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wulinz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这本书。书里藏着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怕鬼的人》。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怕鬼的人,只要听见枯叶落下或者蛇鼠爬行的声音,都认为有鬼。一个贼知道后就在夜里窥伺这人的矮墙,并发出鬼叫声。这人很害怕,不敢出来看。贼就这样反复了四五天,终于去这人的房间,把他的财物透个精光。等到第二天早上这人才发现了,邻居们都说他的东西“被鬼偷了”。他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相信大家的话。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懂得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战胜心里的恐惧。故事中的人就是因为太胆小,太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了,才使他丢掉了全部的财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太有意思了,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我好喜欢这本书。
篇2: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我今天看的这本书就叫做《中国古代寓言精选》.这本书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华.寓言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寓意,寓意就是每个寓言告诉读者的道理.我每读完一个寓言故事,都会细细品味它的寓意,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道理.虽然说这是寓言“精华”,但是这本书中每个寓言都非常具体.有的寓言家喻户晓,有的却无人知晓.这本书不像其他寓言书,他的故事后面并没有直接写明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样就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使道理刻进心中.这一个个故事充分地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想,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才创造出来的吧!这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的风格.是什么让这些民间寓言流传至今的呢?是——智慧.看了这书,我觉得古代的老百姓真厉害
篇3: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这说的就是寓言故事。这几天我在看《中国古代寓言》,它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一本书,每一篇故事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叶公好龙”了,里面讲的是有一个叫叶公的人,他很喜欢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非常感动,就到了叶公的家里,叶公看到了真龙脸色发白,吓得被绊倒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像这样的寓言还有囫囵吞枣和拔苗助长,囫囵吞枣告诉我们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不能投机取巧。妈妈经常跟我说叫我做每件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学习是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浮气燥,说的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这些寓言虽然都是编出来的,但是里面的道理却让我们十分受用。
以前,我在生活中不肯动脑筋,就像“能下雨的树”里面的'小鸟一样,后来当我读完了这本寓言,它告诉了我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不能盲目地猜测道理。当我有时候遇到数学附加题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来,我不仅会生气,还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这些寓言故事,想起妈妈曾经对我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就鼓足勇气去克服它,坚决不向它妥协。
《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讲了古代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教育我们要有好的品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不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篇4: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我看了《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两个我最读,一个是“守株待兔”。我看完这则寓言后笑了。我笑那个傻瓜,他不好好干活,一天到晚总想得到意外的喜财。他有一天捡到一只野兔,就想每天都捡到一只。大家想想,这是可能的吗?可是他整天坐在树桩旁边,左等也等不来,右等也等不来,日像流水般一天天过去了。他种的田里面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这个寓言说明:干事不踏踏实实地努力,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结果会一无所得。我想,我有时不专心听讲,又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却想得100 分,这岂不是和那个傻瓜差不多?
另一则寓言我也喜欢,那就是“叶公好龙”。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叶公。他呀,非常喜欢龙:梁柱上雕着龙,衣服上绣着龙,帽上镶着龙,墙壁上画着龙。叶公这样喜欢龙,真龙就亲自去拜访他了。真龙一到叶公家,叶公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抱着脑袋逃跑。这个寓言说明,有的人口头上某种东西,但实际上又不真,这是很可笑的。当我读完这个寓言,我就有点不好意思了。记得有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要求肖老师不去看电影,留下来辅导我写作文。肖老师说:“我要带班上的许多同学去看电影,你明天来吧。”但是,星期天我又贪玩,并没有到学校去。现在想来,我多么像那个真龙的叶公啊!
