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开题报告
“只许漂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车辆工程开题报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车辆工程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车辆工程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水泥搅拌运输车是搅拌与运输水泥的专用车。每次可运输公称搅动容量预拌水泥;也可以与配料站配套进行缩拌或搅拌干料生产公称容量均质水泥。现国内水泥搅拌运输车大多数是用于运输搅拌站预拌好的水泥。
搅拌车副车架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拉伸,扭转,弯曲复合应力,应力状态十分复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副车架和底盘纵梁的不断振动,使副车架在底盘双后桥中线位置处发生弹性弯曲,在达到一定的疲劳次数后,副车架会产生变形直至断裂,这是搅拌车常见的失效形式。为了增长水泥搅拌车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加强对副车架的深入研究‘深入的进行副车架材料及受力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水泥搅拌运输机械,192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在随后的时间里中,混凝土搅拌运输机械得以快速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型号和用途的系列产品,经过多次改革和实验,国外的生产商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具有前卸式,现场自走式浇筑功能的水泥搅拌设备以及具有搅拌桶稳速控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设备。国外主要有如下生产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生产商:德国利勃海尔、德国施维英、德国MAN、西班牙施维波姆、意大利IMER、意大利CIFA等。例如:CIFA是欧洲五大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制造公之一。CIFA搅拌运输车为了减轻车体的自重,提高其运输能力,在选材上采用了高强高耐磨材料;基于底盘和悬挂系统的优化,整个车辆稳定性增强,无论在公路运输或坡道长路都是安全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俄罗斯(前苏联)就开始重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研制工作,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产品质量差,当时有关工业部门从德国Stetter公司获得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结构和生产工艺许可证,用来生产搅拌筒直径为2200mm和2300mm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与此同时,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工厂都装备了欧洲国家的生产设备,以便能够迅速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并将部分产品销售给Stetter公司。通过与德国公司的合作,俄罗斯的产品达到了欧洲生产发展水平,除液压系统和减速机需要进口外,汽车底盘和搅拌筒均由自己制造。80年代中期,俄罗斯按自己的标准建立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与专用技术设备试验室。80年代末,俄罗斯开始独立自主地改进所生产的产品。 90年代初,俄罗斯研制了搅拌筒容量为5m3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用的减速机。90年代中期,已有大量产品出口国外。开发出容量为7m3的搅拌筒旋转减速机,并于投入批量生产。俄罗斯开始生产搅拌筒内装有国产减速机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国内的揽拌运输车的研发、生产比起国外起步较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步开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综合技术比较成熟,比其它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工程机械略小。随后的几十年来,我国混凝土运输车厂家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同时引进国外技术,逐步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目前我国主要有上海华建、徐州的利勃海尔和三一重工以及中联重科等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生产商。国内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制造技术主要引进德国技术,汽车底盘和液压组件则采用诸如沃尔沃、解放和东风以及邦飞利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所以,在技术方面的每一个制造商的产品是没在太大的`区别。同时,必须看到,在一些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和综合性能不如国外同类产品,目前我国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人性化、安全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国家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的陆续开工,我国商品混凝土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符先是国家基建项目的影响。国务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十万公里。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车运输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通车里程规划目标要达到两万千米,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里程达以上一千五百公里。全国高等级公路将继续加密建设,扩大通车里程及养护工程,特别为支持我国的农村建设,要扩大县级以及乡级的公路规模,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路面施工机械国家在这些方面也给与了大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另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也如火如荼陆续展开,除了青藏铁路,另外国家将投资1516亿用于西部开发项目的十大工程建设方案已通过。混凝土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城市中唯一合理的运输预拌混凝土的工具,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通要。
四、课题研究步骤
1)根据给定的设计参数,确定副车架结构型式、尺寸;
首先,要根据前人经验预定好副车架的结构形式、尺寸,然后对副车架纵梁进行强度校核,使设计的副车架总成做到充分利用材料,以期达到用料结构性能与其经济性的良好结合。
2)设计副车架连接结构,主、副车架连接结构;
根据所读资料,初步选定副车架的连接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焊接,另一种是铆接。焊接与铆接各自的特点在下文中会有叙述。
3)绘制副车架总成图,主、副车架连接总成图,组件装配图、零件图;
根据给定的基本内容进行副车架总成设计时,需要留意以下几点。尽量使所设计的副车架总成能够很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1) 副车架截面形状及尺寸的设计;
副车架的截面形状一般与主车架的纵梁截面形状相同,多采用槽型结构。在本设计中,副车架的纵梁初步设计成采用8mm钢板冲压成形。
2) 副车架前端形状的设计;
副车架的前端形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
3) 副车架在二类底盘上的布置;
副车架在汽车底盘上布置时,其前端应尽可能的往驾驶室后围靠近。在满足轴荷分配的前提下,车厢与驾驶室的距离不宜太大,副车架前端离主车架拱形横梁的距离,一般在100mm之内,固定副车架的前面第一个U形螺栓距拱形横梁的距离一般控制在500~800mm的范围内。[2]
4) 副车架与主车架之间连接结构的设计;
当副车架固定在主车架上时,副粱与车架压紧缓冲垫后,副粱与车架上的连接支架之间还应保留20mm左右的间隙。。[2]
5) 副车架练接结构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焊接材料。使焊接残余应力降到最小。
2、选择合适的铆接工艺,连接材料。尽量使应力集中降到最小。
参 考 文 献
[1]邓爱民.商品混凝土机械[M].北京:人W交通出版社,
[2]郭维外译.混凝土搅拌机结构的发展和分析[J].建筑机械技术与管理,,8(4)
[3]陈宜通.混凝土机械[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莫庆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设计要点[J].建筑机械化,,3 (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6]黄长礼.主编.混凝土机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7]曹善.建筑施工机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8]龚铁平.编译国外混凝土机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9]盛春芳.混凝土搅拌机纵横谈[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4-6); (1)-(6)
[10]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
[11]董志明.潘艳君.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副车架受力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J].专用汽车,(5)
[12]徐达,蒋崇贤.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3]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4]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5]From web.DUMP TRUCKS: BODY AND CHASSIS.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1)解决的问题
1) 副车架的结构,刚性分布等,车架强度校核;
2) 应力分析,弯矩计算;
3) 结构设计,材料选择;
(2)研究手段
1)认真复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在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副车架与主车架的连间接方式,主车架的承载方式来考虑;
2)运用汽车设计理论,实际情况下副车架受力情况复杂,在副车架初始设计时,对副车架强度校核简化为对副车架纵梁进行弯曲强度校核;
3)进行三维建模和强度分析,以验证设计合理性,提高设计质量。
篇2:车辆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内容
1、参观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
依次参观了交通检测实验室、交通规划实验平台、智能交通实验平台、交通仿真实验平台、交通行为实验平台、交通控制实验平台、道路性能检测平台等。见到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印象深刻 深刻的是交通行为实验平台和交通控制实验平台。 交通行为实验平台主要是利用能够构造各种道路、交通条件的驾 驶模拟舱,以及驾驶适性检测系统、测谎仪、眼动仪、脑电仪、动态 心电仪等生心理检测设备,研究驾驶员对周围道路、交通产生的生心 理反应,并有一个很先进的模拟驾驶舱。
交通控制实验平台注重软件的开发, 有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城市道 路模型,该系统智能性非常高,由电脑控制,实现信号及车辆的自动 控制,给实验分析提供了一个的实验平台。
2、参观分析北京西直门立交
西直门立交饱受人诟病, 网上戏称其为 “世界第九大奇迹” “中 和 国结”式的设计,令司机经常晕头转向。由于不能俯瞰整个立交,一 下午时间也没弄清是如何组织交通的。 查阅资料得知:自二环路由南向东直接右转进入西直门大街是被 禁止的, 规定的转弯方法是先由辅路经 360 度转弯上至第二层的慢车 桥,然后经 270 度转向向西至慢车桥西北端,然后 270 度转向向南, 经 360 度转向进入二环路西侧辅路, 然后再作 270 度转向上至慢车桥 南侧,然后再向东进入西直门大街。一个简单的 90 度右转弯需要经 过两个 360 度转弯和 3 个 270 度转弯才能完成, 其复杂性令许多本地 的熟练司机在桥上迷路,或转至错误方向。由西直门外大街自西向南 右转、前往西二环路,也需要采取同样的绕行方式。着实令人咋舌! 对于这样的立交不如拆掉。
3、参观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和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
相对于西直门外立交,东直门立交设计的显得相对简单、实用。 东直门交通枢纽位于东直门立交桥的东北角,为亚洲的交通枢 纽,占地7。3 万平方米,为地上地下各两层。地面一层为公共电汽车 到发站, 地面二层为通往首都机场的轨道交通到发站和首都机场第二 始发大厅。地下二层是地铁 13 号线到发站,地下一层是地铁 2 号线 东直门站。该交通枢纽连接了地铁 2 号线、13 号线、公交电汽车站 以及首都机场快速轨道,乘客在此能实现零距离换乘。 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由 GTC、T3C、T3E 三部分结构组成,是目 前世界上的单体建筑。GTC 分四层,地下两层是停车场,地上 两层是机场快轨站台,同时还是机场高速、轻轨的交汇地,是航站楼 的门户。T3C 为乘客办理登记手续、候机和行李托运的地方,是 T3 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巨大规模和采光设计, 航站楼和停车楼顶 部设天窗自然采光,有“龙鳞”之称。特别是航站楼近300 个天窗朝 向光线良好的东南,白天大幅度减少灯光照明。玻璃幕墙采用中空低 辐射镀膜玻璃, 既保证采光, 又隔音隔热; 部分天窗可自动开启通风, 调节楼内冷暖。
4、参观北京南站、乘坐 BRT、参观西单平面立交
北京南站外型奇特,像三叶虫的化石造型。该站有地上两层,地 下三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厅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 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 4 号线、地铁 14 号线。在高架候车亭屋 顶中央采光带,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突出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如此豪华壮观的车站却并不见多少人候车, 且始发车都是动车和 高速列车,由于我国高铁线路刚刚起步,该站目前发挥的作用远小于 北京北站和西站,但在功能上绝对可称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了。 由木樨园桥乘坐 BRT 到前门用时 17 分钟, 比起北京的普通公交 应该说是很快了,一路并没有因为车辆占道和堵车耽误时间,延误主 要发生在十字路口红灯时间, 不过北京的道路早已过饱和, BRT 是否 适合大范围推广有待商榷。 西单平面立交是苜蓿式立交的平面化, 解决了十字路口右转车辆 所造成的冲突和交织,且简单方便,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应该是值得 推广的。
5、调查路口交通量 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表
调查地点:宽街路与沙滩路交叉口 调查员姓名: 交叉口控制方式:无信号交叉口 调查日期:20xx 年 9 月 14 日 天气:晴 路口类型:T 型路口。
6、参观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 参观了许多设备,多和铁路与站场有关,从最新的动车到古老的 蒸汽机车模型一应俱全,还有各式各样的铁路信号设备和轨道,无不 显示了这个学校很有内涵。
三、实习心得
北京之行向往已久, 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入的了解首都的城市交通,归来之后却没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应该是和自己的期望有差距吧。 问题就在于这次实习以一系列的参观为主, 并没有涉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的最重要环节,到头来还是看看而已。 最直观的:北京很大,楼高、车多、人多,还有无处不在的拥挤, 虽然是首都,但它并不让人留恋,也去了很多地方,除了故宫,大多 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的东西。对于北京不能说官不大、钱不多,高校 和各种科研机构以及专家精英比比皆是, 交通问题一直在想办法可是 确实越解决越糟, 我认为交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观念和管理制 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交通理论和硬件搞得再好也徒劳。 参观北工业和北交大,才感觉到有种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实验室 的配置和他们平时做的工作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我想此番北京之行一 定坚定了考研者的决心,同时也动摇了就业者的信心。读研,接受更 加好的教育,可以使人有机会接触到高层次的东西、先进的理论,确 实很好啊! 不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目前我还是坚持就业的。 首都机场航站楼和北京南站确实让我感叹很长时间, 设计的大气 漂亮,在旅客的分流上处理的很好,很少出现扎堆排队,混乱不堪的场面,巨大的钢支撑和玻璃墙引领了现代建筑的时尚,还可以充分利 用自然光,再加上太阳内板和雨水收集利用,足见节能、环保是现代 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3:车辆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的认知实习了解机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这次的实习,对汽车的生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生产过程中的流水线的概念,汽车分布组装有初步的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对部件的制造过程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汽车生产工程里的工作环境,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什么才能;增强自己对车辆工程这一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深刻体会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习任务
通过参观生产实习,获取必要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叫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掌握机械生产的基础知识。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实习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来了解大批生产工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锻炼和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了解汽车产业就业状况和国情、体验企业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后面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习时间
20xx年6月23日——6月29日
四、实习地点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上海交运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上海汽车博物馆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
五、实习企业概况
六、实习的具体内容
6月24日下午,我们全体车辆工程卓越班学生参加了汽车认知实习的动员大会,会议上老师讲解了在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和实习的大致过程。也就是在后来的老师总结为的20个字。如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得迟到,早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遵守工厂制度,不得擅自操作仪器设备等;还有衣着的要求;认真实习。
6月25日早上7点20分出发前往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桥),我们乘着大巴整整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也许是兴奋的缘故,可是大家的不觉得累。到了上海通用以后,大家都很有秩序的在一位女员工的带领下参观了汽车的整车厂。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车辆生产知识,了解到了在汽车组装过程中要先将门拆线下来,这样方便内室的安装。在车身的室内安装完毕后,在与底盘相结合。最后是将之前拆线下来的门在与之一一对应安装。面对她流利的讲解我也不想示弱。问了一些问题,她很耐心的给与了解答。比如一辆车从车身到底盘的安装要多长时间?她说,按正常的效率每小时的生产量为41辆车,生产量的多少是按照订单的多少,而且24小时工作制。中午,我们在通用公司就餐,不得不说上海通用的饭菜还是不错的。
下午,我们来到了上海交运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一位女职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些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她说了好多专业知识,可是我发现好多我都听不懂。还有我班上的好多同学都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做笔记。这让我感觉自己差的好远,于是第二天我就去图书馆三楼借了一个本汽车构造,准备认真看看。
6月27日上午,我们又来到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乘着小车、戴着耳机、还有保护眼镜。公司职员带着我们参观厂房里的生产流水线,还一边介绍我们所看到的流程,讲得还比较清楚,这一点感觉比较好,有一点不足的是参观时间不过五六分钟,时间太短,了解到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东西太少了,参观完之后我们又看了关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视频,大致了解了公司的概况,这有益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了解大众汽车的发展。
下午,我们来到了上海汽车博物馆,馆里边摆放了很多的名贵汽车,其中包括了各种古董车、限量版汽车和各种各样的跑车。如劳斯莱斯,这样的车我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同学们个个都拿出了手机在旁边一个劲的拍照。当然我也拍了好多。也看到了在电视剧《上海滩》里所出现的几款老牌汽车,真是难得一见呀!最开心的是在博物馆的三楼有很多有关汽车的游戏,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个的问题抢答游戏,我玩了好多次,每次的分数都是负值。离别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大家都已经上车了,他还在玩。真是一次难得的参观啊!
