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23-05-02 08:46: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纸短情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题 目:4108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配气机构的设计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以及换气质量,因此对发动机的(略)经济性、有害排放有较大的影响.配气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和噪声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整机可靠性和噪声.随着发动机性能和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配气机构的研制更加迫切. 本文以4108柴油机发动机配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配气机构参数、配气凸轮型线、动力学等设计原理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同时对发动机相关系统的优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随着内燃机高功率、高速化发展,人们对其性能指标的要求更高,这给配气机构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增加了难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它具有保证气缸密封性的优点。配气机构系统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零部件的设计,包括凸型线,气门摇臂机构的设计,气门弹簧及气门等零部件的设计,其中又以凸轮型线的设计尤为关键,这是因为凸轮作为整个机构的原动件,它直接控制整个机构的运动。另一方面是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而对于机构动力性能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气门的运动规律上。国外对配气机构的振动模型、摩擦及配气相位和可变气门正时等的研究有一些报道。国内也在致力于研究更精确的气门振动模型、凸轮挺柱副的动力润滑、非对称凸轮型线以及凸轮型线的拟合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凸轮型线;(2)配气机构由刚性设计发展为弹性设计;(3)由孤立研究凸轮设计发展到配气机构系统设计。

内燃机配气凸轮的研究已经涉及到配气机构性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型线、挺柱的运动规律、气门振动模型、挺柱与凸轮的接触应力、摩擦应力等。在研究更精确的气门振动模型、凸轮挺柱副的动力润滑、非对称凸轮型线以及凸轮型线的拟合等方面上,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

现代发动机配气机构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顶置凸轮轴技术。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具有保证气缸密封性的优点,尤其是进排气门能够持久地保证燃烧室的密封性,四冲程内燃机大多采用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按气门布置分为侧置气门和顶置气门机构。顶置气门配气机构,内燃机的充气系数较高,燃烧室比较紧凑,内燃机有较好的性能指标,是侧置气门机构所不能达到的,故侧置气门机构已被淘汰。顶置气门配气机构根据凸轮轴的放置位置分成凸轮轴下置型和顶置凸轮轴型。绝大部分柴油机采用凸轮轴下置型,但这种机构高速运转时会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和噪声,消耗较大的动力。顶置凸轮轴型(OHC)是把凸轮轴放在气门上方,省去了推杆、挺柱,可分成SOHC型和DOHC型。 SOHC型只用一根凸轮轴来驱动进、排气门; DOHC型采用两根凸轮轴来分别驱动进、排气门。这种结构适用于进、排气门呈v形排列的内燃机。还有些机构将顶置凸轮轴放在气门室罩里,凸轮直接作用于气门上,这种机构省去了摇臂,高速时气门工作良好,零件惯性力极小,工作平稳。

凸轮轴的传动类型有3种:正时齿轮传动、正时链轮传动和驱动带传动。其中,正时齿轮传动主要用于要求长寿命和大载荷的内燃机,如船用、商用车和赛车内燃机;正时链轮传动,广泛应用于轿车内燃机,一般来说,它比正时齿轮传动机构噪音小;驱动带传动或齿形带传动是最新出现的传动方式,主要用于顶置凸轮轴内燃机上。

2)多气门技术。配气机构的最新发展是改善燃料经济性,其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更多的新鲜空气,多气门内燃机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仅用于赛车,目的是减轻排气门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但并未能在内燃机制造业得到推广。促使多气门内燃机产量迅速提高的原因在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气门配气方案能保证内燃机在整个负荷和速度范围内形成最佳混合气,并适时适度送入气缸。多气门内燃机不仅可以提高内燃机功率,还可以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排污。据分析4气门内燃机燃油消耗比2气门内燃机燃油消耗低6%~8%。

3)可变配气定时及气门升程技术。常规内燃机配气相位都是按内燃机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某一转速和负荷条件下较为适合的配气相位。为了在更大地曲轴转速范围内提高功率指标,降低燃料消耗,现代多气门内燃机气门开启相位可以改变、升程也可以改变,称作可变气门运动配气机构(VVT)。通过这套机构对配气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低、中转速时,活塞运动速度低,气流动力学特性差,因而要求缩小相位重叠角,以减少工作混合气倒流,保证低、中转速时扭矩曲线形状较好,降低燃油消耗率。在中高转速时,活塞运动速度快,气流动力学特性好,因而要求放大相位重叠角,废气排放彻底,进气量充分,可相应增加内燃机扭矩。显然,采用这一机构,可以提高内燃机性能、降低污染、改善怠速性能。

实现可变气门技术有多种途径,按照有无凸轮轴可分为基于凸轮轴的可变气门机构和无凸轮轴的可变气门机构两类。传统气门控制技术都是由凸轮轴机械推动的,电磁气门控制技术采用由电磁驱动的组件推动气门,根据ECU需要进行动作,这也正是VTEC等气门控制技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4)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是一种新式的配气机构,与传统的凸轮轴式配气机构相比,它的特点是气门的运行由电液来控制它的显著优点是气门在内燃机各个循环中的开启位置、开启持续时间和气门开启时刻的气门升程等可以相互独立所以,采用这种机构的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在各种转速下调整运行参数,并达到最佳所以,采用这种机构的发动机就会消耗较少的燃油,动力性要更好,同时从发动机排出的污染物也降低,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液压挺柱配气机构。液压挺柱配气机构也是内燃机的设计人员所开发的新式配气机构,配有这种机构的发动机振动和噪声均减小,原因在于它通过液压机构来补偿气门杆身产生的热膨胀,导致配气机构所带来的撞击噪声也相应减小。所以液压挺柱在配气机构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当今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发展趋向是在排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内燃机性能指标。不论是多气门配气机构还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可变气门运动配气机构,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在更大范围内使内燃机动力指标、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等达到最优,这是传统配气机构无法完成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设计YC4108型柴油机的配气机构。

(2)应用AVL Excite软件建立YC4108柴油机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该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态特性。经动力学计算,依据气门动力学升程、凸轮与挺准间的动态接触应力和气门落座速度等考察是否存在飞脱和落座反跳等现象。

(3)针对原配气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发动机的改进要求,利用AVL Excite软件对配气相位进行优化,并优化设计进排气凸轮型线,通过对改进后的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整机性能分析,判断优化的效果。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YC4108柴油机是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自主品牌发动机,是在玉柴优质产品YC6108柴油机的基础上结合轻型客货车技术特点开发设计的轻型车用柴油机。具有使用维修方便,动力性、经济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的特点,主要用于2-5t小型卡车、货车,同时也用于发电机组、叉车、拖拉机和小型船舶。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对轻型卡车和商务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给轻型车用柴油机带来了无限商机。原机型主要用于城市间的长距离运输,对于城市交通路况需要重新设定参数,以改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本设计任务主要是在原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进气系统及配气机构,达到提升发动机性能的目的。

总体方案:

