷十八)所以王阳明讲,一旦身临其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而此“身临其境”,其身亦心,其境亦心。不过从程序上来讲,还是有个先后:先入于事理,才至于认知。程颐指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遗书》倦二十五)所以《大学》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于是,事理结构便映射为知识结构:致知的结果,便是确立了心灵的认知结构。这在过去被称为“体悟”或“体验”,被理解为“直觉”,实质上是心灵的一种自返的映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从格物到致
知,不是心灵的“外界反映”,而是心灵内在的“自我映射”:事理结构本是浑全的心灵结构,认知结构只是心灵结构的一个方面。
为什么会自我映射?这涉及对心灵结构的分析。心灵的结构有两方面,即认知和意向。在西方观念中,对心灵的结构有两种划分:三分法,知、情、意(如康德);二分法,即认知(感性、理性)和意向(情感、意志)。(43) 中国观念与二分法类似,这可以从儒家对“圣”的规定中看出来(在儒家观念中,“圣”不外乎心灵的归真返朴)。“圣”有两个方面:“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可见“圣”就是“仁且智”。这里“致知”侧重体现了“智”的方面,下面的“诚意”侧重体现了“仁”的方面(“仁”之为“意”是一种“欲”,即孔子所谓“我欲仁”)。
具体来说,所“致”之“知”的内容仍是伦理结构的内容,亦即“良知”:“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王阳明《与顾东桥书》)孟子解释良知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义”(《尽心上》);展开来说,则是仁义礼智。所以,认知结构只是心灵伦理结构的一个方面。
(3)诚意:意向结构
上面谈到,“致知”和“诚意”是分别地确立心灵结构的一个方面(44)。在对“意”的理解上,刘宗周的“意蕴于心”之说是准确的(《周子全书・语录》),“意”只是“心”的一个内在方面。“意”之为“欲”,有善有恶:“人欲”为恶意;“我欲仁”为善意,即诚意。孟子也对此有过论述:“可欲之谓善。”(《尽心下》)不“可欲”即恶意;“可欲”即“我欲仁”,故“善”,即是善意;而“有诸己”,即是发自内心的诚心,所谓“诚心诚意”。所以,“诚意”所确立的是心灵的“意向结构”。
前面说过,《中庸》以诚为本:人之本,物之本,天地之本。《大学》也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但这儿也有一个先后,《大学》提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为什么呢?因为“诚”的意思是“不自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你既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良知(致知)了,也就无法欺瞒自己了。所以,诚意既是致知的映射,也是事理结构的关系映射;而归根到底是心灵伦理结构的映射。
(4)正心:心性结构
致知、诚意分别确立了心灵结构的两个基本方面以后,自然回归心灵的'整全结构,于是就有了“正心”的步骤,亦即整体地确立或者重建“心性结构”。从最初的事理结构到这里的心性结构,就是纯粹关系的同构关系,显然也是关系映射。心性结构的具体内容也是伦理关系,即孟子讲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这种心性结构确立起来之前,我们可能行无所得,于是,我们应该“反身而诚”,亦即孟子所说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最后一句“天下归之”,展开了以下的从形上的心性论原则向世俗的伦理学原则的映射推衍进程:
2.宗法伦理结构――齐家
在讨论“齐家”之前,我们先对“修”和“齐治平”的总体关系作一个交代。《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内在未发的心灵结构,也就是“仁爱”之“性”;“和”是已发向外的人伦结构,也就是“义礼”之“情”,即“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有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这个意思(《学而》)。这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关系映射推衍(参见表三)。
八目中的齐家是心灵结构从内向外扩展的第一步,是宗法家庭伦理的关系结构。有关的常见说法,五教:“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外平成。”(《左传・文十八年》)五伦:“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典:“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舜典》孔安国传)五品:“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尚书・舜典》孔颖达疏)五常:“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尚书・泰誓》孔颖达疏)几种说法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品: 父 母 兄 弟 子
五教五典五常: 义 慈 友 恭 孝
| | | | |
五伦: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
| | |
| |
父子有亲
这里的重心不在父母兄弟子五个实体,而在义慈友恭孝五种关系,这是一种情感的、具体说是道德情感的关系。在传统的“礼乐”文化格局中,“有叙”“有别”是“义-礼”的体现,“有亲”是“和-乐”的体现。
儒家明确指出,这种家庭人伦是与五行对应的,《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孔颖达疏:“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土之性也”。难怪董仲舒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繁露・五行之义》)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夫妇二元关系,即阴阳两仪关系,故《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周易》以八卦的关系来概括宇宙天地人物,其中乾坤两卦是夫妇,其余六卦是他们的子女(《说卦》)。李贽曾经指出:“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夫妇论》)这都表明,在整个修齐治平的“外王”序列中,家庭伦理关系乃是根本结构。
3.政治伦理结构――治国