6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上海变速器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刚到达后我就发现这个公司向学校一样,因为它有好多宽敞的教室,我们在那里休息半小时,然后去参观一个车间,然后在休息一会儿,再去参观一个车间。仅仅一个变速器尽然要四五个工厂区分布生产,工艺的复杂度可想而知,而且工件的精确度也要求很高。在厂里边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汽车变速器各部件的试验房。可见,变速器的性能多么的重要。
6月29日,我们来到了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的员工相当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了好多汽车方面的知识。我开始对中国的名族汽车产业产生极大的信心。也坚定相信荣威和MG两大自主名牌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三个女职员带我们参观了车间,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他们公司的规模,和将要建成的新工厂以后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还有三位工程师,分别给我们讲解了汽车的上汽的基本规模、整车装配、发动机等。
就这样中午在上汽吃过饭后,参观算是基本结束,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回到了学校。
七、实习的总结与感想
首先,我对这次的实习的最大体会是:这次实习是如此的意义非凡,它将我从一个只对汽车整体有点感性认识提到了对汽车的每个零部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
人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作为一名大一即将毕业的学生,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我清楚了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不过也正是这种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充满了新奇,从另一方面讲也使我对自己高考之后选择这一专业的信心变得更加的坚定。
在总结大会的时候,各班同学代表的发言相当深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次实习增加了我对车辆工程这一专业的兴趣,使我对日后持续学习这一专业的信心更加的坚定。如一班的那位同学所说:“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日后学习之长远而艰辛,很多学习的过程也就像这次的。炎热的夏季,来回一趟近三个小时的路程,枯燥、乏味、还有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大都数人学习的主动性会受到严重打击。此刻,就需要我们坚定地毅力去克服这些困难,怀着一颗对专业的信心,想尽一切办法学好这个它。
篇4:车辆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的认知实习了解机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这次的实习,对汽车的生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生产过程中的流水线的概念,汽车分布组装有初步的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对部件的制造过程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汽车生产工程里的工作环境,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什么才能;增强自己对车辆工程这一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深刻体会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习任务
通过参观生产实习,获取必要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叫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掌握机械生产的基础知识。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实习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来了解大批生产工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锻炼和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了解汽车产业就业状况和国情、体验企业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后面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习时间
20xx年6月23日——6月29日
四、实习地点
xxxx
五、实习企业概况
xxx
六、实习的具体内容
6月24日下午,我们全体车辆工程卓越班学生参加了汽车认知实习的动员大会,会议上老师讲解了在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和实习的大致过程。也就是在后来的老师总结为的20个字。如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得迟到,早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遵守工厂制度,不得擅自操作仪器设备等;还有衣着的要求;认真实习。
6月25日早上7点20分出发前往xx通用汽车公司(金桥),我们乘着大巴整整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也许是兴奋的缘故,可是大家的不觉得累。到了xx通用以后,大家都很有秩序的在一位女员工的带领下参观了汽车的整车厂。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车辆生产知识,了解到了在汽车组装过程中要先将门拆线下来,这样方便内室的安装。在车身的室内安装完毕后,在与底盘相结合。最后是将之前拆线下来的门在与之一一对应安装。面对她流利的讲解我也不想示弱。问了一些问题,她很耐心的给与了解答。比如一辆车从车身到底盘的安装要多长时间?她说,按正常的效率每小时的生产量为41辆车,生产量的多少是按照订单的多少,而且24小时工作制。中午,我们在通用公司就餐,不得不说xx通用的饭菜还是不错的。
下午,我们来到了xx交运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一位女职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些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她说了好多专业知识,可是我发现好多我都听不懂。还有我班上的好多同学都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做笔记。这让我感觉自己差的好远,于是第二天我就去图书馆三楼借了一个本汽车构造,准备认真看看。
6月27日上午,我们又来到了xx大众汽车公司,乘着小车、戴着耳机、还有保护眼镜。公司职员带着我们参观厂房里的生产流水线,还一边介绍我们所看到的流程,讲得还比较清楚,这一点感觉比较好,有一点不足的是参观时间不过五六分钟,时间太短,了解到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东西太少了,参观完之后我们又看了关于xx大众汽车公司的视频,大致了解了公司的概况,这有益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了解大众汽车的发展。
下午,我们来到了xx汽车博物馆,馆里边摆放了很多的名贵汽车,其中包括了各种古董车、限量版汽车和各种各样的跑车。如劳斯莱斯,这样的车我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同学们个个都拿出了手机在旁边一个劲的拍照。当然我也拍了好多。也看到了在电视剧《xx滩》里所出现的几款老牌汽车,真是难得一见呀!最开心的是在博物馆的三楼有很多有关汽车的游戏,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个的问题抢答游戏,我玩了好多次,每次的分数都是负值。离别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大家都已经上车了,他还在玩。真是一次难得的参观啊!
6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xx变速器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刚到达后我就发现这个公司向学校一样,因为它有好多宽敞的教室,我们在那里休息半小时,然后去参观一个车间,然后在休息一会儿,再去参观一个车间。仅仅一个变速器尽然要四五个工厂区分布生产,工艺的复杂度可想而知,而且工件的精确度也要求很高。在厂里边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汽车变速器各部件的试验房。可见,变速器的性能多么的重要。
6月29日,我们来到了xx汽车乘用车公司。xx汽车乘用车公司的员工相当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了好多汽车方面的知识。我开始对中国的名族汽车产业产生极大的信心。也坚定相信荣威和MG两大自主名牌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三个女职员带我们参观了车间,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他们公司的规模,和将要建成的新工厂以后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还有三位工程师,分别给我们讲解了汽车的上汽的基本规模、整车装配、发动机等。
就这样中午在上汽吃过饭后,参观算是基本结束,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回到了学校。
七、实习的总结与感想
首先,我对这次的实习的最大体会是:这次实习是如此的意义非凡,它将我从一个只对汽车整体有点感性认识提到了对汽车的每个零部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
人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作为一名大一即将毕业的学生,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我清楚了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不过也正是这种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充满了新奇,从另一方面讲也使我对自己高考之后选择这一专业的信心变得更加的坚定。
在总结大会的时候,各班同学代表的发言相当深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次实习增加了我对车辆工程这一专业的兴趣,使我对日后持续学习这一专业的信心更加的坚定。如一班的那位同学所说:“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日后学习之长远而艰辛,很多学习的过程也就像这次的。炎热的夏季,来回一趟近三个小时的路程,枯燥、乏味、还有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大都数人学习的主动性会受到严重打击。此刻,就需要我们坚定地毅力去克服这些困难,怀着一颗对专业的信心,想尽一切办法学好这个它。
篇5:材料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摘要:综述了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原理及方法,讨论了其减水机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还论述了聚羧酸减水剂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聚羧酸盐;减水剂;减水机理
聚羧酸系有机材料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它主要用于混凝土减水剂、洗涤添加剂、涂料及油墨中的颜料分散剂等领域。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洗涤、渗透、分散、乳化、破乳等性能,特别是具有低温洗涤效果好、耐硬水、生物降解性能好、配位性能强等优点。因此,应用范围很广,将聚羧酸型高分子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的历史不长,日本是其首要研究开发国和使用国。近年来,聚羧酸减水剂在混凝土业中被广泛接受,并受到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研究者及使用者的日益关注。究其原因,与传统的减水剂萘磺酸和磺化三聚氰胺缩合物相比,他们能在低掺量下赋予混凝土高分散性、流动性及高分散体系稳定性防止坍落度损失。同时,工业萘价格上涨、萘系减水剂生产周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也使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势在必行。目前,日本常用高效引气减水剂的主要成分正从萘磺酸盐加反应性高分子向聚羧酸系过渡,欧美各国亦紧追其后。
有关聚羧酸减水剂研究进展特别是对该类减水剂制备原理、作用机理、发展前景等方面综述报道较少。笔者拟对该类减水剂的制备原理、作用机理、发展前景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制备原理
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是由带有磺酸基、羧基、氨基以及含有聚氧乙烯侧链等的大分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共聚原理合成的具有梳型结构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合成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羟乙酯、烯丙基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烯酸、甲氧基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烯丙基醚等,在聚合过程中可采用的引发剂为:过硫酸盐水性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链转移剂有:3-疏基丙酸、疏基乙酸、疏基乙醇以及异丙醇等。
合成方法为:在配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滴液装置、以及回流冷凝管的圆底烧瓶中,通过水浴加热的方法缓慢滴加聚合单体溶液和引发剂溶液,在选用聚合单体时,应充分考虑其竞聚率的大学。反应温度可根据具体的反应单体类型来决定,一般可以选择70~95℃这一温度区间内的温度作为反应温度。在一小时内滴加完单体溶液,然后再在20min内滴加残余的引发剂溶液,最后将温度升高5℃,继续反应1h,降温至40℃后,中和出料。
2、作用机理
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是一种新型减水剂,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其作用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观点:
(1)聚羧酸类聚合物对水泥有较为显著的缓凝作用,主要由于羧基充当了缓凝成分,R-COO~与Ca2+离子作用形成络合物,降低溶液中的Ca2+离子浓度,延缓Ca(OH)2形成结晶,减少C-H-S凝胶的形成,延缓了水泥水化。
(2)羧基(-COOH),羟基(-OH),胺基(-NH2),聚氧烷基(-O-R)n等与水亲和力强的极性集团主要通过吸附、分散、湿润、润滑等表面活性作用,对水泥颗粒提供分散和流动性能,并通过减少水泥颗粒间摩擦阻力,降低水泥颗粒与水界面的自由能来增加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时聚羧酸类物质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羧酸根离子使水泥颗粒带上负电荷,从而使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并使水泥颗粒分散,导致抑制水泥浆体的凝聚倾向(DLVO理论),增大水泥颗粒与水的接触面积,使水泥充分水化。在扩散水泥颗粒的过程中,放出凝聚体锁包围的游离水,改善了和易性,减少了拌水量。
(3)聚羧酸分子链的空间阻碍作用(即立体排斥)。聚羧酸类物质份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呈“梳型”,在凝胶材料的表面形成吸附层,聚合物分子吸附层相互接近交叉时,聚合物分子链之间产生物理的空间阻碍作用,防止水泥颗粒的凝聚,这是羧酸类减水剂具有比其他体系更强的分散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4)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的保持分散机理可以从水泥浆拌和后的经过时间和Zeta电位的关系来了解。一般来说,使用萘系及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经60min后坍落度损失明显高于含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混凝土。这主要是后者与水泥粒子的吸附模型不同,水泥粒子间高分子吸附层的作用力是立体静电斥力,Zeta电位变化小。
在研究其对水泥分散作用机理时发现,仅用DLVO理论解释为离子间斥力常与实验结果有很大出入。Uchikawa和Tanaka等人的实验结果说明,空间位阻效应可成功地解释聚羧酸型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作用机理,即高分子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其伸展进人溶液的支链产生了空间位阻使粒子不能彼此靠近,从而使水泥颗粒分散并稳定。目前该机理得到普遍接受。Kihoshita等人在研究了分子质量相近、支链长度不同的聚合物对水泥等温吸附后指出,具有长支链的聚合物有低的电位和高的空间斥力,因而吸附后对水泥分散性能很好,但对粒子分散稳定性却不佳。笔者认为,支链过长可能导致已分散粒子间表面支链的相互缠绕,反而造成粒子的凝聚。
3、聚羧酸系减水剂优缺点
3.1聚羧酸系减水剂优点
同萘系、脂肪族、磺化三聚氰胺等减水剂相比,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坍性好,90min内坍落度基本不损失或损失较小;
(2)在相同流动性情况下,对水泥凝结时间影响较小,可很好地解决减水、引气、缓凝、泌水等问题;
(3)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可以通过调节分子结构,制备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超减水剂,如:低温高早期强度型、零坍落度损失型、抗收缩型等。
(4)使用聚羧酸类减水剂,可用更多的矿渣或粉煤灰取代水泥,从而使成本降低;
(5)合成高分子主链的原料来源较广,单体通常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烯丙基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6)分子结构上自由度大,外加剂制造技术上可控制的参数多,高性能化的潜力大;
(7)聚合途径多样化,如共聚、接枝、嵌段等。合成工艺比较简单,由于不使用甲醛、萘等有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2聚羧酸系减水剂缺点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性能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缺陷是由于我国的水泥品种太多、掺合料复杂、聚羧酸制备工艺不成熟造成的。
(2)在复配过程中,对引气剂、消泡剂的选择性较强。通过试配实验及使用经验可以发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聚羧酸盐减水剂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选择合适的引气剂和消泡剂。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合成中,对聚合活性单体的选择性很大,不同的生产厂家可能聚合时使用的单体类型及合成工艺不尽相同,从而使得最终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在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链结构等方面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其本身的引气性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3)在配置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过程中,存在着混凝土黏性太多、泵压太高的问题。这是由于目前国内市场上95%以上的聚羧酸盐产品,都属于第一代甲基丙烯酸系的聚羧酸减水剂,其结构上的缺陷是其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出现黏性太大的基本原因。
4、发展前景
聚羧酸型减水剂在分子结构上可调整余地自由度大,制造技术可控制的参数也多,因此高性能化的潜力大。目前,国外聚羧酸型减水剂有了商品化品种,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将先进的仪器如用对所合成聚合物进行分子质量分级和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聚合物在水泥体系的吸附等用于化学结构对性能影响研究和作用机理研究,使得原先难以确定的许多化学结构信息具体化,研究结果趋于客观和量化,对理想性能减水剂研制工作的指导作用也会更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直到以后,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聚羧酸盐减水剂的优越性,并开始了实验室的初步研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水泥外加剂研究者应与高分子合成工作者进行跨行业的合作,聚羧酸盐减水剂在这一领域已经全面代替了传统的萘系减水剂。而且,其制作成本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总的来说,国内自主研发的聚羧酸盐减水剂无论是在品种的单一性方面还是产品的稳定性方面,都还和国外,尤其是日本的一流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信通过我国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与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不久的将来会生产出高性能的优良减水剂产品。
参考文献
[1]邢凤兰.甲基丙烯酸聚氧乙烯酯的合成[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3,9(4):42-48.
[2]蒋言清.聚氧乙烯醚的物化性能应用及乙氧基反应技术的现状[J].广东化工,(5):43-45.
[3]姜国庆.日本高性能AE减水剂的研究进程及应用现状[J]化学建材,,16(2);42-44.