(1)计算软件简介

本文所使用的AVL ExciteTimingDrive是一种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它是AVL软件平台中一个仿真工具,主要应用于分析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性能。该软件具备振动噪音分析、齿轮系动力学计算、正时驱动动力学计算!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凸轮型线设计和优化等功能。根据所建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在设定的转速下进行计算,考虑配气机构各传动件的质量、刚度、阻尼等。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的分析包括:气门升程、速度、加速度、凸轮与挺柱间接触应力、气门与气门座之间的接触力、弹簧的位移等。ExciteTimingDrive不仅可以用于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计算,还可以用于配气机构的设计从计算机模拟的角度,使发动机具备较好的动力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降低振动和噪声。此外,该软件还可以分析配气机构传动系统的零部件,包括齿轮、链轮等。通过多次的运算,可以对传动系加以改进,以满足要求。当运用ExcitcTimingDriv进行凸轮型线的设计时,提供了分段加速度函数凸轮、等加速凸轮、多项动力凸轮三种凸轮设计的方法设计凸轮型线,当生成一个新的凸轮型线后,对相应的配气机构做动力学分析,如果出现错误的结果曲线,可以对凸轮型线进行修改,完善配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ExciteTimingDrive的建模原理是很简单的,将配气机构简化成一个集中的质量系统,而相应的凸轮、挺柱、推杆、摇臂、气门等零部件用所对应的模块来代替。该软件提供了配气机构每个元件的模块,在编辑器中用不同的图标来表示。当我们选好对应的图标后,再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就建立起一个配气机构的模型。接着,需要对各个模块中的参数进行设置,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参数,最基本的参数包括质量、刚度、阻尼、弹性模量等,将参数设置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配气机构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齿轮系的运动分析等。

该软件的输出结果包括了模型中各个模块的动力学结果曲线,包括:气门的加速度、速度、升程、凸轮与挺柱间的接触应力、气门与气门座间的接触力、弹簧各圈位移等,并根据这些曲线评价是否存在气门落座反跳、机构零部件飞脱、弹簧并圈与颤振等现象,以及凸轮与挺柱间润滑效果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不好的情况,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改进设计,使配气机构的动力学特性满足要求。

(2)YC4108柴油机的性能指标为

柴油机类型:水冷四冲程直列式顶置式气门

气缸数-缸径冲程:4-108mm115mm 连杆长度:L=152mm

排气量:4.214cc 压缩比:17.5

燃烧形式:直接喷射 润滑方式:压力循环飞溅复合式

冷却方式:闭式压力循环 起到方式:电启动

电机停止方式:燃油控制系统

输出功率:75kW/2800rpm 最大扭矩:268Nm/1600-1900rpm

怠速:600rpm 最大空转:3000rpm

全负荷最低燃油消耗率:225g/kw.h

冷起动温度:-25℃ 排气温度:600℃

(3)在满足上述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设计YC4108型柴油机的配气机构。

该款发动机配气机构为上置凸轮轴四气门机构,主要由凸轮、挺柱、推杆、摇臂、气门桥、气门弹簧、气门、气门座等组成。对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计算,需要建立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计算的发展中,出现过多种模型,分别是单质量模型、二质量模型、多质量模型、有限元模型。本文利用AVL Excite软件建立该柴油发动机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的模型。

(4)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气门机构的动力学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振动系统分析其特性。简化后建立其单自由度模型,并且考虑该系统的阻尼、间隙、脱离、落座等各种因素,凸轮与从动件系统相互影响等,当中的各部件可以作为弹性质点,其刚度为非线性刚度。

对动力学结果评价主要考虑到凸轮与从动件的飞脱、气门落座速度或气门反跳、凸轮接触应力、活塞与气门的干涉以及气门弹簧的动力学特性等。

在AVL Excite软件当中,根据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体结构及零部件布置情况,通过外部的CAD 软件或有限元计算得到各部件的质量与刚度,建立该发动机单个气缸的配气机构进气门计算模型如图所示。

(5)凸轮型线的优化设计

针对配气机构进、排气模型,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从改进配气凸轮型线设计的角度,来研究配气机构性能优化的途径。通过改进配气凸轮型线,综合分析配气凸轮型线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趋势,提出改进设计的配气凸轮型线方案。

五、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目标:在AVL Excite软件当中,对某柴油机的配气机构进行了单阀系的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设计上的某些不足;接着又进行了凸轮型线的优化设计,再次进行动动力学计算,与原型线相比,结果有所改善。

特色:1、对配气机构的建模、动力学计算、分析和凸轮型线优化设计做出了较充足的研究。

2、使用AVL软件对配气机构做出了模拟分析。

毕业设计进度计划

序号 各阶段工作内容 起讫日期 备注

1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调研,翻译资料等 3月5日~3月18日 交外文资料翻译稿

2 撰写开题报告 3月19日~4月1日 交开题报告

3 纵横剖面图和配气机构图绘制 4月2日~4月22日

4 配气机构参数设计、凸轮轴图绘制 4月23日~5月21日 必须用计算机绘制,交零件设计图

5 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5月22日~5月27日 交毕业设计说明书

6 毕业答辩 5月28日~6月1日 核查所有文档

六、参考文献

1、《内燃机学》 周龙保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内燃机设计》 袁兆成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3、《内燃机构造》 林波 李兴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速柴油机概念设计与实践》 许道延 丁贤华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5、《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凸轮型线优化设计》 张桂昌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6、《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王志远 大连理工大学

7、《浅析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发展现状》 作者 钱向明 熊永森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8、《内燃机配气机构技术现状及发展 作者 马钢 太原市热力公司

9、《重型柴油机配气机构系统动力学分析》 李云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

10、《柴油机系统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吴楠 廖日东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篇2: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大直径钻铣床设计及控制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依据、背景和意义

我国从1958年开始研究数控技术,一直到60年代中期处于研制、开发时期。当时,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制出试验性样机,开始也是从电子管着手的。

1965年,国内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研制成了劈锥数控铣床、数控非圆齿轮插齿机、CJK-18晶体管数控系统及X53K-1G立式铣床。

从70年代开始,数控技术在车、铣、钻、镗、磨、齿轮加工、电加工等领域全面展开,数控加工中心在上海、北京研制成功。但由于电子元期间的质量和制造工艺水平差。致使数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未得到解决,因此未能广泛推广。在这一时期,数控线切割机床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磨具加工中得到了推广。

80年代,我国从日本发那科(FANUC)公司引进了5,7,3等系列的数控系统和直流伺服电机,直流主轴电机技术,以及从美国、德国等国引进了一些新技术。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这些系统可靠性高,功能齐全。推动了我国数控机床稳定的发展,使我国的数控机床在性能和质量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5年,我国数控机床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数控机床的品种不断增多,规格齐全。许多技术复杂的大型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都相继研制出来。为了跟踪国外技术的发展,北京机床研究所研制出了JCS-FM-1、2型的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这个时期,我国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开发工作。一些较高档次的数控系统(五轴联动)、分辨率为0.02μm的高精度数控系统都开发出来了。并造出样机。

目前,在国内的数控机床中, 大都是加工直径比较小的零部件,而那些大直径的零部件都很难加工,本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对大直径圆形零部件在圆周上进行铣削和在规定位置上铣平面或钻孔。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因此,世界上各个工业发达国家均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要求(含论文提纲)

主要设计内容和设计要如下:

1. 执行元件的选择:选择时应考虑负载能力、调速范围、运行精度等多方面要求,步进电机应用最为广泛,一般情况下,优先选用。因为步进电机控制简单,而且本次设计要求的速度不高,所以步进电机最为适合。

2. 传动机构方案的选择:传动机构实质上是执行元件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一个机械接口,用于对运动和力进行变换和传递。 竖直传动机构 :通过滚珠丝杠与普通丝杠进行比较,综合考虑进给部分功能及精度要求,本次设计选择了滚珠丝杠。横向传动机构:通过水平的滚珠丝杠传递扭矩,完成工作台上夹持器的横向运动。

