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2025-01-01 09:15: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ingris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篇1: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斜阳余晖——清代

1、四王师古:(南)

(1)王时敏:自出新意的画家被斥为“谬种”,主张不求形似;

(2)王鉴:推元四家、董巨。学古亦要有法,重在得其神;

(3)王翚:主张博采众长,不以某家某派为师;

(4)王原祁:A主张形神情思兼备,并皆指特定笔墨技巧所造成的某种情趣;B须以神遇,不以迹求,意在必先。

2、石涛:(北)朱道济,号苦瓜,重写生,写自然,反对一味师古,以山水、花卉为妙。《石涛画语录》主论山水画创作

(1)提出并论述了“一画说”A肯定了用线在中国画造型中的基础地位,间接说明了绘画与中国书法密切关系;B同道家思想相似,有“形而下”的技法意义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既虚又实,实处为具体笔墨,一画并非指一笔、一点,是具有集合特征,代表意义的线条,虚指精神根本,以宇宙生成论为比喻,说一画是艺术之始,可比天地之元气,绘画创作论的立法之本;

(2)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法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范畴,化是法德变通。“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3)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将自然内化,体现主观感受。

(4)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赋形式于意义,寓精神于物象;

(5)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论意义,注重绘画的表现技巧。

3、郑板桥:(北)工诗词,善书画,长于兰竹,脱尽时习《郑板桥集》

(1)继承了传统的形神认识,以神为主,不求“真相”求真魂;

(2)反对借口写意不求神似的画风,认为先工而后写,先形而后神;

(3)绘画创作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成竹即有意在胸,无成竹即无条条框框),这两点应立足于造化为师,重生活修养,又熔冶情思;

(4)敢于创新,不生搬硬套,古为今用。A师古应有选择,不惟古人为尊B学习古人不能囿于格法,学一般,撇一半;

(5)过于文人化,过于粗放求新,难免有碍格调。

海际来风-------中国现代绘画理论

历史基础:南北宗论

1、继承派:

齐白石:

(1)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观点认识是对石涛等人此种画论的直接继承;

(2)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对一味临摹,主张创新。

黄宾虹:

(4)提出“浑厚华滋”的中国画审美观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浑厚静穆。

(5)主张创造,追求神似

(6)追求绘画技法,重视笔墨虚实,提出五种笔法,七种墨法。

(7)黄宾虹极力提倡“学人画”将之视为绘画的正途。

潘天寿:

(1)强其骨,即以力胜,追求的是艺术的阳刚之美;

(2)一味霸悍,强调力量美是审美中崇高与壮美的具体化。

2、革新派

康有为:

(1)主张“以复古为更新”以唐宋时期院体绘画为古

(2)汲取西画素描之工,兼容中西

(3)推崇强劲有力的艺术风格。

陈独秀:主张“美术革命”,改良中国画,陈独秀将传统写意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对立起来看待,提倡写实主义,必然大肆攻击传统文人画及其摹古派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

(3)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2)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

(3)倡导艺术家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4)提出美术创作“新七法”。

张大千:将中国绘画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术相融合

林风眠: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

10、毛泽东:

(1)文艺服从于政治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4、对争论的认识:只要历史在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就不会消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对艺术的欣赏口味是丰富多样的,势必要求艺术创作同样是全面的、丰富的。否定传统与排斥创新都不可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当代绘画理论

1、李小山:中国画穷途末日论。

2、吴冠中:(1)笔墨等于零(2)坚持要改造中国画,注重形式美规律(3)主张“风筝不断线”。

解衣磅礴:战国时庄子提出的观点,通过宋元君让人画画,一个画家返回居所,脱掉衣服裸体而画的故事,说明了绘画过程中作者应该放松自我,放弃功利,保持自如的精神状态,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放松自然。

刨丁解牛:庄子倡导真与自然,重内在精神,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作为艺术而言,技术必须熟练,应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术是基础。说明了庄子重技更重神的审美思想。

《淮南子》:淮南王刘安招至宾客集体编写的,该书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了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艺术思想资料,其中涉及绘画的就有十几种,如形神关系的论述以及谨毛而失貌的观点,具有重要艺术意义。

以形写神:也可以用传神来表达,是东晋顾恺之的重要绘画理论之一,以准确生动的造型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采之韵。以形写神是对绘画艺术的经典概括,展现了绘画的本质。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指绘画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反映出艺术的本质。凡艺术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的主要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著作,该著作的品评体系开创了后世品评体系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续画品录》:魏晋南北朝姚最的绘画理论,他是对古画品录的续书,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逐妙求真的观点,此书包含了大量对后世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观点,显示了艺术理论的自觉深入。