[4]雷海琴,曹惠庆,朱新宝.甲基丙烯酸聚氧乙烯酯合成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36(1);9-12.
[5]左彦峰,王栋民等.不同特征共聚羧酸类超塑化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11):49-52.
[6]许泽宁,肖国民,徐盛等.聚羧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8,6(4):34-36.
[7]CollepardiM,CoppolaL,CerulliF,etal.ZeroSlumpLossSuperplasticizerconcrete[A].InProceedingsoftheCongressOurWorldinConcreteandStructures[C].Singapore,1993.73-80.
[8]UchikawaH.HydrationofCementandStructuresFormationandPropertiesofCementPasteinthePresenceofOrganicAdmixtures[A].PhirRK,McCarthyMJ,ProceedingsoftheconcreteintheserviceofMankind[C].1995.3-47.
[9]TanakaYO,MatssoS,OhtaAnewadmixtureforHighPerformanceConcrete[A].In:PhirRK,McCarthyMJ,ProceedingsoftheconcreteintheserviceofMankind[C]..291-300.
篇6: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论文书写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大部分院校也需要进行答辩。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借鉴,欢迎借鉴!
一、选题背景
建设工程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如人员、材料、设备的情况变化,投资决策、设计、建设及使用各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会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会以各种方式增加项目的风险,可以说,风险一直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运行的这个过程。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风险直接影响到盈利的可能和水平。面对着不可避免的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建设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既与人打交道,又要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和协商,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已带来很多现实问题,不仅表现在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就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以,提出自己的新建议,以此希望对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之中,人们创造财富和社会福利的途径与方式已经由过去重复进行的生产活动为主,逐步转向了以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活动为主的模式。而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一次性的并涉及到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从而使得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以说,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事件和问题的处理。
就建设工程项目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工程建设投资方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从最初的项目投资评价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耗时较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并涉及对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协调。此外,这一复杂过程还受到大量外界及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监督风险才能使投资企业更好的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风险管理(包括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还很不完善。这也说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文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借鉴。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本文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德国,主要指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部管理功能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52 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20 世纪 50 年代莫布雷在其合著《保险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70年代以后,美国成立了风险与保险协会,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处置风险。1987年,为推动风险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普及,联合国出版了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The Promo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报告,风险管理有三个定义:
(1)风险管理是系统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形式化过程。
(2)风险管理是识别和控制能够引起不希望变化的潜在领域和事件的形式、系统的方法。
(3)风险管理是在项目期间识别、分析风险因素,采取必要对策的决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以求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技术及行动过程。
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学者陈妍芳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即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学者王君仁()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是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法之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为此还需要进行风险监控,并将监控的信息反馈到前几个环节。
目前一般认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过程上应当包括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这四个环节就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个连续过程可以用图来表示如下:
1、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它是管理风险的第一步,即识别整个项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和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检查风险。
2、风险分析与评估
确定了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了。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大量资料的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相应损失的大小。风险估计是对风险的定量化分析,可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管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依据。对风险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风险量或者风险度,并与内部公认的风险指标相比较,得到是否要采取控制措施的结论。
3、风险应对
完成了风险分析后,就己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风险冲击,并可排出风险的优先级。此后就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应对。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它主要包括:己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应对策略及行动计划、应急计划等等。
4、风险监控
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
风险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使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传统观点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直线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则强调,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应对与监控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随着风险应对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信息应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才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估计和评价,从而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样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的动态性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如图所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是:
文章的第一章为概述。文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目的以及研究的主要范围,并对写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文章的第二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综述。文章首先界定了风险概念,指出了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内容,并说明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接着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具体风险,并对其风险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三章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进行了详细研究。文章介绍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说明了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理论基础,论证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作用,并对风险分析与评估目的及步骤作了说明;探讨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说明了建设工程项风险监控,探讨了风险监控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监控的实施。
文章的第四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探讨。文章指出了当前我国一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文章的第五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文章以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为例,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第一章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类型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因素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三)风险管理的内容
(四)风险管理流程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价值分析
第三章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一、我国工程建设外部环境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流程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监控?
第四章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发展及风险管理状况
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竞争意识
(二)企业内部不严格控制
(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流程不完善
(五)不注意多种风险应对措施的灵活运用
三、完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三)完善风险处理流程
(四)完善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五)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五章 建设工程项目实证研究--以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为例
一、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情况
二、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状况?
三、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完善
五、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著作类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出版,版。
[2]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
[3]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保险》,中国计划出版社,20版。
[4]纪燕萍等:《中外项目管理案例》,人民邮电出版社,版。
[5]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7月版。
[6]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版。
[7]丛培经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年 3 月 修订版。
[8]张海贵主编:《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金盾出版社, 年 12 月。
[9](美)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年 4 月。
[10]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版。
[11]何增勤:《工程项目投标策略》,天津大学出版社,4月。
[12]王洪等:《建设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版6月版。
[13]沈建明主编:《项目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4]毛小玲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问答》,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版。
[15]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16]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教材审定委员会:《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
(二)论文类文献
[1]李世蓉:《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特点》,载于《建筑》,2003年第9期。
[2] 傅鸿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载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 10 期。
[3] 李峰、颜哲:《建筑业中工程保险应用研究》,载于《建筑监理》,2001年第1期。
[4] 李晔、张清华:《浅谈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保险》,载于《上海保险》,20第4期。
[5]苏红燕:《浅谈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及合同管理》,载于《施工与管理》,2003年增刊。
[6] 张英宝:《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的系统管理探讨》,载于《基建优化》,2003 年 6月第 24 卷第 3 期。
[7] 余志峰:《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载于《工程保险》,2000 年 3月。
[8] 赵晓玲:《企业风险管理》,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3卷第1期。
[9] 刘冬梅、陈志勇、周玉斌:《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载于《福建建筑》,2003 年第 3 期。
[10]汪源浩:《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考》,载于《当代建筑》,2003年第5期。
[11]肖维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实用方法》,载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7月12日。
[12]毛儒:《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载于《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第2期。
[13]郑展飞、周直:《模糊数学在工程项目风险辨识中的应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4月25日。
[14]周敬瑜:《工程施工分包的风险与监理对策》,载于《建设监理》,20第1期。
[15]吴宗彝:《中外合资项目钢结构工程风险管理实践》,载于《建设监理》,第5期。
[16]成博、龙八军、赵世家:《工程项目中业主的风险管理》,载于《山西建筑》,年第4期。
[17]官昌赞:《谈谈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9期。
[18]杜静华:《对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强制实行的探讨》,载于《工程质量》,20第l期
[19]董士波:《对工程保险费率厘订有关问题的思考》,载于《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第22卷第9期
[20]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载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第2期。
[21]魏星、夏恩君、李全兴:《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风险综合评价》,载于《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22]张静文、徐渝、柴国荣、朱少英:《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2期。
[23]贾玉生、于海春、田喜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载于《建筑设计管理》,2004年3期。
[24]余建星、李成:《工程风险分析中的风险当量及其评价标准》,载于《海洋技术》,2004年1期。
[25]祁世芳、贾月阳:《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1期。
[26]蔡依平、朱文龙、施国庆:《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载于《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27]杨艳萍:《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分析,载于《经济师》,2003年第7期。
(三)外文类文献
[1] D. Hertz and H. Thomas,Ris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hn Wiley&Sons,1983.