3.导向机构的选择:导向机构即导轨,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大类。滑动导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和抗振性好,利于竖直导向,所以竖直导向装置采用滑动轨。而滚珠导轨精度高,导向性好,摩擦因数小,启动轻便,运动灵敏。不易爬行,寿命长,适用于水平导向及精度较高场合,所以本次设计水平导轨才用滚珠导轨。

4.反馈元件的选择:由于光栅尺结构简单,精度高,控制容易,易于实现长度的测量,所以选用尺状的直线位移传感器光栅尺作为反馈元件。

机械部分主要是:首先是导向机构的设计,它采用了滑动导轨和滚珠导轨相结合的方式,滑动导轨机械结构简单,而滚动导轨运动精度高;接着依次是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机构的设计和计算、传动齿轮的设计与校验。接下来是电控部分:SINUMERIK 802C base line的系统介绍、系统的电气组成原理示意图、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其应用、系统的主电路原理图、系统的I/O电路原理图、控制系统、电柜设计、系统的`电源电路原理图、光栅尺的基本原理、运行程序。最后是结论,设计体会、致谢、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预期成果

数控机床是新型的自动化机床,它具有广泛通用性和很高的自动化程度。数控机床实现柔性自动化重要的装置,是发展柔性生产的基础。数控机床在零件的加工中,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数控机床的优点:提高生产率;稳定产品质量;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一机多用;提高经济效益;不需要专用夹具;大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

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与阶段性成果

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段 预计阶段性成果

市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外文文献翻译

方案论证,比较,确定总体方案

参数计算,原部件选择

草图绘制

装配图设计

零部件设计

电气控制原理部分设计

电气图绘制

编制设计说明书

修改,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综述

[1] 郭芝俊、左宝山主编.机械设计便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张键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0

[3] 郑堤、唐可洪.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

[4] 张海根主编.机电传动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5]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王永章.机床的数字控制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4

[7] 韩秀清、王纪海.材料力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8

[8] 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10

[9] 李庆余、张佳主编.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

[10]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图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

[11] 许灏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

[12] 吴宗泽主编.机械零件设计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

[13] 严爱珍主编.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4] 王风蕴主编.数控原理与典型数控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孙恒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顾熙棠主编.金属切削机床.上海科技出版社,

[17] 徐宏海主编.数控铣床.化学工业出版社,

[18] 文怀兴主编.数控铣床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9] 李洪主编.实用机床设计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 林宋主编.现代数控机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篇3: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在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对传统手工设计方法、门电路内部结构、脉冲波形产生和整形等传统过时的旧技术与方法进行适当删减,同时融入EDA等现代电子新技术和新方法,增强数字电路课程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字电路 教学改革 电子设计 EDA技术

绪论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大规模可编程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为核心的最新科技学科已经普遍出现在了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这些学科技术引领着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DD“数字电路”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仍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仍以那个年代的手工数字设计技术为核心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当然也有好些教材也将VHDL等EDA内容加到课程内容中,但目前的数字电路教学体系还是呈现一种拼接的模式,整体内容缺少因果链接。①因此改革数字电路中过时的内容、将先进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系统地融入到数字电路课程中,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1、传统旧技术与方法的取舍

数字电路中有一些传统的技术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的电子设计中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落后和被淘汰的知识和方法,是得不偿失的,不仅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妨碍新技术的学习,更是对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这些过时的内容,我们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删减,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1.1 传统手工设计方法

传统手工设计方法的内容包括以卡诺图为工具的逻辑函数化简、小规模门电路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以及由触发器及门电路构成的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这部分内容在数字电路课程中占据了主要的内容与篇幅,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动化设计还不流行的时候是合适的,因为那时候的电气产品及自动化控制电路很多都是采用中小规模的数字集成电路完成设计的,而现在的电子产品及控制电路,已经几乎见不到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微处理器 (含嵌入式处理器)以及大规模可编程器件、DSP等,只是在接口及驱动电路上还能偶尔见到中小规模数字电路。比如现代的家电产品洗衣机、空调、电视等都用到了微处理器控制,手机、导航仪等电子产品则用到了嵌入式处理器,语音、图像识别等产品则用到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而在机顶盒、调制解调器等产品中则用到了FPGA等大规模可编程器件。采用中小规模数字电路设计的电子产品,还没上市就已经是落后的。

1.2 逻辑门内部电路结构原理

门电路一章的教学应以集成门的外部特性教学为主,让学生看到门电路的真值表就能够应用该电路,而不管该电路的内部结构如何。传统教学内容通常是以反相器为例,分析电路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而得到其逻辑功能,而对其外部特性及接口参数则认为是死记硬背、枯燥的东西就一笔带过。而实际上我们应用数字电路设计实际的数字系统考虑得最多的除了器件的逻辑功能就是外部特性和接口参数,而内部电路结构怎样、如何工作基本上无需考虑。而且内部电路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理解困难,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应着重介绍各种门电路的外部特性和接口参数,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集成电路,设计出能适应实际环境和应用的优秀电路。

1.3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这部分内容其实和“数字逻辑”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是属于模拟电路的内容。只不过在模拟电路中,波形的产生完全是用模拟的电路来实现,而在目前多本数字电路教材中,则是采用门电路加模拟的阻容元件来实现的,实质上是把门电路当集成放大器来应用。而这种应用是和“数字”的概念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对“数字逻辑”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另一个重点是对“555”时基电路的介绍。其实这个555时基电路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产物,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集成芯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对于学生来说,那么多新知识新技术要学,再花时间精力学习“555”时基电路,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2、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2.1 新技术的优势

当前的电子新技术主要包括EDA技术、实时软件仿真技术、先进自动化绘图与制板技术等。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基于软硬件平台,通过软件的方法来高效地完成硬件设计的计算机技术。EDA技术已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重要手段,它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平台上,以硬件描述语言(HDL)为主要设计手段,以大规模可编程器件(CPLD或FPGA)为载体,完成电子系统的功能设计。这种硬件电路的软件化设计,已经完全改变了数字设计的整个面貌。

2.2 融入EDA等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安排

传统的数字电路内容主要包括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设计、触发器、时序逻辑设计、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等,实践过程中,我们削减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了VHDL硬件描述语言、QuartusII电子开发平台、FPGA/CPLD大规模可编程器件等EDA技术内容。我们强调VHDL硬件描述语言是设计数字电路的语言工具,与逻辑代数这一分析设计数字电路的数学工具同等重要,并放在同一章节进行讲解。而基于VHDL的相关电路描述与设计则结合相关的内容,穿插到各个章节中进行详细讲述。QuartusII则是将VHDL设计变成电路实现的中间平台与工具,将这部分内容放到实验环节中讲解。 FPGA/CPLD大规模可编程器件是实现VHDL设计的载体,与存储器放在同一章中讲解。

我们立足于数字逻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EDA技术融入到数字电路课程中,将这些原理与现代的工具与实践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毕业学生的电子设计技术水准,也极大地丰富了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

2.3 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增加EDA等电子新技术内容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更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与传统知识的融合与因果链接。以加法器的学习为例,我们把加法器划分为难易不同的功能模块:半加器、全加器、4位加法器、8位乘法器,然后把不同功能模块的描述方式(包括真值表、逻辑表达式、波形图、卡诺图等传统的描述方式以及现代先进的VHDL描述等)和实现方式(包括传统的集成门电路实现以及现代的大规模可编程器件、微处理器实现等)及各种方式的特点一一列举并对比讲解,也让学生的发挥和补充,期间充分运用各种仿真软件和开发工具进行仿真和实验演示,让学生对各模块的描述方法、实现方式及特点深刻理解。如对加法器的一种扩展DD8位乘法器,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用传统描述方式无法去描述,而用VHDL描述却只用一句 “y<=a*b”就能完成;在实现方式上,用传统集成门电路实现8位乘法器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是却需用到几百个集成门,电路复杂,成本高,速度慢,可靠性低。而用大规模可编程器件实现时却只需用一块最简的CPLD芯片就能实现,成本低、速度快、可靠性也高。在数字电路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其强大的仿真功能很容易把实践带入课堂、带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

3、结束语

通过删减过时内容并引入EDA等现代数字电子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前至大二开设数字电路课程,保持学生从大一开始的一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有能力提早进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在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进步,提高了学生现代数字电子技术应用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对课程的改革,也完善和发展了数字电路课程的建设,使之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注释:

① 姜书艳,张鹰,蒋宁,等.数字电路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6):165-166.