篇5: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寓言故事有很多很多,但《吕氏春秋》里有一篇谁都知道的寓言故事,我对它情有独钟。这篇故事就是---《掩耳盗铃》。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爱占便宜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得顺便偷些东西回家。有一次,他看到一户人家门上挂着一只大铃铛,这只铃铛非希美丽、精致,他就起了贪念:要把铃铛偷走。司是这只铃铛的声音很清脆、响亮。只要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突然,他灵机一动,他想,把自已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了吗?于是,一天晚上,他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就去偷,结果被当场抓住。
虽然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偷铃的人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但总是有自作聪明的人去铤而走险。
比如说有些人考试没复习,就说自己复习了,给果一考试,惨不忍睹。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自己欺骗自己。不然到头来吃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说到“自欺欺人”,我深有感触。比较近不能去学校改成了在网上上课,所以我使用屏幕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感觉我的玩心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学心。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我有一点点近视,妈妈提醒我,用眼时间二十分钟,就需要休息可是我常常忘记了时间。妈妈一走过来问我,我就跟妈妈说我已经休息好了。看完《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后我突然觉得我自己的行为跟这个掩耳盗铃的人有什么区别呢?长此以往,我的近视度数就会逐渐地加深,没有占到一点好处,而且到真正去查的时候,就露馅了。读了这则寓言之后,我决定不能自欺欺人、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篇6: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星期三的晚上,我洗完澡后,在床上拿起《中国古代寓言》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其中《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时侯,齐宣王爱好音乐,特别是竽,他每次都会让手下三百多人一起来演奏。南郭先生发现了齐宣王的癖好,觉得自己虽然不会,但是混在这三百多人里,齐宣王肯定不会发现,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弄虚作假。后来,齐湣王担任齐王,他让三百个人一个一个给他演奏音乐,南郭先生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的好朋友皇甫峻熙,他和我说他上学时老师让背古诗,同学们都是一起背的,他经常没有认真背,总是蒙骗过关的。可是,有一次,他们班换了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和以前的老师与众不同,背古诗时是一个一个抽查的,不会背的需要留堂。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这样滥竽充数骗老师了。
这则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弄虚作假的人,手段再高明,也无法蒙骗一世,早晚会露出破绽的。
篇7: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许多寓言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虽然短小、简单易懂,但是每一个故事里面都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无穷。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不龟手药”告诉我们:一个东西用处的大小,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所以要注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邯郸学步”告诉我们:别人的长处是应该学习,但不能盲目地学习,要目标明确,根据需要,有选择去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丧失了自我。还有“愚公移山”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成功一定是属于自强不息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它教给了我许多人生道理和生活启迪。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篇8: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东施也住在耶溪附近,每天看着西施浣纱。看到西施特别美,再看看自己,“哎呀,人家是个大美人,怎么我就是个丑女,如果哪天我也能变成美女,那该多好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施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我要是模仿西施的举动,我肯定也会是美人。”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专注地观察西施。这时西施心绞痛,痛得难耐,于是她皱着眉头,手捂住了心口。“呀,好美啊。我就学这个姿势吧。”每天她打了盆水,对着水,脑袋里想着西施的那神情,那姿态。终于,出师了。在外面走着的时候,就“秀一下”。啊,不秀还好,一秀就秀出了笑话:有钱的人一看到东施过来就把门关上,眼不见为净。没钱的人看着她就躲。东施困惑了,人家西施这动作一出都把我迷住了,我怎么同样也是这般大家都不觉得美。
西施很美,东施想要学,这是对的,也是好的。但东施本身丑,她不知道美貌的西施即使是皱个眉头也是美的。想成功,需要努力。但如果你的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只会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篇9: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冬末的午后,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有趣的书——《中国古代寓言》。从翻开第一页,我的眼睛如同掉进米缸的小鸡,一刻都不愿意停歇。
齐人学瑟、杯弓蛇影、两小儿辩日……《中国古代寓言》讲述了一个个富有深意的小故事,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纪昌学箭”。吃苦耐劳的纪昌为了学好射箭,先练习眼睛长时间不眨:目不转睛地盯着织布机,好几次布匹的碎屑都差点掉进他的眼睛里;再练习视力,把“小物件”看成“大目标”……坚持苦练三年后,纪昌终于能用箭射中系在牦牛毛上的一只虱子——他成功了!
犹记得我练习书法时,刚开始也是荆棘丛生:手握不住笔,腰挺不直,尤其我的大脑犹如受到惊吓的鱼儿到处乱窜,最后干脆撩开笔不练了。读完“纪昌学箭”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坚持的可贵,于是重新提笔练字,想办法安抚脑海中“顽皮的鱼儿”,让它们逐渐安静下来,我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字也写得越来越好了!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一场甘甜的春雨,滋润着我的成长。
篇10: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中国古代寓言》里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寓意深刻。但是,在这么多经典的故事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大鳌与蚂蚁》。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海有只体型巨大的大鳌,它头顶仙山,一跃激起千层浪。一群红蚂蚁见识了大鳌所作出的壮举之后,竟然自大地认为大鳌和自己头顶米粒、在蚁窝边爬行的行为是一样的。
刚开始读完这个故事,我只是想:这一群小小的蚂蚁哪来的这么大的自信,还把自己跟大鳌相提并论,这可真是可笑至极!可是“名师感悟”中的一句话令我瞬间惊醒,那句话就是“在生活中,不少人也是这样,明明自己与别人相差很大,却总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
在生活中,对那些比我强的人,我有时候不也如红蚂蚁那般自欺欺人、自以为是吗?就拿上次期末考试来说,语文我考了86分,同桌考了89分。当我看到同桌的试卷时,我想的是:“把6倒过来不就成了9?”我就跟他也没差多少嘛!可是现在想想,“6”和“9”怎么会一样,3分只差就把我们的排名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一直是这种态度,只会让我和别人差的更多!