[2] 2000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www.pmi.org.
[3]R Max Wideman, Project and Program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sititute,USA,1992.
[4]S.Samastre,Usage and Yenefats of Probezt rask analysas and management[B]Bnt, B.ProfeZt Management ,1994,12(1)5-8.
[5] Stephen Mak. David Picken. Using Risk Analysis to Deter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ingenc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arch/April 2000.
[6] Flanagn, R and Norman, G.Risk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1993.
[7] L Y 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15, No.2, pp.101-105.
[8] Perter F. kaming, Paul O.Olomolaiye,Gary D.Holt, Frank C. Harris.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Time and Cost overruns on High-Risk Projects in Indonesi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83~94.
[9] Willam K. L. Chan, Francis K.W. Wong, David Scot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the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9,17(4):257~263.
[10] Shen L. S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l997,15(2):101一105.
[11] Raz T.Michael E. . Use and Benefits of Tools for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2001, (19):9-17.
[41] D. Hertz and H. Thomas,Ris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hn Wiley&Sons,1983.
[42] 2000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www.pmi.org.
[43]R Max Wideman, Project and Program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sititute,USA,1992.
[44] L Y 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7,Vol.15, No.2, pp.101-105.
[45]S.Apeland,T.Aven,Quantifying uncertainty under a predictive,epistemic approach to risk analysi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75(2002), 1993.
[46] Tianji Xu and Robert L.K.Tiong, Risk assessment on contractor’s strategies,Journal of build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1.
[47] L.Y.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7, 15(2):101~105
[48] A.Uchechukwu Elinwa, Silas A. Buba. Construction Cost Factors in Nigeria.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3, (4):698~713.
[49] Perter F. kaming, Paul O.Olomolaiye,Gary D.Holt, Frank C. Harris.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Time and Cost overruns on High-Risk Projects in Indonesi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83~94.
[50] Willam K. L. Chan, Francis K.W. Wong, David Scot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the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9,17(4):257~263.
篇7: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当前,制造业、金融业、医药业等行业市场快速变化,企业不仅仅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查看分析,更加希望了解各种数据的实时变化情况,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提示或者收到报警信息。然而信息的管理分析模式仍然停留在用户以主动方式触发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的阶段,获取的信息往往滞后于现实,使企业错失机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业务规则是随着实际情况随时发生变化的,而在流程中对业务规则的设计往往固定地嵌入代码当中,普通用户没有能力自行修改业务规则。如何将业务规则从编程代码中分离出来,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使业务规则变成可配置项,更加灵活地适应实际工作变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企业面对与日递增的业务规模和管理复杂度,如何适应瞬息变幻的市场环境,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环境成为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BAM,可为企业解决这一难题。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与企业业务活动监控(Business Activity Monitoirng,BAM)的有效集成,将为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IT平台,使其成为以数据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以分级管理视窗为手段的具备实时作业监控功能的平台,使企业后援管理中心成为计划、风险、成本、绩效管理职能的控制、分析和指挥中心。企业决策人员、统计分析人员、商务办事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及时地以业务的方式灵活而多角度地查询和分析数据。并可以十分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企业所在的宏观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潜在客户,加强对成本、利润等指标的监控,同时还可以进行业务即席查询和公司报表制作。
综上,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BAM,将各业务系统积累繁多的数据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集成起来,实现信息随需应变,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信息化视图,并为它的整体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智能化的信息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利润和规模实现同步增长,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本文以保险业为应用背景,首先讨论企业业务活动监控系统(BAM)目前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明确了BAM实现实时监控各类业务的运作情况,为后援管理中心的管理提供实时的支持,并实现管理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讨论BAM系统功能需求,提出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框架,并展开相关业务标准及实现思想技术的概述,将重点介绍商业智能BI、Cognos Now(实时数据监控工具)、Cognos 8(报表工具)。然后分析业务活动监控系统的架构,并利用模块化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对BAM-CORE、BAM-ETL、BAM-EXTEND等核心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重点讨论其中商业智能BI与业务活动监控平台的集成和实现。最后对系统可扩展性和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篇8: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热点信息通信(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xx年,中国移动有100万个GSM室外基站和45万个TD-SCDMA基站,中国联通有40万个GSM基站和45万个WCDMA基站,中国电信有35万个CDMA基站和10万个PHS基站。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积极部署4G网络的建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xx-中国铁塔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未来三年中国正处于4G网络建设的高潮期,仅中国移动,就规划在20xx年底前建设5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今年订购的基站将多达25万座。到20xx年底,中国4G基站数量可能会由目前的近30万座增至多达100万座。通信网络规模的快速护张,使得通信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逐年增加。
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了20xx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xx年减少40%?45%的承诺,并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减排17%等约束性目标⑴。通信业作为ICT推进减排的中坚力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信部在《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20xx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要比20xx年下降10%,还要求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要达到1.5以下,改造IDC的PUE值要降到2.0以下。推进绿色IDC和绿色基站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己建基站进行节能改造[2].
20xx年国内基站的年总耗电量达到130亿度,占整个通信行业能耗的一半左右[3],基站的节能己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从基站主设备、建筑、空调及电气等各方面对基站节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基站空调系统能耗是基站能耗的一个主要组成,在20xx年基站空调设备能耗占基站总能耗的40%-46%[3],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主要的节能技术包括:空调变频节能技术、空调变设定控制系统、智能通风技术、智能换热技术、相变材料节能等。自然冷源利用是基站节能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通风冷却技术、空-空换热器、乙二醇换热系统及热管换热系统等利用自然冷源的方法,在国内的一些基站内已有应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基站是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说得更通俗一点,基站之间主要负责手机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把收集到的信号简单处理之后再传送到移动交换中心,通过交换机等设备的处理,再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实现无线用户的通信功能。
目前,国内通信基站空调系统的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选择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及优化气流组织等。
3、参考文献
[1]巩永华。ICT助力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研宄[J].价值工程,20xx(31):183-184.
[2]黄海峰。十二五通信业节能目标出炉硬指标+软指标双管齐下[J].通信世界,20xx(4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xx年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4]王建华。规范基站建设是无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m.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xx,38(5):83-84.
[5]杨彦伟,廖杰。浅说GSM基站[J].现代通信,20xx(8):23-24.
[6]权志鹏,彭月明。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控制策略[J].建筑节能,20xx,41(270):45-49.
[7]张高记,吕建东,陈文学。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m.电信科学,20xx (3):101-105.
[8]Yogenbra Joshi.Energ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M].20xx: 10-13.
[9]YD/T 1821-20xx.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xx.
[10]叶晓燕,胥惠芳。计算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20xx,28(1):32 -34.
[11]阮灿华。计算机机房空调系统的探讨[J].福建电脑,20xx(8):71-72.
[12]程紘理。中国基站空调发展简述[J].制冷与空调,20xx,13(8):9-11.
[13]曾春敏。移动通信基站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J].制冷,20xx,29(1):66-70.
[14]王东。移动基站空调节能器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xx(19):514-516.
[15]YufengZhang,Yi Chen,Ji Wu,etal.Study on energy efficient envelope designfor 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 Guangzhou [J].Energy and Buildings,20xx,40(10):1895-1900.
[16]涂壤,李震,刘晓华等。基站围护结拘性能及空调系统性能优化分析m.暖通空调,20xx,41(12):46-48.
[17]Rang Tu,Xiao-hua Liu,Zhen Li,Yi Jiang.Energy performance analysis on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J].Energy and Buildings,20xx,43(2-3):315-325.
[18]陈杰。利用自然冷源制冷对通信基站节能降耗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xx.
[19]陈祈,吴基,王飞等。广州地区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xx 24(12):27-31.
[20]尹华,郭华芳,鲁涛。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系统的研究[J].节能,20xx(1):49-52.
[21]项生逵。移动通信基站节电的成功探索[J].通信世界,20xx,13(8):9-11.
[22]黄成龙,杨文鹏。移动通信基站节能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xx,22(2):205-209.
[23]刘彬。基站空调系统自然冷源的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xx.
[24]刘刚,陈志东。黑龙江移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xx(4):15-19.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篇好参考范文,涉及到基站、节能,通信,技术,研究,空调系统、减排、建设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9: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xx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xx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现。
篇10: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n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n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n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篇11: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 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网络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关于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3.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4.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5.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6.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7.土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8.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样本
9.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格式
10.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12:物流工程开题报告
物流工程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具有智能货位管理功能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
设计(研究)内容和意义:
这一次毕业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结合物流企业食品仓库管理实际,设计具有远程维护、智能货位管理功能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最后完成毕业论文。
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收货、入库、库存、拣货、出仓库、结算、客户管理、报表、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1) 卸货管理
卸货管理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卡车、火车、船舶等运输工具运来的商品进行卸货作业和将卸下的商品进行搬运移动,并进行初步的分类。
(2) 入库管理
入库管理是指对已经卸货的商品按品种、品名、材质、客户单位等标准进行详细理货整理。并将商品按照一定顺序放置到仓库的指定位置,进行堆垛作业。
(3)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对堆放在仓库的商品进行管理,包括理货(整理需要堆放的商品)、码放(按照一定顺序将物品堆放在货垛上)、移库(改变原有商品的推放货垛)。
(4) 出仓库管理
出仓库管理使指按照客户提货要求对将待提商品从仓库搬运并装货到卡车、火车、船舶等运输工具运出仓库。包括搬运和装车作业。
(5) 计费管理
按照提货商品的重量和存储时间收取库存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入库费、出仓库费、置压费、转库费等费用。
(6) 出门查验管理
对装上运输工具上的商品进行核查,若核对正确则放行。包括对商品的数量、重量和出仓库手续是否完备的检查。
结合对物流公司仓储系统流程的分析(见图),该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如下:
本系统完全基于Web,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集成环境下开发,以Access数据库系统作为后台数据管理工具,并结合运用了XML实现,其中的ASP(Active Server Page)技术在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查询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简单灵活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使用 Jscript,Vb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创建网站的应用程序。
2) 无须Compile编译,容易编写,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
3) 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
4) ASP能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语言相兼容。除了Jscript或VB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可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譬如Perl,Tel等。脚本引擎是处理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物件。
5) 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而可以避免所写源程序被他人剽窃,也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6) 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生成客户端的脚本。
7) ActiveXServer Components(ActiveX服务器元件)具有无限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
Java,Visual C++等编程语言来编写所需要的ActiveX服务器元件。
实现ASP动态数据库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步:
1) 设置数据库源名(DSN)。在Windows9X 或Windows系统中,运行“控制面板”//“ODBC数据源管理器”,按提示添加“系统DSN”。
2) 创建数据库连接(Connection)。
Set Conn=Server.Create0bject(“ADODB.Connection”)。
3) 调用Open方法打开数据库。如:Conn.Open“数据源名称”。
4) 创建数据对象(数据集)。如:Set rs =Conn.Execute(“SQL语句”)
5) 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
6) 关闭数据库对象和连接。
具有智能货位管理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建立内外部的信息通信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实现文档管理等。
就目前社会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加强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具体地说,主要有:
1、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2、节省运营成本:包括时间和纸张。
3、规范单位管理:把一些不够规范的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
4、提高企业竞争力:它能够提高贸易伙伴的合作效率,优化供应渠道。
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有更多的优势。
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企业正常生产的'物资保障部门。正因为供应部门是关键的中转环节,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如何有效的把本单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及时、保质保量的供应上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微观上讲,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加快物资的周转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强了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顺应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化潮流,缩短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周期。
设计(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
3月12号——3月15号,讨论系统要实现的总目标和总框架,划分具体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写开题报告,任务书。
3月16号——3月22号,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的不同功能部分找到相关文献。选择安装和熟悉开发环境,安装好开发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熟悉系统基本流程。
3月23号——4月20号,继续查找相关资料,画数据流程图,分析各个功能模块,修改和完善功能模块和数据流程图,进行数据库设计,进行输入输出设计及代码设计。完善数据库和统一数据库及代码格式。写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4月21号——5月30号,查找资料编写程序,在制作过程中调试运行,查看各个功能模块,改进不够完备的地方。分析各模块的情况,进一步改善,等待程序验收。根据程序撰写论文,确定论文的书写规范。
5月30号——6月5号,后期进一步完善论文,等待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周南,马云龙. 基于B/S模式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7(2):68- 71.