篇4: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自动化与机械自动化技术

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机械领域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降低人力劳动成本,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实现大型机械的自动化作业,甚至能够完成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提供了保障,人们打破了对传统机械行业的认识,以自动化设备来实现对机械的调用和装配,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报废率,是整个机械装配流程形成连续化,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保质保量的完成机械装配任务,为企业创造出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信息自动化。信息自动化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其中主要包括辅助制造、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数据库系统管理等。辅助制造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数值控制技术来实现自动化应用,进而完成产品的生产,也被称为数控技术;辅助设计是指采用计算机设计软件来完成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建模、参数值评测等,并且对机械构件实现精确测量;工艺辅助设计则是辅助制造和辅助设计的纽带,能够有效提高工艺生产的效率,并使之实现优化和提升;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则是采用计算技术来实现对储入库,进而实现信息数据的系统化管理。

)物资供输自动化。物资供输是对供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进行运输和调配的过程,其物资供输自动化则是采用自动化手段来完成物资的运输和调配,是自动化在机械领域中得到应用的细分体现,其中涉及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装置、自动化物资输送、自动化软件等。

)生产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能够从机械制造加工方面得以体现,可以实现机械组件的自动化装卸,这种自动化装卸在系统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循环重复进行,有效降低人力使用成本,并且能够降低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失误,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大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设备装配自动化。设备装配自动化是将整个装配流程输入到数控设备中,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对机械的操作,按照特定的规格、形状制成配件,同时还能够完成一系列组装、调试、验收等工作,是一条能够自动完成机械装配的自动化流水线。在机械制造业中,设备装备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自动化设备能够协助完成接卸装配,使很多繁琐的人工装配能够用机械替代完成,极大地提高机械生产效率,是现代化机械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测自动化。自动化装配完成的零件或设备需要对其进行检测,而自动化检测则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针对新型材料、零部件和复杂的工艺加工产品,在机械制造也中采用人工进行检测难度非常大,而且效率极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机械制造与生产的要求,检测自动化被应用到机械制造是一种必然趋势,采用多种检测技术来对机械制造出的产品进行检测,其中包括电流信号、时序错排、人工神经网络和其他更为智能的设备诊断技术。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高度集成化。将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制造技术的高度集成化。集成化是一种生产模式,能够将多种生产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形成流水作业,对制造生产工作进行整合,并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和完成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并将其细分到各个子系统中,如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化制造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相互子系统之间分工协作,形成一套拥有高集成度的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

)智能化。机械制造是由手工制造发展转变而来的,传统简单的机械制造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所构建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机械加工的集成化、系统化、流程化作业,打破传统机械生产的局限,引入高效能的功能体系,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系统的集成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力求实现全自动的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机械制造中,同时在自动化基础上实现更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使相互之间的技术能够相互渗透和共融,能够运用计算机来对机械制造进行分析和决策,模拟人的思维来模仿和代替人的工作。此外,相较于专家智慧,智能化机械制造能够完成专家无法完成的对自身进行监视,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还能对任务进行预设,不断调节自身参数获得最佳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等优势。可见,智能化系统相较于人工智能要更高一层。

)虚拟化。虚拟化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机械产品能够在现实中完成完全模拟,进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能够更好的对计算机的控制过程进行模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利用虚拟化能够大幅提高产品设计和研发的周期,保证产品质量,进而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效果逐渐凸显,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机械制造的发展。可见,应用自动化技术来对机械制造业形成有力支撑非常重要,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作业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总体效益,使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低投高产,运用自动化技术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篇5: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建筑电气工程的原材料质量采购过程不透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工程人员,如果没有合格的原材料,他也无法造出安全可靠的房子。同理,原材料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来说,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这不仅因为原材料的优劣决定了成果的合格与否,而且关系着使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当前,原材料问题表现在采购过程、以次充好、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上。原材料的采购中存在的普遍的回扣现象,采购人员受高回扣利益的驱使,欺骗企业与一些不正规的厂商签订购买合同这就使大量的不合格产品用在工程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如果企业没有很好的区别,很有可能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这些都有可能对电气工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筑电气施工过程粗制滥造,管理混乱建筑电气工程的最终成果是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完成,最终为使用者验收。毋庸置疑,施工过程的管理秩序,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等因素都对最后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的建筑电气施工过程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线路的设计和铺设上存在施工不严的现象。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此问题,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会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薄壁钢管熔焊连接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中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这些现象都是不允许发生的。二是照明器具安装存在问题。照明器具的型号、规模和安装都是需要专门设计的,然而很多时候工程师却没有重视这些问题。

从质量管理角度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对策分析

电气施工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责任心及工专业素养作为一名专业的电气技术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责任心。这就要求应对所承担的电气工程负责,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这里要特别强调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问题,因为很多建筑电气工程出现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知识不够,而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根本不重视手头上的工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这个问题值得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专业的电气施工人员还要不断学习,落实和强化新的知识。现阶段强电各系统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要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强化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控制施工过程,保证最终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程序,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从整个施工过程着手,把质量管理贯穿到所有的施工程序之中。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作为一名电气技术人员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技术能力的提高。其次,对于工程要求比较高,对人员要求也比较高的项目,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对技工进行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加强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安全是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来说,安全尤为重要。这里的安全,不仅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而且还指使用安全。要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首先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相应的规范的工作措施,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训练和培训,同时要强调施工的程序性,杜绝赶快超快的现象发生。而对于使用安全而言,则在更广的层面对建筑电气工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确保使用安全,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施工方保质保量,对工程兢兢业业,使之不出现问题,其次还要对使用者做好相关培训,使其能正确的使用。最后,更要做好服务措施,对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指导。

随着建筑电气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把 质量第安全第一 放在首位,根据施工特点,人员结构,本着安全、优质、高效的原则,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

篇6: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棒料切割机的设计

院、系:机电工程系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姓名:CNrencai

学号:1037

班级:机电***

1、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准备和基础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各种加工业,切割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手工切割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如今已进入以通用机械时代。几十年来,切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比较活跃,设计在不断的修改,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而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型号的棒料切割机结构复杂,调节,维修不方便,生产效率低,智能化低等不足。

2、内容综述(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重点问题等)

1.对于板材切割机切割过程,如:上料-压紧-切割-调整-再切割-切割完毕-松开板材这一系列工作流程的PLC半自动控制。让对于操作人员人数的要求变得最小,并且可以使操作人员不用一直守在机器旁边。这里主要研究的就是PLC的控制过程,以及程序的书写。2.实现在板材切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材质,不同厚度的材料实现主电动机以及平台拖动电机的变频调速。一方面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提高切割质量。这里涉及到的研究项目包括厚度传感器的使用和变频调速器的应用研究。3.对于板材切割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在操作人员不能完全顾及的情况下,保证机器的安全稳定的半自动运行。