在上述“五伦”中,“君臣有义”就是治国方面的政治伦理结构(注意:此“臣”包括“民”,即“臣民”)。这种结构在《尚书・洪范》中已有相当充分的表述,诸如“八政”“皇极”“三德”。儒家对君臣关系之关注,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孔子曾经将全部人伦问题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路》),问题在于:这种关注的实质何在?其实,儒家关于政治伦理结构的思想源于周公,周公早已建构了如下一种三角关系:
天
L I
王 → 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环状结构:天决定着王,王决定着民,民决定着天。(45) 儒家的不同派别,不过侧重这个三角的某一条边。民直接决定天,即间接决定王,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儒家,基于作为当时的主导意识的宗法观念,政治伦理不过是宗法伦理的映射,所以历代君主常标榜“以孝治天下”。但是这种政治伦理结构的根本还是心灵伦理结构,即“治国”是“修身”的映射。这就是孟子讲的“居仁由义”:“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居仁即据于心,由义即行于政。所以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反之,“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滕文公下》)。《中庸》也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智、仁、勇是心灵伦理结构的确立,它能映射而推衍出治国之道。
4.人际伦理结构――平天下
在五伦中,“朋友有信”是最富于现代精神的。朋友一伦的提出及得到强调,是因为人际关系不止父子、君臣,“平天下”也不仅仅是政治伦理问题,必须回答其他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对此,儒家建立了两个层次的映射:一是“朋友”关系的映射,即把天下人都视为朋友;二是更进一步的“兄弟”关系的映射,即把天下人都视为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民,吾同胞”(张载《西铭》)。这里仍然是以家庭伦理关系视为映射推衍的根据。
这方面,儒家提出了“信”的伦理原则。“信”就是“诚”(二字同源),故孟子说:“有诸己之谓信。”(《尽心下》)“信”之为“诚”,当然本之心灵结构,所以归根到底,“朋友有信”也是心灵结构的关系映射。孟子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这是推己及人的映射推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梁惠王上》)所谓“推恩”,就是推爱。
5.世界伦理结构――及于物
这种“推”不仅及于所有人,还及于所有物,遍及宇宙世界。所以,儒家所理解的宇宙,是一个伦理的世界。这与西方现代的“意义世界”观念具有相通之处,区别在于:西方的世界观仍是一个实体的集合,儒家的世界观则是一个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的(46),而是人伦的。西方关于“意义世界”的观念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科学主义的建构,如分析哲学的逻辑语义学的“意义”理论;一是人文主义的建构,如某些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47)。后者更为接近中国儒家的传统。但是儒家建构的意义世界不仅是人文的,而且是人伦的:我们记得前文说过,儒家之赖以进行关系推衍的元结构“两仪”和“五行”,本身就已经是伦理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伦理学本身就有存在论的意义。
儒家传统是通过“推”、亦即纯粹关系映射推衍来建构其伦理世界,这种“推”的两大层次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这就是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上》)。在这方面,张载的《西铭》是个典型的文本,他把天地人物视为一个伦理世界,最后得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
至此,儒家通过纯粹关系映射推衍,由心性论而推出了伦理学的全部原则(参见表四),整个宇宙因此而呈现为一个伦理意义世界。我们现在换个角度来看,《大学》三纲八目的推衍程序也可分为这样两大阶段:修(格致诚正)是“仁”,齐、治、平是“义”。韩愈说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以“行而宜”(适宜、适当、恰当)释“义”,这是中国哲学各家的共识。我这里想讨论的,是中国“义”“仁义”的观念和西方“正义”的观念。西方所谓“正义”(justice)具有这些基本语义:适当,恰当,正当,正义,公正,公平。这些语义其实正是汉语“义”“宜”的意思。换句话说,“义”即儒家的“正义”观念。但是,西方的正义观念根据于理性,而儒家的正义观念根据于情感:义出于仁,仁乃是爱,爱属于情,情即是性。(48)正义是仁爱的映射,仁爱是心性的映射,这就是儒家伦理学的精神实质。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按儒家的思维推衍形式,从心性论推出了伦理学,这并不意味着我已经采取了儒家的立场。其理由很简单:我可能并不采纳儒家的那种思维推衍形式,甚至于并不采纳儒家的初始预设条件。但这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我已经采取了西方哲学的立场,理由都是一样的。问题在于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那是王国维所说的: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在这点上,我是同意康德的:意志(考虑到中国哲学,还应该加上情感)高于理性。至于意志、包括情感的普遍性,那是只能另文讨论的问题了,我只是想指出一种事实:中国人认为这样一种思维形式是合理的、自明的,恰如西方人认为那样一种思维形式是合理的、自明的。于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们何以如此认为?显然,这里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的“理”,然而这个“理”却不是思维本身的事情、而显然是所谓“信念的确立”(皮尔士语)问题了。但这个问题却不是本文的任务。
注释:
1、 孔子直接论“性”的,只讲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至令其学生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 荀子首次将子思与孟子并提。
3、 在重“心性”这一点上,理学和心学并没有本质差异。详见下文。
4、 当代新儒家的鼻祖熊十力先生,就是公然标榜王学的。
5、 本文根据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庸》据传是由子思所作,今为《礼记》的一篇,至少可以肯定属于思孟学派的著作。