[2]张铎. 物流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 电子数据交换. 物流技术与应用,,3(4):17- 21.
[3]钟嘉鸣. 基于ASP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现代计算机. 2002,5:96- 97.
[4]Janak Singh.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Flow with in the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9(4):28- 30.
[5]梅晓勇,孙建平,肖政宏.基于动态规则构造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机发展,2002,(6):12214.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篇13:开题报告(信息工程)
一、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行间距一般为固定值20磅,标准字符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开题报告模板(供参考)如下页所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现代通讯系统对发射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射频功率放大器作为发射机的重要部件,对发射机系统的性能指标起着关键作用,功率放大器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的输出功率决定了通信距离的长短,其效率决定了电池的消耗程度及使用时间,射频功率放大器在雷达、无线通信、导航、卫星通讯、电子对抗设备等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现代无线通信的关键设备。与传统的波放大器相比,射频固态功率放大器具有体积小、动态范围大、功耗低、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由于射频功率放大器在军事和个人通信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使得功率放大器的研制变得十分重要.所以设计性能指标良好的射频功率放大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无线通信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射频微波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的作用。高频电磁波具有一些频率低端无法比拟或无法实现的特点和优点,如微波、毫米波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电离层,实现航天通信,所以开发射频微波通信具有现实意义。频率高端中的微波频段是目前研究与应用的热点,这导致了射频有源电路研制的繁荣。在几乎所有的射频微波系统中,都离不开对信号的放大,射频放大器在有源电路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比如在雷达、通信、导航、卫星地面站、电子对抗设备中都需要它。如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中,射频功率放大器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T/R组件,T/R组件是系统成本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将影响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发现能力、作用距离等战术指标。
在T/R组件的设计中一方面要求有高功率,同时还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射频功率放大器作为T/R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上述技术参数:射频功率放大器还能制成固态发射机;在电子战中,射频功放可制成有源诱饵,避免飞机被导弹攻击:在通信中,射频功率放大器广泛用于小功率或低数据率终端,如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移动电话的通话和待机时间。总之,在需要对射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的设备中都离不开射频功率放大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射频功率放大器(RF PA)是各种无线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射机的前级电路中,调制振荡电路所产生的射频信号功率很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放大一缓冲级、中间放大级、末级功率放大级,获得足够的射频功率以后,才能馈送到天线上辐射出去。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射频输出功率,必须采用射频功率放大器。
射频功率放大器是发送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射系统中,射频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范围可以小至MW,大至数KW,但是这是指末级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为了实现大功率输出,末前级就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激励功率电平。
射频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需要对输出功率、激励电平、功耗、失真、效率、尺寸和重量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是输出功率与效率,是研究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关键。而对功率晶体管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击穿电压、最大集电极电流和最大管耗等参数。为了实现有效的能量传输,天线和放大器之间需要采用阻抗匹配网络。
效率是射频功率放大器极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对于移动通信设备。定义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通常采用集电极效率和功率增加效率PAE两种方法。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邦媛.射频通信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 刘长军,黄卡玛,闫丽萍.射频通信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3] 黄智伟.射频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4] Li zhen Guo, etc., Study of Low-noise SiGe Bipolar Amplifiers Using Technology, Supporting Technology.2019.
[5] Mohamed Helaoui, Slim Boumaiza, Member, IEEE, Adel Ghazel, Senior Member, IEEE, and Fadhel M. Ghannouchi, Senior Member, IEEE. On the RF/DSP Design for Efficiency of OFDM Transmitters.2019.
六、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 日
七、教研室评议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八、开题小组评审意见:
开题小组负责人签字:
2月 19 日
九、系领导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系领导签字:
年月日
篇14:材料工程的开题报告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对现在的建筑行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题目: 高聚物对水泥抗蚀性能的影响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种新型化学建材正悄悄的却又以飞快的速度在中国建筑界得到应用和发展,这就是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通常按其化学构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聚合物为基、水泥作为填充料组合成的,最常见的如目前大量应用于工程防水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另一类是以水泥为基,以聚合物单体或数种聚合物对水泥进行改性而组合成的材料,如各种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及各种聚合物水泥砂浆等[1]。原则上讲,聚合物水泥是聚合物改性水泥,它保持了水泥水化物的一系列优点,并用聚合物的优点弥补了水泥制品的不足。因此,聚合物水泥显示出了较大的抗压、抗冲击、抗穿刺能力及耐磨性,优良的抗渗性、抗腐蚀性及抗老化性,适当的弹性模量,而不需要刻意追求高的断裂延伸率[2]。
1923 年克莱森(Cresson)首次申请了有关聚合物硬化水泥体系的专利。他把天然橡胶乳液作为填料加入道路路面建筑材料中。1924年,Lefebure申请了用天然橡胶乳液使水泥砂浆及水泥混凝土改性的专利,第一次提出了用聚合物对水泥砂浆及混凝土进行改性的概念。从此,拉开了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的历史性序幕。1932年,Band第一个提出了利用人造橡胶改性水泥砂浆及水泥混凝土,也获得了专利。20世纪40 年代,人们先后尝试了用合成聚合物乳胶改性,以及把聚乙烯乙酸酯也用于改性的方法。50年代,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尝试开始受到各国材料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获得了很多项研究成果,许多成果在工程上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0-70年代, 人们开始研究用液态和固态的聚合物,诸如聚合物单体、树脂、聚合物乳胶粉等对水泥砂浆及水泥混凝土进行改性。80年代,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混凝土改性进行了研究,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这一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美国是世界上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开发的先行国家,最早于50年代就开始了对其进行实际应用的尝试。
由于我国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关方面的行业标准与测试方法。多数学者认为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增强机理主要是由于剔除了粗骨料,降低了细集料的粒径,从而提高匀质性,使集料所得集配曲线为非连续性的;另外聚合物在水泥浆内部聚结成网络结构,起到了很好的阻裂增韧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从微观结构方面对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进行研究,认为聚合物颗粒的分散和聚合物薄膜的形成是聚合物水泥改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聚合物从两方面影响了改性水泥浆的结构: (1)混合后一部分聚合物粒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薄膜;(2)另一部分聚合物分散在孔中的液相中,当自由水完全被水化和蒸发消耗掉后,聚合物在孔中形成薄膜[3]。此外,关于聚合物在改性水泥砂浆中的分布,目前还存在一些异议。 按照著名的Ohama[4] 模型,聚合物均匀分散在水相中,随着水泥水化,水分减少,聚合物逐渐凝聚成膜,因而聚合物主要存在于改性砂浆的孔隙中。 Su[5] 等对新拌改性水泥浆水相成分的分析表明,在拌合开始就有相当多的聚合物被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他们还发现,拌合初期被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的聚合物的量与聚合物乳液种类和乳液掺量有关。 通过含氯聚合物改性砂浆的EDAX 分析表明,在聚合物改性砂浆中,水泥浆体与骨料之间的界面上聚合物的含量较高。 Ollit rault-Fichet 等的研究也说明,聚合物颗粒最初会被水泥颗粒吸附,并最终被包埋在水化水泥的颗粒之中[6]。
在实际工程中,硅酸盐水泥易在酸和酸盐溶液中遭受侵蚀是因为:(1)硅酸盐水泥中含有大量的氢氧化钙及高碱性的水化C-S-H 凝胶、水化铝酸钙等水化产物,酸溶液中的H+与Ca(OH)2发生中和反应,使水泥石碱度急剧降低,进而造成高碱性水化硅酸钙和水化硫铝酸钙等水化产物分解,转变成低碱性水化产物,最后变成无胶结能力的SiO2·nH2O 及Al(OH)3等;(2)硫酸盐溶液中的硫酸根能和水泥石中的Ca(OH)2及水化铝酸钙等[7]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膨胀性的石膏和钙矾石晶体,当这些结晶体在水泥石毛细孔隙中逐渐积累和长大,产生孔内应力,当应力大于临界破坏应力时,造成水泥试样破坏。由于水泥石本身也不密实,有很多毛细孔通道,使砂浆产生渗透性,使得水泥的使用性能下降。同时,侵蚀性介质容易进入其内部,以致由其配制的砂浆易受到腐蚀,导致水泥材料的耐久性下降。普通水泥砂浆不饱满、不密实,不能有效地形成具有防水抗渗作用的整体不透水层。它也存在抗压强度低、耐腐蚀能力不高等缺陷,其使用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而聚合物改性水泥由于聚合物及活性成分的掺入,改善了聚合物水泥砂浆的物理、力学及耐久性能,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对水泥性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活性作用 聚合物乳液中有表面活性剂,能够起减水作用。同时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改善砂浆和易性,降低用水量,从而减少了水泥的毛细孔等有害孔,提高砂浆的密实度和抗渗透能力。
(2) 桥键作用 聚合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因与水泥水化中游离的Ca2+、Al3 + 、Fe2 + 等离子进行交换, 形成特殊的桥键,在水泥颗粒周围发生物理、化学吸附,成连续相,具有高度均一性,降低了整体的弹性模量,改善了水泥浆物理的组织结构及内部应力状态,使得承受变形能力增加,产生微隙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即使产生微裂隙,由于聚合物的桥键作用,也可限制裂缝的发展。
(3) 充填作用 聚合物乳液迅速凝结,形成坚韧、致密的薄膜,填充于水泥颗粒之间,与水泥水化产物形成连续相填充了孔隙,隔断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8]。从而阻止了腐蚀性介质进入水泥石内部,提高了抗腐蚀和抗渗能力。
孙炎[9]曾研究冷混合沥青混凝土,用于道路工程;聚合物改性砂浆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模板,结果证明它们都可以更好地防止氯离子渗透和更好地抗碳化作用,从而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掺加有硬沥青的钢桥面也具有更高的抗腐蚀性能[10]。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在水泥中掺杂沥青和石腊,来改善水泥的内部结构并填充其内部孔隙,从而提高水泥的抗蚀性,解决水泥抗蚀性较差的问题。
2、选题的目的、意义:
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盐碱地、盐湖区以及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着硫酸盐对水泥混凝土的侵蚀。在某些特种工业设施中,还存在有硫酸和硫酸盐的混合腐蚀以及H2S、CO2腐蚀等。从一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破坏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原因一般都不是机械应力, 而是多种腐蚀或者是自身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的讨论。因此,研究水泥的抗腐蚀性能不仅对建筑材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对提高各种工程建筑的耐久性能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关于聚合物对水泥砂浆改性的主要途径是在其中加入能起到改性作用的聚合物。从前人的研究中可看到,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都显著高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比如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粘结强度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普通硅酸盐材料相比,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有着自身的优势见表1。
表1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的比较 性能
材料 普通混凝土 PCC
W/C 0.4~0.6 0.1~0.16
断裂 1 50~60
冲击 5 80
密度 3.1~3.2 2.5
抗拉强度 0.2~0.4 2~3
抗折强度 5~7 150~200
抗压强度 40~50 200~300
此外,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抗渗性、低温下的抗裂性等。这就使得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一定范围内部分取代了钢铁、高分子材料(像MDF 水泥基复合材料制作的唱片、轮胎都是具体的实例)[11]。它能提高水泥石的抗腐蚀能力主要是因为聚合物的添加提高了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混凝土结构正常情况下可以存在至少30年,但如果存在源于生物的硫酸腐蚀不过短短几年就会被破坏掉[12]。修复或完全取代这种腐蚀结构越来越有必要,但这种修复代价昂贵一直不能满足社会。然而通过沥青或石蜡对水泥进行改性,可大大提高水泥的抗蚀性,这无疑会节约了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为社会积累更多的财富。
3、实施方案及主要研究手段:
3.1、实验方案
3.1.1、原材料的准备;
(1) 沥青粉的研制
制得分别过200目和300目筛的沥青粉,并适量添加矿物掺合料来减小沥青粉的粒度。
(2) 石蜡粉的研制
通过在石蜡中添加矿物掺合料来粉磨石蜡,并制得掺有石蜡的粉末。
3.1.2、正交实验
(1) 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用量(V%) 粒度(目) 温度(℃)
1 2(0.2) 100 100
2 4(0.4) 200 120
3 6(0.6) 300 150
(2) 根据正交表L9(34)列出以下几组实验:
序号
用量(V%)
粒度(目) 温度(℃)
指标
腐蚀前 抗压强度
(MPa) 抗Na2SO4腐蚀强度 (MPa) 抗Na2CO3腐蚀强度(MPa)
1 2(0.2) 100 100 2
2(0.2)
200
120
6
3 2(0.2) 300 150 4 4(0.4) 100 120 5 4(0.4) 200 150 6 4(0.4) 300 100 7 6(0.6) 100 150 8 6(0.6) 200 100 9
6(0.6)
300
120
注:括号内为石蜡的用量
3.1.3、以硅酸盐水泥为基体,按以上正交方案分别掺加沥青、石蜡成型,每种高聚物与水泥的复合分别作空白样,3天强度测试样,腐蚀样。分别测定抗压强度,抗硫酸盐及碳酸盐侵蚀的能力。
3.1.4、在把水泥块放入腐蚀液中前和从腐蚀液中取出,分别称取其质量,查看其质量损失。
3.1.5、每一个过程留样分别作物相分析和微观分析,进行腐蚀机理分析。
3.1.6、通过各组实验试样的对比,确定聚合物在水泥中的最优抗蚀配比。
3.2、研究手段
(1)用扫描电镜观察沥青、石蜡改性水泥的微观形貌,以及硫酸盐、碳酸盐腐蚀后的微观形貌。
(2)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沥青、石蜡改性水泥的物相组成。
(3)用压汞仪测试水泥试样的孔结构;
(4)利用粒度分析仪测试各添加物的粒径。
4、选题的创新之处:
目前已有许多聚合物乳液(如苯丙乳液、纯丙乳液、乙丙乳液等) 用于水泥砂浆的改性,而采用沥青和石腊这两种聚合物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验利用沥青和石腊高分子的熔胀性,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沥青和石腊受外界刺激产生一定的熔胀从而填充水泥石的内部孔隙,提高水泥的密实度,达到提高水泥抗蚀性的目的。
5、预期研究成果:
沥青、石蜡与水泥混合成型后,一部分沥青、石蜡颗粒填充在水泥孔隙里,另一部分沥青、石蜡颗粒在一定外界条件影响下分散在孔中的液相中,当自由水完全被水化和蒸发消耗掉后形成膜。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水泥的密实度并阻止了腐蚀液与水泥浆体的接触,从而使水泥的抗蚀性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建辉, 黄金莲. 小议聚合物基水泥基复合材料[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 31(10):115-116.