澄怀味象:宗炳提出的观点,澄怀有排除杂念,神荡心胸之意,味象是指通过宇宙万物的观察以观道。

文人画:指文人画家们以浓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在绘画中追求笔墨趣味,情感抒发,追求诗书画的统一,追求内在情感的抒发,追求气韵神采,重神轻形诗书画一体,以及书法和画法的贯通,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书画同源: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提出的理论,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南北宗论: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由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三者气息相投,主张相似,共同扯起绘画分宗的大旗,莫是龙首先提出将绘画南北宗以与禅的南北宗相比,分宗标准以手法风格特点为主,确定了南北宗论的形式,其后董其昌将其收录到其著作《画旨》中。被后人继承发展,特别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有弊。

逸气说:是元代画家倪瓒提出的,是其主要绘画理论思想,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认为绘画作用是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追求神采轻形式,充分展示了画家的个性,对明清文人画笔墨审美追求影响较大。

简述

苏轼绘画的主张及影响:一,重神轻形,为文人画写意画打造声势。二,提倡“常理”说,订立文人写意绘画新标准。三,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为文人写意理论推波助澜。影响:一,苏轼是北宋中期“文人画”的开拓者之一,他与表兄文同,挚友米芾等以共同的绘画主张,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表现手法促成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的产生,以崭新的画风和理论主张活跃于北宋画坛,并与宫廷趣味的院体绘画大异其趣。二,他的绘画理论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

赵孟頫的理论及影响:观点,一书画同源,二提倡古意说,三主张绘画要神形兼备,忠于自然,倡导写实。影响: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二十四画品》

清·黄钺

二十四画品一卷,清黄钺撰。黄钺,字太君,又字左田,号西斋,自号盲左,安徽当涂人,生于干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干隆庚戌进士;嘉庆时授礼部尚书;工书画,山水有姑熟派萧云从风,与大学士董诰并称董黄二家,年九十二,失明而卒,谥勤敏,若有西斋集。「二十四画品」与「画友录」各一卷为黄氏晚年画论之两项著作。按立论品画之于中国,以南齐谢赫所着「古画品录」为其端。谢氏以所定「六法」为评画准绳,按画家成就及其优劣标分六品二十七人,每人均详加评语,手眼独具,为百代之宗;自此而后,画品之作,历代不乏其人。黄氏二十四画品乃有清画品之佳作,上承谢氏遗意,惟其体例则仿唐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而作。渠于小序曰:「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着画品二十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所谓二十四品者,曰气韵、曰神妙、曰高古、日苍润、曰沉雄、曰冲和、曰澹远、曰朴拙、曰超脱、曰奇辟、曰纵横、曰淋漓、曰荒寒、曰清旷、曰性灵、日圆浑、曰幽遂、曰明净、曰健拔、曰简洁、曰精谨、曰儁爽、曰空灵、曰韶秀。

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词藻典丽,工整易诵。观其立论,首重画者抽象情态与艺术玄想之品味,分析画艺独到之不同境界,并标示其途径,与吴派标榜「古雅秀润」之文人画审美观形影不离。其立论既专言山水,与谢赫之单论人物画者不同,而旨在鉴赏品评,不在胪定技工优劣或其高低,殊异于其它品画著作,对我国美学建立与审美价值之披露有无上之功。如论气韵曰「如音栖弦,如姻成霭」、「读万卷书,庶几心会」;论苍润曰「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如松之阴,匠心斯印」;论沉雄曰「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等等,立论精辟,比况中肯,其间不乏前人未发之论,便为论画圭臬。潘曾莹墨缘小录评其「力探阃奥,直抒心得,非深于画理者,不能道只字。」潘氏有「红雪山房十二画品」之作,措辞遣意,皆受其影响,同被誉为有清画品之代表作,与同代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并称于世。惟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称其「措词颇为典雅,惟徒托空言,未能实证以画家谁某品,究嫌空洞」云云,是乃未明黄氏立论宗旨耳。本书计有翠琅玕馆丛书本、四铜古斋论画集刻本两种清代版本,民国以后收入美术丛书。(黄永川)

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於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馀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廿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

篇2: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斜阳余晖——清代

1、四王师古:(南)

(1)王时敏:自出新意的画家被斥为“谬种”,主张不求形似;

(2)王鉴:推元四家、董巨。学古亦要有法,重在得其神;

(3)王翚:主张博采众长,不以某家某派为师;

(4)王原祁:A主张形神情思兼备,并皆指特定笔墨技巧所造成的某种情趣;B须以神遇,不以迹求,意在必先。

2、石涛:(北)朱道济,号苦瓜,重写生,写自然,反对一味师古,以山水、花卉为妙。《石涛画语录》主论山水画创作

(1)提出并论述了“一画说”A肯定了用线在中国画造型中的基础地位,间接说明了绘画与中国书法密切关系;B同道家思想相似,有“形而下”的技法意义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既虚又实,实处为具体笔墨,一画并非指一笔、一点,是具有集合特征,代表意义的线条,虚指精神根本,以宇宙生成论为比喻,说一画是艺术之始,可比天地之元气,绘画创作论的立法之本;

(2)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法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范畴,化是法德变通。“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3)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将自然内化,体现主观感受。

(4)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赋形式于意义,寓精神于物象;