6、 包括最新出土的郭店楚简。《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整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7、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 例如《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商务1978年版。
9、确立理论理性在现象界领域的合法性、实践理性在自在物领域的合法性,都是理性自己“设立一个法庭来保障它的合法要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A vii?/FONT>xii;《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239页,商务1982)
10、“合理”和“合法”,西语有三类表达,语义一致:legal(合法的、法律的,法定义务的)或者legitimate(嫡出的、正统的,合法的、合理的);Lawful(合乎自然法则的,法定的,合法的);Rightful(合法的,正义、公正、正当的=just)。这里有四个重要观念联系在一起:正统,正当,合法,合理。
11、 确立信念的四种可能方式: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理性主义)、科学的方法(经验主义)。皮尔士只承认最后一种合法。
12、 康德:“现在通过详细分析理性的实践应用我们就会明白:这里所想到的实在性并不涉及范畴的理论规定和知识向超感性界的拓展,……因为这些概念或者包含在先天必然的意志决定之中,或者与意志
的对象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实践理性批判》,第4页,商务1999。
13、 康德:“当事关决定人类心灵一个特殊能力的源泉、内容和界限时,……还有第二个更具哲学意味和建筑学意味的应行注意之点:这就是说,要正确地把握整体的理念,并且从这个理念出发,在所有那些部分的彼此交互关联里面,借助于从那个整体的概念将它们推导出来的方式,在同一个纯粹理性的能力之中考虑这些部分。”同上,第8页。
14、 同上,第14页。
15、 墨辩逻辑是否也是这样的规则,这是一个尚无定见的公案。
16、 康德所谓的理性自己为自己设立法庭、自己为自己作证,这样的做法本身仍然可被质疑:是谁赋予了理性以这种合法性?在我看来,这跟康德所嘲弄的“有人想通过理性证明理性不存在”一样是荒谬的,理性同样不能证明理性自己的绝对权威。
17、 我用“结构”这个词,实在是现代汉语的无奈:这个西来的structure实与中国“结”“构”观念有所悬隔。
18、 这使我们想起维也纳学派的经典之一、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西方哲学家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这种工作。
19、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洪范》文本形成的时代很晚,大约是在战国;但也并不否认,“五行”的观念是很原始的。根据《洪范》所载是殷箕子为周武王陈说,应能肯定这是殷人的观念。
20、 这是我要另文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2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
22、 黑格尔:《小逻辑》,第78、120页,商务。
23、 转以自《逻辑学辞典》,吉林人民1983。
24、 此说出自周敦颐《通书・理性命》:“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25、 参见拙文《生命结构与和合精神――周易哲学论》,《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6、 此所谓“气”也非西方那样的实体概念,我们千万不能按西方现代科学概念来理解这个“气”,以为它是由什么化学元素组成的。
27、 至迟自东汉郑玄以来,儒家都同意此说。
28、 这种“二五合凝”发端于春秋思潮,而完成于战国阴阳家。
29、“宗”原意指祭祖的宗庙,它是宗法关系在观念、制度、器物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30、 我不用“演绎”这个词,以免导致误解。“演绎”通常是说的deduction,但它本来是个中国的术语,如朱熹在谈到子思作《中庸》时就说:“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中庸章句序》)此“演绎”与deduction的意思大相径庭。《洪范》讲“稽疑”时,说到“衍忒”,意为“推变”。兹用此义。
31、 我这里说的“映射”不是现代数理逻辑所讲的那种映射关系。
32、 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把“认识”问题悬为基本问题,即便是在所谓“本体论”时代,认识论也是基础的,本体论问题是在认识论境域中才得以呈现的。“现象”这个观念已经预设了呈现者(谁或什么呈现:现象的本体、本原、本质)、接受呈现者(向谁呈现:认识的主体)。
33、 此所谓“二元”也不是西方的dualism,西方之所谓“元”基于mono(区别于语义学之所谓“元”meta),亦即基于第一实体。
34、 朱熹章句说:“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
35、 这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并不矛盾,只是其思路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36、 邵雍谓之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37、 按西方逻辑的正统观念,“类比”并不是“推理”。
38、《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是一种纯粹关系。
39、 现代西方哲学有些变化,伦理学问题已被置于存在论层面上来加以思考。
40、《宋史・邵雍传》说:“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41、 朱熹理解《中庸》思想: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发而“中节”为“天理”“中和”,发而“无节”为“人欲”。
42、 感物致恶的设定,蕴涵着儒家哲学的一个深刻的矛盾,另文讨论。
43、 再次强调,此“意向”不是胡塞尔Noesis的用法。
44、《墨子・小取》曾分析过这个问题:“智(即知)与意异。”
45、 在我看来,这是周公在思想史上的最重大的贡献。此前的殷商观念,没有“民→天”这个维度。
46、 此所谓“自然”指西方的nature,而非中国儒道两家的“自然”(自己如此)。
47、 在我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属于科学主义的东西,不同于海德格尔、萨特等的取向。
48、 朱熹的看法,情是已发之性,性是未发之情。
【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相关文章:
6.古希腊正义观论要
7.论墨子的和谐观
8.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10.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