这故事让我学会了见贤思齐,学会了对人对事要怀有谦虚向上的心。《中国古代寓言》让我读到了很多好故事,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篇11: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以前,我不怎么爱看书,觉得书本太厚了,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寒假里,在妈妈的利诱之下,我读上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读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着《鲁侯养鸟》,我笑了,怎么能凭着自己的喜好,请海鸟喝酒听音乐呢?这比对牛弹琴还离谱啊!可不能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从现在开始》,猫头鹰和袋鼠让动物们按照它们的习惯过日子,大家当然不会选他们当“万兽之王”。
读到《刻舟求剑》,这傻家伙更让我忍俊不禁。掉在河中间的剑,居然在岸边找,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在船上作了记号,真是笨死了。我以后可不能像这样的傻瓜蛋一样,不懂变通。
篇12: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新学期里,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每天坚持读一篇课外文章,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我读的众多的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内容简洁,每一个故事看似浅显易懂,但细细读来都写满智慧,书中的故事有批评、有赞扬、有讽刺、有歌颂,告诉了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
形形色色的故事各自隐含的道理也截然不同:有的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望洋兴叹》;有的让我们看事物要懂得去看到它的本质,不能够盲目地去追捧一些事物——《叶公好龙》;还有的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愚公移山》。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楚厉王打鼓》。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说西周时期的楚厉王在位时,每当遇到紧急的敌情,就会命人击鼓,把老百姓火速召集起来守城。有一次,楚厉王喝醉了酒,酒意朦胧地敲起了鼓。百姓们听到鼓声以为出现了紧急的敌情,马上集合起来去守城。楚厉王清醒后,却若无其事的跟百姓说是因为喝醉了酒,敲响了鼓。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楚国。这次,不管楚厉王怎么击鼓发警报,百姓们都以为是楚厉王喝醉酒敲着玩的,因此没有赶去守城。经过这次教训以后,楚厉王改变了原来的号令方式,重新颁布了新的报警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了他。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信用是很宝贵的财富,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当我们数次失信于人时,就很难再取得他人的信任了。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国家的君主来说,如果失信于民,无异于自取灭亡。我们要知错就改,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中国古代寓言》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让我领悟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为三年级的我,以后要读更多的好书,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篇13: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书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或深刻道理的短故事。比如《广纳贤才》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就判断他的能力;《马和驴》告诉我们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正免费享受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想想背后是否有阴谋。我最喜欢的故事却是《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和狼》主要讲的是:有一群捕猎者在途中遇见一匹狼,他们去追。狼在逃跑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名叫东郭的先生,它看见先生手上有一个麻袋,就对东郭先生说:“求求你,让我钻进你的麻袋里吧!”仁慈的东郭先生将狼放到了他的麻袋里,结果放不进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狼的四条腿绑了起来。不一会儿,捕猎者来了,他们询问东郭先生狼在哪里,东郭先生随便指了一条路,他们就追了过去。然后东郭先生对狼说:“他们走了。”他就将它放了出来,狼对东郭先生说:“我饿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把!”说着,狼张牙舞爪地扑向了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就与狼徒手搏斗,一个农夫恰巧路过,把狼骗进袋子里,打死了狼!这就说明一定要懂得分辨好人和坏人,不能将同情心用在坏人身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哲理。
篇14:读寓言有感
伊索寓言》是伊索的作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因为每读一篇我都能从中学到知识。
《伊索寓言》里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聪明的公鸡》讲了狗和公鸡是好朋友,一次他们外出游玩。遇到了狐狸,等到晚上狗和公鸡在睡觉的时候,狐狸趁他们在睡觉的时候想将他们一网打尽。结果出乎意料,早在遇到狐狸的时候公鸡已经猜到会有这么一刻,心里已有准备,装睡中的公鸡反攻了狐狸,狗儿趁机咬死了狐狸。狐狸反而赔上了性命。
《伊索寓言》的故事让我们游玩于知识的海洋,指引我们走向智慧的生活。我喜欢这本书。
篇15:读寓言有感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看起来怎样都是由心态所主导的。在现在的时代里它仍旧是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我们在出发点的心态,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太小的甚至有些唯心的因素,能力才是硬道理。当然客观能力是最实在的也是第一性质的因素,但是主观心态却直接管理你的现场发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打仗时常常强调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心态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人是情感极其丰富又敏感的的动物,内心的力量往往掌握着行动力的强弱。你要一个人去宏观的把握什么时代动向什么社会价值,这是非常抽象的事,但是要他先保持饱满自信的态度却是很简单很直接的。在这种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做事能够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往往会超常发挥。最后则会因个人因群众良好的成功率积累而改变社会改变时代,这就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创造。可以说客观能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自信态度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个科学辩证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虽然熟知自信的好处,在实际生活里,就像今天读到的那个秀才一样,心态遭受的愚弄确实也很多,经常就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或者冲动而很轻易的改变自己的初衷。所以归根结底,不管做人做事,有时候我们还是心里没数,没有自己坚定的主见,不相信自己。
其实心态上真的应该保持一种佛学上的稳定,也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现实含义,让自己保持客观的能力(这毕竟是第一性质的基础),而在心灵上,那种唯一的,永恒的信赖自己却是力量最大的来源。
附记:因为这个小故事想的有些飘渺有些宽广,希望大家都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浪费掉时光和才华,我们是最棒的!