(5)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论意义,注重绘画的表现技巧。

3、郑板桥:(北)工诗词,善书画,长于兰竹,脱尽时习《郑板桥集》

(1)继承了传统的形神认识,以神为主,不求“真相”求真魂;

(2)反对借口写意不求神似的画风,认为先工而后写,先形而后神;

(3)绘画创作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成竹即有意在胸,无成竹即无条条框框),这两点应立足于造化为师,重生活修养,又熔冶情思;

(4)敢于创新,不生搬硬套,古为今用。A师古应有选择,不惟古人为尊B学习古人不能囿于格法,学一般,撇一半;

(5)过于文人化,过于粗放求新,难免有碍格调。

海际来风-------中国现代绘画理论

历史基础:南北宗论

1、继承派:

齐白石:

(1)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观点认识是对石涛等人此种画论的直接继承;

(2)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对一味临摹,主张创新。

黄宾虹:

(4)提出“浑厚华滋”的中国画审美观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浑厚静穆。

(5)主张创造,追求神似

(6)追求绘画技法,重视笔墨虚实,提出五种笔法,七种墨法。

(7)黄宾虹极力提倡“学人画”将之视为绘画的正途。

潘天寿:

(1)强其骨,即以力胜,追求的是艺术的阳刚之美;

(2)一味霸悍,强调力量美是审美中崇高与壮美的具体化。

2、革新派

康有为:

(1)主张“以复古为更新”以唐宋时期院体绘画为古

(2)汲取西画素描之工,兼容中西

(3)推崇强劲有力的艺术风格。

陈独秀:主张“美术革命”,改良中国画,陈独秀将传统写意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对立起来看待,提倡写实主义,必然大肆攻击传统文人画及其摹古派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

(3)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2)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

(3)倡导艺术家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4)提出美术创作“新七法”。

张大千:将中国绘画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术相融合

林风眠: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

4、对争论的认识:只要历史在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就不会消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对艺术的欣赏口味是丰富多样的,势必要求艺术创作同样是全面的、丰富的。否定传统与排斥创新都不可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当代绘画理论

1、李小山:中国画穷途末日论。

2、吴冠中:(1)笔墨等于零(2)坚持要改造中国画,注重形式美规律(3)主张“风筝不断线”。

解衣磅礴:战国时庄子提出的观点,通过宋元君让人画画,一个画家返回居所,脱掉衣服裸体而画的故事,说明了绘画过程中作者应该放松自我,放弃功利,保持自如的精神状态,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放松自然。

刨丁解牛:庄子倡导真与自然,重内在精神,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作为艺术而言,技术必须熟练,应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术是基础。说明了庄子重技更重神的审美思想。

《淮南子》:淮南王刘安招至宾客集体编写的,该书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了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艺术思想资料,其中涉及绘画的就有十几种,如形神关系的论述以及谨毛而失貌的观点,具有重要艺术意义。

以形写神:也可以用传神来表达,是东晋顾恺之的重要绘画理论之一,以准确生动的造型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采之韵。以形写神是对绘画艺术的经典概括,展现了绘画的本质。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指绘画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反映出艺术的本质。凡艺术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的主要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著作,该著作的品评体系开创了后世品评体系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续画品录》:魏晋南北朝姚最的绘画理论,他是对古画品录的续书,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逐妙求真的观点,此书包含了大量对后世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观点,显示了艺术理论的自觉深入。

澄怀味象:宗炳提出的观点,澄怀有排除杂念,神荡心胸之意,味象是指通过宇宙万物的观察以观道。

文人画:指文人画家们以浓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在绘画中追求笔墨趣味,情感抒发,追求诗书画的统一,追求内在情感的抒发,追求气韵神采,重神轻形诗书画一体,以及书法和画法的贯通,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书画同源: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提出的理论,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南北宗论: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由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三者气息相投,主张相似,共同扯起绘画分宗的大旗,莫是龙首先提出将绘画南北宗以与禅的南北宗相比,分宗标准以手法风格特点为主,确定了南北宗论的形式,其后董其昌将其收录到其著作《画旨》中。被后人继承发展,特别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有弊。

逸气说:是元代画家倪瓒提出的,是其主要绘画理论思想,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认为绘画作用是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追求神采轻形式,充分展示了画家的个性,对明清文人画笔墨审美追求影响较大。

简述

苏轼绘画的主张及影响:一,重神轻形,为文人画写意画打造声势。二,提倡“常理”说,订立文人写意绘画新标准。三,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为文人写意理论推波助澜。影响:一,苏轼是北宋中期“文人画”的开拓者之一,他与表兄文同,挚友米芾等以共同的绘画主张,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表现手法促成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的产生,以崭新的画风和理论主张活跃于北宋画坛,并与宫廷趣味的院体绘画大异其趣。二,他的绘画理论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

赵孟頫的理论及影响:观点,一书画同源,二提倡古意说,三主张绘画要神形兼备,忠于自然,倡导写实。影响: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二十四画品》