[2] 袁大伟. 聚合物水泥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建筑防水, 2019,(4): 22-24
[3] 王茹, 王培铭. 聚合物改性水泥及材料性能和机理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9, 21(1): 93-96.
[4] Ohama Y. Polymer2based admixtures[J ].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 ,20 (3):189-212.
[5] Su Z , Sujata K, Bijen J M J M ,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in styrene acrylate polymer modified cement past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cement hydration[J]. Advn Cem Bas Mat , , (3): 87-93.
[6] 钟世云, 王培铭. 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的微观形貌[J]. 建筑材料学报, 2019, 7(2): 168-173.
[7] 吴国林, 文梓芸, 殷素红. 土壤聚合物耐酸性能的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9, 2: 5-7.
[8] 张文渊. TK聚合物砂浆在混凝土表面修补加固中的应用[J]. 腐蚀与防护, 2019, 24(7):300-302.
[9] 孙炎, 徐晓蕾, 钱玉林. 我国混凝土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 建筑技术,2019, 38(1): 12-14.
[10] Yang Jun.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Gus sa sphalt on steel decks with hard bitumen[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19, 19(2): 160-164.
[11] 李民强.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及进展[J]. 广东建材, 2019 , 7 : 10-12.
[12] J. Monteny, N De Belie, E Vinck.,W Verstraete, et a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tests to simulate sulfuric acid corrosion of polymer- modified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19,31: 1359-1365.
篇15: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xxx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xx”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XX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XX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XX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XX北京奥运会,XX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 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代发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 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 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 前言
2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 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 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 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 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 招投标管理分析
4.5 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 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XX.02—XX.05 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XX.06—XX.10 完成开题报告
XX.10 开题答辩
XX.11—XX.02 撰写论文初稿
XX.03—XX.05 完成论文中稿
XX.06—XX.10 论文定稿、答辩
篇16: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研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热点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快速扩张。截至,中国移动有100万个GSM室外基站和45万个TD-SCDMA基站,中国联通有40万个GSM基站和45万个WCDMA基站,中国电信有35万个CDMA基站和10万个PHS基站。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积极部署4G网络的建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铁塔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未来三年中国正处于4G网络建设的高潮期,仅中国移动,就规划在底前建设5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今年订购的基站将多达25万座。到20底,中国4G基站数量可能会由目前的近30万座增至多达100万座。通信网络规模的快速护张,使得通信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逐年增加。
中国的政府向世界做出了 单位GDP碳排放比减少40%?45%的承诺,并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减排17%等约束性目标⑴。通信业作为ICT推进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信部在《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要比下降10%,还要求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要达到1.5以下,改造IDC的PUE值要降到2.0以下。推进绿色IDC和绿色基站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己建基站进行节能改造[2].
国内基站的年总耗电量达到130亿度,占整个通信行业能耗的一半左右[3],基站的节能己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从基站主设备、建筑、空调及电气等各方面对基站节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基站空调系统能耗是基站能耗的一个主要组成,在20基站空调设备能耗占基站总能耗的40%-46%[3],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主要的节能技术包括:空调变频节能技术、空调变设定控制系统、智能通风技术、智能换热技术、相变材料节能等。自然冷源利用是基站节能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通风冷却技术、空-空换热器、乙二醇换热系统及热管换热系统等利用自然冷源的方法,在国内的一些基站内已有应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基站是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说得更通俗一点,基站之间主要负责手机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把收集到的信号简单处理之后再传送到移动交换中心,通过交换机等设备的处理,再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实现无线用户的通信功能。
目前,国内通信基站空调系统的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选择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及优化气流组织等。
3、参考文献
[1]巩永华。ICT助力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研宄[J].价值工程,2014(31):183-184.
[2]黄海峰。“十二五‘’通信业节能目标出炉”硬指标+软指标“双管齐下[J].通信世界,(40): 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王建华。规范基站建设是无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m.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38(5): 83-84.
[5]杨彦伟,廖杰。浅说GSM基站[J].现代通信,(8):23-24.
[6]权志鹏,彭月明。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控制策略[J].建筑节能,,41(270):45-49.
[7]张高记,吕建东,陈文学。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m.电信科学,2011 (3): 101-105.
[8]Yogenbra Joshi. Energ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M].2012: 10-13.
[9]YD/T 1821-.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
[10]叶晓燕,胥惠芳。计算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28(1):32 -34.
[11]阮灿华。计算机机房空调系统的探讨[J].福建电脑,(8): 71-72.
[12]程紘理。中国基站空调发展简述[J].制冷与空调,2013,13(8): 9-11.
[13]曾春敏。移动通信基站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J].制冷,,29(1): 66-70.
[14]王东。移动基站空调节能器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11(19):514-516.
[15]YufengZhang, Yi Chen, Ji Wu, etal.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t envelope designfor 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 Guangzhou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40(10):1895-1900.
[16]涂壤,李震,刘晓华等。基站围护结拘性能及空调系统性能优化分析m.暖通空调,2011,41(12): 46-48.
[17]Rang Tu, Xiao-hua Liu, Zhen Li, Yi Jiang. Energy performance analysis on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 43(2-3):315-325.
[18]陈杰。利用自然冷源制冷对通信基站节能降耗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19]陈祈,吴基,王飞等。广州地区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08' 24(12): 27-31.
[20]尹华,郭华芳,鲁涛。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系统的研究[J].节能,2011(1):49-52.
[21]项生逵。移动通信基站节电的成功探索[J].通信世界,2003,13(8):9-11.
[22]黄成龙,杨文鹏。移动通信基站节能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2): 205-209.
[23]刘彬。基站空调系统自然冷源的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4]刘x,陈志东。黑龙江移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4): 15-19.
4、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基站概述
1.3基站空调系统主要的节能技术
1.4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分布式冷却系统及其性能测试
2.1分布式冷却系统介绍
2.2分布式冷却系统设计
2.3分布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TRNSYS的基站空调系统的能耗模拟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基站和其DCS的模型建立
3.3基站和其原空调系统的模型建立
3.4模拟结果及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站节电率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基站节电率测试方法
4.2典型基站的测试结果
4.3全国基站测试结果及节电率影响因素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站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5.1基站数值模型的建立
5.2模型合理性验证
5.3基站内气流组织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6.1全文总结
6.2本文主要创新点
6.3展望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基站高效冷却系统,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测试等方法,对分布式冷却系统的全年能耗和气流组织等进行研宄。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基于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的概念及其性能测试的结果,利用瞬时系统模拟程序TRNSYS软件建立了基站和其空调系统的模拟系统,利用该模拟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基站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以及节电率。在模型中输入基站所在城市的气象参数,和基站的物理模型信息,就可以计算出基站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对其节电效果进行分析。
(2)采用同站对比的测试方法,对位于全国10省市的近30个标杆站进行基站节电测试,所测试基站的讳度范围为我国北绎18°~北讳38°。利用基站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SinoEES记录基站的测试数据,并可以实现基站和其空调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全国多个基站内的测试数据表明,分布式冷却系统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并根据不同基站的测试数据,分析了基站节电率的影响因素。
7、预期的结果
(1)针对杭州市的一个典型基站,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冷却系统,采用恰差测试法对该分布式冷却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将室外温度分成10个温度范围,基站的分布式冷却系统有五种不同运行模式,测试得到单制冷循环、双制冷循环和载冷循环的制冷量和耗电量。根据测试结果预测该基站的DCS全年的节电量可达7224kWh,节电率为30.1%.
(2)以中国联通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四桥转盘基站为例,利用TRNSYS软件分别建立了基站和其DCS系统的模型以及基站和其原空调系统的模型,通过对相同时间段机柜逐时温度的模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两个模型分别计算出了基站两套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该基站的DCS的年耗电量为2594.68kWh,全年节电率达62.5%.