篇16: 读《中国古代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古代教育史》有感
工作之余,以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和知识,提高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程度。近期,我读完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这部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介绍,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和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通过了解从先秦诸子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借鉴前人的经验,加深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教育实践程度。
《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一部厚重的著作,不仅仅是它广大厚重的装桢,更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漫长教育史的高度总结。当然,对于这部书的阅读的收获绝非一片读后感所能概括,而且,我也无法对这部鸿篇巨著做一个整体的感言。于是,我捡拾起阅读过程中零星闪烁的思考的火花连缀成一片文字,姑且称之为读后感。
当然对于“史”著作,(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是涉及文学、文字等的著作)我早已读过不少。《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语言学纲要》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业已有了些微的认识。特殊是些特殊的时期,在脑海中总是有抹不去的印记,不时会凭窗默坐,品味一个时期的人文历史,个中滋味难以言传。当我再次以“教育”的名义走进这历史的时候,那种沉潜在内心的滋味不禁再次泛起,一些时期、一些人物、一些典故次第登场,给我以触动。
当我在“战国时期的教育”中感受那个动荡时期里私学发达、学术活泼时,我不禁想起另一个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两个时期同样演绎出百花齐放的光辉。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共同造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事;魏晋文人造诣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发达,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同样多彩多姿。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x、庾信等等都是文学史上残暴的明珠。两个时期有着共同的繁华,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思想解放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认识让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充斥期待。因为,我看到了战国时期的教育的盛况。
在战国时期教育部分,我没有读到任何屠杀的信息,恍若走进一个太平盛世。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的盛况,让我感受到的是士子们优游的生活状况,我看到他们自由的身份、看到他们独立的人格,在那个养士的时期,我第一次看到知识分子的分量,也看到他们那份自信甚至可以说狂傲。“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不满鲁穆公待之以友,以为其应以师事之的子思,他们真正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当我走进齐国的“稷下学宫”时,便彻底被这个时期的教育气氛所折服。管家举行,私人主持的情势给学宫带来思想自由、学术繁华和人才竞出的盛况。各派各家都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都能够著书立说教育后学,激烈的争辩,尖利的争锋,相互抵触又相互交融。这不禁让我想起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给北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稷下学宫在数千年前便造诣了这一盛况。尽管这一时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这一现确已经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真正体验到那个战乱纷争的时期里,教育发展的春天。
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时,我的充斥期待的心情一点点地被侵蚀,我还停留在文学大发展的梦中,我以为这一个同样人性崛起的时期里,这样一个同样纷争的年代里,也会演绎出繁华的教育,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官学的时髦时废,似断又续;私学、家学的不平衡发展……我彻底地被这个时期所迷惑。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教育废毁的时期涌现那么多杰出的人物?为什么同样思想解放的时期却让教育沉静?
掩卷寻思,我除了感慨以外,也留下些理性的思考。细心剖析两个时期,不难看出纷争表面之下的质的差异。战国时期对于士子的器重,对于人才的尊敬不能不说是那个时期思想、教育、文学等等发展的幸事,更重要的是官方举行教育却真正给诸子们留下自由主持的空间。没有大一统思想,没有政治的压抑,这样一个看似纷争的时期其实恰恰有其温驯的一面。而翻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则不难看到血腥,文人志士的鲜血让全部时期充斥可怕。思想的压抑让更多的士子三缄其口,更不要说什么思想自由了。最致命的恐怕就是门阀制度的流毒了,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期,有多少寒门士子的汲汲追求的豪情被浇灭,尽管这份愤懑造诣了诗歌文学,但是,投身教育的心早已死灰。这不禁给历史留下遗憾。
【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相关文章:
1.读寓言有感
3.读伊索寓言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