3、方法和思路(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案)

1.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

2.根据研究内容及方向开始对原始材料进行收集;收集对象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网络文献等;收集范围包括图书馆,网络,书店等。

3.对于所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材料的不同做好分类,留下好的有用的材料;

4.根据已有材料,完成基于PLC控制板材切割机的设计初步构思;

5.结合研究方向和材料的收集情况,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方案的初步设计。

6.对初步设计进行实际应用讨论,根据设计的可实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完成对于初步设计的修改和加工。

7.最后,对已修改的设计进行再一次的实际应用论证,结合生产实际,完成对于设计的定型处理。其中对于材料的收集要以对板材切割机的实际运行为主,结合实际生产,查找相关的实体内容和参考文献。

4、毕业项目提纲

当今时代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行业的转型是一定的,所以轻工业的转型,重工业与机械制造的行业的重视是必然的。就这一点来看,让我们清晰看到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有着如此大的潜力。它与其他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单纯的机械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就出现了机电一体化,现代机械的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综合利用机、电、信息、控制等各方面的相关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取得显著地社会效益和技术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梁景凯,盖玉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2] 徐 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陆鑫盛,周洪。 气动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4] 刘鸿文。材料力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5] 孙 恒。 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6] 陈建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练习与实践[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

6、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中国人才网

**年**月**日

篇7: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RPVC三通接头塑料模

1. 毕业设计(论文)综述(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一、题目背景及意义: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日本称模具工业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德国给模具工业冠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称号;欧盟一些国家称“模具就是黄金”;中国模具权威称“模具是印钞机”。可见模具工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挤出加工曾用于古塔波胶、橡胶、硝酸纤维素和酪蛋白的加工。大约在1925年,人们挤出了各种聚氯乙烯,这成为现代挤塑加工技术开始的标志。我国的聚合物挤出工业近几十年得到迅猛发展,油漆是改革开放以来,聚合物加工机械及模具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以来我国聚合物制品的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现代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产品是塑料制品,其产品形状结构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模具设计制造者必须充分掌握产品的各种资料,包括产品的形状、尺寸、原料的特性、精度要求、特殊表面效果等。

本课题的主要设计意义在于增强我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完成模具方案的设计,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一套完整的注射模具,并能将其运动于实际生产。

二、国内外相关发展状况:

1、国内发展状况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也是一个国家加工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国内已经能生产精度达2微米的的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工位数最多已达160个,使用寿命1-2亿次,大型模具、精密塑料模具和部分汽车覆盖模具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5]

现在,我国模具生产厂点约有3万多家,从业人数80多万人。“十五”期间,模具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模具销售额达650亿元,同比增长25%;模具出口7.4亿美元,比的4.9亿美元增长约50%,均居世界前列。在模具工业的总产值中,冲压模具约占50%,塑料模具约占33%,压铸模具约占6%,其它各类模具约占11%。但是,由于创新能力弱,行业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使得我国模具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低端竞争、高端进口”的尴尬局面。

为了适应市场对模具制造的短交货期、高精度、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越来越向着大型化、高精度化、多功能复合模具化等方向发展。热流道模具、气辅模具等先进的模具加工技术也将在塑料模具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标准件的广泛应用,将极大的影响模具制造周期,提高模具的质量,并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模具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将使中高档模具比例不断增大,产品的机构调整将引发模具市场走势不断变化。[5]

2、国外发展状况

高新技术在欧美模具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欧美许多模具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际上是一流的。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已成为快速制造优质模具的有力保证。

(1) CAD/CAE/CAM的广泛应用,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在欧美,CAD/CAE/CAM已成为模具企业普通应用的技术。

(2) 为了缩短制模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普遍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3) 快速成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技术获得普遍应用。

目前,国外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迅速,精密注射成型、注射成型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电动注射剂、两板式注射机、无拉杆注射机、电磁动态化注射机、低压注射成型、高速注射成型、复合注射成型、超级小精密注射成型等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都大大提高了国外模具的生产和制造水平。[7]

3、中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其差距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国内自配率不足80%,其中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工艺基础,在我国,模具制造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制造模具和使用模具,但长期未形成产业。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够合理。中国模具生产厂中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国外模具企业大多是“小而专”、“小而精”。模具产品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总体上比国际先进水平低许多,而模具生产周期却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长许多。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模具企业的管理落后更甚于技术。[6]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一、主要内容: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设计RPVC三通接头塑料模的模具,并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对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进行设计计算,运用Pro/E软件辅助设计完成模具整体结构;编制模具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规程卡片;绘制模具零件图及装配图;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输出模具开合结构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所有3D图插入说明书中恰当位置)等等相关内容。该产品的材料为聚碳酸酯 ( PC ),PC具高强度及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高度透明性及自由染色性、H.D.T.高、耐疲劳性佳、耐候性佳、电气特性优、无味无臭对人体无害符合卫生安全、成形收缩率低、尺寸安定性良好。本次设计塑件特点为:端盖外表面必须光滑,且无明显浇口痕迹;端盖内壁有呈圆周均布的三个凸台。在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型芯在三个凸台处的脱模,及模具总体结构的合理性。

二、研究方案:

方案一:采用强制脱模,其浇口套和浇口设在定模固定板上。

采用直接浇口,这种浇口流动阻力小,进料快。

方案二:采用弹簧抽芯,型芯将由大小不同的三对镶块组成,由镶块组成的型芯结构内部是空心的,空心部分加一顶杆。在锁模力解除后,顶杆抽出,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型芯镶块向里运动,从而实现脱模。

浇口采用点浇口,点浇口尺寸小,冷凝快,成型周期快,点浇口塑件一般不需要修正工序,因而省去了修正工序,生产率高。而且点浇口在塑件上留下的痕迹小,使塑件表面质量得到了提高。

方案三:采用一模四腔结构,其浇口设在定模板上,用推板推动型芯底座实现脱模。

采用点浇口,表面质量高,效率高。

方案一采用强制脱模,虽然模具设计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塑件容易产生变形或者破坏。同时采用直接浇口,需要专门去除浇注系统产生的凝料。方案二采用弹簧抽芯机构,由于弹簧存在一定的预紧力,使镶块中间的顶杆运动受阻。方案三采用一模四腔结构,效率高。采用点浇口,模具需设计成双分型面,以便取出浇注系统的凝料,这使得模具结构比单分型面要复杂。

经过以上三种方案综合比较,决定采用第三种方案,其模具结构草图如图2所示。

三、研究方法、手段:

本设计题目是工程实际零件,通过运用《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等知识,利用Pro/E软件完成模具结构的设计,并进行相关的校核计算,完成包括注塑机的选择、选材热处理、制造工艺规程、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本设计旨在锻炼我们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上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塑料成型工艺与塑料模具设计技术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并受到模具设计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3.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一、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模具总体结构的设计优化选择,实现内侧抽芯动作及脱模过程,以及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输出开合模具结构图。难点在于型芯机构的设计、脱模过程和总体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及模具三维结构剖析和开合模具图输出。

二、前期工作:

(1)搜集并查阅了相关专业资料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完成了塑料模具设计的文献综述;

(3)完成了塑件的二维、三维图的绘制;