(3)采用同站对比的测试方法,对位于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海南等10省市的近30个标杆站进行基站节电测试。杭州市滨江区的四桥转I;基站的测试结果显示,基站DCS年耗电量是2594.7kW,与实测值的误差仅为1.0%,年节电率为69.4%,进一步验证了 TRNSYS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全国基站的测试结果表明,分布式冷却系统在通信基站中的节能效果显着。并根据全国基站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基站节电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在所测试的基站范围内,地域对基站节电率的影响较小;基站的类型和负荷对基站节电效果有影响,基站单位面积负荷越小,年节电率越大;基站围护结构对基站节电效果也略有影响,彩钢结构的基站比砖混结构的基站节电效果更明显。
(4)建立了原空调系统和DCS系统下的基站数值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基站的气流组织进行研宄。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原空调系统和DCS系统分别运行时基站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对比两个模型的速度场分布表明,原空调系统的送风先用于冷却基站室内环境,再依靠环境去冷却机柜,造成冷量的浪费,导致空调冷量的利用率很低;而DCS系统送出的冷空气直接对机柜进行冷却,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对比两个模型的温度场分布发现,DCS系统下基站室内整体温度比原空调系统明显降低,高温区域面积显着减小,机柜内部整体温度也低于原空调系统下的机柜整体温度。
篇17: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网VPN接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公司客户群、供应商及分支机构分布日益广泛,移动办公人员也随之增加。传统企业网点对点固定的专线连接方式,实施效率慢、不灵活且价格昂贵,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办公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子公司、物流点、供应商、移动办公人员,公司与客户之间都要建立安全有效的专用连接通道以进行信息的输送。
2.而在传统企业组建网络的方案中,要通过进行远程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的互联访问,可以租用专线(Digital Data Network,DDN),但实施慢、价格昂贵,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外地出差的移动用户而言,只能通过虚拟拨号线路进入公司各自独立的局域网中。这种方案会导致高昂的线路租赁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的概念与市场随之慢慢出现。
3.利用 VPN 设置的程序,通过使用 VPN 服务器可以启用与整个网络的企业通信,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虽然普通路由器可以相互连接内部网络,但缺乏安全性,不能对敏感的网络数据进行限制。网络管理员通过调试 VPN 服务器,确保只有指定用户以满足特定身份来连接到公司的 VPN 服务器访问权限。此外,对于所有 VPN 数据加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 VPN 方案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强数据通讯安全信、可随意与合作伙伴内部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利用 VPN 网络能够获得网络视频等流媒体的服务。
4.近几年世界网络经济发展增速,特别是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的增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客户遍布全球,合作伙伴区域性不断扩大,企业的效益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传统企业网的功能性、扩展性越来越少,问题凸显:传统企业网点对点固定的专线连接方式,实施效率慢、不灵活且价格昂贵,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办公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子公司、物流点、供应商、移动办公人员,公司与客户之间都要建立安全有效的专用连接通道以进行信息的输送。VPN 以其特有的灵活、安全、高效、易于实现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使企业可以减少网络运行与维护的关注度,而把重点更倾向于公司商业目标的实现。
5.虽然 VPN 在理解和应用方面是非常复杂的应用技术,甚至确定其是否适用于本公司也是一件需要详细研究、复杂的问题,但在多数情况下,VPN 可以应用于每个公司并予以实现。即使不使用加密的数据,也可节约成本。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VPN 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客户和供应商。
二、本人承担的任务
1.分析主流的 VPN 技术,了解各厂家 VPN 产品发展规划;
2.设计本项目 VPN 系统硬件架构规划与部署实施;
3.参与本项目 VPN 系统的功能、性能测试与分析。
三、本文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对企业网络需求现状做了简要的描述,介绍了本系统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针对本课题做的相关准备工作。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的概念、分类、优点,对常用的VPN协议做了详细的描述。
第三章,企业网VPN接入方案设计。
本章重点介绍了企业网对于VPN的功能需求,把各种VPN的性能和优势做了对比,通过归纳总结,对每一种VPN做了分析。
第四章,方案实施。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方案实施的过程,介绍了IPSEC隧道和SSL隧道的配置过程。
第五章,系统测试。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系统构建的接入过程。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四、写作进度与安排
第一阶段(XX年X月-XX年X月):资料收集,整理,确定论文的写作思路,技术路线,论文提纲等,模型分析,方法应用等。准备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论文的一、二章。
第三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论文的三-六章。准备中期答辩。
第四阶段(XX年X月-XX年X月):根据修改意见,补充完善论文,提交答辩委员会
五、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本人承担任务
1.3本文工作
1.3.1常用企业VPN解决方案分类
1.3.2企业VPN建立方式
1.3.3公司企业网现状分析
1.3.4公司VPN建设需求
1.4本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VPN的概念和特点
2.1.1VPN的定义
2.1.2VPN概念
2.2VPN虚拟网安全技术与分类
2.2.1VPN的安全技术
2.2.2VPN的分类
2.3常用VPN分析
2.3.1MPLSVPN技术分析
2.3.2L2TP技术分析
2.3.3GRE技术分析
2.3.4IPSEC技术分析
2.3.5SSL技术分析
第三章 企业网VPN接入方案与设计
3.1VPN设计要求
3.1.1安全保障
3.1.2服务质量保证(QoS)
3.1.3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3.1.4可管理性
3.2企业VPN性能分类
3.2.1安全性
3.2.2用户可使用性
3.2.3可伸缩性
3.2.4费用
3.3IPSecVPN与SSLVPN的区别和对比
3.4企业VPN技术选择
第四章 方案实施
4.1网络环境介绍
4.1.1相关硬件设备
4.1.2选择VPN应用
4.2实施过程
4.2.1远程用户本地管理配置
4.2.2VPN静态隧道(本地配置)
4.2.3SSLVPN配置案例
4.2.4全网接入
4.3VPN拨号
4.3.1VPN客户端软件的安装
4.3.2VPN的配置
4.4方案实施特点
第五章工程测试
5.1测试流程
5.1.1IPSecVPN隧道管理:远程用户本地管理测试
5.1.2VPN静态隧道(本地配置测试):
5.2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6.1论文工作总结
6.2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参考文献
[1]曾华强,李燕。浅析虚拟专业网技术及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39-241
[2]王斌。 MPLS/VPN的服务质量保证探讨[C].北京:北京网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调度部,2007
[3]段登高,VPN技术及其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4]IPSec与SSL,中小企业的VPN如何选择[DB/OL].
bbs.2cto.com/read.php?tid=227592
[5]陈志伟。 VPN技术及其应用[C].内蒙古通信学会20年会论文集,,TP393.01.
[6]网络工程部。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分布。[R].苏州: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014
[7]施帮利。主动网络技术在VPN中的应用研究[A].北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2011.
[8]张X霞。基于VPN技术的校园移动OA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9]艾泰解析远程访问技术VPN网络解决方案[DB/OL].
篇18: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课题名称:基于RCM呼和浩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
我国的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是有计划预防性维修制度,这种检修制度通过对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年限和磨耗程度计算出主要零部件的修理周期,同时考虑一般零部件的修理,划分出修理类别等级和修程。检修规程包括:厂修、段修、辅修和轴检。这种检修制度在运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1)在车辆定期维修有大量分解,次数较多的维修减少车辆运行时间;(2)车辆定检时间的确定是根据统计方法进行概率预测。这样就会出现有的车辆没到检修时间就损坏严重,而有的车辆虽然到期检修但却运行状态良好,造成修理上的不均衡。尤其是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在车辆上的运用,车辆的寿命运来越长,现有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弊端越加明显。本文以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例,通过对现有检修制度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对铁路货车检修的制度进行探讨,以便提出新的较为适合的检修制度方案。
二、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拟解决的问题:
1、分析我国现有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2、对呼铁局车辆检修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了解目前车辆检修的实际状况;
3、运用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对车辆检修制度进行分析;
4、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车辆检修制度;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阅读国内外文献;
2、从网上收集资料;
3、深入呼和浩特铁路局各站段,收集所需资料,进行考察收集相关数据;
4、及时请教指导老师,对理论和基础方面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解决。
三、论文完成计划:
20xx-07--20xx-11 完成开题报告,填写“选题报告和工作计划表”,提交指导教师
20xx-11--20xx-12 收集资料,构思并确定写作大纲,请指导老师修改写作大纲
20xx-12--20xx-05 撰写论文初稿
20xx-05 完成论文初稿
20xx-05--20xx-07 请指导老师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完成二稿
20xx-07--20xx-09 请指导老师对二稿进行指导并按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成定稿
20xx-09 提交论文最终稿
20xx-09--20xx-12 请评阅老师审阅,准备论文答辩幻灯片(PPT)
详述选题的目的意义、工程背景、国内外发展动态、实验设计方案及预期结果(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撰写):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随着我国铁路货车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到车辆制造上,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车辆运载量和运行速度的提高使车辆的运行条件更为复杂。目前的检修制度在新形势下显示出来的弊端更加明显。随着近年来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HMIS)、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EI)等相继建成使用,铁路货车车辆管理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这对车辆的检修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本文试图运用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对车辆检修制度进行分析,对铁路现有检修制度提出科学性、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为呼铁局车辆检修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五、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装备自动化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维修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的维修已从一种技艺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其涉及断裂力学、故障数学、可靠性工程、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人机工程等多种学科。对机器设备故障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故障观念认为设备越陈就越容易发生故障;第二阶段人们普遍相信“浴盆曲线”,从而产生了以机件磨耗规律为基础的计划预防修的维修思想;第三阶段的研究揭示,随着技术装备复杂性的提高,大多数的故障规律并不符合“浴盆曲线”.近代机车车辆的统计资料表明,占90%-95%的机件故障没有损耗期。这就说复杂设备的可靠性基本上与时间无关,因此以定时维修、拆卸分解为基础的计划预防性思想遭到质疑,从而形成和诞生了“以可靠性为中性的维修(RCM)”思想和维修制度。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它行业的技术装备已深入推行RCM的维修制度,但在铁路货车维修领域内目前仍执行的是计划预防修的大框架,整车或大部件定时或定运行里程进行不同等级的维修。各国铁路在此大框架下,实施灵活的状态修。
(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从有关文献获知,国外教先进的铁路车辆检修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日本旅客铁道运输有限公司的新车辆维修体系。它主要是按照装置、机器的不同性能(技术水平)实施灵活检查,原则上以各装置、机器的不同耐磨性及耐久性为基础,适当确定检查周期的柔性检查体系。二是奥地利铁路RCM/LCC维修模式。其特点是确定重要功能零部件,合理选择维修模式,科学地确定预防性维修工作的间隔期和维修级别,以最低LCC为目标安排维修,重视维修的经济性;三是德国高速列车ICE的维修模式。其特点是保持计划预防休修制的总体框架,采用诊断维修将计划维修措施分解为许多小组成部分,即“最小工作包”,增加维修灵活性。此外还有英国铁路大部件换修的维修模式等。
(2)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随着我国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零部件质量的显着提高,以及重载、高速对车辆的要求,我国铁路货车的检修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对这检修制度改革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检索到的国内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研究的文献有:《近代铁道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国内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进行介绍;《RCM技术在铁路机车维修中的应用价值》,从机车功能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故障,用逻辑决断图和定量的数学模型,结合现场数据资料和实验结果,经过可靠性统计分析来确定维修周期和级别;《浅谈铁路货车检修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及方法》,从现有检修制度入手分析存在的弊病,提出改革的`几点建议;及《论我国机车车辆修制改革》、《谈货车检修制度的改革》、《车辆的状态修与技术诊断》等文献,这些是针对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总体改革的研究。其它如《HMIS在货车检修运用管理中的作用》、《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研制》、《关于铁路货车检修扣车信息化管理的研究》、《铁路货车动态检查布局与设置基本思路》《铁路货车检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文献对铁路货车检修从信息化角度作了研究;还有从特定运载情况角度对铁路货车检修的研究,如《大秦线货车维修管理体制的探讨》、《铁路重载货车RCM管理体系理论框架研究》、《大秦线重载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及探讨》。以上资料从不同角度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改革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
六、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概述
2.1 RCM的形成
2.2 RCM基本问题
2.3 RCM基本思想
2.4 RCM基本观点
2.5 RCM优势
第三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分析
3.1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基本情况
3.1.1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概况
3.1.2现有检修制度对保障铁路货车的重要性和作用