清·黄钺

二十四画品一卷,清黄钺撰。黄钺,字太君,又字左田,号西斋,自号盲左,安徽当涂人,生于干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干隆庚戌进士;嘉庆时授礼部尚书;工书画,山水有姑熟派萧云从风,与大学士董诰并称董黄二家,年九十二,失明而卒,谥勤敏,若有西斋集。「二十四画品」与「画友录」各一卷为黄氏晚年画论之两项著作。按立论品画之于中国,以南齐谢赫所着「古画品录」为其端。谢氏以所定「六法」为评画准绳,按画家成就及其优劣标分六品二十七人,每人均详加评语,手眼独具,为百代之宗;自此而后,画品之作,历代不乏其人。黄氏二十四画品乃有清画品之佳作,上承谢氏遗意,惟其体例则仿唐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而作。渠于小序曰:「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着画品二十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所谓二十四品者,曰气韵、曰神妙、曰高古、日苍润、曰沉雄、曰冲和、曰澹远、曰朴拙、曰超脱、曰奇辟、曰纵横、曰淋漓、曰荒寒、曰清旷、曰性灵、日圆浑、曰幽遂、曰明净、曰健拔、曰简洁、曰精谨、曰儁爽、曰空灵、曰韶秀。

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词藻典丽,工整易诵。观其立论,首重画者抽象情态与艺术玄想之品味,分析画艺独到之不同境界,并标示其途径,与吴派标榜「古雅秀润」之文人画审美观形影不离。其立论既专言山水,与谢赫之单论人物画者不同,而旨在鉴赏品评,不在胪定技工优劣或其高低,殊异于其它品画著作,对我国美学建立与审美价值之披露有无上之功。如论气韵曰「如音栖弦,如姻成霭」、「读万卷书,庶几心会」;论苍润曰「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如松之阴,匠心斯印」;论沉雄曰「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等等,立论精辟,比况中肯,其间不乏前人未发之论,便为论画圭臬。潘曾莹墨缘小录评其「力探阃奥,直抒心得,非深于画理者,不能道只字。」潘氏有「红雪山房十二画品」之作,措辞遣意,皆受其影响,同被誉为有清画品之代表作,与同代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并称于世。惟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称其「措词颇为典雅,惟徒托空言,未能实证以画家谁某品,究嫌空洞」云云,是乃未明黄氏立论宗旨耳。本书计有翠琅玕馆丛书本、四铜古斋论画集刻本两种清代版本,民国以后收入美术丛书。(黄永川)

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於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馀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廿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

篇3:中国画论史笔记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

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

(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

(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意义:(1)这一审美标准对中国画创作与画伦思想影响深远。

(2)从魏晋开始,中国绘画在追求画品的同时,更追求人品与画品的结合,二者相互生成,人品不高,画品不致,人品既高,对画袼亦有助。

6、庄子:

(1)庖丁解牛A体现了对神的重视B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 关系,游刃有余,技近乎道。

(2)解衣盘礴-----艺术创作的真谛。A无论是作画还是学习,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B画家要有自我个性。

(3)庄周梦蝶

7、韩非子:

(1)对绘画与现实关系问题最早的论述。

(2)雕刻艺术实践说明做事要留有余地。

8、《淮南子》1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2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 画者谨…

(1)形神关系-----谨毛而失貌,形和神是不可分开的,但神更重要。

(2)对形与“君形”的论述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关于形和神的最早阐述。

(3)绘画不能只看小节,要注重整体,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9、王充:

(1)主张绘画要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2)反对绘画中宣传神仙鬼怪,主张反映现实。

(3)重文学轻绘画。

10:两汉以前中国绘画理论的发生情况

(1)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生,《老子》,大,精神的充盈、自然、和谐、解衣盘礴、绘画达观超逸,个性追求。

(2)从本体的角度讲,绘画技法上:观察法、创作方法:类;色彩上:黑白素朴;

(3)教化功能的产生:目的了解天象或“使民知神奸”

(4)形神意识的产生,重视神。《淮南子》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1、第一次高潮:

(1)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

(2)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

(3)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

2、曹植:《洛神赋》观画者,见三堂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君,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存乎鉴戒观点与《左传》中关于绘画是“使民知神奸”,的思想一脉相承,更加明确了绘画艺术的教育功能性。

3、陆机:

(1)第一次把创造过程,方法,形式,技艺等问题纳入到文学批评的范畴。

(2)“比《雅颂》之述作”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

(3)“美大业之馨香”绘画的作用:存形,成就大业。

4、顾恺之:

(1)以形写神出自《魏晋胜流画赞》,用形来传达神气,汉代《淮南子》已提出绘画或音乐演奏中的“君形”问题,可视为传神论的雏形,与以形写神直接相关的就是传神论,它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当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示了绘画的本质。传神是写神的归宿和核心。顾恺之认为,画家在反应现实时不应反应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神应以形为依据,但是,仅仅做到了形似,不能反应出绘画对象的特定神气。细节的刻画有助于传达出人物的神气。

传神的关键

A在绘画中的眼睛的处理最为重要;