(4)对塑件结构进行了分析及其工艺性分析;

(5)进行了模具结构的分析,拟订了三套备选结构方案,并绘制了方案草图。

4. 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1~2周:熟悉课题,工厂参观注塑生产过程,绘制塑件3D图,翻译外文资料;

3~4周:确定模具类型及结构,绘制模具结构草图,准备开题答辩;

5~10周:对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进行设计计算,并运用Pro/E辅助设计完成部分模具零件,准备中期答辩;

11~14周:运用Pro/E完成模具整体结构3D图,完成模具零件的选材、工艺规程的编制、装配图及零件图的 绘制等工作;

15~18周:对所有图纸进行校核,编写设计说明书,所有资料提请指导教师检查,准备毕业答辩。

注:1、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2磅。

2、开题报告装订入毕业设计(论文)附件册。

参考文献

[1] 李秦蕊主编.塑料模具设计.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 葛正浩编著. Pro/ENGINEER Wildfire塑料模具设计入门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攀,常旭睿,吴光顺编著. Pro/ENGINEER Wildfire 2.0中文版模具设计经典作品解析.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4] 王永平编著. 注塑模具设计经验点评.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王守鹏. 简述模具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考试周刊,,36:175

[6] 郑涌. 模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科技信息,,4:64~65

[7] 申长雨,李海梅,高峰.注射成型技术发展概况.工程塑料应用,,31(3):53~57

[8] 王文广,田宝善,田雁晨主编.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技巧与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 李光耀. 浅谈现代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橡塑技术与装备,2005,32(3):24~28

[10] 高占华,曹巨江,张利平等. Pro/E在注射模设计中的应用. 模具制造,2007,7:4~6

[11] (德)E.林纳(Edmund Linder), (德)P.恩格编著(Peter Unger). 注射模具130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 任义磊. 具有复杂抽芯结构的注塑模设计.塑料科技,2009,37(8):69~71

[13] 烈任鸿. 国外注射成型技术发展新方向.轻工机械,,1:1~5

[14] 高济.塑料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15] 张孝民.塑料模具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6] 邹继强.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 陆宁. 实用注塑模具设计.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18] S.H.Tang, Y.M.Kong,S.M.Sapuan,R.Samin and S.Sulaiman. Design and thermal analysis of plastic injection mould.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6,171(2):259~267

[19] C.G. Lia and C.L. Li. Plastic injection mould cooling system design by the configuration space method. Computer-Aided Design,2008,40(3):334~349

[20] Sadegh Rahmati,Phill Dickens. Rapid tooling analysis of Stereolithography injection mould t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2007,47(5):740~747

篇8: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电梯控制系统的PLC原理图及梯形图设计

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电梯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意义

从1987年美国奥的斯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梯,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电梯在上海出现,电梯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由此电梯变成了高层宾馆、商店、住宅、多层厂房和仓库等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规模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多,对电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梯也更加安全、舒适。然而,人们的追求并没有就此停止下来,仍在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21世纪开始国际开始强调“绿色”,绿色和平,绿色天然,绿色和谐。电梯是载人的机电设备,要实现绿色,也就是强调电梯更舒适、更安全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强调电梯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目前意义上的“绿色”,一般是强调“天然”的一面,强调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电梯属于纯粹的工业产品,其天然性应表现为对环境影响的尽可能小,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以及电梯本身的人性化。这也应是绿色电梯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

我们这所说的智能化电梯是传统的人工智能是无法胜任的。传统的智能控制是一种技术的事先安排,说到底是一种程序控制,是一种周期性的系统自动控制,实际上还算不上智能。而真正的智能电梯应更具人性化特点,不仅具有传统的人工智能的所有优点,而且还有传统的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东西,具有动念和随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诸如能根据轿厢内的情况和各层的候梯信息,自动地制定每次最优的运动速度和停车政策;自动选择运动方面;双向语音交流;到达目的层的语音提示等,让乘客有更多的主动性,使大楼交通运输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智能化要求电梯有自动安全检测功能,让电梯自己能够检测到电梯的故障所在,并及时报警予以排除。

(2)安全。

运行安全是电梯的根本和关键。可以说,电梯的全部其他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使电梯安全运行更有保障。运行安全不仅要消除电梯启动时较强的电磁辐射,使用安全材料和运行稳定,而且要有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位乘客在宽敞、明亮轿厢内有安全、舒适的好心情。同时,电梯运行安全也要求电梯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不但要使乘客容易与外界沟通联系,而且电梯本身应当能自动播放让乘客感到放松的音乐,彻底消除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当小孩和老人乘坐时,电梯对他们应给予一种如同家人般的照顾,不但让老人和孩子感到方便和舒适,而且更让其家人感到放心。电梯运行安全还要求电梯有自动休眠功能,使电梯在保证运行效率最高的同时,使电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休眠。

(3)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视觉协调。

有人曾经做过环境色彩是否对人有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发展:视觉不协调的环境色彩对人的情绪、精神影响非常大。色彩宜人,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电梯,乘客自然会有一种安全的感觉,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用料低廉,款式陈旧,色彩沉闷,甚至破破烂烂的电梯,乘客视觉协调无从谈起,乘坐电梯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安全。国内的许多电梯公司对此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不少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国产化的电梯也显露出一副土生土长的容貌。

②消除电磁辐射。

如前所述,由于电梯是大楼里频繁起制动的大容量电器是电磁干扰的元凶,所以绿色电梯必须是一个达到自身对大楼电磁干扰最小,而又不被其他电磁干扰影响的建筑机电设备。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乘客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保证大楼、大厦中的大楼的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的正常运转。

③舒适感。

通过采用高载频波矢量静音变频器,可降低噪声变换频率及电压。以CPU控制电压及频率的连续变换方式,按人体生理适应要求,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而成的理想运行曲线,实现更稳定、更舒适的运行。

对现代化电梯性能的衡量,主要着重于可靠性、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此外,对经济性、能耗、噪声等级和电磁干扰程度等方面也有相应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电梯行业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电梯的控制方式上,主要有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微型计算机控制三种。而PlC实际上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它采用巡回扫描的方式分时处理各项任务,而且依靠程序运行,这就保证只有正确的程序才能运行,否则电梯不会工作;又由于PLC中的内部辅助继电器及保持继电器等实际上是PLC系统内存工作单元,即无线圈又无触点,使用次数不受限制,属无触点运行,因此,它比继电器控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运行寿命更长,工作更加可靠安全,自动化水平更高。PLC控制是三种控制方式中最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控制方式,它更适合于用在电梯的技术改造和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是电梯控制系统中理想的控制新技术。

电梯的控制是比较复杂的',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为电梯的控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PLC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它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过程的控制更平稳、可靠,抗干扰性能增强、机械与电气部件有机地结合在一个设备内,把仪表、电子和计算机的功能综合在一起。它已经成为电梯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plc技术更具有了战略性的意义。

Plc的研究内容及措施

对于电梯的控制,可选用继电——接触系统或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但是二者有各自的特点:

a:继电——接触系统:它的优点是线路直观,大部分电器均为常用电器,更换方便,价格较便宜。但是他触点繁多,线路复杂,电器的电磁机构及触点动作较慢,能耗高,机械动作噪音大,而且可靠性差。

b:PLC在设计和制造上采取了许多抗干扰措施,使用方便,扩展容易。它使用了梯形图和可编程指令,易于掌握。总之,PLC取代继电——接触系统已经成为大的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我选择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对电梯的控制。