3.1.3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发展趋势
3.2 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概况
3.2.1运输的组织特点
3.2.2运输货车的特点
3.2.3运输对货车工作的要求
3.3 呼和浩特铁路局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
3.3.1货车检修作业能力
3.3.2 货车扣修组织模式
3.3.3 列检作业布局
3.3.4 列检作业模式
3.3.5 检修制度分析
3.4 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货车信息化建设情况
3.4.1 铁路货车信息化在车辆检修制度中的作用
3.4.2 铁路货车信息化体系构建情况
第四章 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构建设计
4.1 RCM分析
4.2 货车RCM管理体系构建
4.3 货车检修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第五章 以RCM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检修制度实施措施
5.1 RCM准备工作
5.2 RCM实施过程
5.2.1货车零部件可靠性分析
5.2.2 确定货车产品重要功能项目
5.2.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5.2.4 逻辑决断分析
5.2.5 维修方式选择与维修决策
5.3 加强货车信息化建设,提高状态修比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七、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资料清单(≥30篇,其中至少有5篇以上外文文献)
[1]李丙、康振华《HMIS系统在货车检修运用管理中的作用》铁道技术监督第5期
[2]藤原、良守(日)《JR东日本新车辆维修体系》 国外铁道车辆 5月
[3]高萍《RCM技术在铁路机车胃中的应用价值》 价值工程 第11期
[4]彭惠民《车辆的状态修与技术诊断》 铁道车辆 11月
[5]松本(日)《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研制》 国外铁道车辆 209月
[6]孙蕾、陈雷《从检修规程谈我国铁路货车各级修成程的衔接与分工》 铁道车辆 10月
[7]王永军《大秦线货车维修管理体制的探讨》 铁道货运第1期
[8]周磊、陈磊《大秦线重载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及探讨》铁道车辆204月
[9]刘汝让《德国客车的检修体制与修程分析》国外铁道车辆11月
[10]马千里、陈雷、吴月东《关于铁路货车扣车信息化管理的研究》铁道车辆205月
[11]赵中喜《机车车辆维修的发展方向及对策》铁道机车车辆
[12]蒋太立《基于RCM理论的维修决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5月
[13]狄威《简论机车车辆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及维修信息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月
篇19:车辆工程的实习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 学生:xxx 学号:xxx 指导老师:xxx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实习目的:
1. 通过实贱来巩固和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和促进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2. 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组成和结构、各零部件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关系、拆装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
3. 学习正确使用拆装设备、工具、量具的方法;
4. 了解安全操作常识,熟悉零部件拆装后的正确放置、分类,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5. 锻炼和培养动手能力。
实习要求:
1.学会汽车发动机和车轮常用拆装工具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2. 学会汽车发动机的总体拆装、调整和各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正确拆装
3. 学习正确使用拆装设备、工具、量具的方法
4.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基本工作原理 实习意义
认识实习是我们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专业意识,巩固和理解专业课程。通过亲自动手实习体会方式,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展本次实习,可以使我们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可以让我们获得了发动机构造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拆装的一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素质。
二、设备及常用工具和仪器
设备:实验室两台旧的发动机、一辆完整的汽车
工具:套筒扳手、梅花扳手、一字和十字起子、扭力扳手、尖嘴钳、胶钳、活塞 环拆装钳、气门拆装钳、三角拉器、活塞安装器等。
三、实习内容
1.学会使用并熟悉掌握拆装发动机的各种工具;
2.掌握安全操作和熟记安全规则;
3.学会发动机拆卸、认识发动机各部件构成、掌握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车轮的功用
4.学会发动机的装配(特别注意各部件的装配关系和顺序,检查各原装配标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装配时重新调整)
5.掌握发动机的调整,使各系工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点火正时的调整、气 门间隙调整等)。
四、拆装要点及大致拆装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发动机的分解:
1.先拆发动机外围部件。如:冷却水管、分电器、进排气歧管、机油滤清器等。
2.拆下燃油分配管、气门室罩盖等。
3.拆下发动机前端附件。如:正时带(链)的上下罩盖,皮带、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等。
4.查对原来正时标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在装配是需重新对正。
5.拆下皮带轮张紧器、正时皮带(链)、正时齿轮。 注意:活塞处于上止点时,正时皮带拆卸后严禁摇转曲轴或凸轮轴,以免损伤零件;或者拆卸前将活塞摇离上止点位置,再拆卸正时皮带,这样才可以摇转凸轮轴。
6.以对正(角)原则,按从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松开汽缸盖螺栓,拆下汽缸盖(先拆下凸轮轴及气门摇臂组),还应注意汽缸垫的安装方向。
7.翻转发动机,以对正原则松开油底壳螺栓,拆油底壳,拆下机油泵。
8.松开连杆轴承盖,依次拆下活塞连杆组。 注意,拆前还应注意活塞的安装方向、连杆及连杆盖的配对记号,拆下的活塞连杆组及轴承盖应按缸号顺序及方向摆放好。
9.拆下飞轮及端面轴承盖板。
10.按顺序依次拆下曲轴主轴径轴承盖,按顺序摆放好,注意安装方向性。
11.拆下曲轴、平衡轴等,这时发动机解体完毕
(二)发动机的装配:
1.发动机的组装与发动机的分解顺序相反。它是指将从发动机上分解下来的零部件重新装合成一台发动机的过程。为保证发动机的组装质量,恢复其原有技术要求和技术性能。
2.在装曲轴轴承盖与活塞连杆组时,应注意其缸号、轴承盖顺序以及方向不能装错,不要漏装止推垫片及轴瓦,在拧紧轴承盖螺栓时应按要求力矩拧紧。
3.装配气机构时应注意对准正时标记,还应注意分电器与点火正时标记是否对应。如原标记不对,则应重新调整。曲轴和凸轮轴只能顺时针旋转。
4.在装配运动部件时应涂上润滑油再装。
5.正时皮带不能沾油,不能把方向装反(拆卸时打上旋向标记)。
6.在装配汽缸盖时拧紧螺栓按拆的逆顺序分多次拧紧,并用扭力扳手按规定力矩拧紧。
7.严禁用暴力拆装发动机,以免损伤零部件。
(三)车轮的拆装
1.轮胎的功用
功用:支承、缓冲、减振和提高附着性
(1)支承汽车的质量,承受路面传来的各种载荷的作用;
(2)和汽车悬架共同来缓和汽车行驶中所受到的冲击,并衰减由此而产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
(3)保证车轮和路面有良好的附着性,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和通过性。
2.分类
(1)按轮胎内空气压力的大小,轮胎分为高压胎、低压胎和超低压胎三种。低压胎弹性好、减振性能强、壁薄散热性好、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附着性好,因而广泛用于轿车。超低压胎在松软路面上具有良好的通过能力,多用于越野汽车及部分高级轿车。
(2)按轮胎有无内胎,轮胎分为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俗称真空胎)两种。目前轿车上普遍采用无内胎轮胎。
(3)按胎体帘布层结构的不同,轮胎分为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目前子午线轮胎在汽车上广泛应用。
(4) 小结:目前轿车上应用的轮胎主要是低压(超低压)、无内胎的子午线轮胎。
车轮拆装过程:
1.先松开外轮的螺母,旋松时注意对角顺序,防止应力集中,如力不够可以增加力臂,旋松后,几个队友扶稳,取下螺母时可以发现这六个螺母有一边是圆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紧固力和自动对中。
2.取下第一个轮胎
3.按照步骤1拆下螺栓后取下第二个轮胎
4.用专用工具打开主轴盖
5.取下垫片,橡胶圈,定位环
6.取下后轮主轴
7.前轮的拆装和后轮大体相拆完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气动刹车的特点,和与油压刹车比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之后的步骤为刹车调试,调试结束后按照先拆后装的原则开始装配,安装时注意橡胶圈与垫片的放置顺序安装外轮螺母时注意缓慢转动轮子,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把六个螺母自动对中旋紧。
五、实习心得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先是学习了视频,知道了拆发动机的流程以及各个注意事项,然后弄懂后才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动手,拆了一个一天半的发动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亲眼看到了发动机,亲手触摸了发动机的每一部分,将一台完整的发动机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部件,然后再组装起来,这种感觉很奇妙。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觉得累,反而很开心,我们不觉得脏,反而对机油、汽油及润滑油很亲切。我们蹲在发动机前,七嘴八舌地在表达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我们站着、蹲着,很认真、很享受。当然我们拆装发动机毕竟不同于堆积木和拼图,在拆装发动机之前我们每个人对发动机都有一个自己的想象,不只是整体也包括各个部件,而这些想象几乎都来自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或是上课时播放的视频,拆装实习可以说是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去验证自己的想象,纠正自己的想象。 拆发动机当然要边拆边想,边想边问,这样的效果最好了。幸运的是我们有个很好地指导老师,这极大地刺激了我们的发问欲望,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就跑去抢老是过来解答,这和上理论课的沉闷与沉默可有天壤之别啊!经过这次实习后,我是切实懂的了如何去调点火正时、从凸轮轴上找出发动机的点火顺序这些以前似懂非懂的东西,亲手把油泵给拆了又装了一遍,在书上我是真的无法从装配图上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经过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这次实习后再回到课本上去看图看理论的东西会发觉真的简单了好理解了。
六、致谢
为期一周的专业认识实习终于圆满结束了,首先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在我校大四毕业之际不辞辛苦的为我大三学生细心解答所有的疑问。在此,我要向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其次,感谢学校和校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谨向各位表示诚挚的敬意。再次感谢我的老师对我关心和帮助。
篇20:车辆工程专业实习报告
20XX年5月13日,我们去第一实验楼参观,我们戴上安全帽后,由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汽车工程实验室,在里面我们首先参观了柴油发动机,那是一个四冲程六汽缸的发动机,和我们在书里面了解到的差不多,但远没有现在来得那么真实,老师一边指点一边解说,必要时还亲自动手拆开发动机,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和运行方式,拆开了看里面的构造,挺复杂的,有些不太懂,老师也一一为我们讲解了,使我加深了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之后又去参观了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有些不一样,汽油机比柴油机多了一个点火系统,不过基本原理还是差不多,都是六缸发动机。然后我们去参观了汽车底盘,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传动系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驱动桥组成。之后又看了行驶系,转向系,悬挂系,制动系等的零件构造。老师把底盘拆开来一一为我们讲解。结合从书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通过。最后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电气设备和车身,车身包含了车壳,车门,车窗,座椅等部件。电气设备主要有电源和用电设备组成。老师都一一为我们操作了这些设备,我们遇到不懂的都一一问老师了,老师也认真的为我们解答。通过这次的认识实习,初步了解了汽车的构造以及运行系统,熟悉了汽车的运行方式。
20XX年5月14日,今天我们去到在柳州市的柳工集团总部去认识实习,我了解到了柳工集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
柳工成立于xx年,核心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于xx年改制上市,是行业和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
企业经营范围:目前公司主导产品为1.5t-10t(额定载重)轮式装载机、0.11-1.2立方米(斗容规格)履带式液压挖掘机、10-25吨(工作质量)压路机、中大吨位叉车、路面机械产品如沥青摊铺机、平地机、铣刨机和路拌机,以及灵活多用的小型产品系列如滑移装载机和挖掘装载机等。拥有5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工作,使产品研发水平和技术性能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总部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现有10000余名员工。
我们参观了第一车间以及结构车间还有总装配车间等车间。整个参观发觉很多东西都是操控机械控制生产,都是流水线作业,在材料车间和结构车间工人不是很多,但很多大型的机器设备,在焊接车间和总装配车间人较之前的车间多人一点,看着工人把一个个零件拼揍成一部部重型车辆,感觉做这个特有成就感。
20XX年5月15日,我们去参观了在柳州市高新工业园区的中国重汽集团公司,始建于xx年,隶属柳州市交通局领导下的国有中二型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国有企业。。公司现有员工近600人,现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00亩,资产总值约2亿元。xx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今年1至9月份,销售专用车2538 辆,同比增长85%;实现销售收入近3.5亿元,同比增长67%,再创历史新高。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配件。专用车重点产品为自卸车系列、罐式系列,主导产品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粉粒物料(散装水泥)运输车、加油车、化工液体运输车及重型自卸车。向“xx年产销超过3000台,20xx年产销超过6000台,xx年产销达12000台”专用车的经营目标前进,实现三年三大步跨越式的高速发展。
我们主要参观了油箱制造和混凝土搅拌罐制造车间以及装配这些设备到车上的装配车间。
20XX年5月16日,我们去到柳州市参观五顺模具部件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顺汽车柳州市五顺汽车配件厂成立于xx年,是广西大型专业生产汽车配件及相关模具、焊夹具的民营企业,总部位于毗邻桂柳高速公路的柳州市鱼峰区静兰工业园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企业目前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员工共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名,技师12名,具有模具专业设计工程师10名,后具备模具专业钳工82名。生产的主要产品有N1型车架、CN100焊合件各类型高品质模具、夹具、检具,其技术水品在区内是首屈一指的,就我厂的模具产能而言可达6000多万,再加上其他的焊合件产品总计有1个亿左右。
由厂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五顺汽车的原料车间以及切割焊接车间,这里有许多大型冲压厂,一块块合金钢板放到冲压机床上,一个个模型就出来了,当真是厉害啊,生产的很多模具都是车身类的。主要是五菱的产品还有宝骏的汽车配件。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
(一) 真正体验到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 以前觉得书本上很空洞的东西现在清楚了许多,我真正的感到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内涵,自己亲身实践的东西是自己永生难忘的。
(三) 从小一方面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没有机会让自己犯错误,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事情。往大的说,若机组一旦出现故障,那损失是相当巨大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四) 深刻体会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学习的是机械类专业,若是不小心,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会危及开车司机以及乘客的性命,与人们的出行息息相关
(五) 体会到团结互助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这次认识实习,让我对零件的取材、生产、切割、制造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对汽车的构造和制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深了从书本学到的知识的理解,以及明确了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真是不虚此行啊
【车辆工程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4.车辆工程求职信
7.工程车辆租赁合同
10.开题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