B对人物与环境的刻画描绘,能有效地衬托人物精神气质,为传神服务;

C对骨气的表现,骨气是一个人的品格,涵养及至命运的凝聚,神寄寓于“骨”之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为仅次于气韵的第二法。(骨:股形,形;骨象:面向,命运相关;骨气:传神,神气。)

(2)迁想妙得,“迁想”画家作画之前要先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此绘画理论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审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意义在于突出了画家的主观创造性,源于物又高于物,与今天艺术理论中“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相仿,对后世的绘画,创作方法影响很大。南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唐代张藻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5、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1)求真”即山水绘画的认识论。所谓“真”即宗炳所谓的“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认为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而是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蕴含思想、规律、智慧的方式。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思想内涵即“道”,有意无意切中了艺术的本质——凡艺术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要反映所处时代生活,作用与社会政治。宗炳在山水画中倡导的“道”,不是教化他人,而是出自自我的“澄怀味象”;

(2)“求本”对绘画本体的第一次关注,“以形写形,以色布色”具有艺术创造的方法论意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点,体百里之迥”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观察方法。

(3)“求心”其基本认识是“畅神论”,纯粹艺术审美的出现。山水画的功能只是使人精神愉快的“畅神”,充分肯定了山水画艺术的美感享受作用,“畅神论”直接切入了绘画艺术的本质,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总停留在社会教化功能的层面上,对审美性与个性的自觉追求,标志了绘画作为艺术样式开始独立。

6、王微:

《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绘画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1)把山水理论推向高点,提升了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2)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的地图的不同。

(3)针对自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

(4)发展宗炳的“畅神说”

7、谢赫: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古画品录》主要理论观点:

(1)提出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

(2)强调绘画的教育功能能。“莫不明劝诫,著升沉”;

(3)确定以分品分等的价值品评体系。

(4)提出创新论,个性论。“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出人意表”“述而不作,非画所先”(继承不去创作)

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居于首位,绘画创作上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时关键,指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出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寓于其他几法之中,

“骨法用笔”: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骨法用笔”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绘人物的笔墨线条去表现俊朗,硬铮神气的意思,确立了中国绘画与书法密不可分的关系。

价值意义:

(1)确立了中国绘画的中心是“气韵”;

(2)开创了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笔);

(3)为中国画创作开列了完整的技术清单(用笔,用色,构图)。

六法争议:

(1)句读,钱钟书认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用六法时所作句读有误,他对六法重新标点断句,“一,气韵,生动是也........“气韵生动可以视为统一而明确的审美标准,而“气韵,生动是也”表示了气韵,就是生动,二者重心不同,含义不同;

(2)范瑞华认为六法论并非谢赫首倡,他与印度佛教艺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影响有关,还吸收了前人(顾恺之)的理论精髓。

8、姚最:《续画品录》

(1)“虽质(内容)沿古意,而文(形式)变今情”,谈中国画意境美塑造的一个途径和原则,突出创造的重要性。

(2)“立石像于胸怀”胸有成竹;

(3)“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绘画要用心;

(4)“心师造化”即以自认实物为师,阐明画家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是现实主义绘画创造的理论基石,中国绘画意境审美理论,内在情意,外在意象,对后世画家、画论家影响深远;

(5)“动必依真”“真”绘画初期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写实艺术的重要手段,同样有接近自然造化,形象逼真的内涵。

9、异质同构:不同的东西在心里产生相同的审美效果,“窝游”。

唐、五代绘画理论

1、王维:

(1)首先提供了观察事物,艺术表现的具体方法。

(2)画面布局要合理安排,就“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做了进一步总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3)注重绘画的诗境表现。

2、张璪:采用一种新的山水画法——破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是对姚最“心师造化”的深化与发展;

(2)是中国画意境美塑造的一种原则,即主观、客观相结合,指出绘画的客观来源,又突出其创造性;

(3)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巨大,对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时间同样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3、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1)提出四格论,“神妙逸能”,新的评画标准,它的等级本事就是品评的内容标准,他认为杰出的艺术作品,不但要抓住表现对象的“形似”还要做到“神似”并认为“神似”是由“形似”体现的

“妙品”在于作品能否抓住对象的特征来表现;

“逸品”别具特色的特殊类别,它“格外不拘常法”在方法是“非画之本法”应视为具有创新精神且属于和谐自然的作品。

“能品”仅有形似,其艺术性一般不会太高。

(2)“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章”。朱景玄论画的基本点,是前人重气韵、重神采的一种变化,指明书画与内在心神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万类由心”更加倾向于主体的自我表现,对客观自然地进一步忽略。

4、张彦远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篇4:中国古代画论史笔记

《历代名画记》

(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自然,非繇述作”绘画的驾驭功能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

“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更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2).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古之画或遗气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张彦远欣赏古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观点,认为画家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要做到气韵生动则很困难,将气韵生动视为绘画的核心,统领形似的纲领,认为只有做到神似与“气韵生动”才能有形的准确。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为“笔不同意同”的写意化分割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绘画走向笔简意承,画外有情的独特之路。