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PLC行业已经在工业市场上占有一大片领地。在此次设计中,我将利用PLC来实现对电梯的控制。其中包括对PLC硬件的设计,软件设计,驻点路的设计,控制柜的设计,以及电梯惦记和其他设备的选择,还有原理分析等。相信此次设计后,我对电梯的实际运行能有初步的了解。

控制要求:

1、电梯轿箱的控制要求:

a:选向:根据电梯各层内选外呼信号的先后和停止时轿箱所在的楼曾位置决定电梯的运行方向。

b:选层换速:指电梯能够根据轿内所选层而决定运行方向,而且遵守或一直向上,或一直向下的原则。并且在每次平层的时候都能够换速。

c:楼层位置的指示:选用了数码管显示的方法。由于FX2N系列已有内部计数——译码驱动模块,所以只要外部加上LED七段显示管和电源就可以显示楼层了。

2、电梯门的控制要求:

要求当电梯平层的时候,电梯门自动打开,经过10秒钟后电梯门自动关上。如果遇到有人在门中间的情况,电梯会因为光电开关的作用而自动开门。

3、补充要求:

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以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备用电梯电机的使用,一但曳引电机出现故障,备用电机将手动控制转入运行状态,避免因曳引电机出故障而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

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20xx年xx月xx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20xx年xx月xx日~20xx年2月xx日。

撰写论文初稿20xx年2月xx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20xx年5月30日

篇9: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基于单片机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

一、课题研究现状:

电池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池的使用,尤其是锂电池的使用。锂电池凭借自身优越的性能,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都随处可见锂电池的身影。

为了能随时得知锂电池的剩余电量,及时对锂电池进行充电,避免因锂电池电量不足导致电子设备突然断电而引发的问题,锂电池的电量检测技术显得十分的重要。

在目前的市场上,以锂电池作为供电能源的移动电子设备,大部分都自带有电量检测功能,但这些电量检测功能的精度普遍较低,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具有锂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也比较少,这十分不利于设备使用者对锂电池健康状态的监测。因此,研究设计一个高精度、多功能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显得很有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电池电量显示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产品软硬件的设计流程,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与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在调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与我们毕业后的工作会非常有帮助。

本课题将专注于研究锂电池电量的检测技术,致力于研发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具有精确的锂电池电量检测功能,同时还加入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等功能,能随时监测锂电池的状态。本次设计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锂电池供电的电子设备,让用户能够更精确、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到锂电池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社会意义。

三、课题研究要点:

1、研究STM32单片机的开发,学会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完成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设计。

2、研究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检测锂电池电量、电流等参数的方法。

3、掌握锂电池状态监测芯片的使用方法,用单片机来读取芯片测量到的锂电池参数信息。

4、利用单片机来对采集到的锂电池参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锂电池的状态。

5、研究单片机控制OLED显示屏的方法,能够在OLED显示屏上显示所需的内容。

6、最后研发出一款具有精确的锂电池电量检测功能,同时还具有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等功能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

四、课题进度安排:

1、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2、完成初稿:20xx年11月——20xx年1月

3、修改初稿、提交导师并与之交流后再进行修改:20xx年1月——20xx年2月

4、基本定稿及定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5、最后定稿和进行论文答辩:20xx年4月——20xx年5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蒋志林。STM32单片机的原理及硬件电路设计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0):22。

[2]孙书鹰,陈志佳,寇超。新一代嵌入式微处理器STM32F103开发与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31(12):59——63。

[3]谭淑梅。简析STM32单片机原理及硬件电路设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34(06):21——23。

[4]张洋,刘军,严汉宇。原子教你玩STM32(库函数版)[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张旭。单片机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36):132——133。

[6]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7]高海宾。AltiumDesigner10从入门到精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李凤霞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9]王东峰等。单片机C语言应用100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10:机电工程系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机电工程系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花生去壳机的设计设计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花生脱壳机从其脱壳原理、结构和材料上基本可分为以打击、揉搓为主的钢纹杆——钢栅条凹板 以挤压、揉搓为主的橡胶滚筒一一橡胶浮动凹板两大类?但脱壳质量均不高?破损率都大于? ??剥出的花生米只能用于榨油和食用?满足不了外贸出口和作种子的要求。探索先进的脱壳原理是解决脱壳机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

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花生脱壳机械的关键技术与工作部件进行重点攻关,改革传统结构,研究新的脱壳机理优化结构设计,同时在整体配置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高脱壳率,降低籽仁破损率。目前国内外的花生脱壳机械均存在脱壳率和破损率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这一关键技术将关系到花生脱壳机械的发展前景。

向自动控制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多数机具目前仍依赖人工喂料或定位,影响了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因此应通过机电一体化手段,开发设计自动喂料、自动定位脱壳装置,保证均匀喂料与有效定位,实现机组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作业精确性和作业速度,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率,满足部分大、中型加工企业的需要?以开拓国内和国外市场。 新技术原理、新结构材料、新工艺将不断应用于花生机械的研制开发中,随着液压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化工、冶金工业的发展,许多复杂的机械机构、动力传递、笨重的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将逐渐被取代。减轻重量,减少阻力,简化操作,减少辅助工作时间,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劳动使用费用等将作为主要设计目标应用于脱壳机械的设计制造。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将这些高新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也是目前花生脱壳机械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提高花生脱壳机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提高花生脱壳机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仍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许多花生脱壳机械只是针对某一花生品种和所在地区的生长环境来设计?其通用性、兼容性和适应性较差。提高花生脱壳机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使研制的花生脱壳机械通过更换主要部件能够同时对其他带壳物料进行脱壳加工。研制通过变换主要工作部件即能满足不同坚果脱壳作业需要的脱壳机具?并提高制造工艺水平?降低制造成本?以适应不同加工企业的需要。花生脱壳机械能否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到花生脱壳机械能否更好的推广应用与健康发展。

1.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查阅资料,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了解糕点切片机的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方案的论证与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2)熟悉脱壳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脱壳机的发展方向。

(3)完成对中等复杂程度机械的计算,结构设计等工作

(4)以花生脱壳机为研究对象,对其传动系统进行设计,完成花生脱壳机的装配图的设计。

(5)翻译指定外文文献。

(6)编写说明书了解脱壳机的发展方向。

2.毕业设计拟采取的框架路线

(1)花生脱壳机的简述

(2)花生脱壳机的设计

(3)传动装置的设计

(4)轴的设计计算

(5)箱体的设计

(6)机架的设计

3.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以花生脱壳机为研究对象,对其传动系统进行设计,完成花生脱壳机的装配图的设计。

4.难点

花生脱壳机的'设计,传动装置的设计。

研究方法、手段:

花生脱壳机的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其步骤繁冗,设计时,需要根据所给定的数值和对应的公式进行设计,此次研究我们主要从花生脱壳机的传动系统设计为主。

研究手法主要有: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前人对脱壳机的传动系统的设计的研究成果。

2.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的掌握脱壳机传动系统设计的有关问题

3.根据所给定的数据以及相关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得出的结果与机械简图相结合。

4.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相互了解研究进度,分享成果和经验,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

5.利用学校图书馆大量的相关图书以及网上图书馆的相关数据库完善自己的研究设计结果。

6.对脱壳机的传动系统进行多方位的分析,真正认识了解其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来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