5、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于今为庶为清门”“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1)艺术状态:安贫乐道,乐在其中

(2)书画同体,用笔同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3)重视主观,也重视经营,重骨不重肉,重神不重形。

6、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1)重形似“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2)重意境塑造“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3)似与不似的关系问题。“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似有声”

7、荆浩: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1)强调绘画代去杂欲,修养德性的作用,认为绘画反映现实,应该图真,达到气质俱盛。

(2)提出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 气、韵、思、景、笔、墨。

(3)提出山水绘画的二病,无形、有形。

(4)论述了绘画用笔的四势,筋、肉、骨、气。

(5)将绘画分为神、妙、奇、巧四等。

(6)首次提出笔墨概念,具有开创性。

(7)正确处理物象和心源的关系“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质俱盛”要达到绘画中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形似可以解决的,他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争化艺术,将画家的主观智慧溶于其中。

笔墨:1可见的2不可见的(线条笔法)3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宋代绘画理论

1、郭熙:

(4)提出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法。‘饱游沃看’,对大自然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

(5)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山形步步移”不同方位观察不同效果;“山形面面看”不同角度观察不同效果。

(6)不同季节不同时令观察不同效果。“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主张画家要不局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学习修养上要全面。

(7)提出著名的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原”既为山水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与此前的中国画多点透视理论挈合一致,为山水画审美开拓了新的境界。

(8)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用笔与书法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2、刘道醇

(3)继谢赫“六法论”后提出了绘画的“六要”“六长'

(4)《五代名画补遗》《宋朝名画评》

3、郭若虚

(4)“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高。”论述了人品与画品的重要关系。要求提高修养,修炼人品。

(5)提出了画有三病,版、刻、结。将此三病的根源归乎用笔,是认知上的深入。

(6)“气韵非师”,凡是画作必须气韵周全。对艺术的觉悟归根到底是由天性所定,绘画不是学来的,而是得之于天然。

4文人画:中国传统的画种之一,指文人画家以浑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在绘画中追求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以及书法与绘画的贯通。

5苏轼

1重神轻型,追求笔外韵致,为文人写意画打造声势。

2提倡常理说,定立文人写意绘画新标准。论画的标准不是形似,而是神完意足。

3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为文人写意理论推波助澜。

4《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A重神轻形“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B自然C诗画本一律;D绘画意境拓展,“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看”

6宣和画谱:

(1)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

(2)强调画家的襟怀气度,志趣学养的同时还强调勤恳、气质修为。

(3)不仅强调师法继承,更加推崇突破与出新;颂扬天赋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画家要师心、师物、师造化。

7米芾:

(1)主张画山水草草而成,不十分用心;

(2)不苟同前,自成一格;

(3)绘画应自适其志,主张天真直率。

8韩拙:(1)提出三远,阔远、迷远、幽远。

9董 :提倡以形写神,强调真中求神。

元代绘画理论

1、赵孟頫:

(1)重生活;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

(2)绘画要有传统,有古意;古意成为他评画的标准“虽笔力未至,而粗有古意”古意当属唐雨北宋的绘画意境,重神似,重笔墨意味。

(3)主张“书画同源”。萌芽于南齐谢赫六法论中骨法用笔,被后人视为书画亲缘关系论的经典。“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被后人视为书画亲缘关系论的经典。

2、倪瓒:

(1)意气说是其主要绘画理论思想;

(2)“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逸气说是一种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它排除了绘画“明劝诫,助人伦”的社会教化功利,认同宗炳等人的“畅神论”,推而认为绘画的总用时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追求神采忽略形似

(3)自娱说。

3、饶自然:绘宗十二忌,(1)布置迫塞(2)远近不分(3)山无气脉(4)水无源流(5)境无险夷(6)路无出入(7)石止一面(8)书少四枝(9)人物佝偻(10)楼阁错杂(11)滃淡失宜(12)点染无法。

4、李衍:《墨竹谱》,成竹在胸。

明代

1、画分南北宗论

时间人物:莫是龙在《画说》中最先提出来,“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时分, 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时分。” 明代画家董其昌将其观点写入他的画论著作《画旨》中,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与其中。三人之中董其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

原因:南北宗的实质是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认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受到轻视和贬低;而 “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重视对意境的追求。

特点:北宗:重视写实,倡导生活,绘画忠实自然

南宗:讲究诗书画一体,注重笔墨情趣、深思、逸气,讲究对形式美的最追和摹古,将人品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注重笔墨师承。

代表人物及观点:

南宗:王维——(两宋)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元四家黄公望、王叔明、倪瓒、吴仲圭——(明)莫是龙、董其昌、沈颢、陈继儒——清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北宗:(唐)李思训——宋郭熙、张择端——明王履、唐志契——清郑板桥、石涛

评价:1、虽分宗之论基本确立,爱恶倾向比较明显,但倡导者莫是龙、董其昌对北宗评价(李思训、赵伯驹)评价公允,同样是其师法对象,但董极推崇王维为“唐代一人而已”后人出于派系(吴门对浙派)之争,分宗是都极排斥北宗画。

2、南北宗之分带有主观色彩,带有偏见,为后世理论家、画家所批评, 画家们应不为所拘,兼收并蓄。广受博取才是真正的为画正途。

3、南北宗论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是文人画思潮与时代审美风气的反映,清初石涛及后人便开始矫正。

唐代王维:创制“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被奉为中国文人画派的先声,董其昌将王维视为南宗始祖,传有《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其中“山分八面”、“石有三方”“意在笔先”等议论,渐渐变为传统画论的共识。

2、唐志契(明末):(北)画论著作《绘事微言》,重形式,笔墨意趣,媒介材质

(1)无论什么题材都要“笔下有神”以特定的笔墨技巧表现画家的某种特定情致、趣味,喜写意;

(2)主张为了达意,用笔“不必写到”若笔到便俗,应染到;

(3)提出要看真山水,画要读书,画要自然,反对一味的摹袭古人。

3、沈颢:(南)南北宗论中极力“贬北扬南:斥之为野狐禅、邪派。《画麈》zhu为他所作。

(1)主张绘画要“味外取味”,并将作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称“无其人无其画”对绘画中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理解充分;

(2)在古人古意中讨生活,喜欢临摹,以古人为准;

(3深入研究了落款与画面整体关系的问题。

(4)清人郑绩对绘画题款列举常见毛病,并指出了正确方法,为画面布陈,提出了有章可循的规范,使诗书画印配合更密切。

4、王履:《华山图序》山水画家,能文,工画,精于医道。(北)

(1)主张绘画要反映出基于形的意,通过主观思想感受,理解重新熔铸绘画对象,形成情景交融,内外统一;

(2)心师造化“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

(3)不拘成法,当从者从,当为者为,随时应变,适当遵循古法,在艺术上讲求创新。

5、徐渭:开大写意画派先河,剧作家,书法家。《墨葡萄图》《牡丹礁石图》。画以花卉为主,采用水墨大写意受罚,奔放淋漓,追求个性解放。

1重生韵、生动,追求艺术自然天成

2师法造化,认为人的布置安排没有自然真实,绝妙;

3不求形似,应之于心而得之于手,绘画要能够独抒性情,表达自己特定的气质;

4为抒写性情,主张采用相应的特定手法。如牡丹用勾染烘托,不拘成法。

篇5:《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著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著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虽然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针对文字的研究,但也有像扬雄的《方言》研究语言的著作,《切韵》《广韵》研究语音的著作,还有虽然之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工作,但也不能彻底否认其中的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我认为应该看做不完整,不成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时期。

篇6: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大学生

《中国美术史教程》,是我大学时的一本教科书,记载着我国很多的美术历史知识,最近利用业余时间又重新读了此书,整理概括了各个时间或朝代中国美术发展状况。现总结如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渊源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漫长的的历史年代里,中国人民在美术领域里发挥了聪明才智,知名美术家众多,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美术作品,许多美术遗迹保留至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国美术的伟大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必要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原始社会的美术主要体现在对石器的制作、使用和装饰品的制作。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制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的特点。由于劳动人类才从动物界脱离开来。生存于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劳动实践,大脑已比较发达,手脚完全分工,右手已相当灵巧,并已产生了有音节的语言。语言的产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思维能力则又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北京猿人在石器的制作和使用上,已就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能制作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而距今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的创造活动,除了有较过去精良得多的劳动工具外,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装饰品。从鸟骨线纹、穿孔贝壳、孔眼兽牙、染色石串珠这些装饰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对已掌握了一定的装饰艺术品的知识和技巧。并有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包涵着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他们对美得若干规律性认识从此产生。

当中国的远古人类跨过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的时代,就迎来了金属时代——青铜时代。以青铜工艺为代表的美术创作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揭开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其中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司母戊鼎。此鼎造型雄伟庄严。鼎为长方形,四个柱形足的外侧有突起的兽面,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装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装饰带。直立的鼎耳上铸有双虎相向而立,中间夹有一浮雕的人头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威慑和压抑。如此精美的青铜器,体现了商代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进入了战国时期后,出现了最早的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两幅画都有一定的技巧水平。《人物龙凤帛画》画法比较古朴,具有一定的装饰风,而《人物御龙帛画》技巧比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外貌的描写揭示内在的精神气质。体现出了“形具而神生”的理论。此两幅画可以看出我国战国时期人物肖像艺术成就,楚国贵族妇女的基本特征和“楚王爱细腰”的审美时风。也为秦汉绘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让世人瞩目的无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的内容包括战车、骑兵、步卒、弩兵等。兵马俑都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稍高,制作工序复杂,形象多样生动传神,体现秦朝战士的精神风貌。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高超的写实水平和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成功塑造充分体现了那一时代雕塑艺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