首先认真查询相关资料,初步掌握花生脱壳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供料器的材料及相应的参数计算;接着制定其传动部件的设计方案,其中传动部件设计方案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这也是整个装置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经过严格的计算得出;最后进行刀具设计,从刀具的各个参数及材料入手进行设计。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本课题的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了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校期间,学校还组织过各种课程设计,因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本次设计指导性的帮助。同时经过几个学期的一系列设计与实习,锻炼了我们综合多门课程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数控加工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加工工具,可以满足本设计中实际操作的需求。同时学院的图书馆也收藏了许多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书籍和周刊,并且提供了网络化机房,可以在中国期刊网,维普网,超星电子涂塑,书生之家等网站查阅有关资料。

研究进度:

20xx年9月5日~20xx年9月12日 查找资料,了解实验内容及步骤

20xx年9月13日~20xx年10月16日 撰写修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xx年10月17日~20xx年10月31日 拟定设计方案,确定传动路线

20xx年11月1日~20xx年3月30日 撰写说明书及绘制图纸

20xx年3月31日~20xx年5月20日 实习,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1 前言

本设计介绍了花生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要提到了国内外花生脱壳机的发展现状。设计了一款以电机为原动力,通过带和齿轮传动,曲柄滑块机构为切片装置,槽轮为间歇推料装置的花生脱壳机。该脱壳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主要用于家用,小作坊场合

2 主体

研究花生脱壳机,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研究也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一次总的复习,它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所学的机械与控制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将理论设计与实际应用联接起来,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成本、系统的可靠性、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设备使用寿命、设备安装与维护等等。

花生脱壳机发展史已经很多年了,对于小型脱壳机也是有市场供应。早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生仁慢慢有家庭小批量生产的趋势,加上花生庞大的需求量。价格适宜且功能强大的小作坊花生脱壳机变得非常必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不仅仅满足于在市场,商店里买到的花生仁。。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口味,做出软硬适中的花生仁。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面对如今众多的大学生创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创业。如此庞大的花生仁市场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一台价格适宜,容易上手,操作简单的花生脱壳机能给他们在各种花生仁制作的过程带来很大的便捷。不过现阶段的花生脱壳机在国内主要存在于中大批量生产中。小作坊型的花生脱壳机在小批量生产的商店,家用有广大的市场。

随着家电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停止纯手工劳动。而且针对花生仁种类如此之多,质地有硬有软,人工脱壳有诸多的不便。而且工作效率比较低。所以小作坊型花生脱壳机变得被人们和市场所需要。

通过毕业设计,真正的学习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对于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让自己知道了从事技术方面的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得引起高度的重视,光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通过自学是提高的一个途径,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学的新知识柔和在一起已证明了我们具有一定的能力。当然了,方案肯定能再次得到优化,这是以后在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段时间当中我发现我对专业认识的还不够,很多关于制造和工艺的知识有待我们提高,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实践、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篇11:机电系开题报告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设计适用于重庆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日常巡检所用的巡检车,理论价值是为生产和改进跨座式轻轨巡检车作理论参考。现实意义就是在每天轻轨正常运营之前对整个线路进行一次巡检,以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轻轨交通,因其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造价低廉和线路占地少,运量大等优点,在国内外都正在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可少的交通工具。早在1964 年,日本东京就修建了从市中心到羽田机场的跨座式独轨铁路,全线实现计算机集中高度控制,该线也成为旅客出入羽田机场的重要通道。后来,日本又建成了大阪线、北九州线等跨座式独轨铁路。另外,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也都修建了自己的跨座式独轨铁路。近年来,轻轨交通在国内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大中城市均在建设或规划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作为直辖市的定位,发展轨道交通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目前已经通车的有轨道交通一号线(局部),二号线,三号线(局部),预计六号线也将于今年年底通车。轨道交通,已是代表重庆城市形象的一条亮丽风景线,成为了重庆城市交通的新干线和城市名片。因此,保证乘客能安全、舒适出行就尤为重要。巡检车作为轨道交通的“守护神”,生产及改进巡检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研究重点

明确巡检车的作用,针对重庆市的特殊条件,正确分析巡检车运行的环境条件,以及巡检车的外形尺寸和供电方式,并对设计出的巡检车进行受力分析。

参考文献:

[1] 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3

[2] 姬秀春 从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看我国城市交通现状,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未来 现代企业教育 2006

[3] 毛保华、姜帆、刘迁、魏怡、李夏苗、许红,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1

[4] 张振淼,城市轨道交通车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2

[5]仇保兴 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正确选择[A]. 2008

[6]张丽平,李芾,黄运华.国外城市轻轨发展及应用概况. 国外铁道车辆,.5.38(3)

[7]贺在华,段嘉宣等-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1

[8]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重庆轻轨新线工程总体设计[R].2001

[9]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6

[10] 毕湘利,宋键.从效率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0):1.

[11]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R].2008

[12] 顾伟华,毕湘利.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5):1.

[13] 沈志云.高速列车关键技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2):34.

[14] 轨道交通,给重庆发展提速 重庆与世界

[15]邹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A].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篇12:机电系开题报告

1、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准备和基础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各种加工业,切割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手工切割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如今已进入以通用机械时代。几十年来,切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比较活跃,设计在不断的修改,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而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型号的棒料切割机结构复杂,调节,维修不方便,生产效率低,智能化低等不足。

2、内容综述(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重点问题等)

1.对于板材切割机切割过程,如:上料-压紧-切割-调整-再切割-切割完毕-松开板材这一系列工作流程的PLC半自动控制。让对于操作人员人数的要求变得最小,并且可以使操作人员不用一直守在机器旁边。这里主要研究的就是PLC的控制过程,以及程序的书写。2.实现在板材切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材质,不同厚度的材料实现主电动机以及平台拖动电机的变频调速。一方面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提高切割质量。这里涉及到的研究项目包括厚度传感器的使用和变频调速器的应用研究。3.对于板材切割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在操作人员不能完全顾及的情况下,保证机器的安全稳定的半自动运行。

3、方法和思路(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案)

1.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

2.根据研究内容及方向开始对原始材料进行收集;收集对象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网络文献等;收集范围包括图书馆,网络,书店等。

3.对于所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材料的不同做好分类,留下好的有用的材料;

4.根据已有材料,完成基于PLC控制板材切割机的设计初步构思;

5.结合研究方向和材料的收集情况,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方案的初步设计。

6.对初步设计进行实际应用讨论,根据设计的可实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完成对于初步设计的修改和加工。

7.最后,对已修改的设计进行再一次的实际应用论证,结合生产实际,完成对于设计的定型处理。其中对于材料的收集要以对板材切割机的实际运行为主,结合实际生产,查找相关的实体内容和参考文献。

4、毕业项目提纲

当今时代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行业的转型是一定的,所以轻工业的转型,重工业与机械制造的行业的重视是必然的。就这一点来看,让我们清晰看到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有着如此大的潜力。它与其他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单纯的机械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就出现了机电一体化,现代机械的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综合利用机、电、信息、控制等各方面的相关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取得显著地社会效益和技术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梁景凯,盖玉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2] 徐 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陆鑫盛,周洪。 气动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4] 刘鸿文。材料力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5] 孙 恒。 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6] 陈建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练习与实践[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篇1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术型研究生)

课课

题名题来

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研究

√导师研究课题 □自选课题 源 □

□其它

√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所属性质 □

□综合研究 □其它

姓层

赵海连 S10030505017

学 号

次 硕士研究生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 金玉秋

20xx年11月6日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注:以下1-8项内容,如填写不下,均可加页。

1、立论依据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篮球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艺术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停车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语

9.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0.排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载word文档
《机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