三国及西晋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开始出现。反映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同时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石窟壁画盛行。从审美观的角度看,绘画从汉代古拙、雄壮、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阴柔之美。代表画家有三国槽不兴,西晋卫协,东晋顾恺之等。其中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美术思想,把中国绘画理论思想推向新的里程碑。魏晋南北朝美术的种种迹象,标志着美术发展已步入了历史的新阶段,从而奏出了隋唐美术繁荣的先声

到了隋唐,佛教壁画在艺术上呈现焕然一新的景象。由欢乐明亮代替了阴森血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与人们的愿望。如《净土变》、《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唐代审美理想一改之前的“清赢示病之容”,更喜“丰腴华贵”。从张萱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萱画的妇女形象丰腴硕体,服饰艳丽,描绘的是盛唐贵妇的欢乐情绪。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丰衣足食,人民生活开心安宁。同时,和平富裕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精神世界的发展。

到了宋代,文人画风出现,宋代文人画家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都在“笔墨情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写意”,如,苏轼认为绘画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认为形似并不是绘画的终极目的,只有神似才是绘画的最高法则。苏轼非常重视构思,注重“意在笔先”。北宋的山水画以高山流水为主体,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南宋,更注重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以简化繁中国艺术的境界美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山水画也在发生着变化。

元代,士大夫画在宋金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元朝前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画家,如赵孟頫,高克恭,商琦等,具有很大影响。也有一些宋朝遗民如郑所难、龚开灯,在绘画中寄托对先朝的怀念,并以曲折的方式表露他们的政治态度,元代中后期在画坛中显露才华的多是遭遇落魄、经历坎坷的文人。创作上以山水花鸟及墨竹、墨梅最为盛行。他们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以诗文题画成为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使书法、文学、绘画结合为一体。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

到了明清,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盛况超过前代,绘画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普及。文人画仍占主导地位。但民间绘画也非常活跃,年画和版画的成就十分突出。宫廷绘画创作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宫廷、民间和文人画艺术有一定的互相渗透和交流。代表画家有:明朝王履、刘俊、李在等。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唐寅在山水、人物、花鸟画上都有不小的成就。清朝,八大山人最为人所知。其“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不拘成法,长于水墨,画风朴拙二不作矫饰,笔墨含蓄而沉郁丰富,把写意花鸟画继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西方美术开始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清代宫廷有少数外籍画家,他们的创作和画风为某些中国画家所吸收,对民间美术也有一定的影响。真正对西方美术的学习和借鉴在鸦片战争以后。

重读《中国美术史教程》让我收获颇多,在这仅仅陈列了部分美术发展概况,具体情况无法一一陈述。毕竟中国美术博大精深,和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知道中国美术的艺术种源,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术的美、学会鉴赏美术的美。足矣!

篇7: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大学生

学习了《中国美术史》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艺术的体现在石器的运用和陶器的产生,总而言之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从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些成语“一言九鼎”等。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是引魂升天其其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在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有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纵观关于形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中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山石的皱法有荷叶皱,披麻皱,斧劈皱等不同形式,树叶有”个"字点,圆叶点.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符号系统.后人学习就从这些符号开始,在符号系统内进行再创造.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 “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所谓墨分五色,即黑白关系蕴藏着丰富而抽象的色彩关系.即使青山绿水画也是极为主观的用色而非真实的用色.就连最为写实的工笔画也只是描绘物象的固有色,而不是科学的光影环境色,从理论上说仍是主观的. 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

篇8:《中国建筑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读书笔记

1.上古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黄帝时期,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

(2)尧时期,技术简陋。

(3)舜时期,早期都市规模开始形成。

(4)殷商时期,构架制:阶基之上立木柱,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成院落。

(5)西周时期,版筑建筑,即筑土墙,在夹板中加入泥土。建筑物屋顶屋顶如翼,采用木柱,庭院平正,同时中国之最古公园开始出现。

西周时期都城规模“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方形城市,垂直相交的从横街道。

注:黄尧舜时期历史未确凿可考,考古资料及文献共同支撑中国之历史只至殷商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春秋时期,建筑物种类多为高台。高台呈方形,以土筑垒,上面有亭台轩榭,可以登临远眺。

(2)战国时期,对建筑之观念不若从前之简朴,崇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

斗栱承枋开始出现。

3.秦朝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秦朝上接商周,下启两汉,建筑物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建筑风格豪放朴拙。

秦朝建筑物代表有阿旁宫、骊山陵、土长城等。

4.两汉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西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汉长安城全城布局并未遵循古礼讲究对称,也未进行皇城宫城的`区分,这点不同于历代都城之建制。

汉代的宫大多数均为数座宫殿及台榭阁廊组成的集体建筑,风格基台雄伟,承接秦朝,切借助山川之势,居高临下。

(2)东汉洛阳城遗址平面图

【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中国画论史笔记

2.中国政治制度史

3.《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4.罗曼蒂克消亡史读书笔记

5.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

6.《感动中国》读书笔记

7.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8.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9.《建设幸福中国》读书笔记

10.以史为镜――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下载word文档
《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